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地理教師教案模板
初一地理教師教案都有哪些?中國地理學的發展需要聚焦國家重大需求,為政府決策提供科學支撐,在應用中得到持續發展,逐漸形成具有鮮明特色的中國地理學派。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初一地理教師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初一地理教師教案精選篇1
地球和地球儀 第一課時
創設情境,引入新課:
講述:同學們,我們生活在地球上,很多同學曾經或現在都會提到這些問題:地球是什么樣的?地球有多大?人們怎么認識這個地球的?這節課我們一起去探討這些問題,共同去探索地球。
板書: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提問:同學們,你們知道地球是什么形狀的嗎?
學生回答:圓形、橢圓形……
補充說明:我們大家都知道地球是一個球體,怎么知道的呢?我們居住在地球上,無法看到地球的整體面貌,在古代,人們對地球的形狀和大小是一個難解之謎。
一、認識地球的形狀和大小
活動:將課本上四幅圖用掛圖按照順序展示出來,學生討論完后,請代表上臺邊指示圖片邊講述。
圖1:“天圓地方”
圖2:“蓋天說”
圖3:麥哲倫環球航行路線圖
圖4:地球衛星照片
請學生講述第一幅圖:“天圓地方”
補充小結:在古代,人們認為整個大地是平的,天空就像倒扣在大地上的一口巨大的鍋,你同意這種說法嗎?為什么?
(學生回答)
總結:同學們都非常聰明,不像古代人一樣完全憑借直觀的認識世界.簡單地認識天空是圓的,大地是平的。隨著人們活動范圍的擴大,人們逐漸發現大地并不是那樣平坦。比如:
①海邊遠方駛過來的航船,先看見船桅,后見船身;②月食時,地球的影子邊緣總是弧形的。
請學生講述第二幅圖:“蓋天說”
引導提問:對于這樣的說法,同學們能否提出質疑?
(學生活動)
總結:從海邊看帆船到發生月食看到地球影子,人們對地球形狀產生了極大的興趣,并提出了地球可能是球體的假想。為了證實這樣的假想,人類需要到地球的另一端去看看,為此,很多探險家進行了多次全球性的航行。你能說出歷都有哪些的環球航行?
(學生回答)
講述并引導:最的就是16世紀初葡萄牙航海家麥哲倫率領船隊進行的環球探險航行。下面請同學講述麥哲倫航海的故事。
總結:麥哲倫的環球航行的巨大意義就是充分的證明了地球的形狀是個球體。那么現在我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情況又是怎樣的呢?請同學上來為我們講述。
(學生回答 )
講述:現在我們進入了太空可以在空中看到完整的地球并為地球拍了照片,確證地球是個球體。
提問:剛才,我們同學把我們人類認識地球探索地球的過程給演示了一遍,從“天圓地方”到“蓋天說”,再從麥哲倫環球航行到地球衛星照片,人們對地球形狀的認識經歷了由簡單認識到猜想到實踐,由錯誤的現象到真理的漫長歲月,并付出了巨大的代價。從人類探索地球形狀的過程中,同學們都有哪些感想?我們從中悟出了怎樣的道理?
(學生回答)
總結:我們要學習先輩,對待任何事物要科學,要堅持嚴謹、認真的態度和為探索真理勇于奉獻、不怕犧牲的精神。我們還要細心觀察、勤于思考、善于總結、勇于實踐,這樣才能發現真理,取得成功。
承轉:我們認識了地球是球型的,那么她是不是真的是一個標準的球體呢?(可加入學生討論)我們現在不僅認識了地球的形狀,而且精確地測量出了地球的大小。一般來說,人們往往用表面積、周長、半徑等數據來說明球體的大小。大家看到課本第6頁圖c,說明地球究竟有多大?
展示掛圖:課本圖p 5C圖地球的大小
讓學生讀出:地球的平均半球6371千米,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講述:精確的測量表明:從地心到北極的半徑為6357千米,赤道半徑為6378千米。因此,準確地說,地球應該是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當然,這些差別同巨大的地球來比,還是微不足道的。例如:赤道半徑只比北極半徑長21千米,如果把地球縮小成地球儀大小,這個差別就看不出來了。我們通常用平均半徑來表示地球的大小,記住地球的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板書: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啟下;下面我們一起形象地看看地球
板書: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活動:出示地球儀并展示給同學們看。
學生活動:仔細觀察地球儀并動腦筋思考,地球儀與真實的地球原貌有哪些主要的不同?
