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級歷史課的教學教案
初中歷史教師要樹立全新的教育教學理念,遵循新課標的要求,進一步優化教學策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能力。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九年級歷史課的教學教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九年級歷史課的教學教案1
歐洲文明的起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歐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臘 古代希臘的地理環境 愛琴文明的興起 希臘文明的中心雅典 伯里克利當政時的雅典民主政治 羅馬奴隸制共和國的出現 布匿戰爭與羅馬的擴張 羅馬共和國的衰落 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羅馬進入帝國時代
①通過識讀《愛琴文明》、《古代希臘》、《公元前2世紀末的羅馬》等圖,增強識讀歷史地圖的能力。
②通過討論“你怎樣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布匿戰爭對羅馬共和國的興衰有何影響”等問題,培養學生分析評價歷史事件的能力。
③通過解答課后的暢想天地題“古代希臘文明與古代埃及文明有何不同”,指導學生自己設計圖表,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和比較歷史現象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
①在“愛琴文明”一目的教學中,采取自學輔導法。首先讓學生自行閱讀課本,識讀地圖,播放有關錄像資料,知道古希臘是西方文明的發源地。
②在“希臘文明的中心雅典”和“羅馬共和國的興衰”兩目的學習中,注重探究式學習。首先鼓勵學生通過課前搜集、課堂講述雅典伯里克利當政時的故事、布匿戰爭的故事,然后從不同角度進行討論,從而了解伯里克利時代雅典民主政治的基本狀況,了解羅馬共和國的興衰,探討擴張戰爭對羅馬共和國興衰的影響。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愛琴文明”一目的教學,一方面使學生進一步了解人類文明的形成與自然地理環境之間的關系,從而確立積極進取的人生態度;另一方面使學生領略古希臘愛琴文明的深厚底蘊,從而學習汲取人類創造的優秀文明成果,逐步形成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的國際意識。
②在“希臘文明的中心雅典”的教學中,使學生認識到伯里克利執政時雅典的奴隸民主政治達到了古代世界的高峰,但伯里克利畢竟是奴隸主階級的政治家,奴隸主民主政治的本質仍然是奴隸主的民主,是對奴隸的專政。
③通過“羅馬共和國的興衰”的教學,一方面使學生明白羅馬先有共和國后有帝國這一史實,從而感悟到歷史的發展;另一方面認識到在奴隸社會,奴隸起義是打擊奴隸主統治、推動奴隸社會向前發展的動力。
重點難點
重點:伯里克利執政時雅典的奴隸民主政治
難點:布匿戰爭和羅馬共和國興衰的關系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
提問:古代亞非文明是在哪些地區發生的?分別產生了哪些文明古國?繼亞非古代文明的興起,歐洲也出現了古代文明,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與古代亞非文明不同的是,它的發現問題不是在大河流域,而是以海洋為中心。
新課教學
一、愛琴文明
1.歐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臘
歐洲文明源于古代希臘。古代希臘包括希臘半島、愛琴海諸島和小亞細亞西岸,位于歐亞非三洲交通的要沖。
2.愛琴文明
提問:①古代希臘的地理范圍是怎樣的?它以什么海洋為中心?②愛琴文明的起止時期、先后的中心分別是什么?③愛琴文明為什么先以克里特島為中心?④說一說愛琴文明創造了哪些燦爛的文化?
指出:公元前2000年左右的愛琴文明,是希臘的早期文明。愛琴文明先后以克里特島和邁錫尼為中心,公元前12世紀衰落,歷時約800年。古希臘愛琴文明所創造的燦爛文化,是古代希臘人辛勤創作的結晶,更是希臘奴隸們辛勞的見證。
二、希臘文明的中心雅典
1.雅典的繁榮
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成為希臘最的城邦。工商業發達,是地中海地區的商業中心。
學生思考:①雅典是什么階級專政的城邦?②公元前6世紀初,執政官梭倫改革的內容是什么?改革后的雅典社會是否每個人都有平等的政治權利呢?③雅典為什么在希臘各城邦中居于領導地位?
指出:梭倫改革只是雅典民主政治眾多發展里程碑中的一個,而雅典民主政治發展到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峰當屬伯里克利當政時。伯里克利當政時,雅典處于全盛時期。
2.伯里克利當政時的民主政治
學生討論:你怎樣看待雅典的民主政治?
