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語文教案范文
高三是高考前最后的沖刺,更是自己在成年前最后的一段時光?!案呷睂Υ蠖鄶祵W生來講,是他們求學過程中一個很重要的階段。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高三語文教案范文,僅供參考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高三語文教案范文1
一、教學設計
1、使用教材:人教版高中《語文》必修五第三單元
第8課《咬文嚼字》
2、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理解文章內容,掌握文章寫作思路。
(2)過程與方法:布置學生在課前預習課文,理解文中所選的詩詞及故事背景。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學習作者嚴謹的治學態度,培養學生學習過程中“咬文嚼字”的習慣。
3、教學重點:理清作者的寫作思路,把握文章主旨。
4、教學難點:理解并正確評價作者的觀點,學會在平常的學習中“咬文嚼字”。
5、設計思路:這篇文章是朱光潛先生的一篇隨筆,同時也是一篇短小精悍的議論文。他告訴人們無論閱讀或寫作,都要有咬文嚼字的精神,刻苦自勵,追求藝術的完美。在教學過程中,應一方面抓住議論文的特點,了解作者觀點,理清論證思路;一方面引導學生培養咬文嚼字的精神,養成良好的閱讀和寫作習慣。因此,教學設計在分析論證思路的同時,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質疑探究的習慣,增強思維的深刻性和批判性,并將這種思維習慣運用到自己的學習中。
6、教學方法:自主——合作——探究法,誦讀法,點撥法
7、教具準備:PPT課件(另附)
8、課時安排:一課時
二、教學過程:
(一)#教案# 導語設計
[PPT課件演示:P.1課題]
2009年9月4日,溫_總理在北京市第三十五中學調研時說“廣大師生應該做到:不計名利,成功不必在我;甘為人梯,奮斗當以身為先。自強不息,成功必定在我;奮發有為,報國當以身為先。”我想這是對我們的希望也是要求。大家一起朗讀一下這段話。
[PPT課件演示:P.2]
做學問也好,生活也罷,我們都需要有不計名利,自強不息的精神,今天我們學習的《咬文嚼字》的作者便是擁有這樣精神的人。
(二)認識作者
[PPT課件演示:P.3]
朱光潛(1897-1986),安徽桐城人?,F代美學家、文藝理論家?,F代美學的開拓者、奠基者之一。代表作品:《文藝心理學》、《談美書簡》、《西方美學史》等。
人生格言:“以出世的精神,做入世的事業?!?/p>
明確:1、朱光潛是安徽人,他是安徽的驕傲,引導學生要關注本地的名人。
2、他的人生格言正是溫總理講話中所提到的不計名利,自強不息的寫照,而他的這篇隨筆正是被這樣的精神觸發,思考完成的。
(三)粗讀課文,把握論點
請學生在預習的基礎上再讀課文,思考問題:
1、“咬文嚼字”什么意思?
[PPT課件演示:P.4]
明確:過分地斟酌字句(多指死摳字眼而不領會精神實質)。
2、看起來“咬文嚼字”有些貶義,那么朱光潛為什么會用它來作為自己的觀點,一定有他的道理,那么,請同學在課文中找一找作者是怎樣闡述自己的觀點的?
(學生思考討論,總結歸納)
明確:咬文嚼字,在表面上像只是斟酌文字的分量,在實際上就是調整思想和情感。但是在文學,無論閱讀或寫作,我們必須有一字不肯放松的謹嚴。
(四)再讀課文,深入分析
1、為了讓大家接受這個觀點,作者選了哪些例子來證明呢?
[PPT課件演示:P.5]
明確:①郭沫若改字②王若虛改句
③賈島“推敲”④蘇軾《惠》詩
⑤“套板反應”
2、文章最后一段中說“以上只是隨便舉幾個實例,說明咬文嚼字的道理”,你認為作者是隨便舉的例子么?
(學生思考并討論)
明確:這些例子不僅不是隨便舉的,而且是用心選擇的。從選材的內容來看,一方面是關于文字修改,一方面是有關聯想意義;從修改的效果來看,有成功的,也有失敗的。
3、具體分析有關文字修改的例子:
①郭沫若改字
(通過指導學生誦讀修改前后的句子來體會“咬文嚼字”的精神。)
明確:同樣是一種改法,卻產生兩種不同的效果,一個成功,一個失敗。原因在于不同情感的句子不可以千篇一律的修改,應分析句子情感,把握句式特點來修改。
[PPT課件演示:P.6]
補充示例:唐代詩人宋之問《渡漢江》“嶺外音書斷,經冬復歷春。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中“怯”能否替換成“切”呢?
