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氣立冬是幾號幾時
立冬節氣有冬季確立的含義在里面,最早立冬節氣的由來就是為了確立冬季,后來人們習慣了二十四節氣,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2023節氣立冬是幾號幾時,歡迎大家來閱讀。
2023節氣立冬是幾號幾時
2023年立冬具體時間:11月8日00:35:23,九月廿五,周三。“立冬”是二十四節氣中第十九個節氣,也是冬季第一個節氣。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意味著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其氣候也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漸變。
立冬由來
春秋時期,人們用土圭(立桿測影)測量日影長短。日影最長、太陽移到最南端一天,定做冬至。
我國古代將立冬分為三候:“一候水始冰;二候地始凍;三候雉入大水為蜃。”此節氣水已經能結成冰;土地也開始凍結;三候“雉入大水為蜃”中的雉即指野雞一類的大鳥,蜃為大蛤,立冬后,野雞一類的大鳥便不多見了,而海邊卻可以看到外殼與野雞的線條及顏色相似的大蛤。所以古人認為雉到立冬后便變成大蛤了。
對“立冬”的理解,我們還不能僅僅停留在冬天開始的意思上。追根溯源,古人對“立”的理解與現代人一樣,是建立、開始的意思。但“冬”字就不那么簡單了,在古籍《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對“冬”的解釋是:“冬,終也,萬物收藏也”,意思是說秋季作物全部收曬完畢,收藏入庫,動物也已藏起來準備冬眠。完整地說,立冬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
立冬節氣吃什么水果合適
1、柚子
柚子是秋冬之際最合適吃的水果,油子含有非常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C、有機酸,以及鈣、磷、鎂、鈉等人體必需的元素,能預防感冒、促進消化,被人們成為天然的水果罐頭。而且柚子還有醫用功效,具有理氣化痰、潤肺清腸、補血健脾等功效,在冬季可以起到養肺和緩解感冒后咳嗽的作用。
2、蘋果
蘋果在一年四季里都可以買到,是最常見的水果之一。蘋果里富含豐富的礦物質和維生素,而且蘋果中營養成分可溶性大,易被人體吸收,故有“活水”之稱,其有利于溶解硫元素,使皮膚潤滑柔嫩。而且蘋果的熱量極低,每100克只產生60千卡熱量。對于女生來說,既能美顏還能起到減肥的作用。而其蘋果還有潤肺健脾、養心益氣等功效,能促進胃腸蠕動,調理腸胃,降低膽固醇、預防膽結石的功效。
3、梨
梨有潤肺、化痰、止咳、退熱、降火、清心的功效,含有多種維生素和纖維素。既可生食,也可蒸煮后食用。但是需要注意的是梨屬寒性,脾胃虛寒、口吐清涎、大便溏瀉者應慎食;而且糖分較高,糖尿病患者需謹慎食用。
4、柿子
柿子具有潤肺化痰、清熱生津、澀腸止痢、健脾益胃、涼血止血等多種功效,冬季多燥,對于人體出現的口鼻咽喉干燥等癥,適食柿子可獲效,并且能及時補充人體養分及細胞內液,尤其是維生素C比一般水果高1-2倍。
5、桔子
桔子含有豐富的糖類、維生素、蘋果酸、檸檬酸、蛋白質、脂肪、食物纖維以及多種礦物質等。據研究,每天吃3個桔子,就能滿足一個人一天對維生素C的需要量。
立冬節氣當天吃什么
吃餃子
