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教四下語文教案格式
作為一位杰出的老師,時常要開展教案準備工作,教案是教學活動的依據,有著重要的地位。下面由我來為大家整理關于對蘇教四下語文教案格式,供大家參考。
蘇教四下語文教案1
教學目標:
1.能正確、流利、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2.使學生在了解艄公的高超技術的同時,更能感受到艄公高尚的人格品質。
3.在朗讀中感受黃河風浪的險惡和艄公的勇敢、沉著和智慧,進而體會人類在征服自然過程中表現出來的本質力量。
教學重點:
1.感悟黃河的險和羊皮筏子在黃河上漂流的驚心動魄。
2.理解艄公為什么能成為黃河的主人,體會艄公的勇敢與機智。
教學難點:
透過語言文字,使學生領會到:只要沉著勇敢就能戰勝艱難險阻的道理。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洶涌的黃河以及黃河上的羊皮筏子)。
教學過程:
一、復習導入
1.出示多音字“系”,讓同學們區分這個字的讀音。
師:同學們掌握得非常好,都能正確區分開來。
2.那么,這節課我們繼續來學習黃河的主人?齊讀課題。
二、精讀感悟
1.黃河的主人是誰呢?(板書:艄公,注意正音)
他為什么能成為黃河的主人呢?請同學們迅速找出這篇課文的中心句。
出示: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齊讀)
2.抓住“驚濤駭浪”這個詞,什么是驚濤駭浪呢?我們可以看到濤和浪是一對近義詞,驚和駭又是什么意思,我們一個一個來翻譯,連起來我們就能知道這個詞語的意思了。通過這個詞,你看到了怎樣的黃河?板書:黃河 氣勢 大
出示:黃河滾滾。那萬馬奔騰,濁浪排空的`氣勢,令人膽戰心驚。
出示一系列黃河的圖片,讓同學們從圖片中感受黃河的氣勢。這就是驚濤駭浪,令人膽戰心驚,面對這樣的黃河,又有誰不害怕、膽怯、畏懼……但是,就有這樣一群人不怕,他們就是——黃河上的艄公
再次出示課件:“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齊讀)
3. 剛剛我們通過逐字解釋理解了“驚濤駭浪的意思,那么“如履平地”又是什么意思呢?有些不太熟悉的生字我們可以借助字典來解決。昨天老師讓你們回去查了字典,這里的“履”原來是什么意思?(生:鞋子。) 那么“如履平地”的意思呢?(生:穿著鞋子在平地上走。) 艄公的鞋子是什么?(生:羊皮筏子。)
下面請同學們呢去2-5自然段找一找描寫羊皮筏子的句子。
出示
“從岸上遠遠望去,那么小,那么輕,浮在水面上,好像只要一個小小的浪頭,就能把它整個兒吞沒。” 你體會到什么? 板書: 羊皮筏子 小、輕
從那兒看出的?(“小”“輕”“好象只要一個小小的浪頭,就能把它整個兒吞沒。”)
指名讀后指導朗讀
“遠遠望去”要讀得慢些,讓人感覺真的很遠。
“那么小,那么輕”讀出很小、很輕。
“只要一個小小的浪頭,就能把它整個兒吞沒。”要驚險。
( 生練讀——指名讀——齊讀)
4.羊皮筏子實在是又小又危險了,但它作為艄公在黃河上行走的“鞋子”還要載人,那會是怎樣的情況呢,讓我們跟隨作者的鏡頭去看一看吧
出示:再定睛一瞧,啊,那上面還有人哩!不只一個,還有一個……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個人!這六個人,就如在湍急的黃河上貼著水面漂流。(齊讀,注意里面的感嘆號哦)
看到這么小,這么輕的羊皮筏子上還有人,你心里有什么感受? 讓我們帶著這樣的感受讀讀這句話:“啊,那上面還有人哩!”
師引讀:“不只一個,還有一個……(讓我們一起來數一數)一、二、三、四、五、六,一共六個人!” 數著皮筏上越來越多的人,你的心里有什么感受?(越來越緊張、害怕、驚訝、激動。) 我們平時心里感到害怕、緊張、驚訝、激動,數數速度會越數——越快,音量會越數——越響,讓我們再來讀一讀這句話。
5.羊皮筏子離我們越來越近了,我們看看作者的特寫鏡頭是怎么描寫的呢?
