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四下語文教案圖片
教案是教師為順利而有效地開展教學活動,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下面由我來為大家整理關于蘇教四下語文教案圖片,供大家參考。
蘇教四下語文教案圖片1
【教學目標】
1、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理解重點詞語的意思。
2、 通過合作、探究,理解文章大意,感悟母親胸懷的無畏、博大,激發對母親的崇敬和愛戴之情。
3、體會偉大的母愛,激發學生對母愛的報答。
【教學重點】
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體會偉大的母愛,激發學生對母愛的報答。
【教學難點】
怎樣使學生體會母愛的偉大和孝子情懷,并能從語言文字中走出來,感悟自己的母愛和表達自己的愛。
【教學目標】
學會本課5個生字。綠線內的生字只識不寫,理解由生字組成的詞語。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3、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教學重點】
初步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教學難點】
給課文分段。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板書課題:第一次抱母親。(指導:“第”是竹字頭的“第”,“抱”上面的橫折鉤短一些。)
齊讀課題。提出想法或者疑問。(為什么要抱母親?第一次抱母親有什么感受?母親有什么感受?什么時候、什么地點抱母親?)
二、初讀課文。
1、檢查生字詞的掌握情況:
脖子、摔倒、瘦小、翻山越嶺,愧疚、仰面、責怪、突發奇想
(1)自由選擇朗讀方式,讀詞語。進行多種形式的練讀。
(2)全班交流:(重點理解“翻山越嶺”翻越不少山頭。形容走山路的艱苦。
“責怪”責備;埋怨。
“愧疚”心里慚愧不安。
“突發奇想”突然產生一種奇特的想法。)
2、檢查課文朗讀情況。指名分小節朗讀課文,指名評價。
三、感知課文內容,理清文章脈絡
1、重點指導:
(1)為什么要抱母親?(換床單,報母恩)板書:換床單 報母恩
出示:
母親病得不輕,轉身下床都很吃力。我趕緊說:“媽,你別動,我來抱你。”
指導朗讀。
“轉身下床都很吃力”慢一點,讀出吃力的樣子。
“趕緊”讀得快一些,表達一種急切,我要是不趕緊,母親可能就要吃力地自己下床了。而我是不想讓病中的母親吃力地起床的,所以得趕緊。
(2)第一次抱母親有什么感受?(難過,愧疚)板書:難過 愧疚
從哪個句子可以看出來?
出示:
母親竟然這么輕,我心里很難過。
“竟然”是什么意思?作者沒想到什么?文中有三處“沒想到”,找出來輕聲讀一讀,體會一下作者的心情。
指導朗讀。
我左手托住母親的脖子,右手托住她的腿彎,使勁一抱,沒想到母親輕輕的,我用力過猛,差點仰面摔倒。(吃驚,對母親不了解,關心不夠)
護士在后面扶了我一把,責怪說:“你使那么大勁干什么?”我說:“我沒想到我媽這么輕。”(難過)
我一直以為母親力大無窮,沒想到她是用80多斤的身體,去承受那么重的擔子。(愧疚)
師引導:母親用瘦弱的身體承受那么重的.擔子,這里的重擔指的是什么?請同學們再讀一讀作者說的話,透過字面展開想象,體會一下。
指名匯報。
當你知道承受這么重的擔子的母親竟然只有80多斤,相信你一定也讀懂了作者此時心中的難過和愧疚。讀一讀2、3自然段。(配樂齊讀)
