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級教案 > 地理教案 >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

時間: 新華 地理教案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1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長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及影響人口自然增長快慢變化的原因。

2.比較分析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3.學會利用相關資料,綜合分析人口數量變化及人口增長模式的時空特征。

二、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人口增長曲線圖,探討人口數量的歷史變化過程,并掌握分析這類曲線圖的一般方法。

2.通過閱讀各大洲和地區人口數量統計圖,探討人口增長的空間差異,并掌握分析這類統計圖的一般方法。

3.通過閱讀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示意圖,掌握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的過程。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認識人口增長、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等客觀規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長方面的區域差異。在此基礎上樹立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協調,要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人口發展觀。

教學重點?人口增長模式的類型及地區分布。

教學難點?人口增長與社會政治、經濟、文化、環境等方面的關系。

學情分析?

學習者為高一學生,在經歷之前三年的義務教育階段的地理課程學習后,同時學生通過日常生活中的一些渠道對人口及人口問題的基本知識都有一定的了解,為此學生對“世界人口的數量變化”掌握并不是特別困難。第1課時?人口的自然增長

教學環節老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說明導入新課投影課本“圖1.1世界60億人口日”和國家人口和________委員會主任張維慶為中國第13億小公民頒發證書圖片,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兩個孩子的出生備受社會關注?思考回答問題。圖片導入使學生感受到當今人口問題的嚴峻形勢。板書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探究活動

自學討論由世界第60億人口及我國第13億人口的誕生,說明人口的數量變化已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人口的數量變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通過讀“圖1.210萬年以來的人口增長”及“圖1.3100年來世界人口的增長”觀察人口數量的時間變化特點,討論完成讀圖思考題。

學生在分析不同時期人口數量增長快慢的同時應說出判斷的依據。(人口增長的快慢主要看曲線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為什么工業革命后比農業革命期間的人口增長要快,是由于圖1.2的坐標單位間隔是不均勻的。)師生共同歸納總結:人口增長的快慢,歸根到底取決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這是因為生產力發展引起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的變化,決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如何從類似人口增長曲線圖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分析影響人口增長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通過展示不同時期人們生產、生活的圖片來得出原因)。歸納資料

提取信息展示課件材料讓學生明確自然增長與自然增長率的關系,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死亡率的關系。

完成課本P3“活動”題,注意人口的增長除了與人口自然增長率有關外還與什么有關。學生總結:人口自然增長率反映的是人口自然增長速度

人口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人口數量的自然增長=人口基數×人口自然增長率

(教師或學生糾正、補充)通過課本第三頁“活動”,學生可得出人口的自然增長不僅與人口自然增長率有關,而且還與人口基數有關。承轉就整個世界而言,人口的自然增長在不同歷史時期表現出不同的特點,那么在同一歷史時期的不同國家或地區,人口自然增長的特點是否相同呢?學生:有。?問題探究引導學生讀“圖1.419__—20__年各大洲和地區人口數量的增長”,讓學生思考下列問題:

?(1)到1950年止,各大洲按人口數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2)20__年,各大洲按人口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3)20__年與1950年相比,人口增長數量由多到少的排序是?

(4)由此可見,世界人口數量的增長主要來自哪些大洲?

(5)按照經濟發展水平,它們屬于哪一類國家?

(6)歐、北美、大洋洲的發達國家目前人口數量的增長又表現出怎樣的特點呢?1.亞洲、歐洲、非洲、北美、拉丁美洲、大洋洲。

2.亞、非、歐、拉、北美、大洋洲

3.亞、非、拉、歐、北美、大洋洲

4.亞非拉

5.發展中國家

6.增長較緩慢培養學生通過演算歸納和概括知識的能力。

注意引導學生學會地理統計圖的分析方法。探究討論

點評指導閱讀P4“圖1.5世界部分國家人口政策”的資料及課本內容討論思考:為什么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人口數量增長出現地區不平衡呢?為實現人口與環境、社會經濟協調發展的共同目的,各國家〈地區〉能否采取相同的人口政策及措施?為什么?

通過課本P5“閱讀”,進一步驗證人口增長在空間上的差異。再通過了解發展中國家人口自然增長率不斷下降的趨勢,引導學生分析發展中國家與發達國家出現的人口問題及解決對策,從而得出正確的人口發展觀。1.發達國家人口增長緩慢

原因:經濟、文化教育、生育觀念;人口問題:人口老齡化導致養老負擔重、勞動力不足;

對策:鼓勵生育,接納移民。

2.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快

原因:政治、經濟、醫療水平;

人口問題:人口增長過快導致環境惡化、資源不足;

對策:________。學生在討論分析不同地區人口增長快慢的同時應說出判斷的依據。(從人口增長統計圖來看人口增長的快慢應該看人口增長的倍數,而不是看人口增長的絕對數量。)課堂小結本節課我們應明確人口的自然增長與自然增長率及人口基數的關系,以及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死亡率的關系。并通過人口曲線圖及統計圖來理解人口自然增長的時空特點。還要能夠探討分析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產生時空差異的因素有哪些????

第2課時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

教學環節老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說明導入新課《人口的數量變化》這節課從時空兩個角度闡述人口的發展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協調、與環境承載量相適應。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長,第二部分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其中第一部分人口的自然增長是第二部分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的基礎,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是人口自然增長特點的進一步具體化。學生從教材的整體上把握教材前后兩部分的關系。承前啟后

理清脈絡板書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二、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探究活動

自學討論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三項指標共同構成人口增長模式。依據不同歷史階段人口的出生率、死亡率和自然增長率,世界人口增長模式可以劃分為原始型、傳統型和現代型。

通過讀“圖1.6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示意”,比較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征。

(老師板圖)

學生閱讀板圖及課本圖1.6分析總結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特征。

A、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原始型——人口增長緩慢

B、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

傳統型——人口增長迅速

C、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

現代型——人口增長緩慢重點讓學生把握讀圖方法,從出生率、死亡率的變化把握各種增長模式的特點。

注意從靜態和動態兩個角度來分析。

靜態:各種模式的出生率、死亡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

動態:原始型逐步發展成傳統型主要是由于死亡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傳統型逐步發展成現代型主要是由于出生率發生了較大的變化。問題導學

分析探究老師提出問題,學生分析思考回答:

1.人口增長類型的轉變從哪個指標的變化開始?原因是什么?

