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總不可避免地需要編寫教案,教案有利于教學水平的提高,有助于教研活動的開展。那么優秀的教案是什么樣的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教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教案1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的11個生字.
2.朗讀使學生了解松鼠的外形特征、生活習性.
3.了解本文的說明順序,方法.
4.增長學生的知識,激發學生仔細觀察小動物的興趣.
教學重點: 引導學生在讀中感受松鼠的可愛之處和生活習性。
教學難點: 通過與《鯨》的比較閱讀,探究兩篇課文不同的寫法,體會本文作者的表達。
教學準備:
1.教師關于松鼠形態及生活習性的課件.
2.學生查找有關松鼠的資料.
3.學生自讀課文,準備字典幫助掃清生字障礙.
教學時間:三課時
教學過程
激發興趣.導入新課
一、 出示松鼠的圖片:同學們,你了解松鼠嗎?請把你知道的給大家說一說. 今天,我們學習法國著名博物學家布封所寫的《松鼠》,讓我們讀一讀,他給我們介紹了松鼠哪些方面的內容.
二、初讀課文,自學生字
1、 讀課文,找出文中的生字,分小組自學生字、鞏固生字.自己讀書,畫出不懂的詞語,利用查字典或聯系上下文的方法解決問題.
2、自由朗讀課文,做到正確、通順.標出自然段序號,再想一想,每個自然段主要說的是什么?
三、默讀思考,合作交流
1、 默讀課文,邊讀邊想:松鼠是一種怎樣的動物?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介紹小松鼠的?
2、 在學生獨立思考后,在小組內交流、討論自學結果,教師參與交流,適當點撥.
四、圍繞重點,全班研討
學生圍繞提示問題在小組內交流后,在全班發言.
1、松鼠是一種怎樣的動物?齊讀第一句話,體會它統領全文的作用.
2、課文是從哪些方面介紹小松鼠的?鼓勵學生從不同方面回答,教師加以歸納.
漂亮:從面容、眼睛、身體、四肢、尾巴、形體等方面表現它的特點.
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教案2
一、 板書課題,導入新課
1、板書課題: 落花生看了這個課題,有什么問題要問嗎?
2、花生,知道不知道?有的地方因為它有營養,吃了對身體有好處,所以叫它“長生果”,平常叫它花生。但課題上為什么要加個“落”字,叫它“落花生”?看圖介紹花生,花生的特點就是落花入土而生果,所以在植物學上就叫它――落花生。
二、 檢查預習,整體感知
1、課前大家讀課文了沒有?既然讀了,現在不要打開書,看看誰對課文有記憶,這篇文章分幾局部來寫的?先寫什么?后寫什么?不知道,打開書看看,誰看出來了,一開始寫的什么?
2、指名說板書
種花生
過收獲節
3、課文就這兩大局部組成,你們說這篇課文長不長?
不長,但是這篇文章很精彩,知道是誰寫的嗎?
4、介紹作者背景,明確學習任務
(小中見大 平中見奇 重點突出)
(1)要弄明白作者通過講花生,說了一個什么道理?
(2)領會“重點突出,主次分明”寫作方法
5、作者的筆名落華生就是從這篇文章變來的,你想他是不是為自身的文章有點感到驕傲?所以同學們要好好學,這篇文章很有味道。
三、重點感悟,學習課文
(一)
1、下面俺們采用抓重點的方法學習課文。怎樣知道文章哪一局部是重點呢?第一,看看他寫的是“詳”,還是“略”。
板書:看詳略
2、現在你們看課文已分為兩大局部,那哪局部是重點呢?
3、對。重點段俺們重點學,不是重點段俺們就簡單的學,或叫“略學”。下面請大家讀讀第一自然段,你只要抓住一個重點詞,這一段就理解了。
4、同學默讀。
5、指名讀
6、說說你找到了哪個詞?談談你的理解 “居然”(什么意思?用在什么情況下?課文為什么要用“居然”呢?)
