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
教案的編寫應注重簡潔明了、重點突出、條理清晰、可操作性強等特點,以便更好地指導教學工作。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要怎么寫?接下來給大家帶來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方便大家學習。
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篇1
教學內容:
課本79頁到81頁的內容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使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公式,并會運用公式正確地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2、過程與方法:通過操作、觀察、比較,發展學生的空間觀念,培養學生運用轉化的思考方法解決問題的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解決問題,使學生體會所學知識在生活中的應用,增強學生學好數學的興趣和意識。
教學重點:
理解公式并正確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
通過轉化,理解平行四邊形面積公式的推導過程.
教具:
多媒體課件
學具:
每個學生準備一個平行四邊形紙片、剪刀。
教學過程:
一、復習鋪墊。
同學們這節課我們來學習第五單元的內容《多邊形面積的計算》,這節課我們先來研究平行四邊形的面積。
現在大家來看這幅圖,你在圖中可以找到什么我們以前認識的圖形呢?
指名回答。
同學們長方形正方形的面積我們都會計算了,這節課開始我們來學習關于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二、探索新知。
1、在學校門口有兩個花壇,一個是長方形的一個是平行四邊形的,同學們這兩個花壇哪個的面積大一些呢?
我們可以用數方格的方法。
同學們可以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在數的過程中要注意如果不滿一格的我們就當半格數,數完后還要把圖下面的表格填好。
把你們小組數出來的結果和大家一起共同分享一下。
根據剛才填的內容,觀察表中的數據,你發現了什么呢?
(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長方形的長相等,平行四邊形的高和長方形的寬相等,而且它們的面積也相等)
設計意圖:通過讓學生動手數方格以及觀察表中的結果來初步了解長方形面積與平行四邊形面積以及它們的長寬與底高之間的關系。
三、小組合作,探究方法。
非常好!剛才我們通過數方格知道長方形的面積與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關系。下面我們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來找一找平行四邊形和長方形的關系是怎樣的。
同學們能不能利用手上的平行四邊形把它轉化成我們學過的圖形呢?(可以,可轉化成長方形或正方形)
下面大家分小組來進行操作,看你們組能不能用多種方法來進行轉化。在做的過程中大家要注意平行四邊形的大小不能有變化的。
學生根據小組合作的結果在平臺上進行展示。(可能會有不同的方法展示出來的)
同學們,從剛才大家的展示可以看出,一個平行四邊形可以轉化成長方形或正方形,那它們是什么關系呢?(演示)
由剛才的演示我們可以得出,長方形的長等于平行四邊形的底,長方形的寬等于平行四邊形的高,長方形的面積等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板書)
由些我們可以得出:
平行四的面積=底×高
用字母表示是:
S=ah
小結:同學們由些我們可以知道,要求一個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我們必須要知道它的底和高。
四、實際運用
同學們我們現在可以有辦法知道學校門口的兩個花壇的面積哪個大了吧?
我們不僅可以用數方格的方式,也可以用計算的方法來知道它們的面積,以后我們主要是通過計算來得到平行四邊形的面積的。
五、鞏固練習。
1、82頁第1題。
2、如右圖
設計意圖:通過練習,找出存在問題,加以糾正并解決問題。讓學生進一步掌握平行四邊形面積的計算,并能利用學習到的知識解決實際的問題。
六、總結:
這一節課我們學習了什么?你學會了什么?
板書設計: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
長方形的面積=長×寬
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底×高
S=ah
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進一步認識“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的意義,加深對百分數意義的理解。
2、能解決“比一個數增加百分之幾的數”或“比一個
數減少百分之幾的數”的實際問題,提高運用數
學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體會百分數與現實生活
的密切聯系。
【教學重點】
理解“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的意義,能解決有關“增加百分之幾”或“減少百分之幾”的實際問題。
【教具準備】
多媒體課件。
【學具準備】
【教學設計】
教學過程
教學過程說明
一、導入
1、我國有一個非常的科學家-----袁隆平,大家知道嗎?(如果有學生知道,可以讓學生說一說)
2、他是我國雜交水稻研究領域的開創者和帶頭人,也是世界上第一個成功地利用水稻雜種優勢的科學家,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國際首席顧問,被譽為“雜交水稻之父”。
3、因為雜交水稻比普通水稻的產量要高很多,所以我國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一年比一年增加。
二、百分數的應用
1、生活中的百分數問題
某地在教水稻的種植面積為20萬公頃,的種植面積比20增加25%,20雜交水稻的種植面積是多少公頃?
2、線段圖
教師提出要求:你能用線段圖表示出年和年之間的數量關系嗎?
※學生獨立畫圖
※展示學生的成果
※教師評價
25%=1/4
20公頃
2000年
25%
2023年
3、學生自主解答問題
4、班內交流
辦法一:20×25%=5(公頃)
20+5=25(公頃)
辦法二:1+25%=125%
20×125%=25(公頃)
三、試一試
1、生活中的折扣
游樂場的套票原來每套30元,六一期間八折優惠,購買一套這樣的套票能省多少元?
2、思考:八折是什么意思?
※學生自由發表自己的見解
※教師評價
※八折就是現價是原價的80%
3、學生自主解答然后交流
辦法一:30×80%=24(元)
30-24=6(元)
辦法二:30×(1-80%)
=30×20%
=6(元)
四、練一練
1、教科書P26練一練第1題
2、教科書P26練一練第2題
3、教科書P26練一練第3題
五、課堂總結
通過今天的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從教材提供的情境開始討論,從介紹“雜交水稻之你”袁隆平的事跡,引出問題,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
對某地2000年與2023年雜交水稻種植的情況介紹,引出“比一個數增加百分之幾的數”的實際問題。讓學生在已有的知識基礎中通過類比解決這個問題。
學生自己通過各種方法自主解答。重點放在方法交流之中。
引導學生分析,要求購買能省多少元,先求什么。讓學生有一個完整的解題思路。
【教學反思】
本課重在學生利用已有知識來解決新問題的方法引導上。效果較好,而且學生能在交流中得到更多的數學信息,集思義益,博采眾長,不僅從中學到了許多解題方法,而且也學會了如何交流。
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篇3
教材分析:
《人口普查》是第一單元“認識更大的數”的第三節課,根據學生思維發展特點,二年級下冊已經學過萬以內的數位順序表,理解萬以內數的意義,以及萬以內數的讀寫方法。本單元學習的內容是學習萬以上的大數。《人口普查》是在認識計數單位“十萬”、數位順序表及更大的數的基礎上學習大數的讀寫。本課教學的重點是:對多位數進行估計,發展估計意識。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結合具體情境,借助數位順序表,掌握大數的讀、寫方法,能正確的讀寫大數,同時培養認真讀寫書的良好習慣。
2.情感與態度:經歷自主探索大叔的讀、寫方法的過程,提升歸納與概括的思維的能力。
3.解決問題:密切大數與社會生活的聯系,感受數學的價值。
教學重點:
由于四年級學生還處于具體形象思維向抽象邏輯思維過渡的階段,所以,本節課的教學重難點是結合具體情境,借助數位順序表,掌握大數的讀、寫方法,能正確的讀寫大數,同時培養認真讀寫書的良好習慣。
教法學法:
數學教學活動必須建立在學生的認知發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以學生為主體,引導學生進行主動探索、積極思考和討論交流,將實際問題抽象成數學模型,并對此進行解釋和應用。因此,本節課學生的學習我綜合運用采用主題式教學,以生動有趣的情境為依托,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主動探究的__;通過學生的主動探究,引導學生多種感官參與,經歷數學的建模過程;以小組合作為主要學習形式,每個活動面向全體,同時在開放性練習的基礎上又注重個性的張揚。同時又設計了與教法相適應的學法,如自主嘗試、驗證……
教學過程:
“將課堂還給學生,讓學生成為課堂的主題”,倡導“先學后教,少教多學,當堂訓練”的教學模式,努力營造學生在教學活動中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的時間和空間,從這種設計理念起航,為了更好的達到教學目標,我將從以下幾個環節進行教學。
一、教師以參與者的身份,出示一些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的數據,以供學生討論。
(1)你能讀出這些數嗎?
