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八年級的語文教案
教師在寫教案時,一定從實際出發,要充分考慮從實際需要出發,要考慮教案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該簡就簡,該繁就繁,要簡繁得當。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初中八年級的語文教案,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初中八年級的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抓住人物的言行和細節描寫,感受父愛。
2、能抓住人人物的言行和細節進行對父愛的表達。
教學設計:
一、古詩導入
師:同學們,先讓老師念一首古詩吧。《游子吟》 詩中的哪些地方讓你感動呢?
師:自古多情傷離別,更何況是骨肉之情的離別呢!母親看著孩子將背上行囊獨自遠行去尋找遙不可知的未來。已無語,她只能將牽腸的擔憂和揪心的疼愛一針一針地縫進游子厚實的衣服里。
讓我們一起飽含深情地朗讀這首純樸的詩吧!
師:愛無需言語,它可能就在一個眼神里,可能就在一個細微的動作里,也正因為這樣經常被年少無知的我們所忽視。今天這節課我們就去感覺含蓄而深沉的父愛。
二、學習《背影》
師:讓我們先聽聽朱自清先生的《背影》,聽后告訴我你的感受。
(三個學生進行交流)
師:這是一位普通而又偉大的父親。文章語言樸實,但是無不是真情的自然流露,使我們情不自禁地想走近文章,走近這位偉大的父親。
師:請你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把最能讓你感受到父愛的地方找出來,進行品味。(可以從人物的語言行動和神態中去找,還可以抓住細節的描寫。或可以抓住一句話或抓住一個詞去感悟。)
學生把找到的寫到黑板上去。
學生交流,老師引導。
有感情地朗讀。
三、拓展學習《父親的愛》
師:雖然這是一個老境頹唐的父親。但我們從他對孩子的愛中看到了他人格的偉大。
其實我們的父親 又何嘗不是一個平凡的人呢,在我們自心為了不起的成長過程中甚至也在經常暗笑父親的迂。
下面讓我們一起來讀讀一個孩子猛然間發現在父愛吧,在你的腦海里是否也閃現出諸如此類的生活畫面呢。
學生自由讀
師:現在請同學們回想你生活的點點滴滴,當中是否也有被你忽視的父愛呢。如果你現在感受到了也能不能抓住人物的語言和行動來談一談呢。
四、小結
同學們,請讓我們更加倍愛我們的父親吧。
初中八年級的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①了解詩歌的有關知識。
②理解詩歌內容,領會其中所抒發的感情。
2、過程與方法
①有感情地反復誦讀,體會古詩的意境。
②教會學生欣賞詩歌的方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啟發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
②提高審美能力。
教學重點:誦讀、體會意境及品味語言。
教學難點:體會意境及品味語言。
教學方法:教法:啟發、引導式。
學法:自主、合作的方式。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前幾天我們跟著朱自清先生一起去欣賞了江南春天的美景,和老舍先生一同感受了濟南冬天特有的魅力,今天我們將穿越時空到1180年前的西湖去看看,唐朝詩人白居易一起去領略早春西湖特有的美景。(板書課題)
二、作家及作品
白居易,字樂天,自號香山居士,唐朝杰出的現實主義詩人,以樂府詩見長,其詩歌形象鮮明,語言通俗,每寫好一首詩,都先讓老人先讀,不懂就改詩。
唐代三大詩人:李白(浪漫主義詩人,稱為“詩仙”)、杜甫(現實主義詩人,稱為“詩圣”)、白居易(現實主義詩人)
代表作:《長恨歌》《琵琶行》
三、朗讀
1、自讀,標出不會讀的字詞(抽一名學生讀)
2、糾錯,范讀(聽節奏及感情)
3、指導斷句(意義劃分法)
4、學生自由讀
5、指名朗讀
6、齊讀
四、解題(引導學生完成)
地點:錢塘湖、季節:春、事件:行(騎馬游春)
體裁:七言律詩(教師講解:首聯、頷聯、頸聯、尾聯的認知)
注:結合時代背景講事件
五、理解內容
明確:結合注釋,四人一組合作完成課文理解
六、賞析(學生合作完成,教師引導)
1、本文圍繞哪兩個字來寫。
明確:“春”、“行”
詩人的“行”蹤(游蹤是如何的?從文中找出詞語)
孤山寺北——賈亭西——湖東——白沙堤
(注:抓題眼)
2、詩人在途中看到了什么,用原文回答。(尋景物)
孤山寺北——賈亭西——湖東——白沙堤
水幾誰亂淺綠
面處家花草楊
初早新漸才陰
平鶯燕欲能里
云爭啄迷沒白
腳暖春人馬沙
低樹泥眼蹄堤
3、行程找到了,現在我們看看寫了什么“春景”?哪些屬于初春之景?
