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設計
作為一位杰出的教職工,通常會被要求編寫教案,那么幼兒園科學領域教案怎么寫呢?以下是小編準備的一些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僅供參考。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設計(篇1)
教材分析:
“鳥”是動物世界中的一個大家族,幼兒在日常生活中見過小鳥,也知道鳥是人類的朋友,但是對鳥的種類和鳥類的特征了解甚少。通過本次活動讓幼兒認識、觀察了解幾種鳥類的特征。學會關心、照顧小鳥,建立與小鳥的親密關系,產生喜愛和保護小鳥的情感。
活動目標
1.認識、觀察幾種鳥類的特征,知道鳥類是人類的好朋友。
2.能按從頭到尾的順序觀察鳥類,學習觀察的方法。
3.了解愛鳥周的日期,愿意愛護、保護鳥類。
活動準備
1.森林里的鳥不同的聲音。
2.各種鳥的圖片。
3.各種鳥自我介紹錄音。
活動建議
1.欣賞鳥鳴,激發幼兒觀察、了解鳥兒的`興趣。
(播放錄音)幼兒聆聽清脆悅耳的鳥鳴聲。請幼兒傾聽這是什么聲音?小鳥是怎樣唱歌的?幼兒模仿小鳥的叫聲。
2.介紹幾種常見的鳥,了解他們的特征。
(1)介紹自己收集的鳥類圖書
請幼兒說說自己帶來的是什么鳥?它是什么樣子的?你喜歡它什么地方?在幼兒講述過程中,鼓勵幼兒大聲完整地講述。
(2)出示啄木鳥的圖片
提問:這是什么鳥?他的頭上有什么?身上有什么?翅膀和尾巴是什么樣子?是什么顏色的?幼兒有序的講述啄木鳥的特征。
3.教師繼續出示麻雀、喜鵲等各種鳥的圖片,幼兒能按從頭到尾的順序觀察鳥類,說出它們有哪些共同特點?讓幼兒認識其他幾種常見的小鳥。
小結:鳥的身上長滿了羽毛,大多都有圓圓的頭,硬硬的嘴,有兩只翅膀,都沒有牙齒。
4.組織幼兒討論:鳥類和人類的關系
討論:為什么說鳥類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如果我們人類總是捕殺鳥類,大自然會有什么樣的變化?
小結:沒有鳥,世界會變得一團糟,有了鳥類和我們相處,我們人類就能生活得非常愉快。因為,鳥不但回吃蟲子,還會做窩和保護森林,有的鳥羽毛很漂亮,可供人欣賞,有的鳥聲音很動聽,可供人聆聽—所以,我們人類應該和鳥類共同生活,友好相處,并要愛護鳥類。
5.播放PPT,了解鳥類面臨的災難。
(1)設置情景:信鴿送來探測到的面臨危難照片,大家一起商討研究。
(2)圖一:小鳥正受農藥的侵害。
提問:小鳥怎么了?為什么會死?飛機上噴灑的是什么?
小結:農藥的大量使用,不但殺死了害蟲,而且有毒的農藥也把小鳥給毒死了。
(3)圖二:小鳥受污水的侵害。
提問:小鳥怎么了?臟水那里來?白天鵝什么會邊成黑天鵝的?
小結:工廠里排放污水,使白天鵝變成黑天鵝的,使魚兒毒死了,小鳥吃了有毒的魚就死了。
(4)圖三:森林遭到破壞,小鳥無家可歸,面臨捕殺的危險。提問:小鳥為什么會哭?
小結:森林被砍伐,小鳥失去了家,還面臨著被槍殺和捕捉的危險。
(5)幼兒討論怎樣保護小鳥。
引導討論:我們的小鳥面臨的危險太大了,讓我們想想辦法,怎樣保護小鳥?
6.知道“愛鳥周”,愿意愛護、保護鳥類。
鳥類中的大部分都對人類是有益的。他們有的可以捕殺害蟲,有的可以捕殺鼠類。他們對農業、對森林和果園都有益處,所以鳥類是我們人類的好朋友。我們國家在每年的4月底到5月初的一個星期,在全國開展“愛鳥周”活動。號召全國人民都來保護、愛護鳥類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設計(篇2)
【教材分析】
學習自然測量,不僅可以加深幼兒對各種物體量的認識,還可以讓幼兒感知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自然測量是幼兒較感興趣且操作性強的一項活動。引導幼兒自己發現每個測量對象適合用什么樣的測量工具,自己探究測量工具的選擇與測量對象的關系活動中應培養幼兒學習的積極性、主動性,進一步激發幼兒的探索精神。
【活動目標】
1.掌握自然測量的方法,了解測量在生活中的應用。
2.能根據測量對象的`不同特點選擇適宜工具進行測量。
3.愿意與同伴合作交流,樂于用測量解決生活中的問題。
【活動準備】
積木木棒、鉛筆、大熊圖片
【活動建議】
1.出示大熊圖片,創設情境,激發幼兒興趣。
提問:大熊制作一個和桌子差不多長的玩具櫥,可他不會,我們該怎么幫助他呢?
