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初一公開課地理教案
地理教師要創設良好地理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對地理學習的興趣,使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地理課堂教學。關于人教版初一公開課地理教案有哪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人教版初一公開課地理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人教版初一公開課地理教案1
教學目標
⑴初步學會閱讀世界一月平均氣溫分布圖,說出世界氣溫的分布規律。
⑵學會閱讀氣溫變化曲線圖,了解氣溫的日變化和年變化,計算氣溫日較差和年較差。
⑶學會根據氣溫數據繪制氣溫曲線圖。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學會繪畫、分析氣溫變化曲線圖,及閱讀氣溫分布圖。
教學難點:理解氣溫變化規律及氣溫分布規律。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為什么中央電視臺每天播報天氣預報?氣溫對人們生產、生活有哪些影響?[點擊多媒體課件]學生結合資料分析氣溫與生產、生活的關系。
2、過渡:結合“早穿皮襖午穿紗”說說人們的衣著為什么變化很明顯?
因為一天氣溫在變化——氣溫的日變化【板書】
結合第二段資料北方人冬夏的飲食的變化,說說不同的季節飲食為什么有這么大的反差?[板書]氣溫的年變化,下面就學習氣溫的變化【板書】
3、[點擊多媒體課件]閱讀某地一天氣溫日變化曲線圖,觀察圖形,學生小組討論,思考下列問題:
⑴圖上橫坐標軸表示什么?縱坐標軸表示什么?
⑵如何找出這天的最高氣溫,最高氣溫大約是多少?在什么時刻氣溫最高?
⑶如何找出這天的最低氣溫?最低氣溫大約是多少?在什么時刻氣溫最低?
⑷這天最高氣溫與最低氣差是多少?指出這是氣溫的日較差【板書】。
4、[點擊多媒體課件]閱讀北半球陸地的氣溫年變化圖,觀察上圖請同學們運用類似的方法解決下列問題。
⑴一年中最高月平均氣溫是多少?在哪個月?
⑵一年中最低月平均氣溫是多少?在哪個月?
⑶最高月平均氣溫與最低月平均氣溫差是多少?
5、學生運用閱讀氣溫年變化曲線圖的方法,討論完成活動題P51.1。
6、[點擊多媒體課件]根據氣溫資料,繪制氣溫曲線圖。(在準備好的幾何方格紙上)
7、[點擊多媒體課件]閱讀等溫線圖回答問題:【板書】氣溫的分布
討論:各點溫度是否相等?等溫線閉合處怎樣判斷高溫中心、低溫中心?等溫線的疏密與氣溫變化有什么關系?相鄰兩條等溫線的溫差是多少?
8、[點擊多媒體課件]閱讀世界一月平均氣溫的分布圖
⑴從赤道向兩極,氣溫有什么變化規律?變化的原因是什么?
⑵同緯度地帶冬季陸地和海洋氣溫一樣高嗎?
⑶在回歸線附近找20°等溫線在陸地、海洋彎曲的趨勢。
9、小結。【板書】氣溫的水平分布
過渡:我們夏季納涼,在地面涼爽還是山上?【板書】氣溫的垂直分布
10、[點擊多媒體課件]2005年我國登上隊員以大無畏的精神登上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重新丈量了山的高度,創造了登山史上的奇跡。在地球之巔珠穆朗瑪峰峰上你看到什么景色,為什么?
11、[點擊多媒體課件]讀氣溫垂直變化圖,計算山頂的氣溫,并說說你如何計算的。
12、課堂小結。通過這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哪些知識,懂得了什么?