7、你們再看,種花生的過程就寫了四個詞,哪四個?幾個月的事作者用四個詞就概括了,多干脆,多簡單!所以這個作家了不起!這是第一段,因為它是略寫的,所以俺們就采取了“略學”的方法,第二段“過收獲節”是重點內容,俺們就重點學。
(二)
1、現在請你們自身讀課文,一邊讀一邊想,既然是過節,它有幾個節目?也就是說他們是怎樣過這個節的?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2、同學默讀課文
3、好,現在俺們來跟他們一塊過收獲節,收獲節的第一個節目,干什么?板書;吃花生
4、一邊吃一邊干什么?板書:談花生
5、現在再看,第一局部用了一個自然段,第二局部“收獲節”用了十四個自然段。這里“吃花生”用了幾個自然段?(兩個)而談花生用了十二個自然段,根據“看詳略”的方法,哪一個是重點?“談花生”是重點,那么“吃花生”用哪種方法學?
6、誰來讀“吃花生”這兩段,一邊讀一邊找出值得注意的地方來。
7、指名說 好幾樣 吩咐 很難得(重視)
8、母親做了好幾樣食品讓大家吃,下面該干什么了?(談花生)找個同學把下面的課文讀一遍,他一邊讀,大家一邊看看有幾個人在談話?(五個)四個人開口說話,這四個是各說各的呢?還是分成了幾個方面?誰和誰是一方面?幾方面在談話?仔細看一看。
9、指名說 板書:俺們談
父親談
這兩方面內容誰是重點呢?用“看詳略”的方法還好使嗎?(交叉)老師告訴你們第二種方法—“看內容”。看父親說的話重要,還是俺們說的話重要?誰的話重要,誰就是重點。
10、下面找幾個同學分角色讀這局部,只讀他們說話的內容,看看能不能把談話的氣氛讀出來。
11、談話完了,哥哥說了幾句話?讀出來,這句話重要不重要?姐姐這句話重要不重要?俺的第一句重要不重要?再看第二句,讀一遍,這句重要不重要?但這句是聽了父親的話后的一個“覺悟”,所以還得看父親的話。父親說的話重要不重要?那你們說“俺們談”是重點?“父親談”是重點?
12、從什么上面看出來的?這就叫看內容確定重點
“俺們”談的那幾句話除去俺的最后一句話是重點以外,其余幾句用不用仔細去研究?那俺們把腦子集中在重要的句子上。通過“看內容”俺們找出來了,“父親談”是重點。找到這兒,俺們就快接近中心了。你們看看父親一共說了幾次話?用序號標出來。
13、五次. 父親這五次談話都很重要嗎?用“看內容” 的方法比較一下,哪次談話重要,哪次不重要。指名依次讀,并依次分析(1、2、5不重要,3、4重要)。
14、重點分析3、4 贊花生,學花生
(1)你們把“贊花生”。這段仔細默讀一下,一邊讀一邊考慮,父親是從哪幾點上稱譽花生的。再讀一遍,通過讀這段話,你們說花生這東西有沒有用?花生的果實,深深地埋在地下,只看地上的,貌不出眾,那么花生有什么好處?父親說的是有一點最重要,這一點是什么?對,不像什么一樣啊?父親是不是在批評蘋果和桃子這類植物啊?那為什么要這么說?突出了花生的什么特點?(不炫耀自身的好處)
(2)俺們再看“學花生”,一起把第四次談話讀一遍。這次談話有六個字最重要。找找把它圈起來,六個字講了兩個方面,誰找到了(不好看,很有用)父親在這又說了花生的特點,那么父親是讓你給俺們學花生越不好看越好?是這個意思嗎?緊接著父親又是怎么說的?那父親這么要求,外表好看更好,更重要的是得有什么?父親說“不是外表好看而沒有實用的東西。”不要做這樣的人,他是不是叫俺們學花生?
(3)好,一個第三次,一個第四次談話,你們看這兩次那一次更詳一些?推出第三種方法 “看目的”。在這里看兩個目的。第一,看父親談話的目的,第二看整篇文章的寫作目的。現在問你們,父親談話只是為了把花生稱譽一番呢?還是為了讓俺們學習花生?俺們用“看目的”的方法很容易就看出來這個是重點。父親談話的目的就是讓俺們學習花生,作者寫這篇文章的寫作目的還是叫俺們學花生。因此“學花生”是這兩段話的重點。父親這番苦心,“俺們”理解了沒有?
