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養生注意的地方
立秋節氣養生注意的地方都有哪些?《春秋繁露·陰陽出入上下篇》中說:“秋分者,陰陽相半也,故晝夜均而寒暑平。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23立秋節氣養注意的地方2023立秋節氣養生注意的地方,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立秋節氣養生注意的地方
1、忌無病亂補
無病亂補,既增加開支,又害自身。如服用魚肝油過量可引起中毒,長期服用葡萄糖會引起發胖、血中膽固醇增多、易誘發心血管疾病。
2、忌虛實不分
中醫的治療原則是虛者補之,不是虛癥病人不宜用補藥,虛癥又有陰虛、陽虛、氣虛、血虛之分,對癥服藥才能補益身體,否則適得其反,會傷害身體。保健養生雖然不像治病那樣嚴格區別,但起碼應將用膳對象分為偏寒偏熱兩大類。偏寒者畏寒喜熱,手足不溫,口淡涎多,大便溏,小便清長,舌質淡脈沉細。偏熱者,則手足心熱,口干,口苦,口臭,大便干結,小便短赤,舌質紅,脈數。若不辨寒熱妄投藥膳,容易導致“火上加油”。
3、忌多多益善
任何補藥服用過量都有害。認為“多吃補藥,有病治病,無病強身”是不科學的。如過量服用參茸類補品,可引起腹脹,不思飲食;過服維生素C,可致惡心、嘔吐和腹瀉。
4、忌凡補必肉
動物性食物無疑是補品中的良劑,它不僅有較高的營養,而且味美可口。但肉類不易消化吸收,若久吃多吃,對胃腸功能已減退的老年人來說,常常不堪重負,而肉類消化過程中的某些“副產品”,如過多的脂類、糖類等物質,又往往是心腦血管病、癌癥等老年常見病、多發病的病因。飲食清淡也不是不補,尤其是蔬菜類更不容忽視。現代營養學觀點認為,新鮮的水果和蔬菜含有多種維生素和微量元素,是人體必不可少的營養物質。
5、忌以藥代食
藥補不如食補,重藥物輕食物是不科學的。殊不知許多食物也是有治療作用的藥物。如多吃薺菜可治療高血壓;多吃蘿卜可健胃消食,順氣寬胸,化痰止咳;多吃山藥能補脾胃。日常食用的胡桃、花生、紅棗、扁豆、藕等也都是進補的佳品。
6、忌重“進”輕“出”
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不少家庭天天有葷腥,餐餐大油膩,這些食物代謝后產生的酸性有毒物質,需及時排出,而生活節奏的加快,又使不少人排便無規律甚至便秘。故養生專家近年來提出一種關注“負營養”的保健新觀念,即重視人體廢物的排出,減少“腸毒”的滯留與吸收,提倡在進補的同時,亦應重視排便的及時和通暢。
7、忌恒“補”不變
有些人喜歡按自己口味,專服某一種補品,繼而又從多年不變發展成“偏食”、“嗜食”,這對健康是不利的。因為藥物和食物既有保健治療作用,亦有一定的副作用,久服多服會影響體內的營養平衡。尤其是老年人,不但各臟器功能均有不同程度的減退,需要全面地系統地加以調理,而且不同的季節,對保健藥物和食物也有不同的需求。因此,根據不同情況予以調整是十分必要的,不能恒補不變,一補到底。
8、忌越貴越補
“物以稀為貴”,那些高貴的傳統食品如燕窩、魚翅之類,其實并無奇特的食療作用,而十分平常的甘薯和洋蔥之類的食品,卻有值得重視的食療價值。另外,凡食療均有一定的對象和適應癥,故應根據需要來確定藥膳,“缺什么,補什么”,切勿憑貴賤來分高低,尤其是老年群體,更應以實用和價格低廉為滋補原則。
立秋節氣適合吃什么
說起立秋吃茄子是有一個故事傳說的。傳說明朝大將徐達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將常遇春手下有個兵,偷了農民的一個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嚴格,要把偷瓜的那個兵處以死刑。這時,農民出來了,說元大都有習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聽到這話,就赦免了那個兵。沒料到,一說立秋拾瓜者無罪,其他士兵都開始搶瓜。為了犒勞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貼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傳了下來,一直被我們沿用至今。
24節氣立秋和秋分有什么區別
時間不同
立秋
立秋節氣,在每年公歷8月7日或者8月8日交節,立秋節氣時太陽會公轉到黃經135°的位置,立秋節氣標志著秋天的正式建立,到了立秋節氣,就可以開始稱為秋天了。
秋分