(2)你能寫出香港和澳門的人口數嗎?
(設計意圖:以我國第六次人口普查為現實背景,談話導入,進入問題情境,引導學生關注社會問題,激發學_。)
二、組織自主學習。
1、提出學習任務“怎樣讀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數?”
2、根據數位順序表,結合萬以內數的讀法探索。
3、小組交流分享,感受讀法。
(設計意圖:有效的數學學習活動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在這一理念指導下,我從學生的現實學習狀況入手,給學生準備獨立嘗試的學習單,給學生充分的時間先獨立探索,根據數位順序表,讀出北京、安徽、香港人數并在小組交流分享,感受讀法。)
三、小組合作,完成中卡。(明確目標:每組根據要求探索“億以上的數”的讀法。)
1、出示單元組活動要求。
2、根據先前歸納的內容,進一步感受大數的讀法。
3、教師補講,評價學生的活動情況。
(在這個環節先讓學生獨立思考,老師進行個別輔導,然后把各自成果在小組內說一說,讓小組長安排小組成員輪流發言,在發言過程中,小組成員可做補充,多幫助學困生,教師巡視,輔導學習困難的小組,最后在全班交流,學生在匯報的過程中課件演示)。
四、鞏固應用,正確的讀寫大數。
1、引導學生把數分級,然后一級一級的仔細讀;
2、先獨立完成,一起交流方法。
提示:匯報時,我請有代表性的學生展示自己的作品。
五、學生暢談收獲,開展評價活動。
這個環節我這樣設計是為了在學生交流這些問題的過程中,發現本節課上還存在的問題,今后去彌補。
板書設計:
大數的讀、寫
億級萬級個級
千百十億千百十萬千百十個
億億億萬萬萬
1265830000
十二億六千五百八十三萬
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篇4
教學目標
1.理解眾數的含義,學會求一組數據的眾數,理解眾數在統計學上的意義。
2.根據數據的具體情況,選擇適當的統計量表示數據的不同特征。
3.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統計技能,增強學生的統計意識。
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認識眾數,理解眾數的意義及作用。
教學難點:眾數和中位數平均數的相互區別,在具體情境中如何選擇恰當的統計量表示一組數據的一般水平。
教學過程
(一)復習舊知
1、回憶平均數及中位數的求法,指生回答。
2、求下列這組數據的平均數和中位數。生獨立完成后課件出示。
(二)完成例1
1.出示例題:
五(2)班要選10名同學組隊參加集體舞比賽.下面是20名候選隊員的身高情況.(單位:米)
1.321.331.441.451.461.461.471.471.481.481.491.501.511.521.521.521.521.521.521.52
師:提出集體舞的要求:身高接近,跳出的舞才更整齊。你認為參賽隊員的身高是多少比較合適?
2.學生小組合作選擇10名隊員。
3.根據學生匯報,師課件隨機演示選擇結果。
平均數=(1.32+1.33+1.44+1.45+1.46+1.46+1.47+1.47
+1.48+1.48+1.49+1.50+1.51+1.52+1.52+1.52
+1.52+1.52+1.52+1.52)÷20
=29.5÷20
=1.475
中位數=(1.48+1.49)÷2
=2.97÷2
=1.485
接近1.485m的同學人數太少,不適合大多數同學的
身高。最高的與最矮的相差6cm。
這組數據的中位數是1.485,身高接近1.485m的比較合適。
身高是1.52m的人最多,1.52m左右的比較合適。最高的與最矮的相差3cm。
1.52出現的次數最多,最能應這組同學的身高情況.
4.小結:以眾數1.52為標準選擇隊員身高會比較均勻。
師:(小結)集體舞一般要求隊員身高差不多,這組數據中1.52出現的次數最多,所以1.52是這組數據的眾數。所以以眾數1.52為標準選出來的隊員身高會很均稱,組成的舞蹈隊形也會很整齊很美觀!
5.師生共同歸納眾數概念。
師揭示眾數的概念
一組數據中出現次數最多的數據,是這組數據的眾數。眾數能夠反映一組數據的集中情況。
6、做一做,
7、小練習:
學校舉辦英語百詞聽寫競賽,五(1)班和五(2)班參賽選手的成績如下:
求這次英語百詞聽寫競賽中學生得分的眾數.
三個數據存在的數量和意義:
比較三個統計量:
(三)學習眾數的特征
師出示練習題:
1、五(1)班21名男生1分鐘仰臥起坐成績如下(單位:次):
1923262928323435413331
25273136372431292630
(1)這組數據的中位數和眾數各是多少?
(2)如果成績在31~37為良好,有多少人的成績在良好及良好以上?
2、一個射擊隊要從兩名運動員中選拔一名參加比賽。在選拔賽上兩人各打了10發子彈,成績如下:
甲:9.5109.39.59.69.59.49.59.29.5
乙:109108.39.89.5109.88.79.9
(1)甲、乙成績的平均數、眾數分別是多少?
(2)你認為誰去參加比賽更合適?為什么?
生先獨立思考,再全班交流。
師:在找三組數據的眾數的過程中,你發現了什么?