12、課堂檢測:完成課本P53活動一。
人教版初一公開課地理教案2
教學目標
1、了解新加坡地理位置的重要性;了解新加坡的領土組成和居民特點,新加坡經濟迅速發展的條件和發展途徑。
2、初步學會讀圖分析新加坡的位置及其重要性,初步學會正確評價新加坡發展經濟的條件。
3、通過自學、討論、講演等方式,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實踐能力、口頭表達能力。
4、樹立“發展經濟應因地制宜、揚長避短、獨立自主、對外開放”的觀點。樹立“可持續發展”的觀念。培養學生努力學習,借鑒新加坡成功經驗,振興中華的思想。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第一段對新加坡作了簡介。新加坡位于馬來半島的南面,是的城市島國。新加坡的字面意思是“獅子城”-因為島的形狀像獅子。華僑又稱它“星島”或“星洲”,意思是島小如星。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很稠密的國家,居民中約四分之三是華人,其次是馬來人 ,印度人。新加坡位于馬六甲海峽的東口,處在太平洋和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新加坡海港是天然良港,可停泊許多艘大型輪船。簡介中提出:城市島國、人口稠密、天然良港是新加坡的基本國情。
“利用有利條件,迅速發展經濟”這一段是本節的教學重點。教材首先分析了新加坡發展經濟的不利條件,回顧了新加坡的殖民地歷史和建國后經濟發展的歷程。然后,探討了新加坡發展經濟的重要突破點:(1)利用優越的地理位置,積極發展轉口貿易、對外貿易和航運業;(2)在發揮本國技術優勢的基礎上,積極引進外資和技術,發展煉油、造船、電子電器等工業;(3)利用本國的自然、交通優勢,積極發展旅游業。
“花園城市”從合理布局產生和規劃綠地兩個角度分析了新加坡“花園城市”美稱的由來。
教法建議
1.從觀察新加坡島的形狀入手,說出它像什么動物的形態,以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再指導學生讀圖,了解新加坡的領土的組成,北面靠近什么半島,南鄰什么島,處于什么海峽東口,從而認識新加坡交通位置上的重要性。引導學生查閱新加坡的面積、人口數字,得出它面積狹小、人口稠密的特點。
2.利用前面已學的知識,分析新加坡發展經濟的有利條件和不利條件,再用講議結合的方法,使學生掌握新加坡經濟特點和發展經濟的途徑。
3.通過朗讀課文和閱讀材料,使學生了解新加坡如何美化和保護環境,從而進行生動的環境教育。最后,指導學生進行討論,使學生從新加坡的經濟發展中可以吸取有益的經驗(根據國情,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的發展經濟;實行對外開放,提高人民的文化科技水平,注意環境保護)。
教學設計示例1
【教學重點】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新加坡的經濟發展道路
【教學難點】新加坡發展的道路
【教學工具】新加坡風光圖片、新加坡圖
【教學方法】談話法、討論法
【教學過程】
(導入)經過前面的學習,我們較全面的了解了東南亞的位置、居民態度、自然環境及經濟狀況。但是各個國家又有不同,今天,我們來學習東南亞經濟發展最快的國家新加坡。
(板書) 第三節 新加坡
(展示新加坡圖) 新加坡的形狀像什么?它和什么動物的形態很相象?
(告訴學生新加坡又名“獅子城”)
指導學生自學課文及有關插圖,然后分組討論,介紹新加坡國情。
新加坡的領土組成有什么特點?
新加坡的國名因何而來?華僑為什么稱它為“星島”或“星洲”?
新加坡面積有多大?人口有多少?人口組成有什么特點?
新加坡有哪些鄰國?
新加坡的緯度有什么特點?應屬哪種氣候類型?
為什么說新加坡地處交通要道上?
新加坡的自然資源條件怎樣?
