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案
由于每位教師的知識、經驗、特長、個性是千差萬別的。而教學工作又是一項創造性的工作。因此寫教案也就不能千篇一律,老師的教案要結合本地區的特點,因材施教。下面由我為大家整理關于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案,供大家參考。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案1
一、教學要求:
1.會寫“洛、榆、畔、帳”4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洛陽、榆關、那畔、千帳”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三首古詩詞,默寫《泊船瓜洲》《秋思》,激發學生在口語和書面語表達中引用詩詞的興趣。
二、教學重難點:品味語言,積累并內化詩句,體會作者懷鄉思親的思想感情。
三、教學時數:兩課時。
第一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泊船瓜洲》。
一、激趣導入。
1.談話:今天,老師給你們當導游,好不好?
“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鎮頭。”這首傳唱了千年的歌謠向我們介紹的是──(生答:瓜洲)川流不息的長江水見證了瓜洲的興衰,瓜洲曾經是“江北重鎮、千年古渡”。
二、板書詩題,讀題。
1.過渡:為什么人們最喜歡這首詩呢?先去讀一讀吧。
2.用自己的方式讀古詩。
3.指名讀,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間(jiàn)、數(shù)重(chóng)山、照我還(huán)”
4.指名答。(我覺得它寫得很美、我覺得寫出了詩人想念家鄉的感情)
三、詩句賞析。
1.你最欣賞詩中哪句呢?
剛剛同學說的最多的就是這句,(課件出示”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我們一塊兒來讀一讀吧。齊讀。
2.能說說為什么喜歡這句詩嗎?指名答。
3.有同學說,這句詩寫出了江南美麗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讀一讀,說一說:在你的頭腦中出現了怎樣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說什么。
4.同桌之間互相讀與練說。
5.小結:你們的回答很精彩!原來短短一句詩可以在人的頭腦中出現這么多不同的畫面,文字的魅力真是無法想象。
聽了同學們的描述,我仿佛看見了一派色彩斑斕的綺麗風光。可為什么詩中只有一種“綠”色呢?仔細觀察一下書上的插圖,對你會有所幫助的。
6.指名答。(在江岸兩邊大面積出現的是草地、樹木、青山……)
7.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見了──
練習題: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綠色的詞嗎?
近處( )的小草( )的柳樹,遠處( )的樹林( )的高山。
學生口述。
8.詩人此時正遇早春時節,站在──(手指課題“船”字)(生答:小船上)舉目四眺,滿眼皆是──
(生答:綠色),讓作者那么明顯地感受到──(生答:春天到了、來了)。
四、品評詩句,升華情感。
1.過渡:這么美的綠,這么迷人的風光,誰不想多看兩眼?誰不想留戀其中詩人和我們一樣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嗎?指名答。
2.詩人想回哪里去?詩中的家鄉是指哪?引導從課題的船停靠在“瓜洲”“鐘山只隔數重山”等處理解。
五、布置作業。
學會背誦并默寫《泊船瓜洲》。
第二課時
教學內容:學習《秋思》和《長相思》。
一、談話導入。
王安石借春風問明月,何時才能榮歸故里?那么,宋朝詩人張籍、清朝納蘭性德他們又是如何表達胸中滿溢的情懷呢?
二、指導朗讀。
1.選擇自己感興趣的一首讀一讀,要求讀準、讀通,看看注釋或借助字典查查不懂的詞。
2.指數名讀,正音。(注意讀準“意萬重”“聒”)
3.看看詩題,你發現什么了?指名答。
4.那么,這相同的兩個“思”表達了詩人怎樣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復讀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三、品讀感悟。
1.詩人那濃厚的化不開的思鄉之情,都藏在哪個句子中呢?課件出示兩首古詩。默讀,劃出來。
2.指名答。
3.“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從這句詩中你讀懂了什么?
