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初一歷史教學教案
2023年初一歷史教學教案都有哪些?歷史是小學和中學教育的一部分,歷史學研究是大學研究的一門主要學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年初一歷史教學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2023年初一歷史教學教案精選篇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6世紀前日本的狀況;能簡單說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簡述大化改新的內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統治的建立;弄清幕府與天皇朝廷之間的關系,認識武士道的實質
過程與方法:討論:中日交往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什么朝代雙方往來相當密切?那時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養結合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日本學習與模仿中國文明進行的大化改新,它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度到了封建社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大化改新
教學難點:幕府與天皇朝廷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武士與櫻花:一般國家都會以猛獸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櫻花來比喻武士。看過櫻花的人都知道,單個的櫻花并不美麗,但是成片的櫻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這和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并非是盛開的時候,而是凋謝的時候,櫻花花期不長,但凋謝有個特點,就是一夜之間滿山的櫻花全部凋謝,沒有一朵花留戀枝頭。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發揮自己的價值,之后便毫無留戀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1課:古代日本。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6世紀前的日本
1.教師講述:3世紀時,在本州中部出現了一個較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叫“大和國”。5世紀初,大和統一了日本。說說大和政權是如何進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國的統治者稱為“大王”,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領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
目標導學二:大化改新
1.教師提問: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①國內:社會矛盾尖銳(根本因素);②國際:中國隋唐的制度先進;朝鮮的新羅國興起(催化因素)。
2.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
提示:內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
3.問題思考:大化改新對日本的影響。
提示:通過這一系列改革,解決了土地國有、部民制和中央集權制問題,打擊了舊貴族在經濟、政治上的頑固勢力,有利于封建生產關系的形成,達到了改革的目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4.拓展延伸:
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國隋唐文化的影響,你還知道中國先進文化對日本產生深刻影響的哪些事例?你怎樣看待日本民族對待外來先進文化的態度?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目標導學三:武士和武士集團
1.教師提問: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封建莊園經濟成為主要的經濟形態。有實力的莊園主開始把一部分莊民武裝起來,組成以主從關系和血緣關系相結合的武士集團。武士集團對內鎮壓民眾抗爭,保衛莊園;對外侵占別人的土地,擴大自己的勢力。
2.教師講述:武士集團之間不斷進行爭斗,最后形成了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兩大武士集團。1185年,平氏政權滅亡。1192年,源賴朝從兩條上皇處得到“征夷大將軍”的稱號,鐮倉幕府正式建立,開始了日本歷武士專政的幕府統治時期。
3.教師提問:幕府與天皇之間關系怎樣?
提示: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實際上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
4.教師提問:武士效忠的對象是誰?武士道的實質是什么?
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國家。武士道的實質就是以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實奴仆。
5.資料鏈接: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為主君毫無保留的舍命獻身的精神。“武士道”沒有是非觀念,只重視維護自己所在集團的榮譽和安全。
三、課堂總結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國學習,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學習,這些都使日本不斷進步、強盛。
板書設計
1.5世紀初,大和統一日本
2.大化改新:背景、時間、內容、意義
3.武士集團的形成和武士道
4.幕府統治的建立
2023年初一歷史教學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中世紀晚期,農村墾殖運動的發展,分析歐洲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夠概括租地農場的特點以及新的手工業經營的特點;通過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認識中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了解中世紀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的出現及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材料、觀看圖片,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奴隸社會的奴隸,亦即“他人之物”逐漸過渡到中世紀農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紀晚期,演變為農村或城市的“自由人”,這也預示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到來,感悟人的價值在不斷追求自由中體現出來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莊園制度的變化
教學難點:認識到中世紀晚期是歐洲社會的一個轉型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封建莊園是在土地的層層受封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土地的封受關系及與此相應的等級制度乃是西歐一切封建關系和整個封建制度的基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3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
1.教師提問:11世紀以后,農奴和領主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提示:農奴對領主的人身依附關系越來越弱,農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強。農奴可以用貨幣購買勞役豁免權,不再為領主提供勞役,以此獲得對自己勞動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過繳納遷徙稅,獲得離開莊園、擺脫領主人身束縛的機會。
2.展示材料:馬克思說:“租地農場主成了這種農業工人的實際指揮官,成了他們的剩余勞動的實際剝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現在只和這種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發生直接關系,而且是單純的貨幣關系和契約關系。”
3.問題思考:談談你是如何理解馬克思說的這段話的。
提示:這反映了歐洲農村資本主義萌芽的情況。租地農場主就是后來的農業資本家。他們和農業工人之間是一種雇傭與被雇傭,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4.教師提問:中世紀晚期,手工業的發展有什么變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業者逐漸脫離農業,另一方面他們不再僅僅為自己生活而生產,更多是為了適應市場而勞動。手工業者開辦作坊,家人、幫工和學徒一起生產,規模比較小。
5.教師提問:為了繳納封建賦稅,農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產工具為商人從事手工生產。這反映出當時農村手工工場呈現一種什么狀態?后來又有什么變化?
