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人教版
作為一無名無私奉獻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借助教案可以提高教學質量,收到預期的教學效果。教案應該怎么寫才好呢?下面小編帶來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人教版7篇,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人教版 篇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于南宋之時。
通過思考和概括唐朝中晚期至宋朝南方經濟發展的主要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通過思考和總結這一時期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提高學生理解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我國的農業、手工業生產取得了較大的發展,商業和對外貿易達到了空前的水平,居當時世界的領先地位,對外貿易的發展為傳播中國古代文明、促進世界文明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講述自唐朝晚期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及其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影響。
“南方商業的繁榮”是本課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是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導入:復習遼、北宋、西夏、金、南宋的建立。
北宋與遼、西夏,南宋與金都發生過戰爭,戰場主要在北方。這時,南方相對安定,在這種有利的環境下,南方經濟迅速發展,并逐漸超過了北方。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出示《耕獲圖》
指導學生看圖,并回答:
仔細觀察《耕獲圖》,用自己的語言描繪宋朝農業生產的情況。
①圖畫上有哪些人,他們在做什么?
——這幅圖反映了宋代南方地區田莊里的農民繁忙勞動的景象。圖中的農民在從事犁地、車水、挑送、插秧、揚場、舂米、磨粉等勞動。
②種植的主要作物是什么?——稻谷
③插秧和揚場的場面同時出現,說明什么問題?
——證明宋代已有了雙季稻了。
④為什么在宋朝時能夠由一年一熟變為一年兩熟?
新引進的品種占城稻耕作周期短;南方氣候溫暖。
總結南方農業的發展的表現:
1、農作物品種的引進(占城稻)
2、以水稻為主的糧食產量的大幅提高(“蘇湖熟、天下足”)
3、茶葉、棉花等經濟作物種植的推廣(棉花:從兩廣、福建到長江流域)
學生思考:江南農業迅速發展的原因?
1、經濟因素:大量中原人口的南遷,增加了南方的勞動力,帶來了先進的技術和生產經驗;
2、自然因素:宋代南北氣候變冷,南方相對適宜農作物的生長;南方自然條件保持較好。
3、政治因素:南方戰亂較少,為經濟發展提供較為穩定的社會環境。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思考“宋代南方手工業與前代相比有哪些發展?”
學生回答后教師進行歸納:絲織業水平超過北方;棉織業首先在南方興起并初步發展;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的重心,制瓷工藝取得新的突破;造船業發達,居世界首位。
1、絲織業水平的提高(蜀地、江浙)
2、棉織業的興起(海南島發展到東南沿海)
3、制瓷業的成就(哥窯的冰裂紋瓷器,瓷都:景德鎮)
4、造船業的發展(廣州、泉州)
(通過圖片展示說明南方手工業的水平)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南方商業都市的發展(商業都市:開封、杭州)
強調杭州改為都城臨安后,繁榮程度遠遠超過了北宋時的開封。
2、海外貿易的發展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市舶司的設立
3、貨幣制度的變化(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兩宋時期,南方經濟在中國經濟中的地位已經超過了北方,對朝廷的財政收入起著重要作用,表明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最終完成。并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結合以前學過的知識,對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進程進行歸納、總結,對歷史發展的脈絡形成較為完整的認識。
4、小結:
類別 發展成就
農業的發展
糧食作物 占城稻的引進與推廣;蘇湖成為糧倉;水稻產量居糧食首位
經濟作物 棉花、茶樹的種植和栽培得到推廣
手工業的發展
紡織業 南方絲織業勝過北方;棉織業發展到東南沿海地區
制瓷業 江南地區成為制瓷業重心;浙江哥窯燒制冰裂紋瓷;景德鎮成為瓷都
造船業 居世界首位,廣州、泉州造船業發達
商業的繁榮
商業都市 杭州是南宋時最大的商業都市
對外貿易
在當時世界上占有重要地位;廣州、泉州是大商港;對外貿易范圍擴大;外貿收入是朝廷財政收入的重要來源
貨幣 四川地區出現世界上最早的紙幣交子。
5、作業:課后作業
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人教版 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制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制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重點]
我國的原始人類。
[難點]
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
綜合啟發式教學。
[教學思路]
課前導學。
1、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制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過程]