(學生回答)
補充說明:
1.地球儀是地球縮小的模型;
2.地球儀上有一些在地球上實際不存在的,比如用于確定地理事物方向、位置的經緯網和經緯度;
3.地球儀是有地軸的,而現實中并沒有地軸。
提問:根據自己對地球儀的理解,用自己的語言試著給地球儀下個定義。
(學生回答)
歸納:地球儀是人們按照地球的形狀,并且以一定的比例把它縮小而制成的地球的模型。在地球儀上人們用不同的顏色、符號和文字來表示陸地、海洋、山脈、國家和城市等地理事物的位置、形狀、大小和名稱。地球儀可以讓我們更直觀的了解整個地球的全貌,還能幫助我們了解地球表面各種地理事物的分布情況。今后,我們經常要借助地球儀來學習地理知識,所以,同學們應當學習有關地球儀的知識。
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有關地球和地球儀的基本知識,了解了人們認識地球形狀的過程,初步地認識了地球儀。下節課我們將學習地球儀的一個重要圖示--緯線和經線。
布置作業:參照課本的活動,回家制作一個小地球儀,課余比比看誰做的。
板書設計:
第一章 地球和地圖
第一節 地球和地球儀
1.地球的形狀:兩極稍扁,赤道稍鼓的球體
2.地球的大小:
平均半徑是6371千米
地球的表面積5.1億平方千米
地球周長約4萬千米
二、地球的模型──地球儀
教學反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初一地理教師教案精選篇2
印度 第 1 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說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1.多媒體課件引入:播放一段印度電影,并提問:該片反映的是哪個國家的生活呢?(印度)今天咱們就學習我們的鄰邦——印度。
2.設問方式引入:《西游記》同學們都看過,唐僧要去西天取經,西天指哪里呢?是指古代的天竺,就是現在的印度。印度是一個什么樣的地方呢?今天咱們也去取一回經。
講授新課:
1.課件展示:圖7.34“印度的地形”,明確印度的方位、鄰國,找出喜馬拉雅山、恒河平原、德干高原,說說印度地形分布的特點。
2.教師提問,學生回答:印度位于我國的西南部,是四大文明古國之一(課件展示P34的閱讀材料:世界文明古國——印度)。印度的鄰國有巴基斯坦、中國、尼泊爾、孟加拉國、緬甸,以及隔海相望的斯里蘭卡。印度的地形可以分為三大地形區:北部為喜馬拉雅南側山地,中部為恒河平原,南部為德干高原。
3.課件展示:圖7.35“印度人口的增長”,并思考:
①目前印度人口已經超過多少億?
②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多少倍?
③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凈增人口數的變化趨勢如何?
4.學生討論,教師總結。
目前印度總人口已經超過10億,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50年間印度人口增長了近3倍,從1951年開始,每間隔10年,印度人口的增長數是越來越多。讀圖分析,我們可以得出印度人口問題的主要特點是:人口增長速度過快。
5.學生朗讀P36頁的一段文字資料,并分組討論下列問題:
①說說你對印度未來人口趨勢的看法。
②眾多的人口對資源、環境和經濟發展的壓力。
6.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①從文字資料中可以看出,20世紀70年代印度政府開始采取了人口控制政策及獎勵計劃,但是由于印度廣大農村的傳統觀念還十分強烈,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內,印度人口每年凈增量會越來越大。照此速度,本世紀中葉,印度總人口將會超過中國,而成為世界第一人口大國。
②課件展示:圖表7.1“印度部分資源、產品的總量和人均占有量(1998年)”,從表中我們可以發現印度的資源總量和產品總量都相當豐富,但是由于人口眾多,使印度無論是人均自然資源占有量,還是人均糧食產量和鋼產量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都有較大的差距。這就說明,人口的過度增長會對一個國家的資源、環境以及經濟的發展產生嚴重的負面影響。
7.課件展示:圖6.10“亞洲的氣候”和圖7.38“孟買各月氣溫和降水量”,并思考:印度以哪種氣候類型為主,其氣候特點是什么?
8.學生回答,教師小結。
印度大部分地區地處熱帶和亞熱帶,以熱帶季風氣候為主。以孟買為例,可以看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點是:全年高溫,雨旱兩季。雨季(6~9月),特別是7月份降水更加集中;旱季(10月~次年5月)。那為什么印度的降水會有旱季、雨季的差別呢?
9.課件展示:圖7.39“南亞1月風向”和圖7.40“南亞7月風向”,并思考:
①印度雨季和旱季的盛行風向有何差別?
②西南風的幾種變化情況,并填表。
10.學生討論,代表發言,教師總結。
課件展示:
表格1
月份:風向:吹向:降水季節
6~9月:西南風:海洋—陸地:雨季
10月~次年5月:東北風:陸地—海洋:旱季
表格2
:水災:旱災
西南風的變化:來得早,退得晚,風力強:來得晚,退得早,風力弱
由于受季風(特別是西南季風)的影響,年降水量過于集中,且年際間變化極大,有的年份多,有的年份又很少,水旱災害頻繁。
11.課件展示:圖7.36“印度的洪災”和圖7.37“印度的旱災”以及一些印度抗洪抗旱工程的圖片。
從圖片可以看出,水旱災害給印度人民的生產和生活帶來了很大的影響。為了抵御災害,印度人民修筑了很多水利工程,但還遠遠不能滿足抗災的需求,任務仍然十分艱巨。
板書設計:
印度
一、 世界第二人口大國
二、水旱災害頻繁
初一地理教師教案精選篇3
第七章
第二節 印度 第 2 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目標:
1.了解印度的地理位置和地形特征;
2.明確印度是一個水旱災害頻繁的國家及其原因;
3.知道印度人口增長的特點,理解印度人口與資源、環境及經濟發展的關系。
過程與方法目標:
1.加強學生搜集、整理信息的能力和讀圖說明一個國家地理位置的能力;
2.讓學生學會運用文字、數據、地圖等資料,說明地理事物的特點或原因,進一步提高學生的分析、歸納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1.進一步豐富學生學習地理的成功體驗,激發形成對地理事物進行分析、探究的興趣;
2.在學習中形成正確的環境觀和人口觀;
3.進一步形成積極參與教學活動、主動與他人合作交流的學習習慣。
教學重點:
1.印度的人口問題。
2.熱帶季風氣候與農業。
3.印度的糧食問題。
4.印度工業發展的基本情況。
教學難點:
1.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與成因。
2.工業的發展與自然條件的關系。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印度是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對糧食的消費量極大。因此,印度政府歷來十分重視糧食生產。下面我們就來談談印度的糧食問題。
講授新課
1.提出問題,分組討論。
(1)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糧食生產不能自給的原因是什么?
(2)印度在20世紀60年代之后,糧食迅速增長的突破口在哪里?
