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初一歷史教學教案大全
初一歷史教學教案都有哪些?歷史研究有時被歸類為人文科學的一部分,有時被歸類為社會科學的一部分。它也可以被視為這兩個廣泛領域之間的橋梁,融合了兩者的方法論。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初一歷史教學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初一歷史教學教案篇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材分析】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講述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繁盛一時”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于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初一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
導入: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階段,也是我國的歷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國歷做出了哪些貢獻?隋朝大運河通到哪里?隋朝為什么會成為繁榮一時的朝代?你知道隋煬帝這個人嗎?應當怎樣評論他?學習本課你將得到啟示。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講隋代周的過程: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為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簡況如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展現“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的演變圖,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朝統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思考:聯系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為什么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
出示兩組數據:
(1)
隋初 隋盛時 結論
人口 三千多萬人 四千六百多萬人 人口激增
墾田 一千九百多萬頃 五千五百多萬頃 墾田擴大
糧倉 長安太倉 洛陽含嘉倉;洛口倉 糧倉豐實
(2)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
后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歷是少見的。
從材料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
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結論: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出示《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強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四五千里。隋朝的大運河,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得出結論:隋文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強南北交通;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你能說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再想一想,大運河的開通有什么歷史意義?
得出結論: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小結(略)
作業:課后作業
2023初一歷史教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隋朝“繁盛”的歷史,包括隋朝的建立和統一,社會經濟的繁榮,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等基本史實。
通過引導學生思考與探索“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等問題,培養學生從特定的歷史條件觀察問題和全面分析問題的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國家的統一和社會的安定,是經濟發展的前提條件和重要保障;大運河是古代世界最長的運河,是與長城齊名的世界上最偉大的工程之一。
教學建議>【教材分析】
本課以“繁盛一時的隋朝”為主題講述隋朝的歷史。隋朝的特點是短暫而繁榮。“繁盛一時”四字高度概括了隋朝歷史的特點,但由于課時的限制,本課實際上只講了隋朝的“繁盛”;而“一時”,即二世而亡,只有留待下一課作為唐朝建立的背景去概述了。
教學重點為大運河的開通及其作用。
本課的難點有二個:一是教材對隋初經濟的繁榮寫得比較概括,難以使學生感受和理解;二是對開鑿大運河的目的和作用,要引導初一的學生辯證地、全面地去分析和評價,有一定難度。
【教學過程】
導入:從公元581年隋朝建立,到907年唐朝滅亡是我國封建社會的繁榮發展階段,也是我國的歷的隋唐盛世。
隋朝在我國歷做出了哪些貢獻?隋朝大運河通到哪里?隋朝為什么會成為繁榮一時的朝代?你知道隋煬帝這個人嗎?應當怎樣評論他?學習本課你將得到啟示。
一、南北重歸統一
1、隋朝的建立
略講隋代周的過程:當時北周的小皇帝年僅八歲,被封為隋國公的楊堅手握軍政大權,又是小皇帝的外祖父。隋朝建立的簡況如下:
時間:581年 建立者:隋文帝楊堅 都城:長安
2、隋朝的統一
時間:589年
展現“北周與陳對峙→隋與陳對峙→隋滅陳,南北重歸統一”的演變圖,幫助學生形成應有的空間觀念。在此基礎上,引導學生理解隋朝統一全國的重大意義:結束西晉末年以來二百七十多年的分裂、對峙局面,開創隋唐時期三百七十余年的“大一統”局面,為經濟文化的繁榮發展奠定了基礎
思考:聯系南北朝歷史的特點,想想為什么在經歷了魏晉南北朝的大分裂后,隋朝能實現重新統一?