很顯然,不可以?!扒印备鼙磉_作者逃亡時的膽怯心情,既急切的咬
想知道家人的情況,又擔心自己給家人帶來災禍,“怯”可以非常準確的表現當時那種矛盾的心情。
總結:寫文章時要求用詞準確,古往今來有多少人在斟酌字句的道路上不斷探索著。
[PPT課件演示:P.7]
吟安一個字,拈斷數莖須。(唐·盧延讓)
為人性僻耽佳句,語不驚人死不休。(唐·杜甫)
無論你所要講的是什么,真正能夠表現它的句子只有一個,真正適用的動詞和形容詞也只有一個,就是那最準確的一句、最準確的一個動詞和形容詞。其他類似的卻很多。而你必須把這的句子、的動詞、的形容詞找出來。(法·福樓拜)
②王若虛該句
(指導學生朗讀修改前后的句子,體會修改的效果)
明確:改過之后確實更簡潔了,但卻缺少了意味。
[PPT課件演示:P.8]
補充示例:宋人歐陽修的《醉翁亭記》第一段原來是“環滁四面皆山,東有烏龍山,西有大豐山,南有花山,北有白米山,其西南諸山,林壑尤美。”最后修改為“環滁皆山也?!?/p>
這是修改的更簡潔的成功的示例。
總結:文句是否簡潔并不是最重要的,重要的是怎樣表述才最符合原文的意味,也就是說咬文嚼字的精髓是調整思想和情感。
③賈島“推敲”
[PPT課件演示:P.9]
(這個故事已經耳熟能詳,重點在于了解作者是怎樣咬文嚼字的,同時引導學生用咬文嚼字的精神自己分析詩句,提出看法。)
⑴請找出文中作者的理由和解釋。
⑵你認為應該用“推”還是“敲”呢,說說你的理由。
(學生可自由討論,只要解釋合理就應給予鼓勵)
總結:無論用那個字,好像都有道理,其實就在于不同的字表現的意境不同,每個字所蘊含的意境又是合乎情境的,所以都是可以的。
小結:以上三個例子有成功,有失敗,他們的評判標準都是一樣的,即這個詞或句是否符合作者的思想情感。
4、具體分析有關聯想意義的例子:
①蘇軾《惠》詩
(指導學生理解詩句的意思,領會利用聯想意義的妙處。)
補充注釋:小龍團是福建名茶,一般是地方上供給皇帝的茶。一兩茶相當于0.1兩黃金。蘇軾在任常州刺史時得到朋友贈送的小龍團,異常興奮,來到無錫的第二泉取泉水泡茶。小龍團是茶團,北宋蔡襄創制的一種名茶,形狀似餅,這就可以幫助學生理解“天上小團月”是由“小龍團”茶聯想起來的,因為他們的形狀都是圓形的。
②“套板反應”
(指導學生理解“套板反應”的概念,概括作者的觀點。)
⑴根據文意,用自己的話概括“套板反應”。
⑵作者的觀點是什么?
明確:反對。“套板反應”背離了創新,引不起新鮮和真切的情趣。
唐代的古文運動中韓愈等人提出寫文章要“師其意而不師其辭”,“詞必己出”,這體現的就是創新,反對掉書袋。
總結:這一正一反兩個例子都充分說明了咬文嚼字還應有創新意識。合理的運用聯想意義。
[PPT課件演示:P.10]
補充示例:唐代大詩人杜甫《江南逢李龜年》“岐王宅里尋常見,崔九堂前幾度聞。正是江南好風景,落花時節又逢君?!弊ⅲ豪铨斈隇樘拼囊魳芳?,受唐玄宗賞識,后流落江南。
思考:其中“江南”兩字你能有多少聯想呢?
