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教案模板
通常情況下,歷史是中小學教育的一部分,歷史是大學研究的一個主要課題。那么你知道七年級歷史教案都有哪些嗎?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七年級歷史教案模板7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歷史教案模板【篇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要求學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澤鄉起義的過程;張楚政權的建立;項羽的巨鹿之戰;劉邦進逼咸陽和秦的滅亡;楚漢之爭及其后果。
2.能力與過程:從眾多的史實中分析戰爭發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戰爭勝敗的原因。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愛國、愛民的教育,體會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學重點】陳勝、吳廣起義和秦末農民戰爭推翻秦統治的經過。
【教學難點】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預習設計】
認知前提:秦朝是在什么時候建立的,實行了怎樣的政策來加強期統治?
二新知認知:
整體感知:通過瀏覽課本62-65頁內容,初步了解本節課講述了哪些內容?并寫在下面。
(二)局部揣摩:
詳細閱讀教材,獨立完成下列知識填空,并努力記住下列知識,有疑問的地方作出標記并提出來,從整體上對本節課有所認識。
預習任務一:詳細閱讀課本62-63頁,了解秦朝的暴政。
暴政的表現:(1)繁重的 ;(2)沉重的 ;(3)殘酷的 。(秦二世更加殘暴)
(記住:秦朝的暴政是秦末農民起義爆發的根本原因)
預習任務二:詳細閱讀課本63-64頁,掌握秦朝末年的農民戰爭及西漢建立的相關知識。
1、第一階段:由陳勝、吳廣領導
(1)時間: (2)政權:在 稱王,建立政權
(3)結果:起義失敗
(4)意義: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 大規模的農民起義。他們的 精神,鼓舞了后世千百萬勞動人民起來 。
2、第二階段:由項羽、劉邦領導
(1)戰役:時間 ,名稱 ,以少勝多,項羽大敗秦軍。
(2)戰役結果:秦朝滅亡
3、西漢建立: 年, 建立漢朝,定都 ,劉邦就是 。
【課堂設計】
一、導入新課: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場罕見的大暴雨,這場雨一連下了十幾天,淹沒了道路,雨剛停歇,就有許多人聚集在大澤鄉的山坡上,因為這場雨延誤了他們去漁陽守邊的行期,按秦法規定,誤期當斬,面對著死亡的威脅……(他們最終做出了怎樣的抉擇?結果如何?同學們想知道嗎?)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歷史。
二、交流展示:
1、引導同學們自主閱讀導入框的文字和圖片。(媒體顯示圖片)
學生思考:這些都說明了什么?學生們自然會想起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在古代修建這樣龐大豪華的宮殿群,需要怎樣的艱辛勞動?
2、分組討論(四人為一組)
話題:秦的暴政表現在哪些方面?
各小組討論后派一名代表發言,(教師引導)收集歸納整理。(媒體顯示)
秦的暴政表現在:徭役和賦稅很重,刑法殘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舉例說明)不僅如此,宦官趙高掌權,政治變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3、學生自主思索:
在這種情況下,你知道人民會怎么樣?最初點燃戰爭的“導火線”呢?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媒體顯示)
戰爭的直接原因:(遇雨誤期)
戰爭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組學習:“陳勝、吳廣起義“
小組討論,按“時間、地點、領導人、經過、結果”可以自行擬訂一個表格,在書中找出這些內容。然后小組交流,理請線索。
5、學生自主思考:陳勝、吳廣直接領導的起義失敗了,秦末農民戰爭就此結束了嗎?
通過閱讀教材,學生知道,不僅沒有結束,大澤鄉起義的星星之火形成了燎原之勢。那么在這之后,是誰又成為農民起義的領袖?帶著這個問題,我們一起學習最后一框“農民起義推翻秦朝”。
6、合作探究:
學生首先自主學習,然后討論搜集那個時期的成語故事。
注:最熟悉的是“破釜沉舟”、“約法三章”、“霸王別姬”等,通過這些成語故事,把同學們帶入那個時期的歷史故事中去。
①同學們細說“破釜沉舟”。從而知道這個故事發生在以少勝多的“巨鹿之戰”中,是項羽大敗秦軍主力,項羽因此英名遠揚,成為各路起義軍中公認的領袖。
②同學們細讀P59小字“楚漢之爭”。細說“約法三章”成語故事。知道劉邦率兵直逼咸陽,秦朝滅亡。
③引導探究分析“楚漢之爭”的最終勝利者為什么是劉邦?并于公元前202年,建立了新的朝代西漢,定都長安。
三、拓展提升:(教師寄語:通過討論增長自己的見識!相信自己!)