(4)光說理解了不行,得從課文里找根據。看你們能找出幾點根據?(三點)這三點里,哪一點表示得最明確?印在心上是什么樣子的?父親的談話是什么內容?再讀一遍。 這句話深深地標明他理解了,學花生要學什么?板書;做有用的人
(5)小結
四、總結全文,深化主題
“做有用的人”正是這篇文章的中心。作者寫這篇文章,他不是在向俺們介紹花生這種植物,而是給俺們講了一個道理。是借助花生說的,這叫“借物喻理”。
板書:
種花生
落花生 吃花生
過收獲節△ 俺們談
談花生△ 贊花生
父親談△
學花生△
借物 喻 做有用的人
(道理)
(找重點的方法)看詳略、看內容、看目的。
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教案3
教學目標:
1.學會本課生字,能正確、工整、美觀地書寫。
2.感情讀文,理解課文內容,理清文章結構,并能用課文中的四字詞語復述故事。
3.聯系上下文,感受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體會孫臏善于分析,因勢利導的聰明才智。
重難點:
1.把握故事內容:弄清文章線索。
2.理解課文內容,感受孫臏的聰明才智。
教學方法:
自我領悟法、口語表達法、討論交流法
教學準備:
了解孫臏、龐涓的相關情況;三十六計;教學課件
課時:
兩課時
教學設計: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初讀課文,掃清文字障礙,理清文章脈絡。
2.學習課文第一部分,了解故事的起因。
重、難點:
把握課文內容,弄清文章線索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激發興趣
師: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文有詩詞歌賦、武有兵法韜略。關于中國古代兵法,你有哪些了解?
生回答
師:咱們班同學知識真是豐富,剛才有同學提到“三十六計”,在三十六種計謀中,你知道哪幾種呢?
生嘗試回答
師導入課題: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計——圍魏救趙。(板書課題,全班齊讀課題,讀后質疑)可能提出的問題:
(是誰圍魏救趙?他們又是怎樣圍魏救趙的?圍魏救趙的結果如何?……)
師:請同學們帶著這些問題走進這個精彩的故事,去了解戰國時期國與國之間,人與人之間的恩恩怨怨,去感受大軍事家孫臏的智慧。
二.初讀課文,梳理過程:
師:在學習課文之前,總來認識一下本課的生字詞。
課件出示:逸痹佯怠兼惶盔潰
(1)帶拼音讀
(2)去拼音讀
(3)找生讀、正音
(4)找易錯字
詞語: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虛而入以逸待勞
穩操勝券丟盔齊甲潰不成年落荒而逃
(1)齊讀
(2)指名讀正音
(3)齊讀
師:同學們掃除了文字障礙,請同學們再讀這個故事,完成老師出示的問題:
課件出示:趙國被圍,向齊國求救――-()――――()孫臏投狀、齊軍大勝。
(1)生A、B回答,并指名起止段落。
(2)師歸納,總結
師:了解了轉魏救趙的經過,我相信同學一定會說出課文的主要內容。
生:A
三.學習課文第一部分(1-2自然段)
師:戰國時期為什么會有圍魏救趙這一故事呢?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第一部分,找出問題答案。
師:誰來給大家介紹一下故事的起因?這還要從頭說起。請同學們快速默讀課文第一部分。
(生簡要講述)
師:魏國野心勃勃,一向心想吞并趙國,到底魏國的軍隊是一支怎樣的軍隊?從哪些描寫可以看出來?請同學們用美麗的波浪線畫出相應的語句,說自己的理解。
生回答
師:魏國的軍隊如此強大,在攻打趙國時,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齊國為什么還要決定出兵幫助趙國呢?這不是以卵擊石嗎?