1、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_年,禹建立了中國歷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2、學習新課
學生通過預習已經對夏、商、西周三朝的內容有了一個大體的了解。再通過填充歷史再現表格從整體上有一個脈絡清晰的掌握。
一、夏朝
1、建立時間:公元前20_年。
2、都城:陽城。
3、建立人:禹。
4、禹死后,傳位給啟,從此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5、夏朝最后一個國王是桀。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1、在公元前1600年部落商在湯率領下滅夏。
2、商朝最后一個國王:紂(暴君),酷刑炮烙。
3、周武王繼位,在公元前1046年,周、商在牧野大戰,商朝滅亡,西周建立。
三、西周在政治上實行分封制。
西周后期,政局混亂,發生了國人起義,趕走了周厲王,公元前771年西周滅亡。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引起了人民的強烈反抗。就夏桀、商紂的殘暴統治,人民的反抗。在教師的引導下,學生先分組討論。同學們還可繪制漫畫,講故事,寫詩以及一切可以表現自己觀點的形式都可以用來為自己服務,在形式問題上可以大膽探索,要百花齊放,百家爭鳴。
尋找歷史
[知識與能力]
以教材中課文出現的基本人物、事件、時間和提示中對學生應掌握知識的要求。
[過程與方法]
1、以多種角度來訓練學生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2、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材料綜合起來的思維能力及獨創、靈敏是思維品質的培養;
3、口頭表達能力的鍛煉。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批判地繼承古代歷史任務的道德、精神;
2、了解國家興衰、個人成就、個人成敗的原因。
[要求]
1、開動腦筋,解放思想,大膽發表自己的看法;
2、觀點鮮明,論據充分,史論結合,有理有據;
3、不同觀點的交鋒要以理服人,要講究辯論的技巧。
[課時]
1課時。
[課型]
活動課。
[方式與方法]
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式教學。
[授課過程]
介紹老師去旅游暑假,我們有的同學常外出旅游,旅行社都會為游客精心設計旅游線路。如果老師外出旅游,你們能否設計一條的旅游線路呢?那么,請你們開始行動吧!
【找一找】利用節假日,搜集自己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的有關資料,設計出_地名勝古跡一日游的線路,帶著老師去旅游。
【講一講】每組選出一名學生擔任導游,可一邊講解,一邊展示搜集的圖片、拍的照片、錄制的錄像或制作的網頁,讓老師及全體同學一起來了解家鄉或居住地的歷史名勝古跡。
【議一議】讓學生就如何保護好家鄉或居住地的名勝古跡展開討論,自由發言,提出合理建議。
【評一評】由學生投票評選出家鄉一日游或_地一日游的設計線路。最后,由教師來評議出線路設計和導游。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穴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3、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4、推薦作業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
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
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
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人教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了解曹操統一北方、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等基本史實,通過讓學生自己查閱資料,了解史實,使學生能正確評價歷史人物曹操、諸葛亮等,提高歷史地看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引導學生正確分析歷的以少勝多的戰例“官渡之戰”和“赤壁之戰”,提高辯證地看問題的能力。引導學生總結曹操在歷所起的作用,對比《三國演義》里許紹對曹操的評語,“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之間的差別,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史觀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明確曹操統一北方以及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由割據走向局部統一,由混戰趨向相對穩定的過程,因此是歷史的進步。
認識在三國鼎立形成的過程,曹操、諸葛亮、劉備、孫權等人起了重大的作用,使學生進一步理解杰出人物對推動歷史發展進程所起的作用。
認識三國都重視經濟的恢復和發展,使江南和西南地區得到了一定的開發。
【教學重難點】
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國鼎立的史實、;如何看待三國分立這一局面,如何全面評價曹操、諸葛亮、孫權等歷史人物。
【導學過程】
教師講解與學生分析討論相結合
【情景導入】
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開篇語就是“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你認為這句話正確嗎?從春秋戰國到三國的史實是否驗證了這一點?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在東漢末年,為什么會涌現出像曹操、諸葛亮、劉備、關羽、張飛、趙云、孫權、周瑜等如此多的英雄豪杰?他們都有什么樣的作為?對后世有什么樣的影響?