2.發達國家主要屬于哪種類型?為什么?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2

復習上節課內容提問:1.地球的形狀是什么?

2.怎樣描述地球的大小?

3.什么是地球儀?

4.地球儀與地球的區別。

導入新課:通過地球儀我們可以了解地球的全貌,研究地球表面地理事物的位置及分布狀況。上并拿出教具──地球儀。

提問:大家看看你們做的地球儀與老師的地球儀除了大小外還有什么相同和不同呢?相同之處:地軸、南極、北極。不同之處:大家有沒有發現老師的地球儀上面有很多點和線?這些線就是緯線和經線,今天,我們一起學習地球儀上的一個重要的圖示──緯線和經線。

板書:一、緯線和經線

活動:請同學們概括什么是緯線。

學生概括,補充說明: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叫做緯線。

活動:1.分別請幾位同學上臺用準備好的細繩在地球儀上標示出幾條緯線;

提問:大家有沒有發現這些緯線有什么特點?(提示:緯線的形狀、長度的變化規律、指示方向等)

學生思考并回答。

板書: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緯線)

請同學們畫出的緯線──赤道,并觀察所畫的緯線是否符合以上特點。

過渡:大家按照剛才的方法看看什么是經線,經線有什么特點,經線和緯線有什么不同?

活動:1.分別請同學上來用細繩標示出兩條經線;

2.學生與教師共同歸納:連接南北兩極并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叫做經線。

引導:與緯線相比,經線的特點是什么?

學生回答。

板書: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知道了緯線、經線的定義及他們的特點后,請問同學們地球儀上可以畫出多少條經緯線(無數條),為了區別這些經緯線,我們給他們確定了不同的度數,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緯度和經度。

板書:二、緯度和經度

我們先來了解緯度。

引導:首先我們要找到一條0°緯線,所謂“萬丈高樓平地起”,那么0°緯線在哪里,它經常被人們叫做什么名字?

學生觀察課本第8頁,圖F、G并回答。

師生共同歸納:0°緯線就是我們早已認識的赤道。

活動:展示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郊赤道紀念碑的圖片。

學生活動:讓學生上臺在地球儀上查找厄瓜多爾首都基多市,并在標示出基多市。

提問:緯度是從0°緯線開始的,其度數變化有什么規律?的緯度是多少度?它在什么地方?

學生觀察地球儀或課本第8頁,圖F、G并回答。

小結:緯度是由赤道向南北兩極遞增的。的緯度是90°,它們在北極和南極。

承轉:細心的同學會發現緯度沿赤道呈兩邊對稱,那么怎樣區分兩條度數相同的緯線呢?

(學生思考并回答)

小結:我們把赤道以北的緯度叫北緯,用字母“N”表示,也就是英文北方“North”的開頭字母;赤道以南的緯度叫做南緯,用字母“S”表示,也就是英文南方“South”的開頭字母。

學生活動:讓兩位學生上臺,一位學生任意指示一條緯線,請另一位在地球儀上找出緯線。

引導提問:如果我們要選擇一條緯線把地球平均分為兩個半球,選擇哪條緯線作為南北半球的分界線最為合適?為什么?

(學生思考并回答)

小結:同學們真聰明,和科學家們的想法完全一致。我們以赤道為界,把地球平均分為南北兩個半球。赤道以北是北半球,赤道以南是南半球。

學生活動:手拿若干標有緯度的卡片,每組兩位同學任意抽取一張。同學們根據卡片上注明的緯度,按規律站成一排(可自標明赤道的那張卡片,協助同學一起完成這個活動),站好后,每位排隊的同學說出自己所在的半球名稱。

板書: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律;范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引導:按照我們學習緯度的方法,首先我們找到0°經線,同學們找找看0°經線在哪里?

講述:國際上規定: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那條經線為0°經線,又叫做本初子午線。(展示有關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圖片)

學生活動:讓兩位學生上臺標出格林尼治天文臺的大概位置(注意緯度就可以了),然后通過這個地方畫出0°經線(本初子午線)。

講授:0°經線確定了,那么,按規定0°經線以東稱為東經,用字母“E”來表示,是英文東方“East”的開頭字母;0°經線以西稱為西經,用字母“W”來表示,是英文西方“West”的開頭字母。我們看看它的范圍是多少呢?如果先不考慮東西經,我可以沿地軸繞一圈,也就是說范圍是0°~360°,但是由于我們分了東西經,所以經度的范圍應該是0°~180°,經度的變化規律就是從0°經線向西和向東到180°經線經度逐漸增大。

學生活動:在地球儀上找出東經30°、西經30°、西經150°、東經150°這幾條經線;

引導:看看在你們找出的東經30°和西經150°、西經30°和東經150°這兩組經線都有什么特點?它們是不是分別構成了經線圈?任何一條經線都可以找出與之相對應的一條經線和其構成一個經線圈。每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分為兩個均等的半球,同學們想想看哪條經線圈最適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分界線?

(學生討論并回答)

引導學生歸納:以西經20°和東經160°這兩條經線所組成的經線圈,作為劃分東西半球的界線。因為這個經線圈大部分通過的是海洋,這樣就避免了把非洲、歐洲等一些國家分在不同的半球上給帶來的不便。

提問:1.北緯一定在北半球,南緯一定在南半球,是否正確?

2.東經一定在東半球,西經一定在西半球,是否正確?