生:討論
師:出示魏、齊、趙在國間的位置關系圖,引出成語“唇之齒寒”
師小結:嚴峻形勢讓齊國必須出兵救趙,趙而魏軍如此強大,已將小小車間的邯鄲城圍得嚴嚴實實,齊國想去解救邯鄲并不是一件易事,怎么辦呢?只能智取,于是就出現了“圍魏救趙”這一計。
作業:
抄寫生字詞2遍
自主學習課文其它部分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 感情讀文
2. 了解孫臏臏善于分析,因勢利導的聰明才智。
3. 深長能利用成語復述故事。
重難點:
感受孫臏善于分析,因勢利導的聰明才智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 聽寫生字、同桌互相檢查
2. 說說課文主要內容。(要求基本說出故事的起因,經過和結果)
二.研讀課文
(1)學習課文第二部分
師:齊國要救趙國,把這一使合交給了田忌和孫臏,咱就來了解一下這兩位。
師簡介:田忌、孫臏及孫臏和龐涓兩人之間的恩怨。
師:孫臏和龐涓的斗爭又開始了。救趙國而不去趙國都城邯鄲,偏要去魏國都城大梁,這是孫臏使的哪一招呢?田忌起初有什么打算?后來又采取了什么辦法呢?請兩個同學分角色朗讀田忌和孫臏的對話:
師:(同學討論)如果齊國軍隊依田忌之計直奔邯鄲這次救援會是什么結果?
(邯鄲已被包圍,危在旦夕,不等齊軍趕到就要失守,若那時齊軍再去,打了勝仗的魏軍必然士高氣漲,加上本身就非常強大,而齊軍遠道而來,軍隊疲憊,若與魏軍硬拼,勝負難料)
師:孫臏主張直取大梁,請同學們再讀第7自然段孫臏的話,看孫臏的計謀如何?
師:誰能用一個詞語形容:(絕妙)
師:以此看孫臏是個什么樣的人?從哪些詞語可以看出來?
生:(胸有成竹、穩操勝券,可以看出孫臏是一個足智多謀且對自己的戰術充滿信心的人)
師小結:知已知彼,才能百戰不殆,孫臏是在充分考慮了魏軍的優勢和劣勢的基礎上,提出了“乘虛而入、直取大梁”的計謀。他對田忌說的話既有形勢的分析,又有行動的策略,難怪田忌會心服口服,立即下令大軍直奔魏國。
(2)學習第三部分(4-12自然段)
師:我們從田忌和孫臏的對話中已經了解了孫臏的計謀,那么,他的計謀是如何實施的呢?他是直接將齊國的軍隊拉到魏國國都大梁了嗎?請同學們帶著老師的問題,自由讀課文第三部分:
課件出示自讀提綱:
孫臏是臬安排的?為什么這樣安排?(安排兩個無名將領去攻打襄陵,一方面可以掩護齊軍主力向大梁進發。另一方面“無名將領”的戰敗,可讓龐涓入松警惕。正因為龐涓放松警惕,孫臏的計謀才得以實施)
魏王見齊軍向自己的都城逼來,頓時驚慌失措,忙叫龐涓回來救駕,這時魏軍發生了什么變化?
生:結合課文回答
師:孫臏出其不意的舉動令魏軍人心惶惶。孫臏的計策不僅從體力上打敗了對手,更從心里上戰勝了對方,魏軍與最初攻打趙國時有了天壤之別,這樣的軍隊,戰斗力已大大下降。然而,足智多謀的孫臏并未真去攻到大梁,他是怎樣的?結果如何?我們繼續往下看。
三.學習課文第四部分(12-14段)
師:請同學自讀第四部分
師:1.孫臏設埋伏的地方為什么要選在桂陵?
2.精疲力竭的魏軍在進入孫臏的埋伏圈后是個怎樣的狀況呢?
生:據課文回答
師:同學們,孫臏最初“胸有成竹,穩操勝券”,最后大獲全勝;魏軍最初“所向披靡、勢如破竹”,最后“丟盔棄甲、潰不成軍”。從中你體會到什么?動筆寫一寫
生:反饋
師:同學們,老師有一個疑問想問大家,按照孫臏的說法,當時的大梁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那么他為什么不讓齊軍直接攻打大梁,而要在桂陵設伏呢?