曹操、劉備和孫權都是叱咤風云的人物,而且有那么多的人才為他們出謀劃策,為什么到頭來卻依然要三分天下呢?他們之間發生了哪些激戰?
三國是指哪三個政權?分別是在什么時候、什么地方建立的?開國君主都是誰?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從這一課的學習中尋找答案吧。
【自主預習】
一、官渡之戰
1、東漢末年的軍閥混戰
東漢末年軍閥割據,漢政權名存實亡、為了地盤、人口等軍閥進行混戰,其中曹操和袁紹是地盤的兩個軍閥等內容。教師再引導:那么同是北方的兩大軍閥會怎么樣呢?(打仗)從而引入官渡之戰。
曹操勢力的逐漸強大的原因和舉措,這也是官渡之戰勝利的原因。讓同學們談一談什么是“挾天子以令諸侯”、“唯才是舉”、“屯田”,這些舉措為曹操帶來了什么好處?在學生討論完,教師可以加以總結。
2、官渡之戰──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官渡之戰可以讓學生自己來講,同時展開討論,為什么勢力大的袁紹會輸給勢力弱的曹操。最后讓學生明白:曹操之所以會勝利主要因為他禮賢下士會用人,人才的重要性。
官渡之戰的歷史作用,應當著重強調:奠定了統一北方的基礎。
二、赤壁之戰
1、赤壁之戰前的形勢
出示《三顧茅廬》圖,讓學生講劉備“三顧茅廬”的故事,然后出示《赤壁之戰示意圖》,在圖示的幫助下,講解赤壁之戰前的形勢。
208年,曹操率20多萬人馬南下。劉備兵力只有1萬多人無力抵抗,形勢十分緊急。在此情況下,他派諸葛亮東下面見孫權,提議聯和抗曹。孫權決定抵抗,派周瑜為都督,魯肅為參軍校尉,率軍3萬聯合劉備抗曹。聯軍不到5萬人,雙方在赤壁、烏林一帶隔江對峙。
2、赤壁之戰
指導學生利用對“赤壁之戰”的了解和課文中的內容,展開“軍事家評論赤壁之戰”的活動,讓學生以軍事家評論的方式學習戰爭的過程、結果并探討曹操失敗的原因。
三、三國鼎立
1、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
指導學生結合課文及課件圖片了解,重點強調的是曹魏的建立者是曹丕而不是曹操。
2、三國社會經濟的恢復與發展
①曹魏重視農耕
結合曹操的舉措,指出曹魏建立后繼續采取重視大興屯田。北方出現“家家豐足,倉庫盈溢”的現象。
②諸葛亮治蜀
總結諸葛亮治蜀的幾個方面,著重指出改善同西南少數民族的關系,絲織業發達。
③吳國開發江南
講述吳國發展經濟的情況,教師強調230年吳國的衛溫曾到過夷洲,加強了內地與臺灣地區的聯系。
【合作探究】
1、官渡之戰中,曹操以弱勝強,為什么又在赤壁之戰中失敗了呢?赤壁之戰后又形成了什么樣的局面呢?
2、你認為三國鼎立局面的形成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
3、東漢名士評論曹操是“治世之能臣,亂世之梟雄”。你認為曹操是什么樣的人物?