提示:這反映出當時農村手工工場呈現分散的一種狀態。后來逐漸轉向集中狀態。
目標導學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農民原先是某莊園的莊頭,負責替領主管理莊園生產和其他事務。他們有較強的管理能力,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由于農業發展、貨幣地租取代勞役地租,農民向領主繳納貨幣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在財富普遍積累的基礎上,一批富裕農民脫穎而出。他們是土地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法蘭西,他們占有的土地達到總面積的1/5,有的地區甚至達到1/3。
提示:反映了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化。這些富裕的農民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也是現代農業的最早發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業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約關系賦予的權利。
材料二13、14世紀,英、法等國的市民階層作為第三等級,出席國王召集的會議,不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1)材料一中,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叫什么?他們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護?
提示: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們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會的特許狀和城市保護法的保護。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問題?
提示:反映了市民階層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權利的擴大。伴隨著市民階級在政治、經濟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種新的世俗生活觀念逐漸形成,這為以后出現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奠定了基礎。
三、課堂總結
11世紀后,隨著西歐城市與工商業復興,社會經濟的閉塞局面得到改觀,對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紀,英、法等國開始了消除割據、推動中央集權化的政治進程。近代歐洲文明在這一時代孕育。
西歐中世紀的文明并非“黑暗時代”所能涵蓋,特別是中世紀后期,王權興起、文化的發展以及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正是西歐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板書設計
1.莊園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農場的出現
3.資本主義雇傭關系的出現
4.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的出現
2023年初一歷史教學教案精選篇3
一、教材分析
1、課題:《元朝的統治》
2、本節課的地位和作用:元朝是我國歷第一個由少數民族建立的統一的封建王朝。元朝的建立促進了民族融合,促進了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的發展,基本上奠定了我國疆域的基礎,元朝行省制度的建立對明、清乃至后來的政治制度產生了極為深遠的影響。
根據歷史課程標準及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我將本節課的課程目標及重、難點分別設置為:
3、目標是:
①知識與能力:了解蒙古族的興起,識記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和忽必烈建立元朝并統一全國、行省制度的建立,理解元朝統一促進了民族融合;培養學生運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客觀地評價元朝統一和文天祥抗元等歷史事件。
