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案
在八年級語文教學中,老師要提升學生的語文課文感悟力,促進學生養成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案【7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案篇1
【教學思路】
這是一篇意韻豐富的散文詩,在教學過程中,要著重朗讀指導,引導學生從體味詩歌感情基調的基礎上,控制好課文的語速、節奏與感情,以提高朗讀的質量。讓學生在課文的反復誦讀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提高感悟課文的能力,在獲得美的享受的同時促進其積極向上的人生態度的養成。
【教學目標】
知識和能力目標:
初步了解散文詩的特點——把詩的精練、音樂美和散文靈活多樣的表現力融為一體;品味語言,理解本文語言中的寓意;培養閱讀和欣賞散文詩的能力,通過誦讀,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過程和方法目標:
①通過多種方式的反復朗讀,感知全文。
②揣摩作者對南北兩地不同雪景的描繪,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③品味語言,理解本文關鍵性語句的寓意。
情感態度和價值觀目標:
培養學生追求美好理想和敢于同困難作斗爭、勇于拼搏的精神。
【教學重、難點】
①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散文詩,以讀品詩。
②揣摩作者對南北兩地不同雪景的描繪,體味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學方法】
誦讀法,討論法。
【教學手段】
多媒體教學
【教學課時】
兩課時
【課前準備】
教師——魯迅的散文詩集《野草》,有關江南和北方的雪的音像資料,做好相關課件。
學生——查找有關“雪”的文字、圖片、音像資料,搜集有關散文詩的資料,初步了解散文詩,先自主學習課文,劃出疑難字、詞、句,查字詞典掃清語音、語義障礙,再與同學合作,解決疑難。
【教學步驟】
一、導入:(播放《塞北的雪》投影顯示雪的圖片)
這一首《塞北的雪》曾經傳唱祖國的大江南北,在今天聽來仍然分外動人,聽著歌曲,我們眼前仿佛出現了那飄飄灑灑的漫天飛雪,那雪是冬天的精靈,是春天的使者,更是一篇篇凝結情思的美文的源泉。1924年歲末北京的一場大雪,魯迅先生破例地在他日記里寫下了“大風吹雪盈空際”這頗富詩情畫意的文字,十七天后,一篇明朗的題為《雪》的優美散文便誕生了。今天,讓我們在先生情思凝結的美文當中,一起去賞雪景,悟雪情。(板書課題)
魯迅先生可以說是我們很熟悉的一位偉人,我們曾在他的文中感受過童年的活潑與可愛。今天,讓我們再來走近這位堅強而又對人生滿懷熱情的偉人。請同學們談談你對魯迅先生的了解。
二、介紹作者及作品:(學生回答,老師補充。)
魯迅,原名周樹人,浙江紹興人。中國現代文學史上偉大的文學家、思想家和革命家。他一生創作了大量的散文、小說、雜文等文學作品,以徹底的、不妥協的、反帝反封建的戰斗姿態,對反動腐朽的封建文化和帝國主義進行了英勇的斗爭。代表作品有散文集《朝花夕拾》、《野草》。今天我們所學習就是選自散文集《野草》的《雪》。
《雪》寫于1925年,正值不平靜的年代,南方的革命形勢在蓬勃地發展,可謂春暖花開之際,然而,北方還卻處于一片寒冷之中,面對黑暗的現實和酷冷的季節,魯迅以徹底的革命民主主義戰士的姿態去尋找“革新的破壞者”,去爭取“理想的'春天”。
三、整體感知:
1、這是一首散文詩,風格柔婉中又見剛健,美艷中更現壯美,我們要學好一首詩,首先得讀好它,在讀中品味詩歌,在讀中獲得美的享受。我們應當怎樣進行朗讀呢?(老師給大家范讀一段,再請學生互相交流聽后的感受,同時指導學生從語速、語氣、重音、節奏或思想感情入手談論,并在此簡單介紹散文詩的特點。)
(確定全文的朗讀基調:
江南:婉約、柔和、舒緩,又有雪后消融的無盡可惜。
朔方:慷慨激昂,富有氣勢,具有堅強的戰斗力。)
2、再請學生尋找自己最感興趣的一段朗讀,讀出感情。(生自由讀書)
3、思考:①作者為我們描繪了哪兩個地方的雪景?