學生小組之間合作探究交流解決上述問題,加深對課文的認識。
【小結提升】
三國是古今中外,英雄人物輩出的時期。若是是英雄,怎么能不懂三國。
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人教版 篇4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1、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么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夏
商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志著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C、商湯D、周文王
4、“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說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模,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里D、國王暴虐無道,統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課堂反思:(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獲和困惑)
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人教版 篇5
一、學習目標:
1。掌握世界上古老的趙州橋、雕板印刷、唐詩人李白、杜甫、白居易。
2。我們認識到唐文化是中國封建文化的高峰,激發我們的民族自尊心。
學習重點:
李春和趙州橋、雕版印刷術的發明、光耀千古的詩。
學習難點:
趙州橋結構的先進性;雕版印刷術的作用;對李白、杜甫、白居易詩歌的欣賞。
二、自主學習充分準備(找出重要人物、事件等基本要素并牢固記憶)
(一)科技
1。當時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城最宏偉富麗的建筑是:()
2。趙州橋的設計者:()它的地位是:()比歐洲早年。他的特點是:()
3。雕版印刷術:朝印刷的《》是世界上現存最早的、標有“來”的雕版印刷品。
(二)文學(詩歌):
1。詩歌的黃金時代是在朝。
2。李白詩歌特點是:()稱他為“”。
代表作品:《》、《》
3。杜甫詩歌特點是:()其詩被稱為“”
代表作品:“”、“”他被尊稱為“”
4。白居易詩歌特點是:()提倡:()
代表作品:《》、《》
(三)醫學
1。唐朝杰出的醫學家是:()他被尊稱“”,他的醫學著作是《》。
三、小組討論,知識擂臺(交流檢查預習情況)
四、課堂探究(要求:小組合作、探究、交流)
1。根據所學知識你能總結出隋唐時期領先世界的“世界之最”嗎?你認為怎樣才能保持科技成就的領先地位?
五、學生回頭看(根據情況有重點的看書或背誦)
六、當堂訓練檢測
(一)單項選擇題
1。唐代長安城最宏偉富麗的建筑是:()
A。大雁塔B。皇城C。宮城D。大明宮含元殿
2。唐朝時期世界上最大的城市是:()
A。羅馬B。巴格達C。長安D。開羅
3。在我國民間有“滄州獅景州塔,趙州石橋大菩薩”的民諺,這里的“趙州石橋”是何時修建的?()
A。隋朝B。唐朝C。北宋D。南宋
4。趙州橋之所以聞名于世主要是因為:()
A。它是世界上現存最長的石拱橋B。它是隋朝杰出工匠李春修建的
C。它是世界上現存的最古老的石拱橋D。它是唐朝杰出工匠李春修建的
5。如果讓你設計一座仿照隋唐時期的建筑,你認為它應該具有哪些特點?()
①規模宏大②氣魄雄渾③華美而不纖巧④整齊而不失呆板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③④D。①②③④
6。下列哪項成就是我國的四大發明?()
A。曲轅犁B。筒車C。印刷術D。麻沸散
7。我國詩歌創作的黃金年代是:()
A。西漢B。三國C。隋朝D。唐朝
8。古人云“棋琴書畫詩酒茶”,可見自古以來“詩酒”就不分家,那么中國古代“自稱臣是:()
酒中仙”的詩人是:()
A。杜康B。李白C。杜甫D。白居易
9。關于杜甫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①他生活在唐朝由盛轉衰的年代。
②他的詩多反映復雜動蕩的歷史年代,因而被后人稱為“詩史”。
③他最著名的詩篇就是“三吏”和《長恨歌》。
④由于他的創作表現出高超的藝術技巧,人們稱他為“詩圣”。
A。①②④B。①③C。②④D。②③
(二)讀唐詩,品興衰:
材料一: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寶,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稟俱豐實。
——《憶昔》杜甫
材料二: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
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春望》杜甫
請回答:
①材料一與材料二各反映了唐朝哪一時期的景象?
②對比材料一、材料二的內容,指出杜甫生活的時代。
③通過兩首唐詩,你認為詩歌創作的源頭是什么?