出示:“也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體積吧,上面卻有五位乘客和一位艄公,而且在他們的身邊還擺著兩只裝得滿滿的麻袋。”
這羊皮筏子上面不僅有六個人,而且在他們的身邊還擺著兩只裝得滿滿的麻袋,讀到這里,你有什么感受?(更加危險)
6. 過渡:原來,艄公穿的是這樣的鞋啊,這就是艄公腳下的羊皮筏子。出示圖介紹:羊皮筏子,俗稱“排子”,是一種古老的水運工具,客貨兩用。就只有十只到十二只羊那么大的體積,沒有護攔,沒有扶手,同學們,讓你坐這羊皮筏子在黃河上漂流,你敢不敢? (不敢)連作者看了都“提心吊膽”,那么乘客們是怎么表現的呢?
出示:皮筏上的乘客談笑風生,他們向岸上指指點點,那從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車上瀏覽窗外的景色。
(1)乘客們什么表現?(談笑風生) 板書:乘客 談笑風生
“談笑風生”是什么意思?
(2)讀讀這句話,哪些詞句表現了乘客們談笑風生?
“指指點點”——聯系實際在指指點點些什么?
“那從容的神情,就如同坐在公共汽車上瀏覽窗外的景色。”
請同學們聯系坐公共汽車的感受談談。
7.如果由李老師來撐羊皮筏子,你們敢不敢坐?(不敢!因為老師沒有艄公的本領,那他有怎樣的本領呢?)
出示:“我不禁提心吊膽,而那艄公卻很沉著。他專心致志地撐著篙,小心地注視著水勢,大膽地破浪前行。”自由讀讀這兩句,你體會出艄公是個怎樣的人? (膽大 勇敢 技術高 負責任 認真、細心 經驗豐富 智慧)
板書: 勇敢 智慧
這段話中的“小心”和“大膽”矛盾嗎?為什么?
(不矛盾。浪小時就是大膽地破浪前進,浪大時就要小心翼翼地觀察水勢)
出示:“他站在那小小的筏子上,面對著險惡的風浪,身系著乘客的安全,手里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細的竹篙。”
同學們,艄公面對的是什么?——險惡的風浪。
身負的是什么?——乘客的安全。
而他站在羊皮筏子上憑的是什么來渡黃河?——只有那么一根不粗不細的竹篙。
由此,你又看到了一個怎樣的艄公?(技術高超、鎮靜、機敏……)
板書:鎮靜 機敏
8.因此,這樣的人,才能配成為黃河上的主人。齊讀再出示:“他憑著勇敢和智慧,鎮靜和機敏,戰勝了驚濤駭浪,在滾滾的黃河上如履平地,成為黃河的主人。”
三、擴展延伸
作者用“黃河的主人”做題目,先寫(黃河),又寫(羊皮筏子),再寫(乘客),寫乘客時簡簡單單地介紹了艄公,為什么這么寫?
總結:這是一種對比襯托的寫法,小小的羊皮筏子能在滾滾的黃河中鼓浪前進,乘客還能如此的談笑風生,無不反映出艄公的機智勇敢。
四、小結
1.面對這位艄公,你想對他說什么?
2.黃河是我們的母親河,她孕育了中華兒女,更鍛煉了中華兒女堅韌不拔的意志,艄公只是千萬個中華兒女的一個縮影,就讓我們將艄公的精神裝在心中,帶出課堂,帶入我們的學習生活!
