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高三地理教案設計
這對于沒有社會經驗的學生來說,無疑是個困難的想選擇。如何度過這重要又緊張的一年,我們可以從提高學習效率來著手!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人教版高三地理教案設計,希望能給大家帶來幫助。
人教版高三地理教案設計1
【教學目標】
一、知識目標
1.了解四種主要地質災害(地震、火山噴發、泥石流和滑坡)的成因及危害;
2.了解地質災害的關聯性,理解監測防御地質災害的重要性;
3.了解人類活動對地質災害的直接和間接影響,了解關于地質災害方面的科學研究的進展。
二、能力目標
1.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能正確評價地質災害和人類活動的關系;
2.增強學生面臨地質災害時的應變能力;
3.讀圖獲取信息能力。
三、情感目標
強化學生科學的人生觀,使學生具有環境保護意識和防災、減災意識。
【教學工具】多媒體課件
【課前準備】將學生分組,使搜集與地質災害相關的各類資料。
【教學過程】
【課件演示】唐山地震圖片,有配音。
【教師引導】剛才我們看了有關唐山大地震的一些圖片和文字資料,我們發現,陸地環境的變化有時異常激烈,這些自然現象是地球內力作用的表現,它們常常給人類環境造成極大的損害和威脅,我們稱為地質災害。請同學們思考,你所了解的地質災害有哪些,能舉例說明嗎?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主要地質災害目錄
【觀看錄像】地震基礎知識
【提問】地球為什么會有地震呢?
【學生回答】(板塊邊緣,地殼不穩)
【觀看錄像】地震發生的原因
【教師總結】知道了地震發生的原因,我們不難知道世界地震的分布。
【觀看圖片】展示“世界地震分布圖”和“六大板塊的分布圖”
【提問】雖然我們很少親臨地震,但通過學習我們知道地震實際上是地球內能在地殼的斷層帶以地震波形式迅速釋放的過程,請大家發揮想像,地震會產生哪些危害呢?
【學生分組討論后回答】略
【教師補充】我們很容易看到地震帶來的直接危害,而實際上,地震常常會帶來其它一些間接危害,這些間接的危害往往造成更為慘重的損失。例如地震引起的火災,引發的瘟疫等等。
【過渡】剛才我們看了世界地震分布圖,事實上世界火山的分布和地震分布基本上是一致的。下面讓我們來了解一些火山的基礎知識。
【播放錄像】“火山的基礎知識”
【教師引導并提問】通過觀看錄像,我們了解了關于火山的一些知識,請你回憶一下,火山的分類有哪些?你覺得這樣的分類說明了什么問題呢?
【學生思考回答】略
【教師總結】科學家們之所以提出休眠火山,正好說明了我們對于火山噴發規律的不甚了解。要確切了解這方面的知識,還需要更多更深入的科學研究。
【過渡提問】為什么意大利,日本是火山活動頻繁的國家?火山噴發的原因是什么?
【學生回答】略
【課件演示】展示板塊碰撞的動畫。
【分組討論】火山噴發也是破壞性很大的地質災害,但是,除了危害之外,火山噴發有沒有有利的方面呢?請舉例說明。
【課件演示】對火山噴發這種地質災害應該有正確的評價。(1)從災害的角度看(2)從資源的角度看。
【承接過渡】地震和火山噴發是危害非常大的地質災害。它們分別是地球內部能量釋放和巖漿活動在地表的體現,而另外兩種地質災害同樣不容忽視。這就是滑坡和泥石流。
【課件演示】請大家看下面的這組圖,思考后面的問題。
【學生回答】略
【教師總結】地質災害給人們的生活和生產帶來了極大的危害,我們應該積極的防御,盡量減少這些危害造成的損失。我國地域遼闊,地形復雜,地質災害的發生也十分普遍。
【動畫演示】請大家觀看我國的地質災害圖。
【提問】這么多的地質災害似乎有些聳人聽聞,但這都是不能回避的事實,我們應該如何進行防御呢?請大家觀看下面的錄像,看看日本在這方面做了哪些工作。
【播放錄像】日本地震災害的防御
【分組討論】在地震多發地區的人們,應該如何防御地震?(分地震前,地震來臨時和地震發生后三個階段各應該做些什么事?)
【教師總結】請參考擴展資料“地震發生時的應變”,接著總結地震災害的防御措施(三方面)。
人教版高三地理教案設計2
【教學重點】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學手段】土壤標本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土壤是陸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地理環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義是什么?
(閱讀教材“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書)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閱讀教材“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示意圖思考)土壤在地理環境中能夠起到什么作用?
