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節氣過后如何養生
立冬后就意味著秋高氣爽的天氣已漸漸遠去,冬季正在悄悄地來臨。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立冬節氣過后如何養生_養生原則,歡迎大家來閱讀。
立冬節氣過后如何養生
1、飲食:以滋陰潤燥為主
俗語說:“藥補不如食補。”食補在冬季調養中尤為重要。入冬后的飲食可以適當厚重,食材以滋陰為主。
中醫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這是因為秋冬陽氣潛藏,陰精蓄積,順應這個趨勢養陰,效果要比其他時候要好。好比一株干渴的鮮花,春夏養陰猶如中午澆花,澆下去的水分會被蒸發掉一大半,而秋冬養陰就如同傍晚澆花,同樣多的水分不但不會被蒸發,還可兼得晨露的滋養。
水為陰氣之源。因此,冬季宜多喝溫水,養陰的同時還可以潤燥。此外,還可酌情選擇沙參、玉竹、百合、無花果、銀耳、枸杞、甲魚、羅漢果等養陰的食物煲湯或燉煮。
2、起居:早睡晚起晨練推遲
在生活起居方面,建議早睡晚起,日出而作,保證充足的睡眠,適當睡個懶覺也是可以的,有利于陽氣潛藏、陰精蓄積。年輕人要避免夜生活豐富,睡覺過晚。
冬季晨練時間可以適當推遲,“見太陽才運動”。太陽出來以后氣溫升高,空氣質量也會變好,戶外活動應選擇在上午9時半以后到下午4時之前進行最為適宜。出汗過多既損傷人體之“陰”,又耗心陽,因此,在冬季鍛煉身體,要防止運動過度,避免大汗淋漓,以身體微熱為度。
3、鍛煉:曬著太陽去運動
冬季的日出之前,天氣是非常寒冷的,此時外出鍛煉,極易患傷風感冒,也易引發關節疼痛、胃痛等病癥;身體的外露部位,如手部、臉部(尤其是雙耳)也易受凍。一般待太陽出來半個小時后,晨寒就開始緩解。所以,冬季晨練務必“趕遲不趕早”,最好將晨練與曬太陽結合起來。
做做立冬導引功,每日清晨取盤坐式,兩手按膝。吸氣時,頭頸向右后側扭轉,目視右后側,右手順勢挽左肘向上以助勢;稍停后呼氣,同時頭頸回轉,右手回落右膝。再吸氣時,頭頸向左后側扭轉,目視左后側,左手順勢挽右肘向上。左右交替各3~5次。然后深呼吸、叩齒、咽津各2~3次。可防治虛勞邪毒、腰痛不可俯仰、咽干、面部脫色無澤、胸脅脹滿、嘔吐、寒滯頭痛、頰腫、肝逆面青、目赤腫痛、眩暈、聽力減退等。
4、情志:恬淡安靜暢快心情
從“立冬”開始一直到“立春”都叫“冬三月”,是一年中最冷的時節。雖然一些南方地區還不冷,但還是要順應自然的變化,入冬以后起居調養都應該以“養藏”為主。
情志方面,中醫講究入冬后,情志要恬淡安靜、寡欲少求,這樣可以使得神氣內收,利于養藏。冬季萬物凋零,常會使人觸景生情、郁郁寡歡,改變這種不良情緒的最好方法就是多參加娛樂活動,如跳舞、弈棋、畫畫、練書法、欣賞音樂等,這樣可以消除冬季低落情緒,振奮精神。
立冬養生原則
1、飲食遵循滋陰潛陽的原則
飲食宜清淡,要多吃熱量較高的食物,多吃新鮮蔬菜來避免維生素缺乏,多吃蛋白質、維生素、纖維素含量高的食物。牛肉、羊肉、烏雞、豆漿、牛奶、蘿卜、青菜、木耳、豆腐、芹菜、白蘿卜、土豆、大白菜、菠菜、蘋果、桂圓等都是立冬后比較適宜的飲食。此外,冬季養生可以多吃堅果,堅果是指油脂多的種子類食物,如花生、核桃、板栗、榛子、杏仁等。同時,要少吃海鮮等寒性食物,不宜吃肥膩或過咸的食品,少吃脂肪、糖含量多的食品。
2、運動遵循“秋冬養陰”的原則
冬季鍛煉不可少,適量的運動可增強身體抵抗力來抵擋疾病的侵襲。專家強調,冬天寒冷,人的四肢較為僵硬,鍛煉前熱身活動很重要。
如伸展肢體、慢跑、輕器械的適量練習,使身體微微出汗后,再進行高強度的健身運動。衣著要根據天氣情況而定,以保暖防感冒為主。運動后要及時穿上衣服,以免著涼。此外,有心腦血管疾病的人應禁止做劇烈運動,如打球、登山等。
3、生活起居遵循節律規律原則
睡覺與起床都要科學把握時間。人只有順應一年四季的變化,與變化的時空和諧相處,才有利于生命健康。強調在生機潛伏、萬物閉藏的冬季里,要養精蓄銳,使陽氣內藏。具體的方法是“早睡晚起”,以保證充足的睡眠,并注意身體的保暖,以免陽氣外泄。
4、精神遵循冬藏原則
在冬季,人體的代謝處于相對緩慢的時期,專家建議,遇到不順心的事情,要學會調控不良情緒,對于抑郁心中的不良情緒,可通過適當方式發泄出來,以保持心態平和。同時,要多曬太陽。因為冬季天黑的早,光照時間短,也是易使人產生抑郁情緒的一個原因,因黑夜來臨時,人體大腦松果體的褪黑激素分泌增強,能影響人的情緒,而光照可抑制此激素的分泌。要保持精神情緒的寧靜,避免煩擾妄動,使體內陽氣得以潛藏。