生:據理解回答
四.講述故事,感受人物形象
1.讀了這個故事,你認為孫臏是個什么樣的人?(善于分析、因勢利導、足智多謀)
2.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呢?
3.讀了這個故事,老師想給大家提個更高層次的要求,利用成語復述故事。
4.全班交流總結三十六計
五.作業
1.課后練習題
2.課余把這個故事講給別人聽
板書設計:
趙國被圍,向齊國求救――田、孫商議,直取大梁――佯攻襄陵、圍魏救趙――孫臏設伏,齊軍大勝
孫臏:善于分析、因勢利導、足智多謀
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教案4
教學目標
1.自主學會本課的生字詞語。能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并在復述課文中進一步積累語言。
2.理解課文內容。聯系上下文體會詞句意思,感受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了解孫臏善于分析、因勢利導的聰明才智。
3.能按事情的發展順序概括有關內容。
教學重點
理解課文內容,了解孫臏善于分析、因勢利導的聰明才智。
教學難點
聯系上下文體會詞句意思,感受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
教學準備
搜集有關孫臏的資料,了解有關孫臏的故事。
教學時間
2課時。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檢查預習,導入新課
1.通過預習,你能正確認讀課文中的詞語嗎?多種形式檢查認讀文中的詞語。
(圍魏救趙、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危在旦夕、胸有成竹、乘虛而入、以逸待勞、穩操勝券、心服口服、驚慌失措、日夜兼程、人心惶惶、天羅地網、精疲力竭、措手不及、丟盔棄甲、潰不成軍、落荒而逃)
2.老師示范說一個這樣的句子。(一支擁有八萬精兵的軍隊由進攻時一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到最后被打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這一切就發生在“圍魏救趙”這個故事里。)相機板書課題,齊讀課題。
3.選擇其中的一個或幾個詞語說一句與課文有關的話,幫助對詞語的理解。
二、初讀課文,整體感知
1.默讀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一件什么事?
2.試著簡要介紹課文主要內容。
3.再讀課文,根據課后第二題的提示,試著把課文分成四個部分,并把括號中的內容補充完整。
第一部分:趙國被圍,向齊國求救(1~2段)。
第二部分:田、孫商議,直取大梁(3~8段)。
第三部分:佯攻襄陵,圍魏救趙(9~12段)。
第四部分:孫臏設伏,齊軍大勝(13~14段)。
三、再讀課文,學習生字詞
1、認讀生字。
2、理解詞語。
第二課時
一、細讀課文,理解內容
(一)學習第一部分(抓重點詞讀出文字背后的信息)。
1.讀一讀,說說事情的起因是什么?
2.魏國軍隊怎樣?在文中勾畫出相應的詞句。說說自己的理解。
為了體現魏國軍隊強大,課文用了直接描寫和間接描寫。
(1)“所向披靡,勢如破竹”直接寫出了魏國軍隊的強大。龐涓率領的軍隊在攻打趙國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
(2)齊國的擔心間接寫出魏國軍隊的強大。
3.結合自己的理解,練習讀相應的關鍵詞句,你還能讀出什么信息?
(嚴峻的形勢讓齊國必須出兵救趙,然而面對強大的魏軍,齊國想救趙也不是那么容易。這為后文齊軍大勝,體現孫臏的足智多謀埋下伏筆。)
(二)學習第二部分(從對話中了解孫臏計謀的絕妙之處)。
1.分角色讀田忌、孫臏的對話。從對話中你知道了什么?
2.如果依田忌之計直奔邯鄲,聯系上文試想這次救援會是什么結果?如果直奔邯鄲有可能:(1)邯鄲失守,因前文提到“趙國危在旦夕”。(2)打了勝仗的魏軍士氣高漲,遠道而來的齊軍若與魏軍主力硬拼,勝負難料。
3.再讀孫臏的話,體會孫臏計謀的絕妙。
“知己知彼,百戰不殆”,孫臏先對魏軍的優勢、劣勢做了分析,然后提出了“避實就虛,攻打大梁”的計謀。
“乘虛而入,直取大梁”既有形勢的分析,又有行動的策略,孫臏的計謀判斷準確、措施果斷。
4.從“胸有成竹”“穩操勝券”這些詞中,你可以看出孫臏是個怎樣的人?