2.引導幼兒討論測量工具和測量長度。
(1)引導幼兒討論測量玩具櫥的長度方法,鼓勵幼兒嘗試不同方法。
(2)請個別幼兒演示,提醒其他幼兒進行觀察。
(3)示范講解正確的測量方法。
(4)請幼兒運用心經驗擦亮并記錄。
3.鼓勵幼兒運用不同工具測量。
(1)引導幼兒閱讀《我長大了》P28,選擇兩種不同工具測量書本的長度,在表格中記錄測量的次數。
提問:剛剛測量的是同一張桌子,為什么測量的結果不一樣?
(2)請全體幼兒選擇兩種同樣的工具測量書本。
(3)引導幼兒觀察討論:同一個物體,為什么測量次數和結果不一樣?
小結:測量工具長,測量次數少;測量工具短,測量次數多。
(4)生活中引導幼兒運用自然測量的方法測量感興趣的物品。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設計(篇3)
【活動目標】
1.能自己探索制作“小鳥進籠”游戲,能正確把握小鳥身體的比例。
2.會玩小鳥進籠游戲,發現轉動速度與小鳥入籠的關系。
3.體驗自制玩具的快樂,感受視覺暫留現象的奇妙。
【活動準備】
白色硬卡紙、小木棍、水彩筆、雙面膠、剪刀
【活動重點】
掌握自制游戲的`做法。
【活動難點】
知道“視覺暫留”現象的原理。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教師給小朋友變個魔術,吸引幼兒探索制作興趣。
二、基本部分:
1.教師展示“小鳥進籠”游戲用具,請幼兒自由探索制作方法。
(1)在一張硬卡紙上畫上小鳥,重點指導幼兒畫小鳥時要掌握身體的比例。提醒幼兒給小鳥圖上漂亮的顏色。
(2)在另一張紙上畫鳥籠,在兩張紙的中間夾上小木棍粘貼在一起即可。
2.引導幼兒玩游戲,雙手來回搓動小木棍,即會出現小鳥入籠現象。
三、結束部分:
在玩的過程中發現手的轉動速度與小鳥入籠的關系,體驗視覺暫留現象的奇妙感受。
【活動延伸】
鼓勵幼兒在美工區尋找材料,制作更多的同原理游戲,投放到益智區,探索不同游戲轉動的秘密。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設計(篇4)
活動目標
1、初步學習從10以內任意數開始順數或倒數,感知數之間的內在規律。
2、提高對數字的敏感性,體驗數字的重要和有趣。
3、積極參加探索活動,鍛煉思維的敏捷性。
活動準備
1、動畫課件:旅游車,號牌為12345;開汽車的音樂;紅綠燈倒計時10~1;電梯上行,樓層顯示1~10;電梯下行,樓層顯示10~6、6~1;6樓獎品區;若干輛沒有車牌號的車停在停車場。
2、分別標有1~10數字的紅色和黑色車票,標有1~10數字的山洞、跳圈、梅花樁、草地等,操作板每人一份。
活動過程
一、以游戲直接導入,引起幼兒活動興趣
師:今天,吳老師帶你們去游樂城玩,高興嗎?
二、觀察車牌號、車票,感知、學習順數
師:這是我們要乘坐的旅游車,車牌號是多少?
師:坐車要憑票,吳老師早就準備好了車票,我們來看看有哪些號碼。
出示1~10紅色車票,引導幼兒觀察和數數。
小結:剛才我們是從小的數開始數,后面的數比前面的數多1,這種從小到大的數數方法叫順數。
出示1~10黑色車票,引導幼兒觀察和數數。提問:這種從小到大的數數方法叫什么?(順數)
幼兒上車,入座。
三、旅途中遇紅燈,感知、學習倒數
幼兒隨著開汽車的音樂模仿開汽車。
第一次遇紅燈。
師:前面有紅綠燈,現在是什么燈亮?紅燈亮了能過去嗎?我們要遵守交通規則,紅燈亮,停一停。顯示器上還有數字計時,一起來看看、數數(引導幼兒觀察并數數10~1)。
小結:剛才我們從大的數開始數,后面的數都比前面的數少l,這種從大到小的數數方法叫倒數。
師:綠燈亮了,我們繼續向前行(幼兒隨著開汽車的音樂繼續模仿開汽車)。
第二次遇紅燈。
師:前面又有一個紅綠燈,是什么燈亮?能過去嗎?還要等多久?我們一起來倒數(引導幼兒觀察并數數1O~1)。
師:綠燈亮了,我們再繼續向前行。
四、玩游樂城,進一步練習順數和倒數
1、乘電梯上樓,練習l~10順數。
師:游樂城到了。先上10樓的游樂城玩吧!怎樣才能更快上到10樓呢?
幼兒模仿坐電梯,教師提醒幼兒站穩、扶好,電梯要上行了。同時,引導幼兒觀察電梯的樓層顯示,并數數1~10。
師:10樓到了,我們安全地下電梯去玩嘍!
