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數學教案范本
教案按照教學過程的步驟編排,讓教師能夠清晰地了解整個教學流程,有利于教學的有序進行。想知道如何寫出優秀的初一數學教案范本嗎?這里為大家分享初一數學教案范本,快來學習吧!
初一數學教案范本篇1
教學目的
讓學生通過獨立思考,積極探索,從而發現;初步體會數形結合思想的作用。
重點、難點
1.重點:通過分析圖形問題中的數量關系,建立方程解決問題。
2.難點:找出“等量關系”列出方程。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應用題的步驟是什么?
2.長方形的周長公式、面積公式。
二、新授
問題3.用一根長60厘米的鐵絲圍成一個長方形。
(1)使長方形的寬是長的專,求這個長方形的長和寬。
(2)使長方形的寬比長少4厘米,求這個長方形的面積。
(3)比較(1)、(2)所得兩個長方形面積的大小,還能圍出面積更大的長方形嗎?
不是每道應用題都是直接設元,要認真分析題意,找出能表示整個題意的等量關系,再根據這個等量關系,確定如何設未知數。
(3)當長方形的長為18厘米,寬為12厘米時
長方形的面積=18×12=216(平方厘米)
當長方形的長為17厘米,寬為13厘米時
長方形的面積=221(平方厘米)
∴(1)中的長方形面積比(2)中的長方形面積小。
問:(1)、(2)中的長方形的長、寬是怎樣變化的?你發現了什么?如果把(2)中的寬比長少“4厘米”改為3厘米、2厘米、1厘米、0.5厘米長方形的面積有什么變化?猜想寬比長少多少時,長方形的面積呢?并加以驗證。
實際上,如果兩個正數的和不變,當這兩個數相等時,它們的積,通過以后的學習,我們就會知道其中的道理。
三、鞏固練習
教科書第14頁練習1、2。
第l題等量關系是:圓柱的體積=長方體的體積。
第2題等量關系是:玻璃杯中的水的體積十瓶內剩下的水的體積=原來整瓶水的體積。
四、小結
運用方程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抓住等量關系,有些等量關系是隱藏的,不明顯,要聯系實際,積極探索,找出等量關系。
五、作業
教科書第16頁,習題6.3.1第1、2、3。
初一數學教案范本篇2
學習目標
1.理解有序數對的應用意義,了解平面上確定點的常用方法
2.培養用數學的意識,激發學習興趣.
學習重點: 理解有序數對的意義和作用
學習難點: 用有序數對表示點的位置
學習過程
一.問題導入
1.一位居民打電話給供電部門:"衛星路第8根電線桿的路燈壞了,"維修人員很快修好了路燈同學們欣賞下面圖案.
2.地質部門在某地埋下一個標志樁,上面寫著"北緯44.2°,東經125.7°"。
3.某人買了一張8排6號的電影票,很快找到了自己的座位。
分析以上情景,他們分別利用那些數據找到位置的。
你能舉出生活中利用數據表示位置的例子嗎?
二.概念確定
有序數對:用含有兩個數的詞表示一個確定的位置,其中各個數表示不同的含義,我們把這種有順序的兩個數a與b組成的數對,叫做有序數對,記作(a,b)
利用有序數對,可以很準確地表示出一個位置。
1.在教室里,根據座位圖,確定數學課代表的.位置
2.教材40頁練習
三.方法歸類
常見的確定平面上的點位置常用的方法
(1)以某一點為原點(0,0)將平面分成若干個小正方形的方格,利用點所在的行和列的位置來確定點的位置。
(2)以某一點為觀察點,用方位角、目標到這個點的距離這兩個數來確定目標所在的位置。
1.如圖,A點為原點(0,0),則B點記為(3,1)
2.如圖,以燈塔A為觀測點,小島B在燈塔A北偏東45,距燈塔3km處。
例2如圖是某次海戰中敵我雙方艦艇對峙示意圖,對我方艦艇來說:
(1)北偏東方向上有哪些目標?要想確定敵艦B的位置,還需要什么數據?
(2)距我方潛艇圖上距離為1cm處的敵艦有哪幾艘?
(3)要確定每艘敵艦的位置,各需要幾個數據?
[鞏固練習]
1.如圖是某城市市區的一部分示意圖,對市政府來說:
北偏東60的方向有哪些單位?要想確定單位的位置。還需要哪些數據?火車站與學校分別位于市政府的什么方向,怎樣確定他們的位置?
結合實際問題歸納方法
學生嘗試描述位置
2.如圖,馬所處的位置為(2,3).
(1)你能表示出象的位置嗎?
(2)寫出馬的下一步可以到達的位置。
[小結]
1.為什么要用有序數對表示點的位置,沒有順序可以嗎?
2.幾種常用的表示點位置的方法.
[作業]
必做題:教科書44頁:1題
初一數學教案范本篇3
一、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1)理解圓與圓的位置的種類;
(2)利用平面直角坐標系中兩點間的距離公式求兩圓的連心線長;
(3)會用連心線長判斷兩圓的位置關系.