明確:⑴點明與李龜年相逢的時令暮春;⑵暗指李龜年不幸的身世;
⑶暗指自己不幸的身世;⑷暗指唐王朝衰落時期。
5、小結:通過舉例論證和正反對比論證,作者指出無論是文字修改,還是使用聯想意義,我們都要尋求思想情感和語言的精煉和吻合,這樣才會達到藝術的完美。
(五)引申探究,比較閱讀
研討與練習中列舉了一篇文章《不求甚解》(馬南邨),其中提出了另一種閱讀的方法,讀書“不要固執一點,咬文嚼字”。面對朱光潛和馬南邨的不同見解,請結合自己的讀書習慣談談你的看法。
(引導學生自由討論,老師可加以指導和鼓勵。)
(六)應用拓展,活學活用
課前老師要求學生整理出自己平常讀書時“咀嚼”出的好句子,選擇了其中的一部分,請學生自己賞析。
[PPT課件演示:P.11—P.15]
(由選出語段的同學先發表觀點,再由其他學生補充。)
[PPT課件演示:P.16]
總結:很好的思想內容,像一盞畫得很美的紗燈,表達思想的文字就像燈里的燭光。若是里面的燭光很亮,這盞燈上的美麗圖畫就會映射得纖毫畢現;若是燭光昏暗,無論是多美的紗燈,也會減色。(冰心《漫談語文的教學與學習》)
(七)作業設計
片段訓練:請寫一個片段來賞析你所喜歡的語段,可從內容和形式兩方面分析。要求:重點突出,語句通順,有自己獨特的見解,字數不少于400字。
(八)板書設計
郭沫若改字——不同情感
文字修改王若虛改句——不同意味
咬文嚼字賈島“推敲”——不同意境
蘇軾《惠》詩——正面
聯想意義
“套板反應”——反面
高三語文教案范文2
教學目標
1.鍛煉學生提取課文關鍵信息的能力、總結歸納分析的能力;
2.了解中國古典詩歌語言富于暗示性的特質,進而提高鑒賞古典詩歌的能力;
3.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4.能運用本課所學知識及獲得的能力分析詩歌同類現象。
教學重難點分析:
重點:
1、分析課文,提取關鍵信息,并進行總結歸納;
難點:
1、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詩中“木葉”的藝術特征而實質是談詩歌語言的特點;
2、運用所學知識分析詩歌中的同類現象。
教學方式朗讀法、探究法、分析與歸納等方法相結合。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同學們,請你們說出你最喜歡的詩句。并做一個簡要的分析。(意在對學過的知識進行一個輕松的回顧,讓學生先進入語言的美感情境。)
我們的古詩人是“敏感而有修養的”,他們似乎參透了深奧的美學和心理學原理,創造了耐人“觸摸”的精妙的詩歌語言,這語言是不可能作出所謂的科學的解答的,需要我們用心靈去解讀。
“詩歌是_和想像的藝術。只有用你的_與想像去品讀,“詩的感覺”才會噴涌而出?!?/p>
同學們,就讓我把這幾句話作為本堂課的“題記”獻給大家。讓我們一起帶著的_和想象,走進詩歌的殿堂吧。
二、感悟“木葉”和“樹葉”的區別,探究由“木葉”發展為“落木”的原因,比較“木葉”“落葉”及“黃葉”,進而把握“木葉”的藝術特征。
問1:從概念上講,“木葉”就是什么?
討論,明確:就是“樹葉”。
問2:既然二者在概念上完全一致,為什么會給人如此不同的感覺呢?請同學們結合作者所引用的詩句來體會。
邊顯示文中所引詩句邊引導學生思考:
引1:
樹:后皇嘉樹,橘徠服兮。
桂樹叢生兮山之幽。
庭中有奇樹,綠葉發華滋。
葉: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皎皎云間月,灼灼葉中華。
思考:這所有的詩句,都給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明確:枝繁葉茂,濃陰匝地
引2:
木葉:亭皋木葉下,隴首秋去飛。
九月寒砧催木葉,十年征戍憶遼陽。
落木:辭洞庭兮落木,去涔陽兮極浦。
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
思考,討論:體會這幾句詩給你的感覺。并注意由“木葉”到“落木”的發展及其關鍵之處。(為幫助學生體會,播放杜甫《登高》的朗誦。)
明確:蕭瑟、凄涼。關鍵之處在于“木”字。
顯示:木屈原開始把它準確地用在一個秋風葉落的季節之中比較:“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與“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
討論后明確:“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予人以一種飽滿感,感覺到了層層樹葉的波動。而“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則是一種落木千山的畫面,感覺到的是“空闊”。
小結:這就是“木”字在古詩中的藝術特征。
提問:為什么在中國古典詩詞中,“木”暗示了“落葉”呢?
明確:因為“木”具有“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讓人更多地想起了樹干,把“葉”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以外去。
思考:“木葉”暗示的究竟是怎樣的“落葉”呢?
體會:“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木葉”、“落葉”、“黃葉”帶給我們的感覺是否一樣?
明確:“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中“木葉”飄零中透些微黃,“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中“落葉”則飽含水份,繁密,而“靜夜無四鄰,荒居舊業貧;雨中黃葉樹,燈下白頭人”中的“黃葉”微黃但不干燥,無飄零之意。
結論:“木葉”暗示的是“落葉的微黃與干燥”,帶給我們的是“整個秋天的疏朗的氣息”。這就是“木葉”的藝術特征。請同學們再結合“洞庭波兮木葉下”的畫面體會一下。
三、理解本文的寫作目的,把握詩歌語言的特點;分析本文的寫作特色。
思考:本文僅僅是為了介紹“木葉”的藝術特征嗎?寫“木葉”的真正目的何在?
