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案怎么寫
地理教案怎么寫篇1
南方地區
1.氣候濕熱的紅土地:
(1)位置:南方地區位于秦嶺-淮河以南、青藏高原以東,東面和南面分別瀕臨東海和南海。
(2)地形:復雜多樣,東西差異明顯。西部以高原和盆地為主;東部有交錯分布的平原_、低山和丘陵,沿江是平原和三角洲。
(3)氣候:屬于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夏季高溫多雨,冬季溫暖濕潤是該地區氣候的主要特征。
2.重要的水田農業區:
(1)發展條件:氣候濕熱,發展農業的水熱條件優越,耕地多為水田;平原地區,地勢低平,河湖密布,灌溉條件良好
(2)農作物主要糧食作物:水稻
經濟作物:棉花、油菜、茶、竹、甘蔗、橡膠
水果:柑橘、香蕉、菠蘿
二、“魚米之鄉”——長江三角洲地區
1.江海交匯之地:
(1)位置、范圍:長江三角洲地區位于長江的下游地區,瀕臨黃海和東海;主要包括上海市、江蘇省南部、浙江省北部地區。
(2)位置的重要性:地處江海交匯之地,依托長江干支流發達的水運,可以聯系廣大的內陸地區;同時又是我國南北海上航運的中樞,并通過遠洋航線通往世界的主要港口。得天獨厚的江海之利,為長江三角洲地區的發展提供了優越的條件。
2.我國最大的城市群:
(1)目前,長江三角洲地區是我國城市分布最密集、經濟發展水平最高的地區,是我國最大的城市群。
(2)上海市:
①特點:長江三角洲城市群的核心城市,我國最大的城市,最重要的綜合性工業城市;
②對經濟發展的作用:不僅對長江三角洲地區,而且對長江流域乃至全國都有輻射帶動作用。
3.水鄉的文化特色與旅游:
(1)文化特色:
①馳名中外的名勝古跡,如作為世界文化遺產的蘇州園林、杭州西湖等;
②別具特色的`水鄉風貌,如江蘇的周莊、同里,浙江的烏鎮、西塘等;
③傳統的戲曲文化、茶文化、絲綢文化和飲食文化等。
(2)旅游業發展的有利條件:
①豐富的人文旅游資源;
②便捷的交通;
③較為完善的服務設施。
三、“東方明珠”——香港和澳門
2.港澳與祖國內地的密切聯系:
(1)經濟發展條件:
①不利條件:地狹人稠、自然資源匱乏。
②有利條件:發揮地理位置優勢,依托祖國內地強有力的支持。
(2)經濟特點——經濟繁榮,被譽為“東方明珠”。
香港:重要的國際金融中心、貿易中心、信息服務中心及航運中心。
香港地狹人稠,城市建設用地擴展方式:
(1)“上天”——建設高層建筑;
(2)“下海”——填海造地
四、祖國的神圣領土——臺灣省
1.自然地理概況:
(1)范圍:包括A臺灣島以及附近的B澎湖列島、C釣魚島等許多小島。
(2)地理位置:
①緯度:北回歸線穿過中南部,地跨亞熱帶和熱帶。
②海陸:北臨東海,東臨太平洋,南臨南海,西隔臺灣海峽與福建省相望。
(3)地形:山地占2/3,平原分布在西部沿海地區。地勢中部高,東西低。
氣候:屬于亞熱帶、熱帶季風氣候,夏秋多臺風和暴雨。
河流:短急,水能豐富
2.人口、城市
(1)分布特征:人口主要分布在西部平原地區。
(2)主要城市:
①臺北
②臺中
③高雄。
(2)外向型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
①大量受過教育和培訓的勞動力;
②海島多港口;
③吸收外資;
④大力建設出口加工區。
地理教案怎么寫篇2
本節內容較為系統、詳細地分析了影響農業區位的自然、社會、經濟等因素。通過活動,使學生了解農業的區位選擇受多種因素的制約,因此在發展農業生產時,要因地制宜,因時制宜,才能充分合理地利用土地。
教材通過泰國湄南河平原的水稻種植和澳大利亞牧場的對比,引出區位的概念以及農業不同區位選擇的原因。泰國湄南河平原和澳大利亞東南部在自然條件、社會經濟條件和農業生產特點方面的區別應在教學中引導學生加以對比。使學生理解:農業的區位因素主要有哪些?農業的區位選擇在本質上就是綜合考慮多種區位因素從而對土地的合理利用。在這一基礎上,學生就較容易回答出兩地農業生產存在巨大差異的原因了。