歸納指出: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執政時期發展到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峰。伯里克利進一步改革政治制度,擴大奴隸主的民主。但是伯里克利畢竟是奴隸階級的政治家,奴隸主民主政治的本質仍然是奴隸主的民主,是對奴隸的專政。
當公元前6世紀末雅典成為的奴隸制城邦時,在意大利半島也出現了一個奴隸制共和國——羅馬共和國。
三、羅馬共和國的興衰
1. 羅馬奴隸制共和國的建立
公元前6世紀末,意大利半島中部出現了羅馬奴隸制共和國。
思考:①羅馬共和國的統治機構如何設置?它屬于什么政體形式?②羅馬何時稱霸地中海?它是怎樣成為地中海的霸主的?
2. “布匿戰爭”
公元前3世紀中期,羅馬與地中海強國迦太基在長達100多年的時間里進行了三次戰爭。公元前2世紀中葉,羅馬成為地中海的霸主。
思考:布匿戰爭對羅馬共和國有何影響?
布匿戰爭給羅馬的發展帶來了雙重后果:一方面它導致羅馬奴隸制經濟的高度繁榮,使羅馬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綜合國力達到極盛;另一方面它也導致了小農破產、公民兵役制的瓦解、社會道德風尚敗壞淪落,從而為羅馬共和國的衰亡埋下了隱患。
3.羅馬共和國的衰落
4.羅馬帝國的建立
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元首制,獨攬各項大權,羅馬從共和時代進入帝國時代。
指出:無論是羅馬共和國還是羅馬帝國都是奴隸主專政的國家,都是奴隸主階級掌握政權,對奴隸進行殘酷剝削壓迫的社會。
小結鞏固
古代希臘是歐洲文明的發祥地。愛琴文明是希臘的早期文明。雅典民主政治在伯里克利執政時期發展到奴隸制民主政治的峰。羅馬共和國經過布匿戰爭成為地中海的霸主,從而也使國內的危機爆發,共和國衰落,進入帝國時代。
九年級歷史課的教學教案2
阿拉伯帝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簡單說出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能用主要史實講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認識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中的作用;了解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認識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伊斯蘭教產生和阿拉伯國家興起的歷史背景的了解,學習從經濟基礎、社會環境認識歷史現象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阿拉伯地區是當今世界多極化政治格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教的源起和由來,對理解當代國際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阿拉伯國家的建立
教學難點: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帝國形成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國舊稱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20__年底,世界人口約68億人口中,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分布在204個國家和地區,占全世界的23%。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2課:阿拉伯帝國。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1.教師講述:談到阿拉伯,我們會想到很多與之相關的事情,如:世界文學名著《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中國古代歷經常提到的大食國、伊斯蘭教等(也可由學生自己列舉,調動學生參與,激發其學習興趣),而跟阿拉伯國家興起關系密切的應是伊斯蘭教的創立和傳播。
2.創立背景:(外族入侵,社會動蕩,經濟蕭條)
6世紀以后,阿拉伯社會氏族制度解體,奴隸制度逐漸發展起來。由于外族入侵,阿拉伯人經營東西方中介貿易的商路從紅海逐漸轉移到波斯灣和兩河流域,導致阿拉伯社會動蕩,經濟蕭條。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統一國家,抵御外侮,恢復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建立強大的國家必須團結阿拉伯民族,要團結整個阿拉伯民族,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阿拉伯人在同一種信仰下統一起來,伊斯蘭教便應運而生。
3.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斯蘭教建立的時間、創立人及發源地及主要傳教活動。
提示:①創立時間:公元7世紀初;②創立者:穆罕默德;③發源地:阿拉伯半島。
主要傳教活動——在麥加城傳教失敗;帶領少數信徒出走麥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兵臨麥加城下,最終與麥加貴族達成協議。從此,麥加成為伊斯蘭教的圣地。
4.問題思考:
(1)理解阿拉伯國家為什么是政教合一政權的國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國家政權的國家權力與宗教的宗教權力合為一體的政治制度。
目標導學二:阿拉伯帝國
1.學生自主學習:結合教材P56阿拉伯擴張示意圖,描述阿拉伯帝國形成過程。
提示: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國唐朝邊境;控制中亞大部分地區;在西線,攻克埃及,橫掃北非;西南占領西班牙。
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版圖橫跨亞、非、歐三大洲,伊斯蘭教隨著帝國的擴張廣為傳播。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內外矛盾激化,帝國逐漸衰微。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終告滅亡。