明確:是為了闡述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
提問:作者又是如何闡釋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點的呢?
明確:這種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常常躲在概念的背后。我們不留心就不會察覺它的存在。敏感而有修養的詩人們正在于能認識語言形象中一切潛在的力量,把這些潛在的力量與概念中的意義交織組合起來,成為豐富多彩一言難盡的言說”,詩歌的語言具有很強的感染性和啟示性。
討論:課文所闡釋的是詩歌語言的暗示性問題,卻擬題為“說‘木葉’”,若改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你以為如何?
明確:標題若擬為“談談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整個文章的行文思路就要改變,它可能就要從理論的角度來論述,就會寫成一篇理論性較強的學術論文。而標題擬為“說‘木葉’”,就可以把深奧的文學理論滲透于有關“木葉”詩句的品讀玩味中,化深奧為簡單,化抽象為形象,既體現了作者的科學態度,也契合了讀者的閱讀心理。
四、思考同類文學現象,觸類旁通,舉一反三,了解中國古典詩歌意象的相對穩定性特點,提高對古典詩歌的理解力和領悟力。
師:詩歌的語言富于暗示性,那些微妙的意味往往寄諸言外。因此,我們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不僅要品嘗言內的意思,而且要品嘗言外意味。
思考1:古詩中有許多耐人尋味的意象,它們如“木葉”一樣,成為難以言傳的精妙語言,如“月”“梅”“柳”“杜鵑”等。請根據課文所闡釋的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的理論,體味古詩中的“月亮”意象的藝術特點。(顯示《一剪梅》《相見歡》兩首詞及其畫面)
討論,結論:_懷遠
思考2:請根據你所熟悉的梅花詩,說說“梅”這個意象的特點。顯示王安石的《梅花》和陸游的《卜算子·詠梅》
討論,結論:高貴,圣潔,堅貞。
師:我國古典詩歌中,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盛_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但也請同學們注意一下,有時候,詩人把同一意象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完全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詩:“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再如_和陸游的兩首《卜算子·詠梅》,就境界迥異。
五、布置作業:古代詩歌中寫“梅”的不勝枚舉,所表現的感情不盡一致。除了前面列出的幾首,請再找出一些,寫一篇鑒賞性小論文。
六、小結:同學們,我們生長在一個詩的國度里,詩是祖先留給我們寶貴遺產,更是我們的驕傲。希望同學們在今天品味詩句的審美體驗之后,能更加熱愛我們的傳統文化,讀詩,學詩,愛詩,成為一個個有_,有修養的小詩人。最后,請讓我把下面這首詩獻給同學們,作為今天的結束:
風雅頌是詩,古樂府是詩;
三閭大夫的狂放是詩,詩仙太白的神游是詩;
大江東去是詩,把酒臨風也是詩;
詩,可以靜靜的坐下傾聽;也可以在微雨街頭溫柔吟唱……
愛詩,其實是在愛著我們的生活。
高三語文教案范文3
教學目標
一、了解詩歌語言的特質。
二、學習分析與綜合的方法。
課文圍繞“木葉”舉出古典詩歌中的大量實例,通過精到的比較、分析,闡發了詩歌語言暗示性的特質。教學中可指導學生進行研究性學習,把握作者的基本觀點,學習比較的方法,認真體味“木”、“樹”等詞語不同的意味和藝術效果,從而對詩語的特點和鑒賞詩語的方法獲得實感。
教學步驟
一、說“木葉”
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了濤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我國是詩的國度,從勞動中產生了詩歌,經過了不算長的時間,到唐代就已達到頂峰,縱觀古代詩歌,有許多意象由于具有相對穩定的感_彩,詩人們往往用它們表現相似或相通的感情,“木葉”有落葉的微黃與干燥之感,帶來了整個疏朗的清秋氣息。作者由詩人們鐘愛的“木葉”人手,解析了樹、樹葉、木葉之間細微的差異,重點分析了木與樹相同又不同的地方,進一步強調了詩歌語言中的暗示性問題。
但也有的時候,詩人把它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比如唐太宗愛桃花,寫過一首詠桃濤:“禁苑春暉麗,花蹊綺樹裝。綴條深淺色,點露參差光。向口分千笑,迎風共一香。如何仙嶺側,獨秀隱遙芳?!倍鸥s說“輕薄桃花逐水流”,把桃花貶得一錢不值。
作者林庚是的學者、詩人,本文中,他對“木”在形象上的藝術特征作丁極為精細的辨析,應該說對我們怎樣體察詩歌藝術中的精微之處頗有啟發。
三、給下列詞語注音
A.裊裊()桔頌()灼灼()皋()
B.征戌()瘐()纏綿()褒()
C.翩()荃()干燥()漂零()
D.漂泊()迢遠()桅桿()
二、研讀課文,討論問題。
1.古典詩歌中“樹”與“木”的藝術特征、意思情味、適用場合有什么不同?