(新加坡領土有新加坡及一些小島組成,因島小如星,僅相當于我國一個小縣的面積,所以,華僑稱它為“星島”或“星洲”)
計算:新加坡面積僅618平方米,人口確有316萬,人口密度是多少?(5000人/平方千米)
(結論)新加坡是世界上人口很稠密的國家,整個國家都是城市。
即新加坡集國家、首都、城市、島嶼于一體。
(板書)一、城市島國
(讀插圖)分三步認識新加坡的地理位置及其重要性
(1)從與東南亞諸國相關位置看,新加坡地處物產富饒的東南亞中心,可稱為“物產集散地,貨物轉運站”
(2)從海陸位置看,新加坡地處馬六甲海峽東口,處在太平洋與印度洋的航運要道上,扼守“十字路口”的交通“咽喉”
(3)從緯度位置看,新加坡位于赤道附近,屬熱帶雨林氣候,風光優美。
請同學們分成若干組,分組討論以下問題:
1、新加坡發展經濟有那些優越條件?
2、新加坡發展經濟有哪些不利條件?新加坡經濟是如何發展的?
(學生活動)
(新加坡發展經濟的優越條件有:地理位置優越、有天然良港、勞動力眾多民族獨立。 新加坡發展的不利條件有:領土狹小、資源貧乏、糧食進口等)
(提問)那么新加坡的經濟是如何發展的呢?
首先讓學生帶著問題看書,
(討論)
(1)新加坡發展了哪些經濟部門,分別利用了哪些有利條件?
(2)新加坡的航運業主要包括哪兩種運輸方式?規模如何?
(3)新加坡發展工業所需的資金、技術、原料是怎么來的?
(4)新加坡發展了哪些工業部門?為什么發展這些工業部門?
(5)新加坡發展旅游業有哪些有利條件?為什么新加坡的風光那樣美?
了解新加坡的環境保護。
(板書)二、經濟迅速發展
轉口貿易—對外貿易 航運業
工業
(展示圖片) 新加坡城市風光圖片,欣賞“花園城市”的環境美。
讀新加坡圖,提問
(1)城市工業區、居民區為什么分開布局?煉油工業為什么布置在遠離市區的小島上?
(板書)三、花園城市
(討論)從新加坡經濟發展中,可以吸取哪些對我們有益的經驗?
(學生活動)
(教師歸納)(1)因地制宜、揚長避短;(2)對外開放,學習先進技術和管理方法;(3)發展教育,提高文化科學水平;(4)在發展經濟的同時,注意環境保護等。
【板書設計】
第三節 新加坡
一、城市島國
二、經濟迅速發展
轉口貿易—對外貿易 航運業
工業
三、花園城市
人教版初一公開課地理教案3
教學目標
熟練掌握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重難點
熟練掌握在不類型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教學過程
【導入】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這節課我要講的內容是:“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首先,我們先
來復習一下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活動2【講授】指向標地圖上方向的辨別
(一)復習:在一般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二)授課:1、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如何辨別方向(通過電子白板演示)說明:在一般情況下指向標箭頭所指方向為“北方”。
情況1: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時,我們可以按照一般地圖辨別方向的方法來辨別方向。即“面對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情況2當地圖上的指向標箭頭沒有指向正上方時,可以通過兩種方法來辨別方向(出示實例,邊分析邊講解)
2、例題一(電子白板演示某學校平面圖)并向學生說明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確定方向:(1)確定中心地點。