2、在走走、跳跳、鉆鉆、爬爬中,幼兒練習從任意數開始順數或倒數。
①引導幼兒完整地觀察場地,練習順數和倒數。
師:游樂城有這么多好玩的,都編了號碼,看!這是山洞。上面的號碼是多少?(1~10)這是跳圈,號碼是多少?(10~1)這是……
②幼兒在音樂聲中自由玩,進一步感知數之間的內在規律。
師:孩子們!你們可以自由選擇玩,但要注意安全,互相謙讓哦!玩的時候看看你從哪個數開始,經過了哪些數。去選擇你們喜歡的`東西玩玩、數數吧!
③交流玩法。
師:游樂城休息時間到了,請小朋友到休息區休息一會兒。
師:玩得開心嗎?剛才你玩了什么?從哪個數開始的?經過了哪些數?
④幼兒在音樂聲中自由選擇從任意數開始順數或倒數。
師:除了從1~10順數和從10~1倒數這兩種玩法,我們還可以從哪個數開始玩?你們自由選擇玩吧,不過請記住,這次玩的要求是從任意數開始順數或倒數。
幼兒再次到休息區休息,教師小結。
3、乘電梯下樓,練習10-6的倒數。
①播放課件:告訴大家一個好消息,今天是游樂城10周年慶典,6樓正在進行“有獎問答”活動,歡迎大家積極參加。
師:孩子們,6樓還有“有獎問答”活動呢!我們趕快坐電梯到6樓去。大家扶好、站穩,電梯下行了(倒數10~6)。
②擴展經驗:順數和倒數在生活中的運用。
師:孩子們坐下,“有獎問答”就要開始了。
提問:生活中什么時候要用到順數或倒數?
幼兒先討論再回答,教師播放相應的課件。回答對了可以得到一份獎品。
提問:生活中還有什么時候要用到順數或倒數,回家后和爸爸媽媽一起找找。
4、乘電梯下樓,練習6~1倒數。
師:時間不早了,我們該坐電梯下樓回家了(倒數6~1)。
五、設計車牌號,迸一步練習從lO以內任意數開始的順數或倒數
師:這里有很多車,都沒有車牌號,要請小朋友來幫忙設計車牌號,號碼必須是順數的5個數或倒數的5個數。你想設計什么號碼?自己先想想,也可以和旁邊的小朋友商量。
1、發下操作板,幼兒設計車牌號。
2、請幼兒將自己設計的車牌號說給同伴聽。
3、結束活動。師:車牌號設計好了,我們一起開車回家嘍。(幼兒隨音樂模仿開汽車出活動室)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設計(篇5)
活動目標
1、認識紅、黃、藍三原色,知道紅、黃、藍兩兩混合分別變成橙色、紫色和綠色。
2、探究紅、黃、藍三種顏色兩兩混合的變化,并嘗試實驗。
3、喜歡探究顏色的變化,感受探究顏色奧秘的樂趣。
活動準備:
兔子圖片、染缸圖片、顏料、瓶子、宣紙、盤子
活動過程:
一、開始部分
1、故事《會變色的兔子》
小兔媽媽有三個孩子,一個叫小紅、一個叫小黃,還有一個叫小藍,這三個孩子都非常淘氣,有一天,他們和媽媽一起去熊貓大叔的染坊里去玩,小紅不小心摔倒了黃色的染缸里去了,當他爬出來的時候,兔媽媽問小紅,“你是誰呀”,“我是小紅呀”小紅說,可是媽媽不相信,小黃摔倒了藍色的染缸里去了,當他爬出來的時候,媽媽問“你是誰呀”“我是小黃呀”,可是媽媽不相信,小藍掉在紅色的染缸里去了,當他爬出來的時候,媽媽問“你是誰呀”小藍著急的.說“我是小藍呀”,可是媽媽也不相信。
2、教師提問:為什么媽媽認不出小紅、小黃和小藍了呢?讓我們做一個小實驗吧!
二、基本部分
1、小實驗:顏色變變變
給幼兒提供紅、黃、藍三種顏料瓶,讓幼兒進行實驗
紅色顏料和黃色顏料混合,有變化嗎?(橙色)
黃色顏料和藍色顏料混合,有變化嗎?(綠色)
藍色顏料和紅色顏料混合,有變化嗎?(紫色)
2、制作花手帕
教師演示:將三角形宣紙的三個角放入三種不同的顏料盤里,渲染一會兒,兩種顏料的交界處形成另一種顏料,即橙、綠、紫色,然后就變成漂亮的花手帕了。
幼兒操作,教師適當指導
三、結束部分
作品展示
教師小結:今天小朋友認識了紅、黃、藍三種顏色,這三種顏色是色彩中的三原色,由它們可以變化出很多漂亮的顏色來,我們還制作了小手帕,回家后,教爸爸媽媽來做好嗎?