明確:南方的雪和北方的雪。
②讀了這篇文章后,你認為最能體現文章主旨的句子是哪一句?
明確:“那是孤獨的雪,是死掉的雨,是雨的精魂。”
四、研讀、賞析:
指名生讀課文的南方的雪的畫面,分小組探究相關問題:
(1)用文中的語句概括江南的雪的特點。
明確:江南的雪“滋潤美艷之至”。
(2)作者是如何表現江南雪景滋潤美艷特質的?(生從課文中找出句子,加以分析)
明確:(可提示學生由整體到局部,由面到點的品味這一幅江南雪景圖)作者首先概括描寫江南雪的特點——滋潤美艷,接著用兩個比喻讓我們既感受到朦朧的美景,又感受到這雪里也孕育著生命;而在雪野中,一片銀白的背景下,居然點綴著血紅的寶珠山茶,白中隱青的單瓣梅花,深黃的臘梅,還有冷綠的雜草,這就是江南的雪,這又是多么絢麗的雪啊!
(3)花叢中紛飛喧騰的蜜蜂給這幅雪景帶來了些什么?
明確:幻想蜜蜂在雪野中“忙碌地飛著”,“嗡嗡地鬧著”。這一“飛”一“鬧”霎時使整個雪野活躍起來,呈現出一派生氣勃勃的景象。這里,不僅使讀者看見爛漫的冬花,而且仿佛聽到吟唱的春蟲,感受到作者熱烈期待春天的心聲。
(4)為什么要寫一群活潑可愛的孩子塑雪羅漢的情景?
明確:為了進一步擴展雪野的意境,使江南的雪富有生命力,作者用樸素的語言描繪了一幅兒童塑雪羅漢的水墨畫,通過“呵”、“偷”、“訪問”、“拍手”、“點頭”、“嘻笑”這些充滿活力的詞,刻畫了兒童特有的動作與神情,反映了他們天真活潑、純潔的心靈,真切、傳神、熱鬧、有趣。然而孩子們費了九牛二虎之力塑成的雪羅漢,由于寒夜的襲擊,終于褪盡了胭脂,“成為不知道算什么”。這里,通過雪羅漢被淡忘、消釋的描寫,抒發了作者對美好事物迅即消逝的惋惜、感慨與苦悶的心情,喊出了對黑暗現實的抗議。
(5)江南的雪蘊蓄了作者怎樣的感情?
明確:這一部分作者滿懷對美好事物的憧憬,回憶江南的雪的自然美景。雖是回憶,卻是展望;雖是冬天,卻已聽到春天的腳步聲。作者特別回憶兒時的生活,因為兒童是人類的春天,寫兒童不怕嚴冬,朝氣蓬勃,更加表現了作者對春天的殷切期待與熱烈呼喚。行文雖未免流露寂寞的心情,但卻閃爍著理想的光芒。
板書:南方的雪美艷有生機有活力
五、小結。
六、布置作業:
1、識記字詞,完成“讀一讀,寫一寫”。
2、思考“研討與練習”一。
3、挑選《野草》中描寫自然景致的文章,如《秋夜》、《好的故事》、《臘葉》等,讓學生分析其中自然描寫的特點。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案篇2
一、教材教本分析
人教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語文八年級下冊四個現代文單元分別以人生、散文詩、人與自然和民俗風情為專題內容,其中以記敘類文章為主,第三單元與傳統說明文單元相比,在語文與科學的鏈接上有突破性的進展,拓寬了語文學習和運用的領域,注重跨學科的學習和現代科技手段的運用。兩個文言文單元課文的選編主要是從文章的難易程度以及課程目標這兩個方面來考慮的。
第一單元是以人生為主題組元,且都出自大家、名家之手。《藤野先生》記錄了魯迅在曰本留學的一段經歷;《我的母親》是胡適自傳的一個章節,敘述了母親對自己人生的深遠影響;《我的第一本書》里詩人牛漢通過對一本書的追述,表明了讀書對人生的意義;《列夫.托爾斯泰》為我們描繪出一幅大文豪托爾斯泰的“肖像畫”,揭示出其深邃而卓越的精神世界;《我的童年》向我們展示作者童年生活的艱辛,對童年往事的回顧、對母親的思念。“綜合性學習.寫作.記敘的線索。在閱讀和寫作時,我們要會用一些線索,歸納為: 人,事,物,時,空,情。
第二單元主要由散文詩構成,這是學生接觸的第一個散文詩單元。所選的課文都反映了作者的心靈之聲,而且語言優美,含有哲理,內涵豐富,很適合誦讀。此外,“寫作.借物抒情”綜合性學習”——尋覓春天的蹤跡,也是一個非常詩化,具有抒情性的活動。
第三單元是以人與自然為主題編寫的,五篇課文都是科學文藝作品,以不同的題材,從不同角度,表達了人們對生存環境的憂患與思考。“寫作.合理安排說明的順序。
第四單元以民間文化為主題編寫。五篇課文中,《云南的歌會》描繪了三個場合中唱歌的情景;《端午的鴨蛋》寫的是在平淡的生活中發現情趣,發現詩意;《吆喝》寫的是趣味良多的“生活交響曲”;《春酒》描繪了故鄉的風土人情;《俗世奇人》寫的是兩位民間高人。此外,寫作.記敘中的描寫和抒情。綜合性學習也是圍繞民風民俗為主題設計。