關于陳勝、吳廣起義,某同學這樣寫到:“公元前207年,九百多個貧苦農民,被征發到咸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巨鹿,遇上連日大雨沖毀了道路,不能按期到達。按照秦朝法律,誤期者要被處斬。他們的小隊長陳勝、吳廣,設計殺死押送的軍官,號召大家起義。秦末農民戰爭爆發了。”
回答下列問題:
(1)這位同學寫的對嗎?如有錯誤,請在錯誤處劃線并改正。
(2)如果陳勝、吳廣在戍邊的途中,沒有遇到大雨,秦末農民戰爭還會爆發嗎?為什么?
處理:①學生依據所學知識自己獨立思考寫出答案;然后在小組內交流達成共識。
七年級歷史教案模板【篇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要求學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澤鄉起義的過程;張楚政權的建立;項羽的巨鹿之戰;劉邦進逼咸陽和秦的滅亡;楚漢之爭及其后果。
2.能力與過程:從眾多的史實中分析戰爭發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戰爭勝敗的原因。
3 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愛國、愛民的教育,體會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學重點:陳勝、吳廣起義和秦末農民戰爭推翻秦統治的經過。
教學難點: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 法:閱讀指導法
學 法: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場罕見的大暴雨,這場雨一連下了十幾天,淹沒了道路,雨剛停歇,就有許多人聚集在大澤鄉的山坡上,因為這場雨延誤了他們去漁陽守邊的行期,按秦法規定,誤期當斬,面對著死亡的威脅……(他們最終做出了怎樣的抉擇?結果如何?同學們想知道嗎?)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歷史。
二、新課探究:
1、引導同學們自主閱讀導入框的文字和圖片。(媒體顯示圖片)
學生思考:這些都說明了什么?學生們自然會想起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在古代修建這樣龐大豪華的宮殿群,需要怎樣的艱辛勞動?
2、分組討論(四人為一組)
話題:秦的暴政表現在哪些方面?
各小組討論后派一名代表發言,(教師引導)收集歸納整理。(媒體顯示)
秦的暴政表現在:徭役和賦稅很重,刑法殘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舉例說明)不僅如此,宦官趙高掌權,政治變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3、學生自主思索:
在這種情況下,你知道人民會怎么樣?最初點燃戰爭的“導火線”呢?
(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媒體顯示)
戰爭的直接原因:(遇雨誤期)
戰爭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組學習:“陳勝、吳廣起義“
七年級歷史教案模板【篇3】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要求學生掌握秦朝暴政;大澤鄉起義的過程;張楚政權的建立;
項羽的巨鹿之戰;劉邦進逼咸陽和秦的滅亡;楚漢之爭及其后果。
2.能力與過程:從眾多的史實中分析戰爭發生的原因以及分析戰爭勝敗的原因。?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進行愛國、愛民的教育,體會到“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教學重點:陳勝、吳廣起義和秦末農民戰爭推翻秦統治的經過。教學難點: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法:閱讀指導法?
學法:自主、合作、探究?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公元前209年7月的淮北平原,突然下了一場罕見的大暴雨,這場雨一連下了十幾天,淹沒了道路,雨剛停歇,就有許多人聚集在大澤鄉的山坡上,因為這場雨延誤了他們去漁陽守邊的行期,按秦法規定,誤期當斬,面對著死亡的威脅……(他們最終做出了怎樣的抉擇?結果如何?同學們想知道嗎?)下面我們就一起去研究秦朝末期的那段歷史。
二、新課探究:?
1、引導同學們自主閱讀導入框的文字和圖片。(媒體顯示圖片)?
學生思考:這些都說明了什么?學生們自然會想起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在古代修建這樣龐大豪華的宮殿群,需要怎樣的艱辛勞動?
?2、分組討論(四人為一組)?