①長期的分裂和戰亂,人民渴望統一
②北方:經過南北朝的民族大融合,民族界限縮小,為南北統一創造了條件。
南方:江南經濟的發展,南北人民要求結束分裂局面,加強雙方的經濟交流;
③隋朝勵精圖治,國力強盛。陳朝統治腐敗,力量衰弱。
二、“開皇之治”
出示兩組數據:
(1)
隋初 隋盛時 結論
人口 三千多萬人 四千六百多萬人 人口激增
墾田 一千九百多萬頃 五千五百多萬頃 墾田擴大
糧倉 長安太倉 洛陽含嘉倉;洛口倉 糧倉豐實
(2)計天下儲積,得供五六十年。——《貞觀政要》
后來,唐朝建國20年時,隋朝的庫藏還沒有用盡。隋朝倉庫的豐足在我國歷是少見的。
從材料引導學生探究“隋朝經濟繁榮出現的原因?”
可從課文中找,也可互相議論,大體上可歸納出兩點:①國家統一,社會安定;②隋文帝勵精圖治,發展生產。
結論:隋文帝在位時期,國家統一、安定,人民負擔較輕,經濟繁榮發展,史稱隋文帝的統治為“開皇之治”。
三、隋朝大運河
出示《隋朝大運河》示意圖。強調:大運河以洛陽為中心,北達涿郡,南至余杭,全長四五千里。隋朝的大運河,分為永濟渠、通濟渠、邗溝和江南河四段,溝通了海河、黃河、淮河、長江、錢塘江五大河流,成為南北交通的大動脈。
提問:“隋煬帝專為看瓊花開通大運河的說法對不對?”“隋朝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是什么?”
引導學生看書、議論、作答,使學生對開通大運河的主要目的有正確的理解和認識。
得出結論:隋文帝開通大運河的目的地有①游玩江都;②加強南北交通;③鞏固隋朝對全國的統治。
古人評論大運河說:“天下轉漕,仰此一渠。”你能說出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嗎?再想一想,大運河的開通有什么歷史意義?
得出結論:隋朝大運河的開通大大促進了南北的經濟交流。
2023初一歷史教學教案篇3
教學目標:
一、識記與理解:科舉制創立的時間和標志,了解隋唐科舉制的主要內容,理解科舉制在隋唐時期的進步作用。
二、能力與方法:通過學習科舉制,認識這一制度既有利于隋唐統治者控制人才,又為隋唐的繁榮提供了人才,培養學生辯證分析問題的能力和思維方法;通過比較古今考試制度,培養學生的比較分析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了解科舉考試制度是促進唐朝繁榮的原因之一,認識符合社會發展的考試制度的進步性,從而理解我國當今改革考試制度的正確性;通過了解我國科舉制度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點和難點:
一、重點:科舉制的創立及在唐朝的發展
二、難點:唐朝科舉制的作用
教學方法:
講解、討論、歸納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展示唐詩一首孟郊《登科后》:昔日齷齪不足夸,今朝放蕩思無涯。春風得意馬蹄急,一日看盡長安花。此詩反映了古代讀書人登科之后的巨大變化,今天我們一起來了解隋唐朝的科舉制的歷史話題。
二、講授新課:
(一)、科舉制的創立
1、科舉制產生的背景:九品中正制已經不適應需要,許多地主知識分子要求參與政權,隋朝統一全國后需要大量的有真才實學的人才。
2、科舉制正式創立的標志及其產生的作用?科舉制的創立從地主知識分子中選拔了大量的人才,緩和了地主階級內部的矛盾,擴大了統治基礎。隋文帝下令“分科舉人”。
3、科舉制創立的意義:改革了封建選官制度,使科舉制在后世發揮了積極作用,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隋朝在選官制度的改革方面功不可沒。
(二)、科舉制度的發展
先指導學生閱讀課本,給學生提供閱讀提綱:
1、唐朝的科舉制度主要分為哪兩大類?其下設的科目有哪些?
2、你怎樣理解唐代“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的說法?
3、唐代的科舉考場有哪些規定?