生:在一組數據中,眾數可能不止一個,也可能沒有眾數。
師小結:在一組數據中,眾數有一個,也有多個,甚至沒有。同時眾數也反應了一組數據的集中情況。
2、三個數據存在的數量和意義
(四)綜合練習
你去商場買過衣服嗎?你知道休閑類服裝型號的“均碼”是什么意思嗎?均碼一般是根據人的平均身高、胸圍等數據確定的統一商品型號,與多數人的型號接近。所以,均碼里蘊涵著平均數和眾數的原理。
(五)聯系情境,應用眾數
銷售衣服問題。
師:小明很喜歡做社會調查。他到一家服裝店調查后,給我們帶來了這樣的一則信息:服裝店銷售了20件T恤,尺寸如下:(單位:cm)4239384041414239404141414140414041404041
師:從表格中,你發現了什么?如果你是這家服裝店的經理,你會怎樣進貨?
生:討論交流,發表自己想法。
師:(小結)從中可以看出,在衣服的尺碼組成的一組數據中,41cm是這組數據的眾數,也就是41cm衣服銷售量最大。所以,可以多進一些41cm的衣服。商品的銷售里面也要用到眾數的知識,由此看來,生活中還真少不了眾數啊!
(五)拓展延伸(“生活中的數學”)均碼問題。
師:同學們去商場買過衣服嗎?如果你去買過會發現,商場里很多休閑的服飾,它的型號都是均碼的。我們一起來看一下。
師:課后請同學們調查和了解一下:什么是“均碼”?
(六)全課小結
教師:同學們,今天我們上了這節課你收獲了什么?
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篇5
設計說明
本課時的教學是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基礎上進行的,學習起來并不難,教學時應注意突出以下兩點:
1、把新知融入到有趣的情境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在課堂教學中創設情境,把問題隱藏在情境中,制造懸念,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本設計由學生喜歡的孫悟空導入,有效地激發了學生的學習熱情。在設計練習時,將“做一做”的題目融入到游戲之中,既激發了學生的學習興趣,又達到了鞏固強化的目的。
2、以人為本,彰顯學生的主體地位,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參與知識的建構,提升學生的數學素養。
在學習的過程中讓學生學會自主探究,即學生能學會的,老師決不代替。本設計把學生放在了學習的主體地位,讓學生主動探究出最簡分數的意義。學習約分時,放手讓學生思考怎樣把不是最簡分數的分數化成最簡分數,讓學生說出不同的思路和方法,體現了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化。
設計意圖:
在自學的過程中,學生及時反饋,教師予以指導,特別在學習約分的兩種方法時,讓學生在頭腦中感受每一步的過程,形成知識表象。
課前準備
教師準備PPT課件長方形紙
教學過程
(1)復習鞏固,情境導入,激發興趣
1、求下面每組數的公因數。
42和5015和58和2118和12
2、大家都看過《西游記》,里面都有哪些人物?誰最厲害?大家都知道孫悟空有72變,特別神奇,你們想不想也學一招?好,這節課我們就來“變分數”。
(2)認識約分
1、嘗試“變分數”。
課件出示教材65頁例4:把化成分子和分母比較小且分數大小不變的分數。
讓學生了解“變化”的要求:
①這個分數要與的大小相等。
②這個分數的分子、分母要比的分子、分母小。
2、了解約分的概念。
①所變出的分數與原分數有什么關系?
②像這樣,把一個分數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和分母都比較小的分數,叫做約分。
③請學生說一說所變的分數是怎樣得來的。
觀察后發現分數的大小不變,但分子、分母都比原來分數的分子、分母小。
3、認識最簡分數。
①約分后的分子、分母能否再變小了?為什么?
②小結:像這樣,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數1的分數,叫做最簡分數。
4、說出幾個最簡分數,強化最簡分數的概念。
(3)合作交流,總結方法
1、討論:你能根據我們化簡的過程找到約分的方法嗎?
2、小結。
教師板書約分時一般采用的兩種方法:
①逐步約分法。
如約分時,依次用12,18的公因數2和3去除,最后約分成。
②一次約分法。
如約分時,如果能很快看出12和18的最大公因數,也可以直接用最大公因數6去除,一次約分成。
3、小結:我們既可以用分子、分母的公因數去除,一步一步地來約分;也可以用最大公因數去除,直接一次約分。
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篇6
教學目標:
1.通過閱讀與分析,了解近似數和精確數的意義,感受近似數和精確數在現實生活中的應用。
2.借助數線,較直觀地感知“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知道近似數的書寫格式,培養學生的推理能力。
3.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培養數感。
教學重點:
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教學難點:
經歷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
教學方法:
合作學習法分析歸納法
教學策略:
小組合作情境創設
教學過程:
一、情境創設,分類感受精確數和近似數。
1.觀看一段國慶60周年閱兵視頻,說一說有什么感受?
師:這么大的場面中一定蘊涵著許多數學問題,今天我們就一起研究這些數學問題。
2.課件出示整理的一段文字,讓學生默讀其中的數字兩遍,初步感知數據。
3.仔細觀察這些數,有沒有什么共同特點,能不能把它們分一分類?
組織學生討論,學生可能會按數據的大小來分,一些按單位分,如60,169,56,66都是以個為單位的,20萬、2萬是以萬為單位的。或者學生將60、169、56分為一類,66、20萬、2萬分為一類。
師:為什么將60、169、56分為一類,66、20萬、2萬分為一類呢?它們有什么共同的特點呢?
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可能會說是準確的數,估出來的數。
師:是的,在數學上,像60、169、56這樣準確的數、不多不少正好的數,是精確數;而66、20萬、2萬是大概的,大約的,差不多的,與實際數接近的數,是近似數。
4.讀一讀以下的數據,哪些是精確數,哪些是近似數嗎?
小明身高130,2cm,就說約130cm;小紅從家里到學校走了395米,就說大約走了400米。
5.你能說說生活中哪些事物的數量一般用精確數來表示,哪些事物的數量一般用近似數來表示?了解近似數的作用。
師:有些情況下,我們沒有必要用準確的數據來描述,只要知道一定的范圍就足夠了,這時用近似數來表示就比較方便。看來近似數在生活中的應用還是相當廣泛的。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數學教學活動必須激發學生興趣,調動學生積極性,引發學生思考。國慶60周年情境引入,出示一些感性材料,通過分類,幫助學生在比較和辨別中體會哪些是實際的、精確的,哪些數是模糊、大約的,從而認識精確數和近似數;又通過列舉活動,深化理解,了解近似數在實際中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二、合作學習,自主探究。
(一)借助數線,直觀感受“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的道理。
1.師:巨幅國畫《江山如此多嬌》的實際面積是18000平方米,但報道中稱“近2萬平方米”,這里的“2萬”是如何得到的?