2.學生發言,教師小結。
由于水旱災害頻繁、生產技術落后等原因,在20世紀60年代之前,印度糧食不能自給,每年都需要進口大量的糧食。現在,印度糧食能夠自給要歸功于20世紀60年代推行的“綠色革命”。(學生朗讀P38閱讀材料“綠色革命”)“綠色革命”改進了糧食生產技術,使糧食供應狀況逐步得以改善。目前,印度糧食不僅能夠自給,而且還有一定的余糧可供出口。
3.課件展示:圖7.41“印度水稻和小麥的分布”,圖7.42“印度年降水量的分布”和圖7.34“印度的地形”,將三幅圖進行對比,分析糧食作物的分布與降水量的地區分布、地形分布的對應關系。
4.小組討論,評價點撥。
水稻和小麥是印度主要的糧食作物,二者的產量均居世界前列。通過對照可以發現,水稻主要分布在降水充足、地勢平坦的恒河平原和沿海平原上,而小麥則主要分布在降水較少、光照足的恒河上游和德干高原西北部。這也說明,農業生產和自然條件的關系是極為密切的。而“一方水土養一方人”,不同的地方有著不同的地理環境,人們的生活習慣和方式也有很大的差異。(學生朗讀P39閱讀材料,對比印度南北方在飲食習慣方面的差異。同我國類似,印度也是“南米北面”,但是在制作方法上不太一樣)
5.承接過渡:近代歷,印度有很長一段時期,處于英國殖民統治下,本國工業發展緩慢;獨立后,印度工業得以迅速的發展。
6.課件展示:表格“印度獨立前后工業部門與形成原因的比較表”,閱讀P39頁相關內容,思考比較項目,并完成表格。
7.課件展示:圖7.43“印度礦產資源、棉花、黃麻和工業的分布”,分析工業的分布與原料產地之間的關系,并完成表格。
工業部門:分布地區:主要工業城市
鋼鐵工業:煤、鐵產區:加爾各答
棉紡織工業:棉花產區:孟買、班加羅爾、新德里
麻紡織工業:黃麻產區:加爾各答
通過分析,我們可以發現一般規律:工業中心應接近原料產地。
8.學生閱讀P40活動第2題相關材料,并談談自己的看法。
9.學生發言,教師引導。
通過討論,使學生樹立以下信念:發展中國家經濟水平雖然還十分落后,但未必什么產業都是落后的。比如印度在核電技術及其應用、計算機軟件產品開發及出口、航天技術及其應用等方面的突破,都有力地說明了發展中國家是可以逐步趕上世界經濟水平的,發展中國家的經濟可以騰飛。
[課堂小結]
印度與我國同是人口眾多的發展中國家,印度的經濟發展中有許多可供我國借鑒的經驗。比如印度為解決糧食問題而進行的“綠色革命”,印度大力發展高新產業的創新思路等。
板書設計:
初一地理教師教案精選篇4
(本檢測題滿分:100分,時間:60分鐘)
一、選擇題(本大題共25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地圖是學習地理的工具,結合所學知識,回答1~3題。
1.當駕駛員不認識路,打開車上的導航地圖,選擇路線,邊看圖邊行駛,可以省時省力,準
確到達目的地。車載導航地圖屬于()
A.地形圖B.農業圖
C.交通圖D.政區圖
2.讀右面的某地等高線地形圖(單位:米),分析判斷:
假如在野外宿營,一般不能選擇圖中①處的主要原因
是()
A.位于陡崖,地形坡度大
B.位于山脊,風力強大
C.位于鞍部,地形復雜
D.位于河谷,山勢險峻,山洪和山石崩塌威脅大
3.圖中②處修建了水泥廠,其原料主要來自③處的采石場。為了運輸原料,計劃修建一條公
路,比較合理的線路是()
A.甲B.乙C.丙D.丁
讀3月21日不同緯度地區正午影長示意圖,回答4~5題。
4.這一天,太陽直射點位于()
A.40°NB.赤道
C.北回歸線D.南回歸線
5.這一天的節氣是()
A.春分B.夏至C.秋分D.冬至
據報道,2012年4月某日,我國漁民在南海某海域(117°E,16°N)附近進行海上捕撈作業時,受到某鄰國軍艦的干擾。為保護我國漁民的合法權益,我國漁政船從甲地出發立即前往事發海域維權。結合右圖,回答6~9題。
6.事發地點位于圖中()
A.a海域B.b海域C.c海域D.d海域
7.為了盡快抵達事發地點,漁政船選擇的前進方向大致是()
A.東北方向B.西北方向
C.東南方向D.正南方向
8.在地球儀表面,從赤道向兩極,緯線逐漸縮短;所有經線等長。據此推斷,圖中①~④
各點之間的實地距離最短的是()
A.①→②B.②→③
C.③→④D.②→④
9.不考慮天氣因素的影響,②地每天的日出時間總是比①地早1小時,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
是()
A.地球自轉B.地球公轉C.緯度差異D.地殼運動
10.下列四幅圖(單位:米)中,點P分別表示()
A.山頂、山谷、山脊、鞍部B.鞍部、山頂、山脊、山谷
C.山頂、山脊、山谷、鞍部D.山谷、山脊、鞍部、山頂
自2011年2月3日起,“文化中國四海同春”五個藝術團分赴北美洲、南美洲、歐洲、非洲、大洋洲及港澳地區演出,這也是“文化中國四海同春”首度進入非洲。結合右圖,回答11~12題。
11.圖中字母表示“文化中國四海同春”首度進
入的大洲是()
A.aB.bC.cD.d
12.“文化中國四海同春”五個藝術團到達的c、d兩大洲的分界線為()
A.白令海峽B.蘇伊士運河C.巴拿馬運河D.烏拉爾河
13.下列現象不屬于板塊張裂運動產生的是()
A.東非大裂谷的形成
B.亞洲和非洲之間的紅海在不斷擴張。有人預言,幾千萬年后,紅海將成為新的大洋
C.位于歐洲和非洲之間的地中海面積不斷縮小
D.板塊發生張裂時,地表會產生陷落現象
下表是山東省臨沂市氣象臺發布的天氣預報。據此回答14~15題。
日期2013-3-4星期一2013-3-5星期二2013-3-6星期三2013-3-7星期四
天氣
多云轉小雨
中雨轉小雨
小雨
小雨
氣溫12~7℃9~5℃6~4℃7~3℃
14.由中雨轉小雨的時間點是()
A.星期一B.星期二C.星期三D.星期四
15.小明所在班級計劃3月4日到臨沂市科技館參觀,出行時你會建議他帶上()
A.防曬霜B.墨鏡C.雨傘D.太陽帽