繁茂的枝葉
特樹枝葉的綠色,樹干褐綠色
木質的樹干,落葉的因素
征木_、干燥的質感
意樹:飽滿
味木:疏朗
場樹滿樹葉子吹動,濃陰密密層層
合木秋風葉落
2.以“木”引起落葉的聯想為例,說明詩歌語言的特質及其對詩人創作的意義。重點研究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指詞語的形象色彩和聯想的意義)問題。
(1)“暗示性仿佛是概念的影子”
從字面上講,“木”就是“樹”,:者是同一概念,但兩個詞形象色彩不同,引起的聯想不同。“木”具有著“木頭”、“木料”、“木板”等的影子,或者說木質的形象色彩,使人更多地想起樹干,而很少想到非木質的葉子。“葉”因此常被排斥到“木”的疏朗的形象之外,
練習:
一、指出下列詩句的作者與出處:
1.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
作者出處
2.洞庭始波,木葉微脫。作者出處
3.木葉下,江波連,秋月照浦云歇山。
作者出處
4,秋風吹木葉,還似洞庭波。
作者出處
5.葉密鳥飛得,風輕花落遲。
作者出處
二、請補足下列詩句的上下旬:
1.秋月照層嶺,。(吳均《谷柳惲》)
2.,海水揚其波。(曹植《野田黃雀行》
3.柔條紛冉冉,。(曹植《美女篇》)
4.日暮風吹,。(吳均《青溪小姑歌》)
5.,不盡長江滾滾來。(杜甫《登高》)
三、鑒賞下面一首古詩:
詠蟬①駱賓王
西陸②蟬聲唱,南冠③客思深。
不堪玄鬢④影,來對白頭吟。
露重飛難進,風多響易沉。
無人信高潔,誰為表予心?
①注:這首詩作于高宗儀風三年(678年)。當時駱賓王任侍御史,因上疏論事觸忤武后,遭誣,以貪贓罪名下獄。
②西陸:指秋天。③南冠:指囚徒。④玄鬢:指蟬。
試從思想內容、表達技巧方面鑒賞這首詩。
答案:
一、1.屈原《九歌》2.謝莊《月賦》3.陸厥《臨江王節士歌》
4.王褒《渡河北》5.蕭綱《折楊柳》
二、1.寒風掃高木2.高樹多悲風
3.落葉何翩翩4.葉落依枝5.無邊落木蕭蕭下
三、這是一首詠物言志詩,濤人借對蟬的吟詠,抒發了自己雖有高潔的品性,但不為時人所了解,相反還被誣陷入獄,在獄中深深懷想家園的思想感情。
唐詩中的“柳”
柳,姿態婀娜,搖曳多姿,受到歷代文人墨客的青睞,常用來作為抒情言志的對象。唐詩中的詠柳佳作更是不可勝數。其中當數賀知章的《詠柳》詩最為:
碧玉妝成一樹高,萬條垂下綠絲絳。
不知細葉誰裁出,二月春風似剪刀。
詩歌一反前人以楊柳的形象形容美人身段苗條的寫法,而使楊柳化身為美人“碧玉”而出現,用擬人的手法形象地刻畫出楊柳那曼長披拂的枝條、嫩綠的新葉在春風吹拂中的迷人的姿態。
在唐朝詩人中,對柳最有感情的當數李尚隱了。在他的詩集中,以“柳”為題的多至十幾首。《贈柳》詩描繪春柳風姿:
章臺從掩映,郢路更參差。
見說風流極,來當婀娜時。
橋回行欲斷,堤遠意相隨。
忍放花如雪,青樓撲酒旗。
“掩映”“參差”寫柳色或明或暗、柔條垂拂的繁茂景象,“風流”“婀娜”寫柳的體態輕盈,花飛似“雪”則把春柳的繁華寫到極致。
而《柳》是寫秋日之柳:
曾逐東風拂舞筵,樂游春苑斷腸天。
如何肯到清秋日,已帶斜陽又帶蟬
寫秋柳,又以春柳作比。春日之柳的繁盛,正反襯出秋日之柳的枯凋;春日愈是繁華得意,愈顯出秋日之柳的零落憔悴。
同是詠柳,詩人卻表現出截然不同的感情:寫春柳,突出其對春柳繁華的欣喜之情、愛惜之情;寫秋柳,則表現詩人對秋柳稀疏衰落的悲嘆之情。
詠柳,在唐詩中常被用以賦別。羅隱的《柳》就是運用比興手法,借助春柳的形象,寫暮春晴日長安城外、灞水岸邊送別情景的:
灞岸晴來送別頻,相偎相倚不勝春。
自家飛絮猶無定,爭解垂絲絆路人。
在賦別詩中,詩人一般以折柳相贈惜別。如戴叔倫的《堤上柳》:
垂柳萬條絲,春來織別離。
行人攀折處,是妾斷腸時。
施肩吾的《折楊柳》:
傷見路旁楊柳春,一重折盡一重新。
今年還折去年處,不送去年離別人。
而雍裕之的《江邊柳》則別出新意:
裊裊古堤邊,青青一樹煙。
若為絲不斷,留取系郎船。
詩中女主人公不僅沒有折柳贈別,倒希望柳絲綿綿不斷,以便把情人的船兒系住,永不分離。
另外,白居易的《勤政樓西老柳》用簡括的筆觸勾勒了一幅“臨風立馬圖”,又是詩人的自畫像:
半朽臨風樹,多情立馬人。
開元一支柳,長慶二年春。
而唐彥謙的《垂柳》詩又別有寓意:
絆惹春風別有情,世間誰敢斗輕盈。
楚王江畔無端種,餓損纖腰學不成。
這首詩不僅寫出垂柳的婀娜多姿,別具柔情,而且聯想到楚靈王“愛細腰,宮女多餓死”的故事,托物寄興,諷刺矛頭直指皇帝及其為首的封建官僚集團,于柔情中見犀利,于含蓄中露鋒芒,堪稱“詠柳”詩一絕。
高三語文教案范文4
教學目標:
Ⅰ學習理解詩歌語言的暗示性特質。
Ⅱ根據詩歌語言的特質,進行遷移,領略詩歌的精妙之處,給同學如何鑒賞詩歌提供實感。
《說“木葉”》教學過程設計如下:
㈠導入:
唐偉大的現實主義詩人杜甫在其《登高》一詩中有兩句傳誦千古的名句“無邊落木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蓖瑢W們知道這里的“落木”是什么意思嗎?(學生明確“落木”即“落葉”之意后)那杜甫為什么不用樹葉、落葉,不說“無邊落葉蕭蕭下,不盡長江滾滾”來呢?“木”與“葉”有何區別呢?
文學作品中,一個字精妙與否,足以決定作品是流光溢彩,還是黯然失色。尤其是我們的古典詩詞,用簡短的幾個字,造就的卻是豐富的情感與博大的意境。讀后滿口余香,卻是妙處難與君說。這跟詩歌的語言是密不可分的。今天,我們就通過《說“木葉”》一文,對中國古典詩詞語言特質作一番探幽。(板書課題)
㈡分析文章,引出詩歌語言特質:
⒈問大家一個簡單的問題:請看窗外,那綠色的,我們稱它為什么?(學生興趣頓起,紛紛回答“樹”)
同學說那是樹,我說那是木,可以嗎?
用生物學的概念來說,兩者沒有區別。樹木樹木,樹就是木。
⒉既然生物上的樹與木無大區別,為何我們的同學卻稱之為樹,鮮有稱之為木呢?因為在我們的大腦里,樹與木的形象是大不一樣的,有同學能說說它們分別是怎樣的形象嗎?
樹:枝繁葉茂,青翠蔥蘢,蓬蓬松松
木:木頭木板,干枯,孤單,筆直,黃褐色
⒊樹與木這樣的差別,主要原因在什么地方?
樹:有濃密青翠的葉子一大片的樹給人的感覺是飽滿濃厚
木:落光了葉子一大片的木給人的感覺是空闊蕭條,木讓人聯想到了落葉。
那么,是什么原因造成了木的這個特征的呢?在文章第五段: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齊讀這一段)
總結:在文學領域,概念相同的兩個字,它們在形象、色澤、聯想意義上,可能大有區別。進入詩歌,形成不同的意象,造成不同的意境和情感。)
⒋對于這個現象,我們的詩人早就慧眼獨具的發現了。在表示清秋的句
中,詩人們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接下來我們找找課文中古人用木葉寫清秋的詩句。
接下來我們看看“樹葉”與“木葉”在暗示性意味上有什么不同?林庚先生是怎么向我們介紹的,你能否找到理論依據呢?(見第5段)
⒌不同暗示性的字詞進入詩歌,就造成了大不相同的意味。我們
不妨看看以下四句詩,它們分別體現了怎樣的意境?