同桌交流,指名說說想法,學生可能會說18000接近2萬,所以用2萬來表示。
2.結合直觀的數線圖,分析“18000平方米”稱為“近2萬平方米”的原因。
師:18000介于整萬數1萬和2萬之間,由于18000千位上是“8”,所以可以把千位上8直接去掉變成0后向萬位進1,就得到了近似數“2萬”。
介紹18000約等于2萬,用“≈”表示,寫作:18000≈2萬全班讀一讀。
3.在數線上標出11000,12000,13000,14000,15000,16000,17000,19000這幾個數,請學生嘗試分別說出它們的近似數及想法。
師:15000這個數約等于多少呢?
學生可能覺得1萬可以,2萬也可以,因外它剛好在中間。
師:15000離1萬和離2萬的距離是一樣的,但為了方便記錄,我們認為規定15000≈2萬。
課件上將約等于1萬和約等于2萬的數進行對比,讓學生觀察,分析歸納。
師:請同學們對比兩組數據,仔細觀察,說說你有什么發現,能得到什么結論?請同桌互相討論,教師巡視指導了解情況。
學生匯報交流,學生可能會發現以15000為分界線,11000,12000,13000,14000接近1萬,16000,17000,18000,19000接近2萬。
教師引導學生觀察千萬上的數,當千位上的數是1、2、3、4時,近似數是1萬,當千位上的數是5、6、7、8、9時,近似數是2萬。
教師借機在黑板上板書:0、1、2、3、4舍;5、6、7、8、9入,介紹“四舍五入”法。
【設計意圖:結合數線圖,分析“18000平方米”稱為“近2萬平方米”的原因。數與形結合,將四舍五入的本質清晰地展現出來,培養學生的數感。】
(二)合作學習,探究“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
1.參加國慶閱兵的精確人數是233482人,在下圖中找到這個數的大致位置,說一說“約20萬人”,這個數是怎樣得到的?
合作要求:1.同桌2人一起學習,共同完成學習任務。2.學習時,每人都要說一說自己的想法,并將討論的結果填在學習卡上。3.組織簡單、清晰的語言準備全班匯報。
教師巡視,了解小組討論的情況,并對有困難的小組給予指導。
2.全班交流。生可能想法:在數線圖上標出,發現233482接近20萬,;或者233482比25000小,所以近似于20萬;直接用四舍五入法,看萬位上的數是3,小于5,所以直接把十萬后面的尾數“33482”舍去變成5個0,得到近似數20萬。
請多組的學生表達自己的想法,只要說得有道理,給予鼓勵。
3.教師小結:四舍五入到十萬位,關鍵看萬位。
4.如果將233482四舍五人到萬位、千位、百位、十位,近似數分別是多少,怎樣得到的?小組內討論,再全班交流,幫助直觀感知求近似數的方法。
5.引導學生初步概括方法,用自己的語言說說:怎樣用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設計意圖:新課標指出,學生應當有足夠的時間與空間經歷探索的過程,引導學生獨立思考、主動探索、合作交流,使學生掌握求近似數的方法,培養學生的合作能力,發展學生的思維。】
三、鞏固練習
1.讀一讀下面的數據,哪些是精確數,哪些是近似數?(教材第11頁練一練第一題)
鼓勵學生通過自主閱讀與分析,找出精確數和近似數,加深認識,并感受到近似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2.華山是我國的五岳之一,海拔約2155米,在下圖上標一標,四舍五入到百位大約是多少米?
學生獨立完成,有些學生在數線上找點時會遇到困難,教師適時指導,幫助學生通過數線進一步感受四舍五入到百位,要看十位上的數。
3.按要求填表。
提醒學生認真看要求,仔細數數位。特別對29957四舍五入到百位、千位、萬位重點指導。
【設計意圖:鞏固練習是幫助學生掌握新知、形成技能、發展智力培養能力的重要手段。通過三道練習題,加深對近似數的認識,感受近似數在現實生活中的廣泛應用,并能用所學的四舍五入法求近似數。】
四、課堂總結
這節課你學到了什么?請學生說說這節課的收獲。
師:這節課我們經歷了探索求近似數的過程,會用“四舍五入”法求一個數的近似數,同時知道近似數的書寫格式。希望同學們能留意生活,去感受近似數在生活中的廣泛應用。
板書設計:
近似數
0、1、2、3、4舍18000≈20000
四舍五入法
5、6、7、8、9入233482≈200000
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篇7
【教學目標】
1.在具體的情境中,進一步認識分數,發展學生數感,體會數學與生活的密切聯系。
2.結合具體的情境,進一步體會“整體”與“部分”的關系。
【重點難點】
體會一個分數對應的“整體”不同,所表示的具體數量也不同。
【教具準備】
課件兩盒鉛筆
【教學過程】
一、談話引入,教學新課。
現場組織活動:請兩位同學到臺前,每人分別從一盒鉛筆中拿出1/2,結果兩位學生的結果不一樣多,一位學生拿出的是4枝,另一位學生拿出的是3枝。
師:這里有兩盒鉛筆,你能從每盒鉛筆中分別拿出全部的1/2嗎?其他同學注意觀察,你發現了什么?
師:你準備怎么拿呢?
生1:我準備把全部的鉛筆平均分成2份,拿出其中的一份就是1/2。
生2:我準備把全部的鉛筆除以2,也就是平均分成2份,其中一份就是1/2。
學生活動,一位學生拿出3枝筆,另一個學生拿出4枝筆。
師:你發現了什么現象,你有什么疑問,或者說你能提出問題嗎?
生:他們拿出的枝數不一樣多,一個是3枝,一個是4枝,這是為什么呢?
師:他們兩人都是拿全部鉛筆的1/2,拿出的鉛筆枝數卻不一樣多,這是為什么呢?請想一想,然后小組交流一下。
學生小組交流,再全班反饋。
生:我們認識兩盒鉛筆的總枝數不一樣多。
生:有可能數錯了。
師:現在大家的意見都認為是總枝數不一樣,也就是整體“1”不一樣了嗎?
師:告訴大家總枝數是多少,1/2是多少枝。
生1:全部是8枝,1/2是4枝。
生2:全部的鉛筆是6枝,1/2是3枝。
師:真的是不一樣多,一盒鉛筆的1/2表示的都是把一盒鉛筆平均分成2份,其中的`一份就是1/2。但由于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也就是總枝數不一樣多),所以1/2表示的具體的數量也就不一樣。
師:原來分數還有這樣一個特點,你對它是不是又有了新的認識?
二、練一練
1.看數學書說一說,小林和小明一樣多嗎?笑笑和小紅一樣多嗎?說說理由。
2.畫一畫,說說畫法對嗎?為什么?還有別的畫法嗎?
