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九年級教案 > 歷史教案 >

七年級歷史目錄教案10篇

時間: 沐欽 歷史教案

歷史就是講述過去歷朝歷代的古今中外的人們在做人做事方面的經驗和教訓。在其中你會學到很多知識,學到很多道理。如果你想使自己智慧,如果你想使自己變得更加聰明,你就要認真學習歷史。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七年級歷史目錄教案10篇大全,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歷史目錄教案10篇

七年級歷史目錄教案【篇1】

?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了解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和背景;了解黃巢起義和唐朝滅亡的基本史實;把握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和特點。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唐玄宗統治前期和后期的比較,讓學生體會一個人的所作所為將直接導致不同的后果,培養學生對比辨析、以史為鑒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通過對比,認識到統治者個人的作為,將直接影響歷史發展的軌跡,甚至導致一個王朝,一個國家的衰亡,讓學生從中吸取教訓。2.從唐末藩鎮割據到五代十國的發展演變過程中,讓學生理解維護國家大一統的重要性。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唐玄宗后期統治的腐敗;唐朝的滅亡

教學難點:唐朝的衰亡原因;五代十國形成的原因和影響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展示《玄宗幸蜀圖》圖)講述楊貴妃的死:唐玄宗一眾到了馬嵬坡(今陜西興平市西北23里)途中將士饑疲,六軍憤怒,陳玄禮認為楊國忠作亂才導致安祿山謀反,請李輔國轉告太子想殺楊國忠的意圖。這時吐蕃使者正率領20多人圍堵楊國忠,抱怨沒食物。有官兵喊:“楊國忠與胡虜謀反!”楊國忠騎著馬逃到西門,被眾人殺死肢解,頭被槍挑著豎在驛站門口。陳玄禮及韋諤請求玄宗殺死楊貴妃。高力士勸說玄宗保軍心安定,殺死楊貴妃。玄宗忍痛命令高力士在佛堂縊死楊貴妃。此后,玄宗入蜀。后世史家認為“馬嵬之變“是一場“有計劃的兵變“。這就是《玄宗幸蜀圖》的歷史背景,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唐朝由盛世到衰敗的過程,以從中汲取教訓。

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安史之亂

(一)背景(原因):

(多媒體展示唐玄宗的畫像)學生探討:安史之亂爆發的歷史背景?

答案提示:1.開元末年唐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益腐敗。2.社會矛盾尖銳,邊疆形勢緊張。3.節度使勢力膨脹,形成外重內輕。4.安祿山擔任三個邊地的節度使,逐漸擴張勢力。

(二)過程

(多媒體展示以下列材料)史料解讀

安祿山兼三大兵鎮獨掌15萬的兵力,擁兵邊陲,其手下驍勇善戰,甚獲玄宗寵信,引來宰相楊國忠忌恨。兩人因而交惡,而唐玄宗又對此不加干預。安祿山久懷異志,加上手握重兵,就以討楊之名舉兵叛唐。

1.(多媒體展示黃巢起義圖)學生讀教材和圖,搶答黃巢起義的背景和結果

答案提示:背景:唐朝后期,統治腐朽,宦官專權,藩鎮割據的態勢日益嚴重,相互之間發生兼并戰爭,人民賦役繁重,生活困苦。

結果:起義軍雖然一度攻占了長安,最終卻被原為義軍將領的朱溫,與其他藩鎮聯合鎮壓了起義。

2.(多媒體出示問題:唐朝滅亡的基本情況)教師講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況?(朱溫陸續兼并了北方的大小割據勢力,907年,建立了后梁政權,唐朝滅亡。)

目標導學三 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1.(多媒體展示以下材料)史料解讀

材料:五代十國,包括五代與十國等眾多割據政權,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自唐朝滅亡開始,至宋朝建立為止;也可以定義為到宋朝統一十國剩余政權為止。

2.(多媒體出示問題: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根據課本知識,搶答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

答案提示:唐朝藩鎮割據。

2.(多媒體出示五代十國的地圖,提出問題:五代十國的歷史影響)五代十國的歷史影響?答案提示:北方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南方地區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展。五代十國時期,雖然政權分立,但統一始終是一個必然趨勢。

三、課堂總結

唐朝盛極一時,最后因為唐玄宗的奢侈腐化而導致了王朝的衰敗,和接下來幾百年的混亂,我們應該從唐玄宗前后半生的所作所為中得到有益的啟示,無論何時何地,都應該戒驕戒躁,始終如一。

?板書設計?

?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再現了唐朝由盛世到衰敗的過程,重點是記誦安史之亂爆發的原因,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得出正確的教訓和人生觀。在本課中,充分展示了唐玄宗統治后期的腐化,和其帶來的嚴重后果,以此啟發學生,讓他們擁有正確的人生觀。在就是認識到五代十國雖然混亂不已,但其中仍然孕育著統一的因素,從而意識到,統一是整個中華民族的宿愿。

七年級歷史目錄教案【篇2】

章節內容 課題名稱:《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 共 1 課時

時間 2020 月 日 班級 七年級 班

課程標準 內容要點:知道安史之亂是導致唐朝由盛轉衰;知道唐朝滅亡后五代十國的局面。

認知提示:比較唐玄宗前期和后期的統治,了解統治者的作為與王朝盛衰的關系。

唐朝的繁榮盛世大約持續了100多年,唐玄宗統治后期的一場安史之亂揭開了唐中央政府和地方割據勢力之間斗爭的序幕。從此,唐朝由盛轉衰,逐漸形成藩鎮割據的局面,統治越來越腐朽,最終在農民戰爭打擊下土崩瓦解。唐朝滅亡后,在我國南方和北方各地出現多個割據政權,中國進入了五代十國分裂時期。

教材內容

分析 《安史之亂與唐朝衰亡》是部編新教材七年級下第一單元第5課,主要學習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三方面內容。

本課三方面內容關系如下:三部分內容展現了唐朝滅亡前后的基本歷史概況,串起這三部分內容的線索是地方上節度使勢力的發展變化。從安史之亂到五代十國歷史的變遷,實質是中央與地方力量對比失衡的結果。

基于以上對“課程標準”、“知識點關系””的分析,我將本節課的重點放在安史之亂與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上面。

學情分析 七年級學生對事物的認知程度還處在感性認知階段,因而容易混淆歷史與現實、文學作品與真正歷史之間的關系,并且非常容易因為個人喜好對歷史人物做出不客觀的評價,應引導學生走出誤區。

七年級學生愛聽歷史故事,因此教學過程中可以適當插入一些小故事,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設計

整體思路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原則,結合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學情制定出學習目標,并且制定出相應的評價任務,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再設計教學活動,認真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 在課堂上注重學生的分組討論,爭取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同時,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努力提高目標的達成度。

學習目標 1、背誦安史之亂、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等基本史實。

2、通過研讀史料,觀察圖片,歸納并說出唐朝衰亡的原因,初步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

3、感悟政治清明與王朝興盛的關系,體會農民起義對歷史發展的推動作用,思考國家分裂的歷史教訓。

評價任務 1、評價目標:通過評價唐玄宗,掌握正確評價歷史人物的基本方法;回顧唐朝后期相關史實,加深對唐亡原因的理解。

2、評價方法:學生互評與教師點評相結合。

3、評價過程:學生可以分組活動,然后各組派代表發言。發言后,各組之間進行互評。最后教師在小組互評的基礎上,對各組活動情況和發言內容進行點評,根據各組的綜合表現,評定等級。

4、評價總結:評價要側重三個方面。一是看活動過程,看是否有合作探究、合作學習的意識;二是看各組發言的質量,主要指人物評價的標準、方法是否得當,評價是否客觀全面;三是看學生的基本素養。教師重點點評學生發言中的閃光點,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導入

展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畫像,引出楊貴妃的故事,進而帶領學生走進中后期的唐朝。

通過對楊貴妃介紹引發對有爭議的歷史人物的興趣。

目標1 一、安史之亂

1.安史之亂的原因

展示第一組圖片:楊貴妃與唐玄宗圖片和高力士與楊國忠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出第一條原因:玄宗追求享樂,任人唯親,朝政日趨腐敗。

展示第二組材料:李白的一首詩以及唐朝節度使勢力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出安史之亂的第二條原因:社會矛盾尖銳,節度使勢力膨脹。

2、總結安史之亂:原因:

時間:755年

人物:安祿山、史思明

3、展示第三組圖片,引導學生分析出安史之亂的影響:唐朝國勢由盛轉衰。

準確掌握安史之亂的基本史實,注重培養學生從圖片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目標2

二、黃巢起義與唐朝滅亡

1、教師提問:安史之亂以后,唐朝百姓的生活如何?

分組討論三分鐘

學生回答:略

評價標準:敘述正確,并且能夠列舉史實。

教師總結:唐朝后期,統治腐敗,宦官專權,藩鎮割據

越來越嚴重。人民生活困苦,無以為生。

2、黃巢起義的經過

學生閱讀教材自學,然后敘述。

3、唐朝的滅亡

朱溫叛變,被鎮壓,起義失敗。后來朱溫把持朝政,權傾朝野,于907年建立后梁政權,唐朝滅亡。

該部分知識重點在黃巢起義的原因,讓學生分組討論,提高學生的合作解決問題能力。

目標3

三、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展示五代十國地圖以及五代十國各政權表格,介紹五代十國的基本情況。

1、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

展示一則文字材料,根據材料分析歸納五代十國的歷史根源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唐朝藩鎮割據。

2、五代十國的歷史影響

展示五代十國戰事圖,引導學生分析歸納出:北方:戰事不斷,政局動蕩不安。

南方:地區政局相對穩定,經濟在原有的基礎上有一定的發展。

以史為鑒:今天的中國政府存在著腐敗問題,結合唐玄宗的前半生和后半生的不同作為,導致不同的結果,談談對你有何啟示?