師生共同歸納基礎知識:
唐朝科舉制度:常科(明經、進士等)和制舉
明經:重在考查儒家經書的記憶和理解,省試合格后錄用。
進士:重在考核詩賦、時務策寫作,考中很不容易。
制舉:為皇帝選拔“非常之人”而設,科目繁多,生源比常科更廣。不再經“省試”直接錄用。
活動討論:古今考試制度比較
相同點:公平競爭使有能力的人有施展才能的舞臺;按開始成績選拔人才,擇優錄用;考試紀律嚴格。
(三)、科舉制度的影響
先由學生自主學習,然后教師概括講解。
1、讓學生感悟我國科舉制度對世界產生的深遠影響,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2、正確認識科舉制,科舉制在當時具有很大的進步性,但隋唐統治者實行科舉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控制人才鞏固其統治。隨著時間的推移,科舉制的弊端和危害也越來越突出。
三、鞏固小結:教師圍繞教學目標進行。
四、學習與探究:P17了解 曲江盛會與雁塔題名
五、課堂作業:學習輔導該節作業
2023初一歷史教學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宋元時期的文化成就;
認識北宋杰出史學家司馬光與《資治通鑒》;
認識宋詞及三位杰出詞人的風格與作品;欣賞北宋張擇端的《清明上河圖》──秋天景色;
宋元時期的書畫家趙孟及作品;
宋代書法家──“宋四家”及作品。
通過引導學生對有關插圖、幻燈片的觀察、想象及對具體材料的深入分析,使學生感受美、欣賞美,從而創造美,在愉悅的情景中獲取知識。培養學生良好的審美觀。提高學生的鑒賞能力。懂得文學藝術的發展與其國家的強盛密不可分,并以此為基礎。
過程與方法:
充分利用電教手段(投影、錄音等),加強課堂的熱烈氣氛和教學的直觀性,給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學習場景。
采用講授法、啟發式、比較法、合作式的教學方式,形成師生互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讓學生認識到,成功屬于持之以恒、勇往直前、不拘泥于現狀、勇于創新的人。從而激發學習的積極性,以古人的精神為動力,努力學習,為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而奮斗!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
司馬光和《資治通鑒》;宋詞和元曲
教學難點:
在學習史學、文學、藝術等方面成就時,如何使學生逐步形成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方法看待文化現象的能力,理解社會經濟發展和政治形勢變化對文化繁榮的影響。
教學過程
【導入】燦爛的宋元文化
以《清明上河圖》的視頻導入本課。
【講授】燦爛的宋元文化二
一、司馬光和《資治通鑒》
1.司馬光生平
自幼勤奮好學,愛讀史書;7歲時聽老師講歷史名著并能頭頭是道講給大伙聽;20歲時考中了進士,繼續刻苦學習,開始編撰此書;他翻閱的資料達301種之多,花了19年時間,耗費了他畢生精力,為我國歷史做出了杰出的貢獻。
2.《資治通鑒》
(講授法):宋神宗繼位后,司馬光把《通志》讀給宋神宗聽,聽后神宗點頭稱贊──書中記載的歷史,好像一面鏡子,可以常常對照借鑒,檢查自己的得失。因此,他給這部書賜名為《資治通鑒》。
此書敘述了戰國至五代的歷史,共294卷,300多萬字,內容豐富,取材廣泛,敘事清楚,詳略得當,文筆簡練生動,記事真實可信,是一部有很高價值的史書。
同學們,司馬光編此書是多么不易呀,沒有頑強的意志不行,不持之以恒也不行,在前人的基礎上不創新更不行……
同學們在欣賞了宋朝的史學作品后,我們一起來學習和欣賞宋詞。
中國古典文學這塊瑰寶是由代表著不同時代最高成就的文學樣式凝結而成的。那么,你們還記得曾學習過的知識嗎?(春秋:詩經;戰國:楚辭;漢:賦;唐:詩)。下面,我們一起來學習宋朝與元朝的文學樣式。
(講授法):詞來自民間樂歌、詩,與音樂有關系,至宋代才出現了百花爭艷、空前繁榮的盛況。同時出現了三大著名的詞人。
播放有關視頻
(1)蘇軾與《念奴嬌·赤壁懷古》:其詞氣勢磅礴,格調雄渾,高唱入云,其境界之宏大,是前所未有的,透露了作者有志報國、壯懷難酬的感慨,開拓了用詞表達重大社會題材的道路。
(2)李清照與《聲聲慢》、《醉花陰》