讀歐洲某旅游城市的景觀照片和氣溫、降水圖,回答16~17題。
16.該城市的氣候類型是()
A.熱帶雨林氣候B.熱帶季風氣候C.地中海氣候D.亞熱帶季風氣候
17.通過照片可以看出,該地區()
A.經濟發展水平較低B.居民屬于黑色人種
C.長期受水災的困擾D.舟楫是市內重要交通工具
近幾十年,煙臺不少釀酒企業建造了一些集釀酒、展銷等活動于一體的酒莊,下圖是煙臺至蓬萊公路邊上一座酒莊的照片。據此回答18~19題。
18.該酒莊照片與下列哪種宗教建筑的風格最相似?()
A.伊斯蘭教的清真寺B.-的教堂
C.東南亞佛教的佛塔D.中國道教的道觀
19.一般來說,習慣于這種宗教建筑風格的人最有可能屬于()
A.黑種人B.黃種人
C.白種人D.混血種人
20.為迎接和服務第26屆世界大學生夏季運動會,執行委員會向社會招募了大量懂英語的志
愿者,因為英語是()
A.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B.世界上使用范圍最廣泛的語言
C.聯合國規定的工作語言D.世界大學生運動會指定外語
21.右圖表示四個國家的人口出生率和人口死亡率,其中人口自然增長
率最低的國家是()
A.AB.BC.CD.D
22.下圖所示建筑屬于哪種宗教的代表性建筑?()
A.-B.佛教
C.伊斯蘭教D.道教
第22題圖第23題圖
23.傳統的聚落建筑風格不可避免地打上了各地自然環境的烙印。圖中所示民居所在地區的
自然環境是()
A.高溫多雨B.終年嚴寒
C.冬暖夏涼D.長夏無冬
世界人口的地理分布很不均勻。讀圖,回答第24題。
24.由人口分布隨緯度變化示意圖可知,世界人口
集中分布在()
A.北半球中、低緯度B.南半球中、高緯度
C.南半球中、低緯度D.北半球中、高緯度
25.小麗家的電腦,硬盤產于日本,主板產于美國,
內存條產于韓國,組裝于印度。對此現象的合理解釋是()
A.南北對話B.國際矛盾和沖突劇烈
C.南南合作D.國際合作和經濟全球化
二、非選擇題(共50分)
26.根據圖中經緯網所示內容,回答下列問題。(8分)
(1)A、B、C三點位于半球(填“東”或
“西”),D點位于半球(填“南”
或“北”)。
(2)A點的地理坐標為,D點的地理
坐標為。
(3)B點在C點的方向。
(4)地球自轉一周,A、B、C、D四點中經過距離最長的是。
(5)B、C兩點中能出現極晝、極夜現象的是。
(6)C點位于五帶中的帶。
27.讀甲、乙兩圖,回答下列問題。(7分)
圖甲圖乙
(1)地球公轉周期為。地球公轉時,地軸與地球公轉軌道的平面約成的固定夾角,從而使太陽光線直射點發生有規律的來回移動。
(2)當地球光照出現乙圖情況時,地球公轉至甲圖中的處,此時山東省濰坊市的晝夜長短情況是。
(3)地球公轉至軌道的③處時,北京市的氣候特點是。
(4)為了取得更好的采光效果,北方地區在設計居民樓南北間距的時候,應充分考慮
季的光照情況。
28.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2分)
ABCD
(1)根據描述,選擇與圖中對應的字母填空:
①冬季溫和多雨,夏季炎熱干燥;②全年寒冷干燥;
③終年高溫多雨;④夏季炎熱多雨,冬季寒冷干燥,四季分明。
(2)比較A、C兩地氣候:
A地氣候類型為氣候,分布在大陸岸。
C地氣候類型為氣候,分布在大陸岸。
A、C兩地氣候中,具有“雨熱同期”特點的是。
(3)D地氣候類型為,主要分布在。
(4)地中海沿岸地區與A、B、C、D四地中的地氣候類型相同。
29.下圖為某地等高線地形圖。讀圖,回答下列問題。(11分)
(1)描述該圖區域內的地勢特點。
(2)①②兩條小河,水流比較緩的是。
(3)若B山頂氣溫為20℃,僅考慮海拔因素,則A
山頂氣溫為。
(4)根據圖中提供的信息,說說乙地發展成為城鎮的有
利條件。
(5)王先生是一位徒步旅行者,某日在A山頂附近游玩時迷了路,請你幫他想一種順利回
到甲地的辦法。
30.讀大洲、大洋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12分)
(1)圖中A大洲使用最廣泛的語言是。
(2)圖中B地位于五帶中的帶。該地區的人口密度(大或小)。
(3)圖中C大洲的發展中國家是。
(4)圖中C與E兩洲的分界線是運河。
(5)圖中F是洋,該大洋周圍多火山、地震,原因是。
(6)挪威科學家近日公布的報告稱,2011年全球所有國家在燃燒煤、石油等化石燃料的
過程中一共向大氣排放了近382億噸二氧化碳,比前一年增加了近10億噸,這相當于
每秒鐘向大氣中排放二氧化碳1100噸。大氣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增加,會使全球的氣溫
初一地理教師教案精選篇5
一、選擇題(在每題給出的四個選項中,只有一項符合題目的要求,將正確答案的字母代號填寫在答題表內。共25個小題,每小題2分,共50分)
1.下列關于海洋和陸地的說法,錯誤的是()
A.全球約七分海洋三分陸地B.面積的大洋為太平洋
C.北半球的陸地大于海洋D.面積的大洲為亞洲
2.關于地球半球的敘述,正確的是()
A.20°N未必位于北半球
B.150°E經線未必位于東半球
C.任何一個經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D.任何一個緯線圈都可以把地球平分為兩個相等的半球
3.關于中國的地理位置的描述,正確的是()
A.中國位于的大陸亞歐大陸和的海洋太平洋之間
B.從緯度位置來看,中國大部分在熱帶,小部分在北溫帶
C.從半球位置來看,中國在南半球
D.從海陸位置來看,中國是一個島國
4.世界上分布最廣的語言和世界上使用人數最多的語言分別是()
A.英語、漢語B.俄語、阿拉伯語
C.漢語、西班牙語D.法語、葡萄牙語