2、過程與方法
設兩圓的連心線長為,則判別圓與圓的位置關系的依據有以下幾點:
(1)當時,圓與圓相離;
(2)當時,圓與圓外切;
(3)當時,圓與圓相交;
(4)當時,圓與圓內切;
(5)當時,圓與圓內含;
3、情態與價值觀
讓學生通過觀察圖形,理解并掌握圓與圓的位置關系,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思想.
二、教學重點、難點:
重點與難點:用坐標法判斷圓與圓的位置關系.
問題設計意圖師生活動
1.初中學過的平面幾何中,圓與圓的位置關系有幾類?結合學生已有知識以驗,啟發學生思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教師引導學生回憶、舉例,并對學生活動進行評價;學生回顧知識點時,可互相交流.
2.判斷兩圓的位置關系,你有什么好的方法嗎?
引導學生明確兩圓的位置關系,并發現判斷和解決兩圓的位置教師引導學生閱讀教科書中的相關內容,注意個別輔導,解答學生疑難,并引導學生自己總結解題的方法.
初一數學教案范本篇4
【教學目標】
1、經歷探索去括號法則的過程,了解去括號法則的依據。
2、會用去括號進行簡單的計算。
3、經歷觀察、歸納等教學活動,培養學生合作精神和探究問題的能力。
【重、難點】
理解去括號法則,熟練運用去括號法則。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
在假期的勤工儉學活動中,小亮從報社以每份0。4元的價格購進a份報紙,以每份0。5元的價格賣出b份(b≤a)報紙,剩余的報紙以每份0。2元的價格退回報社,小亮贏利多少元?
思考:如何合并你算出的這個代數式中的`同類項?
同步測試
1、七年級(1)班男生有a人,女生比男生的2倍少25人,男生比女生的人數多。試回答下列問題。(用代數式來表示,能化簡的化簡)
(1)女生有多少人?
(2)男生比女生多多少人?
(3)全班共有多少人?
測試
【拓展提優】
14、如果A是三次多項式,B是三次多項式,那么A+B一定是()
A、六次多項式
B、次數不高于3的整式
C、三次多項式
D、次數不低于3的整式
15、多項式(xyz2—4yz—1)+(—3xy+z2xy—3)—(2xyz2+xy)的值()
A、與x、y、z均有關
B、與x有關,而與y、z無關
C、與x、y有關,而與z無關
D、與x、y、z均無關
16、已知a=20__+20__,b=20__+20__,c=20__+20__,那么(a—b)2+(b—c)2+(c—a)2的值等于()
A、4B、6C、8D、10
17、當x=1時,代數式mx3+nx+1的值為20__,則當x=—1時,代數式mx3+nx+1的值為()
A、—20__B、—20__C、—20__D、—20__
18、若M=3a2—2ab—4b2,N=4a2+5ab—b2,則8a2—13ab—15b2等于()
A、2M—NB、3M—2NC、4M—ND、2M—3N
19、把四張形狀大小完全相同的小長方形卡片(如圖①)不重疊地放在一個底面為長方形(長為mcm,寬為ncm)的盒子底部(如圖②),盒子底面未被卡片覆蓋的部分用陰影表示。則圖②中兩塊陰影部分的周長和是()
A、4mcmB、4ncm
C、2(m+n)cmD、4(m—n)cm
初一數學教案范本篇5
一、教學內容:
人教版教材五年級上冊第五單元多邊形的面積整理與復習
二、教學目標:
1、使學生進一步熟練掌握已學圖形各面積公式,能靈活地應用多種方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有關平面圖形面積的實際問題。
2、使學生感受數學方法和思想的重要性及其應用的廣泛性。體會數學的價值,培養對數學學習的熱愛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使學生進一步熟練掌握已學圖形各面積公式,能靈活地應用多種方法解決生活中簡單的有關平面圖形面積的實際問題。
難點:引導學生整理多邊形面積的.推導過程,掌握轉化的數學思想方法,建構知識網絡。
四、教學準備:多媒體課件,多邊形紙模
五、教學步驟與過程
(一)導入復習
師:同學們,我們學過哪些平面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正方形、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
師:這節課我們就來重點整理和復習有關這些多邊形的面積的知識。
板書課題:多邊形面積計算復習課
(二)回顧整理,建構網絡
1.復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⑴請大家回憶一下: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面積的計算公式是怎樣經過平移、旋轉等方法轉化成我們已經學過的圖形,從而推導出它們的面積計算公式的。
⑵根據學生的回答,出示每個公式的推導過程。
六、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計算。指名學生板演,集體訂正七、說一說,你學會了什么?從整理圖中能看出各種圖形之間的關系嗎?