2、根據板書內容,你能給課文分段嗎?快速閱讀課文,并完成本課補充習題第四題。
指名反饋。
一(1)“我”抱起母親換床單,沒想到母親竟然這么輕。
二(2-3)“我”告訴護士,“我”記憶中的母親總是挑著重擔翻山越嶺,總以為母親力大無窮,卻不知道母親以80多斤的身體承受那么重的擔子。
三(4-5)“我”突發奇想,像小時候母親抱“我”一樣抱著母親入睡,卻發 現母親的眼里流出了淚水。
3、指導寫字。
生字:脖 摔 翻 瘦(找找兩組字的特點,再自由識記生字。)
交流要點。(“脖”的右上部為小十字,“翻”的左下部為田字,“瘦”注意中間兩筆橫之間要斷開。)
3、范寫:瘦
四、作業
1、記錄一天中媽媽為自己做的事以及自己為媽媽做的事。
2、擁抱媽媽,并對媽媽說:“我愛你”,然后把媽媽的反應以及自己的感受記下來。
3、朗讀課文,識記詞語。
【板書設計】
第一次抱母親
換床單 報母恩
難過 愧疚
蘇教四下語文教案圖片2
【教學目標】
1、自主識字,并會正確書寫。
2、隨機滲透學習古詩的方法,會借助注釋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主要意思。通過看插圖、想象畫面等方式幫助學生體驗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體會詩人對田園生活的熱愛。
3、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詩句,并能背誦古詩。
4、仿寫詩句,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5、激發學生積累更多田園詩的興趣。
【學習內容分析】
詩篇把農民的勤勞,淳樸的美德通過兒童天真活潑的舉動不經意地展現,更顯童趣盎然。
【學習者分析】
1、學生的年齡特點和認知特點:
本課是六年級的語文課,由于小學生對新鮮事物好奇,容易接受新鮮事物,課前讓學生搜集范成大的資料和圖片,初步感知古詩內容,對范成大有初步的認識。但由于小學生自制能力差,好動,缺乏耐心,有一定的自主性但不夠強,學習靠興趣,因此,教學時,巧妙利用多媒體渲染氣氛,激發興趣,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2、學習本課之前應具備的基本知識和技能:
六年級學生自己已經能讀通、讀懂課文,有一定的閱讀能力、表達能力、作文能力、分析感悟能力,因此教學中,讓學生用讀讀、劃劃、說說、議議的方法自主學習,引導學生對語言文字主動讀議探究,從而體會農村農忙時農民的辛苦、勞累,激發學生對勞動人民的同情。
【教學重點、難點】
1、學習借助注釋的方法理解古詩的大意,并能用自己的話說出詩句的意思.
2、理解詩句,引導學生想象意境,感受田園生活帶來的情趣。
【教學設計思路】
這節課我嘗試采用放手自學---共議交流的方法引導學生感悟課文內容。在課上主要采用自主、合作、探究學習的方法,通過讀來理解感悟古詩。
先通過課前搜集資料以及結合老師提供的資料對作者范成大有初步的了解,然后借助圖片和原有的古詩知識學習古詩,通過反復、多種形式的吟誦達到熟讀成誦。教師設計“仿寫詩句”,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最后引導學生讀詩、背詩,并鼓勵學生課下閱讀名篇佳作,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
【教學過程】
一、入情入境——引入新詩
1、談話導入。
同學們,生活在繁華城市中的你們一定對質樸的鄉村田園生活很陌生吧?可是,我國古代許多詩人卻對田園風光情有獨鐘,寫下了許多名篇佳句。今天,我們就來學習其中的一首。(課件2)
2.讀詩題,解題意。
