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教版六上語文教案
教學案例是對教學過程中的一個實際情境的描述。它講述的是一個故事,敘述的是這個教學故事的產生、發展的歷程,它是對教學現象的動態性的把握。這里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冀教版六上語文教案,供大家參考。
冀教版六上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整體把握課文的主要內容,理清順序。
2.通過品讀文中的重點語句,體會人物情感,感受人物形象。
3.理解“成全”的內涵,學會在現實生活中,面對困境快樂、健康地生活,同時學會關愛,學會自強。
重點難點 :
在讀悟中,抓住以小樹為線索,理解本文的寓意,領悟人物的精神實質。
教學過程:
一、啟發談話,導入新課
1.師:同學們,你們知道哪些身殘志堅,又取得偉大成就的人呢? 學生交流資料
師出示相關人物圖片,其實,我們生活中還有許多殘疾朋友非常堅強、樂觀他們頑強地與命運抗爭。今天,就讓我們一起來了解這樣一個故事。(板書課題《成全一棵樹》)
誰知道“成全”是什么意思?(學生作答,教師總結)
2.看到題目,你想了解哪些內容?(誰成全了一棵樹?那是一棵怎么樣的樹?為什么要成全這棵樹?成全樹的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今天就讓我們一起學習課文,來解答疑問吧!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課件出示初讀要求:把課文讀正確、讀流利。(學生自由讀課文) (指出容易讀錯的字: 拎lī 拎水 怔zhèg 怔住 綽chuò 綽號)
2.課件出示再讀課文,掌握主要內容。
(1)本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2)思考:一棵樹僅僅指樹嗎?誰成全誰?這棵樹是如何被成全的?
(3)本文第一主人公是孩子還是母親。并說明理由。
3.交流預設
(1)本文講的是一位母親在春天里將幾棵樹苗栽在門前,她那有腿殘疾的小兒子請求母親種下了一棵被丟棄、快枯萎的小樹苗。在孩子的精心照料下,小樹苗茁壯成長,母親也改變了想法,將兒子送到了學校。小樹成材了,那孩子也取得了成功。
(2)標題語意雙關,一棵樹不僅僅指樹,還指那個殘疾了的孩子。孩子成全一棵樹(明線)母親成全孩子(暗線)。一棵“本來已經失去了資格的”“又瘦又小,甚至還有一些枯萎”的小樹苗,在孩子的驚心照料下,茁壯成長,“比別的樹更青春,更挺拔。”一個“一出生就殘疾”的孩子,在母親的精心培養下,在母愛的滋潤下,“成了一位的作家。”無論孩子還是母親,她們作了相同的事:成全一棵樹!
(3)明確:理由充分即可,教師要引導到全文主旨上來。
三、細讀課文,品味人物情感
1.孩子成全了小樹。
(1)a“那樹苗是她丟棄的,又細又小,甚至還有一些枯萎。”
b“孩子舉著樹苗,滿眼都是渴求。”“孩子喜悅極了……比母親挖的要大、要深。”
c“孩子小心翼翼……給他澆水”
讀了這些句子你有什么感受?(生交流)
師總結明確:孩子由小樹想到自己,自己就和這棵小樹一樣不被人重視。不被人看好。同病相憐讓這個孩子更加懂得珍惜生命、愛護生命。
(2)a“孩子挖的坑比母親挖的要大、要深。”
B“孩子小心翼翼??給它澆水”
c“孩子經常給小樹澆水。”
d“上了學??水塘和樹之間。”
f“那樹長得高,長得快??撿牛糞為他。”
他精心照料小樹的同時,也在悄悄的實現著自己的心愿。他是憑著自己堅強樂觀的心態在成全著自己。
2.母親成全孩子
(1)“這棵樹能長大嗎?母親的目光是復雜的……長成一棵大樹。”
(2)“這年冬天,母親做了一項龐大決定……讓這個孩子進私塾。”
為什么母親的目光是復雜的。又是什么促使母親作出了讓孩子上學這項重大決定的。
(學生交流)
師總結明確:就是這棵被丟棄的樹所牽動的母親心中的痛——孩子一生下來就殘疾,她為孩子的前途擔憂,所以目光是復雜的。
而母親又從①孩子本人為種那棵樹挖了一個又大又深的坑;②孩子天天拎著水桶認真澆樹苗;③孩子天天偷偷地給那棵樹喂牛糞。看到了孩子那顆發奮圖強的心,她要給這個孩子機會,就像給那棵小樹機會一樣。他信托孩子會像小樹一樣剛強地生長,會像其他正常孩子一樣。她相信小樹能長大,本人的兒子也會成長。
3.課件出示:文中“一拐一拐”多次出現,說明了什么?(學生交流)
師總結明確:第一次“一拐一拐”是交代殘疾體征,后幾次的描寫能則顯示她的性格特點:身殘志堅、快樂陽光、樂觀自信、自強不息。
4.課件出示:你如何理解成全一顆樹?
