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
所謂符合科學性,就是教師要認真貫徹課標精神,按教材內在規律,結合學生實際來確定教學目標、重點、難點。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粵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粵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1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能從日常現象中總結出聲音對我們的生活有哪些作用。能綜合運用所學知識和技能設計出“無噪聲書房”。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愿意把自己知道的減少噪聲的辦法與同學交流,體會合作的愉快。愿意用所學的知識和技能解決生活中的實際題目,改進生活。
科學知識目標:能用自己的話描述“樂音”和“噪聲”。能舉例說明噪聲的危害和減少噪聲的方法。能舉例說明聲音給我們帶來的“好處”和“壞處”。
教學預備:搜集有關聲音作用、噪聲危害的文字或圖片資料
教學過程
一、引進:聲音與我們的生活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它給我們傳來很多信息,幫助我們熟悉四周的世界。
二、活動一:聲音能告訴我們什么?
1、觀察圖中的圖片,聲音告訴我們什么?
2、討論聲音還有什么用處?把自己知道的與同學交流。
3、什么樣的聲音令我們煩躁?
三、活動二:減少噪聲
1、組織學習科學在線
2、討論:噪聲對人的身體有什么危害?
3、講解:噪聲是現代社會的一至公害,人們在減少噪聲危害方面想了很多辦法:路上圖標(禁止叫嗽叭);耳機內放上厚厚的墊子;馬路兩旁種很多樹木。
講解:馬路兩旁的樹木不僅可以遮擋強烈的陽光,還可以降低噪聲的強度,這是由于濃密的樹葉有很強的吸音能力。科學實驗證實:10米寬的樹帶能使噪聲減弱30%,20米寬的樹帶可以使噪聲減弱40%。
4、提問:把自己知道的減少噪聲的辦法與同學交流。
四、拓展
設計一個“無噪聲書房”,用文字或圖表示出來。
設計前引導學生:設計前要考慮什么材料有利于減少噪聲?地墻壁、門窗、地面等應選擇什么材料?“無噪聲書房”對四周環境有什么要求?
五、總結全課
7光的傳播
學生小組合作實驗
多次實驗,邊實驗邊記錄,把觀察到的現象記錄在書中。
粵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2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能通過實驗探究哪種材料適合做鼓面。能按照書上的要求制定出制作小樂器的小組計劃。能夠在教師的指導下制作簡單的小樂器。能對自己和別人設計、制作的小樂器進行客觀的評議。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在制定小組制作計劃的過程中愿意提出自己的想法。愿意與小組其他成員分工完成小樂器的制作任務科學知識目標:能說出聲音的大小、高低與物體的振動有什么關系。
教學預備:圓口容器、氣球、塑料袋、棉布、牛皮紙、橡皮筋或膠帶、剪刀等
教學過程
一、引導學生熟悉書中的各種樂器,并提問:你們熟悉這些樂器嗎?你會彈奏嗎?
告訴學生不同的樂器會產生不同的聲音并且聲音的高低大小也不同
二、活動一:做小鼓
1、用有圓形口的容器做鼓身,選擇不同的材料如橡膠薄膜、塑料薄膜、牛皮紙做鼓面,用橡皮筋和膠帶將它繃緊在鼓身上敲擊鼓面,仔細聽聽發出的聲音。
以教師演示為主以技能練習為重點
2、提問:敲擊不同材料的鼓面發出的聲音一樣嗎?哪種材料更適合做鼓面,為什么?
三、活動三:制作自己的小樂器
1、讓學生先欣賞一些同學做的小樂器。
學生認樂器
學生動手實驗
學生討論
得出結論:聲音與材料的性質有關,材料不同樂器演奏的效果也不同
2、布置制定小組計劃
試一試,怎樣讓自己制作的小樂器發出聲音?怎樣讓小樂器發出高低大小不同的聲音?
布置討論任務:對同學們制作的小樂器進行評價。
四、教師總結全課制定小組計劃
學生得出結論:聲音的大小與物體振動的強弱有關;聲音的高低與物體振動的快慢有關。
學生討論制定小組計劃的過程中提出自己的想法
粵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3
教學目標
科學探究目標:能按照物體和透光程度對物體進行分類。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愿意把本組的發現與其他組進行交流。科學知識目標:能說出將物體分為透明、半透明和不透明物體的依據。能正確說出光照到不透明的物體上會產生什么現象。
教具預備:手電筒、一瓶礦泉水、玻璃杯、書本、玄色布料、報紙、卡片紙、小玩具、白紙。
教學過程
一、引進:光在傳播過程中碰到物體時會怎么樣?
學生回答
二、活動一:
1、提問:光能透過哪些物體?
老師:讓教室的光線暗一些,做好分工合作,并提示操縱方法,提示后再讓學生做實驗。(與桌面平行,與物體保持適當的間隔,且間隔不變)
學生實驗并分類記錄:
2、教師領著學生總結:提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個概念。
3、日常生活中什么地方用了透明、半透明、不透明的物體,把自己的發現與同學交流。
三、活動二:影子
1、光照在不透明物體上時會有什么現象?