2.教師提問:為什么伊斯蘭教會在阿拉伯統一國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①嚴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別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種一神教的信仰,極力貶低各部落在分裂狀態下傳統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貴族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它為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②伊斯蘭教是一種宗教、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這種組織為統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組織形式。
目標導學三:阿拉伯文化
1.材料展示:古代阿拉伯人有句的格言:“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他們的宗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尋求真理,哪怕遠在中國”;阿巴斯王朝時期,他們在巴格達建立了一所規模宏大的翻譯和研究機構,稱為智慧之宮。
2.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說說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提示:數學、醫學典籍、文學等。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
三、課堂總結
伊斯蘭教的產生適應和促進了阿拉伯的統一;利用伊斯蘭教進行掠奪戰爭建立起來的阿拉伯帝國,由于各種矛盾的激化,迅速走向分裂;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內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并加以發展,創造了輝煌的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和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自古以來,阿拉伯人民同中國人民就有著廣泛的文化交往。
板書設計
1.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獨尊安拉
2.阿拉伯帝國:8世紀中期形成
3.阿拉伯文化成就:阿拉伯數字、醫學、文學;溝通東西方文化
九年級歷史課的教學教案3
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攻占巴士底獄;《人權宣言》;法蘭西第一共和國;雅各賓派專政;法蘭西第一帝國;《拿破侖法典》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將閱讀、聽講、識記三方面綜合起來,培養學生獨創、靈敏的思維品質;從多種角度來培養學生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方法的初步運用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對法國大革命歷史的分析,使學生認識到法國大革命順應當時歷史發展的潮流,具有重大意義和歷史作用;通過對拿破侖帝國敗亡原因的分析,使學生明確戰爭的性質是決定戰爭勝負的關鍵。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人權宣言》;拿破侖帝國
教學難點:雅各賓派專政的特點與作用;對拿破侖的評價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這是最美好的時代,也是最糟糕的時代;這是智慧的年頭,也是愚昧的年頭;這是信仰的時期,也是懷疑的時期;這是光明的季節,也是黑暗的季節;這是希望的春天,也是失望的冬天;我們全都在直奔天堂,我們全都在直奔相反的方向。”?
——《雙城記》?
《雙城記》描寫的是法國大革命前后發生在巴黎和倫敦的故事,它展現了法國大革命在歷的進步性,同時也反映出法國大革命的進程是激進的,很多無辜的人受到傷害。歷史真如《雙城記》描述的那樣紛繁復雜嗎?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9課:法國大革命和拿破侖帝國。去探尋它的真相,看看法國大革命究竟是一場怎樣的革命?它又帶來了哪些影響?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1.革命背景分析:
(1)革命前尖銳的階級對立——政治原因
法國大革命的發生比英國革命要晚大約一百五十年,當英國已經完成資產階級革命并開始工業革命的時候,法國還處于波旁王朝的封建專制統治時期,階級關系處于十分尖銳的對立狀態。它表現為:法國社會被分成三個等級,第一等級是教士、第二等級是貴族,他們占人口總數不到1%,但卻占有全國土地數量的2/3,并不承擔任何納稅義務。而廣大的第三等級卻承擔著國家的賦稅和其他封建義務,尤其是工人、城市平民和廣大農民,生活困苦不堪,他們強烈要求改變生活狀況。尖銳對立的階級關系,使法國社會如同到處堆滿了干柴,隨時都有爆發革命的可能。
(2)資本主義發展與封建專制統治的矛盾——經濟原因(根本原因)
18世紀下半期,法國資本主義經濟已有很大發展,紡織業、冶金業和采礦業的發展最為迅速,其發達程度居歐洲大陸首位。對外貿易也得到迅速發展。但封建專制統治卻成為法國資本主義經濟發展的障礙,其表現為:封建政府不斷提高稅收;全國各地關卡林立;封建土地所有制依然存在。對此,資產階級十分不滿,他們要求廢除封建土地所有制,取消封建特權,反對專制統治。
(3)啟蒙運動的影響——思想原因
18世紀資產階級啟蒙思想的出現和廣泛傳播,為法國大革命和資產階級登上政治舞臺,作了思想和輿論上的準備。
綜上所述,18世紀晚期的封建王朝在政治、經濟和社會意識方面,都已經出現全面危機,專制統治已成為法國社會發展的障礙。封建王朝的統治危機,使它無可挽回地陷入了絕境,這不僅削弱了它的統治力量,也為法國資產階級登上歷史舞臺創造了條件。
目標導學二:法國大革命的過程
1.導火線:財政危機引發的三級會議召開.