一個孩子救活了一棵險些被丟棄的小樹苗,使之成長為一棵大樹。母愛讓一個可能處于社會邊緣的殘疾孩子,成長為一名成功人士。無論是孩子,照舊母親,他們做了一件雷同的事:成全了一棵樹,成全一個生命。
5.感受著人物的情感,帶著本人的領會配樂朗讀全文
四、回顧課文,融情入心
從孩子、母親身上,你看到了哪些閃光的品質?
簡要總結:男孩形象:堅強、樂觀、執著、有恒心、
母親形象:無私、偉大、公正
五、拓展
學了課文,你有哪樣啟發?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要學會,面對困境快樂、健康地生活,要學會關愛,學會自強。
課下的時候我們可以搜集一些身殘志堅的文章來讀一讀,進一步感受人物的品質。
板書設計:
9 成全一棵樹
孩子 成全 一棵樹 明線 母親 成全 孩子一生 暗線 身殘志堅、快樂陽光、樂觀自信、自強不息
冀教版六上語文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1、能正確認讀本課13個生字,會寫11個生字。
2、流利、準確、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內容。
過程與方法目標:
在自主、合作、探究中學習用對話、動作、神態刻畫人物形象,感受人物的性格品質。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1、體會同志甘于清貧的可貴品質,感受他堅定的革命志向和崇高的共產主義信仰。
2、讓學生通過學習課文正確理解物質生活與精神追求之間的關系。
【教學重難點】
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讀體會,感受甘于清貧、矜持不茍、克己奉公的高尚情操。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一生,有的人庸庸碌碌,有的人充實幸福。為什么?因為他們對生命價值的思考不同,無私奉獻、珍愛生命、恪盡職守、自尊自信,這些都是生命中最美好的亮點。今天讓我們一起來感悟一下革命烈士的精彩人生。
二、 交流資料:
師:課前我們搜集了許多關于關于資料以及小故事,誰先來把你搜集到的和大家分享一下?從中你體會到是一個怎樣的人?
清廉 剛正不阿 一身正氣 熱愛革命事業 ……
師:是一個真正奉獻于革命事業的共產黨人, 1935年1月被捕入獄后,在獄中寫下了《可愛的中國》《清貧》《獄中記實》等篇章,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清貧》(板書課題)誰先來談一談:你認為“清貧”是什么意思?
貧窮 清苦 貧苦 清廉
師: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走進《清貧》,相信讀完文章之后,大家會對“清貧”有更為深刻的理解。
三、 初讀課文 解決疑難
1.小組內交流預習中的疑難字詞,解決不了的記錄下來
2.全班交流,解決疑難
奢侈:花費大量錢財追求過分享受。
矜持不茍:莊重謹嚴,絲毫也不馬虎。
企望:期盼,希望。
3.指名朗讀,檢查預習。
四、 再讀課文 理清脈絡
師:各小組推薦一名同學接龍讀課文,說一說文章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
五、 自由讀課文 初談體會
師:用自己喜歡的方式讀課文,說一說讀后你有什么感受?
第二課時
一、品讀課文 交流感想
出示中心問題
你從文章的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她甘于清貧的高尚情操?結合具體的字、詞、句以及手中的資料說說自己的感受。
要求:
1.邊讀邊畫,品讀詞句,并在旁邊作批注。
2.讀完后先在小組里說一說,再全班交流。
預設點一:第1段“我從事革命斗爭,已經十余年了。在這長期的奮斗中,我一向是過著樸素的生活,從沒有奢侈過。經手的款項,總在數百萬元;但為革命而籌集的金錢,是一點一滴的用之于革命事業。”
生1:作為共產黨的一個高級將領,她“十余年”“一向”過著樸素的生活難能可貴,值得敬仰。
生2:而且他“經手的款項”總在“數百萬元”,他依然能克己奉公,甘于清貧,令人敬佩,可以說“兩袖清風,一身正氣”是他一生的寫照他的清貧關鍵在清。
“這在國民黨的偉人們看來,頗似奇跡,或認為夸張;而矜持不茍,舍已為公,卻是每個共產黨員具備的美德。”
(引導學生通過這一對比深入理解甘于清貧其實是每一個共產黨員的革命操守,學生談不到的老師要適時點撥,引導學生抓住重點詞句品讀、體會。)
師:這一對比說明了什么呢,從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1:說明了不僅是她一個人這樣,甘于清貧,舍己為公是每一個共產黨員所具備的美德。
生2:每個共產黨員都能做到的事在國民黨的偉人們看來卻“頗似奇跡”,“認為夸張”足以說明當時國民黨的軍隊極力追求個人利益,而共產黨員是真正奉獻于革命事業的人。
預設點二:第2段他們滿肚子熱望在我身上搜出一千或八百大洋,或者搜出一些金鐲、金戒指一類的東西,發個意外之財。那知道從我上身摸到下身,從襖領捏到襪底,除了一只時表和一支自來水筆之外,一個銅板都沒有搜出。
(這一部分是了解感受她高尚的革命情操的一個關鍵點,她被捕時身上僅有的兩樣東西都是革命工作所需,除此之外一無所有,可見她所想所慮的都是革命事業,克己奉公在他的身上體現的淋漓盡致。老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手中的資料進行品讀,學生談不到的,老師要適時點撥。)
師:從她被捕時的情景你體會到了什么?