(2)以中心地點為中心畫與指向標相對應的十字坐標,按指向標方位標注東西南北。
(3)指出各點與中心點的方向關系
例題二、通過電子白板演示充分說明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平移指向標法和旋轉地圖法
例題三、通過給陌生人指路的事例來加強在指向標地圖上辨別方向的方法
(三)課堂小結:1、如果指向標箭頭指向正上方,按一般地圖來辨別方向
2、平移指向標
3、旋轉地圖法(即把指向標地圖轉化成一般地圖)
人教版初一公開課地理教案4
教學目標
1.初步學會閱讀、繪制降水柱狀圖。
2.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維能力。
3.通過對降水的學習,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重難點
1.初步學會閱讀世界年平均降水量分布圖。培養學生讀圖分析解疑能力和思維能力。
2.通過對降水的學習,對學生進行辯證唯物主義教育。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創設環境,引導學生自覺地、積極地投入到本節課的學習之中。用一段視頻材料“降雨、降雪、降冰雹”,依次展示三種天氣現象,最后畫面定格為正在降落中的雨、雪、雹三種降水的形式,使學生觀察得出降水的概念。推出課題:降水和降水的分布。
[講授新課]
一、降水與生活
1.教師提出:“降水就是降雨”的說法,把學生一分為二,爭辯這個說法是否正確?為什么?讓學生在爭辯中知道:降雨只是降水中的一種主要形式,降水還包括雪、雹等其他形式。因此,從大氣中降落到地面的雨、雪、雹等,統稱為降水。
板書 :降水概念及其主要形式
2.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觀察和體驗來描述下小雨、中雨、大雨、暴雨時,所看到的、聽到的情景和感受。然后教師進行描述,讓學生判斷。
雨滴下落時清晰可辨,地面全濕,但無積水或積水很少。(小雨)
雨滴下落時連續成線,落到地面四處飛濺,能聽到雨聲,地面積水較多。(中雨)
雨滴下落時模糊成片,落到地面濺的很高,雨聲激烈,地面積水很多。(大雨)
雨如傾盆,雨聲猛烈,地面積水特別快,下水道往往來不及排泄,常有外溢現象。(暴雨)
3.讓學生閱讀課本P54活動1,以第一項給出的影響案例做參照,討論降水從哪些方面影響人類的生產和生活。教師把學生分成3組,每組討論剩余三項中的一項。在各組討論形成共同意見后,選出一名代表在全班發言交流。通過此項活動,使學生加深認識降水對人類活動的影響。
4.教師對學生的交流情況評價點撥后承轉:無論是人類的生產還是生活活動,都受降水的影響。那么,降水落到地面,我們如何知道降水量的多少呢?
板書 :降水量的測量
5.多媒體課件演示降水量的測定
雨量器畫面1 依次展示儲水筒、儲水瓶、漏斗、盛水器,并組裝成降水量測定的工具--雨量器及量杯,說明雨量器的構成和測量單位(毫米)。
畫面2 用降水動畫,并配以降水聲,雨水通過漏斗進入儲水瓶,再倒入雨量杯,從而測出降水量。并依次顯示某天上午8時的降水量知晚上20時的降水量,指導學生會測、會記錄、會計算日降水量。繼而引導學生思考月降水量、年降水量。
6.在學生觀察了解的基礎上,教師進一步說明:一般每天(不管是否降水)8時、20時各觀測一次,并把得到的是該地的日降水量;把某月每天觀測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該地的月降水量;把某年每月觀測到的降水量相加,得到的是該地的年降水量。教師要特別強調:通常所說的年降水量,是指多年平均降水量。
7.讓學生根據自己的體驗,說說當地一年內各季的降水是否均勻;哪個季節多?哪個季節少?轉入降水的季節變化。
二、降水的季節變化
1.教師說明一個地方一年內降水的季節變化,通常用各月降水量柱狀圖來表示。
2.多媒體課件展示降水量柱狀圖的繪制,教師邊鼠標點擊,邊說明。引導學生了解降水柱狀圖的組成以及繪制的方法和步驟,并讓學生準備好畫圖工具跟著繪制。
