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立冬節氣快到了,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立冬節氣的特點和風俗是什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立冬節氣的特點和風俗,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立冬節氣的特點
立冬節氣的特點主要表現在氣溫下降、降水減少、空氣干燥、保暖御寒等方面。立冬時節,我國大部分地區氣溫逐漸下降,北方冷空氣南下,氣溫迅速下降,晝夜溫差大。同時,隨著冷空氣加強,陰雨天氣逐漸減少,天氣多晴朗干燥,空氣濕度小,容易出現霧霾天氣。
在立冬節氣,人們需要注意保暖御寒,適當增加衣物,尤其是體弱多病的人群。此外,由于氣候干燥,還要注意補充水分,保持室內濕度,避免皮膚干燥、口干舌燥等問題。
在傳統文化中,立冬節氣也有著特殊的寓意和習俗。在中國北方地區,立冬節氣有吃餃子的習俗,寓意著補補耳朵,避免在寒冷的冬天凍傷。而在南方地區,則有吃甘蔗、炒香飯等傳統習俗,寓意著祈求來年豐收、吉祥如意。
總之,立冬節氣是一個重要的節氣,標志著冬季的開始和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季節到來。人們需要注意保暖御寒、保持室內濕度、補充水分等方面的問題,同時也要遵循傳統文化習俗,感受節氣的文化氛圍。
立冬季節劃分
1、節氣法
中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起始。冬季以“立冬”為起始,至下一“立春”前結束。冬,即“終也、萬物收藏也”的意思;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
2、氣溫法
近代學者張寶堃提出新的分季標準,以候平均氣溫(連續5天氣溫的平均)穩定降到10℃以下為冬季的開始,穩定升到22℃以上作為夏季開始;候平均溫度在10-22℃期間為春季或秋季。
按氣溫法劃分的四季,以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穩定下降至10℃以下為冬季的開始,至連續5天日平均氣溫穩定上升到10℃以上時冬季結束。氣溫法劃分的冬季,意味著氣溫已穩定下降到10℃以下,表示天氣寒冷了。
立冬氣候
立冬節氣,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已完全建立。此時高空西風南支波動的強弱和東移,對江淮地區降水天氣影響很大。
當亞洲區域成緯向環流,西風南支波動偏強時,會出現大范圍陰雨天氣。此外,緯向環流結束和經向環流也會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溫。
立冬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中國北方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
中國江淮地區的“三秋”已接近尾聲,中國江南則需搶種晚茬冬麥,趕緊移栽油菜,中國南部則是種麥的最佳時期。另外,立冬后空氣一般漸趨干燥,土壤含水較少,中國此時開始注重林區的防火工作。
立冬為十月節,冬為終,萬物收藏。立冬,朔風起,水始凝冰。五天后,地始凍,拂曉朔風悲,就“蓬驚雁不飛”了。
立冬要迎冬,祭以北郊,迎北方黑帝顓頊與輔佐他的水行之神玄冥。顓頊是五帝之一,號高陽氏,是水德之帝,其德專一而靜正,冬才得以閉藏。玄冥是輔佐他的太陰水神,李白說,不周來風,玄冥掌雪,玄遠而為幽寂。
立冬農事活動
1、秋收冬種
這時節正是秋收冬種的大好時段,各地要充分利用晴好天氣,搞好晚稻的收、曬、晾,保證入庫質量。冬小麥播種要抓緊,注意收聽氣象預報,巧用天時,下雨早播,不如搶晴略為遲播,以保證播種質量力求做到帶蘗越冬,防止年內拔節,并盡量擴大冬種面積,減少空閑田。各地要抓好冬種、冬修水利、冬季積肥工作。
2、蔬菜農事
立冬后要及時做好大棚搭建工作。同時,做好大棚蔬菜管理,白天氣溫高時可在背風口揭膜通氣,晚上要注意做好大棚密封工作。
華北及黃淮地區一定要在日平均氣溫下降到4℃左右,田間土壤夜凍晝消之時,抓緊時機澆好麥、菜及果園的冬水,以補充土壤水分不足,改善田間小氣候環境,防止“旱助寒威”,減輕和避免凍害的發生。
江南及華南地區,及時開好田間“豐產溝”,搞好清溝排水,是防止冬季澇漬和冰凍危害的重要措施。
3、畜牧農事
生豬秋季防疫工作,著重做好補針工作;耕牛加強放牧,吃足草料;在冬季來臨之間,開展一次驅蟲工作。放牧時,盡量讓山羊吃足草料多長膘;長毛兔秋繁工作,未配種的及時配上種;有養鵝習慣的農戶趕緊引進苗鵝飼養,飼養70日齡正趕上春節,可賣上好價錢。
立冬的風俗是什么?
1、祭祀
立冬是一個比較重要的節氣,在這個時候,我國大部分地區會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這個時候需要祭祖靈,依賴祈求來年的豐收,很多地區在這天中午會吃餃子,當然,因為各地風俗不同,具體的風俗會根據當地人的習慣發生變化。
2、釀黃酒
立冬節氣的時候,民間就會開始釀黃酒,這個風俗大多在紹興,冬天的水氣溫低,水體清冽,這個時候釀酒是極好的,因為這個時候的水可以讓酒發酵的味道更好,立冬是字適合釀酒發酵的節氣,所以,在當地也會有人把最適合釀酒的時間叫做“冬釀”,祈求福祉。
3、舂“交冬糍”
這個風俗一般是在漳州,目的是用來慶祝來年會有好的收成,做法一般是把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韌韌的,黏黏的,在食用的時候直接用筷子串起來吃,因為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糍”,制作這個飲食也是魏了感謝土地神,所以,是需要敬土地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