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知識教案
隨著地理信息技術的發展和研究方法的改變,新時期的地理學正在向地理科學進行轉身,研究主題更加強調陸地表層系統的綜合研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初一地理知識教案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一地理知識教案(精選篇1)
寫好教案是保證教學取得成功,提高教學質量的基本條件。因此,各位老師要特別重視,為了能夠很好的幫助各位老師備課,精品小編特別準備了這篇初一地理地圖的閱讀教案以供參考!
◆教學分析
(一)課標解讀
本節課對應的課程標準是:在地圖上辨別方向,判讀經緯度,量算距離。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是地圖學習必須掌握的兩項技能,這兩項技能,學生在小學數學課本上有過接觸。本節教學幫助學生在此基礎上,通過進一步系統的學習,提高對運用地圖辨別方向、量算距離的認識。
(二)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通過閱讀各類地圖,使學生初步了解地圖上的比例尺、方向、圖例等基礎知識。
2.通過計算、比較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幫助學生建立起地圖的空間概念。
◆【過程與方法】
通過活動的設置,激發學生探究的興趣,引導學生自主發現、總結、概括、歸納。使學生學會正確的閱讀、使用地圖的方法,并在今后的生活中加以應用。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地圖方向的辨別等知識,培養嚴謹的科學態度。
◆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比例尺的相關知識、方向的辨別。
難點: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教學方法
啟發教學、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展示交流。
◆教學準備
?地圖、多媒體課件。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教師活動學生活動設計意圖
感受地圖之美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大家喜歡旅游嗎?如果要去旅游,需要帶哪些東西呢?
下面我們一起來瀏覽一些地圖,一同感受地圖的實用和美麗吧!學生回答:地圖等。
學生通過課件瀏覽世界地圖、中國地圖、臨沂市地圖、景點旅游地圖等地圖圖片。用一些地圖引入新課,讓學生“感受地圖之美”,這樣容易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探討地圖之用交流探討?
師:剛才看了這么多美麗的圖,那地圖有哪些用途呢?組內交流
展示匯報通過探討,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地圖知識的必要性。
承轉下面我們就來探討閱讀地圖的方法吧!
閱讀地圖之法識圖例(一)地圖“語言”──圖例
課件顯示一些常用圖例
師引導點撥:圖例是對地圖各種符號和注記的說明。1.嘗試對照課件或課本自學本部內容
2.以競賽活動的形式練習運用:寫出下列圖例所代表的地理事物。
采用學生自學的形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
以競賽活動的形式,面向全體學生,激發學生的積極參與意識。
閱讀地圖之法學比例尺(二)地圖“語言”──比例尺
多媒體出示本小節的學習問題:
(1)比例尺表示_______比____縮小的程度。
公式= 。
比例尺表示方式主要有______式、________式、________式三種。
(2)乙圖中,臺灣島地圖的比例尺的表達方式為 式,轉化為數字式為 ,用文字式表達為 。
(3)在臺灣地圖上,量得高雄到臺北地圖上的直線距離約是7厘米,兩地間的實地距離約 為 千米。
(4)比例尺的大小:數字比例尺的分母愈小,比例尺愈 ;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
師引導點撥:
強調:計算時注意單位的統一。1千米=100 000厘米
歸納總結:比例尺是一個分式。分子為1,分母愈小,比值愈大,即比例尺愈大;分母愈大,比值愈小,即比例尺愈小。1.學生對照自學提示,嘗試學本小節內容
2.組內質疑交流,提出未解決的問題。
3.找一位同學上前給大家展示比例尺的三種形式的轉換,并講解自己量算高雄到臺北間的實地距離的思路。
學生講解:首先要量出圖上兩點之間的圖上距離,再根據圖上給出的比例尺進行計算,從而得出兩點間的實地距離。
在教師的引導下,明確比例尺大小的比較。聯系小學時學過的知識,注重新舊知識的銜接。
通過學生的講解,加深對比例尺的理解,讓學生熟練掌握運用比例尺在地圖上量算兩地之間距離的方法。
承轉在地球儀上是如何辨別方向的?地圖上的方向應該如何辨別呢?