話題:秦的暴政表現在哪些方面各小組討論后派一名代表發言,(教師引導)收集歸納整理。(媒體顯示)?
秦的暴政表現在:徭役和賦稅很重,刑法殘酷,秦始皇死后,秦二世的統治更加殘暴。(舉例說明)不僅如此,宦官趙高掌權,政治變得更加黑暗。秦朝暴政在人民心中埋下了仇恨的種子。
?3、學生自主思索:?
在這種情況下,你知道人民會怎么樣?最初點燃戰爭的“導火線”呢(教師引導學生分析).(媒體顯示)?
戰爭的直接原因:(遇雨誤期)?戰爭的根本原因:(秦的暴政)
4、分組學習:“陳勝、吳廣起義“?
七年級歷史教案模板【篇4】
1.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要求學生掌握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的時間、地點和歷史意義。巨鹿之戰。秦朝的滅亡。楚漢之爭。西漢的建立。
引導學生探究秦亡的原因,培養學生初步分析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引導學生探究秦亡前后,項羽、劉邦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學生初步比較戰爭性質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采取學生表演《大澤鄉起義》的方法,再現歷史情景,使學生通過主動參與去感知歷史、體驗歷史,培養學生的創造性思維的能力,并起到藝術熏陶的教育效果。
指導學生收集與本課內容有關的歷史成語典故、歷史故事,發揮學生潛能,體驗學習歷史知識的樂趣,進而培養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秦亡和楚漢之爭勝敗原因的探究,從而形成對“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2. 教學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
秦未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
教學難點:
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3. 教學用具
多媒體工具
4. 標簽
教學過程
一、新課導入:
1、組織學生品析、對比李白“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詩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謠。
2、顯赫一時的秦朝很快就滅亡了,為什么呢?
設計意圖:
通過對比詩句和童謠,設疑激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自然導入新課。
二、新課講授:
1、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宮、修驪山陵墓、筑長城有關片斷。
2、組織學生思考,在影片中秦朝修建了哪些重大工程?奴役了多少人修建這些工程?
(學生回答)
3、學生計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婦女,壯年男子在家耕田的還剩多少?這會帶來什么后果?
(學生得出“徭役繁重”這一暴政表現)
播放影片,增強直觀效果,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動手動腦計算,積極參與探究,認識到徭役的繁重。
賦稅沉重:
1、修建宮殿陵墓和長城需要很多錢,錢從哪里來呢?
2、農民要將收獲的多少上交國家?這樣農民的生活過得怎樣?
設計意圖:
組織學生想象當時農民的生活狀況,得出賦稅沉重,人民生活窘困,體驗到生活的艱辛,從而增恨秦始皇。
(學生得出“賦稅沉重”這一個暴政表現)
1、修建宮殿陵墓和長城需要很多錢,錢從哪里來呢?
七年級歷史教案模板【篇5】
課題名稱 《第11課“伐無道,誅暴秦”>> 課型 講授新知識 座位 班級座位
科 目 歷 史 年 級 七年級 教學時間 1課時 教學策略 教材編排了圖片、歷史成語故事等學生喜歡的素材,應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引導學生發揮想象,組織表演、討論、競賽等形式,讓學生體驗到學習歷史的樂趣 教學對象分析 七年級學生年齡較小,歷史知識比較薄弱,且秦朝的暴政內容較為抽象,學生易產生厭煩情緒,應該從動手、動腦、動口、動心等方面調動學生思維,激發興趣。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要求學生掌握秦的暴政;陳勝吳廣起義楚漢之爭;西漢的建立。
引導學生探究秦亡的原因,
引導學生探究秦亡前后,項羽、劉邦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培養學生初步比較戰爭性質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對秦亡和楚漢之爭勝敗原因的探究,從而形成對“得民心者得天下,失民心者失天下”這一道理的深刻理解。
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秦末農民戰爭爆發的原因。
難點: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學資源 電腦、相關的文字、圖片資料、相關的音像制品及設備
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建議和反思
導入新課 1.組織學生品析、對比李白“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的詩句和“阿房,阿房,亡始皇”的童謠。
2.顯赫一時的秦朝很快就滅亡了,為什么呢? 學生思考回答
通過對比詩句和童謠,設疑激趣,激發學生的求知欲,自然導入新課。
如果采用直觀的對比效果可能更好
秦的暴政
1、徭役繁重 1.播放影片《秦始皇》中建阿房宮、修驪山陵墓、筑長城有關片斷。
2.組織學生思考,影片中秦朝修建了哪些重大工程?奴役了多少人修建這些工程?