(1)顯示某地多年月平均降水量資料
(2)畫面顯示一個長方形圖(指導學生要把握圖幅的大小,不要過小或過大)。
(3)畫面顯示橫坐標,依次標注12個月份。(指導學生把橫坐標12等份,在每等份的中央標注月份)
(4)畫面顯示縱坐標,依次標注降水量刻度,單位是毫米(指導學生降水量的刻度,要根據資料中月平均降水量的最高值和最低值來確定。如本資料中,最高值169毫米,最低值5毫米,因而每個刻度就應確定為30毫米或50毫米,總刻度從0至200毫米就行了)。
(5)畫面逐月顯示12根柱形,說明12根柱形表示12個月的降水量,每根柱形的高低表示各月降水量的多少,12根柱形的降水量之和,表示年降水量(指導學生根據資料中各月降水量的多少,依次畫出12根柱形,注意提示學生每根柱要畫在橫坐標每等份的中央,即12根柱形之間的距離要相等,不要太粗或太細)。
3.學生畫好圖后,鼠標點擊讀圖要求,引導學生分析該地降水在一年的季節變化情況。
(1)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較多?(7、8、9月份)
(2)該地哪幾個月份降水較少?(1、2、3、4、11、12月份)
(3)該地的年降水量是多少?(約749毫米)
(4)說明該地降水的季節變化。(該地全年降水較多,且不均勻,夏秋降水較多,冬春降水較少)
4.根據以上分析,總結降水柱狀圖的閱讀方法。先讓1~2名學生談談,大家補充,最后歸納:首先看柱狀高低,對照降水量刻度,讀出各月降水量的約數,以及計算全年的降水量。其次分析降水在一年內的季節變化情況,包括該地降水全年多或少,各季降水分配是否均勻,什么季節多雨,多到什么程度,什么季節少雨,少到什么程度等。
5.多媒體展示反饋練習。把學生分成5個小組, 某地各月雨量的分布
先給每個小組分配一個問題(或讓各小組自選、抽題都可以),然后各小組根據問題找出相應的圖組織討論(如第1小組 ②題→E圖→討論)
根據A~E幾個地方的全年各月降水量分布圖,回答下列問題。
世界各地各月雨量的分布
(1)哪個地方的降水量夏季多,冬季少?最多月與最少月相差多少毫米?(B圖所在的地方夏季多雨,冬季少雨。最多月與最少月相差約200毫米)。
(2)哪個地方各月降水量都很少?少到什么程度?(E圖所在的地方全年少雨,少到連續幾個月不降一滴水)
(3)哪個地方的降水量冬季多,夏季少?年降水量約多少毫米?(D圖所在的地方冬季多雨,夏季少雨,年降水量約850毫米)
(4)哪個地方各月降水量適中,分布比較均勻?各月降水量大致在多少毫米左右?(C圖所在的地方雨量適中,各月降水量分配比較均勻,而且大致都在50毫米左右)
(5)哪個地方各月的降水量都很多,最多的月份在多少毫米以上?(A圖所在的地方各月降水都很多,最多的10月份降水量達到400毫米以上)
6.各小組代表發言交流,教師評價點撥后承轉:世界各地的降水不只是季節上有變化,就不同地方來說,降水也不一樣,有的地方多,如A地,(指圖)有的地方少,如E地,(指圖)那么,世界降水分布有沒有規律可循呢?
三、降水的分布
1.教師指出世界降水的空間分布,通常用等降水量線圖來表示。等降水量線與前面學習過的等高線、等溫線一樣,都屬于等值線。也就是說,在同一條等降水量線上,各點的降水量相等,等降水量線圖的閱讀要領與等高線圖、等溫線圖的閱讀要領基本相同。
2.多媒體展示課本P56圖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讀圖分析下列問題。
(1)赤道附近各地的年降水量,大多在多少毫米以上?
(2)由赤道向兩極,年降水量是怎樣變化的?
(3)在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與大陸西岸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別?
(4)在中緯度地區,大陸內部與沿海地區的年降水量有什么差別?
(5)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和最貧乏的地區各分布在哪里?