三、鞏固練習:
1.獨立完成1、2、3,然后選幾題說說思考過程。
2.第4題讓學生充分說說自己的想法,必要時可以舉例說明。第5、6題獨立完成,然后選幾題說說思考過程。
四、思考題。放學后獨立完成,課后講評。
五、課堂作業
教學反思:
本節課注重結合實際展開教學。從這節課中可以看出,學生的生活經驗,知識基礎已成為教師教學的重要資源。本節課注重動手操作,自主探索,合作交流,讓學生經歷探究過程。在本課的教學中,注重為學生創設自主探索的空間,學生通過拿水性筆,畫一畫,分數小游戲,辯一辯等活動,體會到解決問題策略的多樣性。
由于分數所對應的整體不同(也就是總枝數不一樣多)兩人都是拿全部鉛筆的1/2,拿出的鉛筆枝數不一樣多。平時教學中還要多舉些例子,可以培養學生對整體“1”的認識,為較難的分數應用題做好鋪墊。
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篇8
教學目標:
1、在現實情境中了解負數產生的背景,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掌握正負數表達方法。
2、能用正負數描述現實生活中的現象,如溫度、收支、海拔高度等具有相反意義的量。
3、體驗數學與日常生活密切相關,激發學生對數學的興趣。
教學重點:
在現實情境中理解正負數及零的意義。
教學難點:
用正負數描述生活中的現象。
教學準備:
溫度計掛圖等
教學過程:
一、談話導入:
通過復習,你知道這節課要學什么么?(板書:負數)
說我們以前認識過哪些數?(自然數、小數、分數)
分別舉例。指出:最常見的是自然數,小數有個特殊的標記“小數點”,分數有個特殊標記是“分數線”,你知道負數有什么特殊標記么?(負號,類似于減法)
二、學習例1:
1、你知道今天的溫度么?你能在溫度計上找到這個溫度么?
介紹溫度計:(1)℃、℉,我們中國人用攝氏度為單位,即℃;℉是華士度,是歐美國家用的。(2)以0為界,0上面的`溫度表示零上,0下面的溫度表示零下。(3)刻度。要注意一大格、一小格分別表示多少度?
在溫度計上找到表示35℃的刻度。
你知道什么時候是0℃嗎?(水和冰的混合物)
你知道太倉一年中的最低溫度么?(零下5度左右)你能在溫度計上找到它嗎?
分別寫出這三個溫度:0℃,為了強調這個溫度在零上,35℃還可以寫成+35℃,而這個零下5度,應該寫成—5℃。
讀一讀:正35,負5
分別說說在這3個不同的溫度你的感受。
2、完成試一試:
寫出下面溫度計上顯示的氣溫各是多少攝氏度,并讀一讀。
對零下幾度,可能學生會不能正確地看,注意指導。
3、完成第3頁第2題的看圖寫一寫,再讀一讀。
簡單介紹有關赤道、北極、南極的知識。
4、完成第6頁第4題:
先指名說說這三條魚分別所處的地方,再選擇合適的溫度。也可選擇幾個讓學生說說選擇的理由。
5、讀第7頁第5題。,讓學生說說體會。
6、完成第6題,分別在溫度計上表示4個季節的溫度。加強指導與檢查。
三、學習例2:
1、出示例2圖片,介紹“海平面”“海拔”的基本知識。
讓學生指一指珠穆朗瑪峰的高度是從哪里到哪里。補充:最新的測量,這個數據有所變化,有興趣的同學可以查一查。
再指一指吐魯番盆地的海拔。
指出:這兩個地方,一個是高于海平面的,可以用“+8848米”來表示,另一個是低于海平面的,可以用“-155米”表示。
用你自己的理解來說說這樣記錄有什么好處?
2、完成第6頁第1題:用正數或負數表示下面的海拔高度。
讀一讀第2題的海拔高度,它們是高于海平面還是低于海平面。
三、認識正負數的意義:
1、像溫度在零上和零下或是海拔是高于和低于海平面可以用正數和負數來表示。
黑板上這些數,哪些是正數?哪些是負數?
你能用自己的話來說說怎樣的數是正數?怎樣的數是負數?
0呢?為什么?
2、完成第3頁第1題,先讀一讀,再把這些數填入相應的圈內。
3、完成第6頁第3題:分別寫出5個正數和5個負數。
四、全課小結:(略)
課后小記:
這節課學生在課堂上的反應是熱烈的,但在作業中,發現似是而非的錯誤較多。特別是在溫度計上找零下幾度,不是正好的刻度時,容易找錯區間,需要加強指導。
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篇9
教學目的:
1.使學生理解質數和合數的概念,能正確地判斷一個數是質數還是合數。
2.培養學生觀察、比較、抽象、慨括的能力。
3.培養學生自主探究的精神和獨立思考的能力。教學重點:質數和合效的概念。
教學難點:
質數、臺數、濟數、偶數的區別
教學過程:
課前談話:
給教室里的人分類。體會:同樣的事物,依據不問的分類標準,可以有多種小-的分類方法。明確:分類的際準很重要。
一、復習舊知
說一說,在我們學習的空間,你可以得到那些數?(要求與同學說的盡也不重復)
給這些自然數分類。根據自然數能不能被2整除,可以分成新數和偶數兩類。
板書對應的集合圖。
自然數
(能不能被2整除)
把學生列舉的數填寫在對應的集合圈里。
問:看了集合圖,你想說什么么?(學生看圖說自己的想法,復習奇數和偶數的有關知識)
說明:這是一種有價值的分類方法,在以后的學習中很有用。
問:想不想學一種新的分類方法?關于新的分類方法,你想知道些什么?
二、進行新課
今天我們就用找約數的方法來給自然數分類。
復習:什么叫約數?怎樣找一個數所有的約數?
同桌合作.找出列舉的各數的所有的約數。(同時板演)
引導學生觀察:觀察以上各數所含的數的個數,你能把它們分成幾種情況‘!
根據學生的`回答板書。
自然數
(約數的個數)
(只有兩個約數)(有3個或3個以上的約數)
引導學生思考:只含有兩個約數的,這兩個約數有什么特點?引出約數的概念。
明確合數的概念.提問:合數至少有幾個約數?想一想:1的約數有哪幾個?它是質數嗎?它是合數嗎?
明確:這是一種新的分類方法。看廠集合圈,你想說什么?(學生看圖說自己的想法,鞏固寺數陽臺數的知識)
猜一猜:奇數有多少個?合數呢?
明確:因為自然數的個數是無限的,所以,新數陽偶數的個數也是無限的。運用新知,解決問題。
出示例1下面各數,哪些是質數?哪些是合數?
15、28、31、53、77、89
學生獨立完成。
問:你是怎么判斷的?