4.學生同桌互相說一說,指名說。
5.哦,原來詩人來到了──(生答:洛陽城)行色匆匆的他看見──(生自由回答)而拂面而來的是陣陣──(生答:秋風),這秋風是那么的(生答:涼爽、舒服、愜意),讓他禁不住地提筆──(生答:寫家書),提起筆來才發現要寫的──(生答:要寫的實在是太多太多了。)這真是──(生讀:洛陽城里見秋風,欲作家書意萬重。)
小結:讀出詩人滿腹惆悵、心事重重的感覺。
這句詩中詩人是借什么景物來抒發情感的呢?指名答。
你能用自己的話說說下面那句詩的意思嗎?小組內交流。
四、繼續品讀。
1.引讀“復恐匆匆說不盡,行人臨發又開封。”
2.這又一次的開封、密封的過程中,讓我們深深感受到了──(生答:詩人對家鄉親人的掛念),這真是說也──(生答:說不完)道也──(生答:道不盡)。
3.就讓我們一起走入這理還亂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
4.王安石見明月而惆悵,張籍見秋風而感慨,這都是──(生答:借景抒情)。那么,清朝的納蘭性德又是如何將情巧妙的藏與詩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嗎?
總結:讀詩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畫面就不同。我們不可能到達詩人生活當中去,不可能看到那個朝代詩人面前真實的景色,但是,詩人們那份濃濃的思鄉情,我想無論是誰都能感悟的到!因為詩中的字字句句無不包含著──(生答:對故鄉的想念、對家鄉的思念……)讓我們一起再來背一背這么感人的詩吧。
五、布置作業。
背誦并默寫《泊船瓜洲》和《秋思》。
教學反思: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案2
【教學目標】
能通過對話描寫分析人物形象和社會意義,教育學生鄙視趨炎附勢、媚上欺下的丑惡言行。
【教學重難點】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分析人物形象特征;
3、了解題目的深刻含義和社會意義。
【教學媒體】
實物標本 錄音機 投影儀。
【課前準備】
1、自錄變色龍的特征介紹和背景介紹;
2、實物標本 朗讀磁帶 投影圖片(人教版第三冊配套內容)
【教學方法】
聽讀法、分析法、討論法。
【教學時數】
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課題,簡介背景
同學們,你們看過“動物世界”嗎?你們到動物園游玩過嗎?你們見過變色龍嗎?
下面我們先來了解一下有關變色龍的知識。
(邊出示實物標本邊放錄音。)
變色龍,蜥蜴的一種,皮膚的顏色隨著四周物體的顏色而改變。脊椎動物,四肢稍長,運動極慢。舌長,可舔食蟲類,表皮下有多種色素塊,能隨時變成不同的保護色。
今天,我們來學習一篇小說《變色龍》,請聽作者寫作背景錄音介紹。(放錄音,板書課題:變色龍)
《變色龍》,作者,俄國短篇小說大師契訶夫,本文是他的早期作品,發表于1884年。1881年,亞歷山大二世被謀殺,亞歷山大三世繼位。為了保證統治者的安全,沙皇大大加強了警察的權力,建立了恐怖的警察統治。
二、聽課文朗讀錄音,了解內容
過渡語:剛才我們聽了本文的社會背景介紹,所寫的是發生在軍警憲兵當道的俄國警察統治時期的一件事。下面我們再聽課文朗讀錄音,注意語氣、聲調要符合人物身份、地位及當時環境;注意刪節號所表示的停頓、省略、轉折等語氣,看本文描述的是發生在什么地方什么樣的故事。(放課文朗讀錄音一遍)
回答:
1、課文朗讀的好不好?好在哪里?
語言描寫活靈活現,惟妙惟肖,生動逼真。
2、本文寫的是一件什么事呢?(出示投影圖片)
⑴ 概括畫面內容:
第一幅:警官廣場巡視。
第二幅:警官審案遇難。
第三幅:警官終審判決。
第四幅:警官結案離去。
⑵ 小結:主人公奧楚蔑洛夫處理廣場上狗咬人的案件。
(板書:奧楚蔑洛夫 狗 咬人)
2、課題和內容之間有什么聯系?
主人公奧楚蔑洛夫像變色龍一樣善于改變自己的態度。)
(板書: 善變)
3、作者為了表現人物形象主要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
對話描寫。
4、主人公的態度是怎樣變化的?請同學們邊看課文邊完成表格。
教師邊訂正邊板書:
三、分析課文,討論總結
1、主人公對狗的評價和對赫留金的態度為什么會有六種觀點,五次變化?
(主人當官 官官相護 板書:警官 將軍哥 當官的 赫留金 老百姓)
2、由此可以看出主人公是一個什么樣的人?(聯系板書看投影片,討論)
板書:
看風使舵 阿諛逢迎 專橫跋扈 欺壓百姓
3、作者為了突出表現人物性格特征,還采用了什么表現手法?它有
什么作用?