(板書)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承轉)土壤與生物圈的關系體現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板書)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觀察土壤標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示意圖)土壤由哪幾部分組成?這些組成物質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物質形態?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理想土壤中各組成物質的比例是多少?物質組成與土壤肥力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板書)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閱讀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示意圖”思考)土壤的四種物質組成與其形成之間有什么關系?哪種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響?
(板書)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_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本節教材涉及的內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利用學生對土壤的感性認識,并遷移已有的關于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等知識,使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中通過對土壤標本的觀察,或實地土壤剖面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教學中列舉實例的目的可以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人類應如何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關系。
板書設計
第五節 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_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高中地理教案范文篇三:
教學目的:理解洋流的形成以及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 教學知識點:
1. 什么叫洋流?
2. 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是什么?以及洋流的分類。
3. 影響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環流系統有哪些? 4.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
5.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試找出分布規律。
重點:①洋流的分類②洋流的分布與流向③洋流的影響
難點:洋流的分布規律
教學方法:講授法 討論法
教學過程:第一步:引入新知,全班參與討論什么是洋流,是怎么引起的。解說:什么是洋流?→洋流又稱海流,海洋中除了由引潮力引起的潮汐運動外,海水沿一定途徑的大規模流動。(5分鐘)
第二步:圖文并茂,深入講解。洋流形成的主要動力是什么?→最根本的動力是太陽輻射冷熱不均,引起大氣運動,而后帶動海水運動,產生現在的洋流形式的主要原因是太陽輻射的南北差異,海陸分布和地球自轉帶來的地轉偏向力,也就是地心引力和離心力的合力。(10分鐘)。
洋流的分類→①洋流按成因分為風海流、密度流和補償流。風海流亦稱吹送流,漂流:在風力作用下形成的。盛行風吹拂海面,推動海水隨風漂流,并且使上層海水帶動下層海水流動,形成規模很大的洋流,叫做風海流。世界大洋表層的海洋系統,按其成因來說,大多屬于風海流。密度流在密度差異作用下引起。不同海域海水溫度和鹽度的不同會使海水密度產生差異,從而引起海水水位的差異,在海水密度不同的兩個海域之間便產生了海面的傾斜,造成海水的流動,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為密度流。補償流因為海水擠壓或分散引起。當某一海區的海水減少時,相鄰海區的海水便來補充,這樣形成的洋流稱為補償流。補償流既可以水平流動,也可以垂直流動,垂直補償流又可以分為上升流和下降流,如秘魯寒流屬于上升補償流。②按冷暖性質分為暖流和寒流,暖流:本身水溫比周圍水溫高,來自水溫低處,寒流,亦稱涼流,冷流:本身水溫比周圍水溫低,來自水溫高處。③按地理位置分類:赤道流、大洋流、極地流及沿岸流等。(20分鐘) 影響洋流流向的主要因素以及大洋環流系統有哪些?→一般的,除了北印度洋和中國沿海的洋流之外,其他地區洋流流向是穩定的,不受季節影響,而北印度洋和中國沿海洋流的流向轉變均是受季風改變的影響。北印度洋冬季受東北季風影響,洋流逆時針運動;夏季受西南季風的影響,洋流順時針運動;而中國沿岸洋流冬季受大陸西北和東北季風影響,流向向南;而夏季受到西南和東南季風影響,流向向北。
洋流系統:表層環流系統以中低緯海區的副高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以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低壓區為中心的氣旋型大洋環流,赤道為低氣壓區,由赤道兩側吹向赤道的東北信風和東南信風,驅動赤道兩側的海水由東向西流動。北面的稱為北赤道暖流,南面的稱為南赤道暖流。赤道暖流到達大洋西岸時,受陸地阻擋,其中一小股回頭向東形成赤道逆流:大部分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沿海岸
向較高的緯度流去,至中緯地區受西風吹動形成西風漂流。當它們到達大洋東岸時,一部風沿大陸西岸折向低緯,成為赤道暖流的補償流;另一部分沿大陸西岸折向高緯,構成極地寒流。南半球中緯海區的西風漂流。在南極大陸周圍形成的繞極環流,稱為南極寒流。反氣旋型大洋環流:信風漂流、信風漂流遇大陸后向高緯轉向的補償流、西風漂流、西風漂流遇大陸后向低緯轉向的補償流,便構成各大洋副熱帶海區(僅指大洋的如下海區:北太平洋、南太平洋、北大西洋、南大西洋、南印度洋)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氣旋型大洋環流:由西風漂流、西風漂流遇到陸地后向北分支形成的補償流、極地東風帶形成的中高緯大洋西岸的洋流組成北半球中高緯海區的氣旋型大洋環流。南極繞極環流:在極地東風帶的吹拂下形成環繞南極洲大陸一周的南極繞極環流,再往低緯方向為環繞南極大陸一周的西風漂流,因本海區自然特征比較一致,有些學者把南極外圍海區稱為南冰洋,另一部分學者認為大洋應有其對應的大洋中脊而不承認“南冰洋”這一稱謂。(25分鐘)
洋流對地理環境的影響有哪些?→對氣候的影響:總體來說,暖流增加溫度和濕度,寒流降低溫度和濕度。對海洋生物的影響:寒暖流交匯的海區,海水受到擾動,可以將下層營養鹽類帶到表層,有利于魚類大量繁殖,為魚類提供誘餌。對海洋污染的作用:有利也有弊:既可以使污染物因迅速擴散而加快其稀釋和凈化的速度,也相應地使污染范圍擴大。
世界洋流的分布有哪些?