七。學(教)后記
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人教版 篇6
第二課 你我他的世界(第二課時)
●教學設計思想
第二課 你我他的世界(第三課時)
●教學設計思想
教材分析
本課時講述的是誠實守信、發展真摯友誼,它在第二課學習中起到一個升華的作用。
本課的教學目的是通過教學讓學生認識到誠信對小到人際交往,大到社會發展的重要性,認識到什么是真摯的友誼。
教學目標
(1)讓學生明確誠信是友誼的基礎。
(2)通過對典型事例、社會生活的探討讓學生理解誠信的重要性。
(3)引發學生深入思考,在以后的人際交往和社會生活中自覺做到誠實守信。
教學重點與難點分析
教學重點與難點:誠信對人際交往、社會發展的重要性。
教學方法
通過學生身邊的事例探討具體問題,通過事例起到警醒作用,引發學生自發思考,加深認識。
教學準備
315消費者協會知識介紹。
●學與教的過程
(新課導入)
【敘述】教師講述或者幻燈片放映事例:
小明與小波是好朋友,周五小波約小明在周日下午一起去圖書大廈看書,小明欣然允諾。周日下午小明按照約定時間在圖書大廈外等候,等了一個半小時也沒見小波來。星期一上學,小明見到小波就詢問昨天的事情,小波一拍頭笑笑說:“昨天我爸帶我去看《哈利波特與密室》了,我把去圖書大廈的事忘掉了!沒事,咱們下周日再去吧!”小明……
【提問】如果你是小明,你將會對小波說什么?你將會怎樣做呢?
引導學生認識到什么是真摯的友誼,了解交諍友的重要性,要敢于給朋友指出錯誤,并努力用友情的溫暖幫助其改正,而不是因為友情而包容朋友的過錯,或是由于不能接納犯錯的朋友而輕易斷絕友誼。交友要講原則,同時也要珍惜友誼。
【板書】三、友誼與誠信
1.誠信對友誼有重要意義
【承轉】從這個事例中,我們可以看出,即使在好朋友之間,不講信用的做法也會傷害到友情,可見誠信對友誼有重要意義。從我們大家小時候開始,學校、家長、社會就教育我們要誠信,但是在我們身邊的人際交往中、在我們生活的社會中還是有很多不講誠信的事情發生。今天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誠信對我們的人際交往、對社會的發展與進步到底有什么樣的意義。
(新課教學)
【敘述】閱讀課本第18頁的事例:“媽媽說只要我期末考班級前三名,就帶我去旅游。我真的考了第二名,媽媽卻說她沒有時間。”
【提問】如果大家是故事中的小主人公,會有什么感受?
【板書】誠信是人與人之間和諧交往的基礎
【承轉】剛才很多同學提到,如果自己是主人公,會覺得很失望,會生媽媽的氣,有可能很難再相信媽媽的話了。從這個故事中,我想大家已經體會到,失信于人會帶給別人很多不良的感受,彼此的人際關系也會受到破壞,即使是與父母之間也不例外,那么不夠誠信會給社會造成什么樣的危害呢?
【敘述】1.315消費者協會知識介紹。
2.不法分子制售毒酒
山西省朔州市平魯區、朔城區部分群眾,春節前后因飲用不法分子制造和販賣的含有過量甲醇的散裝白酒,有19人中毒身亡,另有一些人住院治療。山西省委、省政府對此事高度重視,組織人力全力搶救中毒群眾,查處不法分子,目前制造、販賣毒酒的主要犯罪嫌疑人已被抓獲。
春節前,文水縣一不法分子用甲醇勾兌散裝白酒,批發給朔州市一個體戶。經山西省技術監督局事后測定,這些勾兌的散裝白酒每升含甲醇361克,超過國家標準902倍。這些散裝白酒流向社會后,從1月26日開始有人中毒,平魯區、朔城區因飲用此酒中毒住院治療的人員累計161人,其中有19人死亡。
【敘述】你知道盜版行為對社會造成的危害嗎?