第一,在取得成就時,我們要保持戒驕戒躁的恭謹態度。

第二,艱苦樸素的作風不能丟。

第三,人生應該始終如一地堅守自己的信念。

第四,親近賢達之人,遠離不肖者。……

展示唐朝興亡曲線圖,引導學生分析歷史發展的規律。 1、通過引用的材料,讓學生提高閱讀材料、分析材料,進而從材料中提取有效信息的能力。

2、通過學習歷史,讓學生學會以史為鑒、借古鑒今,為今天的社會發展提供指導。

小結 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社會安定,國立強盛,出現了“貞觀之治”“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以至走向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但是到了統治后期,政治腐敗,各種社會矛盾尖銳,以安史之亂為轉折點,唐朝走向了衰落。在衰落過程中,地方上的藩鎮割據、中央的宦官專權進一步削弱了唐朝的統治,到了唐朝末年,經過農民戰爭的沉重打擊,唐王朝奄奄一息,直到907年朱溫建立后梁政權,唐朝滅亡。唐朝滅亡后,出現了五代十國的更迭與分立。 老師對本單元所學知識做出梳理,使學生的知識脈絡更加清晰。

作業 1、評價唐玄宗。

2、做本課練習冊。

讓孩子們學習掌握客觀公正的評價歷史人物的方法;做好復習工作。

七年級歷史目錄教案【篇3】

授課教師 何自沛

章節內容 課題名稱:《北宋的政治》 共 1 課時

時間 2020 月 日 班級 七年級 班

課程標準 內容要點:知道北宋的建立,了解北宋重文輕武的特點。

認知提示:理解重文輕武與中央集權強化的關系。

北宋是中國古代中央集權政治制度走向完善的一個重要時期。經過北宋一系列政治制度的改革,中國古代歷史上的武將擅權、軍閥割據和地方豪強割據等頑疾被革除,中國在世界上率先建立起文官制度,促進了社會安定,有利于國家統一。同時,重文輕武政策的實施還促進了宋代科技文化的繁榮。但是,這些新的措施也帶來了諸如官僚機構臃腫、財政負擔沉重、軍隊戰斗力減弱等社會弊端。

教材內容

分析 《北宋的政治》是部編新教材七年級下第二單元第1課,主要學習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重文輕武政策兩方面內容。

本課兩方面內容關系如下:宋代加強中央集權是本課的核心,重文輕武既是加強中央集權措施的延伸,也是其結果。北宋是我國古代中央集權制度發展史上的一個重要階段。自秦朝中央集權制度建立以來,為加強皇權,歷朝歷代最高統治者都在圍繞下面幾個問題做文章:一是皇權與相權的關系;二是軍事權力的掌控;三是對地方官員的控制。

基于以上對“課程標準”、“知識點關系””的分析,本課兩個知識點都是重點內容。

學情分析 本課是政治史,比較枯燥,學生的興趣和理解能力有限,調動學生興趣,化難為易才能適應學生認知特點。但是學生已經儲備了一定的宋代著名的人和事,比如一些文學名人,有宋朝腐敗和屈膝求和的印象。

教學設計

整體思路 基于“教學評一致性”原則,結合歷史課程標準、教材、學情制定出學習目標,并且制定出相應的評價任務,在這兩者的基礎上,再設計教學活動,認真落實教學評一致性的要求。 在課堂上注重學生的分組討論,爭取讓所有的學生都參與進來。同時,要關注不同層次的學生,努力提高目標的達成度。

學習目標 1、背誦北宋的建立、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等基本史實。

2、通過研讀史料,歸納并說出重文輕武給北宋帶來的影響。

3、通過分析北宋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所帶來的利與弊,客觀認識歷史問題,反思歷史,吸取歷史經驗教訓。

評價任務 1、評價目標:由學生自己整理科舉制度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了解歷史的縱向發展,加深對科舉制度的認識。通過活動,幫助學生形成基本的知識框架,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

2、評價方法:以學生互評為主。

3、評價過程:

第一步:學生閱讀第1、2、6課,梳理相關知識,設計出不同的呈現方式;

第二步:教師挑選出有代表性的呈現方式,請學生展示;

第三步:展示后,學生互評。評價時,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掌握標準。好的方式要有科學性,能把教材的知識點有機結合起來,體現出內在聯系和發展線索。同時要簡明扼要,增強識記效果。

4、評價總結:教師可以請學生舉一反三,進行類似整理,如唐太宗、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等。

教學環節 教學過程 設計意圖

導入 設置情景問題:假如你生活在宋朝,你想當一個文官還是武將呢?

通過設置問題引起同學的辯論,從而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目標1 一、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

1.北宋的建立

展示趙匡胤畫像圖和趙匡胤人物介紹。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找出北宋建立的基本信息:

建立時間:960年

建立者:趙匡胤(宋太祖)

都成:開封

國號:宋(史稱“北宋”)

2.加強中央集權

A.收取兵權

展示宋太祖“杯酒釋兵權”的圖片及文字材料,引導學生歸納宋太祖收兵權的第一項措施: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控制軍隊;

展示第二組圖片,由學生討論圖片所蘊含的第二項措施。

學生答:控制調兵權;

展示第三組圖片,由學生討論圖片所蘊含的第三項措施。

學生答:經常調換軍隊將領,定期換防。

B. 加強皇權

在中央,采取分化事權的辦法,削弱相權。

C. 加強對地方的控制

a、文臣任州縣長官(即知州),三年一換、頻繁調動;

b、設通判,分知州的權力;

c、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中央中控稅收;

d、設轉運使,把地方財賦收歸中央。

總結:

加強中央集權的影響:通過上述措施,宋朝把中央集權強化到前所未有的程度,皇權大大加強

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是重點,通過分析材料,提高學生閱讀材料的能力和語言能表達的能力。

目標2

二、重文輕武的政策

1、重文輕武的原因

展示文字材料,引導學生分析重文輕武的原因:防止唐末以來武將專橫跋扈的弊端重現。

2、重文輕武的表現

學生閱讀教材自學,分小組匯總答案,五分鐘后展示各組答案。

學生答:①重文臣,輕武將

②重文教,改革發展科舉制

教師評價:評價時,教師提醒學生注意掌握標準。好的方式要有科學性,能把教材的知識點有機結合起來,體現出內在聯系和發展線索。同時要簡明扼要,增強識記效果。

3、重文輕武的影響

讓學生閱讀教材第31頁右上角“相關史事”中的材料,通過材料分析重文輕武的影響。

學生答:略

教師總結歸納:積極: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

消極:造成了機構重疊、官吏過多、軍隊指揮不靈等諸多弊端。 難度較小的知識可以適當的放手,讓孩子們自己去發現問題、探索問題、解決問題,提高他們的綜合能力。

目標3

三、小小辯論會——重文輕武之利弊

學生自由選擇正方反方,根據自己掌握的知識進行辯論。 1、通過辯論,讓學生學會分析歸納自己掌握的知識,并且學會客觀的評價歷史事物。

小結 曾經的北宋既輝煌過,卻又無奈著。這是一個美好的時代,卻也是一個糟糕的時代。擦拭開歷史的塵埃,我們還會看到一個怎樣的大宋,下節課我們繼續來了解。 承上啟下。

作業 做本課練習冊;

預習下一課內容。

做好復習和預習工作。

七年級歷史目錄教案【篇4】

1教學分析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知道北宋的建立,掌握其建立者、建立時間和都城;識記宋太祖強化中央集權的措施;了解宋朝重文輕武的特點,理解宋初統治者采取重文輕武政策的原因

過程與方法

通過對趙匡胤實施集權的原因和具體的措施的分析,培養學生總結歸納、抓住重點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

與價值觀

認識到趙匡胤的舉措帶來的問題——他的集權措施有失偏頗,導致宋朝的積貧積弱,從而得出我們做任何事情都要辯證地、長遠地看問題的結論;認識到在封建時代,君主的權力是在不斷加強的,任何封建統治者都跳不出這個歷史的鐵律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趙匡胤改革的措施;重文輕武政策的后果。

教學難點:趙匡胤集權措施的影響。

2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歷史小故事:趙匡胤本來是周世宗手下得力大將,跟隨周世宗南征北戰,立下不少戰功。周世宗在世的時候,十分信任趙匡胤,派他做禁軍統帥,官名叫殿前都點檢。禁軍是后周最精銳的一支部隊。

世宗一死,軍權落在趙匡胤手里。公元960年春節,后周朝廷正在舉行朝見大禮的時候,忽然接到邊境送來的緊急戰報,說北漢國主和遼朝聯合,出兵攻打后周邊境。

大臣們慌作一團,后來由范質、王溥做主,派趙匡胤帶兵抵抗。

在陳橋驛,趙匡胤的部下把早已準備好的一件黃袍,七手八腳地披在趙匡胤身上。大伙跪倒在地上磕了幾個頭,高呼“萬歲”。接著,又推又拉,把趙匡胤扶上馬,請他一起回京城。

后周恭帝讓了位。趙匡胤即位做了皇帝,國號叫宋,定都東京(今河南開封)。歷史上稱為北宋。趙匡胤就是宋太祖。經過五十多年混戰的五代時期,宣告結束。

這段歷史向來為后人津津樂道,還演變為一個成語“黃袍加身”。在此之后,趙匡胤是怎樣統治宋朝的?今天讓我們一起學習第6課:北宋的政治,了解一下宋太祖的政策得失。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北宋的建立

教師講述:宋朝建立的基本情況。

(960年,后周禁軍首領趙匡胤(宋太祖)發動兵變,改國號為宋,定都東京(今開封),史稱北宋。)

目標導學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

1.教師簡略地介紹,五代十國時期,政局動蕩不止,王朝個個短命。

2.讓學生閱讀教材中“杯酒釋兵權”的故事。說說宋太祖為什么要這樣做?