明確:春景——水、云、鳥、樹、泥、花、草
初春之景(細節描寫)——水面初平、爭暖樹、啄春泥、沒馬蹄、早鶯、新燕、亂花、淺草
4、詩中哪句詩流露出詩人已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悟詩情)
“最愛湖東行不足”,說明了詩人流連忘返、陶醉在美好的湖光山色中了。體現了作者對“春”的喜愛和贊美之情。
5、賞析:“幾處”為什么不是“處處”、“誰家”為什么不是“家家”?
因為還是初春季節,故不是處處、不是家家,由春的歌手和春的`信使來展現出大自然剛從沉睡中剛蘇醒過來。
七、小結
這首詩的題意主要在“行”字詩人寫騎馬游春的樂趣,從孤山寺北寫起至白沙堤止開頭寫“水面初平”是孤山寺所見之景,中間寫游程中所見,最后用“綠楊陰里”寫白沙堤之景,輕快明麗,令人目迷神馳。
賞析詩歌的方法:抓題眼、尋景物、悟詩情(重點)
八、作業布置
1、賞析頷聯,描繪了一幅怎樣的圖畫?
2、背誦此詩
初中八年級的語文教案3
教學目的:
1、有感情地朗讀并熟練地背誦這首詩。
2、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培養學生熱愛祖國古代文化的思想感情,提高文化品位和審美情趣。
3、了解詩歌的結構方法,領悟表達方法,學習寫作詩歌。
教學重點:
品味語言,體味詩歌的內涵。學習詩歌的寫作。
課前準備
學生收集有關送別的詩句。老師查找有關李白的資料。
課時安排
1課時。
教學步驟:
一、回顧舊知,導入新課
同學們:以前我們曾經學習過許多送別詩,你們能說說有哪些?提示:《贈汪倫》《別董大》《送元二使安西》等等,你還記得嗎?
生回答并朗誦。
今天我們要學習一首很特別的送別詩《渡荊門送別》(板書課題)
二、教師范讀,整體感知
學生聽讀,注意節奏、字音,思考下列問題:
1、說說《渡荊門送別》一詩的主要內容。(寫作者李白出蜀至荊門來到楚地時所見到景色及自己的感受。)
2、這首詩與我們以前學過的送別詩有什么不一樣?它表現的是一種什么情感?(以前的送別詩是友人相送,表現的是友情,而這首詩,一下子看不出來是誰送誰,表現的是鄉情。一般送別詩的感情基調是依依難舍纏綿悱惻,而這首,卻是興致勃勃滿腔豪情。)
三、品讀詩句,體味內涵
1、介紹作者
2、逐句串講
這首詩首聯敘事,頷頸兩聯寫景,尾聯抒情。
“山隨平野盡,江入大荒流。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是按由遠到近的順序寫的。前兩句形象描述了船出三峽、渡過荊門山后長江兩岸的特有景色:山逐漸消失了,眼前是一望無際的低平的原野。長江沖出三峽,在茫茫原野中一瀉千里。巧妙地將靜止的山嶺描繪出充滿動感與空間感的活動畫面來。后句寫江水奔騰直瀉的氣勢,寫荊門一帶平原曠野遼闊高遠的景色。這兩句把生活在蜀中的人,初次出峽,見到廣闊平原時的新鮮感受極其真切地寫了出來。景中蘊藏著詩人喜悅開朗的心情和青春的蓬勃朝氣。