木:秋月照層嶺,寒風掃高木--空闊
樹:高樹多悲風,海水揚其波--飽滿
木葉:裊裊兮秋風,洞庭波兮木葉下--疏朗微黃
樹葉:美女妖且閑,采桑歧路間,柔條紛冉冉,落葉何翩翩--繁潤綠色
總結:不同暗示性的字進入詩歌,往往產生了不同的意境與情感。
⒍正是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樹與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我們由此也可明白,清秋的落葉,詩人為何用“木葉”取代了“樹葉”。“木葉”更能體現秋的性格:空闊,疏朗,微黃,干燥。正有了詩歌語言的暗示性,我們的詩人才“吟安一個字,捻斷數莖須”,才有了“推敲”的美談。
㈢遷移
1.經過了一定時間的文化沉淀,“木葉”這個詞就往往出現在清秋的氛圍中,形成了較為固定的暗示性。這樣的現象在我國的古典文學中是很多的,如菊花,柳條,明月等等。我們熟悉的“歲寒三友”一般意味什么呢?(高潔,耐寒,堅忍)然而,如果所有的詩人都這樣寫,那就成了鸚鵡學舌,人云亦云。而高明的詩人往往能打破常規。詩人們把它們組織在不同的意象體系里使之表現不同甚至相反的感情,形成不同的暗示性。看以下三首詠梅詩:(師生有感情地朗讀三詩,力求通過語言聲音來表達情感)
梅花
王安石
墻角數枝梅,凌寒獨自開。
遙知不是雪,為有暗香來。
卜算字詠梅
陸游
驛外斷橋邊,寂寞開無主。已是黃昏獨自愁,更著風和雨。無意苦爭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塵,只有香如故。
卜算字詠梅
_
風雨送春歸,飛雪迎春到。已是懸崖百丈冰,猶有花枝俏。俏也不爭春,只把春來報。待到山花爛漫時,她在叢中笑。
注意三首詩詞中的不同意象群,
比較梅的三種不同形象,并說說詩人對自己筆下的梅分別賦予了些怎樣的情感。
討論分析:
其一:強調了凌寒獨開的一枝獨秀,高貴圣潔(白雪世界,墻角飄來縷縷清香,讓人發現那正怒放著一簇梅花)
其二:無奈凄涼,孤傲清高(黃昏風雨之中,驛外斷橋邊上,香飄萬里無人
其三:達觀堅定,壯美豪放(在風雨飛雪之中看到了春天,在冰天雪地之中綻放著笑臉)--達觀豪放
以上三首詩雖都是詠梅,但是表達的情感各不相同,情境不同,導致其暗示性也不同.
同.
2.柳的意象:柳-留,古人有折柳送別的習俗.但是柳樹不單單有送別含義,還有一些暗示性的含義.如:…….(插入課件,給學生作練習)
總結全文:各位同學,今天我們學習了詩歌的語言特點,然而這對于優美的古典詩歌來說,不過是冰山一角,古典詩歌那蒙娜麗沙般的神秘的美,有待我們進一步的探索,我希望通過今天的學習,能對我們如何領略詩歌的微妙之處有所啟發。
不僅詩歌語言具有暗示性,而且生活中也有許多暗示性的東西。比如紅色暗示熱情奔放,興奮,喜慶。
綠色暗示青春,生命。玫瑰暗示愛情......
