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學三年級的科學教案
科學的最早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埃及和兩河流域(3500左右到公元前3000)。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小學三年級的科學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小學三年級的科學教案1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會觀察比較與描述陶瓷與玻璃的相同與不同。
(2)會觀察比較與描述陶和瓷的相同與不同,如硬度不同,表面光滑程度不同,顆粒的粗細不同等。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玻璃和陶瓷特點的相同點,如不會生銹、腐爛,不容易深化,容易清洗,都容易被打碎等。它們的不同點是玻璃可再生,而陶瓷不可再生等。
(2)了解玻璃與陶瓷的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意識到制造陶瓷是我國古代勞動人民的一項偉大發明創造。
(2)體會到科學技術飛速發展的今天,陶瓷的應用還相當普遍。
二.教學準備;
1.學生自帶一些玻璃、陶瓷用品,變色眼鏡玻璃片、陶片、瓷片、放大鏡、簡易顯微鏡等。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檢查學生帶來的物品。
2.復習引入。
(二)自主學習:
1.讓學生說說自己帶來的物品是什么做的,干什么用的。
(1)學生匯報。哪些物品是用玻璃做的,哪些物品是用陶瓷做的。在些什么用途?
(2)師生小結。
2.研究玻璃和陶瓷。
(1)用放大鏡觀察、鉛筆敲、互相刻劃以及其他工具,研究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與相同點。還可以用到其他的方法。
(2)學生研究后匯報。
(3)教師演示用其它的方法比較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用酒精燈加熱玻璃管后會變軟,而陶瓷不會變軟;玻璃可以再加工,而陶瓷不能再加工。它們都可以作為盛東西的容器,而且保存效果好,因為他們不會生銹、腐爛。
(4)師生共同小結小結玻璃和陶瓷的不同點和相同點。
3.比較陶片和瓷片有什么不同。
可以用互相刻劃比較軟硬,放大鏡觀察顆粒的大小。從而區別陶與瓷。
4.古代人是怎樣發明陶瓷的。
(1)介紹中國的陶瓷技術。中國是陶瓷的發源地。在英文中“陶瓷”與“中國”是一個詞,“ahina”。
(2)學生閱讀P56的圖,想象古代人是怎樣發明陶瓷的。
(3)小組交流。
(4)個別同學匯報交流。
5.介紹陶瓷和玻璃的廣泛用途。
(三)課后作業。
用泥土制作一個陶瓷模型。
小學三年級的科學教案2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學會用多種感官認識水、并能在觀察中發現水的性質。
(2)能用語言、文字描述觀察水的結果。
(3)初步認識物體的方法,能夠在多種液體中快速鑒別水。
(4)能區分什么是假設,什么是事實。
2.知識與技能;
(1)知道水能溶解一些物質,學會做溶解實驗,理解溶液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
(2)知道水能產生毛細現象,了解毛細現象在生活中的應用。
(3)了解水的表面張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在探究過程中,能夠細心觀察,尊重事實,尊重別人的意見。
(2)喜歡研究與水有關的事情,愿意與同學交流看法。
二.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
燒杯、滴管、蠟紙或錫紙(鋁箔),方糖(或食鹽)、木筷子、墨水、曲別針(或小釘子);醬油、牛奶、白醋、糖水(或鹽水)、雪碧、水六種液體及熱水等。
2.學生準備:
紙巾(或手紙)、硬幣、白紙、水杯、調料袋、塑料瓶蓋。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
1.我們上一節課研究了生命離不開水,那么為什么生命離不開水呢?讓我們通過實驗,揭開它的奧秘。
2.揭題。
(二)自主學習:
1.觀察水,描述水。
(1)請學生用自己的感官和桌面上的儀器或身邊的可利用的物體,觀察一杯水,你對這杯水有什么新的發現。我們比一比,哪一組發現的水的奧秘多,把你們的發現用文字或圖畫記錄下來。
(2)學生分組活動。
(3)教師鼓勵學生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研究:
杯中的水是什么樣的?當被水濺出來、灑出有什么現象?水滴在別的物體上,會發生什么現象?當越來越多的小水滴聚成大水滴時,水形成的圈有什么現象?幾滴水從空氣中落下時,呈現什么形狀?……
(4)學生分組匯報交流。要求從多角度描述水是什么樣的物體。
2.辨認水。
(1)師出示六杯液體,請學生找出哪一杯是水。教師介紹辨認方法:“一看、二聞、三嘗”。不認識的物體不能隨便嘗,以防中毒。
(2)分組活動。
(3)匯報交流。
3.認識水的溶解現象。
(1)研究糖水。糖水是怎么做出來的,糖到水里后有什么變化?