(3)辛棄疾與《破陣子》:辛棄疾曾參加過抗金斗爭,大聲疾呼朝廷應力圖富國強兵,以恢復中原安寧。他寫下《破陣子》一詞,給至交陳亮以安慰和鼓勵。“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八百里分麾下,五十弦翻塞外聲。沙場秋點兵……”
在領悟宋詞之余,我們一起來品嘗宋元的繪畫與書法,它將把我們帶入美麗的藝術長廊。
三、風格多樣的繪畫與藝術(板書)
1.繪畫(板書)
(1)張擇端與《清明上河圖》
(講授法)同學們:北宋畫家張擇端畫了一幅世界聞名的《清明上河圖》,距今已八百多年了,可它還完整地保存在故宮博物院里。此畫長5.25米,寬0?25米,描寫北宋的首都在清明節時候的熱鬧場面。內容包括:人物──360行的人物都畫出來了;街市──店鋪、作坊、酒樓、茶館、當鋪。走在這些街上的是各種形態的人,你來我往。架車、挑擔、趕毛驢、推獨輪車、騎馬、坐轎、散步、形態逼真,都看得清楚。
張擇端在《清明上河圖》里畫的主要是普通勞動人民的社會生活,這在當時可算是一件了不起的事情。它不但是一幅美術作品,同時也是城建設計中最早的鳥瞰圖之一。
(2)趙孟頫與《秋郊飲馬圖》
趙孟頫是趙匡胤的十一世孫,他提出要向大自然學習。要有個人的獨創性,反對形式主義,學習古人,應該創造出超越古人的東西來,這才是根本,他的繪畫成就就說明這個道理。此圖讓人感受到大自然的和諧美。與唐朝一樣,宋代也涌現出一大批書法家。
2.宋朝書法──“宋四家”
即:“蘇軾、黃庭堅、米芾、蔡襄”。他們的書法風格各異,反映了多姿多彩的宋代書法風貌。
小結: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我們感受到:“學習”是無止境的,既要善于吸取前人經驗,又要勇于開拓創新,只有這樣,才能走在時代前列,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2023初一歷史教學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建立后金政權,了解和掌握清朝的建立及其對全國的統治,了解和掌握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措施,了解和掌握清朝制造文字獄及其危害。
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引導學生分析滿洲興起及清朝建立對全國統治的歷史,分析清朝強化君主集權的影響,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為君主集權的強化。
本課的難點是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作用。君主集權的強化一方面加強了君主的權力,有利于政治安定;另一方面加強了對人民的控制,不利于社會的發展。教師應引導學生從強化君主集權的目的與作用等方面進行分析和理解。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教師也可以結合關于清朝時期的文物遺址或影視作品引出課題。如:北京的中心有一處名聞世界的博物院,它叫什么?在這里進行統治的最后一個王朝是什么王朝?(清朝)那么清朝是怎樣建立的?清朝的皇帝是怎樣進行統治的?通過上述提問激發學生的興趣,引出要學習的內容。
3)講授新課:
一、清朝的建立:
1、滿洲的興起:明朝后期,建洲女真的首領努爾哈赤統一女真各部,并創立八旗制度。
2、1616年,努爾哈赤建立后金,1619年明朝與后金在薩爾滸激戰,后金取得對明朝作戰的主動權。
3、薩爾滸戰役后,后金把都城遷到沈陽,以后稱盛京;1635年,皇太極改女真族為滿洲;1636年他在盛京稱帝,改國號為清,皇太極就是清太宗。
4、1645年,李自成犧牲;張獻忠占領成都,后來犧牲。
二、朝強化君主集權:
在學習清朝強化君主集權這一重點內容時,教師可以指導學生觀看兩組圖片,并閱讀有關圖片的文字說明。一組圖片包括乾清宮和乾清門外的軍機處,另一組圖片是沈陽故宮的大政殿和十王亭。文字說明指出了這幾組建筑物的用途。在學生觀看閱讀的時候,可鼓勵學生發揮自己的想像力,說一說上述建筑不同布局的意圖。北京皇宮中乾清宮與軍機處的建筑突出了皇帝的至高無上地位和大臣的低下地位,說明君主權力的加強。
三、清朝制造文字獄:
康熙,雍正,乾隆三朝大興文字獄,有康熙“明史案”“南山集案”,乾隆“胡中藻獄”.