板書設計:
勇敢 智慧 鎮靜
17.黃河的主人 艄公 機敏
對比、襯托
黃河 羊皮筏子 乘客
氣勢 大 小、輕 從容
蘇教四下語文教案2
第一課時
教學目標:
1.學會12個生字,理解“骨骼、昂首闊步、炙烤、橢圓、有氣無力、掙扎、驚恐、腐爛、挖掘、一瞬間”等詞的意思。
2.朗讀課文,對課文內容做整體感知。
教學步驟:
一、導入
同學們,你們去過北京自然博物館嗎?那里有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那么這具象化石是在什么地方發現的?它的來歷又是怎樣的呢?帶著這些問題讓我們來一起學習第19課“黃河象”。(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處理生字詞
1.教師范讀,學生聽讀時注意生字的讀音
2.正確理解下列詞語:
陳列:把物品擺出來供人看。
發掘:把埋藏的東西挖掘出來。
古生物大廳:專門陳列古代生物的遺跡和圖片的地方。
化石:指古代生物的遺體或遺物理藏在地下變成像石頭一樣的東西。化石是研究古代生物歷史的重要依據。
礫石:經水流不斷地沖擊,磨光了棱角的石頭。
沖積:高地的砂礫、泥土被水流帶到河谷低洼地區沉積下來。
一瞬間:一眨眼的功夫,形容時間很短。
碧空:藍藍的天空。
掙扎:用力支撐。
炙烤:炙,烤。炙烤還是烤的意思。
萬里無云:天氣晴朗,天空一片云也沒有。
骨骼:人或高等動物的骨頭架子。
尾椎:人或高等動物脊柱的末端。
下頜:口腔下部的'骨頭和肌肉組織,
假想:想象,假設。
3.分別找個別學生朗讀課文,教師出示要求:(1)讀準字音,拿不準的可查字典或請教同學和老師。(2)畫出帶有生字的生詞;反復讀一讀并試著理解。(3)思考這篇課文講了什么?
明確:這篇課文講的是陳列在北京自然博物館古生物大廳里的一具古代黃河象的骨骼化石。它是一九七三年在甘肅省發現的。科學家依據象化石假想了它的來歷。
三、練讀課文,熟悉文章內容
四、作業
1.熟讀課文。
2.抄寫生字詞。
第二課時
教學目標:
1.有感情地朗讀課文,復述課文;
2.了解大象化石的來歷,培養學生熱愛科學的興趣和想象能力
3.體會文章的記敘順序。
教學步驟:
一、復習導入
課文寫了哪些內容?(學生回答)這節課我們進一步來研究這幾個問題。
二、深入探究課文
1.合作學習第1自然段。
(l)默讀第1自然段,邊讀邊想:從這些語言中你體會出這具古代黃河象骨骼化石具有什么特點?把使你產生這種感受的詞句標出來。
明確:
a.這具大象骨架高4米,長8米,除了尾椎以外,全部是由骨骼化石安裝起來的。
b.前端是三米多長的大象牙,接著是頭骨和下頜,甚至連很難發現的舌骨也保存著。
c.在一百多塊腳趾骨中,連三四厘米長的末端趾骨也沒有失掉。
d.古代黃河象的骨架能夠這樣完整地保存下來,在象化石的發現史上是很少見的。
(2)朗讀體會特點。
(3)小結,這樣一具高大完整的象化石,為科學家假想它的來歷提供了依據。
板書:完整(特點)
2.學習第2-6自然段。
默讀第2-6自然段,思考:科學家是怎樣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的來歷的?
明確:一群黃河象來到河邊→老象陷進淤泥→變成化石(來歷)
3.學習第7、8自然段。
(l)默讀思考:這具象化石是如何發現并挖掘的?科學家想象了它的來歷,他們這樣假想的根據有哪些?
明確:1973年甘肅(發現挖掘)
假想的根據:一是從它站立的姿勢,推斷是失足落水;二是從骨頭關聯的情況,推斷它死后一直沒被移動過。
(2)指導朗讀。
4.瀏覽全文,想一想課文是按照怎樣的順序記敘的?