②過程與方法:通過收集、整理資料,從多方提供的歷史資料中獲取有效信息。
③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文天祥抗元的事跡,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使其樹立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通過元朝統一和施行行省制度的學習,使學生肯定元朝的歷史地位。
4、重點:成吉思汗統一蒙古、元朝的統一、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
5、難點:對元朝統一意義的認識與對文天祥抗元斗爭的評價。
二、教法: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及初一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年齡特點,我主要采用盤錦三段六步教學模式,三段即:自學、導學、測評階段,六步指:定向示標、自學指導、自學督查、導學釋疑、合作探究和自主測評。在學生自學的基礎上,我利用自制的簡單課件適當點撥,使學生的視覺、聽覺相結合,并密切聯系舊知和現實生活實際。
三、學法:
1、指導學生閱讀課本插圖和史料,學會感知歷史。引導學生注意前后知識之間的聯系。
2、元朝的統一和行省制度,充分利用《元朝疆域》圖,增強學生的空間地理概念,把握行省制度的三步曲(目的、內容、影響)。民族融合的表現從四個方面來把握,培養良好的思維和記憶習慣,并引導學生學會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人物的方法,掌握歷史表象下的深層次的內容。
四、教學過程:
上課后欣賞一下元世祖的治國風采,接著復習上節課的知識,這樣很自然地導入本課。然后出示本節課的自學思考題,鼓勵學生結合思考題自學教材內容,有疑難的地方合作解決。在學生自學的過程中,教師深入學生中間了解學情,參與他們的討論,解決個別學生的疑難。
(一)、“蒙古的興起”一目,因為不是重點內容,所以只找一名學生結合能反映蒙古人生活的圖片和教材內容,概述蒙古人的生活特點及蒙古社會發展的原因。
(二)、“行省制度和民族融合”一目,也是本課的一個重點。為了讓學生更好地掌握,除了引導學生結合教材內容答出行省制度的內容外,還借助《元朝疆域》圖,強調管轄大都及其周圍的機構名稱、管轄我們家鄉的行省,增強學生的空間概念。為了讓學生認清行省制度的影響,我提示學生要加強與當今行政制度的聯系。元朝對臺灣的管理,在學生回答之后,將管理機構的名稱落實到地圖上,并補充其隸屬于福建省,啟發學生回顧三國時內地與臺灣往來的史實,以加強新舊知識之間的聯系。對西藏的管轄,先讓學生回憶唐朝與吐蕃的關系,再轉向元朝時二者之間關系的變化,從而使學生認識到臺灣、西藏自古以來就是中國不可分割的領土。(三)、“元朝統一全國”一目,讓學生結合當時的疆域圖,談談蒙古軍隊是怎樣一步步吞并了周邊的政權,建立了元朝,又是怎樣滅了南宋最終實現了全國的統一,從而理清基本線索,增強直觀性。為了突破難點,我組織學生分組討論元朝統一的意義,肯定元朝的歷史地位。文天祥抗元,先出示其畫像,增強感性認識,讓學生講述其抗元事跡并對其進行評價,之后找一名學生有感情地配樂朗誦《過零丁洋》全詩,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同進掀起課堂的一個高潮。
民族融合的表現,師生共同歸納出四個方面,以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元朝統一的歷史意義,同時也便于記憶。
最后,由學生小結:10-11課知識整合,在此基礎上,我出示知識結構圖,理順本課線索。為了鞏固本節課內容,我最后還設計了以下幾個問題,非常側重習題的“精”。
五、教學手段:用課件輔助教學,以增強教學的直觀性和形象性,有利于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但注意不要喧賓奪主。
2023年初一歷史教學教案精選篇4
尊敬的各位評委、老師。親愛的同學們,大家好!今天我說課內容選自部編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下冊第十二課《宋元時期的都市和文化》。我將從以下7個方面進行我的說課:
一、教材分析
為了有效組織并實施教學,我對本課內容作出如下分析:
該課是部編版七年級下冊的第十二課,課標對本課的要求是“知道宋元時期商業貿易的繁榮;了解宋元時期的都市生活和宋詞、元曲的流行”。課本由“繁華的都市生活”、“宋詞”、“元曲”三個子目構成,主要講述了宋元時期大都市景象繁華,市民生活十分豐富。