文言文課文的編排方式是單獨組元,每單元五篇,共有兩個單元,文言文(含古代詩歌)教學應當做好以下兩點:
一、狠抓誦讀教學,使學生讀得正確,并逐步養成自覺誦讀的習慣。 文言單元的背誦量相當大,要求全文背誦的有《與朱元思書》、《五柳先生傳》、《馬說》、《送東陽馬生序》、詩詞曲五首、《小石潭記》、《岳陽樓記》、《醉翁亭記》。
二、倡導探究式的學習,棄絕“填鴨”,著力培養學生自行領悟的能力。 文言和現代語同源而異流,極淺近的文言文,即使文化水平很低的人聽人讀一遍也能聽出個大概,何況是初中學生!再說,課本里的文言文內容和語言都比較淺顯,不像古代經書那樣深奧費解,再加上注釋全用通俗的現代語,簡潔明了,此外,“寫作.學寫書信。網絡信息時代的高速發展也代替不了書信表達情感的方式,要求學生掌握書信基本格式,合理表達情感。觀察自然風光、名勝古跡及其楹聯的興趣和習慣,培養在觀賞過程中勤于記錄、樂于考證的意識。
二、班級學生現狀分析
259班是一個活潑的班級,經過近兩年的教學,對班上每位學生的學習狀況了解很透徹,其中像許馨元,黃巧,龍李平,劉鋒奇等同學,學習刻苦,自覺性高,但班中也有一些“思想的工作者”還有幾個是“老師的頭痛藥”、“學校的絞絞者”或是思想不正或是成績“突出”,所以教學工作難度增大,大部分學生學習自覺性不強,隨著學生年齡的增長和知識難度的增加,加上現在根據課改的精神對教學目標進行的調整,本學科更加注重考察學生理解,運用能力,對學生掌握知識的深度和廣度,思維能力和認識水平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這對于259班的學生來講上課難,聽課難,學習難上難,針對這些情況,我作為語文教師,要找到教學的突破口,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260班學生情況稍微強些,也許是班主任效應,語文成績整體強于259班。因此,教學也相對輕松點。
三、教學目的:
初中語文教學應立足于學生的發展,為他們的終身學習、生活和工作奠定基礎。初中語文教學應培養學生熱愛祖國語言文字和中華優秀文化的思想感情,指導學生正確地理解和運用祖國語言,豐富語言的積累,使他們具有初步的聽說讀寫能力,并養成良好的語文學習習慣。在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受到愛國主義教育、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和科學思想方法的啟蒙教育,培育學生的創造力,培養愛美的情趣,發展健康的個性,養成良好的意志品格。
四、教學要求:
1、在語言文字訓練過程中,學生受到熱愛祖國、熱愛社會主義的教育;了解革命戰爭的艱苦,懂得幸福生活來之不易,學習革命前輩的遠大志向和獻身精神,從小樹立為祖國刻苦學習的思想;繼承和發揚艱苦奮斗的優良傳統,受到尊敬師長、關愛他人、助人為樂等社會主義思想、品德教育;培養熱愛科學、勇于實踐和創新的精神,培養環境保護意識和社會責任感,陶冶愛美的情趣。
2、 能利用漢語音識字、學習普通話。
3、 學會課本中的讀讀寫寫生字,能讀準字音,認清字形,了解字詞在語言環境中的意思,能正確書寫。
4、 能聯系上下文或查字理解詞句的意思。學過的詞語大部分能在口頭或書面表達中運用。注意語言的積累,養成積累語言的習慣。
5、 繼續練習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讀出不同的語氣。能背誦指定的課文(特別是文言文)。
6、在教師的指導下,能初步把握課文內容。默讀有一定速度,讀后能提出問題,發表自己的感受,并就共同感興趣的問題和別人討論。
7、 能借助字典或有關資料獨立閱讀程度適合的讀物,了解主要內容。逐步養成課前預習、課后復習、課外閱讀的習慣。
8、認真傾聽別人說話,了解主要內容。能用普通話清楚明白地講述一件事情,做到語句完整通順,說話有禮貌。要在雙向互動的語言實踐中,培養學生的口語交際能力。鼓勵學生無拘無束地進行交流,在曰常生活中積極主動地鍛煉口語交際能力。