(在學習清朝制造文字獄的有關內容時,教師可以在補充有關資料的基礎上,提出問題:文字獄往往是一些詩歌、文章中的文字引起的,清朝
統治者為什么要小題大做,掀起文字獄?通過引導學生的討論,分析清朝制造文字獄的目的。可以從清朝之前的明朝以及滿洲貴族統治者與漢族民眾的矛盾等方面進行提示。在分析文字獄的影響時,也應鼓勵學生從其禁錮知識分子的思想、使人不敢過問政治等方面進行討論。)
四、學生分組進行活動。
一組學生總結君主集權加強后,對解決當時清朝政治矛盾、減少官僚之間的扯皮、鞏固清朝統治方面的作用;另一組學生總結君主集權加強后,對皇帝的獨斷專行、大臣的惟命是從、不利于正確決策等方面的弊端。這不僅可以引導學生認識君主集權強化的利弊影響,而且可以起到鍛煉學生思維及概括能力的作用。
4)利用多媒體進行小結:
可設計如下演示圖。
皇帝
↓
↓ ↓ ↓
內閣和六部 軍機處 議政王大臣會議
5)練習:問題探究------想一想,努爾哈赤同宋元時期的幾位少數民族首領有哪些共同之處?
6)作業:活動與探究-------小討論:清朝君主集權的強化,在后來的歷史上產生了什么影響?
2023初一歷史教學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掌握鄭成功收復臺灣、清政府設置臺灣府,雅克薩之戰和中俄簽訂《尼布楚條約》等史實。
2、過程與方法:引導學生結合以前所學知識說明臺灣和東北自古以來就是我國領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通過引導學生對已學過的有關臺灣、黑龍江流域方面的知識進行回憶、梳理,培養學生縱向歸納、綜合歷史問題的能力。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為鄭成功收復臺灣是本課的重點。
本課的難點是中俄《尼布楚條約》既是本課重點,又是本課的難點。第一,學生對中俄東段邊界的具體界線難于掌握。第二,對中國讓步(圖中所示讓出尼布楚)與平等協商的關系難于理解。
教學工具
多媒體
教學過程
1)復習提問上節內容。
2)導入新課:講述本課前,先引導學生討論:“聯系學過的知識,想一想,為什么鄭成功說‘臺灣一向屬于中國’?”經學生回憶、討論,明確臺灣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由此導入新課。
3)講授新課:
一、“開辟荊榛逐荷夷”
1、1624年荷蘭侵占臺灣,并修建了熱蘭遮和赤嵌樓;
2、鄭成功于1662年收復臺灣,是民族英雄;
3、1683年清軍入臺,鄭成功的后代歸順清朝,1684年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講述鄭成功收復臺灣和雅克薩之戰的經過時,建議教師參考有關資料,自制《鄭成功進軍收復臺灣示意圖》和《雅克薩自衛反擊戰形勢示意圖》電腦課件,并結合教材中的插圖,邊演示邊進行生動描述。
二、雅克薩之戰
1、16世紀后期(清軍入關時)沙俄強占了雅克薩和尼布楚
2、1689年中俄簽訂了第一個邊境條約《尼布楚條約》
3、材料題“中俄兩國以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和外興安嶺以東至海為界,外興安嶺以北,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以西屬于俄國,外興安嶺以南,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以東屬于中國”{課本第13頁}① 上述材料選自哪個文件,什么時間簽訂的?答:選自1689年簽訂《尼布楚條約》②從上述材料中,可以看出在中俄交界的哪些地區屬于中國?答:“外興安嶺以南,格爾必齊河、額爾古納河以東屬于中國”
講述《尼布楚條約》時,做到:(1)強調中俄雙方的談判是平等的,條約反映了兩國政府的意愿和主張。中國政府在談判中做出了適量的讓步。(2)將《尼布楚條約》中俄邊界示意圖制成電腦課件,邊演示邊講解條約內容。