3.以“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為底圖,教師邊鼠標點擊,邊引導學生觀察、分析讀圖要求,邊得出結論。
(1)畫面顯示用紅色勾勒出赤道,并閃爍。對赤道附近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的地區用黑色閃爍,讓學生讀出降水量,歸納出第一問的結論:赤道附近地區降水多,年降水量在2000毫米以上。
(2)畫面顯示用藍色虛線勾勒出南、北極圈,并閃爍。對兩極地區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地區用黑色閃爍,讓學生讀出降水量,歸納出第二問的結論:兩極地區降水少,年降水量多在200毫米以下。
(3)畫面顯示用綠色虛線勾勒出南、北回歸線,并閃爍。然后用黑色塊分別閃爍回歸線東西兩側的降水量,讓學生觀察、比較;得出第三問的結論:南、北回歸線附近,大陸東岸降水較多,西岸降水較少。
(4)畫面分別顯示北回歸線和北極圈、南回歸線和南極圈,讓學生指出是哪兩帶?(北溫帶和南溫帶)然后對溫帶地區內陸和沿海地區降水量分別閃爍,讓學生觀察、比較,得出第四問的結論:在溫帶地區,大陸內部降水較少,沿海地區降水較多。
(5)畫面分別顯示乞拉朋齊和阿塔卡馬沙漠所在地方及降水量,并閃爍。讓學生從兩地所在的降水量的多少,得出第五問的結論:世界降水量最豐富的地區是乞拉朋齊,最貧乏的地區是阿塔卡馬沙漠。
4.通過以上讀圖分析,教師進一步引導學生共同歸納出世界降水的分布規律。
板書 1.赤道附近地帶降水多;兩極地區降水少。
2.南、北回歸線兩側,大陸東岸降水多,大陸西岸降水少。
3.在溫帶,沿海地區降水多,內陸地區降水少。
5.讓學生回憶影響世界各地氣溫的分布,有很大差別的因素有哪些?(緯度、海陸、地形)同樣,使世界各地,有的地方降水多,有的地方降水少,也是受緯度位置和海陸位置因素影響的結果,除此之外,還受地形的影響。
6.多媒體演示地形對降水的影響。
(1)畫面顯示山體。
(2)畫面顯示暖濕氣流,并沿坡爬升,閃現云層、降雨。
(3)讓1名學生上講臺指圖說明:哪是迎風坡?降水多還是少?(多)哪是背風坡?降水多還是少?(少)大家評判補充,使學生認識迎風坡和背風坡及其與降水多少的關系。教師并給學生說明乞拉朋齊在喜馬拉雅山的南坡(印度境內),位于迎風坡,因而降水很多,被稱為世界“雨極”.
板書 4.迎風坡降水多,背風坡降水少
四、活動與探究
1.根據你的生活體驗,結合本節所學的知識,思考學校所在地的一年之中,哪個季節降水多?哪個季節降水少?為什么?
2.閱讀課本P56圖3.21“世界年降水量的分布”,思考下列問題。
(1)年降水量在1000毫米以上的地區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非洲的中部、亞洲的東部和東南部、南美洲的北部和中部)
(2)年降水量在200毫米以下的地區主要在哪些大洲的什么位置?(非洲的北部、亞洲的西部和中部、大洋洲的澳大利亞中部)
(3)大部分地區降水量在500毫米以上的有哪幾個大洲?(南美洲、歐洲)
人教版初一公開課地理教案5
教學目標
1、會利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自轉, 說出地球自轉的方向、周期, 并能夠解釋所產生的晝夜更替與時間的差異現象。
2、能夠結合日常生活中的實例 , 說明其與地球自轉的關系。
3、會用地球儀演示地球的公轉, 說出地球公轉的方向、周期, 并能夠解釋其所產生的季節變化與熱量差異現象。
4、能夠結合當地季節變化的實例,說明其與地球公轉的關系。
5 、利用地球上的五帶分布圖說出五帶劃分的界線,并能夠舉例說明各帶的特點。
教學重難點
重點:1、地球自轉和公轉的概念、方向和周期。
2、五帶的名稱和界限