洋流的分布規律:1.中低緯海區,形成以副熱帶為中心的反氣旋型大洋環流高中地理教案,北半球順時針流動,南半球相反。2.北半球中高緯度海域,形成逆時針方向流動的大洋環流。3.南極大陸外圍,在南緯40°~60°附近海域終年受西風影響,形成橫貫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的西風漂流,其性質為寒流。4.北印度洋,形成“夏順(時針)冬逆(時針)”的季風洋流,這主要與該海域夏季刮西南季風,冬季刮東北季風有關。(20分鐘)
第三步:回顧知識點,有任何疑慮的向我提問。
課后總結:大部分學生能了解洋流,以及洋流的分布。
人教版高三地理教案設計3
教學目標
通過學習使學生明確產生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大氣水平運動的產生及受力狀況。在學習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過程中,培養學生判讀原理圖和示意圖的能力,訓練學生繪制簡單原理示意圖的基本技能。在明確大氣運動基本原理的同時,使學生認識大氣運動與人們生活和生產活動的關系。
教學建議
關于讀圖能力培養和課后活動的教學分析
教材中“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的等壓線和風向圖”是訓練學生閱讀地圖的基本技能,也是訓練學生將所學的理論知識與實際應用密切聯系的很好途徑,教師不能忽視這一教育功能,應該充分利用此圖達到訓練的目的,另外本課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能夠使學生更加了解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息息相關的部分,因此也應該引起教師的重視,不能放任學生自由閱讀,潦草而過。
關于風的形成和風的方向的教學分析
關于風的形成是本課重點的知識內容,而風向的確定則是本課的難點知識,確定風向的關鍵是明確幾種力的關系,形成風的直接原因是水平氣壓梯度力,這種力在氣壓場中如何繪制應該使學生明確,無論等壓線的表現形式如何,水平氣壓梯度力始終與等壓線垂直并由高壓指向低壓。空氣一旦運動起來,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地轉偏向力只影響空氣運動的方向而不影響空氣運動的速度,當這兩個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平行,如果在北半球,背風而立低壓在左,高壓在右,這個運動的過程,教材中用一幅圖像加以表示。這種風向只會出現在高空大氣中,而近地面的風,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摩擦力既改變力的方向,又會對風速產生一定影響,當三力達到平衡時,風向與等壓線斜交,由高壓指向低壓,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篇。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復雜,不必讓學生了解,學生只要知道結論即可。
關于大氣的水平運動的教學建議
關于“大氣的水平運動”這部分內容,首先應該讓學生明確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引導學生判讀教材提供的圖像“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明確繪制水平氣壓梯度力應該注意的問題:水平氣壓梯度力總是與等壓線相垂直并由高壓指向低壓。當空氣開始運動后,就會受到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如果只受到兩個力的影響,二力平衡風向如何表示,這部分內容注意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如能夠提供學生動畫演示有助于學生理解地轉偏向力如何逐步影響水平氣壓梯度力最終達到二力平衡,使風向達到穩定。在近地面的風除受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的影響外,還會受到摩擦力的影響,三力平衡的過程比較復雜,不需要學生了解,但三力達到平衡后的風向應該引導學生閱讀教材提供的圖像資料加以了解,學生了解了平直等壓線中風向的繪制方法后,可以結合教材提供的“一月海平面(世界局部地區)的等壓線和風向”示意圖,引導學生學會繪制在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和摩擦力的共同作用下,等壓線呈閉合狀態時的風向,并能夠總結出風向偏轉的規律。本節課教學注意指導學生繪制示意圖的方法,訓練學生繪圖的基本技能,培養學生閱讀地圖的能力。