3.學生計算每年服役人口占全國總人口的百分比,再想想除去老幼和婦女,壯年男子在家耕田的還剩多少?這會帶來什么后果?
觀看、計算、思考
多媒體播放影片,增強直觀效果,激發學生興趣。讓學生動手動腦計算,積極參與探究,認識到徭役的繁重。
需要平時養成良好的看書習慣
賦稅
沉重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回答下列問題:
1.修建宮殿陵墓和長城需要很多錢,錢從哪里來呢?
2.農民要將收獲的多少上交國家?這樣農民的生活過得怎樣?
學生積極回答問題 組織學生想象當時農民的生活狀況,得出賦稅沉重,人民生活窘困,體驗到生活的艱辛,從而憎恨秦始皇。 應讓學生自己發現問題并思考 刑法嚴酷
1.農民不滿,稍有反抗,就會遭到政府的殘酷鎮壓,秦朝有哪些酷刑呢?
2.秦始皇死后,秦二世更加殘暴。請學生講述“指鹿為馬”的成語故事。
激起學生的憤慨之情,自然過渡到下一目的教學
陳勝吳廣起義 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秦的暴政終于引發中國歷史第一次農民大起義。請學生根據課文表演《揭竿而起》
1.投影《秦末農民戰爭形勢圖》。
2.問:同學們表演的是什么歷史事件發生的情景?發生在哪一年?誰發動的?地點在哪里?他們的口號是什么?建立了什么政權?有什么歷史意義?
3.組織學生分組討論:
陳勝、吳廣起義歷史意義中的“革命首創精神”體現在哪里?
學生根據課文表演。之后分組討論問題。 再現歷史,讓學生主動參與感知歷史,體驗歷史。
利用地圖培養學生掌握戰爭經過的能力。
培養學生合作探究能力和精神。
時間要把握好。
農民起義推翻秦朝 請學生簡介項羽和劉邦。
項羽和劉邦進行的楚漢戰爭根本目的是什么?
秦朝是如何滅亡的?項羽為何不能得天下?
漢朝是誰在哪一年建立的?
完成學習卷相關的內容。
閱讀課文回答問題,完成學案相關內容
培養學生表達和分析問題的能力。“得民心者得天下” 教師的引導很重要,應鼓勵發言的同學
小結 秦朝的滅亡和劉邦建立漢朝使我們認識到一個道理:得民心者的天下
本課涉及的成語比較多,請同學們課后分別找出來。 學生回答 加強對課文內容的記憶 時間太緊。
附:
第11課 “伐無道,誅暴秦”學習卷
(一)、單項選擇題
1.秦朝的暴政對社會造成的最根本的影響是( )
A.階級矛盾尖銳 B.政局動蕩不安了C.人民生活痛苦 D.生產力嚴重破壞
七年級歷史教案模板【篇6】
本節課我在教學目標設計上重點突出了新的教學理念,特別是注意學法指導、注意學生的自主學習、教師的引導式教學。如“如何學習農民起義”,注意引導學生從原因、經過、結果、意義等幾個方面自學該目內容。
教學中設問激疑,引發了學生創造性思維。尤其是適時的點撥、引導,更加激發了學生的積極思維,也突出了新的教師觀。
在“課堂感悟”環節,引導學生利用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觀點分析秦亡漢興帶給我們的感悟。為學生創造了積極思維,勇于探究,積極合作的學習氛圍,搭建了展示自我的舞臺。
教師在教學中能夠把歷史與現實生活緊密地聯系起來,發揮了歷史明鏡的作用。這是新課程理念中最突出的地方。
我覺得成功的幾個方面:
1、讓學生通過講成語故事的方式,既充實了相關歷史知識,又增強了他們學習歷史的興趣,課堂氣氛比較活躍,學生在這種愉悅的氛圍中接受知識,學習效率也比較高,基礎知識也能夠得以掌握。
2、學生通過故事敘述,鍛煉了口語表達能力,使他們在課堂上敢于發言,敢于表現自己,從實踐中獲得了學習的快樂。
七年級歷史教案模板【篇7】
教學設計思路分析:
教材內容:
本課節選自人教版七年級歷史上冊第三章“統一國家的建立”中的第三課,該課向學生梳理了漢王朝興衰的基本脈絡。
本課題由三目組成:第一目:文景之治;第二目:漢武帝的大一統;第三目:東漢的統治。從該冊書來說,本課屬于第三單元,該單元總體反映了統一國家的建立進程,為第四單元所學的民族融合作了鋪墊。從該單元來說,該課是前一課“伐無道,誅暴秦”的結果,是后一課“兩漢經濟發展”的基礎。從課題本身來說文景之治為漢武帝的大一統奠定了基礎,東漢的統治是漢朝統治的一個轉折點。而西漢的漢武帝時期,不僅是西漢強盛的一個頂點,也是中國封建時期的第一個鼎盛局面,因此,漢武帝統治時期是中華民族鞏固統一和發展的重要階段,在中國歷史上占有重要地位,在西漢歷史上更是占有極重要的地位。學習本課,有利于提升學生對國家統一、社會發展、民族融合的重要意義的認識。