(學生回答)

板書:2.經度

(1)0°經線──本初子午線;

(2)經線的范圍(0°到180°),經度的變化規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20°、東經160°所構成的經線圈。

鞏固總結此課。

反饋練習:

1.關于經緯線的說法,正確的是()

A.每條經線都自成一個圓圈B.緯線長度都相等

C.地球儀上經線有360條D.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2.地球赤道周長約為()

A、4萬千米B、8萬千米D、4萬米D、8萬米

3.與120°E經線構成經線圈的是()

A.60°WB、60°EC、120°WD、120°E

4.本初子午線的經度是()

A.180°B、0°C、160°ED、20°W

5.赤道是()

A.劃分經度的起點B.東西半球的分界線C.南北半球的分界線D、90°緯線

6.東半球的經度范圍是()

A.0°和180°之間B、20°W以西到160°EC、0°E和160°W之間D、20°W以東到160°E

1.關于地球半球的敘述,正確的是()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B.150°E經線未必位于東半球

C.任何一個緯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2.關于經度、緯度變化的敘述,正確的是()

A.經度越大離本初子午線越遠B.緯度越高,離赤道越近

C.的經度是360°D.180°經線以東經度越來越大的為東經

板書設計:

一、緯線和經線

1.緯線

(1)定義:與地軸垂直,并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

(2)特點:①指示東西方向(與地軸垂直)

②每條緯線都是一個圓

③緯線的長度不相等(赤道是的緯線)

2.經線

(1)定義: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

(2)特點:①指示南北方向(與赤道垂直)

②每條經線都是半個圓

③經線的長度全部相等

二、緯度和經度

1.緯度

(l)0°緯線──赤道

(2)緯度的變化規律;范圍:0°~90°

(3)南北半球的劃分。

2.經度

(1)0°經線──本初子午線;

(2)經線的范圍(0°到180°),經度的變化規律;

(3)東西半球的劃分:西經20°、東經160°所構成的經線圈。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3

陸地環境各要素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相互滲透

(出示多媒體素材庫①閱讀教材中圖片“熱帶雨林”和“苔原”)通過對陸地環境整體性的了解可知,兩個地區的某個自然要素發生變化,整個地區的自然環境特點就會有較大的差異,讀圖說明,兩個地區的景觀差異是什么?為什么會產生這種差異?影響的主導因素是什么?――明確氣候對植被的影響,兩個地區植被的差異主要是由于氣候中的熱量差異產生的。

(出示多面體素材庫③,“理想大陸氣候模式圖”與“世界陸地自然帶分布圖”)復習氣候分布規律及影響氣候分布的主導因素,通過知識的遷移,了解自然帶緯度分布具有全球規律,說明不同地區具有明顯的地域差異。

(出示多媒體素材庫②,閱讀教材中圖片“溫帶落葉闊葉林”和“溫帶荒漠”)說明兩個地區的景觀差異?產生這種差異的主導因素是什么?――明確以水分為主導影響因素的地區差異在中緯度大陸由沿海到內陸最為顯著。

(觀察“理想大陸氣候模式圖”)說明為什么在中緯度大陸這種差異最為顯著。

(出示多媒體素材庫③,觀察“世界陸地自然帶的分布”圖)通過讀圖驗證由沿海到內陸的地域分異規律。

(分別出示多媒體素材庫④和③,閱讀教材中“珠穆朗瑪峰的垂直自然帶”示意圖)結合圖例觀察示意圖,說明珠穆朗瑪峰由山下到山上有什么變化?這種變化與前面所提到的哪種變化相似?引起這種變化的主導因素是什么?分布在哪些地區的山脈這種變化較為顯著?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4

【教材分析】人口、資源和環境問題是目前人類最為關注的三大熱點問題。在人類與資源環境中,人口是關鍵因素,人口問題是資源問題和環境問題產生的根源之一。在本節內容里,學生首先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自然增長率,影響一個地區自然增長率的因素有哪些,同時也要學生學會比較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人口怎長的差異,最后對于不同國家的人口問題應采取相應的對策解決。

【課表解讀】本條“標準”的具體含義如下:一是學生需要知道什么是人口增長模式,世界上有哪幾種主要的增長模式,這是實現本條“標準”的前提。二是學生需要學會將不同的增長模式進行比較,只有在比較的過程中,才能獲得對人口增長模式特點的認識。三是學生要會分析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在世界上是怎樣分布的。把這三點放在一個“標準”中,是因為三者是密切聯系的。當學生在分析某一個增長模式的特點時,必然涉及人口增長的影響因素,而這些影響因素的現狀不同,又一定會與區域發展聯系起來,實際上不同增長模式的分布,反映的就是不同經濟發展程度的分布。

本“標準”沒有要求學生背記不同人口增長模式,教學的重點應該是幫助學生理解每種模式的意義。在學習評價中,各種不同的人口增長模式應該是評價活動的背景信息,而不宜作為考核學生是否記住的內容。

【三維目標】

知識與技能:

1.了解人口自然增長在時間和空間上的差異及影響人口自然增長快慢變化的原因。

2.比較分析三種人口增長模式的主要特點及地區分布。

3.學會利用相關資料,綜合分析人口數量變化及人口增長模式的時空特征。

過程與方法:

1.通過閱讀人口增長曲線圖,探討人口數量的歷史變化過程,并掌握分析這類曲線圖的一般方法。

2.通過閱讀各大洲和地區人口數量統計圖,探討人口增長的空間差異,并掌握分析這類統計圖的一般方法。

3.通過閱讀人口增長模式及其轉變示意圖,掌握人口增長模式轉變的過程。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節學習認識人口增長、人口增長模式的轉變等客觀規律,知道世界上人口增長方面的區域差異。在此基礎上樹立人口的增長要與社會經濟的發展相協調,要與環境承載力相適應的人口發展觀。

【教學重點】理解人口數量增長在時間、空間上的差異及其原因。

【教學難點】不同國家人口問題及其對策。

【教學方法】

可采用多媒體輔助教學,盡可能給學生提供一些資料和圖片,讓學生有比較直觀的感受,便于學生理解。

采用比較法,通過比較,認真分析不同國家人口問題及其應對的對策。

學習方法:學生可以在教師指導下,進行自主合作探究學習,在課下,可以多進行調查,研究本地的人口增長模式,學以致用,深刻理解本節課內容。

【課時】1課時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老師活動學生活動環節說明導入新課投影課本“圖1.1世界60億人口日”和國家人口和________委員會主任張維慶為中國第13億小公民頒發證書圖片,讓學生思考:為什么這兩個孩子的出生備受社會關注?思考回答問題。圖片導入使學生感受到當今人口問題的嚴峻形勢。板書第一節?人口的數量變化