七,作業布置:練習十九
板書設計
S=ah÷2
S=abS=ah
S=(a+b)h÷2
初一數學教案范本篇6
教 學 設 計
教學后記
課 題
數據的收集(2)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經歷調查與收集數據的過程,從中體會到數據在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中是有用的,學會收集數據,掌握收集數據的方法,利用數據解決問題。
過程和方法
組織學生開展調查,收集自己感興趣的數據,課堂上集體討論,在合作探究活動中獲取知識,感受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興趣于探究活動,愿意和他人交流,學會表達,學會質疑,逐步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數據的重要性,掌握數據收集的方法。
難點:如何收集數據,利用數據來解決問題。
教
學
策
略
教法選擇
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開展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索、參與交流,發表意見。
學法引導
通過詳細閱讀課文,聯系生活實際,親身實踐、自主探索,了解收集數據的過程、方法和用途并收集數據。
課堂組織形式
課堂活動課: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學生參與辯論,課堂展開調查,師生共同小結。
教
學
過
程
一、課堂導入
寓言小故事:通過寓言小故事引入教學,使學生的注意力進入到課堂的活動中,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認識到數據的收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二、分組討論
分小組討論:把學生分成六個討論小組,每位同學把自己經歷調查所收集到的數據,和小組同學一起討論,在小組中闡述自己的想法,介紹收集數據的過程和方法,選出有代表性的數據,進行修改認證。
三、集體分享
選派代表發言:每一個討論小組派一至三位代表把本組有代表性的數據收集公布,闡述調查的問題,數據收集的對象、方法和過程,和同學們一起探討數據的作用,分享調查的成果。學生或老師提出質疑,共同評價,達成共識。
四、課堂調查
課堂開展調查研究:在分享學生數據收集的基礎上,師生合作交流,通過課堂調查,用唱票的方法,了解學生對老師的評價,用數據說話。
五、反思提高
活動過程 小結:對整個數據收集的過程做一個小結,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總結數據收集的方法,了解到實驗次數增多對結果產生的影響,明白數據在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是有用的這個道理。
六、課后作業
1、把收集的數據加以整理,寫出一份報告。
2、課本第188頁習題5.1第1、2題,可以到其它班級收集數據。
3、閱讀課本第189~192頁
備注:
初一數學教案范本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進一步熟練掌握有理數加法的法則。
2.掌握有理數加法的運算律,并能運用加法運算律簡化運算。
過程與方法:
啟發引導式教學,能夠由特殊到一般、由一般到特殊,體會研究數學的一些基本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培養學生的分類與歸納能力。
2.強化學生的數形結合思想。
3.提高學生的自學以及理解能力,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加法運算律的靈活運用,解決實際問題。
教學難點:
能運用加法運算律簡化運算,加法在實際中的應用。
教學方法:
采取啟發式教學法及情感教學,引導學生主動思考,主動探索。用大量的實例讓學生得出規律。
教學準備:
1.復習有理數的加法法則:
(1)同號兩數相加,取相同的符號,并把絕對值相加。
(2)異號兩數相加,絕對值相等時和為0;絕對值不等時,取絕對值較大的數的符號,并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
(3)一個數同0相加,仍得這個數。
2.口算:7+(-5)(-5)+(-4)(-10)+0(-8)+8
教學過程:
(一)情境引入,提出問題:
鼓勵學生通過自己的.探索,交流、歸納,自主得出有理數加法的運算律。
1.敘述有理數的加法法則.
2.小學學過的加法的運算律是不是也可以擴充到有理數范圍?
3.計算下列各組數的值,并觀察尋找規律。
(1)(-7)+(-5)(-5)+(-7)
(2)[8+(-5)]+(-4)8+[(-5)+(-4)]
(3)[(-7)+(-10)]+(-11);(-7)+[(-10)+(-11)]
結論:在有理數運算中,加法交換律、結合律仍然成立。
(二)活動探究,猜想結論:
交換律——兩個有理數相加,交換加數的位置,和不變.
用代數式表示:a+b=b+a
運算律式子中的字母a、b表示任意的一個有理數,可以是正數,也可以是負數或者零.
在同一個式子中,同一個字母表示同一個數.
結合律——三個數相加,先把前兩個數相加,或者先把后兩個數相加,和不變.
用代數式表示:(a+b)+c=a+(b+c)
這里a、b、c表示任意三個有理數.
(三)驗證結論:
例1計算16+(-25)+24+(-32)
(引導學生發現,在本例中,把正數與負數分別結合在一起再相加,計算就比較簡便)
解:16+(-25)+24+(-32)
=[16+24]+[(-25)+(-32)](加法結合律)
=40+(-57)(同號相加法則)
=-17(異號相加法則)
例2計算:31+(-28)+28+69
(引導學生發現,在本例中,把互為相反數的兩個數相加得0,計算比較簡便)
解:31+(-28)+28+69
=31+69+[(-28)+28]
=100+0
=100
《2.4.1有理數的加法法則》同步練習
3.若兩個有理數的和為負數,那么這兩個有理數()
A.一定都是負數B.一正一負,且負數的絕對值大
C.一個為零,另一個為負數D.至少有一個是負數
4.兩個有理數的和()
A.一定大于其中的一個加數
B.一定小于其中的一個加數
C.和的大小由兩個加數的符號而定
D.和的大小由兩個加數的符號與絕對值而定
5.如果a,b是有理數,那么下列各式中成立的是()
A.如果a<0,b<0,那么a+b>0
B.如果a>0,b<0,那么a+b>0
C.如果a>0,b<0,那么a+b<0
D.如果a>0,b<0,且a>b,那么a+b>0
《2.4.2有理數的加法運算律》測試
7.張大伯共有7塊麥田,今年的收成與去年相比(增產為正,減產為負)情況如下(單位:kg):+320,-170,-320,+130,+150,+40,-150.則今年小麥的總產量與去年相比()
A.增產20kgB.減產20kgC.增長120kgD.持平
8.一口井水面比井口低3米,一只蝸牛從水面沿著井壁往井口爬,第一次往上爬了0.5米,往下滑了0.1米;第二次往上爬了0.42米,卻又下滑了0.15米;第三次往上爬了0.7米,卻又下滑了0.15米;第四次往上爬了0.75米,卻又下滑了0.2米;第五次往上爬了0.55米,沒有下滑;第六次往上爬了0.48米,此時蝸牛有沒有爬出井口?請通過列式計算加以說明
初一數學教案范本篇8
教學目標:
1、了解證明的必要性,知道推理要有依據;熟悉綜合法證明的格式,能說出證明的步驟.
