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立冬節氣的古詩詞大全
“落葉逐秋去,人間又初冬”,今日是二十四節氣中的立冬。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立冬節氣的古詩詞,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立冬古詩
一、宋代陸文圭《立冬》
早久何當雨,秋深漸入冬。
黃花獨帶露,紅葉已隨風。
邊思吹寒角,村歌相晚春。
籬門日高臥,衰懶愧無功。
二、宋代紫金霜《立冬》
落水荷塘滿眼枯,西風漸作北風呼。
黃楊倔強尤一色, 白樺優柔以半疏。
門盡冷霜能醒骨,窗臨殘照好讀書。
擬約三九吟梅雪, 還借自家小火爐。
三、明代王稚登《立冬》
秋風吹盡舊庭柯,黃葉丹楓客里過。
一點禪燈半輪月,今宵寒較昨宵多。
四、宋代仇遠《立冬即事二首》
細雨生寒未有霜,庭前木葉半青黃。
小春此去無多日,何處梅花一綻香。
五、宋代陸游《今年立冬後菊方盛開小飲》
胡床移就菊花畦,飲具酸寒手自攜。
野實似丹仍似漆,村醪如蜜復如齏。
傳芳那解烹羊腳,破戒猶慚擘蟹臍。
一醉又驅黃犢出,冬晴正要飽耕犁。
六、宋代釋文珦《立冬日野外行吟》
吟行不憚遙,風景盡堪抄。
天水清相入,秋冬氣始交。
飲虹消海曲,宿雁下塘坳。
歸去須乘月,松門許夜敲。
七、宋代朱翌《十月十四日立冬菊花方盛》
黃菊一何好,持觴惟爾從。
名應稱晚秀,色豈為人容。
正似花重九,休論月孟冬。
霜威占清曉,直欲犯其鋒。
八、宋代蘇轍《立冬聞雷》
陽淫不收斂,半歲苦常燠。 禾黍飼蝗螟,粳稻委平陸。
民饑強扶耒,秋晚麥當宿。 閔然候一雨,霜落水泉縮。
薈蔚山朝隮,滂沱雨翻瀆。 經旬勢益暴,方冬歲愈蹙。
半夜發春雷,中天轉車轂。 老夫睡不寐,稚子起驚哭。
平明視中庭,松菊半摧禿。 潛發枯草萌,亂起蟄蟲伏。
薪槱不出市,晨炊午未熟。 首種不入土,春餉難滿腹。
書生信古語,洪范有遺牘。 時無中壘君,此意誰當告。
立冬的寓意和象征
立冬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之一,也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時間點在每年陽歷的11月7-8日之間,即太陽位于黃經225°,便是立冬的時候了。立,建始也,表示冬季自此開始。冬是終了的意思,有農作物收割后要收藏起來的含意。立冬過后,日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
在立冬的時候太陽到達黃經225度,是冬天的開始,這個時候的地球位于赤緯-16°19'。當然,這個時候的溫度也不會有我們想象中的冷,因為下半年儲存的熱量還是有的,氣溫只會逐漸下降,這個時候如果遇到風和日麗,也會令人感到舒適,按照氣候學的劃分,這個時候有一些地區要推遲二十天左右才會正式進入冬天。
立冬不僅僅是冬天的開始,一般“立冬”中的“冬”代表的是一年的田間操作結束了,這個時候所有的農作物都已經收曬結束了,這個時候可以說是“糧入倉,菜入窖”,動物到了這個節氣也開始準備冬眠了。
中國民間以立冬為冬季之始,立冬期間,有需進補以度嚴冬的食俗。立冬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中國北方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中國江南則需搶種晚茬冬麥,移栽油菜,中國南部則是種小麥的最佳時期。立冬后,就意味著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萬物活動趨向休止。
立冬習俗