3、公轉的特征、二分二至的時間及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4、自轉和公轉的地理意義
難點:1、自轉產生的地方時差。
2、二分二至時太陽直射點的緯度位置
3、四季的形成
4、五帶的特征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坐地日行八萬里,巡天遙看一千河”, 這是毛澤東主席七律《送瘟神》中的詩句。人坐在地球上不動, 為什么會日行八萬里呢? 原來地球不是固定不動的, 而是始終在運動著。赤道的周長約4萬千米, 在赤道上每天隨地球自轉一周正好是八萬里。從本節課開始, 我們就來學習地球是怎樣運動的及其產生的
現象。
活動2【活動】演示地球轉
教師用手輕輕轉動地球儀, 正確演示地球自轉。
學生觀察分析
提問: 地球繞著什么在旋轉? (地球繞地軸旋轉)
再提問:地球自轉是什么方向? 自西向東(在北極上空和南極上空看又是怎樣的, 北逆南順)
注意: 在這里先讓學生明白“東”、“西”的含義。
學生上講臺演示
演示講述:
地球轉一圈需要的時間,也就是自轉的周期是多長呢?先來看這個演示。 我們都知道, 我們的地球時時刻刻都在太陽的照射下。同學們想想陽光照射下的地球會是什么樣子? (有一半是白天, 有一半是黑夜)為什么只有半邊是白天呢? (地球是一個不透明的球體)由此可知形成晝夜現象的原因是(地球不透明)。 地球在自轉時, 轉一圈要經過一個白天和一個黑夜, 也就是說地球的自轉周期是多長(一天或約24小時)。
學生讀P11圖1.14 晝與夜
晝夜的形成、分布和范圍(指出哪里是夜半球,哪里是晝半球)。提醒學生注意晝、夜半球的界限, 不一定經過南、北兩極點。
注意觀察晨昏線與太陽光之間的關系。
提問: 剛才演示時同學們看地球自轉了嗎? 如果地球自轉會產生什么現象呢?
活動3【活動】演示地球自轉,說明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用手電筒照射自轉的地球儀, 在地球儀的球面上選取2個點(北京、紐約)。
轉動地球儀, 當太陽照射北京, 紐約是白天還是夜晚? 轉動180度,。 再看, 哪個是白天? 哪個是夜晚? 連續轉動, 北京和紐約出現了什么情況? (晝夜更替)
也就是說晝夜更替產生的原因是什么? (地球的自轉)
在轉動中觀察北京和烏魯木齊誰先見到日出。 當北京是正午時, 烏魯木齊也是正午嗎?
指導學生看書P13圖1.17并請學生解釋:
1、 北京的暢暢和美國的姨媽在同一時刻電話問候, 為什么時間不同?
2、半夜時分,中國球迷觀看NBA球賽
總結: 由于地球自轉, 東西位置也就是經度不同的地方, 時間是不同的。
活動4【講授】總結地球自轉產生的地理現象
請同學們結合活動演示,總結地球運動產生的地理現象。
教師補充,地球自轉產生了三種地理現象。分別是:1、日月星辰東升西落。 2、晝夜更替 3、時間的差異。
活動5【練習】隨堂演練
1、地球自轉的周期是( )
A. 20小時 B. 12小時 C. 約24小時 D. 36小時
2、地球自轉的方向是( )
A. 自西向南 B. 自北向南 C. 自南向北 D. 自西向東
3、因地球自轉產生的自然現象是( )
A.晝夜長短變化 B.晝夜交替 C.四季的劃分 D.各地熱量的差異
4、地球自轉時( )
A、以一年為周期 B.地軸的傾斜方向隨季節而變化
C.方向是自西向東 D.西邊總是比東邊早見到太陽
5、我們總是在東方迎來黎明的曙光,西方送走黃昏的落日,是因為( )
A.地球不停地自北向南自轉 B.地球不停地自東向西自轉
C.地球不停地自南向北自轉 D.地球不停地自西向東自轉
6、在同緯度的地區,相對位置偏東的地點要比偏西的地點( )
A.先看到日出 B.后看到日出 C.時刻晚 D.時刻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