一、人口的自然增長??探究活動

自學討論

由世界第60億人口及我國第13億人口的誕生,說明人口的數量變化已受到全社會的關注。人口的數量變化在時間上是不均勻的。通過讀“圖1.210萬年以來的人口增長”及“圖1.3100年來世界人口的增長”觀察人口數量的時間變化特點,討論完成讀圖思考題。學生在分析不同時期人口數量增長快慢的同時應說出判斷的依據。(人口增長的快慢主要看曲線的坡度大小,但要注意為什么工業革命后比農業革命期間的人口增長要快,是由于圖1.2的坐標單位間隔是不均勻的。)師生共同歸納總結:人口增長的快慢,歸根到底取決生產力的發展水平。這是因為生產力發展引起的自然、社會和經濟的變化,決定了人口出生率和死亡率的變化。在這個過程中引導學生如何從類似人口增長曲線圖中獲取有價值的信息,并分析影響人口增長產生時間差異的原因(通過展示不同時期人們生產、生活的圖片來得出原因)。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5

本節內容的設計從教材結構上講是用于回答本單元引言部分提出的兩個設問:“常見的天氣系統有哪些”和“氣象災害對人們的生產和生活有哪些危害”;也是在第一節“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的理論基礎上,在第二節“氣壓帶和風帶”的全球大氣運動框架下對各地區常見天氣系統的具體分析,完整了前面所涉及的知識,如高氣壓、低氣壓、極鋒等;此外,本節內容的掌握更可使學生將地球上的大氣有關知識學以致用,分析風云變幻的天氣現象。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知識要求:

1、掌握有關氣團、鋒面、鋒線及鋒的概念,理解氣團、鋒面的分類。

2、掌握不同鋒面、同一鋒面控制下的不同地區、同一鋒面控制下同一地區不同時間天氣的變化特點。

3、理解低壓、高壓與氣旋、反氣旋的關系及其對天氣變化的影響。

技能訓練:

1、培養學生從運動的角度分析解讀鋒面系統、氣旋反氣旋系統與天氣關系圖。

2、運用簡易天氣圖,說明天氣系統的活動特點及其帶來的天氣變化。

二、過程與方法

1、結合近期天氣變化狀況引入主要天氣系統的類型。

2、Flash課件演示鋒的形成、冷鋒暖鋒及準靜止鋒的運動變化過程,從動態的角度掌握鋒的有關組成部分及其運動變化對天氣的影響。

3、讀圖2.21“2003年10月14日12時世界海平面的氣壓分布(局部)”并結合flash課件演示理解掌握高壓(反氣旋)、低壓(氣旋)、高壓脊、低壓槽等概念并從動態的角度理解氣旋、反氣旋的演變過程及其對天氣的影響。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使學生正確理解天氣現象的發生、變化,樹立物質世界是處在不斷的運動變化之中的,事物之間是相互聯系、相互影響的辯證唯物主義思想觀點,明確科學監測預報的重要性。

2、使學生理解地理知識就在身邊,學習有用的地理,將所掌握的地理知識運用于實際,指導生活。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6

一、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了解東南亞處東方“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主要農作物及分布;了解東南亞人口和城市的分布、人口構成;豐富的旅游資源和發達的旅游業。

2.能力目標:

學習搜集資料,制作地理演示文稿。根據圖和相關資料,分析東南亞在世界交通的地位,初步學習分析一地的地理位置及重要性;結合中南半島地形、河流特點,分析東南亞的自然條件對人口和城市分布的影響,找出世界人口和城市分布的一般規律。

3.情感價值目標:

培養尊重不同地區文化和傳統的意識;通過了解華人和華僑對所在國經濟建設和我國經濟建設做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二、教學重點:

東南亞的重要地理位置及物產。

三、課前準備

1.將全班學生分為四個小組(位置交通、氣候與農業、自然條件與城市分布、華人華僑及風光導游)。

2.向各組布置閱讀教材圖文,上網搜集資料,制作演示文稿的任務。

3.教師對學生搜集資料、制作過程予以指導和幫助,并準備一些學生有可能忽略、不清或需強調的問題向學生提問、補充,或給學生以提醒。

四、教學過程

1.位置交通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東南亞在世界中的位置”,“東南亞政區”,“馬六甲海峽的航線”

文字說明:位置:亞洲東南部,23oN—10oS,90oE—140oE

組成:兩大部分——中南半島,馬來群島

在世界交通的地位: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其中位于馬來半島和蘇門答臘島之間的馬六甲海峽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在投影屏幕前據圖認識和尋找教材P28活動1中的有關內容;在屏幕前據圖指出馬六甲海峽連接的地區。

(3)師問:“為什么有人說馬六甲海峽是日本的海上生命線?這條航線對我國有沒有重要意義?”

生答:日本是個礦產資源極為貧乏的國家,我們在網上看到過,日本進口物資的一半,進口原油的80%以上均從該海峽輸入,馬六甲海峽被日本人稱為"經濟命脈"

師補充: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能源需求量巨大,尤其是石油已遠遠滿足不了需求,進口量巨大,其中從中東和非洲地區進口的石油數量占進口石油總量的70%以上,全部通過馬六甲海峽運輸。另外,我國與東南亞、西亞和非洲等地區的其他貿易運輸也要經馬六甲海峽航線,因此,馬六甲海峽對我國的能源安全和貿易暢通意義非常重大。

2.氣候與農業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曼谷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新加坡年內各月氣溫和降水量”,“亞洲的氣候類型”,“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中的天氣示意”,“東南亞居民喜食米飯”,“東南亞的梯田”,“東南亞國家主要農作物的分布”,圖“東南亞的橡膠種植園”,“東南亞的油棕種植園”,“東南亞的椰林”,“馬尼拉蕉麻”

文字說明:東南亞地區處在赤道附近的低緯度地區,屬于兩種熱帶氣候類型。曼谷——熱帶季風氣候,全年高溫,5—10月是雨季,11—4月是旱季,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中南半島。新加坡——熱帶雨林氣候,全年高溫多雨,這種氣候主要分布在馬來群島。

(2)組間互動:請其他組的同學一起分析兩種熱帶氣候的特點及主要分布區;對熱帶雨林氣候區的天氣過程進行描述;在屏幕前指認水稻和熱帶經濟作物的主要生產國和出口國。

(3)據圖介紹:大家吃過泰國米嗎?很香!東南亞人民的主食和我國南方人一樣,也是大米飯。水稻是東南亞主要的糧食作物。東南亞濕熱的氣候條件,還適宜熱帶經濟作物的生長,這里是世界重要的熱帶作物生產基地之一,是世界上橡膠、油棕、椰子和蕉麻的產地

(4)導游:請大家參觀東南亞熱帶作物種植園(據查閱資料對圖片進行講解)。

(5)師問:東南亞為什么以水稻為主要的糧食作物?