教學反思
本次活動中,幼兒的積極性都非常高,激發了幼兒對顏色的探索欲望,讓幼兒在自己動手操作的過程中,發現顏色變化的規律。在幼兒動手操作顏料瓶時,顏料準備的不夠合理,導致顏色有的深有的淺,在結束環節,由于幼兒存在個別差異,個別幼兒不能主動地參加到展示中去,有了這次的經驗,希望在以后的教學中能夠表現的更好!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設計(篇6)
活動目標:
1、對探究葉脈感興趣。
2、培養觀察能力。
3、嘗試對葉子進行分類、計數。
4、學習用語言、符號等多種形式記錄自己的發現。
5、培養探索自然的興趣。
活動準備:
1、放大鏡若干、每人個橡皮泥、葉子標本若干。
2、葉脈標志6個;書本標志6個(上面畫有不同的葉脈標志)。
3、事先檢查幼兒園西側花園及附近小花園的安全性。
活動過程:
一、問題引入:小朋友,你認為葉脈象什么呢?所有葉子的葉脈長得樣嗎?
小朋友認真地觀察,記錄所發現的葉脈。提醒幼兒注意保護葉子。并用橡皮泥拓印下來。
二、自由探索:葉脈真有趣。
教師引導幼兒看看、摸摸葉脈;比較葉脈的'粗細和紋路圖案。并啟發幼兒可以用托印的方式真實地記錄下來并進行分類,也可用放大鏡觀察。
三、集中交流:不同的葉脈。
1、引導幼兒觀察自己所拓印的葉脈,說說它們的花紋分別像什么?可以分成幾種?
2、個別幼兒展示自己的記錄結果,師利用葉脈標志介紹該類葉脈的名稱。
四、游戲:小樹葉找朋友。
幼兒自選片葉子標本,觀察它的葉脈類型,進行分類游戲。
師:今天,風阿姨要跟葉子標本做游戲,風起時,小樹葉就隨風飄舞,風停時,小樹葉就趕緊躲到它的書本里。
在游戲過程中,引導幼兒模仿落葉飄的動作,并擴充對葉脈種類的認識。
五、自然結束:幼兒隨著風阿姨飄到活動室做新的游戲。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設計(篇7)
活動目標:
1、創設情景,使幼兒在輕松的氛圍中認識幾種常見的水果。
2、通過觸覺、視覺、味覺等方面,讓幼兒感知水果的外形特征和味道。
活動準備:
1.蘋果、香蕉、橘子、雪梨以及紙箱。
2.切成片的水果,并用牙簽插好。3.PPT課件
4.事先讓家長帶孩子感受蘋果、梨、香蕉、橘子這四種水果的外形特征,軟硬程度。
教學過程:
一、認識水果
談話導入:小朋友你們喜歡吃水果嗎?(喜歡)那你們都喜歡吃什么水果呢?好,那今天老師就用魔術給你們變出喜歡的水果來,好不好?
分別變出蘋果、橘子、香蕉、梨,讓幼兒說出他們的顏色、形狀,并讓幼兒觸摸四種水果的軟硬小朋友都很棒額,都認識這幾個水果寶寶,那老師現在請做的最棒的小朋友來摸一摸他們,感覺一下他們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
二、游戲:摸水果
剛才我們一起認識了蘋果、香蕉、橘子還有梨,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叫水果!水果寶寶剛才跟我說,他們很想和小朋友一起玩捉迷藏的游戲,你們愿不愿意呀?現在水果寶寶都已經藏到了我的魔法箱里,現在誰來把他捉出來呢?
三、嘗一嘗
1.讓幼兒嘗試水果。
小朋友很棒額,把水果寶寶都找出來了,為了獎勵你們,“老師準備了這四種好吃的水果,請小朋友們來嘗一嘗,不過嘗好了還要過來告訴我你吃的是什么水果?它是什么味道的?”
四、擴展延伸。
除了這四種水果寶寶你還吃過那些水果?教師用水果圖片提示幼兒回答。
小結:有的水果是甜的有的水果是酸的,水果的味道是不一樣的,但都有營養,多吃水果對我們的身體有好處。所以我們要多吃水果讓我們變得更加強壯。好不好?那我們的身邊還有哪些的水果是我們小朋友還沒有吃過的,回去讓爸爸媽媽帶你們去認一認,嘗一嘗,好嗎?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設計(篇8)
設計意圖:
物體的上拋、下落現象是幼兒在日常生活活動中經常遇見的,如何引導幼兒運用已有的經驗去探索問題,我選擇和設計了“物體的上拋、下落”活動讓幼兒通過操作、觀察、分析、探索主動獲得物體上拋、下落的經驗。在制作玩具的同時,為了讓不同水平幼兒都在各自基礎上獲得發展,我為幼兒提供了難易不同的`操作材料,讓幼兒自己動手動腦自制玩具,獲得成功的喜悅。
活動目的:
1.感知不同質量的物體上拋、下落的不同現象,培養幼兒探索精神。
2.激發幼兒自制玩具的興趣,培養動手、動腦能力和克服困難的精神,體驗成功的喜悅。
活動準備:
1.塑料袋、沙包、紙張、夾子若干
2.難度不同的半成品材料,降落傘范樣
活動過程:
一、操作、探索
1.探索塑料袋與沙包上拋的不同現象
2.讓孩子運用已有的經驗說出易拋與不易拋的物體
3.探索紙與夾子上拋不同現象
4.探索紙與夾子從同樣高度下落的不同現象
5.探索怎樣使紙能快一點落下的方法