2、能用符號語言寫出一個命題的題設和結論.
3、通過對真命題的分析,加強推理能力的訓練,培養學生邏輯思維能力.
教學重點:證明的步驟與格式.
教學難點:將文字語言轉化為幾何符號語言.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1、命題“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的題設和結論各是什么?
2、根據題設,應畫出什么樣的圖形?(答:兩條平行線a、b被第三條直線c所截)
3、結論的內容在圖中如何表示?(答:在圖中標出一對內錯角,并用符號表示)
二、例題分析
例1、 證明: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已知:a∥b,c是截線.
求證:∠1=∠2.
分析:要證∠1=∠2,
只要證∠3=∠2即可,因為
∠3與∠1是對頂角,根據平行線的性質,
易得出∠3=∠2.
證明:∵a∥b(已知),
∴∠3=∠2(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1=∠3(對頂角相等),
∴∠1=∠2(等量代換).
例2、 證明:鄰補角的平分線互相垂直.
已知:如圖,∠AOB+∠BOC=180°,
OE平分∠AOB,OF平分∠BOC.
求證:OE⊥OF.
分析:要證明OE⊥OF,只要證明∠EOF=90°,即∠1+∠2=90°即可.
三、課堂練習:
1、平行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平行.
2、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位角的平分線互相平行.
四、歸納小結
主要通過學生回憶本節課所學內容,從知識、技能、數學思想方法等方面加以歸納,有利于學生掌握、運用知識.然后見投影儀.
五、布置作業
課本P143 5、(2),7.
六、課后思考:
1、垂直于同一條直線的兩條直線的位置關系怎樣?
2、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內錯角的平分線位置關系怎樣?
3、兩條平行線被第三條直線所截,同旁內角的平分線位置關系怎樣?
初一數學教案范本篇9
學習目標:
1、會進行包括小數或分數的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
2、熟練地進行有理數加減混合運算,并利用運算律簡化運算。
3、會比較“加減法統一為加法”與“省略加號的代數和”兩種計算形式。
學習重難點:
1、準確迅速地進行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加減運算法則和加法運算律。
2、減法直接轉化為加法及混合運算的準確性,省略加號與括號的代數和計算。
學習過程:
任務一:溫故知新
1、完成課本44頁習題2、7的第1、2題,寫在作業本上。
2、6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課時練習
一、選擇題(共10題)
1、下列關于有理數的加法說法錯誤的是()
A、同號兩數相加,取相同的符號,并把絕對值相加
B、異號兩數相加,絕對值相等時和為0
C、互為相反數的兩數相加得0
D、絕對值不等時,取絕對值較小的數的符號作為和的符號
答案:D
解析:解答:D選項應該是有理數相加時,如果絕對值不等時,取絕對值較小的數的&39;符號作為和的符號
分析:考查有理數的的加法法則
《2、6有理數的加減混合運算》同步練習
2、有一架直升飛機從海拔1000米的高原上起飛,第一次上升了1500米,第二次上升上-1200米,第三次上升了1100米,第四次上升了-1700米,求此時這架飛機離海平面多少米?
3、10名學生體檢測體重,以50千克為基準,超過的數記為正,不足的數記為負,稱得結果如下(單位:千克):2,3,-7、5,-3,5,-8,3、5,4、5,8,-1、5
這10名學生的總體重為多少?10名學生的平均體重為多少?
初一數學教案范本篇10
沙場練兵
一、比一比看誰最快、最棒:
1、-0.4ab3的系數是次數是。
2、多項式3x2+2x-3x-4的最高次項是,同類項是,常數項是。
3、去括號3a-(2ab-3b2+4)=
4、與2a-1的和為7a2-4a+1的多項式是
二、應用知識,提高能力,你一定行:
已知小明的年齡是歲,小紅的年齡比小明的2倍少4歲,小華的年齡比小紅的年齡的一半多一歲,求三個人的年齡和。
學生搶答
學生獨立思考,然后在本上做,找一名同學板書。
培養學生運算能力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回顧與反思
本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
應注意什么問題?(出示本章的知識結構圖:)
師生互動梳理知識。弄清本章所學的概念、法則和有關的知識內容以及它們之間的聯系與區別,并寫出知識結構圖。
布置
作業P1926、8、11
板書設計:
回顧與反思
一、知識結構
二、1、整式有關概念注:單次
三、整式加減(注:同類項的確定,去括號的應注意問題)
教學反思:
本節課在學生充分思考的基礎上,開展小組交流和全班交流。使學生在反思交流的過程中,師生共同建立知識體系得出本章知識結構圖,在整個過程中不僅注重對知識的總結,更注重對知識形成過程的反思歸納。留給了學生充足的時間和空間,反思知識的發生發展過程。但由于留給學生時間較長,課時感到很緊張,今后要注意改進。
初一數學教案范本篇11
學習目標:
1、學會用計算器進行有理數的除法運算.