后兩句“月下飛天鏡,云生結海樓。”一個“飛”字極富動感,先以水中明月如圓鏡,反襯江水的平靜,再以天上云彩變幻,構成海市蜃樓般的景色襯托江岸的遼闊、天空的高遠。詩人以移步換景的手法,從不同角度描繪出長江的近景和遠景,奇妙多姿。“天鏡”飛,“海樓”結,寫出了李白對未來生活的無限憧憬和向往。
“仍憐故鄉水,萬里送行舟。”從景物方面著筆,不直接說出,對養育過自己的故鄉的思念之情,而是說故鄉之水懷著深情厚誼,戀戀不舍地一路送我遠行。從另一面寫來,越發顯出自己思鄉情切。表現了作者濃濃的鄉思。
綜觀全詩,似乎詩人寫送別之情只有尾聯兩句,其實不然,中間兩聯寫兩岸青山挺立,夾江相送;寫江流天地,地老天荒;寫月照孤舟,依依相伴;寫彩云變幻,絢麗多姿。全是為了烘托一江“故鄉水”,一顆“明月心”。詩人要走了,離開生他養他的山水明月,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難舍,萬里相送啊!這份山水親情就充盈在這字里行間。
四、指導朗讀,熟讀成誦
1、逐句教讀,邊讀邊糾正學生的發音,指出應注意的節奏、字音。
2、根據詩歌的主旨確立朗讀的感情基調。(興致勃勃豪情萬丈熱愛家鄉)
3、講清朗讀時每聯的輕重緩急,高低起伏的具體要求。
首聯是詩歌的起,內容是敘事性的,語調應該比較平實,語速適中。
頷聯是詩歌的承。李白順流而下,興致勃勃地來楚地一游。剛出三峽,看到的是茫茫原野,遼闊江天。眼前頓時一亮,心曠神怡。這一句要讀出詩人的興奮。語調上揚,語速稍快,音色清亮。
頸聯是詩歌的轉,由實景轉為虛景,同時也是感情的轉折上升點。這句要讀的跌宕生姿,讀出詩人的萬丈豪情。語氣鏗鏘有力,語速快慢結合,音色渾厚粗獷。
尾聯是詩歌的合,也是情感的歸結。由于前幾聯的'蓄勢這里是一個總的爆發。要讀出詩人的無限鄉思,對家鄉之水“萬里送行舟”的感激和感動。語氣深沉,語速徐緩沉穩。
4、創設情境引導朗讀
頷聯:詩人乘船順流而下,過了荊門隨著平野的到來,眼前豁然開朗,群山向后退去,只有奔騰的江水一瀉千里,他站在船頭興致勃勃地吟道:(生朗誦)
頸聯:你就是英俊瀟灑、才華橫溢、躊躇滿志的李白,面對天鏡飛、彩云結的雄闊景色,想到自己很快就能投身仕途,一展雄才偉略,于是,你意氣風發地吟道:(生朗誦)
尾聯:詩人離開了生他養他的家鄉。這些青山、秀水、明月、彩云,依依難舍萬里相送啊!(生朗讀)
5、學生根據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自由朗讀課文
6、抽查朗讀,點評。
7、齊讀背誦
五、體會寫法,指導寫作
1、讓學生找出這首詩押韻的句子或者韻腳,讓學生回顧曾經學過的詩歌,如:
《贈汪倫》行xíng 聲shēng 情qíng
《靜夜思》光guāng 霜shuāng 鄉xiāng
教師點撥歸納,總結一般規律。(韻母相同或相近叫押韻,偶句押韻或偶句加首句押韻。)
2、這首詩哪幾句是敘事的,哪幾句是寫景的,哪幾句是抒情的?(弄清結構,首聯起,頷聯承,頸聯轉,尾聯合)
生答,教師點撥,總結。
3、這首詩采用了什么修辭手法?