立冬時,包餃子,味道既同大白菜有異,還要蘸醋加爛蒜吃,才算別有一番滋味。立冬為什么吃餃子?因我國以農立國,很重視二十四節氣,“節”者,草木新的生長點也。秋收冬藏,這一天,改善一下生活,就選擇了“好吃不過餃子”。所以《禮記》中有“食瓜亦祭先也”的說法。冬至,中國古有“冬至節”的風俗。
吃咸肉菜飯
立冬日吃上一碗咸肉菜飯,是老蘇州們的特定習俗。用霜打后的大青菜、肥瘦兼有的咸肉、米醋為原料,使用磚砌的爐灶,以稻草為燃料,燒出來的飯又香又糯。咸肉菜飯雖然沒有載入蘇州的名食譜,但它從來不缺少喜愛它的食客。
其實,吃咸肉菜飯還有另外一個意義,即吃咸補腎。咸味自古被列為五味之首,立冬后天氣逐漸寒冷,最易傷害腎的陽氣。咸味食物入腎,能起到補腎的效果。但需要注意的是,高血壓患者不宜過多吃鹽。
吃膏滋
冬令進補吃膏滋是蘇州人過立冬的老傳統。在舊時蘇州,一些大戶人家還用紅參、桂圓、核桃肉,在冬季燒湯喝,有補氣活血助陽的功效。
通常每到立冬節氣,蘇州中醫院以及一些老字號藥房都會專門開設進補門診,為市民煎熬膏藥,銷售冬令滋補保健品。需要提醒的是,膏方千萬不可“跟風”吃,講究“一人一方”,先吃“開路方”試探性調補,做適當調整后再開正式藥方。
喝草根湯
立冬,閩中俗稱“交冬”,意為秋冬之交。立冬“補冬”,家家戶戶要熬制草根湯,將山白芷根、鹽膚木根、山蒼子根、地稔根等剁成片,下鍋熬煮出濃濃的草根湯后,撈去根塊,再加入雞、鴨、兔肉或豬蹄、豬肚等熬制。
吃糍粑
這一天,漳州的鄉村人家要舂“交冬糍”慶祝好收成。糯米蒸熟后倒入石臼,舂得韌韌的,黏黏的,揪成乒乓球大小,細細地揉成團;花生米炒得香香的,磨得細細的,與白糖拌在一起。做好的小糍粑滾以白糖花生粉,擺放在大海碗里。食用時用筷子一口氣串上幾粒,就像撥浪鼓,所以也叫“撥浪糍”。做好“交冬糍”,得敬一敬土地神,感謝他慷慨的給予。
釀黃酒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立冬的特點
一、氣溫下降變化明顯
隨著冷空氣的加強,氣溫下降的趨勢加快。北方的降溫,人們__以為常。從10月下旬開始,先后供暖,人們好在還有一個避寒之地。而對于此時處在深秋“小陽春”的長江中下游地區的人們,平均氣溫一般為12℃至15℃。
綿雨已結束,如果遇到強冷空氣迅速南下,有時不到一天時間,降溫可接近8-10℃,甚至更多。但畢竟大風過后,陽光照耀,冷氣團很快變性,氣溫回升較快。氣溫的回升與熱量的積聚,促使下一輪冷空氣帶來較強的降溫。
此時,令人愜意的深秋天氣接近尾聲,明顯的降溫使這一地區在進入初霜期的同時,也進入了紅葉最佳觀賞期,并在11月底陸續入冬。
二、熱帶氣旋,強弩之末
根據統計,平均每年11月份有2-3個熱帶氣旋生成。尤其是西北太平洋上生成的氣旋,還有可能發展到臺風強度。近55年中,11月份有11個熱帶氣旋在我國沿海登陸,登陸地點主要在廣東和海南。如果這一年年中緯度盛行緯向環流,熱帶氣旋比較活躍,如果中緯度盛行經向環流,也就是冷空氣強,不容易有臺風。
三、入冬深秋易有霜霧
正常年份的11月,北起秦嶺、黃淮西部和南部,南至江南北部都會陸續出現初霜。偏冷的年份,11月中旬,南嶺以北也會出現初霜。
11月的北方,隨著冷空氣的前鋒移出本地,鋒后的冷空氣團開始向暖的方面變性,如果沒有后續的冷空氣補充,幾天之后,溫度雖回升了,空氣質量卻逐漸變壞。
特別是大城市,大氣中積累的水汽和污染微粒結合凝結后,形成煙霧或是濃霧,影響著人們的健康和交通運行。在我國西南、江南,水汽條件比北方要好,如果早晨氣溫偏低,往往有成片大霧出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