請同學來讀讀課題。(課件3)
(“興”在這兒讀第四聲,在文中,他指:興致;“雜興”就是各種興致;“四時在這兒表示是一年四季,那么整個題目的意思連起來說就是詩人看到一年四季不同的田園景色而產生了很多的感想。)
你看,抓住重點詞突破,然后連起來用上自己的話來說就是題目的意思!帶著自己的理解,再一起讀讀題目。(課件4)
3、了解詩人。
這首詩是由南宋詩人范成大所寫,請大家讀讀資料,你能從中獲得什么信息?(自由讀,交流。播放“范成大的簡介”資料。(課件5、6)
范成大(1126~1193)南宋詩人。字致能,號石湖居士。吳郡(今江蘇蘇州)人。紹興二十四年中進士。淳熙十年因,58歲病辭。此后10年隱居石湖。著有《石湖居士詩集》、《石湖詞》、《吳湖錄》等。范成大是一個關心國事、勤于政務、同情人民疾苦的士大夫。他的憂國恤民的一貫思想在其詩歌創作中得到了充分的體現。范成大的詩,以反映農村社會生活圖景的作品成就最高。范成大晚年作的組詩《四時田園雜興》,是他田園詩的代表作品。)
你從簡介中獲得了什么信息?(點擊課件6下的播放器)
你概括得很準確,課外知識非常豐富,這是與你平時愛看課外書分不開的。希望大家能向他學習。《四時田園雜興》組詩共有六十首,今天咱們所要學的只是這其中的一首。
(設計意圖:初步了解范成大,為學習后文打下基礎。)
二、初讀感知——原境之讀
1.請大家自由讀讀這首詩,想想這首詩描寫的是什么季節的田園風光?(課件7)
2、生自由讀,指名讀。
這首是描寫的是什么季節呢?你是從哪看出來的?我們來聽聽同學的回答。(課件8)
這首詩描寫的是夏季。我是從“桑陰”這個詞看出來的。通過查資料我知道,桑就是桑樹,桑陰就是桑樹成陰了,在南方當桑樹成陰時,那就是夏天)
你說的很正確,懂得在學習古詩時查閱資料幫助理解。讓我們一起來讀讀這首詩,注意讀出詩的節奏。
齊讀(正音,注意讀出詩的節奏)(課件9)
3、在讀詩時,我們發現詩中有兩個多音字,請對照解釋(出示兩個字“供”“興”)選擇正確的讀音。
(課件10)通過查字典我們了解到,第一個字有兩個讀音,一個是n, 一個是òn,這個字在讀第一聲時表示準備著東西給需要的人用,例如:供給,供不應求;這個字在讀第四聲時作動詞用,在新華字典中 有從事,擔任的意思。例如:供事、供役。在我們的詩中供耕織表示從事耕種、織布這些農活。所以,它應讀作òn。
(課件11)第二個字也有兩個讀音,一個是xng一個是xìng,在做xng時,它表示舉辦、發動、旺盛等意思;在做xìng時,它表示興趣、興致等意思。在詩中,雜興表示隨著自己的興趣、雅興而寫,沒有固定題材的詩篇。所以,它應讀作 xìng。
請同學們記住這兩個字的讀音,再來讀讀古詩。(課件12)
4、解意
同學們,古詩語言簡練,但含義深遠,所以在學習的過程中,我們先要了解詩的大概意思,平時遇到一首新的古詩你是怎么學的?
5、交流學習方法:
生1:我們可以借助工具書逐字逐句的查閱,并結合和詩中的注釋進行理解。(課件13)
生2:遇到個別難懂的詞可以用猜一猜的方法,把詩句想象成一幅畫面,如果還不理解,可以問同學和老師。(課件14)
生3:對于詩中特殊的字詞,可以聯想以前學過的古詩中的意思來加深理解。(課件15)
生4:學習古詩時,我們可以把古詩中每個詩句的意思連句成段想象成畫面,加深對古詩的理解。(課件16)
師:同學們總結出來的學習古詩的方法既全面,又實用。接下來,咱們就先借助詩句旁邊的注釋,來讀懂重點字詞的意思,把這些詞的意思串起來就是每行詩句的含義,再把每行詩的意思連起來,用上自己的話來說就是整首詩的意思。同學們也可以用大家總結出來的方法自由學習這首詩。
5、學生讀詩自學(課件17)
6、大概說說詩句的意思。
(1)剛才,通過自學,你讀懂了哪句?我們先來看看前兩句。請同學來讀一讀。(生讀)(課件18)
(2)你理解這兩句詩嗎?