關于熱力環流的教學分析
這部分內容教材配置了一幅圖像,說明熱力環流的基本原理,分析圖像時應特別注意A、B、C三地受熱不同,出現空氣在垂直方向上的不同運動,由于這種運動導致高低空空氣密度不同,因而使同一水平面出現氣壓高低的不同,如果不是在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不具可比性;同一水平面氣壓高低出現差異,就會產生空氣的水平運動,這就是風。
關于熱力環流的教學建議
本節課以講授法為主,但應注意在教學過程中引導學生參與學習的全過程,注意運用啟發式進行教學。在引言部分,引導學生進行知識的遷移,總結學過的太陽輻射在各緯度分布的特點,由各緯度冷熱不均引導學生分析大氣的運動特點。在學生明確了冷熱不均是引起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后,運用教材提供的熱力環流示意圖逐步分析冷熱不均首先引起大氣的垂直運動,由于垂直運動導致不同高度大氣密度不同,使得在同一水平面上的不同地區出現氣壓差異從而引起大氣的水平運動,形成了熱力環流。熱力環流在實際生活中是存在的,教材提供了一段閱讀材料,教師應該充分利用這一段閱讀材料引導學生分析為什么在城市與郊區會出現熱力環流現象,使學生能夠做到理論聯系實際,切實感受到大氣運動與人類生產和生活是密切相關的。
教學設計示例
【教學重點】①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②大氣運動的基本形式
【教學手段】多媒體資料庫
【教學過程】
(引課)地球表面各緯度獲太陽輻射多少有何不同?總結太陽輻射隨緯度變化的規律。
(學生閱讀教材“冷熱不均引起的熱力環流”示意圖思考)空氣受冷熱不同,其運動有何不同?→受熱地區空氣上升運動,受冷地區空氣下沉運動。大氣垂直運動的結果是什么?→導致大氣密度發生變化,在同一水平面上出現氣壓高低不同→空氣水平運動,從而形成環流。分析教材中的閱讀材料,說明在實際生活中存在的熱力環流現象。
(板書)一、熱力環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學生閱讀教材“水平氣壓梯度力”示意圖)引導學生閱讀此圖了解水平氣壓梯度力的含義以及繪制的方法。并說明水平氣壓梯度力是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板書)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學生閱讀教材關于“二力平衡的風向”示意圖或教師展示二力平衡的動畫過程)教師講解二力達到平衡的過程中,風向如何偏轉,當二力平衡時,風向的特點,并向學生說明,在實際的大氣運動中,這種風向只在高空,不考慮摩擦力的情況下才可能出現,而在近地面,必須考慮摩擦力的影響,因此風向是在三力:水平氣壓梯度力、地轉偏向力、摩擦力達到平衡后才可能穩定。
(學生閱讀教材中“一月海平面的等壓線和風向”圖)教師指導學生繪制閉合等壓線中三力平衡時的風向,并引導學生總結高壓中心和低壓中心空氣運動的規律。
【設計思想】
本節課的學習對于學生有一定難度,其中涉及一些物理知識,因此教師的講授較為重要,雖然本課教師的講授較為突出,但學生不應該是被動的接受,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設計一些由淺入深的問題,并借助計算機動畫演示手段,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獲取知識,另外在教學中應注意運用教材提供的閱讀材料及相關圖像,引導學生運用所學知識分析使問題,使學生感到學有所用,并能夠引起學生的興趣。
【板書設計】
第三節大氣的運動
一、熱力環流
1.大氣運動的根本原因——地面冷熱不均
2.熱力環流——大氣運動最簡單的形式
二、大氣的水平運動——風
1.水平氣壓梯度力——形成風的直接原因
2.風的方向
人教版高三地理教案設計4