秋分節氣,在每年公歷的9月22-24日交節。秋分節氣和春分節氣相對,都是平分季節的節氣,春分節氣時太陽位置是0°,秋分節氣時太陽位置是180°,這兩天太陽會直射赤道,全球大部分地區晝夜等長。
意思不同
立秋
立秋節氣有秋天正式開始了的意思。
立秋是二十四節氣里面秋天的第一個節氣,到了立秋節氣也就表明初秋正式開始,雖然立秋時的氣溫比較炎熱,和夏天差不多,但是之后溫度會慢慢下降,由熱轉涼、由涼轉寒,所以,立秋在二十四節氣里面也是屬于一個過渡性節氣。
秋分
秋分有平分秋季的意思,到了秋分節氣也就進入深秋了。
秋分是秋季第四個節氣,時間到了秋分節氣,我國大部分地區也都開始已經進入深秋,秋分節氣時太陽會公轉到黃經180°的位置,此時晝夜等長,再往后就是末秋,再幾個節氣后就要立冬了。
氣候特點不同
立秋
立秋節氣時還是酷熱難耐的天氣。
立秋節氣時還未出三伏天,三伏天是全年中溫度最高的一段時期,此時段溫度較高,酷暑難耐,在一些年份里面,立秋之后還有一個秋老虎,遇上秋老虎,有些城市的溫度可以達到40°及以上,十分的炎熱。
秋分
秋分節氣時,已經是秋風送爽的天氣了。
秋分節氣位于深秋,此時秋高氣爽、丹桂飄香,氣溫是比較舒適的,俗語叫“一場秋雨一場寒”說的就是秋分節氣,秋分節氣氣溫適中,一般來說,只要秋分節氣下雨就會降低地表和體感溫度。
節氣位置不同
立秋
立秋節氣是我國傳統的24節氣中的第13個節氣。
立秋節氣也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到了立秋節氣,草木枯黃,“梧桐葉落而天下知秋”開始逐步進入到溫暖、干燥的秋季。
秋分
秋分是我國傳統的24節氣中的第16個節氣。
秋分是秋天的重要節氣,有平分秋季的寓意,秋分是進入秋天的第30天,到了秋分晝夜平分,各占12小時,全球各地沒有極晝和極夜現象。
三候不同
立秋三候:一候涼風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蟬鳴。
涼風至:西方凄清之風曰涼風,溫變而涼氣始肅也,《周語》曰火見而清風戒寒是也。
白露生:大雨之后,清涼風來,而天氣下降茫茫而白者,尚未凝珠,故曰白露降,示秋金之白色也。
寒蟬鳴:寒蟬,《爾雅》曰寒螿蟬,小而青紫者;馬氏曰物生于暑者,其聲變之矣。
秋分三候:一候雷始收聲,二候蟄蟲坯戶,三候水始涸。
雷始收聲:鮑氏曰:雷,二月陽中發聲,八月陰中收聲,入地則萬物隨入也。古人認為雷是因為陽氣盛而發聲,秋分后陰氣開始旺盛,所以不再打雷了。因此,雷聲不但是暑氣的終結,也是秋寒的開始,更是萬物開始衰敗的征兆,天氣也逐漸陰冷寒涼。
蟄蟲坯戶:《禮記》注曰:坯,益其蟄穴之戶,使通明處稍小,至寒甚,乃墐塞之也。由于天氣變冷,蟄居的小蟲開始藏入穴中,并且用細土將洞口封起來以防寒氣侵入。
水始涸:《禮記》注曰:“水本氣之所為”,春夏氣至,故長,秋冬氣返,故涸也。是說此時降雨量開始減少,由于天氣干燥,水汽蒸發快,所以湖泊與河流中的水量變少,一些沼澤及水洼處便處于干涸之中。
立秋習俗
1、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稱體重,并和立夏時體重對比。秋風一起,胃口大開,就想吃點兒好的,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吃味厚的美食佳肴,當然首選吃肉,所謂“以肉貼膘”。
2、稱水
舊時,老百姓分別在立秋前后用同樣大小的容器裝滿水,然后稱重。如果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
3、啃秋
啃秋,又稱咬秋,漢族歲時風俗。即立秋日吃瓜。天津講究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香瓜,稱“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熱難熬,時逢立秋,將其咬住。江蘇等地也在立秋這天吃西瓜以“咬秋”,據說可以不生秋痱子。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燒酒同食,民間認為可以防瘧疾。
立秋一般在幾月份?
立秋一般在陽歷8月7、8、9日左右。 二十四節氣是以陽歷為準,每個節氣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每年的這幾天太陽會公轉到黃經的具體位置,一般來說,一個節氣有2、3天的偏差,所以,不同的年份,立秋節氣可能是在陽歷8月7、8、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