人人都知道假鈔的危害,都支持對于制售假鈔行為的查處和打擊。但不是人人都支持對于盜版軟件的查處和打擊。其實,這兩者之間有許多共同之處。
假鈔在物理成本上與真鈔相差不大,它們之間的差別在于背后所代表的價值不同。貨幣作為一種符號,它的價值代表性是人們所共同約定的。社會的經濟秩序就建立在這種約定之上。而使用假鈔無異于破壞了這種約定,也就破壞了正常的社會經濟秩序。
盜版光盤和正版光盤在物理成本上也差別不大,但正版光盤作為一種軟件、音像制品的發行形式,實際上也是軟件商、影片發行商和消費者之間的一種約定。雙方約定以這種形式建立交換關系。盜版光盤正是破壞了這種約定。它使得盜版者可以無償占有軟件編寫者、影片公司和演藝人員的勞動去賺取巨額利潤,就像制售假鈔者可以無償占有他人財富一樣。
如果市場交換關系不能建立和維持,基本的市場秩序也就不存在了,市場也就不存在了。所以,盜版軟件不僅侵犯了具體軟件商的利益,同時也破壞了軟件市場秩序。
如果沒有軟件市場,我們就會沒有軟件可用。中國軟件業長期得不到充分發展的空間,國產軟件的種類很少、水平不高,盜版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原因。
【提問】在聽過上面兩個事例后,大家思考一下,如果在經商中不講誠信,會給社會、給市場、給消費者帶來什么影響?
【歸納】很多同學思考得很深入,指出經商中不講誠信,會給消費者帶來經濟損失,甚至危害消費者的健康、生命,還會擾亂市場正常秩序,干擾社會的發展等等。從這兩個事例中我們看到,在社會生活中我們應該講誠信,誠信是社會生活正常運轉的保證。
【板書】誠信是社會生活正常運轉的保證
(課堂小結)
【總結】從今天的課程中,我們了解到如果兩個好朋友之間沒有誠信,那么友誼會隨之土崩瓦解;在人際交往中不講誠信,會帶給人們不良的心理感受,破壞人際交往的和諧;如果不講誠信形成一種社會風氣,那么它的危害就會波及到社會秩序、公民素質等,后果更為嚴重。所以我們以后無論在與好朋友、親人的相處中,或是與其他更多的人的交往中都要重視誠信這一美德,并努力與他人一起營造講誠信的社會風氣,使我們生活的社會人與人的交往更加和諧。
●教學提綱
三、友誼與誠信
1.誠信對友誼有重要意義
2.誠信是人與人之間和諧交往的基礎
3.誠信是社會生活正常運轉的保證
●問題研討
由于在初一政治課教學中有關于真摯友誼的一課教學,其中關于什么是真摯的友誼,交友要講原則,友誼的作用等內容探討比較詳細,所以本課的教學重點為對誠信的探討,將友誼問題作為探討誠信品德的一個環境、載體。基于學生對社會問題的關注,及誠信品德在社會上的被關注,本課在教學中跳出小范圍人際交往的圈子,探討誠信對社會發展的作用,開闊學生眼界,打開學生思路,引發學生深入思考。
書中的事例多是教師、家長與學生之間交往中發生的誠信的事情,可以適當補充學生之間交往的誠信事件,以引導學生建立良好的同伴關系。因為從心理學角度看,這一時期的孩子與同伴的交往越來越密切,同伴間的影響越來越大,適當地列舉他們自己交往中的事例可能更貼近他們,更具有現實意義。
七年級歷史教學設計人教版 篇7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比較清楚的掌握宋元時期輝煌的科學技術成就的基本情況,由此進一步了解中華民族對世界文明的重大貢獻。
(2)初步培養學生進行歷史感知,歷史想象的形象思維能力以及學生全面系統的思考問題的初步能力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師生互動,合作探究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學生的愛國主義情感和民族自豪感;學習古代科學家勤于探索堅持不懈勇于創新的精神。