從歷史發展邏輯來看,宋朝實現了政局上的局部統一,元朝更是建立了多民族統一的國家,都為經濟的發展提供了穩定的政治環境。經濟的發展為城市的繁榮提供條件,進而促使了市民階層的出現,使得市民文化得到巨大發展,也使中國的城市文化達到新的高峰。因此,我將本課的主題定位為:市民生活和文化的發展。根據教學主題,我將本課內容整合為三個子目“市民階層的出現”、“普通市民的生活”、“市民文化的發展”。
二、學情分析:
奧蘇伯爾:“影響學生學習新知的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學習者已經知道了什么,要探明這一點,并據此進行教學。”
本課的授課對象為某普通初中初一年級學生——
從學生的知識狀況看,學生經過前面的學習,對宋代社會經濟發展和商業繁榮有一定的了解,為本課的教學提供了很好的知識儲備。但是本課內容較多,學生把握起來較為困難,容易產生混淆,為了幫助學生更加清晰的學習,我將補充市民階層的相關概念,并用“市民生活與市民文化的發展”為立意,學生跟隨主題思路清晰地展開學習。
從學生的思維特征分析,七年級學生處于心理學上“形式運算階段”擁有一定的邏輯思考能力,但歷史獨立思考的能力較弱,而且“00”后偏向自我思考。針對這一情況,我將對一些重要問題組織合作探究學習,引導學生在相互交流中進一步思考問題。
三、教學目標:
在教材分析和學情分析的基礎上,結合課標要求,整合三維目標,將本課的教學目標定為以下幾點:
1.通過材料展示,讓學生知道宋朝時期產生的新興階級——市民階級。
2.通過圖片展示、播放視頻與課堂活動,讓學生了解宋元時期都市生活的主要表現,認識到宋詞與元曲的風格特色。
3.通過材料展示與問題探究,讓學生學會分析宋元時期市民文化繁榮的原因,體會到宋元時期是我國城市發展的新階段,是文化上的又一高峰。
四、重難點:
根據課標和學情分析,可以看出本課內容的重要性,為此我擬定了以下教學重、難點:重點是市民的生活,難點為市民娛樂文化生活多彩的原因。
重點是:了解市民生活的主要表現。這既是對課標要求的體現,同時只有了解市民生活的表現才能充分體會宋元時期的都市與文化特點。
難點是:宋元時期市民文化繁榮的原因。七年級學生邏輯分析能力較弱,難以認識到市民文化的繁榮與經濟發展、城市發展密切相關。攻克難點有利于學生學會綜合分析歷史問題。
五、教法學法:
為了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課堂效率,我將采用活動教學法、圖示法、史料教學法和問題探究法來完成本課的教學。
教法中包含著學法,學法里體現著教法,因此,與教法相對應的學法是觀察法、史料分析法和合作探究法。
六、教學過程:
基于以上分析,在教學過程中我將本課主題確立為“市民生活與市民文化的發展”。以此作為本課的線索。經過整合將課本內容分成三個板塊“市民階層的出現”、“市民階層的生活”、“市民文化的繁榮”。使學生跟隨線索,思路清晰地展開本課的學習。
一堂課好的開始能夠吸引學生的注意力,并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因此導入新課部分我將展示云南夜市的圖片、展示夜市建立的史料,切合學生生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下面是新課學習環節:
市民階級的出現
宋元時期的城市和文化的發展與市民階層的出現息息相關,但書本缺少對此的介紹。我將采用展示材料和設問的方式,讓學生更好明晰市民階層的相關含義與組成部分,以便更好地學習接下來的內容。
普通市民的生活
這一子目的內容是本課的重點,為了突出重點,我將本子目內容分成五部分,分別是“大都市”、“市民商業活動”、“市民娛樂活動”、“社會節日習俗”、“文學藝術生活”。
第一,展示宋元時期幾座大都市的城市復原圖,讓學生了解宋元時期大都市的概況。
第二,展示視頻、圖片以及史料,讓學生了解宋元時期主要的商業活動,體會宋元時期商業活動豐富多樣。
第三,通過展示圖片,使學生了解宋元時期豐富多彩的市民娛樂生活。
再讓學生通過猜測三位詩人的詩句所描寫的節日,介紹宋元時期相應的節日習俗。
再以任務卡的活動,引導學生為三位詞人制作名片。活動中了解宋詞的發展、體會宋詞不同派別的特點。
最后展示材料和分析材料,讓學生了解元曲的特點,并分析其流行的原因,培養學生史料實證能力。
市民文化的繁榮
本子目是本課的難點,為突破難點,我將在史料教學的基礎上進行問題探究。先通過關漢卿的作品以及羅列市民生活的表現,讓學生總結宋元時期市民文化的特點,由此組織學生討論市民文化生活多姿多彩的原因。以此培養學生的歷史解釋能力。
課題小結部分
通過線索式總結,鞏固本節課的知識點,理清市民階層、市民生活以及市民文化的發展關系。
七、板書:
最后板書設計方面,我采用綱要式板書,直觀、清晰地展示本課的主題和線索,充分體現條理性和邏輯性。
