怎么寫地理的教案
怎么寫地理的教案篇1
【教材版本】
普通高中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地理必修三[人教版]
【設計理念】
本課以培養會學習的、具有高度科學文化素養和人文素養的人為最終教學目標,以探究性學習促進地理學核心概念的構建,以“地理生活化、生活理論化、理論經常化”為具體的教學指導思想。
【教材分析】
1、知識結構分析
本節課的內容是在前一節《西北地區荒漠化的自然因素》知識的基礎上,詳細分析西北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2、知識發生發展過程分析
啟發,引導學生理解荒漠化的概念,再利用圖表材料等相結合來分析荒漠化的自然原因,了解其危害和注意通過這種“發現問題——分析研究問題”的思維訓練達到學會分析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的一般方法
3、知識學習意義分析
通過分析,幫助學生建立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和綜合觀念與能力,學會分析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的一般方法。
4、教學建議與學法指導說明
采用圖表結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
【學情分析】
1、原有認知發展分析
由于本人授課對象雙差生居多,基礎差,接受能力差,所以采用多媒體進行直觀教學有利于學生理解。
2、原有知識結構分析
本節講述西北地區荒漠化問題,而學生正是處于西北地區,所以對于荒漠化的理解稍微容易些。
3、非認知因素分析
意志薄弱、情感偏差、知覺及思維遲緩,要轉變差生必須改變他們的學習態度、學習情感、學習動機和學習信心,在教學中要調整對差生的期望值、運用多媒體教學、讓學生把學到的知識及時應用到實踐中去、教會學生養成評價自己學習結果的習慣。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分析區域存在的環境問題(荒漠化)與發展問題,及問題(荒漠化)產生的愿因。
(2)學會分析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的一般方法
2、過程與方法
以西北地區為例分析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內容的學習,讓學生增強生態環境的憂患意識,樹立科學的環境觀與發展觀。
【重點難點】
1、教學重點
理解西北地區荒漠化產生的人為原因。了解荒漠化的危害。
2、教學難點
舉一反三,培養和學會分析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的一般方法。
【教學環境】
學生可能獲得的學習環境(多媒體教室);
文本、圖片或音視頻資料(課本,網絡圖片)
可用的多媒體課件(Powerpoint)
特定的參考資料(課本)
參考網址(中國荒漠化防治網);
【教學方法】
1.案例分析法:西北地區土地荒漠化的人為因素。
2.列表對比法:從三種人為因素的影響的典型地區、危害列表比較;
【教學思路】
1.采用圖表結合理解分析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的人為因素。
2.“對癥下葯”法,引導學生針對西北地區荒漠化形成的原因,提出荒漠化的危害。
3.通過以上分析,幫助學生建立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的危害描述,成因分析,綜合觀念與能力,學會分析區域環境與發展問題的一般方法。
怎么寫地理的教案篇2
本節內容較為系統、詳細地分析了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農業的區位選擇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在發展農業生產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過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牧場的對比,引出區位的概念以及農業不同區位選擇的原因。泰國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在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生產特點方面的區別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加以對比。使學生理解:農業的區位因素主要有哪些?農業的區位選擇在本質上就是綜合考慮多種區位因素從而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就較容易回答出兩地農業生產存在巨大差異的原因了。
圖3.3是本單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圖,是本單元的其他內容的基礎,教學中應在分析各個案例和“活動”的過程中反復運用,從而達到熟練應用的目的。P43的三個活動的設計在于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好這一內容,以提高對學生探究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活動l和活動2在教學時應出示地圖,讓學生找到孟買、羅馬、江西泰和縣的地理位置。使學生建立空間概念,進而幫助他們分析這三個地區的地理區位條件。活動3是“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農業景觀的變遷”,教學中需要出示一些這一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資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種作物的市場價格,最后引導學生分析說明農業區位的選擇受市場因素的影響。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說明農業的區位選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分析地中海農產品種類及消費地的變化,通過對法國和西班牙兩國的農業區位差異的比較,使學生學會進行地理區域比較的方法和思想。