(課件19)我借助工具書逐字逐句地查閱,并結合畫面和詩中的注釋進行理解。“晝”是白天的意思。“耘”是除草。“耘田”就是在田里除草。“績”,在這兒是指一個動作,搓;“夜績麻”就是指在夜里搓麻繩。“各當家”的意思是各人都擔負起一定的家庭責任。“晝出耘田夜績麻,村莊兒女各當家”的意思就是白天在地里干活,夜晚在家搓麻繩。村莊里的人們各有各的本領,各有各的事做。
(3)你采用的學習古詩的方法很恰當。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前兩句詩。(課件20)
(4 )誰讀懂了后兩句詩?讓我們一起來讀讀詩句。(課件21)
(5 )你是怎樣理解這兩句詩的?
(課件22)我借助工具書逐字逐句地查閱,知道了, “童孫”指小孩。“未解”是不懂的意思。“供”的意思是參加。“耕織”指耕田織布。“傍”表示靠近的意思;“桑陰”就是桑樹的涼陰下。我把古詩中的每個詩句的意思連句成段,想象成畫面,加深對句子的理解。“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的意思是小孩雖然不懂得參加耕田織布的事,也在桑樹的涼陰下學種瓜。
(6)你學習古詩的方法也不錯。讓我們一起來讀讀后兩句詩。(課件23)
(7)知道了這些詞在古詩中的意思,誰能把這首詩的意思連起來,再來說說?(課件24)
(8)教師隨機點撥語言表述上的流暢。
照剛才他的說法,你覺得還缺少些什么?
我認為他說的句子不太生動,也有的地方語句不流暢。
借助注釋,能把意思說完整了;借助工具書,讀懂詩意,是一種學習方法,但在說的時候我們還要有自己的想法。把整首詩的意思連起來說,可不是簡單地把詞句的意思串起來,咱們可以通過一些想象,在句子中加上時間、人物等,這樣說起意思就更生動、更流暢。我們再來聽聽這位同學的回答。
你說得真生動。剛才,我們就借助注釋,了解了詩的大意。那好,帶著對詩句的理解,咱們一起再來讀讀這首詩,注意停頓。
(設計意圖:主要是給學生充分讀書、思考及小組討論交流的時間,使他們自主參與學習的需求得到滿足.)
三、精讀領悟——意境之讀
1、(過渡) “鄉下人家,不論什么時候,不論什么季節,都是一道獨特、迷人的風景。”請大家再自由讀讀這首詩,邊讀邊想象,讀著讀著,你的腦海里,除了剛才讀懂的畫面,還出現了哪些畫面?(生自由讀詩,想象)
2、品讀第一句,交流:(勞動的辛勞、繁忙及勞動所帶來的快樂)
請同學來讀一、二兩行詩。(課件25)
剛才你在讀的時候,眼前出現了怎樣的畫面?(學生回答錄音)這畫面比剛才讀懂詩意時的畫面要更豐富了。讀了這兩行詩你感受到了什么呢?(課件26)
預設:
1、有的同學說,我覺得農民很辛苦,請你把這種感受讀出來。(學生讀)
評語:你讀出了時間很長,是從“晝”到“夜”。你把他們的勞動內容讀出來了。他們真辛苦啊!
2、有的同學說,我覺得農民很忙碌:(課件27)你看,各當家,男的耕地,女的搓麻,各有個的活兒干,除了耘田、績麻,他們還要干什么呢?
他們有的人白天要喂雞、喂鴨、養豬。晚上還得紡線、織布。總有那做不完的活啊!就這樣日夜忙碌著。多勤勞的'人們呀,你能把這種感受帶進朗讀中去嗎?(學生錄音)聽你那么一讀,我仿佛已經看到那繁忙的勞動場面了。
3、有的同學說,我仿佛看到了一幅和諧的畫面。(課件28)怎樣和諧的畫面?看插圖里人們的表情,再讀讀句子,你有什么感受?
通過看圖和朗讀,我看到莊稼人不管大人還是小孩,各有各的事做。雖然很忙碌,但是很快樂。這是多么和諧的一家人啊!