二、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介紹了宋元時期的科技成就,向學生展現了我國古代的重大科技發明和中華民族對人類文明的杰出貢獻。本課重點是活字印刷術的發明指南針和火藥的應用及向世界的傳播。難點是充分認識中國古代四大發明對世界歷史的影響。
三、教學準備
教著準備雕印好的“燦爛的宋元文化”幾個大字。學生準備橡皮泥橡皮檫小刀
四、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教師展示雕印的“燦爛的宋元文化”提問:這是怎么制出來的?(雕印)師:中國古代印刷術起源于印章和石刻,發展到隋唐時出現了什么技術?(雕版印刷術)雕版印刷術經過五代,到了兩宋時期興旺發達。雕版印刷術出現以后,我國刊印了大量精美的書籍。唐朝印制的《金剛經》是世界上最早標有確切日期的印刷品,那么同學們有沒有思考雕版印刷的欠缺與不便之處呢?教師舉例說明如:宋太祖時官方主持刻印《大藏經》,耗時12年,雕版13萬塊,印完后堆積如山的雕版派不上用場。另外,當時一個刻工一天只能雕刻四五十個字,一本六萬字的書就需要三四年才能刻完。學生通過示例歸納出結論:費時費工浪費性大。師由此可見雕版印刷術需要改革創新了,于是到北宋時,有人發明了活字印刷術,這個人是誰?(北宋平民畢升)
(二)授新課
1.活字印刷術的發明師:觀察畢升畫像,閱讀小字部分,簡要歸納出活字印刷中的四道工序。(刻制單字排版印刷拆版)學生動手體驗,完成活動探究(1)師:同學們想一想,活字印刷與雕版印刷相比較有哪些優點?在學生回答的基礎上教師指出:活字印刷突出兩個變,變死字為活字,變死版為活版,既經濟又省時。由此可見,活字印刷把印刷術推進了一個新的階段,。元朝時王貞發明了木活字,才廣泛推廣和應用。但是,畢升的這一創舉比歐洲早400年。師:今天的印刷業又有什么新的發展呢?(激光照排電腦排版高速印刷機等)
2.指南針的應用師:同學們見過大海嗎?假如你是一名海員,駕駛一艘船在茫茫的大海上行駛,那么船上首先要具備什么?(指南針)師:說道指南針,這里有一個小故事:秦始皇統一六國后,在咸陽修建一座阿旁宮,大門用磁石做成,如有人暗藏兵器入宮行刺,就會被磁石吸住。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古代勞動人民很早就掌握了磁學知識,早在戰國時,人們就制成了指示方向的儀器——司南。觀察漢朝的司南模型思考:司南由哪兩部分組成,是根據什么原理制成的?師:到了北宋,人們制成指南針。觀察宋朝的羅盤針模型思考:羅盤針比司南有哪些進步?它是用什么方法制成的?出示材料分析:舟師識地理,夜則觀星,晝則觀日,隱晦則觀指南針
——北宋朱《萍州可談》
渺茫無際,天水一色,舟舶來往,惟以指南針為則。晝夜守視惟謹,毫厘之差,生死系矣。——南宋趙汝適《諸蕃志》思考:從以上材料中分別獲得了什么信息?突出的變化是什么?師:在學生講解的基礎上講解,“沉石尋孤嶼,浮針辨四維”,南宋詩人朱繼芳的詩句更道出了那個時代人們由于小小的浮針而打開嶄新視野的豪情。指南針的應用使人類可以全天候航行,將“原始航海時代推至終年。”由此指南針也被世人譽為“水上之友。”南宋時,經阿拉伯人傳人歐洲,為后來歐洲航海家的環球航行創造了條件。
3.火藥的應用和傳播古代中國,不但有紛呈異彩的冷兵器,而且也最先跨入火器國家行列。師:火藥是怎樣發明的?它有哪些作用?師:中國是火藥的故鄉,火藥在唐朝末年用于軍事,宋元時期廣泛用于戰爭。指導學生觀察“突火槍”圖片,并說明其原理。活動探究:比較一下金元時期的火箭發射與今天的火箭發射原理是否相同?師:宋元時與科技成果相伴隨的還出現了許多科學家,書中提出的主要是哪兩位?其主要成就是什么?
(三)總結
元朝的統一經濟的發展以及隋唐文化的基礎,使宋元科技水平發展到一個高峰階段,四大發明的應用及傳播,促進了人類文明史的發展,與天文歷法方面的成就,共同構建了宋元文化的繁榮。學完本課后,你最大的感受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