6.留下余興:讓幼兒思考用什么辦法能使夾子下落的速度慢一些
二、幼兒自制玩具
1.討論:怎樣能使夾子下落的速度減漫
2.鼓勵幼兒通過觀察探索自己制作玩具
3.幼兒制作玩具,教師個別指導
三、玩玩具,體驗成功的喜悅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設計(篇9)
設計意圖:
現代社會是個信息社會,為獲取信息,人們的生活自然離不開報紙,因此,報紙隨處可見。那看過的舊報紙該如何處置,又有哪些用途呢?為發揮報紙的作用,進一步提高幼兒的合理消費意識,特設計了此次活動。
活動目標:
1、對報紙制作產生興趣,能用報紙表現出簡單的作品。
2、教育幼兒廢物利用,減少浪費,增強幼兒的合理消費意識。
活動準備:
1、報紙服裝三套服裝2、紙球、紙棒、紙辮子3、舊報紙若干、漿糊、釘書機、剪刀、蛋
活動過程:
一、時裝表演引入:
1、(今天老師要請你們看一段時裝表演,在看的時候你們還要想兩個問題,第一,模特身上的'東西是用什么做的?第二,你能猜出它的制作方法嗎?好時裝表演現在開始)三名幼兒身著報紙服裝,手上拿有紙球、紙棒等進行表演
2、(模特定格)提問:(1)“看出是用什么做的嗎?”
(2)“能猜出是怎么做出來的嗎?”(如:將紙揉成紙球、將紙卷成紙棒等)
(3)“如果你有一張報紙,你會用它做什么呢?”(幼兒討論報紙的多種用途)
(4)“再回想一下,你有沒看到家里人用舊報紙做些什么事呢?”(講述報紙的生活用途:包蛋、擦皮鞋、擦玻璃、包書等)
3、小結:“原來報紙看完以后還能做出這么多有趣的東西。”
二、教育幼兒廢物利用,減少浪費,增強幼兒合理消費意識
1、“那以后看見有人看完了報紙就把它扔掉,我們該告訴他們什么呢?”
2、小結:報紙的作用很大,如果我們合理地利用報紙做出很多好玩的玩具,幫助解決生活上的小麻煩,這樣就能夠減少垃圾,廢物利用,這還算是節約了錢呢。
三、幼兒分區操作,用報紙制成各種所需的物品或玩具,強化幼兒的消費行為。
1、提出活動要求:“我已經給你們準備了一些舊報紙和其它材料,現在我們就一起動腦動手,將它廢物利用吧。”
2、(每一桌六個小朋友)大體分成體育器械組、美工組、生活組
3、主講老師巡回指導、配班老師分別指導三大組
4、集中小結:“誰能把自己的玩法告訴給大家。”(讓個別幼兒介紹自創作品的名稱、演示怎么玩)
5、繼續操作探索:“現在小朋友還可以去嘗試剛才沒有做過的方法,然后把你的方法告訴給其他小朋友。”(在延伸探索操作中自然結束)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設計(篇10)
活動目標:
1.了解光源的強弱影響影子的清晰度。
2.初步探索光源與物品的距離對影子的影響。
3.用語言描述實驗結果。
重點難點:
了解光源的強弱影響影子的清晰度。
活動準備:
各種強弱不同的光源、白墻、身邊隨手可得的物品
活動過程:
一、幼兒猜測通過實驗體驗不同強弱的光源。
1.分享各種可充當光源的物品。
你們帶來了什么能發光的東西?介紹一下吧。
2.比較各光源的強弱。猜猜看哪種光源比較強?哪一個比較弱?我們一起看看是不是這樣。
二、將幼兒分組,引導幼兒探索光源強弱對影子的影響。
1.幼兒猜測光源強弱對影子的關系。
2.幼兒自由分組實驗。
三、老師實驗,與幼兒分享實驗結果。
1.每組一位代表說一下你們的實驗結果,光源強的.時候,影子怎么樣?光源弱的時候,影子又怎么樣?
2.老師再來做實驗,會不會和你們的結果一樣呢?
四、老師再次提出問題,引導幼兒探究光源與物品距離對影子的影響。
1.同樣是用太陽燈作光源照出來的影子,為什么有時影子大,有時影子小呢?
2.光源和物體之間的距離變了,影子的大小、形狀就會發生變化。光源和物體之間的距離越長,影子越小,距離越短,影子越大。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設計(篇11)
活動一
目的:
1、引導幼兒觀察云的形狀,說出看云的感受。
2、激發幼兒探索自然的興趣,培養幼兒的觀察力和想象力。
準備:
選擇多云的日子和一塊草地。
過程:
一、引發興趣,喚起幼兒的有關經驗。
1、謎語導入:身體輕又輕,空中來旅行。有時像棉絮,有時像魚鱗。
2、啟發幼兒說說平時看到過什么樣的云,它們像什么。
二、引導幼兒到戶外觀察云的形狀,說說看云的感受。
1、引導幼兒觀察天空中的一大片云,說說這片云的形狀像什么。(讓幼兒充分想象,發表意見。)
2、幼兒隨意坐或站,自由觀察天上的云,說說自己看到了什么樣的云,它像什么,后來又變得像什么,為什么會變。
3、請幼兒說說自己還發現了什么現象,鼓勵幼兒大膽發表自己的意見。(啟發幼兒說出云是在不斷移動的。)
三、引導幼兒欣賞故事《云寶寶和風娃娃》(附后)。
1、教師有表情地講述故事,提問:寂寞的太陽公公有什么愿望?云寶寶和風娃娃是怎樣做的?它們變了些什么魔術?