5.根據世界人口分布的特征,判斷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世界人口稠密地區都分布在發展中國家
B.世界上所有的大平原都是人口稠密區
C.南極洲至今無人居住,也無人涉足
D.亞洲東部和南部,歐洲以及北美洲東部是世界人口稠密地區
某星期日,同學們收聽到關于第二天(星期一)的天氣預報:晴轉陰,氣溫2℃~6℃,降水概率20%。據此回答6題。
6.“晴轉陰”用符號表示正確的是()
7.有關地圖上方向的說法,不正確的是()
A.面對地圖,一般是“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B.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箭頭一般指向北方
C.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經線指示南北方向,緯線指示東西方向
D.在有經緯網的地圖上,只能根據指向標定方向
8.東西半球的分界線是:()
A、以20°W經線和160°E經線組成的經線圈
B、以20°W經線和120°E經線組成的經線圈
C、以20°W經線和20°E經線組成的經線圈
D、以20°E經線和180°E經線組成的經線圈
9.造成地球上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是()
A.風吹、日曬、雨淋等自然現象
B.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
C.流水海浪等作用的結果
D.人類的挖山、植樹造林等活動
10.關于本初子午線的敘述,錯誤的是()
A.本初子午線就是1800經線
B.本初子午線就是通過英國倫敦格林尼治天文臺舊址的經線
C.本初子午線是東經和西經的分界線
D.本初子午線就是00經線
11.世界年平均氣溫分布的一般規律是()
A.從高緯向低緯降低B.從低緯向高緯降低
C.從平原向山地降低D.從海洋向陸地降低
12.下列四個點中,位于熱帶的是。()
A.上海(約31°N)B.海口(約20°N)
C.北京(約40°N)D.廈門(約24°N)
初一地理教師教案精選篇6
一、選擇題:(下列各題中只有一項最符合題意的,共20分把正確答案填寫在答題欄內)
讀“亞洲的氣候類型圖”,完成1---2題
1、關于亞洲氣候的特點描述錯誤的是
A.復雜多樣B.大陸性氣候分布廣
C.海洋性氣候分布廣D.季風氣候顯著
2、亞洲的東部和南部常發生旱澇災害的主要原因是
A.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B.亞洲地形復雜多樣
C.亞洲跨緯度最廣
D.季風氣候,降水很不穩定
讀北美洲略圖,完成3---4題題。
3、結合所學知識,根據圖中信息判斷,關于該大洲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A.該大洲地跨四個溫度帶
B.圖中①是南北美洲的分界線——蘇伊士運河
C.該大洲東臨②印度洋、西臨太平洋、北臨北冰洋
D.該大洲全部位于北半球
4、下列關于北美洲自然地理特征的敘述錯誤的是()
A.地形分為兩大部分:西部山地,東部平原
B.密西西比河向南注入墨西哥灣
C.五大湖附近有豐富的鐵礦資源
D.西部有高大的科迪勒拉山系
印度總理莫迪于5月14日至16日對中國進行正式訪問。回答第以下5----6題。
5、關于印度的描述,不正確的是()
A.①是印度城市加爾各答B.②是印度首都新德里,政治文化中心
C.③是印度的麻紡織工業中心和海港
D.④是印度信息產業中心班加羅爾,有“亞洲硅谷”之稱
6、近年來,中國和印度經濟發展迅速,被譽為亞洲經濟發展中的“雙子星”。兩國經濟發展共同的社會條件是()
①勞動力資源豐富②政策優惠③礦產資源豐富④雨熱同季的季風氣候⑤市場廣闊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⑤D.①③⑤
2014年第20屆世界杯足球賽在南美州舉行。回答7-8題。
7、圖中的M代表河流,N代表大洋。下列描述正確的是:()
A.M:密西西比河;N:印度洋
B.M:密西西比河;N:大西洋
C.M:亞馬孫河;N:太平洋
D.M:亞馬孫河;N:大西洋
8、.巴西首都是巴西利亞,從圖中可判斷它位于:()
A.南半球、低緯度、熱帶
B.南半球、中緯度、亞熱帶
C.北半球、中緯度、熱帶D.北半球、低緯度、亞熱帶
日本人酷愛櫻花,把它稱之為“國花”,在櫻花盛開的季節,人們常在櫻花樹下野餐聚會,結合下圖,回答9---10題。
9、四大島嶼中最晚看到櫻花盛開和花期持續時間最長的島嶼分別是()
A.九州島本州島B.北海道島本州島
C.北海道島北海道島D.本州島九州島
10、導致櫻花開放時間自南向北逐漸推遲的主要因素是()
A.水分B.地形C.熱量D.樹種
讀下圖,完成11---12題。
11、這四個國家中,大部分位于南半球的是()
A.巴西B.中國C.俄羅斯D.印度
12、關于這四個國家的敘述,正確的是()
A.俄羅斯擁有大片的熱帶雨林B.巴西地跨寒、溫、熱三帶
C.中國領土大部分位于北溫帶D.印度氣候寒冷,河流結冰期較長
讀美國地圖,回答13---14題。
13、圖中文字標注的地理事物名稱,正確的是
A.甲—休斯敦B.乙—阿巴拉契亞山脈
C.丙—密西西比河D.丁—蘇必利爾湖
14、下列關于美國的敘述,正確的是
A.的“硅谷”位于戊城市
B.乙山區以亞熱帶水果種植為主
C.丙地區水源充足屬于乳畜帶
D.丁戊地區有美國的工業區
讀歐洲西部地區(圖甲)和美國農業帶分布(圖乙),回答15---16題.
15、下列經緯線中通過的地區最能體現歐洲西部地勢南北高、中部低特點的是
A.40°N緯線B.0°經線C.15°E經線D.30°E經線