閱讀地圖之法辨方向(三)地圖“語言”──方向
方法一:
一般定向法,動手指一指
課件展示 :地平面上的八個方位。
提出趣味問題:在教室里,我的座位在某某同學的什么方向?
初一地理知識教案(精選篇2)
一、課標要求
學會使用地圖辨別方向和在地圖上量算不同地點之間的實地距離;學會根據學習和生活的某些實際需要選擇常用的地圖,并能自主查找所需的各種地理信息,逐步養成用圖的習慣。
二、教學背景分析
(1)教材分析
本節的內容主要包括地圖上的方向、比例尺和圖例,地圖的使用與選擇幾個方面。在地理學習中,地圖是最基本的工具。本節內容對學生學習地理具有重要的基礎作用,對學生現實和未來的發展具有實際價值。
(2)學情分析
初一的學生剛從小學升上來,很多仍以小學的學習方法和態度理性對待初中課程。從地理學科看,他們讀圖分析和總結能力非常有限。本節知識與生活聯系緊密,不是抽象的陳述,使學生更容易接受。初一學生注意力易分散,可以創設適宜的教學情景和選擇適合的學習方法,引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體驗地理樂趣又收獲知識。教師應該適當的加以引導,增強學生讀圖分析、總結的能力,培養學以致用的良好意識。學生呢,則在小組探究合作中一定要主動參與、積極交流,取長補短,共同進步。
三、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掌握地圖三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2)學會運用比例尺在圖上量算兩地間的距離,以及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3)根據使用目的、需要,合理選擇地圖類型和比例尺。
2.過程與方法
學會用比例尺量算距離,舉例說明如何在地圖上識別方向。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激發學生探究地理的興趣和精神,逐步養成根據實際需要選用地圖的習慣;從多方面培養學生讀圖和運用地圖的能力,使學生領會掌握學習方法的重要性。
四、重難點分析
重點: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量算距離。
難點:比例尺大小的辨別與地圖內容詳略的關系。
五、教具
多媒體課件
六、教學方法
自主探究法、啟發法、講述法
七、教學時間:40分鐘
八、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學活動 設計意圖 【謎語導入】 【謎語】“高山不見一寸土,平地不見半畝田。五湖四海沒有水,世界各地在眼前。”猜一地理教學用具。
【提問】生活中什么時候會用上地圖?怎樣閱讀地圖?這節課我們就來學習地圖的閱讀這一內容。 猜謎語有利于激發學生興趣;鍛煉開口表達能力。 【講授新課】
一、
比
例
尺
【提問】觀察臺灣島地圖,思考:你能在地圖上看到什么?你能從這幅地圖中獲得哪些信息?是怎樣獲取這些信息的?——由此引出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比例尺、方向、圖例和注記。
【思考】一張地圖怎么能容下五湖四海、世界各地呢?通過“縮小”引出比例尺。
【學生活動】找出比例尺含義及公式,思考比例尺有幾種表示方法?(讀P17第一段)
(分別是數字式;線段式;文字式)
【練一練】
1.圖上距離1厘米,實際距離500米,比例尺是多少?
2.圖上距離1厘米,比例尺1:200000,實際距離是多少?
3.量算書本P16的圖1.22中臺北到高雄的距離。
【學生活動】自主學習完成書本P22的活動題1。
【講解】比例尺與表示范圍以及地理事物內容之間的關系。特別是難點比例尺大小的比較。
【總結并提問】
1.去北京旅行辦事,應該選擇什么地圖?
2.想了解北京在中國的什么方位時,應該選擇什么地圖?