1、祭祀
立冬在古代社會是“四時八節”之一,是個非常重要的節日,在中國部分地區有祭祖、飲宴、卜歲等習俗,以時令佳品向祖靈祭祀,以盡為人子孫的義務和責任,祈求上天賜給來歲的豐年。
2、補冬
立冬后,就意味著今年的冬季正式來臨。草木凋零,蟄蟲休眠,人類雖沒有冬眠之說,但民間卻有立冬補冬的習俗。 諺語“立冬補冬,補嘴空”,古時農民勞動了一年,利用立冬這一天要休息,順便犒賞一家人的辛苦。便在立冬這天殺雞宰羊或以其他營養品進補。
3、吃餃子
在中國北方地區,有立冬節氣吃餃子的習俗,在立冬這天改善一下生活,好吃不過餃子。在北方,立冬的規矩是吃餃子,因為水餃外形似耳朵,人們認為吃了它,冬天耳朵就不受凍。此外,餃子諧音“交子”,意指立冬是秋冬季節之交。
4、釀黃酒
立冬之日開始釀黃酒,是紹興傳統的釀酒風俗。冬季水體清冽、氣溫低,可有效抑制雜菌繁育,又能使酒在低溫長時間發酵過程中形成良好的風味,是釀酒發酵最適合的季節。因此紹興人把從立冬開始到第二年立春這段最適合做黃酒的時間稱為“冬釀”,祈求福祉。
立冬的發展演化
雉入大水為蜃。雉,野雞;鄭康成、《淮南子》、高誘俱注蜃為大蛤。《玉篇》亦曰:蜃,大蛤也。《墨子》又曰:蚌,一名蜃,蚌非蛤類乎?《禮記之注》曰蛟屬,《埤雅》又以蚌、蜃各釋,似非蛤類。
然按《本草》車螯之條曰:車螯,是大蛤,一名蜃,能吐氣為樓臺,又嘗聞海旁蜃氣成樓垣。《章龜經》曰:蜃大者為車輪島嶼,月閑吐氣成樓,與蛟龍同也。
則知此為蛤,明矣。況《爾雅翼》引周禮諸家,辯蜃為蛤甚明。《禮記之注》以謂雉,由于蛇化之說,故以雉子為蜃,《埤雅》既曰似蛇而大,腹下盡逆鱗,知之悉矣,然復疑之:一曰狀似螭龍,有耳,有角,則亦聞而識之,不若《本草》、《章龜經》為是,即一物耳。大水,淮也,晉語曰:雉入于淮為蜃。
《呂氏春秋·孟冬》:“是月也,以立冬。先立冬三日,太史謁之天子,曰:‘某日立冬,盛德在水。’天子乃齋。立冬之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大夫以迎冬于北郊。還,乃賞死事,恤孤寡。”
高誘注:“先人有死王事以安邊社稷者,賞其子孫;有孤寡者,矜恤之。”晉崔豹《古今注》:“漢文帝以立冬日賜宮侍承恩者及百官披襖子。”又“大帽子本巖叟野服,魏文帝詔百官常以立冬日貴賤通戴,謂之溫帽。”東漢崔定《四民月令》:“冬至之日進酒肴,賀謁君師耆老,一如正日。”
立冬氣候
立冬節氣,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已完全建立。此時高空西風南支波動的強弱和東移,對江淮地區降水天氣影響很大。
當亞洲區域成緯向環流,西風南支波動偏強時,會出現大范圍陰雨天氣。此外,緯向環流結束和經向環流也會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溫。
立冬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中國北方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
中國江淮地區的“三秋”已接近尾聲,中國江南則需搶種晚茬冬麥,趕緊移栽油菜,中國南部則是種麥的最佳時期。另外,立冬后空氣一般漸趨干燥,土壤含水較少,中國此時開始注重林區的防火工作。
立冬為十月節,冬為終,萬物收藏。立冬,朔風起,水始凝冰。五天后,地始凍,拂曉朔風悲,就“蓬驚雁不飛”了。
立冬要迎冬,祭以北郊,迎北方黑帝顓頊與輔佐他的水行之神玄冥。顓頊是五帝之一,號高陽氏,是水德之帝,其德專一而靜正,冬才得以閉藏。玄冥是輔佐他的太陰水神,李白說,不周來風,玄冥掌雪,玄遠而為幽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