明確:可以找出每個數所有的約數,再根據質數和合數的意義來判斷;一個數,只有找到1和它本身以外的第三個約束,就能判斷這個數是合數還是質數。不必找出所有的約數來,這樣可以提高判斷的效率。
說明:判斷一個數是不是質數還可以查表。100以內的質數比較常用,看書本上的100以內的質數表。用質數表檢查對例子1的判斷是否正確。
完成練一練。
三、練習鞏固
1、堅持下面各數的約數的個數,指出哪些是質數哪些是合數,再用質數表檢查。
22、29、35、49、5179、83
2、出示2到50的數。先劃掉2的倍數,再依次劃掉3、5、7的倍數(但2、3、5、7本身不劃掉。)
學生操作后,提問:剩下的都是什么數?
告訴學生:古代的數學家就是用這樣的方法來找質數的。
四、全課總結
學到這里,一種新的分類方法,你掌握了嗎?學生回答:相機揭示課題,質數和合數
討論:質數、合數、奇數、偶數之間是這樣的關系呢?
五、布置作業(略)。
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篇10
一、教學目標
1、通過直觀的操作活動,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
2、能正確計算異分母分數的加減法。
3、初步滲透轉化、建模等教學思想,提高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教材分析
本課時是第四單元《分數加減法》中的第一課時,異分母分數加、減法是在學生已經學會了通分和同分母分數加、減法的基礎上進行教學的。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算理和計算法則是教學的重點。學好這部分內容為今后學習分數四則混合運算,分數、小數四則混合運算作好準備。
三、教學重、難點
1、重點:理解異分母分數加、減法的計算方法。
2、難點:為什么計算時要先通分。
四、教學活動
(一)動手操作,明確目標
1.談話導入
師:同學們喜歡折紙嗎?這節課老師要和大家一起來折紙,看看這里面有什么數學知識?
2.活動要求
師:取出準備好的正方形紙片中的一張,折一折,然后在折的一部分上涂上顏色,并在小組內說一說涂顏色的部分是正方形紙片的幾分之幾?
3.動手操作
學生開始進行折紙、涂色的活動,教師巡視指導。
4.學生交流反饋
師:誰能說一說自己是怎么折的,涂色部分是這張正方形紙片的幾分之幾?
5.提出問題,明確目標
師:同學們,如果現在要計算兩張紙中的涂色部分合起來是多少?你可以列出哪些算式?
(學生口述算式,教師分別將學生提出的算式書寫在黑板上。)
師:請同學們想一想,根據分數的分母特點,這些算式可以分成幾類?
(教師根據學生的回答,將黑板上的算式進行整理。)
師:這節課就來探索分母不同的分數分數的計算方法。(板書課題。)
(二)自主探索,理解算理
1.自主探索
師:現在,請大家選擇一道自己喜歡的加法算式,試一試如何計算。
(學生進行獨立的嘗試,匯報各自的探索過程。)
師:(指著算式1/2+1/4)剛才大家說了很多自己不同的探索過程,那么為什么同樣的算式,會出現不同的結果呢?到底誰對誰錯呢?
2.交流討論
學生在全班范圍內展開討論,充分發表各自的意見。最后,從中找出兩種學生認可的方法:
師:比較上面兩種方法,你最喜歡用那種解法?
生:第2種。
師:誰來說一說這種方法的道理?
3.聯系折紙,理解算理。
師:通過大家的交流,同學們都認為先通分后相加是正確的,但為什么要這樣做?
(三)嘗試應用,鞏固提高
1.試著解決減法問題1/2-1/4=?
2.完成“試一試”
出示試一試的3/4+5/8與9/10-1/6,再次為學生提供嘗試機會。
(學生練習后全班反饋交流,并規范書寫格式。)
(四)總結評價,回顧反思
師:你現在知道異分母加減法怎樣計算嗎?
教學反思:
1.關注知識、方法的形成過程
新課程要求注重引導學生經歷知識的形成過程,創設良好的學習氛圍,本節課不僅體現了這一點,同時也關注了數學知識與基本技能的教學。如讓學生大膽表達、主動發現同伴或自己存在的問題,并想辦法解決,在基本理解難點的基礎上,著重讓學習有困難的學生知道如何進行異分母分數的加減計算等,既注重了過程與方法,又重視了知識與技能。
2.注重操作的實效性
學生動手折紙的目的并不是為了發現加法算式,更重要的是幫助學生借助圖形直觀地理解算理,在本節課中,這方面利用的很好。
3.注重備學生
教師在鉆研教材教法的同時,充分地考慮到學生可能存在的一些問題,站在學生的角度去思考,這樣有利于更好地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引導學生真正理解所學知識。
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篇11
目標
通過總復習中最后幾道題的綜合復習,檢查學生綜合運用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復習內容和過程
教學札記
一、復習解方程
1、完成教材第134頁”期末復習“第28題。
(1)獨立完成。
(2)集體訂正,說說解方程的依據。
2、解下列方程
x--=x++=
二.復習長方體和正方體
1、完成課本第134頁”期末復習“第29題。
(1)獨立完成
(2)集體訂正,說說你是怎樣想的。
2、練一練:
一塊長方形鐵皮,長28厘米,寬22厘米,在這塊鐵皮的四個角各剪去一個邊長為2厘米的正方形,然后折成一個無蓋的長方體鐵盒,這個鐵盒的容積是多少立方厘米?
三、復習分數的加法和減法
1、完成教材第123頁期末復習第30題。
(1)獨立完成
(2)集體訂正,說說的解題思路,如有錯解,則分析錯誤原因。
2、練一練:
修路隊第一天修路4/5千米,比第二天多修了2/15千米,兩天一共修路多少千米?
