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科學課堂教案模板
小學科學實驗具有基礎性、引導性、科普性的特征。在指導學生進行科學實驗探究活動時,教師需要從教學的實際出發,設置具有探究性的實驗任務。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一年級科學課堂教案模板,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科學課堂教案模板1
生活中的材料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認識、辨認生活中的常見材料。知道不同的材料具有不同的特性和用途。
(2)科學探究
經歷觀察、比較、歸納、分類等方法了解到常見材料的相同與不同。學著使用材料概念圖,分類整理物品。
(3)科學態度,STSE
體驗到材料科學技術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進而意識到科學與技術、社會的關系。生活中的材料多是以組合的形式存在的。
二、教學準備
每小組準備:各種單一材料制成的物品,如吸管、紙、抹布、鏡子等。
三、教學時間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看看我們的身邊,課本是用紙印制的,衣服是用布做的,因此,紙是印制課本需要的材料,布是做衣服需要的材料。這節課,我們要認識生活中常見的材料。
(二)新課學習
1.認識常見的材料
(1)依次出示教材上提供的6種單一材料制成的物品
(2)思考:圖中的物品是用什么材料制成的?什么材料可以制成什么物品?
(3)指導學生表達。
例如:吸管、礦泉水瓶是用塑料制成的。塑料可以制成吸管,塑料可以制成礦泉水瓶。
(4)針對其余5種材料制成的物品,學生照上面的方式依次表達。
(5)小結:塑料、金屬、紙、玻璃、木頭、布,都是我們身邊常見的材料。
(6)出示更多由以上6種單一材料制成的物品或圖片。
(7)按照材料的不同,將各種物品分類。
(8)觀察比較這6種材料有什么不同(如光滑度、軟硬度、透明度等)。
(9)小結:同種材料可以制成不同的物品。同類物品,也可以用不同的材料制成。
2.辨別材料
(1)分組尋找2-4個多種材料制成的物品。
(2)說一說:這個物品叫什么?它是用哪幾種材料制成的?
(3)想一想:同一個物品,不同部位為什么選用不同的材料?
(4)小結:同一個物品,不同部位選用不同的材料,是根據人們不同的需要,選用不同特性的材料制成的。
(三)整理,下課。
一年級科學課堂教案模板2
聽一聽
教學目標
認識眼睛和耳朵,以及它們的作用。知道眼睛和耳朵的重要性。
材料準備
水杯、瓶子、沙、石子等。
教學建議:
在進行聲音的游戲的時候,盡量選擇周圍相對比較安靜的環境中進行。
教學過程
一、現在請同學們安靜?,F在仔細聽一聽,聽見什么聲音了嗎?那么現在請你們把耳朵捂住,還能聽見嗎?聽得清楚嗎?
二、聽聲辯音比賽
(1)請學生聆聽幾種樂器的聲音,并嘗試記住這些聲音的特點
教師:剛才小朋友們聽到了哪些樂器的聲音?它們都有什么特點呢?(配合幼兒回答演奏樂器,引導幼兒回憶和大膽表達自己的想法)
(2)讓學生在戴著眼罩的情況下,辨別幾種樂器的聲音
教師:這邊的小朋友戴上眼罩,老師演示樂器,這邊的學生當評委。(將學生分成兩組,第二輪輪換進行,讓學生辨認樂器的聲音)
教師:老師請出一個小朋友來演奏樂器,讓戴著眼罩的小朋友猜測是哪種樂器的聲音,好不好?(引導幼兒探究聲音的興趣,體驗耳朵的重要性。)
三、評估
1.是否知道耳朵的作用。
2.是否參與了耳朵的游戲。
四、延伸
在家里和爸爸媽媽一起玩一個“盲人摸物”的游戲。小朋友和爸爸媽媽輪流來體驗閉著眼睛摸東西的感覺。
一年級科學課堂教案模板3
水變咸了
教學目標:
1、能從身邊常見的現象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能夠自己設計實驗,探究水能溶解固體物質的特征,并用自己擅長的方式表達和交流探究的過程和結果。
2、體驗到科學探究要尊重證據;養成細致觀察的習慣;意識到科學可以改善人們的生活。
教學重、難點:
1、知道水有溶解物質的特征;
2、能定性地描述溶解變化;了解溶解在生活中的應用。
教學準備:
食鹽、白糖、勺子、筷子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直奔主題。
師:請同學們看黑板,我們今天研究的主題是什么?
生:水變咸了(師同時板書)。
師:水為什么變咸了?
生:因為放了鹽。
師:怎么知道水里放了鹽?
生:嘗一嘗。
師:老師這有一杯溶液,誰來嘗一嘗?(指生品嘗)
師:是鹽水嗎?
生:不是,是糖水,因為它是甜的,說明放了糖。
二、認識溶解。
師:同學們想不想做一杯甜水和一杯咸水呢?生:(齊答)想。
師:怎么做?說說你的方法,并說一說要用到哪些物品和器材。
(小組討論、交流并匯報)表現好的同學給予小組鼓勵。學生按照老師給的提示來配置溶液。(師巡視、指導)
強調:邊做實驗變把你的發現記錄下來。
學生配置的溶液展示,并匯報實驗結果。
教師引導:那我們剛才放到燒杯里的鹽和糖去哪了?