生答:教材有說明,水稻單位面積產量高,生長需要高溫多雨的氣候,生產需投入大量勞動力。東南亞人口稠密,耕地少,氣候高溫多雨,所以必然選擇水稻作為糧食作物。

3.自然條件與城市分布組展示活動

演示文稿:圖“中南半島的地形、河流與城市的分布”

文字說明:中南半島山脈河流由北向南延伸,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河流上游流經山區,水流湍急,富水力,交通不便,下游河谷展寬,形成沖積平原、河口三角洲,交通便利,人口稠密,是重要農業區;城市主要分布在河流沿岸及河口三角洲。

4.華人華僑及風光導游組展示活動

(1)演示文稿:圖“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比重”

文字說明:華人——中國人旅居國外,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

華僑——中國人旅居國外,仍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

(2)介紹:大家聽說過“下南洋”嗎?“南洋”就是指東南亞地區,“下南洋”指的是過去我國廣東、福建沿海一帶人民到東南亞一帶去謀生。現在東南亞是華人、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東南亞地區的華僑華人占世界華僑華人總數的80%以上,他們之中絕大多數已加入當地國籍,成為居住國公民。東南亞的華僑華人不但與當地人民一道披荊斬棘,艱苦創業,遵守法律,和睦共處,為居住國的經濟發展與社會進步作出了卓越貢獻;而且他們在融入當地社會的同時,與祖籍國交往密切,對促進我國的經濟建設和推動居住國與我國的友好關系發揮了重要作用。

(3)演示文稿:圖“越南的下龍灣”,“花園城市新加坡”,“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曼谷佛塔”,“緬甸仰光的大金塔”,“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等

民俗風情:“沙爹、加厘飯、干加厘牛肉”,“水果天堂”。

(4)介紹:東南亞發展旅游業有很大優勢,有豐富的熱帶自然景觀,眾多美麗的沙灘和島嶼,許多名勝古跡和獨特的風土人情,吸引著世界各地的游客。新馬泰旅游是近些年來國人出國旅游的一大熱點。現在請大家跟著導游一起觀光(對圖片及當地民俗風情的內容加以講解)。

師總結:各組的展示活動非常出色,體現了同學們的智慧和才能及團結協作的精神。祝賀大家的學習和展示活動取得成功。

五、課后作業:

隨常練習第二節

六、課后小結:

第一課時

板書設計:

一地理位置和范圍

1地理位置:緯度位置10S——23.5N

2范圍:中南半島,馬來群島(11個國家)

二地形特征

1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

2馬來群島:地形崎嶇,河流短促,平原少,火山多.

三、十字路口的位置:

1、用圖示的方式描述東南亞十字路口的地理位置。2、介紹馬六甲海峽地理位置的重要性。

第二課時

板書設計:

四、物產和旅游資源:

1、主要物產:橡膠、椰子、油棕、水稻、錫、石油等。

2、物產的分布:P15活動。

3、旅游資源:介紹新、馬、泰的旅游資源。

五、華人、華僑:

1、華人:中國人旅居國外,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

2、華僑:中國人旅居國外,仍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

3、東南亞是華人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華人和華僑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7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補充說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么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活動:將課本上四幅圖用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后,請代表上臺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地方”

圖2:“蓋天說”

圖3: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衛星照片

請學生講述第一幅圖:“天圓地方”

補充小結: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總結: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借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現大地并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后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

請學生講述第二幅圖:“蓋天說”

引導提問:對于這樣的說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

(學生活動)

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說出歷都有哪些的環球航行?

(學生回答)

講述并引導:最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下面請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總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么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上來為我們講述。

(學生回答)

講述: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提問:剛才,我們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蓋天說”,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地球衛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學生回答)

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這樣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

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說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6頁圖c,說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掛圖:課本圖p5C圖地球的大小

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活動:出示地球儀并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并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學生回答)

補充說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并沒有地軸。

提問:根據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著給地球儀下個定義。

(學生回答)

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今后,我們經常要借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布置作業: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制作一個小地球儀,課余比比看誰做的。

板書設計:

關于地理有關的教案設計篇8

【學習目標】

基礎知識:

1.了解人類對地球是球體形狀的認識過程,會用地球的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等數據描述地球的大小,知道地球儀是幫助人們認識地球的模型;

2.學會在地球儀上識別經線、緯線,能準確區分經緯線,理解經緯線的特點;

3.學會在地球儀和地圖上正確判讀經度和緯度,初步認識經緯網。

基本技能:

1.能用數字描述地球的大小,能通過制作地球儀,了解地球的基本構造;

2.能夠運用觀察、對比等方法在地球儀上探究經緯線、經緯度的特點;

3.能利用經緯網給任何地點定位。

情感、態度、價值觀:

1.通過學習人類為摸索地球的形狀而經過的漫長、艱苦的探索和實踐,接受有關科學史的教育,培養熱愛科學的品質;

2.通過探究活動以及小組學習,初步養成善于與人交流、分享與協助的習慣。

【教學重點】

1.用數字描述地球的大小等。

2.了解經緯線、經緯度的定義,能夠準確區分經緯線和經緯度。

3.熟練運用經緯網確定某一地點的地理位置,了解經緯網定位在實際生活中的廣泛用途;

【教學難點】

1.用數字描述地球的大小,制作地球儀等。

2.掌握經緯線、經緯度的特點、分布和變化規律,能夠進行對比分析。

3.熟練運用經緯網確定某一地點的地理位置。

【教學方法】講授法、討論法、小組活動教學等。

【教學課時】共4課時

教學設計第一課時(活動課)

【教學過程】

教師:同學們,在前面的緒言中,我們認識了學習地理對我們人類的生活和生產的重要意義,知道學習地理能夠使我們更好地生活,甚至對我們的終身發展有用,那么,大家對我們人類的家園──“地球”又認識多少呢?下面,先讓我們來看一段視頻資料:

視頻導入:播放一段宇航員在空中看到地球的視頻,觀看完后,提問:通過觀看你有什么感想?地球是一個什么樣的形狀?