9、 留心周圍事物,初步養成勤于觀察思考和樂于動筆的習慣,能在觀察的基礎上寫出比較具體的內容。鼓勵學生寫想象中的事物,激發他們展開想象和幻想。能不拘形式、自由地把自己的見聞和想象寫出來,內容具體,感情真實,語句完整通順。學會使用逗號、句號、問號、感嘆號、冒號和引號。堅持寫曰記。
五、教學重點、難點:
精讀課文是教材的主體,是全書的重點。
1、 要突出重點項目的訓練。
2、 要繼續重視詞、句、段的訓練。
3、 要重視朗讀的指導和訓練。
4、 要充分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5、積累、運用是語文基本功的綜合訓練,包括讀讀背背、閱讀、口語交際或實踐活動、習作共四項。
六、教學措施:
為了提高學生的素質,提高教學質量,將在教學中采用以下四步教學法:
1、明確目標,自主研討——初讀。明確目標,對閱讀教學非常重要,因為只有目標明確,學生才能有攀登高峰的激情,初讀才能定向思維,這樣,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成果。因此,我要根據課文的特色和學生的實際設計不同的層次目標。
2、激趣導疑,合作探討——促思。不明確目標,自主研讀的基礎上,教者要進一步創設與目標指向相關的良好氛圍,激發興趣,設置懸念,喚起情感,集中反饋。閱讀方式將采用小組合作研讀,師生交流研讀,或互助競爭研讀。方法是:讀一讀,問一問,議一議,品一品,寫一寫。引導學生求異求新,主動發展。
3、巧設促想,自能解題——深化。自能解題目的過程,就是發展思維,學會創新的過程。因此,這一環節的要求是:教者要善于梳理學生提出的疑問,捕捉“焦點”巧問促思,激發矛盾引起沖突,迸出思維的火花,調動感情參與,達到自能解題的目的。
4、點評深化,模擬拓展——創新。點評要以學生完成學習目標的深度和創新思維的廣度入手,指導學生運用學到的知識,聯系生活實際,借助聯想、想象進行多向思維,拓展延伸,模擬仿用,遷移創新,從而開發潛能,學會創新。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案篇3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教學目標:
1、知道古詩中典故的作用
2、知道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及作用
3、體會詩中詩人的情感變化,理解詩人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
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
1、知道古詩中典故的表達作用
2、知道借景抒情的寫作手法及作用
教學難點:體會詩中詩人的情感變化,理解詩人百折不撓的樂觀精神
教學時間:1課時
教材分析:劉禹錫的《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古代酬贈詩中的一篇優秀之作,感情真摯深切,沉郁中見豪放,時間由過去到現在到未來,情調由低沉到高昂,波瀾起伏,發展極其自然,充分顯示出結構的巧妙,又恰當用典,含義十分豐富,耐人尋味。詩中借用景物描寫,創造出鮮明的藝術形象,表達人生哲理。做到了景、情、理三結合,有很強的藝術感染力。作者在詩中不僅表達了長年被貶片源之地、政治失意的憤懣,而且表示了對生活、對未來的積極、樂觀精神。詩中“沉舟側畔千帆過,病樹前頭萬木春”兩句,表現了詩人對仕宦升沉、世事變遷的豁達襟懷。現在人們賦予它新的意義,常用它來說明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學生分析:
對古詩文可以說還是比較陌生的,特別是古詩的分析能力還比較的薄弱。《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是一篇比較復雜的古詩,結構內容分析上涉及到典故和借景抒情兩個知識點,情感體會上詩人的情感也是不斷地變化。所以,需要通過對這首詩細致的分析,使學生具備能從詩歌的結構上分析出詩人情感的能力。還有對于學生來說,新的知識必須從概念上加以解釋清楚,使他們能識別典故和借景抒情,并通過對兩者作用的分析,理解詩人所要表達的情感。