答案提示:宋太祖深知唐末以來武將專權的積弊,所以他首先解除禁軍將領的兵權,牢牢地控制了軍隊。

3.史料解讀。

材料一:軍權的集中。由皇帝直接統轄禁軍,收回禁軍兵權;設立樞密院,使“兵符出于密院,而不得統其眾;兵眾隸于三衙,而不得專其制”。二者互相牽制,皇帝直接掌握了兵權;利用更戍法,使“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以此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兵無常帥,帥無常師,即兵將分離局面;實行“守內虛外”“內外相維”政策,使全國軍隊屯駐兩半,一半京師,一半各地,以此均衡京城駐軍與外地駐軍的兵力配置。

材料二:行政權的集中。在中央,主要是削弱和分割了宰相的權力,實行軍政、民政和財政的三權分立,打破宰相“事無不統”的局面;在地方,主要是派文臣擔任知州,以防武人干政,并設通判與之相互牽制,從而削減地方權力。

材料三:財權和司法權的集中。主要是將各路所屬州縣財賦,“除支度給用外,凡緡帛之類,悉輦送京師”,以消除地方對抗中央的物質基礎;同時規定死刑須報請中央復審、核準,把司法權也收歸了中央。

4.根據材料說說宋朝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有哪些。

答案提示:(1)軍事方面:皇帝直接統轄禁軍;設樞密院和三衙掌管軍務,樞密院有權調兵,無權領兵,三衙有領兵權力,卻無調度之權;“天下營兵,縱橫交互,移換屯駐,不使常在一處”,造成兵不識將,將不識兵局面;實行“守內虛外”的政策,致使對外防守空虛無力,這也是北宋積貧積弱的重要原因。(2)行政方面:削弱宰相權力,設相當于副宰相的若干人,與宰相共同議政;還設立多重機構,分割宰相的軍政、財政大權;在地方,主要派文臣擔任知州等。(3)財政、司法方面:設置轉運使;同時規定死刑須報請中央復審、核準,把司法權也收歸了中央。

5.教師結合五代十國的歷史,說說在宋代,節度使的權力發生了哪些變化?

五代十國

北宋

軍權

有大軍指揮調度權

有握兵之重,無發兵之權

財權

擁有轄區的財政權力

取消節度使收稅的權力,設置轉運使

民權

擁有轄區的民政處理權力

下派文官做知州和通判,掌管民政、司法

人事

調度

可以自主任命下面官員

人事調度權全部歸屬中央

目標導學三:重文輕武的時代

1.史料解讀。

材料:宋朝重文輕武,重內輕外。所以,今天看宋朝歷史,就會覺得奇怪。宋朝文化興盛,經濟繁榮,軍事上卻軟弱至極,不堪一擊。可實際上,宋王朝這種積貧積弱的局面卻是其統治者吸取前代教訓,千方百計方才達到的長治久安的理想狀態。

2.根據材料和課本知識,討論宋朝重文輕武的表現。

答案提示:(1)經濟文化興盛,但軍事上卻軟弱至極。(2)當時的文官擔任中央和地方的要職,甚至主持軍務,地位和待遇高于武將。(3)遇有戰事,也由文官掛帥出征。(4)科舉考試,文舉興盛,武舉錄取人數少。

3.宋太祖重文輕武的目的是什么?

答案提示:防止武將對中央集權造成威脅。

4.宋代注重發展文教事業,改革和發展了科舉制。說說由此帶來了哪些影響。

答案提示:科舉制的發展,對宋代社會產生了深遠影響,在全國范圍營造了濃厚的讀書風氣,也促進整個社會文化素養的提高,造就了宋朝科技發達、文化昌盛、人才輩出的文治局面。

5.重文輕武政策給宋朝社會帶來了哪些影響?

答案提示:(1)積極影響:杜絕了武將跋扈和兵變政移的情況發生,有利于政權的穩固和社會的安定。

(2)消極影響:軍隊戰斗力削弱,政府行政效率下降,人民負擔加重。

6.史料解讀。

材料:關于宋朝GDP的統計。

一是香港科技大學的劉光臨先生,據他的統計與推算,宋朝的人均國民收入位于歷代最高峰,為7.5兩白銀,遠遠高于晚明的2.88兩,要到19世紀的晚清,才追得上宋代水平。

二是英國的經濟史學家安格斯·麥迪森,他認為:“在960-1280年間,盡管中國人口增加了80%,但人均國內生產總值卻由450美元增加到600美元,增加了1/3;以后一直到1820年都保持著此水平。歐洲在960-1280年間,人口增加了70%,人均國內總值則從400美元增至500美元,只增加了1/4。”也就是說,宋代的經濟與生活水平,不但在縱向上優于其他時代,而且在橫向上也遙遙領先于同時代的歐洲。

7.讀材料,說說宋朝經濟發展狀況如何。宋朝的重文輕武政策有利有弊,這啟發我們國家在實施大政方針時應該遵循怎樣的原則?

答案提示:(1)狀況:宋朝經濟發展較好,經濟發展水平較高。

(2)原則:①政策的傾向一定不能走極端;②要綜合、全盤考慮戰略問題;③要結合國情,實事求是地、合理地實施各種政策,現階段的改革開放就是成功的范例;④文武之道,一張一弛,在現代民族國家林立、局部地區戰火不斷的時代,適度的強軍政策是絕對需要的。

三、課堂總結

史學家陳寅恪曾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于趙宋之世。”而西方與日本史學界認為宋朝是中國歷史上的文藝復興與經濟革命的時代。宋朝創造了輝煌的經濟文化,從太祖立國,到逐步加強君主權力,重文輕武,開創了繁盛的經濟文化時代,但也因為重文輕武,造成了宋朝積貧積弱的社會狀態,這給了我們很大的啟示。

3板書設計

4教學反思

本課主要再現了宋朝的建立和建立后采取的一些政策措施,及其造成的社會影響,重點是識記宋太祖采取的措施,難點是如何讓學生在探究學習中得出正確的歷史啟示。在本課中,以材料為突破口,重在突出宋朝采取的那些集權措施所帶來的正面和負面效果,讓學生在閱讀材料中得出自己的結論和啟示。因為本課采用了強烈的材料對比,為學生創設了可思考的具體情境,讓學生充分感受宋朝強與弱的反差,使其在探究的過程中充分認識到歷史發展的誤區,從而得出自己的結論。

七年級歷史目錄教案【篇5】

《商鞅變法》

教學目標:

識記戰國時期生產力發展的標志、商鞅變法開始變法的時間和變法的主要內容,理解商鞅變法的原因和意義。

重點:

商鞅變法的內容商鞅變法的評價

難點:

改革與保守派的觀點分歧變法的某些措施含義及作用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看教材38頁的簡表,分析秦國在戰國前期的形勢,排在七雄的末位,但中后期秦國卻強大起來,并通過一系列戰爭滅掉了六國,完成了國家的統一。那么,秦國是怎樣走向強國之路的呢?——商鞅變法(這是一條主要途徑)

二、教學過程

(一)、秦孝公求賢(為什么要實行變法?)

1、原因

經濟發展和社會進步(社會原因):鐵器的普遍使用和牛耕的推廣(生產力發展的主要標志)。

秦國相對落后(自身原因):會盟都不讓參加,魏國侵略卻無力還擊。

2、辦法

改革內政,變法圖強,發布求賢令。(秦孝公深感落后就要挨打)

商鞅來到秦國。

理解“茍可以強國,不法其故;茍可以利民,不循其禮。”

(二)商鞅主持變法

1、時間:公元前356年。

2、背景:得到秦孝公的支持。

3、主要內容:

經濟上: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實行土地私有;重農抑商——獎罰分明。

政治上: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設31縣;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4、變法的影響:

觸犯了貴族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取得成效——連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三)秦國的變化

1、性質:是戰國后期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

2、成果:廢除舊制度,建立新制度;秦軍的戰斗力大大提高;社會經濟得到發展。

3、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

(四)小結

秦國是怎樣走上強國之路的呢?

前期勢弱——秦孝公決心變法圖強——商鞅主持變法——取得顯著成果(強大)

思考:商鞅變法成功的原因?

(五)板書設計

1、秦國為什么要實行變法?

2、變法前期秦孝公采取怎樣的辦法?