看來插圖也能幫我們感受詩情。請大家再來讀讀這兩句詩 。
4、師歸結
剛才大家的感受真豐富,從短短的詩句里讀出了那么多!這樣的勞動在我們眼里是辛苦的、勞碌的,但在當時這種男耕女織的生活卻是人人向往。想到今天的辛苦,將換來的是,回到家,看到妻兒各做著各的事情,那種溫馨,使勞動的疲倦、勞累一掃而光,這種快樂與滿足就是從勞動中得到的呀!把這種感受送進詩句,你再來讀讀(課件29)
這種發自內心的滿足與快樂,真好!難怪詩人看到村子那繁忙而井然有序的勞動場面時,不禁感嘆——“晝出……,村莊……” (課件29)
4、品讀第二句
不光村子里的男男女女各盡所能,做著分內事,就連那小孩也——(課件30)
(指名學生,讀詩句三、四行),從小孩一個小小的學種瓜這個動作,你有什么想說的嗎?(課件31)
我認為村莊的小孩很懂事。
父母勤勞的品質感染了村莊的童孫,小孩也喜歡上勞動了。請你讀一讀。(學生錄音)
我認為村莊的小孩很快樂。(課件32)
是呀,他們學種瓜,心理想的也是收瓜時豐收的場面呀……請你讀一讀。(學生錄音)
我認為村莊的小孩很可愛。(課件33)
瞧,他們的動作,一手撒種,一手灑水,充滿了童真童趣,多么俏皮的孩子呀!詩中一個“學”字,使天真可愛的兒童形象躍然紙上。請你讀一讀吧。
孩子們能做力所能及的事了,感到非常自豪,勞動著也是快樂的。我們都來當當愛勞動的孩子,一起快樂地讀讀這兩行詩。(課件34)
5、你們小時候有沒有學過大人做事?你們在做這些的時候心情如何?(課件34)有的同學覺得很高興,有的同學覺得做這些事時興致勃勃,還有的同學覺得做這些事樂不知疲。詩中的童孫心情如何呢?對,他和我們一樣。讓我們很高興地讀讀這兩句詩;讓我們興致勃勃地讀讀這兩句詩;讓我們樂不知疲的讀一讀吧。范成大看到之后心情又如何?對了,他看到這一幅充滿童趣的畫面肯定也會禁不住贊嘆“童孫未解供耕織,也傍桑陰學種瓜。”
6、學寫詩句。
村子里只有一個童孫嗎?其他童孫們可能在干什么?讓我們也來當當小詩人把作者沒有寫到的內容寫下來。(課件35)請同學們仿寫詩句:“童孫未解供 ,也 。”
看到這幅畫面,你寫出了什么樣的詩句?(課件36)(童孫未解供漁獵,也拉彈弓射鳥雀。)
看到這幅畫面,你寫出了什么樣的詩句?(課件37)(童孫未解供放牧,也拉黃牛去吃草。)
看到這幅畫面,你寫出了什么樣的詩句?(課件38)(童孫未解供獵漁,也下河去摸魚蝦。)
還有的同學聯系自己經歷過的農村生活寫下了這樣的詩句:
童孫未解供漁獵,也卷膝蓋握長叉。(課件39)
童孫未解供桑蠶,也摘嫩葉入盒中。(課件40)
太妙了,你們的想象已經突破圖畫所給予的限制了。這種想像悟詩情的方法能夠把詩讀出情,寫出意。
這鄉村的一草一木,一景一物,還有那各種各樣的人,在詩人眼中都是充滿生機、活力的。只有熱愛生活的人才能捕捉到如此的生機和活力。詩人范成大就是這樣的一個人,讓我們把這種情感帶進詩中來讀一讀!(讀)(課件41)
我想此時此刻,我想范成大的這首《四時田園雜興》已牢牢地印在我們的腦海里了吧。來,帶著詩人的快樂興致讓我們一起吟誦古詩,并把它牢牢地記在心里。(配樂朗讀、背誦)(學生錄音伴樂讀)(課件42)
(設計意圖:激活學生的思維,讀后有各自的獨特感受,使學生對課文的理解能有更進一步的收獲。仿寫詩句的環節,可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文學底蘊。激活求異的思維,燃起創新的火花最終獲得言語經驗和語感的內化積累。)
四、積累古詩,激發興趣
鄉村是那么恬美、秀麗,字字都洋溢著一種平和、寧靜的氣氛。歷來許多詩人就以描寫鄉村生活、田園風光為主,寫下了很多不朽的詩篇,這樣的詩,就叫——田園詩。(課件43)田園詩人還有很多,孟浩然、王維、陶淵明、楊萬里……,這些大詩人都留下了很多膾炙人口的描寫田園生活的詩篇。《過故人莊》《四時田園雜興》(梅子金黃杏子肥)《村居》《所見》《夜書所見》《宿新市徐公店》《山居秋螟》。同學們在課后可以多讀讀這些田園詩的名篇佳作,希望能夠在同學們的作文中,說話中得到運用,甚至成為像范成大、李白這樣的大詩人。同學們課下可以繼續搜集、品讀更多詩人所創作的田園詩。這節課我們就上到這里。再見!