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結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圖綜合,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同時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l.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說明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通過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訓練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不同農業地域景觀圖的比較,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利用圖表分析法、比較法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
3.以具體案例引導學生理解法國和西班牙兩個國家農業區位差異,學會進行區域比較。
怎么寫地理的教案篇3
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一、世界海陸分布:陸地占29%,海洋占71%;陸地主要分布在北半球,海洋主要分布在南半球;無論南北半球都是海洋面積大。
1.大陸:亞歐(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極、澳大利亞六塊大陸
2.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格陵蘭島-世界最大
群島:馬來群島-世界最大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
(6)(7)(8)(9)(10)
第2課時
二七大洲和四大洋:
概念: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1.大洲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極洲跨東西半球
大洲面積:亞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南極洲1400歐洲1000大洋洲900
經度范圍緯度范圍位置特征亞洲26°E--169°W10°S--80°N北回歸線、北極圈通過、跨南北半球和低、中、高三個緯度非洲17°W--51°E35°S--37°N南、北回歸線通過,跨南北半球,以熱帶為主。歐洲10°W--66°E36°N--71°N處于中、高緯度北美洲170°W--20°W7°N--72°N北回歸線、北極圈通過,跨低、中、高三個緯度南美洲82°W--35°W54°S--12°N赤道、南回歸線通過,熱帶面積廣大洋洲110°E--130°W47°S--30°N赤道、日界線穿過,跨東西和南北半球,同時有二個日期南極洲360°62°S以南跨經度最大的洲,以南寒帶為主
練習:一筆畫“世界”(注意比例和位置)
第3課時
⑵四大洋
太平洋:面積最大(將近一半)、水溫最高、水體最深、島嶼最多。
大西洋:呈“S”形印度洋:熱帶海洋面積大印度洋:世界第三大洋。
北冰洋:最小、緯度最高、水溫最低
海:一般面積較小,靠近大陸由半島和島嶼同大洋大致隔開
邊緣海瀕臨大陸,以半島或島嶼同大洋分開,如我國的黃海和東海。
內海伸入大陸內部,僅以狹窄水道同大洋或邊緣海相通,如我國渤海。
(陸間海—地中海內海—渤海邊緣海—東海、南海)
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世界主要海峽:
怎么寫地理的教案篇4
第一節東北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
1、東北地區位于中國東北部,地處東北亞的核心位置。東北地區包括黑、吉、遼三省,東、北兩面與朝鮮、俄羅斯為鄰,南連河北省,西接內蒙古自治區,與山東半島隔海相望,戰略地位十分重要。
2、東北地區地理地位十分重要。東北地區陸上與朝鮮、俄羅斯接壤,有利于開展對外貿易;通過南面渤海、黃海海域可與韓國、日本等眾多海外國家進行經濟交流,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
3、地形特征:東北地區的地形以平原、丘陵和山地為主,地表結構大致呈半環狀的三帶:外圍是黑龍江、烏蘇里江、圖們江和鴨綠江等流域低地,中間是山地和丘陵,內部則是廣闊的平原。(山環水繞,平原居中),東北平原由三江平原、松嫩平原、遼河平原組成。
4、氣候類型及特點:東北地區屬于溫帶季風氣候,特點:夏季溫暖短暫,冬季寒冷漫長。(夏季高溫多雨,冬季寒冷干燥)。東北地區最突出的氣候特征是長東嚴寒。
第二節東北地區的人口與城市分布
1、東北地區人口分布不均勻。中部和南部平原地區人口多,工業和交通運輸業發達的地區人口多,其中松嫩平原和遼河平原人口較為稠密。平原地區人口多,山地地區人口偏少。
2、東北地區是中國少數民族的民族的主要分布區之一,主要少數民族有滿族、蒙古族、回族、朝鮮族、鄂溫克族、赫哲族等。滿族在東北地區分布較廣,是東北地區人數最多的少數民族。赫哲族是我國北方長期以漁獵為生的民族,有吃生魚的飲食習慣。旗袍是中國女性特色服飾之一,源于滿族女性傳統的旗裝。
3、在東北地區的交通運輸網中鐵路占主要地位,縱橫交錯的鐵路連接著全區各主要城市和工礦中心。
4、東北地區是我國城市密集、城市化水平較高的區域。城市主要集中在交通干線沿線地區,特別是哈大線(哈爾濱-大連)、濱綏線(哈爾濱-綏芬河)、濱洲線(哈爾濱-滿洲里)。
5、哈爾濱市東北地區北部的中心城市長春是東北地區中部的中心城市,、沈陽是東北最大的綜合性城市中心和交通樞紐。1大連是中國北方著名的港口,是東北地區重要的出海門戶,素有“北方香港”的美譽。
怎么寫地理的教案篇5
1。高中階段培養學生讀圖潛力的好處