(2)研究溶解。學生匯報后,教師強調同學們說的“化了”、“溶化了”等,在科學上叫做溶解。
(3)研究固體、液體、氣體都能溶解在水里。溶解在生活中應用非常廣泛,它既有好處也有壞處,說說生活中溶解的應用。
4.認識毛細現象。
(1)師演示實驗:窄紙巾的下部插入帶色的水中,先猜猜會發生什么現象?再試試結果怎樣?
(2)學生分組實驗。
(3)匯報交流。
(4)生活中還看到過哪些水往上爬的現象?
(5)師生共同小結:科學上把不沿著縫隙往上爬的現象叫做“毛細現象”。
5.認識水的表面張力。
(1)師演示實驗:
往硬幣上滴水,大家共同數一數,直到水溢出時,一共可以滴多少滴水?再從多個角度去觀察水面,你能發現什么?
(2)學生分組實驗。
(3)匯報交流。
(4)師生討論。得出“水的表面張力”的概念。理解“張力”的意思。
(5)書上P27下方的圖中的實驗。
(6)學生共同研究這些問題。
(三)課后作業;
1.找找生活中,還有哪些物質能夠溶解在水里?它對人們的生活有益,還是有害?
2.完成P27下的兩個研究實驗。
小學三年級的科學教案3
【教學目標】
科學概念目標
1、水能溶解食鹽和小蘇打。
2、同樣多的水能夠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質量是不同的。
科學探究目標
1、通過對比的方法研究同樣多的水中溶解的食鹽和小蘇打的質量。
2、能用攪拌使水中的物體充分溶解。
科學態度目標
學會使用對比的方法觀察實驗現象。
科學、技術、社會與環境目標
感受生活中的溶解現象,知道可以利用這種變化為生活服務。
【教學重難點】
重點:通過對比實驗探究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
難點:設計對比實驗來說明食鹽和小蘇打在水中的溶解能力不同。
【教學準備】
為學生準備:食鹽20g,平均分成8份;小蘇打20g,平均分成8份;裝有水的燒杯2個、玻璃棒2根、學生活動手冊等。
教師準備:學生實驗材料一套、課件等。
【教學過程】
一、聚焦
1、出示圖片:紅糖在水中慢慢溶解。
提問:在生活中我們經常把食鹽和紅糖放入水中,食鹽和紅糖會溶解在水中。還有哪些物質也能溶解在水中?
2、引出小蘇打并簡單介紹。
3、出示一杯清水和若干食鹽、小蘇打。
提問:如果我們把它們不斷地加入這杯水中,它們能一直溶解下去嗎?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引入,喚起學生的前概念“水能溶解一些物質”,并進一步引發學生思考: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無限的嗎?激起學生對“比較不同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的探究興趣。
二、探索
活動一:設計對比實驗
1、教師提問:猜一猜,食鹽和小蘇打哪一種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強?我們可以怎樣做這個實驗?
2、引入對比實驗。
通過向兩杯等量的水中,分別加入食鹽和小蘇打并比較它們的溶解能力。
3、實驗設計,小組討論。
(1)對比實驗應該設置哪些實驗條件?
(2)怎樣取同樣多的水?
(3)食鹽和小蘇打每次放多少?
4、明確實驗方法。
(1)在兩個相同的透明杯中分別倒入50毫升冷水;
(2)分別往兩個水杯中加入1份食鹽和1份小蘇打;
(3)用攪拌棒攪拌至完全溶解;
(4)重復第二步,直到食鹽、小蘇打不能溶解為止。
5、引導學生進一步思考。
在做實驗時,為什么要一份一份地加入?
若某一份沒有全部溶解,份數如何計算?
6、出示實驗記錄單。
活動二:探究溶解能力
1、出示實驗材料。
2、出示實驗提示。
(1)明確分工,相互合作。
(2)輕輕攪拌,不要溢水。
(3)沒有溶解,不算一份。
3、分發材料,小組觀察,教師指導。
4、引導學生思考以下問題。
50毫升水中溶解了多少份食鹽?多少份小蘇打?
食鹽和小蘇打的溶解能力相同嗎?
設計意圖:對于剛上三年級的學生來說,讓他們直接設計對比實驗還是有一定難度的。因此,設計實驗時,教師要一步一步引導學生思考怎樣做可以使對比更有效。明白了對比實驗的重點和難點,可以為學生后續規范地進行對比實驗打好基礎。
三、拓展
1、拓展資料。
不同的物質在水中的溶解能力是不同的。
在溫度等條件發生變化時,同一物質的溶解能力也有變化。
2、課后實驗。
廚房中有許多物質都能在水中溶解,比如白糖、味精、食鹽、小蘇打等。
哪一種物質的溶解能力比較強?如果想在家里做實驗,我們可以怎么做呢?