蘇教四下語文教案圖片3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使學生在了解艄公的高超技術的同時,更能感受到艄公高尚的人格品質。
3.在朗讀中感受黃河風浪的險惡和艄公的勇敢、沉著和智慧,進而體會人類在征服自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本質力量。
教學重點:
1.感悟黃河的險和羊皮筏子在黃河上漂流的驚心動魄。
2.理解艄公為什么能成為黃河的主人,體會艄公的勇敢與機智。
教學難點:
透過語言文字,使學生領會到:只要沉著勇敢就能戰勝艱難險阻的道理。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洶涌的黃河以及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出示多音字“系”,讓同學們區分這個字的讀音。
師:同學們掌握得非常好,都能正確區分開來。
2.那么,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黃河的主人?齊讀課題。
二、精讀感悟
1.黃河的主人是誰呢?(板書:艄公,注意正音)
他為什么能成為黃河的主人呢?請同學們迅速找出這篇課文的中心句。
出示: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齊讀)
2.抓住“驚濤駭浪”這個詞,什么是驚濤駭浪呢?我們可以看到濤和浪是一對近義詞,驚和駭又是什么意思,我們一個一個來翻譯,連起來我們就能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了。通過這個詞,你看到了怎樣的黃河?板書:黃河 氣勢 大
出示:黃河滾滾。那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氣勢,令人膽戰心驚。
出示一系列黃河的圖片,讓同學們從圖片中感受黃河的氣勢。這就是驚濤駭浪,令人膽戰心驚,面對這樣的黃河,又有誰不害怕、膽怯、畏懼……但是,就有這樣一群人不怕,他們就是——黃河上的艄公
再次出示課件:“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齊讀)
3. 剛剛我們通過逐字解釋理解了“驚濤駭浪的意思,那么“如履平地”又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不太熟悉的生字我們可以借助字典來解決。昨天老師讓你們回去查了字典,這里的“履”原來是什么意思?(生:鞋子。) 那么“如履平地”的意思呢?(生:穿著鞋子在平地上走。) 艄公的鞋子是什么?(生:羊皮筏子。)
下面請同學們呢去2-5自然段找一找描寫羊皮筏子的句子。
出示
“從岸上遠遠望去,那么小,那么輕,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個小小的浪頭,就能把它整個兒吞沒。” 你體會到什么? 板書: 羊皮筏子 小、輕
從那兒看出的?(“小”“輕”“好象只要一個小小的浪頭,就能把它整個兒吞沒。”)
指名讀后指導朗讀
“遠遠望去”要讀得慢些,讓人感覺真的很遠。
“那么小,那么輕”讀出很小、很輕。
“只要一個小小的浪頭,就能把它整個兒吞沒。”要驚險。
( 生練讀——指名讀——齊讀)
4.羊皮筏子實在是又小又危險了,但它作為艄公在黃河上行走的“鞋子”還要載人,那會是怎樣的情況呢,讓我們跟隨作者的鏡頭去看一看吧
出示: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還有人哩!不只一個,還有一個……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個人!這六個人,就如在湍急的黃河上貼著水面漂流。(齊讀,注意里面的感嘆號哦)
看到這么小,這么輕的羊皮筏子上還有人,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受讀讀這句話:“啊,那上面還有人哩!”
