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的由來與風俗
立冬節氣快到了,立冬代表著冬季的開始,它是中國民間非常重視的季節節點之一,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立冬的由來與風俗,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立冬節氣的由來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是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冬季以“立冬”開始,至下一“立春”前結束。冬,即“終也、萬物收藏也”的意思。現行的“二十四節氣”采用的是“定氣法”劃分,當太陽黃經達225度是立冬節點。
立冬節氣有哪些風俗
立冬的風俗有祭祀、吃餃子、補冬、喝羊肉湯等。
1、祭祀: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我國部分地區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
2、吃餃子:立冬之日有吃餃子的習俗,一來好吃不過餃子,立冬這天改善一下生活;二來是餃子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也有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的說法。
3、補冬:諺語有“立冬補冬,補嘴空”的說法,古時農民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后,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制。草根品種眾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但都躲不開補腎、健胃、強腰膝的功能。
4、喝羊肉湯:立冬時節,北方多地有喝羊肉湯的習俗。在寒冷的天氣,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絕對是一種享受。而且,羊肉中還含有豐富的脂肪和蛋白質,熱量高,御寒效果極佳。
立冬是什么季節的節氣
立冬是冬季的節氣,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
立冬的民間傳說
相傳在東漢末年,醫圣張仲景在湖南為官,在他辭官歸鄉的時候,看到南陽的百姓們饑寒交迫,甚至都凍傷了兩只耳朵。
此時正是冬季,傷寒流行,許多百姓衣不蔽體的,張仲景于心不忍,就地搭建了一個醫棚,收治這些窮人。他用一些羊肉、辣椒和驅寒的藥材一起熬制,再用面皮包成耳朵的形狀,煮熟后分給窮人吃,吃完后,大家的耳朵都治好了。
后來每逢立冬和冬至,人們都會把面皮捏成耳朵形狀,包上餡煮湯吃,久而久之,就成了現在立冬吃餃子的傳統了。
立冬的美好詩句
1、《立冬》
【唐】李白
凍筆新詩懶寫,寒爐美酒時溫。
醉看墨花月白,恍疑雪滿前村。
2、《立冬日作》
【宋】陸游
室小財容膝,墻低僅及肩。
方過授衣月,又遇始裘天。
寸積篝爐炭,銖稱布被綿。
平生師陋巷,隨處一欣然。
3、《立冬前一日霜對菊有感》
【宋】錢時
昨夜清霜冷絮裯,紛紛紅葉滿階頭。
園林盡掃西風去,惟有黃花不負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