2、引導幼兒根據觀察所得,嘗試仿編故事。
四、組織游戲:會變的云。
啟發幼兒把自己想象成一片云在草地上任意地飄來飄去。當教師說“云變了”時,幼兒馬上擺出一種姿勢表示云的形態,并說說自己變的是一片什么形狀的云。當教師說“大風吹來了”時,幼兒就四散跑開蹲下,表示云被大風吹散了。
活動二
目的:
1、引導幼兒認識云的形成過程以及云的顏色與厚薄之間的關系。
2、培養幼兒的探究精神。
準備:
白云卡片一張,磁帶、錄音機各一,手電筒五支,白紙若干。
過程:
一、游戲:我是云寶寶。
隨著愉快、輕松的音樂,幼兒依次傳白云卡片。音樂暫停時,拿到白云卡片的幼兒可發揮想象,說:“我是云寶寶,我能變成__。”
二、討論云的形成。
1、為什么天空中有云?云是怎么來的?(引導幼兒憑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想象回答。)
2、教師有表情地講述故事《小水滴旅行記》,提問:“小水滴想旅行請誰來幫忙?太陽公公幫助小水滴變成什么飛上了天?后來發生了什么事?云是怎么聚集而成的?
三、討論云的顏色。
1、云是什么顏色的?為什么天空中的云有時是白色的,有時是灰色的`、黑色的?
2、通過實驗感受云的顏色與厚薄之間的關系。
①將手電筒當作太陽,將白紙當作白云,引導幼兒做實驗,觀察當“太陽光”照在一張紙上時所產生的現象。(透過紙能清楚地看到光。)
②當“太陽光”照在疊放的幾張紙上時,你發現了什么?(光能透過紙,但看得不太清楚。)
③再加上一些紙,你發現了什么?(看不見光了。)
3、小結:其實云是白色的,只是因為云的厚薄不同,才會出現不同的顏色。當云很薄的時候,陽光照在它們身上,云看上去就是白色的;當云變厚時,陽光只能透過很少的部分,云看上去就是灰色的;當云很厚時,陽光無法透過,云看上去就是黑色的。
活動延伸:
畫出各種各樣的云。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設計(篇12)
活動名稱:
冷冷的冰
活動目標:
1、感知冰的特征,知道冰塊是水變的,冰又能變成水,并能用語言表達。
2、有探索冰變化的興趣。活動準備:冰塊、毛巾、熱水、大盆子、冰花、紙
活動過程:
一、激發興趣
1、(出示冰)你們看、這是什么?請你猜一猜這塊冰是從那里來的?(冰箱)冰箱里的冰是從那里來的?
小結:水遇到冷會變成冰。
二、引導幼兒感知冰的.特征
1、幼兒第一次玩冰今天老師給你們帶來了許多的冰,等一會請每個人拿一塊冰,玩一玩,摸一摸然后告訴老師你發現了什么?
提問:有什么感覺?(冷、滑)
2、再次玩冰(引導幼兒壓衣服、壓冰兩者進行比較)
提問:你發現了什么?(硬)
3、(紙和冰進行比較)冰是什么顏色的?(透明)
4、小結。
三、冰的融化
1、剛才玩冰后你為什么要用毛巾擦手?手里的水是從那里來的?冰拿在手里為什么會變成水?
2、實驗:熱水和冰如果有很多冰,有什么辦法讓它馬上變成水?老師給冰請來了好朋友,請小朋友把冰放在大盆子里。管好自己的冰,看看冰碰到好朋友后有什么變化?老師到熱水,引導幼兒觀察。提問:你發現了什么?(豐富詞:融化)
3、老師這里有許多冰,請小朋友把它們拿到太陽底下去,看看它是怎么樣變化的?
四、延伸活動
1、幼兒到室外觀察冰的變化。
2、幼兒觀察冰花,教師講解冰花的制作過程。
3、請幼兒回家制作冰花。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設計(篇13)
一、設計意圖。
大班幼兒對“橋”并不陌生,他們見過各種各樣的橋,搜集過許多橋的圖片,了解橋的形狀、結構,發現橋墩都是圓柱體的。為了讓幼兒了解圓柱體最適合做橋墩的原理,我設計了本次活動,旨在引導幼兒在用廣告紙做成的各種形狀的柱體上擺放不同數量的書本,通過討論、比較、記錄、探索等方法獲得相關經驗。
二、活動目標。
1、嘗試用多種方法讓紙站起來,探索并發現紙筒形狀不同承受力也不同的秘密。
2、探索各種紙筒的承受力,提高動手、判斷和分析能力。
3、積極參與探究活動,體驗與同伴合作成功的樂趣。
三、活動準備。
1、物質準備:紙做的三棱柱、四棱柱、圓柱若干;書本若干(輔助材料);幼兒入手一張紙、記錄表。
2、經驗準備:幼兒有折紙、搭積木等相關經驗。
四、活動過程。
(一)試一試,探索讓紙張站立的方法。
1、師:小朋友們看,這是什么?紙可以繪畫、可以折飛機等,如果你有這張紙,你想用它來干什么呢?