圖3.3是本單元核心原理的概念圖,是本單元的其他內容的基礎,教學中應在分析各個案例和“活動”的過程中反復運用,從而達到熟練應用的目的。P43的三個活動的設計在于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教學中應充分利用好這一內容,以提高對學生探究能力和讀圖分析能力的培養。活動l和活動2在教學時應出示地圖,讓學生找到孟買、羅馬、江西泰和縣的地理位置。使學生建立空間概念,進而幫助他們分析這三個地區的地理區位條件。活動3是“我國亞熱帶沿海地區農業景觀的變遷”,教學中需要出示一些這一地區的土地利用變化資料以及稻米、甘蔗、花卉三種作物的市場價格,最后引導學生分析說明農業區位的選擇受市場因素的影響。
P44案例1的目的在于說明農業的區位選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而且要用發展的眼光看待問題。教學時要引導學生分析地中海農產品種類及消費地的變化,通過對法國和西班牙兩國的農業區位差異的比較,使學生學會進行地理區域比較的方法和思想。
農業地域的形成是因地制宜、合理利用土地資源的結果。教材中以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的形成過程為例來說明這一問題,教學時要充分利用教材中多圖綜合,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同時訓練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l.從地理位置、自然和社會因素等方面,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說明農業生產活動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3.通過分析澳大利亞混合農業地域類型形成的原因,訓練學生讀圖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對不同農業地域景觀圖的比較,理解農業區位的含義。
2.利用圖表分析法、比較法幫助學生理解農業生產的布局、變化與區位因素的影響。
3.以具體案例引導學生理解法國和西班牙兩個國家農業區位差異,學會進行區域比較。
地理教案怎么寫篇3
自然環境
1、地理位置:亞洲位于北半球和東半球,東臨太平洋,南臨印度洋,北臨北冰洋,西部以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和土耳其海峽為界與歐洲相鄰,西南以蘇伊士運河為界與非洲相鄰,東南隔海與大洋洲相望,東北以白令海峽為界與北美洲相望。(圖6.2p2)亞洲的地理分區:東亞、東南亞、南亞、西亞、中亞、北亞。2、亞洲是世界上面積,跨緯度最廣,東西距離最長的一個洲。(注意不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跨經度最廣的大洲和大洋分別是南極洲和北冰洋)
3、地形與河流:亞洲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受地勢影響,發源于中部山地、高原的河流呈放射狀流向周邊海洋。(圖6.5p4,結合圖認真完成第5頁的活動題)
4、亞洲之最:
(1)世界的高原-青藏高原(“世界屋脊”);(注:世界面積的高原:巴西高原)世界大山脈:喜馬拉雅山脈;
(2)世界峰--珠穆朗瑪峰(海拔8848.43米),世界陸地最低點死海(海拔-415米);
(3)亞洲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湄公河,流經中國、緬甸、老撾、泰國、柬埔寨和越南。發源于中國青海省,注入南海。(注:世界上流經國家最多的河流是多瑙河[歐洲],世界上最長的河流是尼羅河,世界上流域面積最廣的河流是亞馬孫河)
(4)亞洲面積的平原:西西伯利亞平原;世界面積的平原:亞馬孫平原;
(5)世界的湖泊:里海(咸水湖);的淡水湖:蘇必利爾湖[北美];最深和蓄水量的湖泊:貝加爾湖[俄羅斯];世界的群島:馬來群島。
5、氣候:亞洲地跨熱帶、北溫帶、北寒帶,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的影響,氣候具有(復雜多樣)(季風氣候顯著)和(大陸性氣候分布廣)的特點。