4)本課小結時,教師應指出: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軍民抗擊沙俄的兩次雅克薩之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對外來民族壓迫,都有用反抗的手段解除這種壓迫的光榮傳統。各族人民都曾為捍衛國家主權、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做出過貢獻。
課后小結
鄭成功收復臺灣和清朝軍民抗擊沙俄的兩次雅克薩之戰,充分表現了中華民族的各族人民都反對外來民族壓迫,都有用反抗的手段解除這種壓迫的光榮傳統。各族人民都曾為捍衛國家主權、祖國統一和領土完整做出過貢獻。
課后習題
聯系學過的知識,想一想,為什么鄭成功說“臺灣一向屬于中國”?
板書
一、“開辟荊榛逐荷夷”
1、1624年荷蘭侵占臺灣,并修建了熱蘭遮和赤嵌樓;
2、鄭成功于1662年收復臺灣,是民族英雄;
3、1683年清軍入臺,鄭成功的后代歸順清朝,1684年清設臺灣府,隸屬福建省
二、雅克薩之戰
1、16世紀后期(清軍入關時)沙俄強占了雅克薩和尼布楚
2、1689年中俄簽訂了第一個邊境條約《尼布楚條約》
2023初一歷史教學教案篇7
【課程標準】知道春秋爭霸的史實。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識記春秋的年代與特點、春秋五霸、晉文公與楚莊王稱霸,吳越爭霸的史實,理解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霸主及各霸主成就霸業的共同原因。
能力與方法:通過講解、閱讀教材、歸納比較的方法,學習本課的歷史,培養提高學生綜合概括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分封制的崩潰導致春秋爭霸,學習齊桓公的胸襟與用人、容人之量,認識正確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的意義,認識霸主成功的共同原因在于改革而國強。
【教學重、難點】
重點:齊桓公成為春秋第一個霸主。
難點:春秋爭霸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導學生復習分封制的權利與義務導入新課。
二、新課講授
(一)春秋五霸
1、東周的建立:西周結束,周平王遷都洛邑,東周開始。并說明東周包括整個春秋時期和戰國。
2、春秋的特點:講解特點:一是王權的衰落(原因、表現及影響),二是諸候爭霸。指導閱讀“引文“。
3、春秋五霸:學生勾在書上,并在地圖上找出這些諸候國在地圖上相應的地方。
(二)三、齊桓公首霸
1、看地圖。“讀讀”:說的是什么人?與齊桓公稱霸有何關系?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有何感想。
3、指導閱讀小字,看看齊桓公與管仲的關系在他當國君前后有什么變化?由這種變化你想到了什么?
4、有了強大的物質基礎后,是如何成為霸主的呢?學生看書解決。
(三)晉楚爭霸
學生閱讀教材,找出“晉文公與楚莊王能夠稱霸,分別與哪次重要的戰役直接相關?第一次戰役,我們可以用哪些成語來說明呢?哪些成語與楚莊王稱霸有關。
(四)吳越爭霸
1、闔閭是如何成為霸主的?它采取了哪些措施?
2、越王勾踐被吳國打敗后是如何重新振作的?與之相關的成語你知道哪些?勾踐稱霸對你有何啟示?
(五)課堂小結
引導學生歸納本課所學內容,教師補充。
(六)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七)課堂拓展
通過本課的學習,你發現這些霸主能夠稱霸的共同原因是什么?請你聯系我們今天的改革開放,談談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