2、師:老師現在就給你們一個任務,看看能不能讓你手中的紙站起來,試一試吧。
3、幼兒自由探索,教師引導其用折、卷等各種方法進行嘗試。
讓軟塌塌的紙張站起來,這看似“不可能”的挑戰,引發了幼兒的極大興趣,他們在此環節中躍躍欲試,樂此不疲,為后面的活動積累了經驗,做好了鋪墊。
(二)想一想,嘗試紙張頂書的本領。
1、師:紙除了卷成圓柱紙筒、折成扇子可以站起來,還可以變成什么形狀也能站起來呢?
2、師:我的這張紙站起來力氣可大啦,能把老師手上的這本書頂起來!
3、師:你們站起來的紙能丁頁起一本書嗎?試試看。(幼兒探索)
4、小結:薄薄的一張紙,小朋友把它卷一卷、折一折、變一變就能夠頂起一本書。
讓幼兒探索紙的多種站法,在站起來的紙張上擺放書本,在這樣的操作與嘗試過程中體驗成功,使幼兒的探索興趣更濃厚,探索方式更多元,探索結果更有效。
(三)比一比,感知圓柱力量的大小。
1、探索一:在三種不同形狀的紙筒上擺放書,比比誰的力量大。
(1)探討在三棱柱紙筒上擺放數量的不同及其原因。
①教師操作,幼兒觀察。
教師在三棱柱紙筒上擺放書,請幼兒說說書的什么部位放在紙筒上會比較穩;一邊擺一邊數數,待放到最后一本時,請幼兒說出三棱柱紙筒上頂起了多少本書。
②幼兒實踐,發現秘密。
師:這兒還有許多三棱柱紙簡,誰的力氣大?小耳月友們去試一試吧。
③討論:
為什么有的小朋友頂得書多,有的小朋友頂得書少?(引導幼兒發現將書的中心部位放在紙筒上會更加穩定,同時操作時還要注意輕拿輕放。)
本環節既給了幼兒充足的自由探索的時間和空間,又有針對性地引導幼兒探討三棱柱紙筒上擺放書本數量不同的原因,掌握一些基本的探究方法和注意點,激發幼兒的主觀能動性與大膽質疑能力。
(2)探討四棱柱紙筒和圓柱紙筒上擺放數量的不同及其原因。
①師:四棱柱紙筒和圓柱紙筒聽說三棱柱紙筒力氣大,心里可不服氣了。到底誰的力氣大呢?我們試試就知道了。
②師:小朋友在紙筒上擺放書時一邊擺一邊數,并把結果記錄在紙筒標記的下面,記好后再選另一個形狀的紙筒擺放。聽清楚了嗎?
③幼兒探索在四棱柱紙筒和圓柱紙筒上擺放書,通過比較發現圓柱紙筒頂的書數量最多。
④小結:剛才,我們在同樣大小紙張變成的三棱柱紙簡、四棱柱紙簡和圓柱紙筒上擺放書.通過比較發現,圓柱紙筒上頂起的書數量最多,圓柱紙筒是大力士。
每人一張記錄表,提醒幼兒在不同的紙筒上擺放書本時要及時數一數、記一記,做到記錄及時、有效、準確,便于幼兒觀察、對比、分析,提升幼兒的探究興趣,不斷獲得比較科學的結論,促進了活動目標的達成。
2、探索二:在三個圓柱紙筒上擺放書,探索紙筒的不同擺法及承受力大小。
(1)師:這兒有三個圓柱紙筒和許多書,怎樣擺放力量大?兩個好明友一組去試一試
(2)小結:三個圓柱紙筒在一起,可以頂起更多的`書,如果擺法發生變化,頂起的書的數量也會發生變化。
從一張紙到一個紙筒,從一個紙筒到三種不同形狀的紙筒,再從一個圓柱紙筒到三個圓柱紙筒,層層遞進的操作材料,不斷增加的探索難度,促使幼兒之間兩兩合作,接受挑戰,不怕失敗,循序漸進,興趣盎然,對紙的承受力的發現和認知也隨之逐步深入。
(四)擺一擺,體驗圓柱組合的神奇。
1、一人挑戰。
師:一個圓柱紙筒力量大,三個圓柱紙筒力量會更大,現在,我要用這五個圓柱紙筒接受更大的挑戰。怎樣擺放,才能承受更大的力量?能站小朋友嗎?