立冬養生吃什么養生
1、立冬飲食養生以增加熱量為主
冬天的寒冷氣候影響人體的內分泌系統,使人體的甲狀腺素、腎上腺素等分泌增加,從而促進和加速蛋白質、脂肪、碳水化合物三大類熱源營養素的.分解,以增加機體的御寒能力,這樣就造成人體熱量散失過多。
天冷的時候,適量增加蛋白質、脂肪以及維生素和礦物質的攝入,對抵御低溫很有好處。多吃一些糯米、高粱、栗子、大棗、核桃仁、桂圓、韭菜、南瓜、生姜、牛肉、羊肉等溫熱性質的食物,可以增強機體的御寒能力。
人怕冷與機體攝入某些礦物質較少有關。如鈣在人體內含量的多少,可直接影響心肌、血管及肌肉的伸縮性和興奮性;因此,補充富含鈣和鐵的食物可提高機體的御寒能力。
2、立冬養生要注意補充維生素
冬天又是蔬菜的淡季,因此,往往一個冬季過后,人體出現維生素不足,如缺乏維生素C,并因此導致人發生口腔潰瘍、牙根腫痛、出血、大便秘結等癥狀。那么人們可適當吃些薯類,如甘薯、馬鈴薯等。它們均富含維生素C、維生素B,還有維生素A。
增加維生素A、C的攝取。維生素A主要來自動物的肝臟、胡蘿卜、深綠色蔬菜等,維生素C則主要來自于新鮮水果和蔬菜。增加維生素A、C等的攝取,可以增強人體對抗寒冷的能力。
立冬后的天氣變化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曰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但由于此時地表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具有一定的能量。由于地表尚有“積熱”,所以初冬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寒冷在冬至之后。由于中國南北跨度大,南北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種氣候意義的冬季對于中國一些地區來說,顯然偏遲。立冬后,其氣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過渡。
在南方地區,從立冬至小雪期間,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在民間有“十月小陽春”一說,正所謂“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小陽春”。在南方初冬時節一般不會很冷,隨著時間推移,在冬至后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逐漸下降。
立冬后北方大部地區將出現雨雪降溫天氣。華北部分地區的初雪常在此時降臨。東北和西北地區,這個時候已經是大雪紛飛的景象了,尤其是東北黑龍江地區,已經異常寒冷,這里早在立冬到來之前就已經呈現冬天景象。冷空氣不斷發力,也讓北方地區陸續迎來供暖季。
立冬的風俗活動
1、祭祀
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我國部分地區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
2、吃餃子
立冬之日有吃餃子的習俗,一來好吃不過餃子,立冬這天改善一下生活;二來是餃子來源于“交子之時”的說法,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故“交”子之時的餃子不能不吃。也有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的說法。
3、補冬
諺語有“立冬補冬,補嘴空”的說法,古時農民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后,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制。草根品種眾多,配方也多種多樣,但都躲不開補腎、健胃、強腰膝的功能。
4、喝羊肉湯
立冬時節,北方多地有喝羊肉湯的習俗。在寒冷的天氣,喝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肉湯,絕對是一種享受。而且,羊肉中還含有豐富的脂肪和蛋白質,熱量高,御寒效果極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