學生舉例子。
高三語文教案范文5
【自讀導言】
自讀要求
1.能讀懂本演講錄的內容。
2.學習本文生動、幽默的演講風格。
3.感受科學精神,增進科學素養。
(解說:本文雖說是演講錄,但其實就是一篇科技論文,加上語言的歐化風格,要讀懂全文并不容易,所以設置了第一個要求;生動、幽默是霍金的演講風格,是其演講獨具魅力的原因之一,因此設置了第二個要求;本文是傳播科學知識的演講錄,需要讓學生從中感受到科學精神,增進科學素養,因此設置了第三個要求。)
自讀重難點
1.提煉本文的要點,增強概括能力。
2.探究本文的內涵,增強分析能力。
(解說:這兩點按本單元的學習重點設計,順應編輯的教材編排意圖。)
【自讀程序】
總的原則是:多次自讀,逐層領悟,逐個落實學習重點。具體如下:
1.初讀,總體感知。
結合注釋,通讀全文,總體感知。
讀后能用一句話簡要地說出本文講了什么。
明確:本文講的是宇宙的未來問題,預測了兩種結局:或膨脹,或收縮。
2.再讀,提煉要點。
要求比上一次讀得細一些,邊讀邊給課文分段,明確作者講了幾層意思,并提煉出要點。提煉要點的方法是:或者摘錄文中的語句,或者用自己的語言組織。
明確:
要點依次為:①科學家有信心預言未來。②巫師的預言模棱兩可,宗教的預言屢測屢敗。③物理方程、制約大腦的方程具有混沌性,因此我們不能預言人類;而宇宙的行為在非常_下卻是簡單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們可以預言宇宙遙遠的未來。④宇宙的未來有兩種可能,一是繼續膨脹下去,二是收縮以至坍縮成一個點。是膨脹還是坍縮,取決于宇宙的平均密度。⑤宇宙現在的密度非常接近于把坍縮和膨脹區分開來的臨界點上,所以兩種可能都會發生。
3.三讀,探究內涵。
要求比上一次讀得更深入,能對某些語句的內涵進行分析,也能對作者的某個觀點進行評析,或者對作者的整個科學思想進行闡述分析。
4.交流討論。
交流討論可以在前三步之后綜合進行,也可以在每一步(初讀、再讀、三讀)之后分別進行。對總體感知的情況、提煉要點的情況、探究內涵的情況依次進行交流討論。可以先在小組(前后桌為一組)內進行,然后每個小組選一人參與全班交流。
(解說:本自讀程序力圖體現學生的自讀、自得、互動。讓學生自主發展,自我提高。)
【自讀點撥】
本文是史蒂芬·霍金1991年1月在劍橋大學的一次演講錄。
這篇演講,從古代巫師的預言,談到近代宗教的預言,然后過渡到自己對宇宙未來的預言,結構嚴謹,重點突出。作者運用天體物理學理論,對宇宙未來作出了兩種預測,一是繼續膨脹下去;二是收縮以至坍縮成一個點。是膨脹還是收縮,取決于宇宙的平均密度?!叭绻扰R界值小,宇宙就將永遠膨脹。但是如果它比臨界值大,宇宙就會坍縮,而時間就會在大擠壓處終結?!笨伞艾F在密度似乎非常接近于把坍縮和無限膨脹區分開來的臨界密度”,所以兩種結果都有可能。
本文專業性強,歐化語言明顯,閱讀起來非常吃力,難讀、難懂。高考試卷上的科技說明文、科技論文只有三四段,考生讀起來已經非常吃力,而這里卻有整整26段,是前者的六七倍。所以教學本文時一方面要讓學生充分閱讀,自主探究,但同時也要積極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將學生由淺入深地引導下去。
在引導過程中,可以將以下問題靈活地插入上面的“自讀程序”中。(特別是發現學生在“探究內涵”不夠深入時。)
1.作者在第8段中為什么說“即使知道了制約宇宙的有關定律,我們仍然不能利用它們去預言遙遠的未來”?為什么第10段又說“盡管我們知道制約人類行為的方程,但在實際上我們不能預言它”?
明確:“因為物理方程的解會呈現出一種稱作混沌的性質”,“方程可能是不穩定的”;同樣,“制約大腦的方程幾乎肯定具有混沌行為,初始態的非常小的改變會導致非常不同的結果”。
2.為什么科學“不能預言人類社會的未來”,卻“可以預言宇宙遙遠的未來”?
明確:因為前者是混沌的,不確定的;而“宇宙的行為在非常_下是簡單的,而不是混沌的,因此我們可以預言宇宙遙遠的未來”。
3.作者對宇宙的未來的預言與巫師、宗教預言家對人類社會未來的預言有何不同?
明確:前者是有科學根據的,是運用天體物理學理論進行的科學推測,科學預言;而后者是沒有科學根據可言的。——其實,從上面的題目就可知道,人類社會的未來根本就是無法預言的,因為方程是混沌的,所以巫師、宗教預言家對人類社會的預言注定就是荒唐的。
4.對宇宙未來的預言,關鍵是要弄清宇宙的什么問題?
明確:“對宇宙未來的預言,其關鍵問題在于:平均密度是多少?!?/p>
5.作者認為宇宙的未來會是怎樣的?
明確:會有兩種可能:“如果它比臨界值小,宇宙就將永遠膨脹,但是如果它比臨界值大,宇宙就會坍縮?!?/p>
(解說:設計這些題目旨在讓教師引導學生探究文章的內涵,由表及里,將自讀引向深入、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