(一)文化與文化景觀
1.文化與地理
(1)文化的概念
廣義:指人類社會發展過程中創造出來的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之和
狹義:指社會意識形態
(2)文化與自然環境
關系:并不能截然分開。任何物質文化事物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著精神文化的某些方面,許多精神文化事物也具有一定的物質形式。位于下層的物質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比較密切,位于上層的精神文化與自然環境的關系相對疏遠。物質文化是精神文化的基礎,它們當中屬于生產力的文化事物是社會發展的活躍因素,變化節奏較快;而上層的文化事物相對變化較慢,具有一定的穩定性和保守性
(3)文化與地理
研究主題:文化源地、文化生態、文化景觀、文化擴散和文化區
2.文化景觀及其特性
(l)文化景觀
概念:人們為了某種需要,利用自然物質加以創造,并附加在自然景觀上的人類活動形態
(2)文化景觀的基本特性
空間性:(空間大小、形態差異很大如美國拉什莫爾山雕塑和常見雕塑)具有穩定性和固定性
功能性:目的性和功能意義(城市雕塑美學觀賞、烽火臺軍事信息傳遞、寺廟宗教信仰功能)
時代性:具有創造它的那個時代特征,隨時代變遷其功能可能消失和轉化(長城、烽火臺等)
(3)文化景觀的指示意義
文化景觀是自然環境的指示物,但不是任何文化景觀都能直接反映自然環境狀況,與人類生產生活密切相關的文化景觀指示性較好,所以其指示作用也是有限的,文化景觀是文化系統的折射物。
3.文化景觀與自然
(1)文化與自然
(2)自然對文化景觀的影響
自然對文化景觀的影響是多方面的,主要反映在文化景觀的功能和形態上
物質文化景觀(其中與生產和生活相關)受自然的影響最為突出
精神文化景觀受自然的影響較小
自然對文化景觀的影響不是絕對的,文化景觀的指示作用也有一定局限性
隨著生產力水平的提高,自然對文化景觀的影響程度也必然減少
(3)文化景觀對自然的改變
4.文化源地與文化區
(l)文化源地
狹義文化區的概念:指某種文化體系的覆蓋范圍,某些特定的文化事物的組合,構成了文化綜合體,若干個有一定聯系的文化綜合體就組成了文化體系。如中國漢文化綜合體與其他少數民族文化的綜合體構成的中華文化體系,或者說中原文化綜合體與其他地方文化綜合體構成的中華文化體系,它們所分布的地區就是中華文化區,這種文化區是歷史范疇,不同時代分布范圍不同
5.文化空間擴散和擴散類型
(l)文化擴散及其類型
概念:某種文化事物或現象通過各種形式從一地傳往另一地的過程,與文化傳承一起構成文化傳播
(2)文化擴散的實例分析
17世紀末彼得一世的改革:學習西歐先進技術,建立擴大海軍,提高西歐生活方式,屬傳染擴散
阿拉伯帝國的發展:阿拉伯商人將中國的羅盤、造紙術和火藥傳到歐洲,將阿拉伯的天文、醫學、伊斯蘭教帶到中國、歐洲人到阿拉伯學習,將所學知識帶回國家,屬遷移擴散
文化擴散的意義:是文化擴散的反映,擴大或新產生了文化區
現代文化擴散的形式日趨多元化:廣播、電視、通信衛星、光纖、網絡等
6.宗教與地理
(l)宗教種類及分布
宗教:一種復雜的文化現象,屬于精神文化事物,更多的受社會發展的影響
發展過程:原始宗教(自然崇拜為主)→部落宗教(抽象思維發展,圖騰崇拜、靈魂崇拜、祖先崇拜)→民族宗教(自然神——人格化的民族神,多神崇拜——一神崇拜)→世界性宗教
(2)世界主要宗教的發源地、擴散過程及分布
宗教發源地擴散過程分布
_教天主教
東正教
新教或清教1世紀初的巴勒斯坦地區先在地中海地區擴散、后向歐洲西部擴散(傳染擴散)、又向美洲擴散。狹義的_教就是指新教歐洲和美洲
伊斯蘭教6世紀到7世紀的阿拉伯半島隨國家的擴張而擴散,以遷移擴散為主,擴展擴散為輔中東、北非、南亞、東南亞地區,教徒稱作穆斯林
佛教公元前6世紀到公元前5世紀的古印度北傳佛教早期幾乎都是遷移擴散,分為北傳和南傳兩大分支,即大乘(北傳)佛教和小乘(南傳)兩個教派南亞、東南亞、東亞地區
(3)宗教文化景觀
主要是宗教建筑:佛寺、庵院、道觀、教堂、清真寺等
其它宗教文化景觀:中國三大佛教石窟、少林寺塔林、耶路撒冷的哭墻
7.身邊的文化和地理
(1)我們生活的文化區
主要觀察其語言、宗教、藝術形式、經濟類型、生活習俗等
(2)無處不在的文化擴散
擴散的形式多種多樣。文化擴散有利于文化的發展和繁榮,文化是在不斷的趨同和趨異中發展的沒有文化擴散就沒有文化發展。
【篇二】
(二)旅游活動