第二節人文環境
1、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其中東亞、東南亞和南亞是人口稠密地區,世界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11個(20__年)。分別是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尼日利亞日本和墨西哥。人口最多的是亞洲,人口最少的是大洋洲(除南極洲外);人口增長率的是非洲,人口增長率最低的是歐洲。
第七章我們鄰近的國家和地區
1、日本是一個太平洋西北部的島國,自北向南依次為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的是本州島。東臨太平洋,西臨日本海。
2、日本位于太平洋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是一個多火山和地震的國家,最的火山是富士山。地形以山地為主,的平原是關東平原。日本為島國,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對漁業、造船業、海上運輸和對外經濟聯系十分有利。(圖7.2p18,活動p19)
3、日本的首都是東京,日本的港口城市是橫濱。日本由于地域狹小,資源貧乏,二戰以后,經濟高速發展,對工業原料和燃料的需求增多,加之國內供給不足,對外依賴很強。日本的經濟特點是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工業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和瀨戶內海沿岸地區。
地理教案怎么寫篇4
陸地和海洋
教學目的
1、了解世界的陸地和海洋的分布情況(即世界的大洲和大洋)。
2、讀圖了解各大洲的分界線。
3、進行知識的遷移---世界主要海峽的輪廓及其重要性。
4、了解陸地的五種地形及海底地形。
重點和難點
各大洲的分界線;世界主要海峽的輪廓及其重要性。
七大洲的地形特點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板塊運動和世界的六大板塊。
教學用具準備
學生用書、高考圖冊、資料書等。
教學方法
引導讀圖法、講授法、講練結合、學生自主學習等。
課時:5課時
第一課時世界的陸地和海洋
一、學生通過獨學、對學完成導學案008基礎知識梳理部分(15分鐘)
老師歸納總結:
(一)世界海陸分布:陸地占29%,海洋占71%
大陸:亞歐(最大)、非洲、北美、南美、南極、澳大利亞六塊大陸
島嶼:面積較小的陸地格陵蘭島-世界最大
群島:馬來群島-世界最大
半島:陸地伸進海洋的部分阿拉伯半島-世界最大
(二)七大洲
概念:大陸和它附近的島嶼
亞洲、歐洲、非洲、大洋洲主要分布在東半球
北美洲、南美洲在西半球,南極洲跨東西半球
亞、歐—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高加索山、黑海
亞、非——蘇伊士運河、紅海、曼德海峽
南、北美——巴拿馬運河
亞、北美——白令海峽
南美、南極——德雷克海峽
歐、非——直布羅陀海峽、地中海
大洲面積:亞洲4400非洲3000北美洲2400南美洲1800
南極洲1400歐洲1000大洋洲900
(三)四大洋
太平洋:面積最大(將近一半)、水溫最高、水體最深、島嶼最多。
大西洋:呈“S”形,熱帶海洋面積大。
北冰洋:最小、緯度最高、水溫最低。
海:一般面積較小,靠近大陸由半島和島嶼同大洋大致隔開
(陸間海—地中海內海—渤海邊緣海—東海、南海)
海峽:溝通兩個海洋之間的狹窄水道
第二部分:課堂練習
學生完成導學案008課后習題。
第二課時大陸與大洲
一、學生通過導學案009,掌握
常見的五種地形
溫馨提示:從海拔、地勢起伏、相對高度等方面來掌握
六大陸的經緯網和輪廓特征(查地圖冊)
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完成導學案部分),對照地圖冊
二、課堂練習—導學案課堂研究、隨堂練習
三、作業布置(見導學案009)