四、作業:
教材第134頁期末復習第31題。
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篇12
數學公開課教學活動《打扮新年樹》,該活動我準備了一棵實物新年樹,和許多禮物掛件,這樣的情景創設著實讓孩子們激動了一回。如此,孩子們在按數取物的環節,無論是操作者還是關注的孩子都十分的投入,操作的正確率也是比較高的。然而,在接下來的環節中,就有一些值得自己反思的細節了。看到孩子們在第一環節中的出色表現,想必孩子們是牢牢掌握了6以內數量的數物對應關系了。因此,我迫不及待地將人手一份的“新年樹”操作材料投入集體操作活動,難點就是在每棵新年樹的樹干上寫上了不同的數字,讓孩子們根據新年樹上的數字畫上自己喜歡的禮物數量。
但是在實際操作中發現,有些孩子畫著畫著,就忘記了先前的任務,出現了本末倒置的現象,以圖畫為樂趣,禮物畫得細致精美,但是數量卻不符合事先核定的數量。我想中班上學期的孩子,有意注意時間不長,畫禮物的形式使得孩子注意分散,不利活動展開,調整為貼禮物的環節就可以避免孩子操作中的不利因素干擾,從而真正為操作服務。
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篇13
公開課教學活動前,在全體數學教研成員的指導下設計了大班數學活動《神奇的魔法機器》,并確定了本次活動的目標:發現并對比事物的大小、數量、形狀的變化。目標確立后,做好一系列的活動準備,我們利用孩子身邊喜歡的動畫角色“叮當貓”送的魔法機器導入活動。
在活動中,集體觀察和討論,在有趣的魔法咒語“叮當法術變變變,按我的指令變”,再加上PPT的形象化,孩子們很順利地都能比變化前后的不同,請了好幾個孩子都能回答正確。孩子們能夠很快判斷出魔法機器所具備的魔法,即能夠變出大小、形狀、數量不同的東西。如:小變大(大小變化),圓變方(形狀變化)、少變多(數量變化)。以至于活動很順利地達成目標,但對于大班的孩子來說,雖然活動具有趣味性,但還是需要具備一些挑戰性。
所以最后一個操作環節時,我提供了難易不同的操作紙,請孩子根據難易不同自主選擇任務并獨立操作,孩子們居然都能夠完成,還能一一說出指令和結果。
由此看來,孩子們的挑戰難度有待提高,如:在講解過程中不必將大小、形狀、數量三個特征全部講解清楚,應該留給孩子想象思考的空間;提供的操作紙應該分小組發放,讓孩子可以走動式的選擇;一顆星為簡易操作,以大小或形狀為一種指令,兩顆星以大小、形狀、數量并存為一種指令,三顆星即以兩臺魔法機器結合,提供兩種或兩種以上指令,由孩子正向或逆向思維思考操作。這樣就給與了孩子想象和挑戰的機會。活動也不會顯得毫無挑戰性。
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篇14
教學內容:
課本第21頁。
教學目標:
1、使學生結合生活實際認識組合圖形,會把組合圖形分解成學過的平面圖形并計算出面積
2、能運用所學知識解決生活中組合圖形的實際問題。
3、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培養學生認真思考,團結協作的能力。
4、通過找一找、分一分、拼一拼,培養學生識圖的能力和綜合運用有關知識的能力,能合理地運用“割”、“補”等方法來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
教學重點:
探索并掌握組合圖形的面積計算方法。
教學難點:
理解并掌握組合圖形的組合及分解方法。
教學準備:
課件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激趣導入。
1、同學們,我們已經學習了哪些多平面圖形?
導學要點:
請同學們看大屏幕,認識組合圖形。像這樣由幾種簡單圖形組合而成的圖形,我們就把它們叫做組合圖形。
2、感知:組合圖形在我們生活中的應用很廣泛(生舉例),今天,我們就結合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學習組合圖形的面積。
板書:組合圖形的面積
二、小組合作探究
1、出示前置性作業小組交流
復習
(1)說說你學過哪些平面圖形?
(2)說說這些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2、自學21頁的例10
(1)導學單
1)小組合作將組合圖形分成我們學習過的圖形。說說你的分法,你是怎樣想的?
2)嘗試計算每個圖形的面積。
3)思考:組合圖形的面積是怎樣計算出來的?
導學要點:
(1)分割法:將整體分成幾個基本圖形,求出它們的面積和。
(2)添補法:用一個大圖形減去一個小圖形求出組合圖形的面積。
師:你是怎樣想的?這兩種解法你喜歡用哪一種解法?說說你的理由。
(2)小組交流
1)從例題中我們可以看出,同一個組合圖形,我們可以運用怎樣的方法來解決?
2)由于方法不同,我們計算組合圖形的方法有什么不同?
3)求組合圖形面積時關鍵是做什么?
導學要點:
(1)要根據原來圖形的特點進行思考。
(2)要便于利用已知條件計算簡單圖形的面積。
(3)可以用不同的方法進行割補。
(3)全班交流
1)學生舉例并解答(前置作業我的&39;例子)
2)結合學生自己舉的例子解答講解。
三、應用新知,解決問題
1、課本第21頁練一練
(1)生獨立計算。
(2)生展示思路。
點撥:
計算組合圖形的面積的基本策略:把原來的圖形先分割成幾個基本圖形,再求這幾個基本圖形的面積只和;或者先把原來的圖形拼補一個基本圖形,再求相關基本圖形面積之差。
2、課本第23頁練習四第1題前兩題。
點撥:
(1)引導說說第一個圖形梯形的上下底和高各是多少?是怎樣看出來的?
(2)引導說說第二個圖形三角形的底是多少厘米?是怎樣看出來的?
3、課本第23頁練習四第二題
點撥:
引導說說組合圖形面積的計算方法。
四、課堂總結
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學到了什么知識呢?
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篇15
教學目標:
1.在自主探索的活動中,理解計算組合圖形面積的多種方法。
2.能根據各種組合圖形的條件,有效地選擇計算方法并進行正確的解答。
3.能運用所學的知識,解決生活中組合圖形的實際問題。:教學重點:能根據條件求組合圖形的面積。
教學難點:
理解分解圖形時簡單圖形的差。
教具學具:
多媒體課件和長方體、正方體、平行四邊形、梯形、三角形紙片。
教學方法:
先學后教,當堂訓練
教學過程:
教師指導與教學過程學生學習活動過程設計意圖
一、在拼圖活動中認識組合圖
1、同學們,我們已經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等四邊形以及三角形,下面請同學們拿出長方形、正方形,請你用這些圖形拼一個復雜的圖形,并說一說像什么。
2、請學生將拼出的各式各樣的圖形,介紹給大家:你拼的圖形什么?二、在探索活動中尋找計算方法。
1、教師出示圖形
學生拿出課前準備的圖形,進行拼圖操作活動。
學生拼出各種各樣的圖形,選出貼在黑板上。
指名回答:我拼的圖形像我家樓梯的臺階,像一張方桌、客廳地面……
學生觀察老師出示的圖形,這幅圖形象一張客廳的平面圖。
學生討論怎樣算買多少平方米的地板?
通過這一操作活動,使學生從中體會到組合圖形的組成特點。
讓學生認識組合圖形的形成以及特點。
讓學生感受計算組合圖形的必要性,并讓探索的基礎上,討論得出計算組合圖形
請大家看一看,老師也準備了一個圖形。對,像一張客廳的平面圖,現在要在上面鋪地板。
2、提出問題
你們知道應該買多少平方米的地板嗎?
只要求主面積,就知道買多少平方米的&39;地板了。那么能直接算出來嗎?