社會進步(社會):鐵器、牛耕(標志)改革內政、變法圖強、發布求賢令(商鞅)

秦國落后(自身):鄙視、挨打

3、商鞅變法的具體內容?

4、變法產生怎樣的社會影響(見小字部分)?

經濟:改革土地制度—廢除井田制觸犯貴族的利益——商鞅被車裂處死

重農抑商—獎罰分明取得成效——婦女兒童都知道商君之法

政治:獎勵軍功—論功行賞、不論貴賤

遷都咸陽,推行縣制—強化國家管理

嚴明法令——實行連坐法

5、變法取得怎樣的成果?

6、變法成功與否?

(性質:是一次重要的政治和社會改革)分析秦孝公變法的目的—變法圖強,

建立了新制度,軍隊戰斗力提高,經濟得到發展。實現沒有?結論——是一次成功的

興修水利工程——都江堰和鄭國渠改革。

七年級歷史目錄教案【篇6】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以元謀人、北京人等早期人類為例,了解中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列舉元謀人、北京人、山頂洞人及距今年代。知道北京人制造石器,使用天然火,過著群居的生活。知道山頂洞人的磨制石器技術和人工取火技術。理解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起了重要作用。

2.過程方法與能力:

教師應盡可能采取啟發式教學,創設問題情境,促使學生主體參與,使學生養成積極主動探究的學習習慣。通過比較北京人、山頂洞人的不同,培養學生歸納、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合理想像原始人一天的生活,培養學生濃厚的學習興趣和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歷史信息的能力,培養豐富、合理的歷史想像能力以及語言組織、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學習祖國境內原始人類的文化遺存,認識到我們偉大的祖國不僅是人類文明的發祥地之一,也是人類起源和發展的搖籃之一,從而培養強烈的民族自豪感;通過觀察出土化石和遺跡,進而合理推斷遠古人類生活,培養科學求實的精神;通過學習遠古人類從低級到高級演進的過程,感悟人類進步過程的漫長與艱辛,培養不怕困難,不怕挫折,頑強拼搏,銳意進取的精神。

二、教學要點

重點:北京人和山頂洞人。

難點:勞動在從猿到人的進化過程中的作用。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同學們,我們都知道,人類是萬物的主宰,是地球的主人,有人類才有人類社會的歷史,那么最早的人是怎么來的?上帝造人的傳說(講上帝造人的故事),盤古開天辟地、女媧造人的傳說(讓學生講故事),反映了人類對自身的困惑。隨著科學的發展,人們終于認識到,人類是生物進化的結果,是由古猿的一支發展來的。今天我們就帶著這些問題去學習第一課,祖國境內的遠古人類。

講授新課:

一、北京人的生活

師簡介1929年以來,在北京周口店龍骨山的發現,強調指出:

1、裴文中發現北京人第一塊頭蓋骨

2、迄今已出土的北京人化石,包括6件頭蓋骨、15件下頜骨、157枚牙齒以及大量骨骼碎塊北京人個體。

3、洞內還發現近10萬件石器。由此可見,北京人遺址是世界上出土古人類遺骨和生活痕跡址。

4、 看書完成下表

代表文化生活年代外貌特征工具制造生產生活觀 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

5、地點 北京西南周口店龍骨山山洞里。

6、距今年代 約70萬年至20萬年。

7、北京人的體質特征

建議教師讓學生觀察北京人頭部復原像,并試著說一說北京人的的體質特征。學生可能回答不全,教師補充。(前額很低,眉骨粗大,鼻子扁平,嘴巴突出,頭部微微前傾,還殘留某些猿類的特征)。

8、生活情況:

⑴使用打制石器。

⑵已經使用天然火。會使用天然火之后是人類進化過程中的一大進步?(北京人用火燒烤食物,還用火照明,防寒、嚇跑野獸。用火燒烤食物,吃到了熟食,縮短了消化的過程,減少了疾病,促進了體質的發展。北京人使用火,就增強了征服自然的能力。)

⑶過著群居生活。讓學生閱讀北京人的群居生活的段落,討論:北京人為什么過群居生活?北京人群居生活的情況怎樣?學生結合課文和一些相關知識,應較容易地回答出答案。(北京人生活的環境險惡,工具簡單粗糙,只靠個人力量,無法生活下去。所以,北京人為了生存,不得不幾十個人在一起,依靠集體的力量打野獸,采集植物果實、根莖,過著群居生活。)(北京人共同勞動,分享勞動果實,生活艱苦。)

通過北京人的生活情況的分析,使學生明白艱難險惡的自然環境逼迫類人猿為生存而斗爭,制造簡單粗糙的工具去獲取食物,這個過程就是勞動。勞動促進了人的發展。如果不是環境險惡,類人猿不需勞動即能獲得食物,人類也就不會出現了。所以說:勞動創造了人。

二、山頂洞人

1、看書繼續完成表格

代表文化生活年代外貌特征工具制造生產生活觀 念社會組織

北京人約70-20萬年前保留猿的某些特征打制石器采集、狩獵、使用天然火

原始人類

山頂洞人約1.8萬年和現代人基本相同開始掌握磨制和鉆孔技術采集、狩獵、人工取火

懂得愛美

氏 族

2、想一想:骨針的出土說明了什么?山頂洞人為什么要制造和使用裝飾品?(骨針的出土說明了山頂洞人已穿上衣服,已有相當的縫紉能力。山頂洞人制造裝飾品證明了他們已掌握了磨制和鉆孔技術;使用裝飾品說明他們懂得愛美。

三、祖國境內的原始人類

看書完成下表

名 稱生 活 年 代 生 活 地 方

元謀人170萬年前 云 南

北京人70-20萬年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

山頂洞人1.8萬年 北京周口店龍骨山山頂

復習鞏固:完成與本課相關的練習。

七年級歷史目錄教案【篇7】

【課標要求】

知道唐太宗和“貞觀之治”,知道唐玄宗和“開元盛世”,初步認識唐朝興盛的原因。

【學習目標】

①知道唐朝建立的史實。

②列舉“貞觀之治”的主要內容,評價唐太宗。

③知道武則天的治國措施及其影響。

④知道唐玄宗和“開元盛世”,初步認識唐朝興盛的原因

【學習重點】

貞觀之治、女皇武則天、開元盛世

【教材研讀】

知識點一:唐朝的建立與貞觀之治

1、唐朝的建立

①背景:在隋末農民大起義中,原鎮守太原的隋朝官僚李淵趁機起兵反隋。

唐朝疆域圖

②建立:618年,李淵(唐高祖)稱帝,建立唐朝,定都長安。

③唐太宗即位:626年,李世民即位。次年改年號“貞觀”,他就是著名的唐太宗。

唐太宗像

唐朝建立后,李世民官居尚書令、右武候大將軍,受封為秦國公,后晉封為秦王,先后率部平定了薛仁杲、劉武周、竇建德、王世充等軍閥,在唐朝的建立與統一過程中立下赫赫戰功。公元626年,李世民發動玄武門之變,殺死自己的兄長太子李建成、四弟齊王李元吉及二人諸子,被立為太子,唐高祖李淵不久退位,李世民即位,改元貞觀。

2、貞觀之治

(1)開明的治國思想:

①形成原因: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歷史教訓。

②具體內容:唐太宗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

③具體表現:敢于直言,前后進諫200多次的魏征死后,唐太宗痛惜失去了一面可以知得失的“鏡子”;唐太宗廣納賢才,知人善任,善于謀略的房玄齡和敢于決斷的杜如晦都是貞觀時期的名相。

魏征去世時,唐太宗曾痛心地說:“夫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聯常保此三鏡,以防已過。今魏征殂,遂亡一鏡矣。”

(2)開明的治國措施:

①政治上:

A、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和決策程序;

B、制定法律,減省刑罰;

“人死了不能再活,執法務必寬大簡約。”——唐太宗

據史書記載,貞觀三年,全國判死刑的才29人,幾乎達到了集權社會法制的最高標準--"刑措"即可以不用刑罰。

C、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

D、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

史料:唐太宗即位之初,依據德才兼備和當時官員的職責,制定了選拔和考核官員的嚴格標準,即“四善”、“二十七最”、“九等”。

②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

“水(人民)能載舟(君主),亦能覆舟。——唐太宗

史料:太宗謂侍臣曰:“……今省徭賦,不奪其時,使比屋之人恣其耕稼。”——《貞觀政要 論務農》

③軍事上: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加強對西域的統治。

3、唐太宗時的治國成效

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為“貞觀之治”。

知識點二:女皇帝武則天

1、武則天稱帝:武則天原是唐高宗的妃子,成為皇后以后,與唐高宗共掌朝政。唐高宗去世后,武則天相繼廢掉兩個已經做了皇帝的兒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國號為周。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武則天

武則天,唐朝功臣武士彟次女,母親楊氏。十四歲入后宮為唐太宗的才人,唐太宗賜號“武媚”,唐高宗時初為昭儀,后為皇后(655年-683年),尊號為天后,與唐高宗李治并稱二圣。683年作為唐中宗、唐睿宗的皇太后臨朝稱制,后自立為武周皇帝,705年退位以后,成為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女性太上皇。武氏在上陽宮病死,年八十二,后與高宗合葬乾陵,留無字碑。

2、武則天的治國措施

①政治上:打擊敵對的官僚貴族。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殿試制度,親自面試考生,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擴大了統治基礎。

武則天愛惜人才。駱賓王寫得一手好文章,曾參加反抗武則天的隊伍,撰寫聲討武則天的檄文。武則天讀了檄文后,感慨不已,惋惜地說:“這么好的人才,沒有得到重用,是宰相的過錯!”