生1:“滿肚子熱望”說明國民黨兵認為從她身上一定能得到一筆可觀的意外之財,因為她當時是紅10軍團軍政委員會主席,中共閩浙贛省委書記,在他們看來她應該和國民黨的高級將領一樣十分有錢。但是事實是她清貧一生,清廉一生。
生2:“從上身摸到下身,從襖領捏到襪底”,這傳神的動作描寫把國民黨士兵貪婪丑惡的嘴臉刻畫的淋漓盡致,并且把這當作一件趣事來談可以看出她面對被捕毫不畏懼,這恰恰是對敵人強烈的嘲諷與蔑視。這種胸襟和氣度著實令人敬佩。
生3:敵人搜遍全身之后只發現了一塊表和一支筆,作為共產黨的高級將領她身上居然一個銅板都沒有。這一看似“有趣”的事實恰恰證明了她清貧廉正的高尚情操。
師追問:她被捕時身上僅有的這兩樣東西說明了什么?
生:“表”和“筆”都是她進行革命工作所必需的,說明她心里想的只有革命事業。
預設三:她與“士兵”的對話內容以及國民黨士兵的情緒變化。
(學習這一部分時,老師要引導學生抓住最能體現人物性格、品質的語言、神態、動作進行品讀體會。同時要不著痕跡的滲透寫作方法,體會語言、神態、動作描寫對刻畫人物性格品質所起到的作用。)
生1:面對兇惡貪婪的國民黨士兵的要挾、威嚇,她微笑面對、從容應答,共產黨員淡定偉岸的氣度令人欽佩。
生2:敵人從“摸、捏”到“威嚇”再到“弓著背細細地捏一遍”,這些動作描寫形象的再現了國民黨士兵的貪婪本性,也說明當時的國民黨軍隊從上到下都以發財為目的。從中我也理解了她所說的“我不比你們國民黨當官的,個個都有錢”的深意。
師:是啊!傳神生動的語言、動作描寫把人物的性格、品質刻畫的淋漓盡致。那么國民黨士兵從“滿肚子熱望”到“猜疑、不相信”,從“企望有新的發現”到“失望”直至“懷疑而驚異”這一系列情緒上的變化說明了什么呢?
生:國民黨士兵情緒上的變化進一步從側面印證了她清貧的人生信念和矜持不茍的革命情操。當最后確定她這位共產黨高級將領確實沒有錢的時候所流露出來的驚訝,恰恰說明了共產黨人堅定的革命信念。
(引導學生分角色朗讀,體會人物內心,入情入境)
預設四:第九段補敘內容
師:故事到第八自然段看似已經結束了,作者為什么還要補敘第九段內容呢?
(談到這一部分時老師要引導學生結合手中的資料故事以及生活實際去品讀體會。)
生:交待她的全部家當只有“汗褂褲”和“帶底的絲襪”,進一步說明她的清貧。
生:這幾件“汗褂褲”和“帶底的絲襪”被保藏著,而且被她是為“傳家寶”。這就是我們清貧一生,可敬可愛的共產黨員啊!
二、再談清貧 升華情感
師:孩子們學習完這篇文章,此時此刻你對“清貧”又有了怎樣的理解呢?
生1:清貧關鍵在清,這是一種人生信念。
生2:清貧是一種價值觀念,一種品德修養。
生3:清貧是中華民族寶貴的精神傳統。
……
三、拓展閱讀 提升認識
師:孩子們,她之所以能夠一生清貧、矜持不茍、舍己為公就是因為他有堅定的革命信念,他深愛著我們可愛的祖國。(出示拓展文章:《可愛的中國》片段節選)
師:讀完這篇文章相信大家對以她為代表的共產黨員有了更為深刻的認識。有時候,“清貧”和“富有”是可以結伴而行的,你覺得以她為代表的共產黨員的“富有” 又是什么呢?