1.旅游活動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必然產物
(l)旅游活動的三要素
概念:是以娛樂、享受為主要目的,離開常住地的一種綜合性的物質文化生活
(3)旅游活動的作用
滿足人類需求:休息生息、彌補消耗、恢復體力、腦力;積累文化知識;豐富文化生活,鍛煉身體
促進經濟發展:增加外匯收入;回籠貨幣、穩定市場;擴大就業;帶動其他產業的發展擴大交流
2.旅游資源
(1)旅游資源的分類(根據本質屬性分)
自然景觀:地質地貌、氣象氣候、水文地理、生物;地貌景觀處于相對重要位置,對探險獵奇、游樂、療養等性質旅游具有重要意義
人文景觀:建筑、文化藝術、風土民情;建筑景觀是人文風景區構成的重要標志,教育性意義大
(2)旅游資源的特性
非凡性:與同類地理事物與現象比較
可創造性:主要針對人文景觀
長存性:本身存在的歷史,旅游資源使用的無消耗性
自然景觀具有季節性和地域性;人文景觀具有可變異性、可移動性
(3)旅游資源的價值
美學價值:吸引旅游者的根本原因。包括形象美、色彩美、動態美、聽覺美,形象美是核心
科學價值:夏威夷火山、東非大裂谷、喀斯特地貌、泰山、廬山、桂林山水、路南石林、長江三峽歷史文化價值
經濟價值
3.旅游景觀的欣賞
(1)選擇觀賞位置
千峰萬壑——遠眺俯視(武陵源群峰)
地貌的酷似造型——特定位置
一線天——置身其中近觀
瀑布景觀——適當距離仰視
江河湖海——較高的亭臺樓閣上遠望俯視
湖沼池塘——低臨水面欣賞
山水組合景觀——乘船現兩岸風景
(2)把握觀賞時機
把握季節:北方地區的山水風景最宜夏季觀賞,越往南觀賞季節變長,但南方千米以上的高山也最宜夏季觀賞,因夏季雨水多,山中多云霧,景色豐富并具有變化;并兼有避暑之效
把握天氣:較高的風景名山雨過天晴,能觀賞到云海,又能觀賞到日出日落
把握時間:特定時間出現的景觀要確切把握觀賞時機,如農歷八月十八的錢塘潮和青海湖5月份觀候鳥等。
(3)抓住景觀特點——了解園林景觀的特點
主配:園林都需立主景和配景。主景的鮮明突出是園林整體效果成敗的關鍵,配景為主景起烘云托月的作用
層次:以有限空間,造無限風景。用障景法避免整個園景一覽無余;用隔景法,豐富景觀層次
框景:用門框、窗框、洞框等作為取景的畫框,有意識、有目的地優化組合審美對象
借景:借園外的風景來襯托本國的景色,以擴大園景
(4)領悟自然與人文的和諧
自然景觀與人文景觀融為一體是中國自然風景區的特色之一
自然風景區的人文景觀與自然相協調,并突出自然美的作用。寺廟多建在山麓、山谷、山間小盆地的茂林之中、低山丘陵地區在山脊線或山麓湖邊修建寶塔等
在人文景觀的建設中,要再現自然,與自然相協調。北方園林、規模宏大、建筑色彩濃重,以紅黃為主色調,與寬闊整齊多藍天白云的氣候相輝映;江南園林規模較小,色彩素淡以黑白為主色調,與水鄉風光、濕潤的氣候特點融為一體
一方山水一方情,風俗民情是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結果,并因此成為旅游景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5)以情觀景
綜合感受:通過視覺、聽覺、嗅覺、味覺、觸覺等綜合感受
發揮想象:通過想象感悟自然景觀的形象美
移情于景,情景交融
登山涉水,求質求真
(6)景觀欣賞的其他要求
了解主要景點及其分布,確定旅游路線,了解景觀形成的原理以及景觀的美學或者歷史文化價值欣賞過程中注意節律安排,保持飽滿情緒。風景區一般分為序幕、發展、_、結束等景區
4.旅游活動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旅游活動中的環境問題
環境污染:不僅危害當地居民,也危害旅游者自身
對動植物資源的破壞:捕殺珍禽異獸、濫伐林木、亂挖草皮等
對背景環境的破壞:修建旅游設施;旅游者的參觀游覽、生活娛樂
對文物古跡的破壞:旅游者的踐踏、觸摸、拍照以及呼吸和汗水的作用等,會使文化古跡受到損壞
對正常社會秩序的沖擊
(2)旅游資源開發條件的評價
游覽價值:首先是資源的質量(是否具備較高的審美或歷史文化價值),其次是旅游資源的集群狀況;第三要考慮景觀的地域組合狀況
市場距離:旅游經濟價值的大小很大程度上取決于它們與旅游消費市場——經濟發達地區的距離
經濟距離越長,旅游者的旅游目的的需求越低;靠近發達地區的旅游資源,其開發價值要優于遠離發達區的旅游資源
交通位置及通達性:直接影響其開發價值
地區接待能力:除旅游資源本身的開發外,還要建設旅游活動的配套設施,提高服務質量