②經濟上:繼續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重視發展生產。

吳澤認為:“武則天當政時,繼續堅持太宗的政治道路,對舊貴族官僚集團勢力進行猛烈的斗爭,獲得巨大勝利。武則天稱帝后,仍然繼承太宗、高宗對農民讓步的政策,勸農桑,薄賦徭,縮小戰爭范圍……”

3、武則天統治的影響:

武則天在位期間,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人口持續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人們評價她的統治有“貞觀遺風”、“政啟開元、治宏貞觀。”

武則天無字碑

公元705年11月,中國歷史上執政21年的女皇帝武則天病逝了。她的墓碑,通高7.53米,寬2.l米,厚1.49米,但碑中不見唐代所刻一字。武則天為什么在自己的墓碑上不刻一字?歷代學者為此爭執不休,眾說紛紜.較為合理的解釋是:

第一種說法:武則天是用以夸耀自己,表示功德高大非文字可表。

第二種說法:武則天自感罪孽深重,感到還是不寫碑文為好l

第三種說法:武則天是一個有自知自明的人,立“無字碑”是聰明之舉,功過是非讓后人去評說,這是最好的辦法。

知識點三:“開元盛世”

1、唐玄宗:武則天的孫子,在位前期,年號開元。

唐玄宗

唐玄宗名李隆基,又稱唐明皇,是武則天的孫子,唐朝第四位皇帝。不僅多才多藝,治理國家也很有能力。即位后,穩定政局,勵精圖治,重用賢能,在賢相姚崇宋璟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

是唐朝在位最長的皇帝,亦是唐朝極盛時期的皇帝。

2、唐玄宗的治國措施:

唐玄宗在賢相姚崇和宋璟的輔佐下,實行了一系列改革。

①政治上:整頓官吏,裁剪冗員。

材料: 唐玄宗非常注重對官吏的考核,對考核不合格的官吏立即罷免。有一年他親自主持對縣令的考試,結果有45個縣令因不合格而被撤職。

②經濟上:發展經濟,改革稅制。

③文化上:注重文化,編修經籍。

3、開元盛世:唐玄宗在位的前期,政治穩定,經濟繁榮,國庫充盈,民眾生活安定,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鼎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九州道路無豺虎,遠行不勞吉日出。

——摘自杜甫的《憶昔》

【拓展延伸】

1、“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有哪些?

①隋朝的富庶和繁榮為唐朝的發展奠定了基礎。

②唐太宗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的教訓,勤于政事,任用賢才,虛心納諫。

③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發展科舉

2、評價唐太宗

唐太宗是中國歷史上杰出的帝王。他在位期間,吸取隋亡教訓,積極采取革新措施,開創了“貞觀之治”的盛世局面。統治后期,“不悅人諫”,連年用兵,廣建宮室,加重賦稅,使社會矛盾有所加劇。

3、武則天的統治與唐太宗的統治有哪些相同之處?

①都重視人才的選拔;

②都重視發展生產,減輕農民負擔;

③兩者統治期間,經濟持續發展,國力不斷增強。

4、分析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

唐太宗“貞觀之治”和武則天的統治,為盛世的出現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唐玄宗重用賢能,發展生產,不斷調整統治政策;人民的辛勤勞動。

5、 中國古代經濟繁榮和發展,出現治世的共同原因。

①繼承了以前的經濟基礎;

②社會安定、國家統一、政治清明;

③統治者調整經濟政策,鼓勵發展生產;

④民族間的經濟交流和中外交往的加強;

⑤人民的辛勤勞動;

⑥生產技術革新(特別是生產工具的改進)和興修水利。

6、 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的統治一覽表

7、如何評價武則天的統治?

武則天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她在位期間,社會經濟持續發展,人口增長,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后來“開元盛世”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武則天是一位杰出的地主階級政治家。

8、 中國古代封建社會的主要盛世及其共同點,以及對我們今天的現實意義。

主要盛世:西漢的文景之治和漢武盛世、東漢的“光武中興”、隋朝的“開皇之治”、唐朝的“貞觀之治”和“開元盛世”以及清朝前期的康乾盛世。

共同原因:①國家統一和社會穩定是盛世局面出現的前提和基礎;②政治清明和政策穩定是盛世局面的保證(如:制度的創新、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外交政策等);③人民群眾的辛勤勞動;④統治者的勤政愛民、勵精圖治。

共同表現:國家統一,社會安定,政治清明,經濟繁榮,思想活躍,外交開放,人民生活有所改善。

現實意義:①維護國家統一和社會安定保證社會經濟發展;②合理調整統治政策,促進經濟快發展;③重視人才的培養、選拔和任用,調動勞動者的積極性;以德治國與以法治國并重,確立民本思想,構建和諧的人際關系,創建和諧社會。

9、科舉制自誕生以來,成為歷朝選拔官吏的主要制度

【課本問題解答】

1、材料研讀:唐太宗曾對大臣說:“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為君之道,必須先存百姓,若損百姓以奉其身,猶割股以啖腹,腹飽而身斃”。他還常引用古人的話:“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為什么唐太宗把君主和百姓的關系比喻成舟與水的關系?

這兩句話的意思是:作為君主,必須在心里先有百姓,如果以損害百姓來奉養自身,就好像割自身的肉來喂自己的肚子,肚子雖飽了,而身體卻死亡了。君主好比是船,百姓好比是水;水能承載船行走,也能夠把船掀翻。

唐太宗認真總結了隋朝滅亡的經驗教訓,所以他將君民關系比喻成舟和水的關系。

2、問題思考:唐太宗給吸取隋朝滅亡的教訓,你認為從哪些方面能夠體現出來?

主要體現在一下兩大方面:

在治國思想方面:唐太宗勤于政事,虛心納諫,從善如流。廣納賢才,知人善任。

在治國措施方面: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和決策程序;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鼓勵士人報考,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軍事上,先后擊敗東、西突厥,加強對西域的統治。

3、課后活動

(1)閱讀史料并回答問題。自貞觀以后,太宗勵精為理。至八年、九年,頻至豐稔,米斗四五錢,馬牛布野,外戶動則數月不閉。至十五年,米每斗值兩錢。

材料中所敘述的社會狀況是怎樣的?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狀況?

反映了唐太宗統治時期,政治清明,經濟發展,社會穩定。

原因:唐太宗從隋末農民戰爭中,認識到人民群眾力量的偉大,吸取隋亡的教訓,勤于政事,任用賢才,虛心納諫。唐太宗重視發展生產,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嚴格考查各級官吏的政績;發展科舉制。

(2)詩詞賞析。"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說一說:詩中描繪了開元時期什么樣的情景?

描繪了開元年間,人口增加、經濟繁榮的盛世氣象。

【課堂小結】

【易錯易混】

1、唐太宗是唐朝的第二個皇帝,不是唐朝的建立者,建立唐朝的是唐高祖李淵。

2、唐玄宗統治時期,是唐朝的鼎盛時期。

3、唐太宗—貞觀之治;武則天—貞觀遺風、“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唐玄宗—開元盛世。

【自我檢測】

1.為了提高行政效率,明確中央機構的職權及決策程序,唐太宗國家政治體制方面完善了

A.分封制

B.行省制度

C.金瓶掣簽制度

D.三省六部制

2、《沁園春·雪》中有“唐宗宋祖”一句,這里的“唐宗”是指

A 唐高祖

B 唐高宗

C 唐太宗

D 唐玄宗

3、“開元盛世”指的是哪位皇帝的統治?

A.唐高祖

B.唐太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

4、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治國舉措的共同之處是

A 重用人才

B 善于納諫

C 改革稅制

D 輕徭薄賦

5.唐太宗時,任用善斷大事的宰相是( )

A.房玄齡

B.杜如晦

C.魏征

D.姚崇

6.后人基本上對武則天的統治給予肯定,主要是因為( )

A.她是我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B.她幫助有病的唐高宗處理國政

C.她善于重用一些有才能的人

D.她統治期間,社會經濟繼續發展

7、下面有關“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錯誤的一項是( )

A.任用姚崇為相

B.唐太宗注意吸取隋亡教訓,輕搖薄賦,減輕人民負擔

C.唐太宗善于用人,重視納諫,政治比較清明

D.唐太宗重視文化教育,增加科舉考試科目 ,鼓勵士人報考

8、李世民做皇帝后的年號是 ( )

A.開元

B.開皇

C.貞觀

D.光武

9、唐玄宗時期重用的賢相是 ( )

A.房玄齡

B.姚崇和宋璟

C.杜如晦

D.魏征

七年級歷史目錄教案【篇8】

【學習目標】

1.了解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登基稱帝的史實

2.識記“貞觀之治”與“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和表現

3.理解武則天的統治對“開元盛世”的奠基作用

【學習重點】貞觀之治、開元盛世局面形成的原因

【學習難點】對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進行正確、全面的評價

【學習過程】

一、自主學習

1. 年,李淵稱帝,建立唐朝,定都 。

2.626年, 即位。次年改年號為“ ”,他就是歷史上著名的 。

3.(1)政治上進一步完善 ;制定 ,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 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 。(2)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 生產。

4.唐太宗統治期間,政治比較清明, 得到進一步發展,國力增強,文教昌盛,歷史上稱之為“ ”。

5.武則天統治時期,打擊敵對的 ;大力發展科舉制,創立 制度。推行貞觀以來減輕人民負擔的政策和措施,重視 。

6.社會經濟得以持續發展,邊疆得到鞏固和開拓。為后來“ ”局面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7.唐玄宗重用賢能,在賢相 和宋璟的輔佐下,實行改革。

8.整頓 ,裁減冗員;發展經濟,改革 ;注重文教,編修經籍。

9.唐玄宗在位前期年號為“ ”,唐朝的國力達到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 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二、合作探究

想一想,盛世局面的的表現都有哪些?“貞觀之治”出現的原因是什么?