師引讀:“不只一個,還有一個……(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個人!” 數著皮筏上越來越多的人,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越來越緊張、害怕、驚訝、激動。) 我們平時心里感到害怕、緊張、驚訝、激動,數數速度會越數——越快,音量會越數——越響,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5.羊皮筏子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我們看看作者的特寫鏡頭是怎么描寫的呢?
出示:“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體積吧,上面卻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們的身邊還擺著兩只裝得滿滿的麻袋。”
這羊皮筏子上面不僅有六個人,而且在他們的身邊還擺著兩只裝得滿滿的麻袋,讀到這里,你有什么感受?(更加危險)
6. 過渡:原來,艄公穿的是這樣的鞋啊,這就是艄公腳下的羊皮筏子。出示圖介紹: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一種古老的水運工具,客貨兩用。就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體積,沒有護攔,沒有扶手,同學們,讓你坐這羊皮筏子在黃河上漂流,你敢不敢? (不敢)連作者看了都“提心吊膽”,那么乘客們是怎么表現的呢?
出示:皮筏上的乘客談笑風生,他們向岸上指指點點,那從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車上瀏覽窗外的景色。
(1)乘客們什么表現?(談笑風生) 板書:乘客 談笑風生
“談笑風生”是什么意思?
(2)讀讀這句話,哪些詞句表現了乘客們談笑風生?
“指指點點”——聯系實際在指指點點些什么?
“那從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車上瀏覽窗外的景色。”
請同學們聯系坐公共汽車的感受談談。
7.如果由李老師來撐羊皮筏子,你們敢不敢坐?(不敢!因為老師沒有艄公的本領,那他有怎樣的本領呢?)
出示:“我不禁提心吊膽,而那艄公卻很沉著。他專心致志地撐著篙,小心地注視著水勢,大膽地破浪前行。”自由讀讀這兩句,你體會出艄公是個怎樣的人? (膽大 勇敢 技術高 負責任 認真、細心 經驗豐富 智慧)
板書: 勇敢 智慧
這段話中的“小心”和“大膽”矛盾嗎?為什么?
(不矛盾。浪小時就是大膽地破浪前進,浪大時就要小心翼翼地觀察水勢)
出示:“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對著險惡的風浪,身系著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細的竹篙。”
同學們,艄公面對的是什么?——險惡的風浪。
身負的是什么?——乘客的安全。
而他站在羊皮筏子上憑的是什么來渡黃河?——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細的竹篙。
由此,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艄公?(技術高超、鎮靜、機敏……)
板書:鎮靜 機敏
8.因此,這樣的人,才能配成為黃河上的主人。齊讀再出示:“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
三、擴展延伸
作者用“黃河的主人”做題目,先寫(黃河),又寫(羊皮筏子),再寫(乘客),寫乘客時簡簡單單地介紹了艄公,為什么這么寫?
總結:這是一種對比襯托的寫法,小小的羊皮筏子能在滾滾的黃河中鼓浪前進,乘客還能如此的談笑風生,無不反映出艄公的機智勇敢。
四、小結
1.面對這位艄公,你想對他說什么?
2.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她孕育了中華兒女,更鍛煉了中華兒女堅韌不拔的意志,艄公只是千萬個中華兒女的一個縮影,就讓我們將艄公的精神裝在心中,帶出課堂,帶入我們的學習生活!
板書設計:
勇敢 智慧 鎮靜
17.黃河的主人 艄公 機敏
對比、襯托
黃河 羊皮筏子 乘客
氣勢 大 小、輕 從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