旅游的環境承載量:是指一定時間條件下、一定空間范圍內的旅游活動容納能力。超過環境承載量會對旅游資源和背景環境產生破壞,使旅游環境惡化,如果達不到承載量,會造成資源浪費
(三)中國的旅游業
1.中國的旅游業
(1)旅游業
旅游的好處:增長實際知識,欣賞自然風光美景,觀光名勝古跡,了解各地的風土民情,并能增強體質,有益身心健康
旅游業的特點:投資少、收效快、利潤高,被稱為“無煙工業”
旅游業的作用:不僅能增加國家和地方的財政收入和創匯,而且能帶動工業、農業、建筑、商業、郵電、運輸等項目的發展
(2)我國旅游資源豐富
自然風光:長江三峽、桂林山水、黃山、日月潭、西湖、白頭山天地、“天涯海角”
古代文化藝術寶藏:萬里長城、秦陵兵馬俑、明孝陵、避暑山莊、龍門石窟、敦煌莫高窟、布達拉宮
革命紀念地:廣州、武漢、南京、上海、南昌、井岡山、遵義、延安、北京
民族風情:漢族端午節賽龍舟、元宵節舞龍燈、傣族的潑水節、蒙古族的那達慕大會、苗族和侗族的蘆笙節、彝族的火把節
十大風景名勝:北京故宮、八達嶺長城、承德避暑山莊、秦陵兵馬俑、長江三峽、桂林山水、蘇州園林、杭州西湖、臺灣日月潭
(3)旅游區的建設與保護一為什么要保護、怎樣保護
人教版高三地理教案設計5
一、教學目標
1、了解日本的輪廓圖。
2、了解日本的地理特征,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礦產,并分析其特點與成因。
3、了解日本的農業發展條件、主要的農作物及出口的農產品,并能運用高中地理知識與原理進行解釋。
4、分析歸納日本的工業與城市發展的有利條件,工業分布的特點等。譬如以日本臨海型工業布局為例。
5、運用高中地理知識分析日本的人口分布、民族構成、人口遷移、城市化進程特點。
二、本講重點、難點
重點:日本的地理特征。
難點:1、日本的農業和工業發展的條件。
2、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
三、教學過程
【復習提問】上節課我們學習了國家地理中的新加坡,我們是從哪幾個方面來了解的呢?(地理特征,包括地形、氣候、河流以及資源等;工農業發展的特點及其原因)
日本(板書)
【引入新課】今天我們來學習世界國家地理中的日本,還是跟上節課一樣從以上幾個方面來分析。
一、自然地理特征(板書)
1、地形(板書)
【讀圖】請大家把地圖冊翻到日本這一頁,找到分層設色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下面的問題。
【提問】根據地形圖,來總結一下日本的地形狀況?(以山地丘陵為主,中間高,四周低,沿海地帶分布著狹小的平原。由四個小島組成:北海道、本州、四國、九州,海岸線曲折,多優良港灣。由此總結出其地形構成:)
2、氣候(板書)
【提問】根據它的海陸位置(日本位于亞洲東部、太平洋西岸,(24°N-46°N))我們來分析一下它的氣候特征(溫帶海洋性季風氣候:冬季溫和,降水較多;夏季涼爽,降水豐富,原因:四周環海,受海洋影響大,沿岸有強大的日本暖流)
3、河流(板書)
【提問】繼續看圖,看河流的數量,流向及其長短并分析其原因(短小且水流湍急,原因:降水多,山地多,國土狹小)
4、資源分布(板書)
【提問】從日本的資源分布圖中我們可以獲取什么信息(森林、水利資源豐富,但礦產資源貧乏。原因:水能-水量大,河流落差大;森
林-多山地,降水豐富;地熱能-位于亞歐板塊與太平板塊的消亡邊界,火山地震活動頻繁;風能-處于季風氣候區)
二、農業(板書)
【提問】通過前面農業區位因素的學習,大家應該知道從哪些方面去分析一個國家的農業狀況(自然條件包括,氣候,地形,土壤,水源;社會經濟因素包括,市場,交通,政策,農業生產技術,工業基礎,勞動力,地價水平)引導學生利用之前所學知識分析具體實例,便提問邊進行補充,培養學生良好的思維習慣。然后得出如下結論。板書:
種植業:平原狹小,人多地少,稻米單產高,可自給。
措施:小型農機具;發展水利;合理施用化肥;培育良種等。
漁業發達:遠洋、近海捕撈和近海養殖發達。千島寒流和日本暖流交匯,于此,形成的北海道漁場。
其他:丘陵種果蔬,但仍需大量進口。
主要農作物:水稻
進口農產品:小麥、玉米、蔬菜和水果等
三、工業
【讀圖】指導學生閱讀日本工業分布圖,并思考一下問題
1、根據所學知識如何分析一個國家的工業發展狀況(板書)
(結合所學過的工業區位因素,自然因素:普通影響因素如原料、能源、土地、水源等;特殊影響因素如某些工業對礦產、水能、空氣或氣候等有特殊要求;社會經濟因素:勞動力、市場、交通運輸、政府、