教學媒體:筆記本電腦、多媒體
教學策略:
自由誦讀法:反復朗讀詩句,體會詩中作者所要表達的情感。體會這首詩的思想內容,品味詩歌語言的凝練美和音樂美。
教學過程:
板書
酬樂天揚州初逢席上見贈
劉禹錫
情感變化 凄涼地(地點)二十三年(時間)棄 憤慨 傷感 苦悶 典故 空 翻似 (世態變遷、物是人非) 生疏 惆悵 無奈 借景抒情 沉舟 (殘破) 千帆 (生機勃勃) 昂揚 樂觀 積極 病樹 (舊) 萬木 (新)
長精神 與友人共勉 哲理/現實意義:新事物必將取代舊事物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了解蘇軾的有關情況。
2.比較閱讀《念奴嬌?赤壁懷古》《赤壁之戰》。
3.體會課文景、情、理交融的特點。
教學重點
1.學習和積累有關文言實詞和虛詞的知識。
教學過程
導入——
念奴嬌?赤壁懷古
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故壘西邊,人道是,三國周郎赤壁。亂石崩云,驚濤裂岸,卷起千堆雪。江山如畫,昔日多少豪杰。
遙想公謹當年,小喬初嫁了。羽扇綸巾,談笑間,檣櫓灰飛煙滅。故國神游,多情應笑我,早生華發。人間如夢,一枕還酹江月。
寫作背景——
熙寧九年十月,王安石變法受挫,變法動向發生逆轉,一些投機新法的分子,結黨營私,傾軋報復,耿直敢言的蘇軾成了官僚們政治傾軋的犧牲品。元豐二年四月到達湖州,七月二十八日突然遭到逮捕,罪證是蘇軾的一束詩文。原來在蘇軾的詩文中曾流露過一些牢騷,表示過對新法的不同意見,也針砭新法的流弊,其目的無非是“緣詩人之義,托事以諷”,這些就成了遭受彈劾的把柄。那些奸佞的小人誣蔑他“銜怨懷怒,恣行丑詆”“指斥乘輿”“包藏禍心”,把他投入大獄。一時親友驚散,家人震恐。蘇軾在獄中遭受詬辱折磨,有時感到難免一死,曾寫兩首詩與弟弟訣別,有“是處青山可埋骨,他年夜雨獨傷神”的詩句。幸虧親友的營救,當時的宋神宗也不想殺他,這年年底,結案出獄,以水部員外郎黃州團練副使的名義被貶謫到黃州。
元封三年正月到黃州,蘇軾一住就是五年,在這里他生計困難,在友人的幫助下,開了幾十畝荒地,掘井筑屋,躬耕其中,號“東坡居士”。蘇軾在黃州思想是矛盾的:一方面,他對受到這樣殘酷的打擊感到憤懣、痛苦;另一方面,時時想從老莊佛學求得解脫。同時,在他躬耕農事與田父野老的交往中,感到了溫暖,增強了信心,他一方面表現了曠達自適的性格,一方面也使他的思想更接近現實。他的前后赤壁賦正反映了這時的思想情感。
介紹賦的有關知識。
賦是一種專事鋪敘的用韻散文,介于詩歌與散文之間,講究文采,以鋪陳為能事。賦體經歷了長期演變的過程,發展到中唐,在古文運動影響下,賦又出現了散文化的趨勢,不講求駢偶,音律,句式參差,押韻也比較自由,形成散文式的清新流暢的氣勢,叫做文賦。象杜牧的《阿房宮賦》、蘇軾的《赤壁賦》都是文賦的佳作。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案篇5
教學目標:
1、解律詩特點,初步把握律詩基本常識。
2、認真看注解,反復朗誦詩歌,領略詩人在詩中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會有感情地誦讀詩歌,能在誦讀中較準確地把表達詩人的思想感情。深入理解詩歌的思想主題,并學會對名句進行賞析,激發靈性,陶冶情操,豐富文化積累。
教學重難點:
重點:理解詩歌中的名句及內涵,準確把握詩中情感,真正有感情地朗誦詩歌。
難點:培養學生品味語言鑒賞詩歌的能力。
教學方法:
美讀法。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輔助手段:
張明敏的歌曲《我的中國心》、相關圖片、背景音樂等。
預習要求:
1、朗讀全文,體會本篇的感情。
2、搜集有關愛國的古代詩詞、歌詞等。
教學過程:
一、導入示例。
同學們,如今我們的祖國,經濟迅速發展,國家日益強盛,人民團結奮進。可是在我們祖國幾千年的歷史上,有無數的先烈在為它捍衛奮斗,把自己的生命與情感奉獻給我們的祖國,“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今天就讓我們來共同傾聽偉人文天祥的心聲,感受他的愛國豪情!