生答,教師點評。
4、這首詩寫景的兩聯,讓我們感受到了李白渴望放浪一游和一展雄才偉略的萬丈豪情。
這種借寫景來抒發情感的方法叫什么表達方法?(寓情于景,借景抒情)
教師小結。
5、自由命題,以贊美家鄉思念家鄉為主旨寫一首詩。要求:注意偶句押韻;注意詩歌的起承轉合;學習運用借景抒情的手法。
6、學生寫作,教師巡視指導。
7、集體交流。
六、課堂總結
由學生談收獲。
初中八年級的語文教案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整體感知這首詩,了解本詩的寫作背景,作者生平、思想,律詩的一些常識;
2、過程和方法目標:通過反復讀詩,讓學生在吟詠之中加深理解,熟讀成誦,品味詩歌語言;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體會詩的意境,領會詩所表達的深刻思想情感。
教學重點:
熟讀成誦,理解作者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教學難點:
理解詩句所蘊涵的內涵,體會詩歌意境。
教學時間: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1、簡單介紹唐詩的類型
唐詩可分為絕句和律詩,絕句(五言和七言),律詩(五言、七言和排律)。
2、唐代自開國以來,各方面的蕃夷部落不斷侵入,唐政府不能不加強邊防,以應付戰事。有時也乘勝逐北,有擴張領士的意圖。開元、天寶年間,有許多詩人參加了守邊高級將帥的幕府,做他們的參軍、記室。這些詩人把他們在邊塞上的所見所聞寫成詩歌,于是邊塞風光和軍中生活成為盛唐詩人的新題材。這一類詩,文學稱為“邊塞詩”。今天我們就來學習一首邊塞詩——王維的《使至塞上》。
二、簡介背景
1、整體感知教師范讀,并思考以下問題:
王維是怎樣的一個人?(之后提問)
王維,字摩詰,唐代詩人,畫家。他的詩以描繪山水田園和歌詠隱居生活為主,以“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出名。其中反映軍旅和邊塞生活的作品,寫景的佳句廣為流傳,如《使至塞上》就極富代表性。
2、談談創作背景和意境情感
開元二十五年,王唯奉唐玄宗之命,赴西北邊塞慰問戰勝吐蕃的河西副大使崔希逸(實際是被排擠出朝廷)。王維輕車簡從,要到遠在西北邊塞的居延。經長途跋涉,在蕭關遇到了騎兵,卻沒有遇到將官,(一問才知道),將官此時正在燕然前線。這首詩就是在出塞途中寫的。通過作者敘述出使邊塞的艱苦情況,抒發了作者漂泊天涯的悲壯情懷和孤寂之情。
三、課文賞析
1、讓一學生朗讀,小組討論:說出這首詩所表現的事、景、情;由此導入講解全詩。
2、“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
講解:詩人以簡練的筆墨寫了此次出使的經歷。
翻譯:我只身輕車簡從出使到邊疆,途中經過屬國居延。
3、“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講解:既言事,又寫景,更在敘事寫景中傳達出幽微難言的內心情感
提問(1):“蓬草”在古代詩文中一般比喻什么?
詩中的“征蓬”表達了詩人什么感情?
提供的答案:“蓬草”隨風飛轉,古代文學中常用它比喻漂泊不定的行蹤。王維用“征蓬”自喻,流露了身不由己的感覺,他為自己受排擠離開朝廷感到十分憂憤。
提問(2):說說這一句的含義,蘊含作者怎樣的感情?