科技等;其他社會因素)
2、日本有哪些重要的工業部門?(板書)
(鋼鐵、汽車、造船、電子、化學、紡織)
3、日本發展工業的優勢與劣勢分別有哪些?(板書)
(優勢:國土狹小,國內市場狹小,礦產資源貧乏;劣勢:勞動力充足,文化素質高,科技雄厚,海岸曲折,多優良港灣)
4、日本的工業分布區主要分布在哪里,為什么?(板書)
(主要分布在:瀨戶內海沿岸和太平洋沿岸的狹長地帶。原因:這些地區多優良港灣,交通便利,利于進口原料和燃料,出口工業產品)
【引導】解決了以上幾個問題后,我們能不能總結一下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呢?
5、日本經濟發展的特點(板書)
(從國外進口大量的原料和燃料,然后依靠科學技術和充足的勞動資源,對進口原料進行加工,制成工業品大量出口,形成了以加工貿易為主的經濟。缺陷:工業產品依賴國際市場銷售;工業原料嚴重缺乏;依靠國際市場進口)
四、日本人口、城市的分布特點及其成因(板書)
【引導】讀課本內容,通過小組討論,解決以下問題
1、人口數量與人口密度
人口多,密度大
原因:日本國土面積狹小
2、人口問題
老齡化嚴重
原因:(1)隨著生活環境、飲食和營養狀況改善與醫療技術的進步,老年人死亡率在不斷降低
(2)日本的人口出
生率一直在下降
3、人口分布
太平洋沿岸平原
原因:地形多山地,平原面積狹小,多集中在沿海地區,所以人口和工業也多集中在這一地區。
【篇二】
【教學重點】①土壤的肥力特性;②土壤的形成
【教學手段】土壤標本
【教學過程】
(引入新課)土壤是陸地環境的重要組成部分,它在地理環境中所起的作用是什么?土壤的含義是什么?
(閱讀教材“漢字‘土’的含義”示意圖思考)什么是土壤?
(板書)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閱讀教材“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地位”示意圖思考)土壤在地理環境中能夠起到什么作用?
(板書)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承轉)土壤與生物圈的關系體現了土壤的肥力特性,土壤肥力的大小與什么有關?
(板書)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觀察土壤標本或教材中“理想土壤的成分體積比例”示意圖)土壤由哪幾部分組成?這些組成物質有什么特點?屬于什么物質形態?適宜農作物生長的理想土壤中各組成物質的比例是多少?物質組成與土壤肥力之間的關系是什么?
(板書)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閱讀教材中“土壤的形成和發育示意圖”思考)土壤的四種物質組成與其形成之間有什么關系?哪種要素在其中起到重要作用?人類活動對土壤的形成是否有影響?
(板書)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_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
2.生物的改造作用
3.人類活動的影響
【設計思想】
由于學生對本節教材涉及的內容既熟悉又陌生,因此教學中教師盡可能利用學生對土壤的感性認識,并遷移已有的關于巖石圈、水圈、生物圈、大氣圈等知識,使學生由感性上升到理性認識,教學中通過對土壤標本的觀察,或實地土壤剖面的觀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及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教學中列舉實例的目的可以使學生將所學內容與生活實際相聯系,認識人類與環境之間相互影響的關系,以及人類應如何與環境協調發展的關系。
板書設計
第五節陸地環境的組成——土壤
一、土壤及其作用
1.土壤的概念
2.土壤在地理環境中的作用
二、土壤的特性及其重要性
1.土壤的組成——礦物質、有機質、水分、空氣
2.土壤的肥力特性——提供水、養分、空氣、熱量
3.土壤對農業生產的重要性
三、土壤的形成過程
1.形成過程
①_露巖石風化→成土母質;②微生物和低等植物附著→原始土壤;③高等植物著生→成熟土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