2、將燭炬前后、左右、上下移動時,小兔的影子有沒有變化?
四、總結全課
省略
粵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4
一、 學習目標
1、 通過展示自己的觀察記錄,交流自己對蠶的觀察發現。
2、 探討對觀察現象的思考。
3、 與其他小動物進行比較學習。
二、 教學重難點
對蠶的生活習性及其生長特點進行觀察,并能說出自己的認識、見解。
三、 教學難點
認識蠶的“變態”發育過程,進而理解生物的“變態”發育過程。
四、 材料準備
A、蠶若干、桑葉若干、同學們做好的觀察記錄、放大鏡若干、有關蠶一生的一些文字、圖片、視頻資料。
B、蠶寶寶的身體顏色是怎樣變化的(顏色的變化)?
C、蠶體色的主要照片,讓學生排列順序(顏色的變化)。
五、教學過程
1、 蠶寶寶每次能吃多少桑葉?它是怎么吃桑葉的(小組合作完成)?
2、蠶的蛻皮過程是怎樣的呢(小組合作完成)?
A. 你發現蠶蛻了幾次皮(小組合作完成)?
B. 蛻一次皮用了多少時間(小組合作完成)?
C. 蛻皮前蠶有什么反常的情況(小組合作完成)?
D. 蛻皮前和蛻皮后的蠶有什么不一樣(小組合作完成)?
E. 你認為你的蠶還會蛻皮嗎?
3、吐絲前的蠶寶寶
A.許多同學都認為毛毛蟲與蠶很相象,那蠶也會變成像“蝴蝶”一樣的動物嗎?
B.蠶寶寶什么時候變成“蝴蝶”一樣的動物呢?
C.蠶什么時候結繭呢?你有什么根據?
(觀察蠶,學生發現蠶的胸部變透明了,嘴中有少些絲吐出推測出蠶就要結繭了。)
D.面對快要結繭的蠶寶寶你有什么想法和問題嗎?
(1) 蠶寶寶的肚子里本來就有絲嗎(充分展示同學們的想象力)?
(2) 吐絲后的蠶寶寶在繭子里做什么呢(充分展示同學們的想象力)?
六、拓展延伸
將蠶與你喜歡的小動物進行比較。
粵教版三年級科學下冊教案5
【教學目標】:
過程與方法
1、提出有關養蠶的問題。
2、觀察蠶卵和蟻蠶。
3、能夠用語言和圖畫描述蠶卵和蟻蠶。
4、能夠對蟻蠶的長度做定量測量,并記錄下來。
科學知識
1、知道養蠶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項。
2、知道蠶卵能孵出幼蟲,剛出殼的小蠶叫蟻蠶。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1、初步領略生命的神奇與偉大。
2、關注生命、親近生命、珍愛生命。
【教學重難點】:
知道養蠶的基本方法和注意事項。
【教法學法】:觀察法、談話法、小組學習法、
【教學準備】:蠶卵,蟻蠶,放大鏡,羽毛,圖片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1、師出示一塊絲綢,談話:這是什么材料?絲綢是用什么織成的?(蠶絲)蠶絲是從哪里來的?(蠶吐的)
2、詢問:你們養過蠶嗎?
3、談話: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習、交流如何養蠶。
二、學習新課
1、師生談話
(1)、提問:關于養蠶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2)、討論:蠶和我們人類一樣,也共同擁有寶貴的生命。那么在蠶寶寶出生前,要做好哪些準備?我們該如何做才能成為稱職的“蠶媽媽”?(引導學生從食、宿、呼吸、保健、安全等方面為蠶寶寶做考慮)
(3)、提問:還有哪些問題需要研究?
2、認識蠶卵。
(1)、仔細觀察蠶卵(提示用尺子測量直徑,用放大鏡觀察蠶卵的形態)(提醒蠶卵也是有生命的,要輕拿輕放)
(2)、啟發學生運用多種感官對蠶卵進行觀察,并用語言或圖畫的形式描述蠶卵。
(3)、談話:把我們剛才觀察蠶寶寶的過程記錄下來,就成為蠶寶寶的第一篇日記。
3、認識蟻蠶
(1)、提問:剛剛孵化出來的蠶是什么樣的?
(2)、你認為這時候的蠶像什么?你知道這時候的蠶叫什么名字?
(3)、分組觀察蟻蠶(或看有關蟻蠶的圖片或音像資料)
(4)、用語言描述蟻蠶。
(5)、養過蠶的同學介紹蟻蠶的有趣事情。
三、總結
1、討論:用哪些方法記錄蠶寶寶的成長過程?啟發學生可以通過畫像、拍照、錄像、文字記錄等方法為蠶寶寶做好成長記錄。
2、談話:鼓勵學生堅持為蠶寶寶記日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