2、掌握有理數的混合運算順序.
3、通過探究、練習,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
學習重點:有理數的混合運算
學習難點:運算順序的確定與性質符號的處理
教學方法:觀察、類比、對比、歸納
教學過程
一、學前準備
1、計算
1)(—0.0318)÷(—1.4)2)2+(—8)÷2
二、探究新知
1、由上面的問題1,計算方便嗎?想過別的方法嗎?
2、由上面的問題2,你的計算方法是先算法,再算法。
3、結合問題1,閱讀課本P36—P37頁內容(帶計算器的同學跟著操作、練習)
4、結合問題2,你先猜想,有理數的混合運算順序應該是?
5、閱讀P36,并動手做做
三、新知應用
1、計算
1)、18—6÷(—2)×2)11+(—22)—3×(—11)
3)(—0.1)÷×(—100)
2、師生小結
四、回顧與反思
請你回顧本節課所學習的主要內容
3頁
五、自我檢測
1、選擇題
1)若兩個有理數的和與它們的積都是正數,則這兩個數()
A.都是正數B.是符號相同的非零數C.都是負數D.都是非負數
2)下列說法正確的是()
A.負數沒有倒數B.正數的倒數比自身小
C.任何有理數都有倒數D.-1的倒數是-1
3)關于0,下列說法不正確的是()
A.0有相反數B.0有絕對值
C.0有倒數D.0是絕對值和相反數都相等的數
4)下列運算結果不一定為負數的是()
A.異號兩數相乘B.異號兩數相除
C.異號兩數相加D.奇數個負因數的乘積
5)下列運算有錯誤的是()
A.÷(-3)=3×(-3)B.
C.8-(-2)=8+2D.2-7=(+2)+(-7)
6)下列運算正確的是()
A.;B.0-2=-2;C.;D.(-2)÷(-4)=2
2、計算
1)6—(—12)÷(—3)2)3×(—4)+(—28)÷7
3)(—48)÷8—(—25)×(—6)4)
六、作業
1、P39第7題(4、5、7、8)、第8題
2、選做題:P39第10、11、12、1314、15題
初一數學教案范本篇12
教學目標:
1、 知道有理數加法的意義和法則
2、 會用有理數加法法則正確地進行有理數的加法運算
3、 經歷有理數加法法則的探究過程,體會分類和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
教學重點: 有理數加法則的探索及運用
教學難點: 異號兩數相加的法則的理解及運用
教學過程:
一、 創設情境
展示足球賽圖片,你知道足球賽中“凈勝球”是怎么回事嗎?
(學生口答,教師介紹凈勝球的算法:只要把各場比賽的結果相加就可以得到,由此揭示課題。)
二、 探求新知
1、甲、乙兩隊進行足球比賽,
(1)、如果上半場贏了3球,下半場又贏了2球,那么全場累計凈勝幾球?
(2)、如果上半場贏了3球,下半場輸了2球,那么全場累計凈勝幾球?
足球比賽中贏球個數與輸球個數是一對相反意義的量.若規定贏球為正,輸球為負,例如贏3球記為“+3”,輸2球記為“-2”,你能把上述結果用加法算式表示出來嗎?
(學生根據生活經驗得到兩種情況下的凈勝球數,從而列出算式:(+3)+(+2)= +5;(+3)+(-2)= +1,教師板書。)
(3)、除了上面所說的“贏了再贏”,“先贏后輸”,你還能說出其它可能的幾種情況并用加算式表示嗎?
(引導學生聯系生活實際思考輸贏球其它可能的情況,盡可能完整地說出所有的可能,由此感受兩個有理數相加的各種情況,讓學生自由發言,相互補充,教師板書算式:(-3)+(+2)= -1,(-3)+(-2)= -5,(-3)+0= -3,0+(+2)=+2,教師還可根據學生回答情況補充:上半場贏了3球,下半場輸了3球;上半場打平,下半場也打平,最后的凈勝球情況,由學生說出結果并列出算式:(+3)+(-3)= 0,0+0=0 )
2、你能舉出一些運用有理數加法的實際例子嗎?
(學生列舉實例并根據具體意義寫出算式)
3、學生活動:
(1)、把筆尖放在數軸原點處,先向正方向移動3個單位長度,再向正方向移動2個單位長度,這時筆尖的位置表示什么數?你能用數軸和加法算式表示以上過程及結果嗎?