?學生:看視頻,回答教師的提問。

?師生互動:向學生介紹有關視頻的背景等。

?教師:在學生討論、回答的基礎上,總結:地球的形狀是球體。

一、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教師:“地球是一個球體”,今天,在我們看來這是如此簡單的一個結論,然而,在科技落后的古代,卻是一道人們長期難解的謎題,認識它,人類經歷了艱苦而漫長的一段過程。那么,究竟是怎樣的一個艱苦而漫長的探索過程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和感受一下。

?先請同學們看看這幅圖:(課本P2圖1.1“天圓地方”),讀圖思考:

?問題:我國古代為什么有“天圓如張蓋,地方如棋局”的說法。

?學生回答:(略)。

?學生回答后,教師評價點撥(略)。

?過渡:后來,隨著人類對一些自然現象的觀察和認識,一些人開始懷疑“天圓地方”的說法,認為地球的形狀可能與“月球”、“太陽”等類似,也是一個球形,這樣,關于地球的形狀的問題,就在人們之間開始了一場爭論。

?下面,就讓我們來進行一個討論活動,體會一下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那一段艱難歷程:活動:分組討論:請學生們前后4人一組(個別為6人),分別選取教材中有關“天圓地方”;“天如斗笠,地如覆盤”;“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在太空看地球”等人類認識地球的形狀的過程圖示和資料中的一個,小組討論學習,認識其中的某一個過程。

?學生:1.自己挑選某一個過程,2.小組代表向全班作介紹,演繹說明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

?師生互動:教師利用多媒體展示“人類對地球形狀的認識過程”,引導學生感受有關科學史的教育。

?小結:從“天圓地方”到“天如斗笠,地如覆盤”,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在太空看地球的衛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猜想到實際,從現象到真理的漫長的過程,付出了巨大的代價。今天,我們之所以能比較容易得認識到地球的形狀,是因為我們“站在前人的肩膀上”。

?師生互動:鼓勵學生探索科學,要敢于克服困難、執著追求。

?學生:發言,談感受等。

?教師:人們在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中,還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想一想,用哪些資料數據來描述地球的大小呢?

?提示:小學數學課上,我們學習了有關圓和球的知識,同學們還記得,圓的大小可以通過什么來確定嗎?

?過渡:(根據學生的回答情況)許多同學都能理解用半徑的長短可以說明一個圓的大小,同樣的道理,用半徑的長短也能說明一個球體的大小,請大家思考一下:既然地球是一個球體,我們是否也可以用半徑的長短來說明地球的大小呢?學生:思考、討論。

?師生互動:請學生發言,引導學生提到有關圓的半徑問題。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思考如何用半徑的長短來說明地球的大小問題。

?教師:接下來,讓我們來看教材P4頁圖1.2“地球的大小”,看看教材是如何說明地球的大小的?

?學生:看圖、討論活動等,找出是通過“平均半徑”、“最大周長”和“表面積大小”等數字來說明地球的大小的等等。

?小結:精確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赤道半徑的長度比北極半徑的長度多21千米。實際上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是微不足道的。如果把地球縮小到如圖所示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所以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當然,用赤道周長和表面積大小來說明地球的大小,也是比較常用的方法。

?師生互動:1.引導學生思考:為什么要用“平均半徑”來說明地球的大小?(地球是不規則的球體)2.最大的周長一般指的是什么?(赤道周長)

?承轉過渡:地球的赤道周長約4萬千米,相當于飛機飛行30個小時的航程,時速100千米的汽車日夜不停17天的路程。人一刻不停地步行繞赤道一圈,大約要一年多才能走完。這樣大的一個地球,人們要認識它,研究它,看到它的全貌太困難了。如何才能便于我們學習、研究呢?

?二、認識地球儀

?教師:(展示地球儀),同學們討論得不錯,人們確實想到了借助“地球儀”的方法來認識我們的地球,這就是一個反映地球的一些基本性狀特點的地球儀,在我們今后的學習中,我們會經常用到它,所以,接下來,我們就要研究一下:地球儀是如何把地球上的陸地、海洋、山脈、河流、城市、國家等表現出來的?

?學生:聽講,觀察地球儀,看看地球儀上的基本構成。

?活動:請同學們觀察地球儀,熟悉地球儀上的基本構成。

?每個小組一個地球儀,學生們觀察、說出地球儀表面的基本構成,指出不同類型的地球儀反映的地理事物的不同等。

?師生互動:教師巡視,指導學生觀察、說明地球儀的表面構成,解答學生的問題。

?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學習,我們可以看到,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等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河湖、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及名稱等等,不同類型的地球儀,反映的地球的事物特點也不同,各有側重,我們正是利用地球儀的這些便利構成,來認識和了解地球表面上的各種事物及其分布等。

?學生:聽講,記錄等

?三、制作地球儀

?現在我們對地球儀有了初步的認識和了解,下面讓我們來自己動手制作一個簡單的地球儀吧,請同學們拿出乒乓球,完成教材第5、6頁的活動。

?學生:根據教材活動設計,逐步制作地球儀。

?師生互動:教師指導學生制作,在班級展示學生制作的成果。

板書設計:

第一節地球和地球儀

一、認識地球形狀:球體

大小:平均半徑、赤道周長、表面積大小

?二、認識地球儀:縮小的地球模型

教學設計第二課時(基礎課)

【教學過程】

導入:

教師:我們已經知道,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它用不同的方式來表示地球上的地理事物,不僅如此,地球儀上還配備了一些特殊的“裝置”,方便我們利用它們來學習地球上各種地理事物的特點和分布規律等。

?師生互動:教師向學生展示地球儀教具,通過提問,引發學生對探究地球儀的興趣。

一、認識地球儀上的點和線

過渡:那么,你們知道這些特殊的“裝置”是什么嗎?它們該如何正確使用呢?下面,就讓我們來共同見識見識吧。?