二、簡介作者及背景。
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1275年,元軍進攻臨安,宋朝廷下詔征勤王兵,當時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組成萬人的義軍,北上守衛。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談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鎮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幫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從海道到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堅持抗元。1277年進兵江西收復了幾個縣城,使抗元形勢大為好轉。但不久為元軍所敗,退入廣東。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元將張弘范叫他寫信招張世杰投降,遭拒絕,書《過零丁洋》
詩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雖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從容就義。
此詩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于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來元軍統率張弘范再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張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詩以明志。
三、配樂朗誦,總體感受并進一步理解詩中所表達的愛國情懷。
(一)范讀。(采用多媒體畫面配樂朗誦。學生靜靜地欣賞,并正音正字,正確把握詩句的朗讀節奏。
(二)指導學生朗讀。
1、請四位同學分別朗讀詩,大家評議(指導學生從節奏、咬字、感情、重音等方面來評價)。
辛苦遭逢/起一經,干戈寥落/四周星。
山河破碎/風飄絮,身世浮沉/雨打萍。
惶恐灘頭/說惶恐,零丁洋里/嘆零丁。
人生自古/誰無死,留取丹心/照汗青。(最后兩句要節奏放慢但要大聲。)
2、全班齊讀。
四、看注解,正確理解詩句的意思。
(一)學生邊看注解,邊理解詩句的意思。
(二)板書出示補充注解,理解字詞的意思。
遭逢:遭遇,指被朝廷選拔。 干戈:古代兵器。
寥落:荒涼冷落。 四周星:四年。
身世:個人的遭遇命運。 零丁:孤苦無依的樣子。
汗青:史冊。古代在竹簡上記事,制作竹簡時,用火烘烤青竹片,水分冒出如汗水,所以稱竹簡為汗青。
五、把握全詩意思。
(一)總體把握:該詩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思想感情?
討論明確:慨嘆抗元事業的失敗,表達了寧死不屈的堅強決心。(這一點學生比較容易把握,不必花太多時間)
(二)具體把握:小組討論交流,組織班級交流。
學生活動:每小組推薦一名代表在班級發言。
教師適時點評,加以引導。(在交流中穿插幻燈投影,介紹背景材料,幫助學生了解寫作背景、詩人身世,正確理解詩歌內涵。)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案篇6
一、教學目標: 知識能力目標:
1、掌握詞中的生字生詞和蘇軾的生平及其相關的文學知識。 2、了解蘇軾創作這首詞的背景。
3、體會詞的大意,感受詞中富于想象力的語言。 4、培養學生良好的誦讀詩詞的習慣。 方法過程目標:
1、自主學習 2、合作探究學習 情感價值目標:
1、掌握詞中蘇軾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體會蘇軾喜愛人間生活,對離人的祝福之情,讓學生結合實際生活樹立起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