2.法國大革命的過程:
(1)1789年7月14日攻占巴士底獄(爆發):大資產階級掌權;頒布《人權宣言》
①《人權宣言》體現了啟蒙思想家提出的“自由”“平等”的口號,具有進步意義。
②《人權宣言》明確保障私有財產神圣不可侵犯,體現了資產階級的本質。
(2)建立共和國(吉倫特派):處死國王
①法國一開始并沒有廢除國王,而是結束君主專制和等級制度,保留了君主統治;
②法國革命是一個前進過程;
③人民群眾是法國革命的主力軍。
(3)巴黎人民起義(雅各賓派):法國大革命高潮
①雅各賓派在革命危急關頭掌握政權,采取一系列果斷措施,穩定了法國的局勢,把大革命推向了高潮。但其政策存在負面作用,用恐怖政策消除異己,成為最終垮臺的原因。
②雅各賓派統治被_只代表了法國大革命高潮的結束,而不是資產階級的失敗。
(4)拿破侖發動政變,建立法蘭西第一帝國
3.法國大革命的意義
(1)徹底摧毀了法國的封建統治,初步建立了資產階級共和國的政治體制。
(2)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制度,傳播了資產階級自由民主的思想。
(3)法國大革命的徹底性為各國革命樹立了榜樣,對世界歷史的發展產生了重大影響。
目標導學三:拿破侖與法蘭西第一帝國
1.拿破侖的活動
初露鋒芒——政變奪權——建立帝國——頒布法典,對外征戰——遠征失敗,被迫下臺
1799年——1804年——————————————————1814年
2.法蘭西第一帝國的性質——代表大資產階級、大地主階級利益的政權
3.拿破侖的內外政策
(1)對內政策:頒布維護資產階級利益的《法典》——將革命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來。
(2)對外政策:打擊反法同盟——前期是具有正義性質的民族戰爭,后期變為軍事侵略。
4.拿破侖帝國覆亡的原因
(1)歐洲民族意識的覺醒及戰爭使法國國內矛盾激化;
(2)歐洲大陸封建勢力遠遠大于資產階級力量。
5.評價拿破侖
(1)拿破侖保留了大革命時期的革命成果,并通過戰爭的方式把法國革命的成果推廣到歐洲其他地區,使資本主義文明得以在歐洲傳播——沉重打擊了歐洲的封建勢力
(2)拿破侖后期戰爭變成了侵略性質,損害了其他國家人民的利益,最終導致了自己的失敗。
三、課堂總結
跌宕起伏的法國大革命已經過去200多年了,斷頭臺成為酒吧的擺設,拿破侖長眠于榮軍院,但《人權宣言》將永遠銘記著自由、平等和民主,《法典》早已成為歐洲各國民法典的藍本。與其說拿破侖帝國是法國大革命的繼續,不如說人們追求自由、平等的腳步將永不停歇。現在法蘭西第五共和國依舊充滿著激情,但是面對歐債危機,法國該何去何從?我們將拭目以待。
板書設計
1.法國大革命的背景
2.法國大革命的過程
3.法國大革命的意義
4.拿破侖與法蘭西第一帝國
九年級歷史課的教學教案4
【課程標準】講述俄國廢除農奴制法令的主要內容,認識農奴制改革的歷史作用。
【知識提綱】
一、原因:封建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克里木戰爭失敗進一步激化社會矛盾。
二、領導人:沙皇亞歷山大二世
三、內容:農奴在法律上獲得人身自由,可以擁有財產,可以自由選擇職業,地主不得任意交換和買賣農民;農民以贖買的方式分到一塊耕地(叫份地)和宅旁園地,但農民只有使用權,須花錢向地主購買土地的使用權,稱為“贖買”。獲得解放后的農民仍歸“村社”管理。
四、實質:是沙皇政府和地主勾結起來對農民的雙重敲詐與掠奪。
五、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改革。
六、歷史意義
1、積極:使俄國廢除了農奴制,緩解了國內社會矛盾,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對俄國擺脫落后狀況、實現近代化目標有積極作用。
2、局限:改革不徹底,保留大量封建殘余,經濟上農民為了獲得人身自由和土地使用權付出高昂代價,背上更為沉重的經濟負擔。政治上沙皇專制制度依然存在,人民缺乏基本的民主權利。
【重點難點突破】
1、概括俄國1861年改革的主要內容。
2、俄國1861年改革的影響:(從積極作用和消極作用兩方面闡述)