16、歐洲西部傳統農業與美國A農業帶發展共同的優勢條件是
A.氣候溫暖濕潤利于牧草生長B.勞動力豐富廉價
C.地形均以高原為主D.消費市場廣闊
17、下列世界四大長河名稱和圖序相符的是
A.①密西西比河、②尼羅河、③長江、④亞馬孫河
B.①密西西比河、②尼羅河、③亞馬孫河、④長江
C.①亞馬孫河、②尼羅河、③密西西比河、④長江
D.①亞馬孫河、②尼羅河、③長江、④密西西比河
18、某班級進行地理知識競賽,你認為下列四位選手誰會率先晉級下一輪:
A.小剛說:“日本對外貿易發達,鐵礦、石油、煤炭等礦產資源儲量豐富”
B.小明說:“埃及的氣候溫暖濕潤,農業發達,是世界上重要的小麥出口國”
C.小薇說:“俄羅斯地跨歐亞兩洲,亞洲部分是其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D.小莉說:“美國是一個農業大國,但天然橡膠等熱帶農產品仍需要大量進口”
讀不同尺度區域輪廓圖,完成19---20題。
19、圖示各區域地理位置的敘述,正確的是
A.①是跨經度最廣的大洲B.②是海陸兼備的國家
C.③熱帶面積廣大D.④赤道穿過中部
20、關于上述區域地理特征的描述,正確的是
A.①地勢中部高四周低B.②礦產資源豐富
C.③發達國家眾多D.④工礦業是該國的主導產業
二、綜合題(30分)
21、讀東南亞地區圖,回答問題。(9分)
(1)東南亞包括中南半島和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氣候類型是氣候。
(2)圖中E是海峽,位于島和馬來半島之間。
(3)東南亞旅游資源豐富,屬于該地區的旅游景點的是()
A.仰光大金塔B.倫敦塔橋
C.阿爾卑斯山滑雪D.埃及金字塔
(4)圖中航線①從我國沿海出發,經過E海峽后,向西經_____________運河,可到達_______________海(F處)。
(5)圖中航線②可以從_____________地區,運輸大量的___________(礦產)到東亞。
22、閱讀下列圖文材料,完成下列各題。(7分)
材料一目前,敘利亞的動亂對中東地區影響巨大,繼利比亞、阿富汗、伊拉克之后敘利亞問題引起全世界的關注,敘利亞軍事實力對比反對派的軍事實力是眾多網友關注的焦點。從2011年3月爆發沖突以來,敘利亞局勢持續緊張。敘國內多地武裝沖突不斷,美歐對敘進行制裁,阿盟不斷施壓,巴沙爾政權出現嚴重危機。三年多來已造成6萬人死亡。大量難民逃往鄰國,給地區穩定造成很大壓力。
材料二世界部分區域圖。
(1)敘利亞位于____________洲西部,A____________海東岸。
(2)敘利亞所在地區大多數居民信仰的宗教是____________。
(3)根據圖中信息分析,敘利亞所在地區石油資源集中分布在____________。
(4)波斯灣地區與我國-疆在自然環境方面的相同之處有()
①石油資源豐富②位于內陸,氣候干燥③沙漠廣布,河流較少④終年高溫多雨
A.①②B.②③C.①③D.②④
(5)B____________海峽
(6)說說該地區成為長期的熱點地區的原因(任寫兩個即可)(1分)
23、讀俄羅斯圖,回答下列問題。(8分)
(1)寫出圖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名稱:(3分)
A山脈,B河,C平原。
(2)俄羅斯的城市是,海港是。(填數碼)(2分)
(3)俄羅斯的工業主要分布在洲部分。
(4)俄羅斯是世界上地大物博的國家,請列舉它的兩個世界之最。(2分)
24、世界經濟重心正由大西洋沿岸轉向太平洋地區。加強經濟和人文合作與交流是促進太平洋地區發展的重要保證。讀圖回答下列問題。(6分)
(1)世界面積居前六位的國家依次是俄羅斯、加拿大、中國、美國、巴西和澳大利亞,其中位于太平洋沿岸的共有__________個。
(2)根據圖12中信息可以把澳大利亞稱為“____________________”的國家(選填:“騎在羊背上”或“坐在礦車上”)。澳大利亞的鐵礦石運到我國,最適宜的運輸方式是____________________。
(3)圖13中的__________舞是俄羅斯在世界舞蹈苑中的一支奇葩,它將作為2013年中俄文化交流年活動節目,展現給中國人民。
(4)硅谷是美國新興的高新技術產業中心,它促進了美國經濟發展。美國新興工業主要分布在本土的__________部和__________部。
初一地理教師教案精選篇7
第六章 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
第二節 人文環境 第 1 教時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說明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了解人口總數,人口自然增長率和人口凈增加數之間的關系;理解由于人口過多所帶來的資源和環境等問題;了解亞洲多種多樣的地域文化特點;了解亞洲個國家之間的經濟發展差異。通過分析各國產生經濟差異的原因,提高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亞洲人文地理環境的學習,初步掌握搜集各個國家資料的方法,通過交流進一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自主學習的習慣。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認識亞洲人文環境,增強環境意識,懂得尊重不同國家的文化,樹立正確的人口觀。
教學重點:亞洲的人口問題、環境問題以及文化特點
教學難點:亞洲的經濟發展不平衡問題
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1、亞洲的地形有何特點?