(三)學習第三部分。
1.孫臏的計謀是怎樣具體實施的?自由讀第三部分,用自己的話簡要說一說。
2.在齊軍“佯攻襄陵”“直奔大梁”之時,魏軍士兵的心里發生了什么變化?從這里又可以看出孫臏的計謀妙在什么地方?
(孫臏一方面讓無名將領帶兵佯攻襄陵,一方面又逼近魏國都城大梁。魏軍洋洋得意之時放松了警惕,孫臏的計謀得以順利實施,一攻一逼讓魏軍實力消耗,出其不意的舉動又令魏軍人心惶惶。孫臏的計策不僅從體力上打敗了對手,更從心理上戰勝了對方。)
3.把自己感興趣的精彩部分再讀一讀。
(四)學習第四部分。
1.在孫臏的“一攻一逼”之后,這件事的結果會怎樣呢?自由讀第四部分。
2.精疲力竭的魏軍在進入孫臏設下的伏擊圈后是個怎樣的狀況呢?找出相關詞句讀一讀。
3.魏軍此時的“丟盔棄甲、潰不成軍”與攻趙時的“所向披靡、勢如破竹”相對比,你體會到了什么?
4.對于孫臏的“圍魏救趙”你有什么看法?
二、再讀課文,講述故事
1.再讀課文,結合課后第二題再次梳理課文脈絡。
2.根據課后第二題的提示,在小組內講一講“圍魏救趙”這個故事。
3.小組推薦組員為全班講述這個故事,共同交流評議。
4.故事交流會:講一講課前搜集的其他有關孫臏的故事。
三、自主積累,書寫生字
1.找出課文中的成語,用“讀一讀,記一記,抄一抄”等自己喜歡的方式進行積累。
2.正確、美觀地書寫本課的生字。
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教案5
教學目標:1、能聯系上下文體會成語意思,感受關鍵成語在表情達意上的作用。
2、理清文章結構,概括故事的主要內容。
3、通過學生復述故事的方式,提高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
4、通過老師的設疑和學生的相互討論來了解文章內容,體會文中蘊涵的深刻道理。
5、了解孫臏善于分析、因勢利導、足智多謀的聰明才智。領悟故事中蘊含的道理:遇事要沉著冷靜,并要開動腦筋,才能更好地解決問題。
教學重點難點:
1、把握故事內容,弄清文章線索。
2、領悟其中的道理,弄清故事引人入勝的原因。
教法學法:導學互動
教學準備:
1、搜集相關視頻
2、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自學導綱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喜歡中國的歷史故事嗎?讓我們乘坐歷史的列車,穿越時光的隧道,飛回歷史的天空。猜一猜,下面這幾個歷史故事的主人公分別是誰?
課件出示:
完璧歸趙——(藺相如)負荊請罪——(廉 頗)
破釜沉舟——(項 羽)毛遂自薦——(毛 遂)
紙上談兵——(趙 括)臥薪嘗膽——(勾 踐)
背水一戰——(韓 信)田忌賽馬——(孫 臏)
師:在《田忌賽馬》中,我們已經初步領略了孫臏的才能。今天讓我們隨著歷史的車輪,走進《圍魏救趙》這篇課文,去進一步領略孫臏卓越的才能、超凡的智慧和驚人的毅力。(板書課題)
2、出示導綱,生依照提示了解背景,自主閱讀課文。
3、生匯報交流初讀課文的收獲,師適時點撥引導。
過渡:看來,同學們的預習工作做得很好。“學貴有疑,大疑則大進,小疑則小進,不疑則不進”。在自學中你發現了哪些有探究價值的問題?(是誰為什么圍魏救趙?他們又是怎樣圍魏救趙的?圍魏救趙的結果如何?)讓我們帶著這些問題開始今天的閱讀之旅。
二、導學互動
1、出示導綱探究性問題。
2、生帶著問題精讀課文。
3、小組合作,討論探究。
4、交流匯報,師相機引導、點撥。
出示導綱探究(一):故事起因
1、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怎樣?