【本課小結】
第14課 避免革命的改革——俄國1861年改革
1、原因:封建農奴制阻礙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時間:1861年,:亞歷山大二世
3、性質:自上而下的資產階級性質的改革
4、影響:廢除了農奴制,走上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默寫小測】
第14課 避免革命的改革——
1、原因:
2、時間:
3、性質:
4、影響:
【訓練反饋】
1、之所以說1861年改革是俄國歷的一個重要轉折點,主要是因為它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解放農民 B.使農民獲得了土地
C.動搖了俄國落后的封建生產關系 D.從根本上推動了俄國資本主義的發展
2、關于1861年俄國農奴制改革的表述,不正確的是( )
A.俄國農奴獲得了人身自由 B.農民可以無償得到一塊“份地”
C.不得再任意交換和買賣農民 D.使俄國走上了發展資本主義的道路
3、19世紀中期,俄國資本主義發展的主要障礙是 ( )
A.外來入侵 B.國家的分裂
C.農奴制盛行 D.黑人奴隸制的存在
4、材料題:
閱讀下列材料:
材料一:什么力量迫使他們搞改革呢?這就是把俄國拖上資本主義道路的經濟發展的力量。地主農奴主不能阻撓俄國同歐洲商品交易的增長,不能保持住舊的崩潰的經濟形態。如克里木(克里米亞)戰爭顯示出農奴制俄國的腐敗和無能。解放以前,農民的“叛亂”每十年都要高漲一次。這使頭號大地主亞歷山大二世不得不承認,從上面解放比等待從下面_要好些。 ──列寧《“農民改革”和無產階級農民革命》
材料二:如果總的看一看1860年俄國國家全部結構的改變,那就必然會承認,這種改變是封建君主制轉變的道路上的一步。不僅從經濟觀點來看是正確的,而且從政治觀點來看也是正確的。 ──列寧《關于紀念日》
請回答:
(1)從材料一中歸納指出俄國實行農奴制改革的原因。(不得摘抄材料原文)
(2)材料二認為這場改革是俄國歷史的轉折點,你能說出其中的理由嗎?
【學習指導】
請你們相信,為了保護地主的利益,凡是能做的一切都做到了。——亞歷山大二世
沙皇的這段話是什么意思?說明了什么?
這段話說明改革限度地維護了地主階級的利益。說明農奴制改革是統治階級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維護自身的利益而進行的,它實質上是沙皇政府和地主階級勾結起來對農民進行的敲詐和掠奪。
九年級歷史課的教學教案5
一、教學目的
知識和能力:人類從類人猿進化而來:“完全形成的人”;猿人和智人;人種;母系氏族;父系氏族;私有制的產生;原始社會瓦解;國家產生。
過程和方法:
1.在教帥的幫助下,要求正確認識到人類是由類人猿進化而來,從而培養學生學會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來分析評價問題。
2.通過對本課的閱讀和教學,提高學生閱讀、了解和認識歷史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1.通過對人類出現的學習,使學生科學地認識到人類的進化過程,勞動創造了世界和人類本身。
2.通過人種的出現是由于自然和歷史條件形成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世界上不同的人種之間是互相平等的。
3.通過對氏族、國家的產生的學習,讓學生認識到隨著生產力的不斷提高,人類社會也不斷向前發展。
二、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氏族社會、國家的產生
難點:母系氏族與父系氏族的關系
三、課堂教學環節
(一)導入
人類的歷史是從人類的出現開始的。那么人類是怎樣起源、發展,不同的人種又是怎樣產生的呢?人類最初的社會是什么樣的?國家又是怎樣產生的?就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一起來學習第一課——人類歷史的開端,共同去追尋早期人類生活的足跡吧!