(2)、把筆尖放在數軸原點個單位長度,再向負方向移動2個單位長度,這時筆尖的位置表示什么數?你能用數軸和加法算式表示以上過程及結果嗎?
(3)、你還能再做一些類似的活動,并寫出相應的算式嗎?
(教師示范活動(1)的操作過程,學生列出算式并完成(2)(3),得到一組算式,教師板書。這一活動目的是讓學生從“形”的角度,直觀感受有理數的加法法則。)
4、 歸納法則:
觀察上述算式,和小學學過的加法運算有什么區別?你能歸納出有理數的加法法則嗎?
(由前面所學的內容學生已經知道:有理數由符號和絕對值兩部分組成,所以兩個有理數的相加時,確定和時也需要分別確定和的符號和絕對值,教師可引導學生對照情境中輸贏球的情況分別探索和的符號和絕對值如何確定,學生相互交流,自由發言,不斷完善。通過探索有理數加法法則的過程,學生體會分類和歸納的數學思想方法。)
5、 例題精講:
例1 、計算
(1)、 (-5)+(-3) (2)、(-8)+(+2);; (3)、(+6)+(-4)
(4)、 5+(-5); (5)、 0+(-2); (學生口答計算結果,并對照法則說說是如何確定和的符號和絕對值的,教師板書解題過程,讓學生體會“運算有據”。)
解:(1)、(-5)+(-3)
= -(5+3) (同號兩數相加,取相同的符號,并把絕對值相減)
= -8
(2)、(-8)+(+2)
= -(8-2) (異號兩數相加,取絕對值較大的加數的符號,并用較大的絕對值減去較小的絕對值。)
= -6
(4)、5+(-5);
=0 (互為相反的兩數之和為0)
6、 訓練鞏固:
1、 p33練一練2
(學生利用撲克完成本題,通過游戲進一步鞏固有理數加法法則,體現“做中學”的新課程理念。)
7、 延伸拓展:
(1)、一個數是2的相反數,另一個數的絕對值是5,求這兩個數的和
(2)、在小學里,計算兩個數相加時,它們的和總是小于任何一個加數,學了有理數的加法法則后,你認為這個結論還成立嗎?請你舉例說明
(這兩題都具有一定的挑戰性,第(1)題可讓學生進一步體會分類的數學思想方法。第(2)題具有開放性,可讓學生在探索的過程中進一步理解法則。)
三、課堂小結:
學生回顧本節課所學內容,談談自己對有理數加法法則的理解及如何進行有理數加法運算。
四、布置作業:
1、 課本p41 第1題
2、 列舉一些生活中運用有理數加法的實際例子,并相互交流。
初一數學教案范本篇13
教學目標
1、學會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數據,并能按需要對數據進行簡單的整理。
2、加深對條形統計圖的認識,提高學生看條形統計圖的能力。
教學重點
數據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學難點
數據收集和整理的方法。
教學過程
一、復習準備。
小華統計一個停車場里各種機動車的數量。數出有摩托車3輛,小汽車15輛,大客車8輛,載重車6輛。請你幫助她完成下面的統計表和條形統計圖。
教師:要把題中的數據填入統計表中相應的欄目里,再用條形統計圖表示出各種車輛數的多少。從題目的條件中可以看出,要統計的有幾種數量?(幾種車,每種多少輛。)
教師:制成的統計表有幾欄,每欄多少格?
教師提問:看一看條形統計圖中,每格表示多少?
二、學習新課。
(一)用畫“正”字的方法收集數據。
教師:上面復習題中,統計停車場里面的車輛時,由于車輛是靜止不動的,我們可以分類數出各種車的輛數,是用逐項數出數目的方法收集的數據。如果我們要統計一個路口在規定的時間內通過的各種機動車的數量,還能用逐項數出的方法來收集數據嗎?
教師:收集數據時,根據具體條件不同,可以用不同的方法來收集。今天就來學習一種收集和整理數據的常用方法(板書課題:數據的收集和整理)
教師:請同學們作好準備,你們收集過路口的各種機動車數量。
學生匯報收集的數據
教師提問:為什么你們收集的數據不統一;有什么方法可以改進?
學生討論:小組內分工,每人記一種車的數;先把各種車的名稱寫出來排列好,過車時分別作出“正”字的記錄……
學生匯報后教師板書:
摩托車:正
小汽車:正正正正正正一
大客車:正正
載重車:正正正正
(二)填統計表和統計圖。
1、教師:上面收集的數據,為了清楚地表示出來,要把這些數據整理,制成統計表。
機動車種類
輛數
合計
摩托車
小汽車
大客車
載重車
教師提問:請看條形統計圖,每格表示多少?這個數能不能改變?
教師說明:條形統計圖中,每一格代表多少數量,要根據統計的數據大小而定。
2、學生練習。
把課本第2頁的條形統計圖和統計表補填完整。
3、控制人口過快增長是我國的一項基本國策。
教師:統計表要分幾欄?為什么?要分幾格?為什么?
三、鞏固練習。
拿一枚1角硬幣,從桌面上約30厘米的高度自由落下,共做20次,邊做邊記錄落下后的情況,然后填入下面的統計表。
四、課堂總結。
我們收集數據的常用方法是什么?