提供的答案:自己過了居延,就像“征蓬”一樣,飛出了漢家的邊塞,又像北歸的大雁一樣飛人胡天的上空。蘊含了作者被排擠出朝廷的惆悵,暗寫自己內心的激憤和抑郁。
4、讓學生賞析“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一句。
在這純然一色、荒涼無邊的沙漠上,那烽火臺燃起的一股濃煙,既顯得孤單,又格外醒目,“直”字,使景物一下變得挺拔堅韌,剛直有力。
5、“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問:這里“在燕然”是不是說都護真的在燕然山呢?
提供參考:這是引用典故,漢朝的竇憲在燕然山打仗勝利后在石碑上刻上自己的名字。
6、談談本文的情感變化(本環節由學生自由發揮,點撥:“抑郁到慷慨”)
四、畫詩
通過你對“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的理解,用簡筆畫把此景畫出來。
五、寫詩
充分發揮想象,用自己的語言把你畫的內容寫下來并與其他同學分享。
六、布置作業
必做題:
1、背誦這首詩。
2、收集三句以上寫有關大漠的詩詞。
選做題:把這首詩改寫一篇散文。
初中八年級的語文教案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理解詩歌大意,體會作者鄉愁之中難掩人生詩意的愁緒。
2、了解古詩寫法上起、承、轉、合的結構特點,背誦并默寫古詩。
過程與方法:
1、借助注釋疏通文意。
2、讀悟結合,感受古詩意蘊。
3、用換字對比的方法,學習古人用字的精煉,體會作者的感情。
情感與價值觀:
通過誦讀、體悟,激起學生對我國傳統文化的熱愛。
【教學重難點】
梳理作者情感脈絡。
【教學準備】PPT課件
【教學課時】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
(出示李白寫到黃鶴樓的兩首詩)大詩人李白在很多詩里都寫到黃鶴樓,但是有一天他再次登臨黃鶴樓的時候卻郁悶地想“一拳捶碎黃鶴樓,一腳踢翻鸚鵡洲”,為什么呢?他氣憤對著美景無法下筆,因為之前一位詩人寫黃鶴樓的詩作已經無法超越。到底是一首怎樣的詩讓李白都自愧不如呢?今天我們就來學習這首《黃鶴樓》。
二、借助注釋,初識大意。
文下 注釋是幫助我們讀懂文章的得力幫手,會學習的學生都不會忽略它。利用注釋,給同桌說說每句詩的意思。
知道詩寫了些什么是不是就行了呢?答案絕對是否定的!“詩言志”,就是說詩文是為抒情而作的,我們要和作者有“共情”,才算讀懂了詩。
三、起承轉合,了解結構。
古人寫詩講究章法。PPT介紹起承轉合。
四、緊扣關鍵,體悟感情。
尾聯直接抒情,是分析本詩的突破口。
Ppt顯示尾聯。
抒發了什么感情?(思鄉)從哪個詞看出來的?(鄉關)
詩人的“愁”僅僅是鄉愁嗎?
Ppt出示崔顥生平。
明確崔顥少年及第進士,本有美好人生,怎料時運不濟,終是郁不得志。引導學生看到鄉愁掩飾之下的人生失意之悲。
五、換字對比,解析情感。
這種人生不得意的愁緒是貫穿始終的。你從前面幾聯的敘事寫景中能感受到嗎?
首聯“去”可否換成“來”?“空”可否換成“只”?
頷聯“空”可否換成“飄”?
怎樣理解頸聯寫景句和情的關系?
六、有感情吟誦、背誦古詩。(加配樂)
七、知識遷移。
ppt出示李白的詩作《鸚鵡洲》,試與《黃鶴樓》比較,說說發現了什么?(仿寫)
八、學法小結:
請大家回憶這堂課的學習過程。
Ppt出示:
古詩學習都不難,文下 注釋能幫忙。
起承轉合明結構,直接抒情突破口。
換字對比細體悟,敘事寫景為抒情。
帶上感情多吟誦,舉一反三觸類通。
九、作業:寫作訓練
這首詩情景交融,每句都有畫面感,請選擇最喜歡的一句,體悟詩意,利用聯想和想象,寫一段充滿詩意的文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