三、練習鞏固

1.這一年,中國歷史上又一次朝代更替,告別了短暫的隋朝,贏來了繁盛的唐朝,這一年是( )

A.581年 B.589年 C.618年 D.626年

2.毛澤東在《沁園春?雪》中寫道“惜秦皇漢武,略輸文采;唐宗宋祖,稍遜風騷”,這里“唐宗”指的是( )

A.唐太宗 B.唐高宗 C.唐中宗 D.唐玄宗

3.在唐太宗統治時期有一位大臣,前后向唐太宗進諫二百多次,是著名的諫臣。以至于在他死后,唐太宗說:“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我現在失去了一面鏡子啊。”他說的這位大臣是( )

A.長孫無忌 B.杜如晦 C.房玄齡 D.魏征

4.她是中國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有人曾評價她“政啟開元,治宏貞觀”。她是( )

A.呂后 B.慈禧 C.武則天 D.王昭君

5.所謂年號是指中國歷代帝王即位后用以紀年的名號,那么“開元”是誰的年號( )

A.唐高祖 B.唐高宗

C.武則天 D.唐玄宗

6.“開元盛世”和“貞觀之治”的不同點是( )

A.唐朝進入全盛時期

B.政治比較安定

C.經濟繁榮發展 D.國力強盛

7. 閱讀材料,回答問題。

材料一:舟所以比人君,水所以比黎庶,水能載舟,亦能覆舟。

材料二: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1)材料一出自哪一位皇帝之口?他在位時形成了什么治世?采取了哪些治國措施?

(2)材料二反映了唐玄宗統治前期唐朝進入了什么時期?歷史上稱為什么?

參考答案:

一、1.618 長安

2.李世民 貞觀 唐太宗

3.(1)三省六部制 法律 進士科 政績 (2)農業

4.經濟 貞觀之治

5.官僚貴族 殿試 發展生產

6.開元盛世 7.姚崇

8.吏治 稅制 9.開元 鼎盛

二、政治比較清明;經濟發展較快;國力逐步增強。隋朝創建的一系列政治制度和經濟的繁榮為唐朝中央集權的加強和經濟的發展創造了條件;唐初統治者吸取隋亡的教訓,輕徭薄賦,提倡節儉;唐太宗的個人作用;廣大勞動人民的積極勞動。

三、1.C 2.A 3.D 4.C 5.D 6.A

7.(1)唐太宗。“貞觀之治”。政治上進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減省刑罰;增加科舉考試科目,進士科逐漸成為最重要的科目;嚴格考察各級官吏的政績。經濟上減輕人民的勞役負擔,鼓勵發展農業生產。(2)唐朝的國力達到了前所未有的強大,進入了鼎盛時期。“開元盛世”。

七年級歷史目錄教案【篇9】

一、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秦嶺-淮河的地理位置及對南北氣候的影響;

2.了解南北方人們的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的差異及其造成這些差異的原因。

(二)過程與方法

1.指導學生收集、分析南北方地區不同的生產特點和生活習俗等方面的資料;

2.引導學生觀察、閱讀、逐步發現問題并提出問題,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閱讀和運用資料的能力;

3.能熟練識讀各類地圖,如“中國四大地理區域劃分圖”“中國氣候類型圖”“中國一月平均氣溫分布圖”“中國年降水量分布圖”等,并能從中獲取有用信息;

4.通過小組合作探究問題,讓學生初步嘗試從不同角度分析和歸納南北差異形成的原因;

5.具有一定的獨立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1.力求教學內容貼近學生的生活實踐,從學生身邊熟悉的事物出發,發現問題,激發學生對家鄉的熱愛和解決問題的興趣,增進對家鄉的了解和熱愛之情;

2.感悟人類適應和改造自然環境的智慧和能力,樹立各地區文化多元性,尊重不同地區文化的價值觀;

3.樹立與人合作學習的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1.重點:南北方地理差異的表現。秦嶺—淮河一線成為南北方分界線的原因。

2.難點:秦嶺—淮河一線成為南北方分界線的原因。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合作探究能力。

三、教學策略

1.采用探究──研討的模式進行教學,貫穿講授法、討論法,指導學生開展小組探究和合作討論。

2.采用情境創設法,融入生活元素,創設生活化的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提高生活實踐能力。

3.教師準備:制作多媒體課件,各種類型的反映南北方差異的圖片、生活場景。

4.學生準備:預習課本,利用書本和互聯網等途徑調查南方和北方地區的氣候特征、生產特點和生活方式。

四、教學過程

教學環節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導入新課

呈現課本P23頁兩封電子郵件的圖片,并提問:⑴找一找:閱讀了這兩封信,你感受到小紅和小明的家鄉有何差異?⑵想一想:為什么會有這么大的差異?

學生根據自己的經歷和想法進行回答。

激發起學生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同時為新課教學作好鋪墊。

看一看:南北分界在哪里?

1.出示《中國的四大地理區域》圖,引導學生完成課本P22的活動題:⑴對照圖5—13和圖5—18,說說四大地理區域的地形和氣候特點。⑵你的家鄉位于哪一個地理區域內?

2.出示《中國的四大地理區域圖》和《秦嶺—淮河地區圖》,讓學生明確南方和北方的地理范圍及界限。

1.學生觀察地圖,并完成課本P22頁的活動題。

2.小組合作學習,⑴在圖上找出秦嶺和淮河,并說出它們和長江、黃河的位置關系。⑵結合圖片和課本知識說說南北方怎樣劃分的?⑶填出表格一。

主要地形單元主要氣候類型主要省級單位南方 北方

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引導選擇合適的地圖并從中獲取有效信息。

說一說:南北差異在哪里?

呈現反映南北方在“吃、住、行”方面的圖片資料,引導學生根據自己平時積累的知識和經驗說說南方、北方的不同。

1.欣賞圖片資料。

2.學生根據自己平時積累的知識和經驗說說南方、北方的不同。并完成表格二。

南方北方吃 住 行3.完成課本P23頁的最后一個活動題。

引導學生學會從圖中獲取有關信息,知道日常生活對歷史與社會學科學習的重要性。

議一議:南北差異緣由是何?

1.根據說一說環節中的表格二,引導學生猜測引起南北方差異的緣由。

2.呈現圖5—32《1月平均氣溫的分布》,并提出下列問題:⑴1月份平均氣溫自南向北呈怎樣的變化?⑵最高溫和最低溫出現在哪,南北最大溫差為多少?⑶哪條等溫線大致經過秦嶺—淮河一線?

3.呈現圖5—33《7月平均氣溫的分布》,并提出下列問題:⑴7月份最高溫和最低溫分別是多少?南北最大溫差為多少?⑵7月份平均氣溫自南向北呈怎樣的變化?

4.呈現圖5—34《中國年降水量的分布》,并提出下列問題:⑴讀圖,說一說南北方的降水量有何差異?⑵找一找哪條等降水量線比較接近秦嶺──淮河一線。

5.引導學生閱讀課本P25和圖5—35,并提出下列問題:⑴我國的南方水田區和北方旱作區的分界線大致經過什么地方?耕作制度有什么不同?水田區和旱作區各主要有什么農作物?⑵聯系我國南北方氣溫和降水的特點,說說氣溫和降水對我國農業生產及航運有什么影響?(用表格綜合)。

6.同時呈現表格二和表格三的內容,再次引導學生分析引起南北差異的緣由。

1.學生根據自己的生活經驗和積累的知識,猜測引起南北方差異的緣由。(氣候)

2.觀察、分析圖5—32,并回答問題。(答案略)

3.觀察、分析圖5—33,并回答問題。(答案略)

4.歸納南北方在氣溫上的特點。

5.觀察、分析圖5—34,并回答問題。(答案略)

6.閱讀課文P25和圖5—35并完成教師的提問,填寫表格三。

耕地類型主要農作物耕作制度航運北方 南方

7.仔細觀察已填寫的表格二和表格三,分析兩者之間的聯系,歸納引起南北差異的緣由。

8.小組討論,歸納秦嶺──淮河一線的地理意義。

引導學生對生活經驗的積累。

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引導選擇合適的地圖并從中獲取有效信息。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引導選擇合適的地圖并從中獲取有效信息。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能力。

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引導選擇合適的地圖并從中獲取有效信息。培養學生的綜合概括能力。

想一想:南北差異如何用?