2、魏國軍隊怎么樣?在文中勾畫相關的句子,說說自己的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讀。(出示重點語句:這一年,魏國將軍龐涓率領八萬精兵出征趙國,一路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很快就直抵趙國都城邯鄲,把一個小小的邯鄲城圍得嚴嚴實實。)
(抓住“所向披靡”、“勢如破竹”、“嚴嚴實實”這幾個詞,一方面說明魏國的強大,龐涓率領的軍隊在攻打趙國時戰無不勝,攻無不克;另一方面說明面對強大的敵人,齊國救趙國是不容易的。)
3、為什么在這種情況下,齊王還要去救趙國?
(引入“唇亡齒寒”的故事。齊、趙兩國之間互相依靠,有著唇亡齒寒的利害關系。)
過渡:在強大的魏國軍隊面前,齊國最終決定出兵,到底戰斗結果怎樣呢?讓我們迅速瀏覽最后一段,說一說。
出示導綱探究(二):故事結果
1、文中哪幾個成語寫出了魏軍的失敗,同時也反映了圍魏救趙的成功?理解后有感情地朗讀。
(出示重點句:魏軍措手不及,被殺得丟盔棄甲,潰不成軍)。
(措手不及、丟盔棄甲、潰不成軍、落荒而逃等寫出了魏軍來不及應付的狼狽和大敗時的慘狀,反襯了圍魏救趙的成功。)
2、對比閱讀前后語段。
過渡:起初魏軍是多么強大的一支軍隊,可現在怎么就成了這樣的狀況呢?首先讓我們來觀看一段視頻。接下來合作學習圍魏救趙成功的原因有哪些?
出示導綱探究(三):分析圍魏救趙成功的原因
出示第7段:孫臏胸有成竹地說:“魏國集中全國的主力去打邯鄲,自己的都城大梁卻只剩下一些老弱殘兵,這不正是個大好機會嗎?我們現在去救邯鄲,會跟魏國主力硬拼,傷亡一定很大。倒不如乘虛而入,直取大梁。魏國國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會回師自救。我們在他們返回的路途做好準備,以逸待勞,豈不是穩操勝券!"
分角色讀田忌和孫臏的對話,想一想孫臏為什么要齊軍不直奔邯鄲而要直取大梁?
1、分析直奔邯鄲的劣勢和直取大梁的優勢并體會孫臏計謀的絕妙。
(抓住“胸有成竹”、 “乘虛而入”、“以逸待勞”、“穩操勝券”這幾個關鍵詞理解孫臏善于分析、因勢利導的聰明才智,并朗讀出他的“胸有成竹”。)
2、抓住“乘虛而入”理解魏國虛在哪?
3、“魏國國都一旦危急,主力必定會回師自救”與哪些事實相符?孫臏采取了哪些行動逼迫龐涓回師自救?
(佯攻襄陵、直奔大梁)(孫臏為什么要派兵佯攻襄陵?)(佯攻襄陵的最終目的是直奔大梁,直奔大梁的目的是逼龐回師,逼龐回師不但能救趙國,而且能以逸待勞,在桂陵設伏,打敗魏軍。)
4、齊軍“以逸待勞”又體現在哪?
5、孫臏為何要在桂陵布下天羅地網?
(桂陵是通往魏國的交通要道,地勢險峻,易守難攻。)
6、總結出示圍魏救趙成功的原因
戰術上:避實擊虛、攻其必救、以逸待勞、聲東擊西、知己知彼
行動上:佯攻襄陵、直奔大梁、桂陵設伏
7、你理解“圍魏救趙”這個成語的引申義嗎?
三、導學歸納
1、孫臏,我___________您!您真是一位_________的軍事家!
2、讀了這個故事,你得到了什么啟示?
四、反饋訓練
此時此刻,你一定被孫臏的計謀所折服,你想對孫臏說些什么呢?
語文蘇教版五年級上冊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語文教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