五、課后作業。
收集本班同學家庭人口的數據,并進行整理填入下表。
初一數學教案范本篇14
教學目的
1.通過對多個實際問題的分析,使學生體會到一元一次方程作為實際問題的數學模型的作用。
2.使學生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應用題。
3.會判斷一個數是不是某個方程的解。
重點、難點
1.重點:會列一元一次方程解決一些簡單的應用題。
2.難點:弄清題意,找出“相等關系”。
教學過程
一、復習提問
一本筆記本1.2元。小紅有6元錢,那么她最多能買到幾本這樣的筆記本呢?
解:設小紅能買到工本筆記本,那么根據題意,得
1.2x=6
因為1.2×5=6,所以小紅能買到5本筆記本。
二、新授:
問題1:某校初中一年級328名師生乘車外出春游,已有2輛校車可以乘坐64人,還需租用44座的客車多少輛? (讓學生思考后,回答,教師再作講評)
算術法:(328-64)÷44=264÷44=6(輛)
列方程:設需要租用x輛客車,可得。
44x+64=328 (1)
解這個方程,就能得到所求的結果。
問:你會解這個方程嗎?試試看?
問題2:在課外活動中,張老師發現同學們的年齡大多是13歲,就問同學:“我今年45歲,幾年以后你們的年齡是我年齡的三分之一?”
通過分析,列出方程:13+x=(45+x)
問:你會解這個方程嗎?你能否從小敏同學的解法中得到啟發?
把x=3代人方程(2),左邊=13+3=16,右邊=(45+3)=×48=16,
因為左邊=右邊,所以x=3就是這個方程的解。
這種通過試驗的方法得出方程的解,這也是一種基本的數學思想方法。也可以據此檢驗一下一個數是不是方程的解。
問:若把例2中的“三分之一”改為“二分之一”,那么答案是多少?動手試一試,大家發現了什么問題?
同樣,用檢驗的方法也很難得到方程的解,因為這里x的值很大。另外,有的方程的解不一定是整數,該從何試起?如何試驗根本無法人手,又該怎么辦?
三、鞏固練習
教科書第3頁練習1、2。
四、小結。本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怎樣列方程解應用題的方法,解決一些實際問題。談談你的學習體會。
五、作業 。教科書第3頁,習題6.1第1、3題。
初一數學教案范本篇15
初一數學《數據的收集》教學設計
廣州市華穎中學劉春榮
課型:分析研討課
教 學 設 計
教學后記
課 題
數據的收集(2)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經歷調查與收集數據的過程,從中體會到數據在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中是有用的,學會收集數據,掌握收集數據的方法,利用數據解決問題。
過程和方法
組織學生開展調查,收集自己感興趣的數據,課堂上集體討論,在合作探究活動中獲取知識,感受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興趣于探究活動,愿意和他人交流,學會表達,學會質疑,逐步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數據的重要性,掌握數據收集的方法。
難點:如何收集數據,利用數據來解決問題。
教
學
策
略
教法選擇
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開展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索、參與交流,發表意見。
學法引導
通過詳細閱讀課文,聯系生活實際,親身實踐、自主探索,了解收集數據的過程、方法和用途并收集數據。
課堂組織形式
課堂活動課: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學生參與辯論,課堂展開調查,師生共同小結。
教
學
過
程
一、課堂導入
寓言小故事:通過寓言小故事引入教學,使學生的注意力進入到課堂的活動中,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認識到數據的收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二、分組討論
分小組討論:把學生分成六個討論小組,每位同學把自己經歷調查所收集到的數據,和小組同學一起討論,在小組中闡述自己的想法,介紹收集數據的過程和方法,選出有代表性的數據,進行修改認證。
三、集體分享
選派代表發言:每一個討論小組派一至三位代表把本組有代表性的數據收集公布,闡述調查的問題,數據收集的對象、方法和過程,和同學們一起探討數據的作用,分享調查的成果。學生或老師提出質疑,共同評價,達成共識。
四、課堂調查
課堂開展調查研究:在分享學生數據收集的基礎上,師生合作交流,通過課堂調查,用唱票的方法,了解學生對老師的評價,用數據說話。
五、反思提高
活動過程 小結:對整個數據收集的過程做一個小結,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總結數據收集的方法,了解到實驗次數增多對結果產生的影響,明白數據在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是有用的這個道理。
六、課后作業
1、把收集的數據加以整理,寫出一份報告。
2、課本第188頁習題5.1第1、2題,可以到其它班級收集數據。
3、閱讀課本第189~192頁