以上便是我的說課的全部內容,感謝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的聆聽。
2023年初一歷史教學教案精選篇5
一、“課標”要求
關于《宋代經濟的發展》這一課,《初中歷史課程標準》的要求是:知道宋代南方經濟的發展,理解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宋代是中國古代經濟發展的重要階段。農業技術更新,優良品種增多,農業產量大幅增加。紡織業、制瓷業均有重大發展,航海業、造船業成績突出,海外貿易發達。南宋時期,南方地區進一步開發,促進江南地區成為中國經濟中心之一,經濟重心南移完成。這一時期,中國經濟發展呈現出三個突出傾向:農業、手工業領域各項技術的創新與推廣、海外貿易的繁榮與經濟重心的南移。
二、教材與教學內容分析
本課是部編教材中國歷史七年級下冊第二單元的第9課。本課是有三個子目組成,分別是農業的發展、手工業的興盛和商業貿易的繁榮,三部分內容之間聯系密切,農業和手工業的發展推動商業繁榮局面的出現,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全面發展直接推動了南宋時期經濟重心南移的完成。所以,本課重點要解決的問題是為什么兩宋時期經濟的發展和變化最終促進了中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
三、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他們好奇心和求知欲強,思維活躍,所以要引導學生觀看視頻、圖片,分析資料,培養他們這種獲得信息的能力。引導學生閱讀課文,合作學習。
四、教學目標的設定
1、了解宋代農業、手工業發展和商業繁榮的表現。
2、思考宋代經濟發展與經濟重心南移之間的關系。
3、掌握經濟重心南移的過程、原因和現實價值。
【設計意圖】教學目標具體可行,旨在符合《課標》三維目標的要求。
五、教學策略設計
教學重點:商業貿易的繁榮和經濟重心南移(宋代的商業貿易呈現出前所未有的繁榮,并且本子目涉及“市舶司”、“蕃學”等專有名詞。因此將其作為本課重點)
教學難點:經濟重心南移(這既是宋代經濟發展產生的影響,也是我國古代經濟格局的一次重大變化,對后世影響深遠,對今天我國的經濟建設也有重要的借鑒意義。因此將其作為本課難點)
教法設計:通過自主閱讀、問題思考,小組討論等方式分析圖片,研讀材料獲取知識,分析問題并解決問題。教師給以必要的講授。
六、課堂教學過程設計與實施
導入:名畫引領,再現歷史。多媒體展示《清明上河圖》。提問:從中你能看到哪些不同身份的人?他們正在做什么?你可以買到哪些物品呢?你對這幅畫的第一印象是什么?這一時期的農業、手工業又有什么新發展?又將產生怎么樣的影響?我們今天來一起學習第9課《宋代經濟的發展
【設計意圖】視頻導入,激發興趣。引導學生通過觀看視頻尋找信息,感受宋代都市的繁華。
㈠農業的發展
1、自主閱讀第一子目,圈點批注宋代農業發展的表現,并展示學習的成果。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通過閱讀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圖片再現。通過識讀《耕獲圖》和《秧馬》,結合相關事實,了解宋代農業在技術和工具方面取得的進展。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識讀,使學生直觀的了解歷史知識,激發興趣又增強歷史體驗。
㈡手工業的興盛
1、自主閱讀教材第二子目,了解宋代紡織業、制瓷業、造船業取得的成就,并展示學習成果。
【設計意圖】培養學生通過閱讀提取有效歷史信息的能力。
2、圖片再現。展示宋代絲織業的圖片,瓷器的圖片以及閱讀課本第43頁相關史實。了解宋代無論是紡織業,制瓷業還是造船業,都處于世界水平。
㈢商業貿易的繁榮
1、自主閱讀第三子目,了解宋代商業貿易繁榮的表現,并展示學習成果。
2、對比《唐長安城平面圖》與《北宋東京城平面圖》,體會宋代都市商業新的突破。
【設計意圖】通過讀圖,加深對宋代都市商業貿易新突破的理解。
3、宋代海外貿易超過前代。小組討論:為什么宋代海外貿易如此興盛?
【設計意圖】使學生們多角度分析問題,培養歷史思維能力。
4、探討宋朝出現紙幣的原因及它的作用,今天除了紙幣外,還可以通過什么方式支付?
【設計意圖】培養歷史思維能力,同時注重歷史與現實的聯系。
5、出示《宋代經濟分布圖》,以及兩宋時期國家賦稅收入南北比例變化表,使學生明確經濟重心南移。
【設計意圖】結合地圖,圖表使學生能對經濟重心南移這一概念有更直觀,深切的體會。
6、研讀材料,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
【設計意圖】通過研讀分析材料,培養學生的史料實證意識。
7、這節課的學習,對我國經濟建設有何啟示?