學生情況分析:
【年齡特征】
本課教學的對象是七年級學生,總體而言,對歷史課充滿新鮮與好奇,感性思維較強,理性思維正在形成。
【認知角度】
在班級中來說有優等生、中等生以及學困生,學習成績優等的學生理解能力較強,對新知識接受的較快;中等的學生,學習以感性為主,其學生的學習興趣直接影響其學習活動效果;學困生對本課難點的理解相對有一定困難。
【已有知識經驗】
通過該課以前歷史內容的學習,學生對學習歷史有一定的興趣,對簡單的歷史問題的分析,有一定的基本技能,但仍有部分學生對歷史學科不夠重視、基礎知識不夠扎實、基礎技能有待提高。
因此該課的課堂教學在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及培養學生基本技能方面,既要顧及高層次的部分學生的情況,同時還要考慮到其他學生的學習歷史的興趣及初步運用歷史理論分析歷史問題的基本技能的情況。
教學設計的基本思路:
本節課主要采用總—分—總教學策略,先從總體介紹漢朝分兩段,主要學習五位皇帝的統治。再分三個模塊學習本課。在每一模塊中通過學生自學思考或是小組討論相關問題,讓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培養相關的能力,中間穿插歷史小品、看圖說史等環節既增強了趣味性,又調動了學生的積極性。進而充分體現新課程標準的要求,堅持“以學生為主體,以教師為主導的教學原則”,將教師的導向作用和學生的主體地位充分展示出來。
教學設計方案:
課題:大一統的漢朝
一、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漢初統治者采取比較寬松政策的原因及措施
2、明確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意義;理解“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3、了解光武中興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政的局面
【能力目標】
1、學生通過自主學習了解漢初統治政策及原因,培養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同時結合材料培養學生研讀史料,知識遷移的能力
2、學生通過學習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3、學生通過具體材料分析歷史人物,培養其一分為二客觀認識歷史人物的能力
4、學生通過自主總結歸納并說出東漢的歷史狀況,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1、學生通過對“文景之治”的學習,結合前一課,比較秦始皇和漢文帝的統治,使學生理解“成由檢,敗由奢”的道理,艱苦樸素的意識得到加強。
2、通過對“漢武帝的大一統”的學習,使學生領略到漢朝繁盛期間的景象,民族自豪感和對中國歷史文明的熱愛之情有所增強。
3、通過對本課的學習,使學生體會到統一,安定的重要性,增強學生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漢武帝的“大一統”措施
教學難點: 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三、教學方法: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圖示法、角色扮演法
四、學法指導:
【學生獨學】
為使學生明確學習目標,熟悉學習內容,教師在課前給出預習方案,學生在課前自主預習課本內容,對基礎知識內容進行提煉整合歸納。以便達到更好的教學效果,調動學生自主學習的積極性。
【重點內容】:漢武帝的大一統
學生課前自學知道漢武帝大一統的原因、措施及意義
結合具體文字資料理解漢武帝大一統的原因、通過小組討論理解其措施
【難點內容】:罷黜百家,獨尊儒術