三、練習復述
1.教師講清復述方法。
2.學生對照板書,抓重點內容默記練說。
3.同組相互復述。
4.各組推薦人選在班上復述,鼓勵學生評議。
四、板書設計
教案點評:
教師在課堂上組織學生自學、討論、交流,體會黃河象化石高大完整的特點及形成原因;理解科學家想象黃河象骨骼化石來歷的經過;弄清課文的敘述順序。教師借助電教媒體幫助學生理解科學家假想的根據。并通過感情朗讀理解課文內容。
探究活動
1.仔細觀察課文插圖,根據提供的骨架,畫出一頭大象。
2.寫一篇想象作文,注意想象要合理,有一定順序。
3.參觀自然博物館。
蘇教四下語文教案3
教學目標:
1、讀懂課文內容,領會劉備求賢的誠心誠意。
2、利用改詩、寫信的形式,加深對“一顧”、“二顧”的內容的理解。
3、感受劉備求賢若渴、禮賢下士的品質。
教學重點:利用改詩、寫信的形式,加深對“一顧”、“二顧”的`內容的理解。
教學難點:讀懂課文內容,領會劉備求賢的誠心誠意。
教具準備:電視連續劇《三國演義》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
教學過程:
一、導入揭題
1、同學們,今天學課文前,先來聽一首歌。(播放《三國演義》主題歌《滾滾長江東逝水》。)
2、導入《三國演義》,簡介之。
3、揭題:
(1)今天我們學的課文就選自《三國演義》第三十七、三十八回。三國的故事很精彩,但是如果沒有今天學的這個故事,三國的故事就什么都沒有了。
(2)今天我們學的就是《三顧茅廬》(板書課題)
二、初讀課文
1、學生自由讀課文。
2、師生談話,檢查自學情況:
(1)誰三顧茅廬?劉備是何許人也?(簡介劉備)
(2)茅廬為何物?相機出現茅廬、臥龍岡、隆中、南陽等詞,圖示。
為什么臥龍岡的草廬這樣有名,因為茅廬里臥著一條龍,他是誰?(簡介諸葛亮)諸葛亮有何才?(找出開頭與結尾讀一讀)
(3)“顧”是什么意思?說說課題的意思。
三、再讀課文
1、引:劉備三次拜訪草廬中的諸葛亮,就能請出他嗎?思考:劉備是憑什么請出諸葛亮?(誠心誠意、謙虛、耐心、人才意識)
2、學生默讀課文,邊讀邊劃出課文中表現劉備以上方面的內容。
3、指名回答,讀后說說是怎樣理解的。
劉備上前敲門
劉備叫人立即備馬
劉備斥責說:“胡說!孔明是當今大賢,怎么可以隨便派個人去呢?”
劉備說:“我冒著風雪正是為了讓孔明知道我的誠意。你怕冷,自己回去吧!”(師:風雪之中見真情啊!)
劉備大聲斥責說:“你怎么如此無禮?這回不用你去了,只讓云長同我一起去。”
劉備說:“你一起去也行,但要懂得禮節。”
離諸葛亮的草屋還有半里地,劉備就下馬步行。(師:皇宮前才下馬步行,孔明在劉備心中的地位何等高啊!他多么怕馬啼聲驚擾臥龍先生啊!)
劉備吩咐兩個弟弟在門外等著,自己輕輕走過去,恭恭敬敬地站在房門臺階下等孔明醒來。(師:劉備這么誠心,他是在等著臥龍的騰飛。)
劉備趕緊下拜說:“久聞先生大名,曾經兩次謁見,都沒有遇到。”(師:終于相見了,欣喜中不忘真誠,他日的期待化作深深的下拜。)
四、三讀課文
(一)、讀課文,改古詩,理解“一顧茅廬”的內容。
1、讓我們隨著劉備,“一顧”茅廬。
2、學生齊讀課文第一節。
3、師:聽了你們的朗讀,我想起了一首古詩,那就是唐代賈島寫的《尋隱者不遇》。教師板書古詩。
4、學生根據劉備“一顧茅廬”的內容,改寫古詩。(這真是:隆中尋他千百度,先生不知在何處。他日再尋臥龍影,千辛萬苦也不顧。)
(二)、讀課文,寫信,理解“二顧茅廬”的內容。
1、劉備就這樣失望地回去了,他要請出諸葛亮,還要再顧茅廬嗎?
2、學生讀課文第二節。
3、劉備“二顧茅廬”就這樣怏怏而歸嗎?總要留點什么?
4、我記得《三國演義》中,劉備二顧茅廬后留下了一封信,現在這封信不見了,你能把它寫出來嗎?可以寫什么內容?
5、學生寫信,教師巡回指導。
6、選部分學生的信讀一讀。(師:備久仰高名,兩次晉謁,不遇空回,惆悵何似!仰望先生仁慈忠義,慨然展呂望之才,施子房之鴻略,天下幸甚!社稷幸甚!)
五、延伸
課文除了寫劉備,還寫了張飛、關羽,還描寫了環境,這些描寫有什么用呢?劉備三顧茅廬結果如何?我們下一節課再學。
板書設計:
主板書:
劉備 誠心誠意 諸葛亮
耐心
人才意識
謙虛
副板書:
尋隱者不遇
唐 賈島
松下問童子,
言師采藥去。
只在此山中,
云深不知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