從歷年高考的命題來看,能夠說是“無圖不成題”,對考生的讀圖潛力要求比較高,要求學生判讀、填繪各種比例尺的地圖和地形剖面圖,熟練使用各種示意圖、景觀圖、統計資料圖表等,要求學生靈活地進行“圖圖轉換”和“圖文轉換”。能夠說學生讀圖潛力的高低,在必須程度上決定了地理考試的成敗。為了適應考試命題的需要,提高地理教學的效率,教師務必有的放矢地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
2。高中地理教學中地圖的主要類型
高中地理的學習是對初中地理課程的繼續和深入,學習資料上由感性認識逐漸進入到理性認識,偏重于研究地理學中的本質資料,高中地理中的地圖在資料和形式上更加復雜和多樣化,除了初中地理常見的區域地圖之外,還有一些等值線圖、剖面圖、數據分析統計圖表等資料,在學習的方法上除了識記之外,還需要進行理解分析。
3。在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讀圖潛力的教學策略
3。1重視地圖運用,養成用圖習慣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首先要求教師要在日常教學中科學合理地運用地圖,利用地圖在地理學中的核心作用進行地理教學,潛移默化地營造用心應用地圖的氛圍和習慣。同時,教師也要有意識地引導學生進行讀圖學習,透過讀圖來分析和解決地理問題,從而培養學生對地圖的學習興趣的良好習慣。如蘇教版高中地理必修1中“地球的運動”一節的教學中,教師能夠利用教材中的地球自轉、公轉示意圖和地球時區圖來直觀地講解地球運動的規律,利用讀圖來更好地理解日夜更替、四季更替、時差等現象的根本原因,調動學生學習地圖的用心性,養成良好的用圖習慣。
3。2鞏固基本技能,培養讀圖潛力
讀圖潛力建立在對地圖的基本知識融會貫通的基礎之上,教師應首先讓學生了解地圖的基礎知識,掌握基本的讀圖技能。首先,教師要讓學生了解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標注三大要素在地圖中的應用,其次要根據地圖上的圖名及主要因素把握住地圖的主要資料,引導學生利用地圖來形象記憶、歸納分析、直觀表述地理知識,逐步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利用地圖進行地理知識的遷移,將多付地圖進行綜合處理分析嘗試進行圖圖轉換、圖文轉換、文圖轉換、圖表轉換,進而推導出地理規律與原理。例如在必修1中講解亞洲的季風構成原因中,能夠將亞洲1月海平面等壓線分布圖與亞洲1月季風圖結合起來,理解季風與氣壓之間的關系,從根本上把握住亞洲冬季風的構成原因。此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利用圖中的顯性信息去分析和挖掘隱性的信息,總結提煉對解答問題的有利信息,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
3。3進行填圖、繪圖訓練,全面提高讀圖潛力
透過對已有地圖的觀察、理解和分析,能夠提高學生識圖、析圖潛力,而填圖和繪圖的練習則對學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眼、手、腦的通力合作,把握住地圖的更多信息并進行表現,從而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例如,在蘇教版必修3第三單元《區域資源、環境與可持續發展》中第三節“資源的跨區域調配”中關于我國水資源的區域分布教學中,教師能夠引導學生進行水資源區域分布的地圖,從而加深對水資源南北差異的理解,為水資源的跨區域調配學習打下基礎。因此,在地理教學對學生進行填圖、繪圖的訓練,透過學生對地理事物的勾畫描繪,能夠加深認識,同時能夠鍛煉學生的動手潛力,有利于教學目標的達成。
4。結語
高中地理教學中,培養學生的讀圖潛力至關重要,教師要在教學實踐中培養學生的用圖習慣,透過基礎知識、基本技能的教授和合理的讀圖、繪圖訓練,全面提高學生的讀圖潛力和地理學習潛力,從而提高高中地理教學質量。
怎么寫地理的教案篇6
版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二章第三節《氣候》教學反思
?本節課主要的思路:首先由天氣與氣候的關系引入氣候,再從氣候的兩個最基本的要素(氣溫和降水),進入到本節課的重點內容------我國氣溫、降水的時空分布特點與成因的分析,最后由氣溫與降水的綜合特征總結出我國氣候的主要特征:一、復雜多樣;二、季風氣候顯著。三、多特殊天氣;四、多旱澇災害。
?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導入,讓學生知道,原來知識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在課堂上,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運用了多媒體教學。在這節課上充分利用地圖,讓學生讀圖,識圖。善于對地圖的運用,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問題的能力。
從課堂效果看,我感覺導入順暢自然,重點難點突出,語言表達流暢,整節課結構緊密,知識傳授嚴謹,能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在分析與引導上做了適當的設計,從而調動了學生的聽課興趣,學生學習氣氛好。這節課從學生的生活實際導入,讓學生知道,原來知識就發生在我們身邊,在課堂上,體現學習“對生活有用的地理“,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不足之處:一些活動課題學生參與的不夠充分,活動氣氛需要加強.學生發表意見時,學生的個體作用發揮的不夠好,不能照顧到更多的學生,有些問題應該放手讓學生研究,給學生更大的探究空間。在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上加強對學生的培養。
今后的努力方向:學生讀圖、識圖、分析與運用地圖的能力及從地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還是比較弱,在以后的教學中應加強指導學生讀圖培養學生從圖上獲取信息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