第三課時世界各大洲地形對氣候的影響
一、學生分組展示,然后點評
七大洲地形特色及其對氣候的影響
洲名地形主要特征對氣候的影響亞
洲⑴地形復雜多樣,起伏很大,高原、山地面積廣;⑵地勢中部高,四周低,平原多分布在河流的中下游;⑶大陸東緣有島弧帶,外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地形復雜,氣候多樣,海陸熱力性質差異顯著,季風環流典型;青藏高原隆起使大陸性氣候增強
地理教案怎么寫篇5
一、說教材
《中國人口》是八年級地理上冊第一章中國的疆域與人口第三節的內容,本節教材主要講述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布的情況。是中國地理中非常重要的人文地理知識,是學生學好中國地理,尤其是學好我國工業、農業、交通、城市等知識以及分區地理知識的基礎。我國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國家,這是我國的基本國情,只有從這一基本國情出發,才能合理布局工業、農業、交通和城市。因此,學好本節教材,掌握我國人口的分布概況,將為學好后面各章節打下堅實的基礎。
二、說教學目標
1、說出我國人口總數,
2、運用有關數據說明我國人口增長的趨勢并簡陋分析建國后我國人口增長快的原因。
3、學會制作人口增長曲線圖
4、運用人口分布圖說出我國人口分布概況
5、使學生明白實行____是我國的基本估國策,是解決我國人口問題的出路,也是我們每一位公民必須履行的義務
三、說教學重點、難點
我國人口的基本國情和人口分布是本節教材的重點,為我國人文地理的學習打基礎。
如何交換學生分析圖表和動手作圖是本節的難點。本節教材出現了四種類型的圖表:如扇狀統計圖、柱狀統計圖、線狀統計圖、人口密度分布圖,因此,如何教會分析上述圖表和繪制人口增長曲線圖是本節的難點。
四、說學情
經過七年級世界地理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地理知識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尤其是世界地理中世界人口的學習,使學生已經具備了人口密度、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等基本概念和人口分布圖的閱讀能力,這將為本節的學習奠定了一定的基礎。但八年級的學生散漫、不勤于思考和不重視地理課也將使本節課的難點突破具有一定的挑戰。
五、說教法、學法
計算機多媒體輔助創設一定的情境下,主要是以學生自主探究為主,教師加以點撥。
六、說教學過程
新課導入:
情境創設:第13億個公民誕生的圖片資料引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進入《中國人口》的學習
新課學習:
活動一感受130000000
a.多媒體展示《2000年世界人口構成餅狀圖》,中國占21.2%
b.多媒體展示《我國省級行政單位人口數量圖》找出5000萬以上人口大省,9個。
c.生活中人口擁擠的畫面:下班的路上、海濱浴場、春運的候車室
說明:讓學生感受13億不再空洞、不再抽象。直觀地在他們的腦海中建立起我國是世界人口最多的國家,人口形成為我國的基本國情之一,從而解決了本節的一個教學目標和教學重點。
活動二我們來發現:
我國人口達13億,那么我國人口的發展狀況如何呢?
a.展示我國人口增長示意圖公元0年----公元2000年的變化狀況,這主要讓學生自己去發現。
歸納:慢
較快
飛速發展(基本國情),解決了教與學的重點。
b.師生共同完成建國以來我國人口增長的曲線圖,教會學生作人口增長曲線圖,從而突破了教學難度。這個難點的突破體現師生互動、師生合作的教學理念。
c.在自制的我國建國后人口增長曲線上進行自主分析,自主發現問題:
1949-1990變
1990-20__化變慢,原因:____
d.____的國策
說明:整個活動中,主要是學生自主活動,去動手做,去觀察,去發現,不
僅能力得到了培養,而且也初步樹立樹立學生正確的人口觀、情感態度、價值觀。
活動三探討人口分布的特點
13億人口在我國有的地區多,有的地區少,分布如何呢?