以“南水北調”工程為例,分析南北差異的利用問題。

結合實例歸納南北差異的利用問題

培養學生學以致用的意識和能力。

課堂小結

1.根據板書進行小結。

2.同學們,經過本堂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學生回答。

談收獲,了解教學重點、難點的達成度。

五、板書設計

六、教學反思

1.成功之處

(1)本課是一節探究研討課,教學活動中對探究研討課的特點有了較好的體現,即讓學生在合作探究的過程中分析材料,獲取信息,解決問題,得出結論;并在此過程中培養學生對所學知識的綜合運用能力。在教學設計中,突出了學生在課堂教學中的主體地位,突出體現了“以人為本”的理念。

(2)本課以南北差異作為主線,貫穿整堂課的始末。在一個又一個的創設情境中,引導學生在參與活動中學習知識、學會方法。并通過課堂小結和延伸課外,升華本節課的主題。

(3)本節課的教學注重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出發,密切聯系生活實際。注重對學生進行鄉土教育,培養學生愛鄉之情,進一步落實能力目標和情感目標。注重知識目標的落實,關注學生的自主探究、合作學習的能力培養。在教學過程中,特別注意對學生讀圖能力進行訓練和培養,因為會看地圖,會從地圖中獲取有效信息,是學生學習地理知識必備的一種能力,也是為以后更好地進行地理知識的學習打下基礎。比如在“南北差異的緣由”教學中指導學生閱讀等溫線圖和年降水量線圖,讓學生從這些地圖中尋找信息,得出結論。在學生有了一定知識的基礎上,組織學生進行自主探究、合作學習就顯得事半功倍。

2.不足之處

(1)在學情上,學生對南北方的差異沒有直觀的感受,很多同學沒去過北方,很多體驗是不具備的。而對此,我沒有為學生提供更多、更詳細的北方生產生活場景,所以導致學生對南北差異的表現的回答更多的是“以書為本”──照搬書本內容,缺少自我的體驗和思考。同時,學生回答也不夠全面。另外實際授課中,對自然環境和生活的關系的解讀不夠全面。有些問題是泛泛而談。還有,實際授課中對學生問題的回應和延伸不夠,這反映了基本功有待提高。

(2)在教學內容的處理上:對于教材中的氣溫圖和年降水量圖的分析還不夠深入,使得很多學生還是很難對此類地圖進行分析,更不用說從中獲取信息。

七年級歷史目錄教案【篇10】

一、教材分析

《一方牧區養一方人》是整合人教版《歷史與社會》七年級上第四單元《各具特色的區域生活》里《與山為鄰》的“垂直的牧場”和《草原人家》的“草原風情”。本課的“垂直的牧場”和“草原風情”分別選取了我國不同牧區的典型實例,目的是通過觀察不同牧區的自然環境與社會生產生活狀況,發現各自的特色,明白每個牧區都有自己的特點,認識到牧區人民運用自己的勤勞和智慧,因地制宜,利用不同的自然條件,營造出美好的生活圖景。同時,引導學生思考人地關系方面存在的問題,教育學生利用自然條件發展生產應該堅持走可持續發展的道路,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二、學情分析

知識基礎:經過一個學期的學習,學生已經具備了一定的歷史與社會知識基礎,易于展開復習課教學。但是,作為學生新接觸的《歷史與社會》課程,學生復習方法方面相對比較欠缺。

心理基礎:七年級學生,求知欲強烈,學習興趣較為濃厚。

思維基礎:記憶方式“機械記憶”突出,思維特點“感性”突出,“比較分析”等理性分析較為薄弱。

三、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技能

1、了解天山牧場和內蒙古牧區的自然環境及牧民們如何利用自然條件進行生產生活。

2、分析牧區自然環境對牧民們生產生活的影響。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比較兩大牧區的自然環境和生產生活,進行比較方法的指導,初步培養學生運用比較方法分析問題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初步培養學生樹立因地制宜和可持續發展的觀念,明白人地和諧相處的重要性。

四、教學重難點

重難點:自然環境對牧民生產生活的影響

五、教學方法

多媒體教學法、情境創設法、比較法、歸納法

六、教學構思

《歷史與社會》學科的顯著特點是社會性,注重培養學生認識社會、適應社會,從而參與社會和改造社會的能力。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在落實已學知識的同時,注重學法上的指導,培養學生初步學會運用比較法分析問題的能力。七上的《歷史與社會》涉及大量的地理學科專業知識,學起來較為枯燥、晦澀難懂。復習起來,也往往是一知半解。實踐證明,情境教學能夠較好地激發學生的興趣,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因此在教學設計中,創設生活化的情境,引導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學習社會課的樂趣,易取得較好的效果。就七年級學生思維而言,以感性思維為主,理性思維較為薄弱。因此在教學設計中,通過視頻、圖片等感性材料呈現,引導學生從感性信息中分析出理性信息,從而更好地達到溫故知新的目標。

本課介紹的是我國不同牧區人們利用自然條件營造出美好的生活圖景。教學內容選用我

國新疆天山牧場和內蒙古牧區。這一內容涉及到大量的地理學科專業知識,傾向于“地理課”。若能夠以生活化的形式展開復習,通過創設情境,在情境中體會特定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通過學法指導,在學習中體會學習方法的有效性,可能會給學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從而輕松愉快地達成教學目標。

七、教學流程架構

八、教學過程

新年快到了,今天老師給同學們帶來兩道美食。你知道這兩道美食的原產地在哪里呢?(出示西北風味美食圖片)

生:新疆

生:內蒙古

師:關于美食,同學們真可謂是見多識廣,相當給力啊。這西北的風味小吃,看上去真美,若是細細品嘗一番,肯定會更有味道了。

師:如此美味的佳肴自然離不開優質的原料。美食的誘惑力實在強大,實在是擋不住。要不,我們去“原料”產地看看如何。

(播放牧區視頻,注意視頻中的畫面及文字敘述)(搶答題,一道一道搶答)

師:1、視頻中描述的是哪個牧區?

2、牧草分布有什么特點?

3、自然景觀分布方式有什么特點?

4、自然景觀具體分布是怎樣的?

5、放牧有什么特點?

(PPT呈現)

生:天山牧場

生:天山牧場牧草呈現垂直分布

生:自然景觀呈現垂直分布

生:天山牧場自然景觀垂直分布:荒漠—草地—針葉林—草地—積雪

生:四季放牧

師:自然景觀為什么會呈現出垂直分布呢?

生:天山地處山地地形,海拔高,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會逐漸降低。

生:處于高山氣候。水熱條件的變化導致自然景觀的差異。

師:該地成為重要牧場的重要條件是什么呢?

生:牧草豐盛

師:該地為什么四季都可以進行放牧呢?

生:牧草分布呈現出垂直分布。

師:哪位同學來講一講這個四季放牧是怎么放牧的?

生:略

師:可見,牧草與當地的生產有著怎樣的聯系呢?試著用簡短的詞語連接。

生:牧草與生產息息相關。

生:牧草決定了生產。

師:那么,自然環境與生產有著怎樣的關系?

生:自然環境影響生產。

生:自然環境與生產息息相關。

生:自然環境決定生產。

師:由此可見,自然環境決定了生產活動。該地的生活又有怎樣的表現呢?

生:轉場,住氈房,冬季安排節慶活動等。

師:牧業生產與牧區生活又有怎樣的關系呢?

生:生產活動影響生活

生:生產決定生活。

師:由此可見,自然環境決定了生產生活。天山牧場是這樣的表現,下一個視頻的牧場會不會一樣呢?請看視頻短片,搶答以下問題。

1、視頻中描述的是哪個牧區?

2、牧草分布有什么特點?

3、自然景觀分布方式有什么特點?

4、自然景觀具體分布是怎樣的?

5、放牧有什么特點?

(PPT呈現)

師:搶答開始。

生:內蒙古牧區

生:內蒙古牧區牧草呈現水平分布

生:自然景觀呈現水平分布

生:內蒙古牧區水平分布:森林草原—草原—荒漠

生:逐水草而居

師:既然講的是生產,用逐水草而牧,可能貼切一些。

師:自然景觀為什么會呈現出水平分布呢?

生:內蒙古自治區地處內蒙古高原,主要以溫帶大陸性氣候為主。內蒙古跨度非常大,年降水量自東向西逐漸遞減。正因為降水量條件的變化導致自然景觀的差異。

師:該地成為重要牧場的重要條件是什么呢?

生:牧場豐盛

師:該地為什么會逐水草而牧呢?

生:牧草分布呈現出水平分布。

師:可見,牧草與當地的生產有著怎樣的聯系呢?

生:牧草與生產息息相關。

生:牧草決定了生產。

師:那么,自然環境與生產有著怎樣的關系?

生:自然環境影響生產。

生:自然環境與生產息息相關。

生:自然環境決定生產

師:由此可見,自然環境決定了生產活動。那么,該地的生活又有著怎樣的表現呢?

生:內蒙古牧區:逐水草而居,游牧生活。住蒙古包、穿蒙古袍、主食肉奶等。

生:為什么會逐水草而居呢?

生:逐水草而牧。

師:生產活動與生活有著怎樣的關系呢?

生:生產活動影響生活

生:生產決定生活。

師:由此可見,自然環境決定著生產生活。

師:現在,同學們已經考察了“原料”產地,領略了當地的自然景觀和人文風情。可以說,這是“大餐”。請同學用完“大餐”之后,也喝點奶茶。這道奶茶便是“比較天山牧場和內蒙古牧區”

師:假若,由你來設計這個比較表格,你會設計哪些比較點呢?