二、教學重點:
1、詩詞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2、感受富有表現力的語言。
3、體會詞中情景交融的手法及豐富的想象。 三、教學準備:
1、放音機、課堂教學磁帶 2、小黑板、生字卡片 四、教學課時:一課時 五、教學設想:
在授課時先以朗讀為突破口,引導學生熟悉課文內容,欣賞詞人筆下神奇且富有感情的月亮。進而品味其優美的語言,最后感受作者抒發的美好情懷。
初中語文八年級下冊教案篇7
【導入】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首散曲,張養浩的《山坡羊潼關懷古》,題目是什么?潼關懷古,下面請大家齊讀課文,會背的就背誦課文。 學生讀。
【通過字詞,解讀文本】
1、解釋字詞(學生讀、解釋,老師補充提問)
問一下大家,預習過了嗎?好的,那我來個很簡單的檢查,我這里有一些詞語,都是課文里的,看誰知道他們的意思。記住想說就說。
山河表里 躊躇 宮闕 苦
◆ 山河表里
什么意思?指潼關外有黃河,內有華山。這里的表是什么意思?表就是外面。
山河表里的順序應該是山表河里,
山河表里潼關路,這句詩就是一幅畫,你可以想象,這里有座山,還有一條河,山的外面,河的里面是潼關路。(教師畫,學生修正)你們再看這幅畫,覺得我這樣畫對不對?和聚、怒兩個字矛盾。(解讀聚和怒)
潼關的里面是峰巒如聚的華山,外面是波濤如怒的黃河,可見潼關地勢非常?險要,潼關而且因為險要,而顯得很重要,潼關就這樣從一個險要的關口,變為兵家必爭的戰場。
◆ 宮闕
宮闕是什么意思?宮殿。實際上,宮、闕還是不同的,宮闕是國家權力的象征。如果宮闕被毀,那國家肯定已經滅亡了。
課文提到的宮闕是誰的宮闕,秦漢的宮闕,是秦漢百姓的宮殿嗎,不是,是秦漢皇帝的宮闕。
假設讓你們班級同學去建咸陽宮要多少年?
花幾十萬人建成的秦宮不到一百年就毀了?不久漢朝開始了,又建了宮殿,然后漢朝的宮闕怎么又變成土了。
◆躊躇
什么意思?本來是猶豫不決的意思,這里是心里不安,不愉快的意思。望了西都,心情怎么就不愉快呢?我發現古代的詩人很有意思,西望長安的時候心情總是很不愉快。
西北望長安,可憐無數山。 辛棄疾《菩薩蠻》
總為浮云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李白《登金陵鳳凰臺》
一為遷客去長沙,西望長安不見家。李白
南登霞陵岸,回首望長安。王粲 《七哀》
這些詩人原來是為自己壯志未酬而傷心,而是什么讓張養浩心情躊躇呢?
與其說是傷心秦漢的宮闕變為了土不如說傷心建宮闕的百姓的苦。
◆ 苦
這個太簡單了,在這里是什么意思?請組個詞就來解釋。
讀最后一句。根據你學過的歷史知識,你覺得什么事情給百姓帶來痛苦、苦難?
興百姓苦,亡百姓苦。被許多人稱贊,請比較下面句子,你們覺得好在哪里?
A、興,百姓福;亡,百姓苦。妙在獨特的理解。
B、興,也任他;亡,也任他。妙在憂國憂民。
2、讀課文,造句。下面請同學來造個句子,從上面詞語中任意挑選詞語造一個句子,造句之前請大家再讀課文。根據課文,圍繞苦字
小結:(出示原來的地圖, 和板書)說,我也造個句子,興,山河表里潼關路上有白骨;
亡,秦漢宮闕廢墟堆里有冤魂。此時此……刻,對于百姓的疾苦,張養浩的內心情感是如何呢?假如是你站在潼關,看到這樣的情景,你的心情會如何?
二、朗讀體驗
對百姓的同情,對統治者的憤怒
下面請大家自由的朗讀課文,仔細體會張養浩的情感。
那就帶著這樣的情感去讀文章,同時看能不能通過朗讀,把這種情感表達出來?
(學生朗讀)
元曲本來是用來唱的,山坡羊屬于中呂唱調,唱調是這樣“高下閃賺”。雖然我們現在不會唱,但是我們可以通過朗讀,通過自己的聲音表達出這種效果。聽錄音。
聽錄音。
三.古詩創譯
下面就請你把對張養浩,對潼關懷古的體會,用自己的語言,借助詩歌的形式,表達出來。示例:
是誰,放縱著自己貪戀的目光在山水間游弋
是誰,指點著山山水水展示一種占有欲
那些峰巒和波濤,就是所謂的江山
帝王的名字,就寫在山水之間
江山還是那個江山
帝王的名字變了又變
一個名字,寫出來就得糟蹋多少百姓
死者的濃血,還有生者的眼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