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級科學學科的教案設計
科學探究是科學學習的中心環節,而在這種探究活動中,實驗是一個重要的組成部分,因此,實驗教學也是小學科學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一些一年級科學學科的教案設計,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一年級科學學科的教案設計1
走進科學課
一、教學要求:
1、收集有關科學和科技發展的資料,明確科學課研究的對象和學習的知識內容。
2、意識到科學精神、態度、價值觀與科學成就的取得有直接關系。
3、體會到科學技術的發展對人們生活和社會進步的作用,初步體會到科學與技術的關系。
二、教學重點:
1、意識到科學精神、態度、價值觀與科學成就的取得有直接關系。
2、知道科學家的發明創造對科技發展的重要作用。
三、教學過程:
1、導入:
知道哪些科學家的名字?
知道哪些我國科技項目?
2、學習新課:
(一)科學課上要做什么?
1、談話,簡述科學的意義,科學課研究的對象。
2、分析科學家取得某項成就的原因。
3、具體說出科學家的哪些精神值得自己學習,
(二)活動過程:(1)
1、看書第二頁。
2、說說你看到了哪些,等得了什么?
3、學生獨立獲取信息,同位互相交流。
4、小組交流自己的閱讀結果.
(三)活動過程:(2)
1.拿出帶來的葉片觀看一下,葉子是什么樣的?
2.小魚為何改變了方向?(課本第三頁)
3、小組代表說發現。
4、教師小結:我們要從小熱愛科學,善于觀察與思考,能夠發現問題和探究問題的答案及追求真理。
四、拓展活動
聽科學家的故事。學生互相講。
一年級科學學科的教案設計2
運水游戲
教學目標:
1.使學生在運水游戲中,再次感知水的特性。
2.能認識和選擇在不同情況下適宜運水的工具、材料,并用語言表達出來。
3.在活動中充分感受玩水帶來的樂趣,體驗成功的快樂。
教學準備:
水、充氣盆、空桶、漏斗、瓶子、小水桶、小杯子,小鏟子,小筐、小勺子、毛巾、棉花、吸水紙、海綿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起學生對水的興趣。
師:"同學們,你們玩過水嗎?""水是什么樣的?""玩水的時候應該注意些什么呢?"(不能把自己和同學的身上弄濕)
(二)通過玩水,自由探索。
1.運水。
(1)我們今天接到一個新任務,就是把這邊水槽里的水運到那邊的水槽里去。(不能直接倒,并且不能漏了水或著撒了水。)
(2)學生運水。(滲透教育“水是很珍貴的,別把它漏到地上了。”
2.看圖片。
師:看著圖片你想到了什么?
(水會流東,水很珍貴,要節約用水;誰能給人們帶來方便,也能帶來危害。)
(三)活動延伸:
師:今天的任務都完成得很好,下面讓小水輪轉起來。(兩人一組)
一年級科學學科的教案設計3
多樣的天氣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
知道陰、晴、雨、雪、風、霧等天氣現象、主要特征和相應的天氣符號。
(2)科學探究
初次經歷較長時間地、有目的、有計劃地觀察,并記錄天氣現象的過程。
(3)科學態度:培養堅持性,激發學生關注天氣的興趣。
(4)STSE:了解到人們在監測、獲取天氣信息的方法與途徑。
二、教學準備
各種天氣的圖片、錄像,天氣符號圖片,活動手冊
三、教學時間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天氣,與我們密切相關。這節課,我們要開始學習有關天氣的科學。
(二)新課學習
1.認識天氣現象和天氣符號
(1)這是什么天氣?