a.人口密度的復習:比較中、俄、美、世界。橫向比,我國的人口密度大
b.展示各省級單位的人口密度圖,找出d小大的省區、分布概況。
c.展示人口密度圖歸納總結:東多西少
以上探索的過程遵循了學生的認知過程,使由簡---難,由分析、推測---科學證實的過程。在這一過程中又突破了教學的另一個重點人口分布特點。
課后拓展延伸:探究
1.為什么我國人口東多西少
2.我國人口過多帶來了哪些人口問題
七、說板書
一、人口多,是世界第一
1、人口多
2、人口增長快、原因國情→國策
3、國策:____
二、人口分布不均:東多西少
這篇八年級地理說課稿:《中國人口》說課稿就介紹到這里了,希望大家喜歡!
地理教案怎么寫篇6
教材分析
黃河流域知識信息多、容量大、空間概念強、重點集中,尤其愛國主義和國情教育的素材極其豐富。黃河的問題較多,如果處理不當,易引起學生怒黃河、恨黃河,所以應該盡量用錄像和教師的情感流露來感染學生,使其觸景生情,情不自禁地為黃河的偉大和開發成就而驚喜,為黃河的災難而憂思,為黃河的治理而出謀劃策,從而使學生潛移默化地受到愛國、愛黨、愛社會主義和實事求是等方面的教育。
學情分析
通通過自主收集有關黃河的地理信息,開展小組合作的角色扮演;引導學生發揮自己想象力;何有效利用并且治理黃河提出設想,對黃河存在的其他問題進行探討;養學生分析、歸納、創新等能力。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知道黃河的源流概況;
2、了解上、中、下游的分段及各段的自然特征;
3、了解黃河水能資源和著名的水利樞紐的分布;
4、理解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5、了解對黃河的治理和開發所取得的成就。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指導學生收集整理資料,培養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
2、通過開展小組討論,培養學生探究問題的能力以及合作學習的能力。
3、教學中盡可能發揮學生的參與意識。角色扮演培養學生敏捷的思維能力,語言表達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對黃河的“利”與“害”有一個辨證的認識
2、認識新中國成立以來治理黃河所取得的成就,培養學生熱愛社會主義祖國的情感。
3、使學生認識到保護生態環境的重要性。通過學習樹立正確的人口觀、辨證觀。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
1、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
2、對黃河的治理和開發所取得的成就。
難點:
1、黃河下游形成“地上河”的原因及黃河水害的由來。
2、黃河的治理措施。
地理教案怎么寫篇7
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出示多媒體素材庫①閱讀教材中圖片“熱帶雨林”和“苔原”)通過對陸地環境整體性的了解可知,兩個地區的某個自然要素發生變化,整個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就會有較大的差異,讀圖說明,兩個地區的景觀差異是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差異?影響的主導因素是什么?――明確氣候對植被的影響,兩個地區植被的差異主要是由于氣候中的熱量差異產生的。
(出示多面體素材庫③,“理想大陸氣候模式圖”與“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復習氣候分布規律及影響氣候分布的主導因素,通過知識的遷移,了解自然帶緯度分布具有全球規律,說明不同地區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
(出示多媒體素材庫②,閱讀教材中圖片“溫帶落葉闊葉林”和“溫帶荒漠”)說明兩個地區的景觀差異?產生這種差異的主導因素是什么?――明確以水分為主導影響因素的地區差異在中緯度大陸由沿海到內陸最為顯著。
(觀察“理想大陸氣候模式圖”)說明為什么在中緯度大陸這種差異最為顯著。
(出示多媒體素材庫③,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通過讀圖驗證由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分別出示多媒體素材庫④和③,閱讀教材中“珠穆朗瑪峰的垂直自然帶”示意圖)結合圖例觀察示意圖,說明珠穆朗瑪峰由山下到山上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與前面所提到的哪種變化相似?引起這種變化的主導因素是什么?分布在哪些地區的山脈這種變化較為顯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