根據七年級學生的認知特點和本課的需要組織學生自行通過角色扮演,以便學生回顧以前的學習內容和理解本課“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的內容。
五、教學過程:
教學內容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時間分配 課前獨學 完成課前預案基礎知識提煉(見附錄) 明確學習目標,熟悉學習內容,找出疑困點、難點 解析學習目標 引導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并且加以解析目標。 學生明確學習中的重難點,掌握基本知識的技能。 使學習過程更具針對性和具體性
情境導入
師:播放影視,導入新課(播放《漢武大帝》相關片段) 生:思考視頻中所展現的是哪個朝代及主要人物 使用的是激情導入法,主要是激發學生興趣,使學生能夠將注意力很快的轉入本課的學習 2分鐘 一、文景之治 背景 師:總體介紹漢朝分西漢、東漢兩段,介紹五位皇帝的統治
師:PPT展示文字資料
生:結合課本及老師所給出的文字資料(見附錄資料一)思考西漢建立后面臨的經濟形勢并作答
構建知識的整體框架
培養學生研讀史料,知識遷移的能力 3分鐘 措施 師:讓學生結合文景之治的背景思考面臨這種經濟形勢應該采取的措施
師:PPT展示文字資料及圖片資料(見附錄資料二) 生:通過角色轉換進行思考并自由作答
生:對比漢文帝和秦始皇在位時的統治及二者所修建的陵墓的差異
通過角色轉換,培養學生分析歷史問題的能力
使學生認識到“成由檢,敗由奢”,達到情感態度價值觀的升華,艱苦樸素的意識得到加強 6分鐘 影響 師:PPT展示史料
(見附錄資料三) 生:依據史料對文景之治做出評價 培養學生研讀史料,論從史出的能力 4分鐘 二、漢武帝的大一統 原因 師:PPT展示漢武帝相關資料(見附錄資料四)
師:對漢武帝本人進行簡單小結 生:結合自己所熟知的漢武帝的相關知識以及老師給出的文字資料談談漢武帝是一個怎么樣的人
生:結合對文景之治的學習以及對漢武帝本人的了解歸納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原因 培養學生一分為二客觀認識歷史人物的能力以及為學習漢武帝實現大一統的部分原因做鋪墊
培養學生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5分鐘 措施 師:組織學生進行小組討論
師:歸納總結學生答案,通過PPT具體資料讓學生認識王國問題的表現(見附錄資料五),通過主父偃“推恩令”圖示展示及講解讓學生認識王國問題的解決(見附錄資料六)
師:通過PPT展示資料,讓學生認識思想問題的表現
師:歸納小結
師:補充說明
生:小組討論:漢武帝繼位之處面臨的問題以及該如何解決
生:通過教師的講解,深化其對該問題的認識
生:通過角色扮演扮演儒家、道家和法家的代表人物,由漢武帝選擇采用,并說明理由
生:閱讀課本自主總結漢武帝的文化措施
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以及思維能力和語言表達能力
將抽象的問題直觀化,便于學生理解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地位,調動學生的主體地位
培養學生歸納歷史問題的能力
9分鐘 意義
師:補充說明意義
師:PPT展示并講述該目框架圖 生:依據漢武帝大一統的措施及課本,總結其意義 使學生領略到漢朝繁盛的景象,增強其民族自豪感以及對中國歷史文明的熱愛之情
構建該目完整的知識體系,強調重點,難點 3分鐘 三、東漢的統治 光武中興
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政 師:PPT展示圖片,組織學生看圖說史
師:對學生所講的進行補充總結,組織學生比較西漢、東漢的歷史 生:結合教師給出的圖片,自主閱讀課本,歸納概括東漢時期光武中興及外戚和宦官交替專政等史實并像全班分享自己的成果
生:思考并作答 培養學生概括、總結歷史問題的能力,激發學生的興趣
通過對西漢、東漢歷史的對比,使學生體會到安定、統一的重要性,增強其維護統一的歷史使命感 6分鐘
六、課堂小結:(2分鐘)
(光武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