2、地形如何制約河流的流向?
3、亞洲的氣候具有什么特征?
導入新課:
在這樣的自然環境之下,亞洲的人們怎樣生活呢?
顯示亞洲不同地區民族服飾
根據第一節所學習的亞洲自然環境的特征猜一猜它們分別分布在亞洲的哪些區域?
服飾為單一薄裙———分布在亞洲南部、東南部的熱帶地區;
服飾為白色裹物———分布在太陽輻射強烈的西亞地區;
服飾為各式長袍—分布在氣溫年較差大內陸地區(上身袖管穿脫方便);
服飾為皮衣皮靴———分布在寒冷的亞洲北部。
很顯然人文環境與自然環境之間存在著密切的關系,自然環境深深地影響著人文環境。
人文環境常指人口、經濟、城市、建筑、文化、藝術、風俗習慣等。
一、人口最多的大洲
我們來看一看亞洲的人口情況,上學期我們學習了有關人口的一些情況,同學們回憶一下,我們是從哪些方面來了解人口狀況的?比如人口的自然增長率與出生率和死亡率有什么關系?人口密度是怎么計算的?世界上哪些地區人口特別稠密?
[讀圖]6.13“亞洲人口占世界人口的百分比”和圖6.14“2000年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
[提問]1、2000年世界總人口數是多少?(60.55億)
2、我國第五次人口普查的人口總數是多少?(12.95億)
3、目前世界上人口超過1億的國家有幾個?(10個中國、印度、美國、印度尼西亞、巴西、巴基斯坦、俄羅斯、孟加拉國、日本、尼日利亞)
其中亞洲有幾個?(6個)分別是哪些國家?(中國、印度、印度尼西亞、巴基斯坦、孟加拉國、日本)
[活動]
1、按人口數多少,給各大洲排隊(亞洲、非洲、歐洲、拉丁美洲、北美洲、大洋州)
2、按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的高低,各大洲排隊(非洲、拉丁美洲、亞洲、大洋州、北美洲、歐洲)
3、按1995----2000年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世界平均為1.3%),計算2001年亞洲的凈增人口數和世界凈增人口數;看看世界每增加100人,其中有多少人在亞洲?
[提示]2000年世界人口總數х平均人口自然增長率=世界凈增人口數(60.55億-1.3%=0.79億),所以2001年世界凈增人口0.79億,而亞洲2000年人口總數36.8億-1.4%=0.52億,所以每增加100人中有66人在亞洲(0.52/0.79-100=66)。
[小結]因此我們可以看出亞洲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提問]1、我們剛才用了哪些方法說明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亞洲在世界人口中所占的比例、自然增長率)
2、我們還能想想其他方法可以說明這個問題嗎?(亞洲的人口密度)
[討論]
分組討論亞洲的這些國家人口為什么這么多?(從氣候、地形、歷史、經濟角度分析)
[討論]亞洲這么多人口對資源和環境會產生什么影響?
[展示材料]人口擁擠、開墾山坡、水土流失、莊稼枯萎等。
[小結]人口過多會導致資源不夠用,從而又轉化為對環境產生很大的壓力,甚至對環境產生破壞作用,還會產生一系列的社會問題。人是物質財富的創造者,同時又是資源的消費者,只有處理好這兩者的辨證關系,人類社會才會順利進步。(即要理解“兩只手”和“一只口”的關系)
閱讀材料“亞洲人口增長對土地的壓力”
根據閱讀材料按因果關系填入框圖中
A、要求增產糧食 B、開墾坡地和干旱地帶
C、糧食產量下降 D、水土流失和土地沙化加重
E、惡性循環 F、土壤肥力下降
如何改變這種狀況呢?怎樣才能進入良性循環呢?