設計意圖:讓學生從課堂的實驗延伸,課后尋找生活中溶解的例子并繼續研究,促進學生進一步了解溶解在生活中應用的廣泛性和重要性。
小學三年級的科學教案4
【教學目的】
1. 使學生知道科學這門學科的學習內容和自己平時所經歷的科學過程。
2. 培養學生的實驗能力,推理歸納能力。
3. 培養學生認真細致的科學態度。
【教學重難點】
1.重點是使學生知道科學就是研究事物的規律的。
2.推理歸納事物發展的必然規律的是難點
【教學準備】
1. 實驗材料。按課文要求準備。
2. 掛圖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要點】
1.讓學生懂得要進入科學領域必須從自己開始。
2.讓學生對自己的外表、特征有所了解。
3.學會使用測量工具和記錄數字。
【教學過程】
一、引入活動
1.通過插圖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圖片與插圖相結合;口頭與教材相結合。
2.通過演示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簡單易做的小實驗,觀察實驗現象,提問題,不解釋為什么。
3.參考實驗:掛物體吸盤、空氣占據空間。
4.通過觀察提出問題,產生好奇心。
5.關于電視提問題,可安排小組討論。
注意:讓學生提問題,首先讓學生有問題,其次能夠提出問題,要給出時間、機會。本活動的重點是提出問題的訓練,而不是問題的訓練。
二、體驗活動
1.提現成問題“向兩片紙中間吹氣,猜一猜會發生什么現象?”
2.讓學生自己填寫“我認為”。
3.兩人一組體驗,交換角色體驗。
4.填寫觀察到的現象。
5.填寫我的解釋。
6.交流我的解釋。
三、小結:
同學們所提出的問題就是我們科學上要解釋清楚的問題。這些問題也是我們今后要研究的課題。只要我們努力學習積極探索,科學這一門學科將會學得更好,同學們一定有所發明,有所創造性。
注意:重點是喚起學生的探究興趣,不要糾纏學生答案的對與錯。
小學三年級的科學教案5
一.教學目標:
1.過程與方法:
(1)能夠運用多種感官和適當工具,對紡織材料進行探究。
(2)能夠根據材料的特性、用途、來源或其他標準對紡織材料進行分類。
2.知識與技能:
(1)認識一些常購買的紡織材料,如:棉、絲、毛和人造纖維。
(2)知道這些材料的主要區別、特點和用途。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體會科學技術的進步和發展。
(2)意識到人們為了滿足各種需求,在不斷研究、發明、生產新材料。
二.教學準備:
學生自帶各種紡織布料,放大鏡、鑷子、火柴等。
三.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檢查學生帶來的紡織布料情況。
(二)自主學習:
1.認識纖維。
(1)師出示幾種纖維。人們穿的衣服都是纖維做成的。根據加工的方法,纖維一般分為天然纖維和化學纖維。化學纖維又可以分為人造纖維和合成纖維。
2.學生認識布料。
(1)4人小組全在一起,共同研究自己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按照P53上圖的方法(棉布、絲綢、羊毛、合成纖維)分類。如果認為還有其他的類別,也可以列出。
(2)分組研究。
(3)小組匯報。
(4)同學分的對不對呢?
3.教師講解一些辨認的方法。
(1)講解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布料。
棉、麻是植物纖維,燃燒時易燃,有燒紙張的氣味,燃燒后有灰燼。絲、毛燃燒時有燒頭發的氣味,燃燒后灰燼很少。合成纖維燃燒時成黏膠狀熔化物,燃燒后的灰燼呈黑色固體物質。
(2)注意安全。取得布料一定要小,不能太大。
(3)學生分組用火燒的方法辨認帶來的布料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4)小組匯報辨認情況。你們是怎樣做實驗的,你還發現了些什么現象?它們都是些什么材料做成的?
(5)師生共同討論得出結論。
(6)通過衣服上的標簽來辨別布料的成份。
4.指導學生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
(1)讓學生通過用眼看、手摸、觀察纖維的光澤、粗細、長短和彎曲情況,比較各種布料的不同點。可以從柔軟必、透氣性、牢固性、吸水性、防水性等方面去研究。
(2)從以上幾點判斷布料的優劣。
5.研究布是怎樣織成的。
(1)利用放大鏡等工具,通過拆布料的方法,研究一下布是怎樣織成的。
(2)學生匯報演示:布是怎樣織成的。
(三)課后作業;
搜集有關一些紡織材料的發展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