(生來回答:化了、看不見了……)
引出:我們科學上稱這種現象為“溶解”,根據我們剛才做的實驗,你認為什么樣的是溶解?(生討論交流匯報,師簡述溶解的意義)
三、深入探究,拓展認識。
在水里是不是所有的物品都能溶解?學生交流后師小結。
四、課堂反思:
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指生回答后,教師總結)
五、作業布置:
把食鹽水倒入盤子里,放在窗臺上,沒議案進行觀察,會有什么發現?
一年級科學課堂教案模板4
我的“小問號”
學習目標
1、感知生活中有許多科學問題。
2、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從具體現象與事物中的觀察、比較中提出感興趣的問題。
3、愿意傾聽別人的問題
4、通過發現問題、提出問題感知科學就在身邊。
一、趣味實驗,引發問題
教師做趣味游戲:聽話的乒乓球。
教師課前將乒乓球內部置人一塊鐵塊并封好;課上,將乒乓球放在紙屏前,手拿磁鐵在紙屏后面吸引兵乓球中的磁鐵,使乒乓球在紙屏上爬上、爬下。學生觀察實驗可發現乒乓球“很聽話”,從而產生疑問。
二、探究活動
(一)玩玩具,提出問題。
1、先讓學生介紹自己帶來的玩具,如是什么玩具、有什么功能教師引導學生根據玩的介紹提出問題。
2、學生交換玩玩具,互相向對方提出問題。
3、將玩具整理好,全班交流所提出的問題,匯總提出的問題總數
4、引導學生認識到提出問題很重要。
(二)觀察生活中的現象,提出問題。
1、教師播放颶風刮倒大樹的視頻,學生提出問題。
2對學生提出的問題進行匯總,對所提出的問題進行評價
(三)列舉生活實例,提出問題。
1、學生列舉生活實例,提出自己感興趣的問題,
2、教師指導學生對問題進行記錄,可以用文字、符號用案等記錄自己的問題
3、學生展示自己對問題的記錄并介紹分別是什么問題。
三、活動總結
學生分享本課的收獲。
四、拓展活動
教師布置作業:注意觀察身邊的事物(如在校園內進行觀察),提出問題,并將問題記錄下來。
一年級科學課堂教案模板5
剪子和刀具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了解剪子和刀具的特征、結構,知道剪子和刀具有不同用途。
2.科學探究:經歷使用剪子和刀具完成制作紙制物品的過程,總結剪子的使用方法。模仿設計制作小掛件。
3.科學態度、STSE樹立安全使用工具的意識。體驗成功的喜悅。意識到改進工具的意義。
二、教學準備
學生用剪刀、裁紙刀、其他種類的刀和剪、手套、石塊。
做小掛件的材料和工具:剪刀筆、裁紙刀、線繩、膠水,薄厚不同的彩紙。
三、教學時間1至2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出示各種漂亮的窗花圖片。
剪窗花,需要使用剪子,有時,事先還要用刀具把大紙裁開。這節課,我們一起來學習剪子和刀具。
(二)新課學習
1.分開一張紙
(1)提問:包書皮,需要把一張大紙分開,怎樣才能分開呢?
(2)學生回答之后,出示教材中提供的3種方法(圖片):用手撕開、用剪刀剪開、用裁紙刀割開。
(3)觀察比較裁開紙的效果。
(4)講解使用剪子和裁紙刀的安全要求:既要防止傷害自己,也要防止傷害他人。
(5)教師示范操作。
(6)學生實操。教師巡視指導。
(7)再次比較3種分紙效果。
(8)小結。使用工具比直接用手撕能更好地達到要求,工具是我們的“好幫手”。
2.制作小掛件
(1)出示小掛件的圖片或實物,提出任務:過新年,我們一起制作一些小掛件裝扮教室,烘托節日氣氛。
(2)思考:做這樣的小掛件,需要什么材料和工具?怎樣做?
(3)學生回答之后,教師出示并解讀小掛件設計圖、分步制作示意圖。
(4)根據教師的范例,學生分組交流并口述設計及制作思路。
(5)教會使用剪刀的小竅門(用剪刀的刀口后部剪硬紙片,用剪刀的刀尖部分把彩紙剪成碎紙條)。
(6)交待注意事項,尤其注意安全。
(7)分發材料和工具(材料:如薄厚不同、多種顏色的彩紙、線繩、膠水;工具:剪子、裁紙刀、筆等)。
(8)學生實操。教師巡視指導。
(9)作品展示和交流。用掛件裝飾教室。
3.認識多種多樣的剪子和刀具
(1)出示多種多樣的剪子和刀具實物,配圖簡介名稱,并演示操作其用途。
(2)觀察剪子和刀具不同的結構,不同的用途,初步建立結構與功能的關聯。
4.了解科技史——石刀、石斧
(1)解說古人發明石刀、石斧的過程。
(2)與現在相比,古人的石刀、石斧很粗糙,提示當時的材料和技術與現在的材料和技術的不同。
(三)整理材料,下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