讓學生開動腦筋。
通過舉例,讓學生更輕松地理解、接受本節課的內容。
通過習題鞏固比例尺的相關內容。
培養學生的讀圖分析能力和合作學習、探究的能力。
聯系實際,讓學生體驗生活中的地理。
初一地理知識教案(精選篇3)
學習目標:
1.了解地圖的基本要素(地圖的“語言”),熟悉常用的圖例。
2.學會在地圖上辨認方向,判讀經緯度,量算距離。
3.初步學會閱讀地圖,從地圖中獲取需要的信息。
4.能夠根據需要正確地選擇地圖,養成日常生活中使用地圖的習慣。
學習重點:地圖三要素的運用。
學習難點:地圖上方向的辨認。
新知探究:
1.地圖是運用各種 ,將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縮小以后表示在平面上的 。
、 和 是地圖的語言。
2.比例尺是表示 比 縮小的程度。比例尺= 。
比例尺包括 、 和 三種表示方式。
3.圖例是對地圖上各種 和 的說明。
4.閱讀地圖,要學會在地圖上辨認方向。
①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要按照 判讀方向,指向標一般指向 ;
②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要根據 確定方向,經線指示 方向,緯線指示 方向;
③除此之外,通常是面向地圖“ 、 ”。在這個基礎上,還可以再確定出 、 、 和 的方向。
5. 根據使用目的,正確地選擇地圖,才能及時、準確地獲得有用的信息。
例如,去公園游覽,尋找景點,要借助 圖。
外出旅行,確定行程,應該參考 圖。
了解國際時事,確定事件發生地點,應該查閱 圖。
6. 地圖種類很多,一般分為 和 兩大類。
自然地圖包括 、 、 、 等。
社會經濟地圖包括 、 、 、 等。
綜合提升:
觀察課本P22頁圖1.31和圖1.32思考:同樣圖幅的兩幅地圖,一幅是北京市地圖,一幅是中國地圖,比例尺較大的是哪幅?表示內容較詳細的是哪幅?表示范圍較大的是哪幅?
分子相同,分母大或小 表示范圍的大或小 表示內容的詳或略 比例尺較大 比例尺較小
2.識記課本 P17 頁圖 1.23 地平面上的八個方向并在下邊寫出來。
3.識記課本 P18頁圖 1.25 一些常用圖例,并在下邊寫出四個常用圖例
初一地理知識教案(精選篇4)
一、課標
(一)課程內容標準
在地圖上辨別方向,判讀經緯度,量算距離。
(二)課標具體目標
運用地圖,學會閱讀地圖,在地圖上獲取正確的地理信息。通過普通地圖、經緯網地圖等辨別方向,會判讀經緯度且利用比例尺量算地圖上的距離。培養使用地圖的基本技能。
二、重點、難點:
教材重點:
在地圖上會使用比例尺,辨別方向、會判讀經緯度和量算距離。
教學的重難點:
1、教學重點:
學會在地圖上閱讀比例尺、方向和識別圖例
2、教學難點:
在極點上辨別方向
學情:
預測本班級學生可能達到的程度
1、在地圖上學會閱讀比例尺、方向和圖例:90%以上的學生能夠掌握。
2、在地圖上學會判讀經緯度,換算比例尺且量算距離:70%以上的學生能夠掌握
3、在經緯網、指向標地圖識別方向:60%以上的學生能夠掌握
(二)普遍性問題:大部分學生對在極點辨別方向(尤其是南極地區)感到難度較大
教學目標:
1、在地圖上會判讀經緯度,閱讀比例尺、方向和圖例。知道比例尺的三種表示方式。
2、會在有經緯網和指向標的地圖上辨認方向并能正確識別常用的圖例。
3、運用經緯網地圖、帶有指向標的地圖,學會在地圖上量算距離、辨認方向、識別圖例等基本的學習地理的技能和技巧。
4、通過自主學習,小組活動,培養學生自主學習意識,小組合作學習的習慣。
五、教學過程
【構建動場】
教師展示地球儀圖片和一張世界地圖的圖片,讓學生觀察后,談異同。(教師提示:從作用、優點和缺點等方面入手)
學生回答后,教師簡單介紹,地球儀和地圖都是地圖,都是學習地理,獲取地表信息的重要工具。但地球儀攜帶不方便,而地圖是平面地圖不僅好攜帶且能表示多種類型。
【新授過程】
活動1:學會閱讀地圖語言
目的:對應教學目標1
程序和策略:
學生先通過閱讀臺灣地圖,自主學習閱讀地圖的三要素,能說出閱讀地圖的三要素。
【自主學習】
閱讀臺灣衛星影像圖和臺灣島地圖,哪個地圖能讓你覺得更了解臺灣?