備注:
初一數學《數據的收集》教學設計
廣州市華穎中學劉春榮
課型:分析研討課
教 學 設 計
教學后記
課 題
數據的收集(2)
教
學
目
標
知識與技能
讓學生經歷調查與收集數據的過程,從中體會到數據在解決現實世界的問題中是有用的,學會收集數據,掌握收集數據的方法,利用數據解決問題。
過程和方法
組織學生開展調查,收集自己感興趣的數據,課堂上集體討論,在合作探究活動中獲取知識,感受知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興趣于探究活動,愿意和他人交流,學會表達,學會質疑,逐步養成用數據說話的習慣。
重點、難點
重點:認識數據的重要性,掌握數據收集的方法。
難點:如何收集數據,利用數據來解決問題。
教
學
策
略
教法選擇
教師以主持人的身份,開展課堂活動,引導學生獨立思考、合作探索、參與交流,發表意見。
學法引導
通過詳細閱讀課文,聯系生活實際,親身實踐、自主探索,了解收集數據的過程、方法和用途并收集數據。
課堂組織形式
課堂活動課:教師引導,學生分組討論,代表發言學生參與辯論,課堂展開調查,師生共同小結。
教
學
過
程
一、課堂導入
寓言小故事:通過寓言小故事引入教學,使學生的注意力進入到課堂的活動中,調動同學們的學習積極性,認識到數據的收集在生活中是有用的。
二、分組討論
分小組討論:把學生分成六個討論小組,每位同學把自己經歷調查所收集到的數據,和小組同學一起討論,在小組中闡述自己的想法,介紹收集數據的過程和方法,選出有代表性的數據,進行修改認證。
三、集體分享
選派代表發言:每一個討論小組派一至三位代表把本組有代表性的數據收集公布,闡述調查的問題,數據收集的對象、方法和過程,和同學們一起探討數據的作用,分享調查的成果。學生或老師提出質疑,共同評價,達成共識。
四、課堂調查
課堂開展調查研究:在分享學生數據收集的基礎上,師生合作交流,通過課堂調查,用唱票的方法,了解學生對老師的評價,用數據說話。
五、反思提高
活動過程 小結:對整個數據收集的過程做一個小結,學生發表自己的見解,總結數據收集的方法,了解到實驗次數增多對結果產生的影響,明白數據在解決現實生活問題是有用的這個道理。
六、課后作業
1、把收集的數據加以整理,寫出一份報告。
2、課本第188頁習題5.1第1、2題,可以到其它班級收集數據。
3、閱讀課本第189~192頁
備注:
初一數學教案范本篇16
學習目標
1.通過動手觀察、操作、推斷、交流等數學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毛
2.在具體情境中了解鄰補角、對頂角, 能找出圖形中的一個角的鄰補角和對頂角
重點、難點
重點:鄰補角、對頂角的概念,對頂角性質與應用.
難點:理解對頂角相等的性質的探索.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教師在輕松歡快的音樂中演示第五章章首圖片為主體的課件.
學生欣賞圖片,閱讀其中的文字.
師生共同總結:我們生活的世界中,蘊涵著大量的相交線和平行線. 本章要研究相交線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相交線的一種特殊形式即垂直,垂線的性質, 研究平行線的性質和平行的判定以及圖形的平移問題.
二、自學指導
觀察剪刀剪布的過程,引入兩條相交直線所成的角
握緊把手時,隨著兩個把手之間的角逐漸變小,剪刀刃之間的角邊相應變小. 如果改變用力方向,隨著兩個把手之間的角逐漸變大,剪刀刃之間的角也相應變大.
三、 問題導學
認識鄰補角和對頂角,探索對頂角性質
(1).學生畫直線AB、CD相交于點O,并說出圖中4個角,兩兩相配共能組成幾對角? 各對角的位置關系如何?根據不同的位置怎么將它們分類?
學生思考并在小組內交流,全班交流.
∠AOC和∠BOC有一條公共邊OC,它們的另一邊互為反向延長線.
∠AOC和∠BOD有公共的頂點O,而是∠AOC的兩邊分別是∠BOD兩邊的反向延長線.
( 2).學生用量角器分別量一量各個角的度數,以發現各類角的度數有什么關系,學生得出有"相鄰"關系的兩角互補,"對頂"關系的兩角相等.
(3).概括形成鄰補角、對頂角概念.
有一條公共邊,而且另一邊互為反向延長線的兩個角叫做鄰補角.
如果兩個角有一個公共頂點, 而且一個角的兩邊分別是另一角兩邊的反向延長線,那么這兩個角叫對頂角.
四、典題訓練
1.例:如圖,直線a,b相交,∠1=40°,求∠2,∠3,∠4的度數.
2.:判斷下列圖中是否存在對頂角.
小結
自我檢測
一、判斷題:
1.如果兩個角有公共頂點和一條公共邊,而且這兩角互為補角, 那么它們互為鄰補角. ( )
2.兩條直線相交,如果它們所成的鄰補角相等,那么一對對頂角就互補. ( )
二、填空題:
1.如圖1,直線AB、CD、EF相交于點O,∠BOE的對頂角是_______,∠COF 的鄰補角是________.若∠AOC:∠AOE=2:3,∠EOD=130°,則∠BOC=_________.
(1) (2)
2.如圖2,直線AB、CD相交于點O,∠COE=90°,∠AOC=30°,∠FOB=90°, 則∠EOF=________.
三、解答題:
1.如圖,直線AB、CD相交于點O.
(1)若∠AOC+∠BOD=100°,求各角的度數.
(2)若∠BOC比∠AOC的2倍多33°,求各角的度數.毛
2.兩條直線相交,如果它們所成的一對對頂角互補, 那么它的所成的各角的度數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