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有什么習俗
立秋節氣有什么習俗都有哪些?二十四節氣有“三暑”(小暑、大暑、處暑),“三暑”中間還夾一個“立秋”節氣,立秋之后才是處暑(末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立秋節氣有什么習俗,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立秋節氣有什么習俗
1.貼秋膘
民間流行在立秋這天以懸秤稱人,將體重與立夏時對比。因為人到夏天本就沒有什么胃口,兩三個月下來,體重大都要減少一點。秋風一起,胃口大開,想吃點好的,增加一點營養,補償夏天的損失,補的辦法就是“貼秋膘”,即在立秋吃燉肉、烤肉、紅燒肉等“以肉貼膘”。
2.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稱為“咬秋”。城里人買個西瓜回家,全家圍著啃,就是啃秋了;而農人的啃秋則豪放得多。他們在瓜棚里,在樹蔭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著紅瓤西瓜啃,抱著金黃黃的玉米棒子啃……啃秋抒發的,實際上是一種豐收的喜悅。
3.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4.秋忙會
秋忙會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立秋意味著什么
立秋后雖然依然炎熱,還有所謂的“秋老虎”,但是,氣溫總體上已經由大暑的最高值下降,白天和夜晚的氣溫差日益增大,這也預示著秋高氣爽、月明風清的秋季的來臨。另外,立秋也標志著豐收季節的到來,給人以喜悅。
一葉知秋。當暑去涼來的時候,葉子必然感到那股肅殺的氣息,雖然溫度還未太低。秋還是一個收獲的季節,立秋意味著辛苦了一個暑期的人們很快就能見得萬物成熟的金秋了,天轉涼,心卻是暖的。
各地的立秋飲食風俗
1.吃肉
“立秋燉大肉”,這是京津等地的說法。
在北京,立秋時講究大口吃肉“貼秋膘”。根據老北京的習俗,立秋當日要多吃肉,白切肉、紅燜肉、燉雞、燉肉、燉鴨……貼好秋膘以迎接寒冷的冬日。
補身貼秋膘,牛羊肉、鴨肉跑不了。老北京,過了立秋講究吃炰烤刷,炰是指用鐵制的鏜爆羊肉,烤是炙子烤肉,涮就是涮羊肉。涮羊肉之于老北京,就像一場入秋的儀式。
秋風起,吃鴨忙。立秋之后風干物燥,鴨肉不溫不熱、滋陰補虛,最適合立秋后進補。
立秋時節貼秋膘,最好吃些醬牛肉、雞鴨肉、魚肉海鮮和豬瘦肉,同時搭配上深色蔬菜就更好啦。
2.吃餃子
在東北,以餃子應對萬變。東北人逢年過節免不了一頓餃子。除夕、初一、頭伏、冬至,沒有明確食俗的節日、節氣,都可以用一頓餃子搞定。
東北地區流行“搶秋膘”:我搶你碗里的一個餃子,秋天就能體格健壯,補上夏天流掉的油水。
全國各地最常見的就要數“鮮肉”餡的餃子了,豬肉白菜、豬肉薺菜、豬肉芹菜、豬肉茴香、豬肉香菜、酸菜豬肉等;還有胡蘿卜和羊肉這對經典的組合。蝦仁餡的餃子常常會配上木耳、香菇和鮮肉;韭菜雞蛋、雞蛋芹菜、雞蛋菠菜、雞蛋西葫蘆等,西葫蘆皮薄肉嫩,價格也便宜,買回家擦成絲,不光是包餃子還是做糊塌子,那都是有滋有味兒。
還可以試試海鮮餃子,墨魚水餃、鲅魚水餃、海膽水餃,海鮮不僅好吃,一般還高蛋白質低脂肪。
3.吃“渣”、吃秋菜
“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嘔也不拉”。在山東萊西地區則流行吃“渣”,就是一種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
嶺南地區有吃秋菜喝秋湯的消災習俗。所謂秋菜,就是鄉野間常見的野莧菜,和魚肉汆湯,吃菜喝湯,一飲而盡,便能“洗滌肝腸,平安健康”。
4.啃秋瓜
“立秋之時食瓜,曰咬秋。”在立秋這天吃瓜果,寓意五谷豐登。有些地方在立秋這天吃西瓜或者香瓜。
天津有“咬秋”的風俗,就是吃西瓜,他們相信立秋吃瓜可免除冬天和來年春天的腹瀉。西北、南京、武漢等地“啃秋”是明確要吃西瓜的。還有一種說法是為了防“秋老虎”,立秋這天吃些清涼瓜果把初秋的涼爽緊緊咬住。
立秋節氣算秋天到了嗎
立秋算秋天。秋天一般指秋季,我國傳統上以二十四節氣的“立秋”作為秋季的起點。立秋是秋季第一個節氣,于每年公歷8月7-9日交節。從現代氣象學上,北溫帶的秋季是處暑(8月23日)至小雪節氣時間段。南溫帶的秋季為北半球雨水至小滿的時間段。
立秋古詩詞經典
1、《立秋》
朝代:宋代 作者:劉翰
乳鴉啼散玉屏空,一枕新涼一扇風。
睡起秋色無覓處,滿階梧桐月明中。
2、《立秋》
朝代:唐代 作者:劉言史
茲晨戒流火,商飆早已驚。
云天收夏色,木葉動秋聲。
3、《立秋》
朝代:宋代 作者:方回
暑赦如聞降德音,一涼歡喜萬人心。
雖然未便梧桐落,終是相將蟋蟀吟。
初夜銀河正牛女,詰朝紅日尾觜參。
朝廷欲覓玄真子,蟹舍漁蓑煙雨深。
4、《立秋》
朝代:宋代 作者:方岳
秋日尋詩獨自行,藕花香冷水風情。
一涼轉覺詩難做,付與梧桐夜雨聲。
5、《立秋》
朝代:明代 作者:周玉如
白帝嚴金駕,乘風下紫微。
德惟宣湛露,令即屏炎輝。
乍驚青梧落,將催赤雁飛。
何須賦團扇,恩顧似君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