活動:同學們仔細觀察地球儀,看看你們能看出哪些特殊的“裝備”?它們分別是什么?是如何確定的?

學生:活動,討論等(略)

學生:發言、說明自己看到和討論的結論等等。

小結:通過剛才的觀察和同學們的介紹,我們可以確定在地球儀上的這些最明顯的點和線:北極點、南極點、地軸、經線和緯線等,如教材P5頁圖1.4“地球儀上的點和線”所示。學生:分組觀察地球儀,查找、記錄地球儀上特殊的點、線,討論它們是如何被確定的等等。

師生互動:教師巡視,回答學生提出的問題,提示學生觀察中要注意的問題,鼓勵學生介紹自己的觀察結論等。

學生:發言、回答提問等。

設問:實際上,地球里并不是真有一根軸,地球表面也沒有畫出經線和緯線,那么,地球儀上的經線和緯線是如何確定上去的呢?下面我們通過一個活動來看看這個問題。

活動:繼續以小組為單位,觀察地球儀表面點和線,討論、思考下面問題:

1.什么是地軸、北極和南極?

2.什么是經線和緯線?

3.這些點和線之間的相互關系如何?

學生:分小組活動、討論、分析等。

學生發言:結合自己的活動和小組討論的結果,學生發言(略)。

小結:地球儀上,地球的自轉軸叫做地軸。地軸與地球表面的兩個交點叫兩極,位于地軸北面的是北極,位于南面的是南極。與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圓圈是緯線,連接南北兩極并且與緯線垂直相交的半圓是經線。

?二、認識緯線

?承轉:在這些點和線中,最容易混淆的就是經緯線了,老師這里有個有小竅門,可以幫助大家區分一下。

?教師引導:同學想一想“經”和“緯”這兩個字的拼音是什么?如果把“經”拼音首字母“J”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狀?把“緯”的拼音首字母“W”拉直了看看什么形狀

?學生:聽講、思考,分組繼續觀察、討論問題。

?師生互動:教師巡視,提示學生觀察、找出經緯線和南北極點的關系,總結自己的結論等等。

學生:回答問題

學生:領悟“經”對應的是豎的直線。“緯”對應的是橫的直線(在平面簡圖中適用)。

講述:剛才的小竅門僅適用于我們在平面簡圖中繪制成直線的經線和緯線,實際的地球儀上,經線和緯線又有什么特點?該如何區分呢?下面我們通過活動來認識一下。

活動:要求學生:

1.每四個人為一個活動小組,每組派一位女生領一個地球儀并負責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寫在地球儀的包裝盒上。

2.每組分發一根繩子,繩子的長短稍長于地球儀周長,自己準備直尺,量算比較長度。

3.老師要求觀察地球儀時才能動,其余時間地球儀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多媒體展示問題:

1.緯線的定義,用自己的話提煉出要點。

2.緯線的形狀?

3.緯線長度及變化?

4.地球儀上有多少條緯線?緯線指示的方向?

講述:請大家停止討論,就這幾個問題來分享討論結果。

提煉要點:一邊聽同學們的回答,一邊完善附表(板書。)

?定義形狀長度及變化指示方向緯線垂地軸,環地球圓由赤道向兩極逐漸變短東西?????難點提示:如何演示緯線指示東西方向呢?可以假想我們只沿著地球儀上的赤道,向前(后)某一個方向移動,因為始終在赤道上移動,沒有向上(北方),也沒有向下(南方),所以,移動的方向只是在東西方向上變化,說明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過渡:同樣的學習方法,我們來看看經線的有關特點。

學生:聽講,思考。

學生:猜測地球儀和繩子的用途。利用手中的地球儀和教材P6,思考討論提出的問題:

教師:提示學生這里緯線長度的比較需要用到老師提供的繩子和自己的直尺

師生互動:老師可巡視,指導學生如何用繩子和直尺對比量算緯線長度。

學生回答:

1.緯線定義(看書得出的結論):和地軸垂直,并且環繞地球一周的大圓。

2.緯線是圓的。

3.長度不相等,赤道最長,往兩極逐漸變短。

4.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緯線。

學生:(體會感悟)沿著赤道移動,在往東或者往西走,所以緯線應該指示東西方向。

三、認識緯度

?教師承轉:現在我們初步認識了地球儀上的緯線的基本特點,那么,我想問一下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儀上的緯線有多少條嗎?

?學生:回答,發表自己的觀點。

?教師:實際上,地球儀上的緯線是數不清的,有無數條,那么,我們怎么來區分這些不同的緯線呢?下面,我們還是通過活動來認識這個問題。

活動:觀察地球儀,認識緯度在地球上的劃分。?

1.每四個人為一個活動小組,每組派一位女生領一個地球儀并負責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寫在地球儀的包裝盒上。

2.按老師要求共同觀察地球儀,其余時間地球儀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仔細閱讀地球儀上不同緯線上標注的緯度度數,看看緯度的劃分有什么規律(提醒學生在地球儀正確位置去查看到緯度的標注)。

學生:活動、討論等。

學生:發言等。

提問:俗話說,萬丈高樓平地起,地球儀上的緯度起點也是從0°開始排列的,那么,0°緯線在哪里?它是一條怎樣的特殊緯線呢?