生:自然環境、生產生活

生:略

生:略

師:那么,僅設計自然環境可能較為寬泛。可能,細化一些的話,效果會較好一些。自然環境,主要可以細化為哪些內容?

生:地形、氣候

師:請同學們迅速填完表格。

師:通過表格,可以直觀地進行兩大牧區的比較。

師:搶答題:牧區的不同點,看誰找得越多越準確。

生:略

生:略

師:同學們表現很不錯,很給力。搶答題:牧區的相同點呢,我最棒,我搶答。越多越準確。

師:請同學們嘗試講解表格三大模塊內容的相互關系。

生:牧區的自然環境決定牧區的畜牧業生產,而牧區的畜牧業生產又決定牧區的生活

生:略。

師:事實上,反過來而言,又是怎樣描述的呢?

生:牧區的生活適應牧區的生產,牧區的生產又適應牧區的自然環境。

師:由此可見,人們在發展牧業時,應該堅持什么樣的發展理念呢?

生:因地制宜。

生:可持續發展

師:那么,人與自然應該如何相處呢?

生:和諧相處。

師:請同學們,給本課“畫龍點睛”,擬個標題。

生:略

生:略

生:一方牧區養一方人

(課堂小結)

師:不僅牧區的自然環境牧業生產生活的關系是這樣的,其他的自然環境與生產生活的關系也是如此。

師:自然環境決定生產活動,生產活動決定生活方式,自然環境也決定了生活方式。生活方式適應生產活動,生產活動適應自然環境,生活方式也適應了生產活動。

師:請同學們抓緊時間完成課堂檢測,活學活用。

師:課堂反饋。

板書:

啟示:因此發展生產應該堅持因地制宜理念,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做到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教后感:

磨礪與提煉

依據課標2—5,我選擇了《一方牧區養一方人》的課堂教學。本課以“天山牧場”和“內蒙古牧區”為典型事例,引導學生認識我國不同地區的人們在不同的自然條件下,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特點,以及人地關系方面的主要問題。整堂課下來,收獲很多,既發現了自己的優勢,增強自信心:又找到自己的一些不足之處,找到提升的新空間。

優勢:

1、在教材處理上,選取內容突出典型性、差異性、可比性,能夠較好地反映自然環境對生產生活的影響。在教學內容選取上,師傅們給予了多次的指導,再一次感受到集體智慧力量的強大,也體現到了虛心好學的好處。

2、在教學素材中,運用圖片、視頻及文字等信息,通過反復強化,突出教學的重點,巧妙地突破了教學的難點。深深地體會到教學素材選材的重要性及運用教學素材方法的重要性。

3、在教學過程中,知識的內在邏輯性處理較為嚴密,能夠較好地做到環環相扣,層層深入。立足于學情,以探究式教學為主,通過創設情境等形式,多角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調動學生學習積極性,營造良好的課堂氛圍。

4、在學法指導上,注重培養學生初步運用比較法的意識與能力,以表格的形式進行知識歸納,梳理知識的內在邏輯,較好地培養了學生歸納綜合的能力。

5、在板書設計上,板書呈現突出知識的內在邏輯結構,較好地緊扣本課的教學中心。板書呈現突出“從特殊到一般”,引導學生能夠初步運用類似的推理方法,達到“學以致用,舉一反三”。

不足之處:

1、教學語言表達能力有待提高,語調較為單一,不夠抑揚頓挫。

2、教學環節之間的銜接方面有待提高,不夠自然巧妙。

3、學生關注面有待提高,應當進一步擴大學生關注面。

4、激發學生“發問”的能力有待提升,自身的問題設計需要進一步“精細化”,提高問題的針對性、實效性、典型性。

總體而言,非常感謝一直幫助我的老師們,尤其是王老師對我的“指導”及師傅們對我的細心指導,不僅有助于提高自身的業務水平,亦有助于改進自身的做人處事方法。

今后,一定會再接再厲,虛心學習,刻苦鉆研,苦練基本功,提高自身素養。

26612 主站蜘蛛池模板: 成都装修公司-成都装修设计公司推荐-成都朗煜装饰公司 | 锂电混合机-新能源混合机-正极材料混料机-高镍,三元材料混料机-负极,包覆混合机-贝尔专业混合混料搅拌机械系统设备厂家 | 全自动过滤器_反冲洗过滤器_自清洗过滤器_量子除垢环_量子环除垢_量子除垢 - 安士睿(北京)过滤设备有限公司 | 彩超机-黑白B超机-便携兽用B超机-多普勒彩超机价格「大为彩超」厂家 | 塑胶跑道_学校塑胶跑道_塑胶球场_运动场材料厂家_中国塑胶跑道十大生产厂家_混合型塑胶跑道_透气型塑胶跑道-广东绿晨体育设施有限公司 | 武汉宣传片制作-视频拍摄-企业宣传片公司-武汉红年影视 | ISO9001认证咨询_iso9001企业认证代理机构_14001|18001|16949|50430认证-艾世欧认证网 | 扬子叉车厂家_升降平台_电动搬运车|堆高车-扬子仓储叉车官网 | 考试试题_试卷及答案_诗词单词成语 - 优易学 | 代做标书-代写标书-专业标书文件编辑-「深圳卓越创兴公司」 | 东莞动力锂电池保护板_BMS智能软件保护板_锂电池主动均衡保护板-东莞市倡芯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防火阀、排烟防火阀、电动防火阀产品生产销售商-德州凯亿空调设备有限公司 | 全国冰箱|空调|洗衣机|热水器|燃气灶维修服务平台-百修家电 | 手板-手板模型-手板厂-手板加工-生产厂家,[东莞创域模型] | 上海律师事务所_上海刑事律师免费咨询平台-煊宏律师事务所 | 医疗仪器模块 健康一体机 多参数监护仪 智慧医疗仪器方案定制 血氧监护 心电监护 -朗锐慧康 | 碳化硅,氮化硅,冰晶石,绢云母,氟化铝,白刚玉,棕刚玉,石墨,铝粉,铁粉,金属硅粉,金属铝粉,氧化铝粉,硅微粉,蓝晶石,红柱石,莫来石,粉煤灰,三聚磷酸钠,六偏磷酸钠,硫酸镁-皓泉新材料 | 水冷式工业冷水机组_风冷式工业冷水机_水冷螺杆冷冻机组-深圳市普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播音主持培训-中影人教育播音主持学苑「官网」-中国艺考界的贵族学校 | 游动电流仪-流通式浊度分析仪-杰普仪器(上海)有限公司 | 专业的新乡振动筛厂家-振动筛品质保障-环保振动筛价格—新乡市德科筛分机械有限公司 | 宁波普瑞思邻苯二甲酸盐检测仪,ROHS2.0检测设备,ROHS2.0测试仪厂家 | 烟气换热器_GGH烟气换热器_空气预热器_高温气气换热器-青岛康景辉 | 定制异形重型钢格栅板/钢格板_定做踏步板/排水沟盖板_钢格栅板批发厂家-河北圣墨金属制品有限公司 | 石家庄小程序开发_小程序开发公司_APP开发_网站制作-石家庄乘航网络科技有限公司 | 广东护栏厂家-广州护栏网厂家-广东省安麦斯交通设施有限公司 | 警用|治安|保安|不锈钢岗亭-售货亭价格-垃圾分类亭-移动厕所厂家-苏州灿宇建材 | 交变/复合盐雾试验箱-高低温冲击试验箱_安奈设备产品供应杭州/江苏南京/安徽马鞍山合肥等全国各地 | 杭州月嫂技术培训服务公司-催乳师培训中心报名费用-产后康复师培训机构-杭州优贝姆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 电子巡更系统-巡检管理系统-智能巡检【金万码】 | 建筑消防设施检测系统检测箱-电梯**检测仪器箱-北京宇成伟业科技有限责任公司 | 上海恒驭仪器有限公司-实验室平板硫化机-小型平板硫化机-全自动平板硫化机 | 神超官网_焊接圆锯片_高速钢锯片_硬质合金锯片_浙江神超锯业制造有限公司 | 山东钢格板|栅格板生产厂家供应商-日照森亿钢格板有限公司 | 上海办公室设计_办公楼,写字楼装修_办公室装修公司-匠御设计 | 合肥卓创建筑装饰,专业办公室装饰、商业空间装修与设计。 | 电动液压篮球架_圆管地埋式篮球架_移动平箱篮球架-强森体育 | 金属检测机_金属分离器_检针验针机_食品药品金属检探测仪器-广东善安科技 | 刺绳_刀片刺网_刺丝滚笼_不锈钢刺绳生产厂家_安平县浩荣金属丝网制品有限公司-安平县浩荣金属丝网制品有限公司 | 油罐车_加油机_加油卷盘_加油机卷盘_罐车人孔盖_各类球阀_海底阀等车用配件厂家-湖北华特专用设备有限公司 | Eiafans.com_环评爱好者 环评网|环评论坛|环评报告公示网|竣工环保验收公示网|环保验收报告公示网|环保自主验收公示|环评公示网|环保公示网|注册环评工程师|环境影响评价|环评师|规划环评|环评报告|环评考试网|环评论坛 - Powered by Discuz!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