細節描寫。以脫穿大衣作掩護,掩蓋了他惴惴不安的恐懼心理和出爾反爾,強作鎮定的尷尬窘態。板書:忠實走狗)
4、我們從主人公奧楚蔑洛夫處理狗咬人的事件中,可以看出俄國當
時怎樣的社會現實?(討論)
(經濟衰敗 人們麻木 官官相護 欺壓百姓 板書不平等符號)
5、討論:假如你是一位法官,該怎樣斷這個案?
6、總結:今天我們學習了《變色龍》這篇課文,認清了主人公奧楚蔑
洛夫的丑惡嘴臉,看穿了沙皇俄國不平等的社會制度。我們作為新中國的青少年,一定要熱愛自己的祖國和人民,努力學習。
四、目標鞏固訓練
課余分角色朗讀比賽。
蘇教版五年級語文上冊第二單元教案3
桂花雨
一、教學要求。
1.認識2個生字。讀讀記記“姿態、迷人、至少、鄰居、成熟、完整、尤其、提前、香飄十里”等詞語;
2.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3.通過自讀自悟和與同學交流,體會作者思戀家鄉的思想感情,并領悟這種感情是怎樣表達出來的。
二、教學重、難點。
抓住課文中的主要內容和重點句子,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三、課時安排: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
1.談話:同學們,童年是美好的、幸福的、難忘的,回憶童年美好的事情更是一種享受,充滿了樂趣。讓我們一起走進作家琦君的童年,欣賞美麗的桂花雨。板書課題。
二、檢查預習。
1.交流課前收集的有關桂花的名句。
因為桂花的花香持久,沁人心脾,歷代文人墨客經常用美好的詩詞歌頌它。你們讀過哪些有關桂花的名句來跟同學交流一下好嗎?我們卻從未聽說桂花會下雨。
2.抽名讀課文,解決生字、新詞。
3.默讀課文。思考:
課文主要講了一件什么事?“桂花雨”是什么意思?
課文主要講了作者回憶自己童年的桂花和幫媽媽搖桂花的事。“桂花雨”是指好多桂花落下來,就像下雨一樣。
三、自讀自悟細讀悟情。
1.自讀自悟(出示思考題)
默讀2──6自然段,看看桂花給作者帶來了哪些快樂?勾出有關的詞句。
2.細讀悟情(討論交流)
重點理解句子:
(1)“桂花盛開的時候,不說香飄十里,至少前后十幾家鄰居,沒有不浸在桂花香里的。”“全年,整個村子都浸在桂花的香氣里。”
一個“浸”字,形象地寫出了桂花的香氣,桂花不僅花開時香,晾干了泡茶、做餅也同樣香氣彌漫。桂花,永遠香在人們的心里。它的香,已掙脫了季節的束縛,香甜了四季,也香甜了人們的生活。
(2)為什么說搖花對“我”來說是件大事?(理解“總是”)
(3)畫出“我”搖桂花的句子。
①理解“這下,我可樂了,幫大人抱著桂花樹,使勁地搖”。
②為什么說桂花紛紛落下來的情景“真像下雨”,而且是“好香的雨”?
四、品讀體會。
1.“八月桂花,十里飄香。杭州有一處小山,全是桂花樹,花開時那才是香飄十里。可是母親說:“這里的桂花再香,也比不上家鄉院子里的桂花。”同是桂花,難道在不同的地方香味就不一樣嗎?為什么?
母親這句樸素的話,與“月是故鄉明”如出一轍。母親每年都聞著桂花的香氣,關注桂花,收獲桂花,體驗著饋贈桂花的快樂,吃著桂花做的食品,喝著桂花茶。桂花,已充盈她生活的全部空間。家鄉院子里的這棵桂花樹,是唯我的,是母親生活乃至生命的一部分,還會有什么可以替代它呢?桂花是沒有區別的,問題是母親不是在用嗅覺區分桂花,而是用情感在體味它們。一親一疏,感覺自然就涇渭分明了。從中,我們不難看出,家鄉在母親心中的分量。
2.“于是,我又想起了在故鄉童年時代的“搖花樂”,還有那搖落的陣陣桂花雨。“這句表達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五、板書設計
7_、桂花雨
桂 花 飄 香 十 里
搖 花 真 像 下 雨
愛 花 賞 花 拾 花
仿 佛 回 到 故 里
教學反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