關于人類的出現,世界各國都有很多神奇有趣的傳說。比如說中國古代最的就有盤古開天辟地和女媧造人等神話故事。其他很多國家也有類似的傳說,如《圣經》里的“上帝造人說”等等。但這些僅僅是人們的傳說和想象。我們應該通過閱讀文字資料,考察研究文物、古跡或遺址來學習和了解人類歷史。那么,人類究竟怎樣出現的呢?
(一)人類的出現
根據人類學家的研究,人類是通過勞動和自然進化從類人猿發展而來的,形成于三四百萬年前。最初的人類被稱為“完全形成的人”。
地史學家根據古生物的演化和地殼的運動,將地球的歷史分成五大階段,即太古代、元古代、古生代、中生代和新生代。在太古代和元古代已經出現了極低等的菌藻類生物,它們生活在海洋當中。古生代出現了魚類、上陸的爬行動物。中生代是恐龍的世紀,還出現了最早的哺乳動物。新生代后期出現了古猿和人類。
1.“完全形成的人”
現今所發現的世界上最早的人生活在哪兒?“完全形成的人”又分為哪幾個階段?結合中國的歷史,請同學們思考一下,中國的古人類有哪些,他們分別屬于哪個階段。
2.人種的差異
現代人種何時出現?世界上的人類有哪些人種?黃種人、白種人和黑種人。由于體型、膚色等外部形態的差異,人類學家把人類分成了這三大人種。黃種人又叫蒙古利亞人種,如中國人、印地安人等;白種人又叫歐羅巴人種;黑種人又叫尼格羅人種。
人種的差異是長時期不同的自然和歷史條件影響的結果,各人種之間只是在體質的外部形態,如體型、鼻型、眼型、發型、膚色等方面存在差異,但是在基本生理解剖特點和智力方面并沒有本質的區別。那種認為人種有優劣高下之分的觀點是反科學的,是別有目的的。當人類出現的時候,人類歷史也就開始了。
(二) 氏族社會
以學生自學、教師引導提問的方式進行。在教師幫助下,師生共同歸納要點。集體生活,但居無定所到定居,形成氏族、部落。
1.母系氏族社會(原始農業、畜牧業出現)
2.父系氏族社會(原始農業、畜牧業分離,出現手工業和商品生產) 人類早期為什么要過群居生活?環境險惡,工具簡單粗糙。 隨著生產力的發展,人類社會從原始群居階段逐漸進入氏族社會時期。氏族指的是按血緣關系結合起來的集體,他們使用公有的工具,共同勞動,共同分配食物,依靠集體的力量同大自然作斗爭。為什么最早出現的氏族社會是母系氏族社會?由于那時男子打獵,工具簡陋,不能經常獲得東西,更不能獲得很多東西來,充分保障全氏族成員的生活。在這種情況下,原始的農業和畜牧業,成為比打獵更可靠和經常的生活資料來源。而原始農業和畜牧業,都是婦女的工作。由于婦女的勞動能保證全氏族的生活,婦女在氏族里就居于領導地位。再加上當時的婚姻情況使人們只知道自己的母親,而不知道自己的父親。所以最先出現的氏族是母系氏族社會。那么父系氏族社會又是怎樣出現的?有什么特點?
隨著勞動工具的不斷革新,生產力的發展和社會分工的擴大,適合男子的犁耕農業和畜牧業不斷發展,男子在生產生活中逐漸取代了婦女,占據了支配地位。男女經濟地位的變化導致彼此社會地位的變化,母系氏族社會逐漸過渡到了父系氏族社會。 由于生產的發展,到了父系氏族社會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私有制和階級的出現,標志著原始社會逐漸解體,人類社會開始進入階級社會。奴隸社會是人類歷第一個階級社會。
四、作業
指導學生完成課后思考題
五、教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