在臺灣島地圖上,找出地圖的語言(地圖的三要素)。
【展示】學生展示兩個問題
【小結】
比例尺、方向和圖例是地圖的三種語言
目標評價:
能通過地圖認出地圖的三要素。
活動2:學會閱讀地圖語言——比例尺、方向
目的:對應教學目標1、2、3
程序和策略:
通過自主學習閱讀課本,先確定概念再根據地圖說出如何閱讀比例尺、方向和圖例。小組合作完成對比例尺計算、在地圖上用指向標辨別方向。重點探討南極地區經緯度的判讀以及方向的認知。
【自主學習1】
比例尺是如何計算的?寫出公式
比例尺有幾種表示方式?分別寫出表示方式。
兩地直線距離是10千米,量的圖上距離是2厘米,求比例尺
量的兩地的圖上距離為5厘米,而1厘米代表實際距離3千米,求兩地的實際距離。
【自主學習2】
一般情況下是如何在地圖上辨別方向?上___下____,左____右____
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根據______線,經線指示____,緯線指示____
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指向標指向的方向是____,相反的方向是____,面向指向標左___右____
【交流探究1】
學會在實地地圖上看方向。讀圖分析甲乙丙三圖,根據問題進行探究。
寫出甲、乙丙三圖根據什么來判讀方向?分別說出你的理由是什么?
初一地理知識教案(精選篇5)
教學設計 個性化審閱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理解地球自轉、公轉的方向、周期,及產生的地理現象,知道五帶界線、范圍及光照情況。
2.過程與方法:
通過運用地球運動儀演示,說明地球自轉公轉特點,及產生的地理現象。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了解地球是不斷運動著的,地球上許多地理現象都與地球運動有關,從而樹立唯物論和無神論觀點。
教學重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和地理意義。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五帶的劃分及特征。
教學難點
1.由于地球的自轉所產生的地方時差。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四季的形成。
教具
地球儀若干、手電筒若干、地圖冊、自制地球自轉儀
教學方法
講授法、演示法、啟發式教學法
課時安排
2~3課時。
建議第1課時講地球的自轉及地理意義、公轉的方向和周期;
第2課時講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
第3課時復習地球公轉的地理意義,講五帶的劃分。
教學設計
第1課時
(新課導入)
日月星辰的東升西落、寒來暑往的四季變化,是我們非常熟悉的自然現象。那么大家知道這些現象的形成原因嗎?學習本節內容后,同學們就能找到答案了。
第二節 地球的運動(板書)
活動1 請一名同學讀教材P9閱讀材料“是天轉還是地轉?”
問:這段材料說明了什么?請談談你的感想?(同學回答)
教師:請同學們記住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哥白尼,學習他勇敢的科學精神
活動2 (布置自學內容)請同學自讀教材關于地球自轉內容,完成下列內容(教師在學生閱讀時板書以下內容)
(說明:自轉相關概念簡單,學生可以自行歸納,橫線不板書)
初一地理知識教案(精選篇6)
基本信息 課題 人教版七年級第一章第二節地球的運動 作者及工作單位 江西省德興市實驗學校:應站吉 教材分析 1.本節之前,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和地球儀,本節課的地球的運動則體現了事物是運動的哲學原理,更是第三章中的氣溫的變化與分布的基本地理原理之一;
2.本節的知識點有二個:地球的自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地球的公轉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學情分析 1.學生讀圖能力、綜合分析及概括能力不強,空間想象力也不夠豐富。
2.通過觀察地球的自轉和公轉總結出地球運動的性質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符合學生由到抽象的認知規律。
3.地理環境對人類的影響——人地關系學生很難分析全面。 教學目標 1、掌握地球運動兩種形式的概念及特點;
2、理解地球自運動分別產生的地理現象;
3、初形成對地球運動的好奇心和探索心理,培養學生學習地理的興趣 教學重點和難點 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定義、方向、周期和地理意義;