2、全體挑戰。
師:這兒有許多圓柱紙筒,還有一塊大大的板,上面可以站一個小朋友嗎?讓我們一起來見證這個奇跡。
當思維被調動之后,幼兒創造的靈感源源不斷,操作活動也從手部動作中解放出來,通過擺一擺、站一站、試一試等動作的變化帶動了探索范圍的變化,新的科學概念在探索、實踐、驗證中悄然建構。
(五)看一看,了解圓柱功能的運用。
1、欣賞橋墩圖片。
師:科學家發現了圓柱力量大的秘密,造出了很多雄偉的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2、鏈接生活經驗。
圓柱的作用很大,橋墩的建筑都需要圓柱來幫忙,生活中哪兒還用到圓柱呢?
五、活動反思。
1、巧用素材,發掘價值。
橋是日常生活中比較常見、富有特色的一種建筑物,幼兒對“橋墩都是圓柱體”這一現象很感興趣。本活動建立在幼兒生活經驗的基礎上,巧妙利用身邊的事物作為科學探索的對象,充分發掘其隱含的教育價值,既有利于拓展幼兒的經驗和視野,又符合《指南》《綱要》的精神。
2、設置情境,體驗快樂。
幼兒園科學教育活動必須結合幼兒身心發展與學習的特點,讓他們在“玩”的情境中潛移默化地獲得知識,體驗快樂。我從幼兒生活實際與已有經驗出發,將幼兒的興趣點進行引申與放大,創設了充滿趣味、不斷深入、富有挑戰性的游戲情境,引導幼兒動手操作、討論探究、比較分析,了解不同的柱體其承受力也不同的科學道理。
3、自主操作,提升經驗。
該活動中通過想一想、試一試、比一比、擺一擺、看一看等多種形式,讓幼兒在有趣有意義的操作、嘗試、猜想、比較中逐步學會主動探究問題、總結經驗,達到獲取知識、發展能力、培養科學態度的目的,并實現系統性、整合性的課程實施要求,自主獲得紙筒形狀不同承受力也不同的知識和經驗。
幼兒園科學領域活動教案設計(篇14)
一、活動目標:
1、引導幼兒與同伴合作進行創作活動,體驗活動帶來的樂趣。
2、對了解動畫成因感興趣,有探索科學的欲望。
3、鼓勵幼兒進行簡單的制作活動,能大膽地較完整地說出自己的制作過程。
二、活動準備:
畫有小貓釘釘子不同形態的畫紙若干(畫紙左下角標有1――10的數字),快速翻動成動畫的小畫書若干,小紙盒十個,雙面膠,釘書機,筷子畫有小鳥和鳥籠子的畫紙若干。
三、活動過程:
1、出示小畫書,引起幼兒興趣。
師:小朋友,你們喜歡看動畫片嗎?都喜歡看什么?我這也有一部好看的動畫片,它呀,就藏在我的這本小書里,你們想知道演的`是什么嗎?(發給幼兒每人一本小畫書)
小朋友,你的小畫書里畫有什么?(個別幼兒回答)現在請小朋友玩一玩,怎樣讓里面的畫面也像動畫片一樣動起來。(幼兒自己探索)__×,你的小書里演的是什么?你是怎樣讓它動起來的?(幼兒一邊操作一邊回答)__×,你的小書里演的是什么?你給小朋友操作一下。
看了這樣的小書,你們有什么問題要問老師嗎?……(幼兒暢所欲言,提出自己的問題)剛才有的小朋友提出為什么小書里的人能動起來,這是因為我們的眼睛看過圖片后會留下印象,在很短的時間內看過許多這樣連續動作的圖片,留下的印象就連起來,就像在放動畫片。
2、幼兒自己制作平面動畫小書
剛才是老師的小書里放動畫片,你們想不想自己也來制作動畫小書?前面有十個盒子,每個盒子里都藏著一個小秘密,等你從這十個盒子里把十個秘密都找齊了,你看一看會發現什么?(幼兒自由探索,有的孩子從動作上排序,有的孩子從圖片左下角的數字上來排序,在活動過程中,引導幼兒相互幫助)十個秘密都找齊的小朋友你看到了什么?(幼兒快速翻動,小貓就像在釘釘子)老師幫你把動畫小書釘起來。
3、幼兒探索制作立體動畫
小朋友真聰明,能把許多連續動作的圖片制成動畫小書,我這還有兩幅圖片,一幅是小鳥,另一幅是鳥籠子,誰能用這根筷子和雙面膠來做幫手,讓這只小鳥動起來,飛進籠子里。(教師一邊說一邊出示各種物品,幼兒自主探索,教師指導)__×小朋友做好了,你來演示一邊,怎樣讓小鳥飛進籠子里?你是怎樣做的?(幼兒回答先把小鳥圖片的背面粘上雙面膠,再粘上筷子,再把鳥籠子的圖片粘到筷子上,雙手一搓筷子,小鳥就“飛”進籠子里了)
4、結束部分
小鳥飛進籠子里了,我們讓小班的小朋友看一看,是怎樣做成的,好嗎?(帶領幼兒到小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