依次出示晴、陰、雨、雪、風、霧等不同天氣的圖片,調動學生的生活經驗。
(2)找晴天和陰天的特征
首先出示不同地點的晴天圖片,找晴天的主要特征(太陽沒有被云遮住)。
接著出示不同地點的陰天圖片,找陰天的主要特征(太陽被云遮住了)。
(3)用符號表示晴天和陰天
首先同時出示同一地點的晴天和陰天圖片兩張。提問:用圖形符號表示晴天和陰天,怎么畫才好區分呢?學生試畫,然后交流。最后出示教材所畫的晴天和陰天的天氣符號,與之對照。
(4)用符號表示雨、雪、風、霧等不同天氣依次出示雨、雪、風、霧等不同天氣的多個圖片。找上述每種天氣的主要特征。學生試畫,然后交流。最后出示教材所畫的相應天氣符號,與之對照。
(5)看符號認天氣
出示不同的天氣符號,學生認天氣。
2.觀察記錄一周天氣現象
(1)明確任務
任務1:同一地點,不同時刻,天氣會相同嗎?(例如,學校,每天9點、12點、下午3點)
任務2:不同地點,同一時刻,天氣會相同嗎?(例如,不同區域的兩家住地,每天7點)
(2)領取任務
同學們選擇任務,相同任務的幾個人組成小組。
(3)記錄指導
(4)交待注意事項課后觀察,堅持觀察一周。及時記錄和交流。注意安全。
3.說一說獲取天氣信息的方法
(1)親自觀察、測量
(2)電視、廣播中播放的天氣預報
(3)其他有天氣信息的設備或人員
(三)整理,下課。
一年級科學學科的教案設計4
大自然中的發現
一、教學目標
1.科學知識:認識物品的特征。初步感知自然界的物品分為有生命和無生命的。
2.科學探究:培養觀察、比較、分類能力。
3.科學態度:細致觀察,如實描述,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索自然的興趣。
4.STSE:愛護環境,不破壞環境,引導學生建立科學與技術的關聯。
二、教學準備
分組材料:放大鏡,塑料托盤,自己考察帶回來的自然物品
教師準備:實物投影
三、教學時間1課時
四、教學過程
(一)教學導入
提問:1.觀察物體,需要哪些感官參與?用感官觀察時要注意些什么?
2.達爾文是怎樣考察大自然的?
(二)新課學習
1.觀察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
(1)學習使用放大鏡
教師首先演示怎樣使用放大鏡——手持鏡柄,眼看鏡片中的物象,調整鏡片距離物體的遠近,直至看到清晰放大的物象,然后學生練習。
教師巡視指導并警示學生注意安全,例如“不要用放大鏡對著太陽看,以燒傷眼睛”。
(2)小組內分享自己帶來的物品,討論怎么觀察每個物體(借助感官和工具)。
(3)指導制訂觀察計劃(包括觀察時組內成員怎樣分工,如何做觀察記錄)。
(4)學生觀察。
2.給自己采集的大自然的物品分類
(1)確定分類的標準(一分為二)
(2)自行分類
(3)展示分類結果,小組內交流,相互評價
(4)擴大物品范圍(由個人物品到全組物品)再次分類
(5)繼續擴大物品范圍(由小組到全班)再次分類
(6)發現問題:物品越多,一分為二的分類標準比較難找。
(7)教師指導:將物品按照有生命和無生命劃分。
3.考察交流會
(1)組內整理觀察過程中產生的問題
(2)全班交流,問題匯總
(3)小結:在觀察的基礎上,我們可以提出與之相關的科學問題。科學家們就是這樣不斷地提出新的問題,不斷地解決問題,使得科學不斷進步的。
4.拓展—來自大自然的藝術
(1)教師展示葉畫、石頭拼圖作品
(2)學生創作
(3)學生作品展示
(三)整理材料,下課。
一年級科學學科的教案設計5
看一看
教學目標:認識眼睛,以及它們的作用,知道眼睛的重要性。
準備材料:鏡子、七巧板圖片
教學建議:
學生戴眼罩的時間不宜過久,可能會造成感覺不適。
教學過程:
1、導入一
教師:(播放動畫)蒙蒙諾諾是怎么找到自己照片的啊?小朋友們閉上眼睛,你們還能看到自己的好朋友嗎?,往四周看一看能看到什么?(引導學生發現眼睛的重要性)
2、導入二
活動導入
教師:現在請小朋友們安靜。仔細聽一聽,聽見什么聲音了嗎?那么現在請你們把耳朵捂住,還能聽見嗎?聽得清楚嗎?
活動:小眼看世界
(1)戴上眼罩,體驗黑暗
教師:(分發材料)你看得見嗎?能走路嗎?(引導體驗黑暗帶來的不便)
教師:下面老師要請一個小朋友上前,戴著眼罩,穿過這些障礙物,看看會怎么樣。(在教室前面擺法一些椅子等障礙物,擺放2-3個即可,同時老師在旁邊注意保護,以免學生跌倒磕碰)
(2)眼睛的作用
教師:剛才戴上眼罩的小朋友走的跌跌撞撞的,誰說一下這是為什么呢?(鼓勵幼兒積極發表自己的看法,進一步讓幼兒體驗黑暗,明白眼睛的作用)教師:小朋友們說的都很好,所以我們要愛護我們的眼睛,還要關心和幫助眼睛看不到的人,對不對?(引導小朋友愛護眼睛,培養小朋友助殘意識,關心幫助殘障人士)
3、評估
(1)是否知道眼睛的作用。
(2)是否參與了眼睛的游戲。
4、小結:師談話說如何保護自己眼睛和耳朵
5、延伸:
圖片有哪幾種動物(9頁大象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