2、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情況的差異;
3、五帶的劃分及特征
難點:由于地球的自轉所產生的地方時差和晝夜更替;二分二至日太陽照射的差異;四季的形成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預設學生行為 設計意圖 引言 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地球和地球儀》,知道地球的形狀,那么地球的運動狀態如何?又會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什么影響呢?這節課我們就來共同探討這些問題 導入 顯示夸父逐日的圖片
引導學生讀出北半球中的季節差異及太陽的東升落 1、講神話故事
2、認識夸父逐日中體現出來的地球運動現象 神話故事提高學習興趣,并激發學生的探知欲 自學 出示地球運動兩種形式的表格 閱讀課本第11——14頁,完成地球的兩種運動形式對比 培養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地球的自轉 出示地球的自轉及晨昏線圖,引導分析地球自轉的性質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提醒:晨昏線不一定經過南北兩極 觀察地球自轉,歸納出自轉的定義及其性質;
觀察晨昏線,小組探討出自轉產生的晝夜更替 觀察能力及分析歸納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學習意識 理論歸納 歸納由上兩個環節中觀察得出的理論 做筆記 提升理論素質 能力拓展一 出示南、北兩極的俯視圖 辨別南、北兩極的地球自轉情況
歸納:南順北逆 觀察能力及分析歸納能力的培養 過度:地球除了繞地軸自轉外,還會與其它七個行星一起繞著太陽公轉 地球的公轉 出示地球在太陽系中的位置及二分二至直射點圖,引導分析地球公轉的性質及其產生的地理現象
“日心說”的意義 觀察地球公轉得出公轉的性質;
觀察二分二至圖,完成太陽直射點位置表格 觀察能力及分析歸納能力的培養
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學習意識 理論歸納 歸納由上兩個環節中觀察得出的理論 做筆記 提升理論素質 能力拓展二 引導學生分析太陽直射的移動規律及各時間段北半球的晝夜分布情況 觀察四季變化,太陽直射點的變化;
小組合作得出各時間段北半球晝夜長短的變化 觀察能力及分析綜合能力的培養 南北回歸線 展示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引導南北回歸線的地理意義 觀察太陽直射點的回歸運動,總結南北回歸線的意義 觀察能力及分析歸納能力的培養 五帶的劃分 引導學生分析熱量的分布 觀察得出地球的五個溫度帶 觀察能力的培養 小結 利用表格,完成對本課的小結;引導學生分析夸父逐日故事中的地理現象發生的地理原理 準確地完成表格內容;
分析神話故事中的地理現象:季節變化和太陽的東升西落 運用知識能力的培養 課堂鞏固 公轉方向及二分二至的標注;二分二至太陽直射點的位置;晝夜長短在實際生活中的判定 標注公轉方向
標注二分二至
初一地理知識教案(精選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要求學生掌握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分布,理解大陸、大洲、半島、島嶼、海、洋、海峽等概念,并能判別。
2.過程與方法:要求學生學會在地球上確定地理事物的方法,培養學生閱讀圖文和空間想象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學習地理的熱情,學習生活中的地理和終身發展有用的地理,激發學生熱愛人類家園——地球的感情。
教學重點:七大洲四大洋的名稱及分布。
教學難點:七大洲、四大洋的位置確定。
教學方法:
教法:講授法、讀圖分析法、多媒體輔助教學法等。
學法:動手實踐、合作探究法、對比歸納法等。
教具準備:
地球儀、地理圖冊、多媒體課件等
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與內容 師生活動 設計意圖 新課導入 看地球儀和衛星拍攝的地球照片 通過衛星照片形象分析出地球是由陸地和海洋組成的地理特征 講授新課
一;地球?水球?
二;七大洲四大洋
分析世界海陸分布圖
分析世界海陸面積比較圖
閱讀《人類探索地球面貌的歷程》
分析圖片《地球?水球?》
分析大陸、半島、島嶼與海洋圖
分析大洲和大洋分布圖
閱讀《大洲的命名》
閱讀亞洲與歐洲、非洲的分界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