造成這種惡性循環的根本問題是人口的過快增長,解決途徑包括控制人口增長和依靠科學技術等。
學生繪制良性循環圖
[活動]
以“亞洲人口、資源、環境委員會主席”的身份,組織小組討論對亞洲人口發展的建議,站在全球角度,體驗人口問題的緊迫性,并推選代表發言。
二、多樣的地域文化
1.列舉一些簡單的文化現象。
2.讀圖6.17完成活動1。要求學生解釋自然地理環境是如何影響這些文化現象的。
(1)日本由于地處環太平洋火山地震帶,多地震,所以日本的建筑有很多防震設計。
(2)從亞洲地形圖中可以看出,也門位于丘陵地帶,所以也門的住房大都依山而建,農田也基本上是梯田。
(3)印度尼西亞的加里曼丹島地處熱帶雨林氣候區,終年高溫多雨,為了防潮,他們的房屋是高腳屋。由于過的是聚居生活,所以他們的房屋很長,可達200米。
(4)恒河三角洲是世界上降水最多的地區之一,終年濕熱,河網密布,所以這里的居民出門乘船,以捕魚為生。
(5)西伯利亞是世界上最冷的地區之一,為了御寒他們身著毛皮服裝,大面積的亞寒帶針葉林為建造木屋提供了充足的原料,終年的積雪使雪橇成為最主要的交通工具。
(6)沙特阿拉伯地處熱帶沙漠氣候區,終年炎熱干旱。由于氣溫很高,他們身著寬大的袍子,以便散熱。干旱的草場適于發展畜牧業。牧人們采取游牧的形式,所以他們身居帳篷。
板書設計:
一、亞洲——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
二、多樣的地域文化
第六章
第二節 人文環境 第 2 教時
教學目標:知道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是不平衡的,并理解不平衡的原因。
了解三類產業的劃分。
教學重點: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學難點: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不平衡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如果一周后要到某國去,那么,你這一周將做哪些準備?
學生回答
經濟發展差異
展示圖片:發展中國家和發達國家在工業現代化、農業機械化、教育科技水平、建筑、服裝等方面的圖片。
這兩幅圖片有什么區別?
經濟發展水平不同。
為什么不同呢?
播放印度建國前經濟狀況的影視素材。
長期遭受殖民統治,獨立前經濟貧困,工業落后,基礎薄弱,這樣就給建國后經濟的發展帶來很大的困難。
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什么條件呢?
歷史條件
播放新加坡、韓國、中國經濟發展的影勢素材:20世紀70年代開始,新加坡、韓國、馬來西亞、泰國等東亞、東南亞的一些國家,大力發展出口加工工業,推進了本國經濟的發展。尤其中國實行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可喜的成就。
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什么條件呢?
社會條件。
播放波斯灣沿岸國家石油生產和出口的影視素材:沙特阿拉伯熱帶沙漠國家,工農業生產不發達,卻成為亞洲較富裕的國家。
這是影響經濟發展的什么條件呢?
自然條件
展示某國經濟發展水平的有關材料
影響經濟發展水平高低的原因是什么?
[小結]一個國家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是受自然、社會、歷史等多方面條件的影響的,各國要根據自己國家的國情,并結合世界政治、經濟和科學技術的大環境來確定其經濟發展戰略。根據經濟發展水平,世界上的國家分為發達國家和發展中國家。在亞洲,少數國家是發達國家,如日本;而大多數國家屬于發展中國家。即使同為發展中國家,經濟發展的差異也很大
[活動]
將圖6.18亞洲部分國家1998年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按從大到小排序。
找出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和低于500美元的國家。
估算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產值是尼泊爾的多少倍?
說一說亞洲國家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異。
看看中國在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處于怎樣的水平?
[學生小結]1、人均國民生產總值超過10000美元的國家是日本、新加坡、以色列,低于500美元的國家有印度、蒙古、孟加拉國、越南、尼泊爾;
2、日本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是尼泊爾的154倍;
3、亞洲各個國家的人均國民生產總值的差異較大。較高的發達國家有很少,如日本;眾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差異也很大。如:人均國民生產總值新加坡達到30170美元,尼泊爾僅為210美元,前者是后者的144倍;
4、中國在亞洲各國的經濟發展中處于中等偏下的水平。
我們國家改革開放以來,經濟建設取得了巨大成就,人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但是與其他國家相比還有很大差距,經濟發展還有困難。我們既不可因成績巨大、水平提高而盲目自大,也不可因還有差距、道路曲折而妄自菲薄。我們應立足現實、腳踏實地、因地制宜、縮短差距。作為中學生我們肩負著昌盛祖國的重任,一定要練就建設祖國的本領,為國家做出更大的貢獻。
閱讀材料“三大類產業的劃分”
以日本為例,教給學生如何解讀國家國內生產總值三大類產業構成圖
活動:完成P16活動2
顯示1998年亞洲五國國內生產總值三類產業構成(%)
討論觀察亞洲各國經濟發展水平的高低與三類產業比例之間的關系怎樣?
[小結]經濟落后的國家以第一產業為主,隨著經濟的不斷發展,第二產業和第三產業的比重逐漸較少。現在世界上的發達國家,大多數第一產業的比重很小,第三產業的比重。目前我國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第三產業,推進第二產業,重視第一產業,優化產業結構,努力發展經濟。
[總結]第二節主要講授了亞洲的人文環境,其特點為亞洲是“人口最多的大洲”,有“多樣的地域文化”,存在著巨大“經濟發展的差異”。我們通過大量的圖表數據,分析了形成這些特點的原因,使我們學會了運用資料分析地理現象的方法,掌握了如何從地圖和數據中提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亞洲是絢麗多彩的,它是面積人口最多的大洲,它有復雜的地形和氣候,有多樣的文化和民族,經濟發展潛力巨大,前景廣闊。讓我們全亞洲人民攜起手來,共同把我們生活的大洲——亞洲建設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