3、請同學們想一想,為什么要將圖形進行分割,圖形割后,可以轉化為我們學過的圖形進行計算。
學生動手算一算,想一想,不能直接算怎么辦,動手畫圖,怎樣他割。
學生介紹自己探索中采用的分割方法。
學生分別按照黑板上的方法計算主客廳的地板的面積。
學生發獨立觀察圖并且解決問題,然后,集體匯報、訂正。
面積的基本方法。從中體會到組合圖形的特點。
讓學生認識組合圖形的形成以及特點。
讓學生感受計算組合圖形的必要性。并讓學生自主探索的基礎上,討論得出計算組合面積的基本方法。
從中體會到組合圖形的特點。
板書設計:
五、圖形的面積
組合圖形面積
2.成長的腳印
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篇16
教學內容:
書P、63—65頁。
教學目標:
1、對第三單元所學的內容進行歸納整理,幫助學生理清相關知識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深化對各個概念的理解。
2、通過練習,鞏固所學的內容,加深對分數的認識。
3、經歷對所學知識進行整理與復習的過程,培養他們的概括能力與整理能力。
教學重點:
理清相關知識之間的關系,進一步深化對各個概念的理解。
教學準備:
學生準備好幾張6厘米長,4厘米寬的紙片。
教學過程:
一、你學到了什么?
1、先仔細閱讀教材,對本單元學到的知識進行簡單的整理,并對每個專題欄目用簡單的語言進行概括,然后與同學交流,最后根據自己的體會,簡單地說明單元知識之間的聯系與學習中的重點、難點。
2、你學習了哪些解決問題的策略?舉例說明,并與同學交流。
二、練一練。
1、第1題,猜一猜他倆各有幾本書。主要讓學生根據分數的意義來解決,并體會分數的相對性。請學生先獨立完成,對于部分有困難的學生,讓他們畫一畫直觀圖,以幫助理解。
2、第2、3、4題,請學生們獨自完成。
3、第5題,將下列分數分類。分成接近的和接近1的這兩類。學生先填寫,然后請學生交流思考的方法,對有困難的學生建議他借助第33頁的分數圖進行思考。
4、第6、7、8、9、10題,請學生先獨自完成,然后集體訂正。
5、第6題,比較下面各組分數的大小。
6、第7題,填一填。
7、第8題,在括號里填上適當的數。
8、第9題,寫出下列各組數的最大公因數。
9、第10題,把下列分數化成最簡分數。
10、第11題,剪一些長6厘米,寬4厘米的長方形的紙片,至少需要幾張這樣的紙片才能拼出一個正方形。先請學生拼一拼,試一試,觀察所拼出的正方形的邊長與小長方形的長、寬的關系,然后概括出運用求最小公倍數直接進行計算的方法。
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篇17
對于大班的幼兒來說可能也會有難度,而對于中班的幼兒來說可能更難。但它既然出現在了幼兒園中班的教材里,就說明這個年齡段的幼兒還是能夠理解的,因而在今天的活動中我決定選擇《我的鄰居朋友》這一課,為了上好這一課讓幼兒能夠學會這一知識,我做了精心的設計和準備,活動一結束就發現許多的問題。為了提高自己的教學水平特對此次活動作以反思:
一、借助故事,激發幼兒學數學的興趣
本次數學公開課教學活動我嘗試打破傳統教學的模式,把幼兒數學活動與故事進行了有機的結合,在設計的過程中,我充分結合幼兒對動物的喜愛之情,讓幼兒在輕松地在故事情節中自然將問題解決,為幼兒提供了主動探索的機會。
二、調整教學順序,分解知識難點
在閱讀教材的過程中,我發現教材中對學習相鄰數的安排是先認識比本數多1的數,再認識比"本數"少1的數,最后總結出比本數多1或少1的數是它的相鄰數。我覺得這種教學不利于幼兒掌握相鄰數這一知識,本課的重點應該是先學會找相鄰數,然后再認識相鄰屬于本數的關系,幼兒接受起來也就更加容易。
三、游戲化的教學過程,促進幼兒對知識的掌握
雖然因個體差異有的幼兒不能脫口而出某一數字的相鄰數,但一定會用一節課中的學習方法,然后慢慢找出答案一堂課下來我收獲頗多,給我感受最深的是作為一名幼兒教師更要勤于動腦思考選擇好教學方法。在數學教學中教師應注意語言的嚴謹性和規范性,在組織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的傾聽和應變能力也顯得尤為重要。讓幼兒真正意義上做到"玩中學,學中樂",從而達到教學效果。
五年級上冊數學精簡教案篇18
教學目標:
1、結合具體問題,經歷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過程。
2、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能根據要求取商的近似值。
3、積極參與數學活動,對求商的近似值有興趣,體會取商的近似值與現實問題的聯系。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
師生對話。由“知道哪些自然災害”到“自然災害發生時哪些人戰斗在第一線及經常發生哪些事情”,引出少先隊員慰問解放軍的問題情境。
(設計意圖:豐富學生的自然常識,激發學生熱愛解放軍的情感,自然引出送果籃的問題,體會數學與生活的聯系。)
二、自主計算
1、提出“平均每個果籃中有多少錢的水果”的問題,鼓勵學生試著用豎式算一算。
(設計意圖:給學生在已有知識背景下自主探索,初步體驗商的小數位數特別多的過程,激發學習興趣。)
2、交流計算情況。讓計算出不同位數的同學生匯報計算結果,教師板書,使學生體驗商的小數位太多啦。
(設計意圖:展示不同計算結果,讓學生感受計算結果多樣化,進一步體驗商的小數位數特別多,產生求知的需要,為求商的近似值打下基礎。)
3、學生用計算器計算,然后觀察計算結果,說說發現了什么。確信158除以7除不盡。
(設計意圖:用計算器計算,滿足學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形成除不盡的共識。)
三、求近似值
1、教師說明,可以用“四舍五入法”取商的近似值,并提出問題,鼓勵學生充分發表自己的意見。
(設計意圖:激發學生的生活經驗,給學生充分交流不同想法的機會,使學生體會取商的近似值與現實問題的聯系,為下面用不同要求取商的近似值作鋪墊。)
2、師生共同完成158÷7的.商保留兩位小數、保留一位小數、保留整數取商的近似值。
(設計意圖:利用學生用“四舍五入法”求整數積的近似值的已有知識經驗取商的近似值。)
3、讓學生讀書上取商的近似值的方法。然后,鼓勵學生用自己的語言說一說如何求商的近似值,給學生充分表達不同說法的機會。
(設計意圖:在學生經歷求商的近似值,閱讀方法概念的基礎上,用自己的話表述求商的近似值的方法,使知識內化,發展學生的語言表達能力。)
四、課堂練習
學生獨立完成練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