學生:發言等。

歸納總結:0°緯線位于地球儀的中部,就是我們熟悉的赤道線,在前面的學習中,我們已經知道,它是地球儀上最長的緯線。由于這一特殊的屬性,赤道成為人們關注的對象,一些有赤道穿過的國家和地區,常常建一些所謂的“赤道紀念碑”來一起人們的關注,如,教材P6頁圖1.7“基多赤道紀念碑”。

活動:確定了赤道是0°緯線,那么,其它的緯線度數又是如何標定的?緯度是如何變化的?最大的緯度是多少?在什么地方?等等,讓我們繼續觀察地球儀,找出這些規律吧。

學生:活動、討論、發言等等。

歸納總結:從地球儀上我們可以得出有關緯度的分布規律:1.緯線的度數范圍是0?-90?,赤道為0°,南北極點是90°;2.緯度從赤道向南北兩極逐漸遞增,最大的緯度分別位于北極和南極點。

提問:從緯度的分布中我們發現,除了赤道外,其余的緯度都有兩個數值,又該如何來區分呢?

學生:活動、討論、發言等等。

歸納總結:赤道以南稱為南緯,赤道以北稱為北緯,人們還利用英文“南”“北”的單詞首字母“N”和“S”作為代號,分別表示北緯(度)和南緯(度)。

練習:

例如,北京大概是北緯40度,用數字和字母該如何表示呢?(40°N或N40°均可以)

拓展:在黑板上畫出最長的緯線——赤道,大家觀察地球儀上緯線的分布規律,然后補充幾條緯線:南北緯23.5?,南北緯66.5?,標出南北極點的度數90?。

?學生:聽講,記錄等

?過渡:

?地球儀上有無數條緯線,人們利用不同的緯度來區分這些緯線,通過緯度的大小來認識緯線在地球上的位置,那么,人們是如何來區分地球儀上的經線的呢?

三、認識經線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地球儀),讓我們先來認識一下地球儀上這些連接南極和北極的大圓弧線吧,看看它們有什么樣的分布規律。

活動:

要求學生:

4727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全自动翻转振荡器-浸出式水平振荡器厂家-土壤干燥箱价格-常州普天仪器 | 花纹铝板,合金铝卷板,阴极铝板-济南恒诚铝业有限公司 | 带式压滤机_污泥压滤机_污泥脱水机_带式过滤机_带式压滤机厂家-河南恒磊环保设备有限公司 | 不锈钢水箱生产厂家_消防水箱生产厂家-河南联固供水设备有限公司 | 变色龙云 - 打包app_原生app_在线制作平台_短链接_ip查询 | 精益专家 - 设备管理软件|HSE管理系统|设备管理系统|EHS安全管理系统 | 全自动包衣机-无菌分装隔离器-浙江迦南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 脱硫搅拌器厂家-淄博友胜不锈钢搅拌器厂家 | cnc精密加工_数控机械加工_非标平键定制生产厂家_扬州沃佳机械有限公司 | 闪蒸干燥机-喷雾干燥机-带式干燥机-桨叶干燥机-[常州佳一干燥设备] | uv固化机-丝印uv机-工业烤箱-五金蚀刻机-分拣输送机 - 保定市丰辉机械设备制造有限公司 | 净化车间_洁净厂房_净化公司_净化厂房_无尘室工程_洁净工程装修|改造|施工-深圳净化公司 | 建大仁科-温湿度变送器|温湿度传感器|温湿度记录仪_厂家_价格-山东仁科 | 不锈钢螺丝 - 六角螺丝厂家 - 不锈钢紧固件 - 万千紧固件--紧固件一站式采购 | 寮步纸箱厂_东莞纸箱厂 _东莞纸箱加工厂-东莞市寮步恒辉纸制品厂 | 中控室大屏幕-上海亿基自动化控制系统工程有限公司 | 工业用品一站式采购平台|南创工品汇-官网|广州南创 | 钛板_钛管_钛棒_钛盘管-无锡市盛钛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企业宣传片拍摄_公司宣传片制作-广告短视频制作_北京宣传片拍摄公司 | 河南膏药贴牌-膏药代加工-膏药oem厂家-洛阳今世康医药科技有限公司 | 基本型顶空进样器-全自动热脱附解吸仪价格-AutoHS全模式-成都科林分析技术有限公司 | 大流量卧式砂磨机_强力分散机_双行星双动力混合机_同心双轴搅拌机-莱州市龙跃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 铁盒_铁罐_马口铁盒_马口铁罐_铁盒生产厂家-广州博新制罐 | 杭州实验室尾气处理_实验台_实验室家具_杭州秋叶实验设备有限公司 | 游泳池设备安装工程_恒温泳池设备_儿童游泳池设备厂家_游泳池水处理设备-东莞市君达泳池设备有限公司 | 运动木地板厂家,篮球场木地板品牌,体育场馆木地板安装 - 欧氏运动地板 | 土壤养分检测仪_肥料养分检测仪_土壤水分检测仪-山东莱恩德仪器 大型多片锯,圆木多片锯,方木多片锯,板材多片锯-祥富机械有限公司 | 衬氟止回阀_衬氟闸阀_衬氟三通球阀_衬四氟阀门_衬氟阀门厂-浙江利尔多阀门有限公司 | 塑料瓶罐_食品塑料瓶_保健品塑料瓶_调味品塑料瓶–东莞市富慷塑料制品有限公司 | 开锐教育-学历提升-职称评定-职业资格培训-积分入户 | 拉曼光谱仪_便携式|激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 | 拉曼光谱仪_便携式|激光|显微共焦拉曼光谱仪-北京卓立汉光仪器有限公司 | 浙江宝泉阀门有限公司| 无锡网站建设_小程序制作_网站设计公司_无锡网络公司_网站制作 | 根系分析仪,大米外观品质检测仪,考种仪,藻类鉴定计数仪,叶面积仪,菌落计数仪,抑菌圈测量仪,抗生素效价测定仪,植物表型仪,冠层分析仪-杭州万深检测仪器网 | 翅片管散热器价格_钢制暖气片报价_钢制板式散热器厂家「河北冀春暖气片有限公司」 | 合肥仿石砖_合肥pc砖厂家_合肥PC仿石砖_安徽旭坤建材有限公司 | 深圳市宏康仪器科技有限公司-模拟高空低压试验箱-高温防爆试验箱-温控短路试验箱【官网】 | 喷砂机厂家_自动喷砂机生产_新瑞自动化喷砂除锈设备 | 香港新时代国际美容美发化妆美甲培训学校-26年培训经验,值得信赖! | 建筑工程资质合作-工程资质加盟分公司-建筑资质加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