四、結束語
這篇文章反映的不僅僅是革命先烈為了革命事業而甘于過清貧、樸素的生活,更體現了她將清貧做為自己財富的高尚革命氣節。這種革命氣節,在艱苦的戰爭年代需要它,在改革開放的今天同樣需要它。君不見,腐敗高官紛紛落馬,究其原因,哪一個不是因為生活腐化墮落而造成的;哪一個不是因為丟掉了甘于清貧的氣節而走向自我毀滅的?古今概莫如此,將來這一規律也不會改變的。
五、作業
她--這個名字更多地是與一種精神連在一起的,成為歷史的一個閃光坐標點。直到今天,我們想起他,想起他的“清貧”,仍能感受出一份歷史的厚重,為一種純粹和高尚而震撼。因為他的高尚情操和革命信仰是無數革命先驅所具備和追求的。課下請同學們繼續搜集其他革命者的精彩人生故事。
冀教版六上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
1.借助工具書或聯系上下文理解“義正詞嚴、無辜、干戈化玉帛、兵戎相見”等詞語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了解“將軍與孤女”的故事,并試著講給別人聽。
3.能夠憑借具體語言材料,感受聶將軍的慈善心腸和寬廣胸襟,進而認識到中日友好是中日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過程與方法:
1.通過朗讀、看畫面等方式了解聶將軍的偉大人格和胸襟。
2.補充音像資料,渲染情感。
3.欣賞影片《將軍與孤女》,撰寫讀后感,使課本文章、影片場景、學生感受相互融合,相互溝通。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體會人物感情,感受聶將軍的慈善心腸和寬廣的心胸以及美穗子的感激之情。
重難點分析:
憑借具體語言材料,抓住文中的重點句,體會聶將軍的慈善心腸、寬廣胸襟以及他高尚的人道主義精神,進而讓學生感知聶將軍關心日本孤女是中日人民深厚友誼的體現,認識到中日友好是兩國人民的共同愿望。
要求學生能聯系課文,用自己的話說說日本人民為什么稱聶將軍是“活菩薩”“中日友誼的使者”。
課前準備:
學生了解聶榮臻,搜集美穗子的資料;教師準備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話題,引入文本。
1.教師課件出示聶榮臻將軍的頭像圖片,學生談談對聶將軍的了解。
2.教師引入聶榮臻浴血殺日寇和日本人民對聶榮臻將軍的稱呼“活菩薩”、“中日友誼的使者”,使學生在頭腦中形成疑問。
3.教師板書課題,學生一起書空。
二、整體感知,把握課文脈絡。
1.學生自由讀文,想想課文寫了聶將軍和小姑娘之間的什么事。
2.學生交流。
3.學生默讀課文,用擬小標題的方式理清文章結構。
三、讀文感悟,體會情感。
1.創設情境,了解軍民搶救小姑娘的過程。
(1)播放電影《將軍與孤女》中戰火中救出兩個小姑娘的剪輯,教師解說。
(2)學生自讀第一至第四自然段,看看自己能讀懂什么。
(3)學生側重時間、地點、環境、起因和八路軍的仁義等方面的交流。
2.自讀第五、第六自然段,圍繞“聶榮臻將軍是怎樣照料小姑娘的,從中看出他是個什么樣的人”展開討論,讀懂文章,體會感情。
本環節注意點:(1)第六自然段教學中要讓學生抓住聶將軍的動作和話語走進人物內心。(2)課件補充聶將軍照料小姑娘的圖片,學習第六自然段的寫法,抓住人物的神情、動作、語言進行再創作。
3.抓住聶將軍深明大義的言語,了解第七至第九自然段中介紹的送歸孤女的過程。
本環節注意點(1)在聶將軍給日本軍官的信件中要讀出將軍的不卑不亢、深明大義、博大胸懷和我們軍隊的正義和仁義。(2)在聶將軍感慨的話語中要讀出將軍的慈善心腸和寬廣胸襟。(3)引入日軍殺害中國人民的圖畫和數字,理解將軍話中的“殺害”和“殘忍”的意思。
4.朗誦與分角色朗讀相結合,再現重逢過程。
(1)感情朗讀美穗子的信件。
(2)學生分角色朗讀美穗子與聶將軍重逢的場面,重點理解“干戈化玉帛”、“兵戎相見”的意思,感受和平的可貴。
(3)播放重逢感恩的畫面,教師解說,介紹。
四、總結升華。
1.師生交流美穗子后半生的經歷,充實對她的認識。
2.教師結語:將軍與孤女之間開出了一朵盛開在戰火之中的友誼之花,愿和平永駐,是中日人民共同的心聲。
第二課時
一、播放電影《將軍與孤女》,學生觀看后寫觀后感。
二、交流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