【設計意圖】學以致用,培養學生的知識遷移能力。
2023年初一歷史教學教案精選篇6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自唐朝中晚期至五代、宋朝南方經濟的發展和中國古代經濟重心南移的情況,包括農業生產的發展、手工業水平的提高和商業的繁榮及對外貿易發展的主要史實,進而明確我國古代經濟重心的南移最終完成于南宋之時。
【教學重點】南方商業的繁榮
【教學難點】南方經濟發展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
三國以前,中國的經濟中心大都在北方,從東漢末年開始到西晉后期,大量的北方人遷到江南,江南的經濟迅速發展起來了,修建了許多水利工程,開墾了大片荒地,到五代和以后,江南地區有了哪些重要的變化呢?今天,我們就來共同學習第10課,經濟重心的南移。
二、授課
解釋何為經濟重心:經濟重心是指經濟和技術較為發達,對整個國家產生較強影響的地區。區域內有許多不同種類的經濟中心。
古代的經濟,主要是三大方面,即農業、手工業和商業。這節課我們就從這三個方面共同研究探討從五代至兩宋時期南方經濟的發展情況。
(一)南方農業的發展
1、南方農業發展的原因
2、農業發展的表現
(二)南方手工業的興旺
1、絲織業:
2、棉織業:
3、制瓷業:
4、造船業:
(三)南方商業的繁榮
1.商業都市:
2.海外貿易:宋朝海外貿易超過前代,成為當時世界上從事海外貿易的重要國家。
(1)外貿港口:廣州、泉州
(2)貿易范圍:中國商船近至朝鮮、日本,遠達阿拉伯半島和非洲東海岸。
(3)管理機構:政府鼓勵海外貿易,在主要港口設立市舶司,加以管理。
3.紙幣
(1)產生:北宋前期,四川地區出現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紙幣。
(2)發展:南宋時,紙幣發展形成與銅錢并行的貨幣。
(3)影響:紙幣的產生,有利于商業發展。
2023年初一歷史教學教案精選篇7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宋代社會生活的大概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服飾、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筑的樣式,交通工具,文化娛樂活動以及節慶風俗等。理解宋代社會生活發生變化的原因,使學生認識到一定時期的文化是一定時期政治、經濟的反映。
2、過程與方法
學生在品味、判斷、討論、交流中享受學習過程,同時也將觀察、比較、探究等方法運用貫穿其中。
【教學重點】
宋代的服飾;瓦子
【教學難點】
瓦子與城市繁榮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破題導入:
同學們,通過前幾課的學習,我們了解到宋朝的建立和局部的統一,消除了晚唐五代分裂割據的局面,社會經濟得以正常發展,宋代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奠定了今日人們生活方式的基礎,宋代人們的生活到底是怎樣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第11課《萬千氣象的宋代社會風貌》。
二、過渡:
由于宋朝社會生產在農業、手工業、商業方面都有了巨大的進步,使得人們的衣、食、住、行、娛樂、節慶等社會生活也發生了重大變化。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那時服飾上發生了哪三個方面的變化?(官員服飾——從節儉變為奢侈;勞動者服飾——受少數民族影響,小袖狹身的短衣;陋習——婦女纏足。)
2.那時南北方在飲食上有什么區別?(肉食——北宋羊肉為多,南方吃魚多;主食——北方以包子等面食為主,南方以臘八粥等米食為主;飲茶——“斗茶”習俗和“獻茶”民俗。)
3.請聯系63頁圖文和83、84頁《清明上河圖》回答:宋代“市郊村野”和“都市街景”圖里的住房有什么不同?(“市郊村野”的房屋布局稀疏、茅草結廬——簡樸;“都市街景”的房屋櫛比鱗次、樓閣軒昂、陶瓦蓋頂——豪華。)
4.宋朝有哪幾類代步的工具?(牛、驢、轎,其中的轎子從唐朝的步輦演變而來。)
5.當時還有什么便利人們出行的條件?(“邸店如云屯”。)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里為什么很熱鬧?(它是人們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有演出的“勾欄”,有交易的攤位,還有各種服務行業,增添了城市的生氣。)
2.今天哪些重要的節慶活動在宋朝就有了?(春節、元宵、端午、中秋等。)
3.宋朝貼“桃符”的習俗后來演變成什么?(貼春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