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大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關于大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都有哪些?大暑”前后是一年中溫度最高的時間,農作物生長也最快。農耕生產與地 理氣候條件密切相關。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大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大全,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關于大暑節氣的特點和風俗
1、吃荔枝
大暑,按莆田習俗家家戶戶都要吃荔枝,叫做“過大暑”。民間傳說大暑這一天吃荔枝,營養價值和吃人參一樣高。荔枝含有葡萄糖和多種維生素,富有營養價值,所以吃鮮荔枝可以滋補身體。先將鮮荔枝浸于冷井水之中,大暑時刻一到便取出品嘗。這一時刻吃荔枝,最愜意、最滋補。
2、吃米糟
福建莆田人在大暑時節還有吃米糟的習俗。米糟是將米飯拌和白米曲讓它發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劃成一塊塊,加些紅糖煮食,據說可以“大補元氣”。
3、吃鳳梨
我國臺灣則有吃鳳梨的習俗,鳳梨的閩南語發音和“旺來”相同,所以被用來祈求平安吉祥、生意興隆。
4、吃“半年圓”
另外,由于農歷六月十五日是全年的一半,民間講究“過半年”,這天拜完神明后全家會一起吃“半年圓”。半年圓是用糯米磨成粉,再和上紅面搓成的,一家人品嘗甜食,象征著團圓和甜蜜。
5、吃“仙草”
廣東很多地方在大暑時節有“吃仙草”的習俗。民諺說“六月大暑吃仙草,活如神仙不會老”,仙草凍和燒仙草也是廈門人常見的消暑涼品。
大暑是什么季節的節氣
它是屬于夏天的最后一個時令,排行第六,在二十四節氣中為第12位。大暑即是大熱的意思,意味著已經到了一年中最熱的季節,酷暑難耐,全國普遍籠罩在高溫之下,不過對于農作物卻是極好的生長機會,因為莊稼喜歡地表溫度高的環境,加上土壤濕潤,有利于茁壯成長,如果連日晴朗,那么對于收成是一個好消息,所謂“大暑不暑,五谷不鼓”。
大暑有哪些特點
最顯著的就是高溫高濕,大陸很多地區都被副高所主導,呈現下沉氣流,我國除青藏高原及東北北部外,大部分區域天氣炎熱,35℃的高溫已是司空見慣,40℃的酷熱也不鮮見,尤其是新的火爐城市如重慶、福州、杭州、南昌,更是會有連日的極端氣溫。而華南以北的長江中下游等地區,如蘇、浙、贛等一帶處于炎熱少雨季節,有“大暑雨如金”的說法。
不過雷暴氣候也頻繁,因為一旦冷暖氣流交匯,就有短時降雨,農田之間都要加強排水管理。如果大暑前后出現陰雨,則預示以后雨水多。“大暑有雨多雨,秋水足;大暑無雨少雨,吃水愁”說的就是這個道理。
大暑節氣的寓意和傳統
大暑前后氣溫高本是氣候正常的表現,因為較高的氣溫有利于大春作物揚花灌漿,但是氣溫過高,農作物生長反而受到抑制,水稻結實率明顯下降。盆地西部入伏后,光、熱、水都處于一年的高峰期,三者互為促進,形成對大春作物生長的良好氣候條件,但是需要注意防洪排澇。
盆地東部這時高溫長照卻往往與少雨相伴出現,不僅會限制光熱優勢的發揮,還會加劇伏旱對大春作物的不利影響,為了抗御伏旱,除了前期要注意蓄水以外,還應該根據盆地東部的氣候特點,改進作物栽培措施,立足于“早”,以趨利避害。
燠熱的大暑是茉莉、荷花盛開的季節,馨香沁人的茉莉,天氣愈熱香愈濃郁,給人潔凈芬芳的享受。高潔的荷花,不畏烈日驟雨,晨開暮斂,詩人贊美它“映日荷花別樣紅”,生機勃勃的盛夏,正孕育著豐收。
大暑節氣的古詩
【一】
《大暑》
宋·曾幾
赤日幾時過,清風無處尋。
經書聊枕籍,瓜李漫浮沉。
蘭若靜復靜,茅茨深又深。
炎蒸乃如許,那更惜分陰。
【二】
《銷夏》
唐·白居易
何以銷煩暑,端居一院中。
眼前無長物,窗下有清風。
熱散由心靜,涼生為室空。
此時身自得,難更與人同。
【三】
《夏夜嘆》
唐·杜甫
永日不可暮,炎蒸毒我腸。
安得萬里風,飄飖吹我裳。
昊天出華月,茂林延疏光。
仲夏苦夜短,開軒納微涼。
【四】
《六月十八日夜大暑》
宋·司馬光
老柳蜩螗噪,荒庭熠燿流。
人情正苦暑,物怎已驚秋。
月下濯寒水,風前梳白頭。
如何夜半客,束帶謁公侯。
【五】
《和晁應之大暑書事》
宋·張耒
蓬門久閉謝來車,畏暑尤便小閣虛。
青引嫩苔留鳥篆,綠垂殘葉帶蟲書。
寒泉出井功何有,白羽邀涼計已疏。
忍待西風一蕭瑟,碧鱸斫鲙意何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