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秋節氣的習俗是什么
立秋節氣的習俗是什么?立秋,是“二十四節氣”之第十三個節氣,也是秋季的起始。斗指西南,太陽達黃經135°,于每年公歷8月7或8日交節。“立”,是開始之意;“秋”,意為禾谷成熟。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關于立秋節氣的習俗是什么,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立秋節氣的習俗是什么
1.立秋節
立秋節,也稱七月節,時間在公歷每年8月7日或8日開始。在周代是日天子親率三公九卿諸侯大夫,到西郊迎秋,并舉行祭祀少嗥、蓐收的儀式。宋代,立秋之日,男女都戴楸葉,以應時序。有以石楠紅葉剪刻花瓣簪插鬢邊的風俗,也有以秋水吞食小赤豆七粒的風俗,明承宋俗。清代在立秋節這天,懸秤稱人,和立夏日所秤之數相比,以驗夏中之肥瘦。民國以來,在廣大農村中,在立秋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預卜天氣涼熱之俗。還有以西瓜、四季豆嘗新、奠祖的風俗。又有在立秋前一日,陳冰瓜,蒸茄脯,煎香薷飲等風俗。
2.秋忙會
秋忙會一般在農歷七八月份舉行,是為了迎接秋忙而做準備的經營貿易大會。有與廟會活動結合起來舉辦的,也有單一為了秋忙而舉辦的貿易大會。其目的是為了交流生產工具,變賣牲口,交換糧食以及生活用品等。其規模和夏忙會一樣,設有騾馬市、糧食市、農具生產市、布匹、京廣雜貨市等。現今把這類集會,都叫做“經濟貿易交流大會”。過會期間還有戲劇演出、跑馬、耍猴等文藝節目助興。
3.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4.摸秋
夏歷八月十五日,是為中秋節。這天夜里婚后尚未生育的婦女,在小姑或其他女伴的陪同下,到田野瓜架、豆棚下,暗中摸索摘取瓜豆,故名摸秋。俗謂摸南瓜,易生男孩;摸扁豆,易生女孩;摸到白扁豆更吉利,除生女孩外,還是白頭到老的好兆頭。按照傳統風俗,是夜瓜豆任人采摘,田園主人不得責怪。姑嫂歸家再遲,家長也不許為難。
5.立鰍
無錫人還有一種有趣的說法,就是立秋這天會見立鰍。如果秋季有大風大雨,立秋這天稻田里的泥鰍就會在水里立直。所以每到立秋,有經驗的老無錫人都會抓一條泥鰍放在水里,預測這個秋天會不會有大風大雨。
6.稱水
以前,宿遷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裝滿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樣,然后稱重。如果裝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
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在淮安,湖上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水重則是不祥之兆,舊有秋水漲,賣漁網之說。
7.吃西瓜、吃清涼糕
在金華市民的心里,立秋吃西瓜、吃清涼糕是必不可少的傳統習俗。何為清涼糕?就是用番薯淀粉熬成羹狀,倒在碗里。待第二天早上,結成一整塊。遠看似一塊圓潤剔透的白玉,然后切成小塊,撒上白糖、醋、薄荷,清涼爽口、酸甜開胃。
江蘇各地都有立秋日吃西瓜的習俗,稱為啃秋。而立秋這天,也往往是這一年最后一次吃西瓜――人們覺得立秋后,早晚天氣變涼,吃涼的東西會對腸胃產生影響,因此立秋后就不再吃西瓜。
立秋節氣的含義
立秋節氣的含義是秋季開始的意思,是收獲的季節,立是開始的意思。立秋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節點。
立秋降水、濕度等都趨于下降或減少,萬物開始從繁茂成長趨向蕭索成熟,草木的葉子從綠色到發黃,并開始落葉,莊稼則開始成熟。但立秋時節炎熱并未散去,往往還處于中伏時期,還未出暑,真要有秋天的涼爽一般要到白露節氣之后。
立秋是秋季的第一個節氣,斗指西南,太陽黃經為135度,公歷8月07-09日交節。立秋是古時“四時八節”之一,民間有祭祀土地神,慶祝豐收的習俗,還有“曬秋節”“貼秋膘”“咬秋”等習俗。
立秋之后還會熱多久
1、立秋后天氣逐漸轉涼,早晚溫差較大現象,有時早上穿長袖都覺得寒意非常濃,但到了中午,穿短袖還是感覺熱。這也就是為什么民間有秋老虎這一說法,秋老虎一般發生在8、9月之交,持續日數約7-15天。
2、到了立秋,梧桐樹開始落葉,因此有“落葉知秋”的成語。從文字角度來看,“秋”字由禾與火字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秋季是天氣由熱轉涼,再由涼轉寒的過渡性季節。
3、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此后,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4、立秋以后,由于熱帶海洋氣團退居到海上,很多地區上空逐漸受變性的西伯利亞氣團控制,出現全年最宜人的秋高氣爽天氣。
立秋節氣的氣候特點
從這一天起,秋天開始,秋高氣爽,此后,氣溫由最熱逐漸下降。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氣候已經到來了。劃分氣候季節要根據“候平均溫度”,即當地連續5日的平均溫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時節。中國地域遼闊,雖各地氣候有差別,但此時大部分地區仍未進入秋天氣候,況且每年大熱三伏天的末伏還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國南方此節氣內還是夏暑之時,同時由于臺風雨季節漸去了,氣溫更酷熱,因而中國醫學對從立秋起至秋分前這段日子稱之為“長夏”。
關于立秋節氣的古詩
《新秋》
(唐)齊己
始驚三伏盡,又遇立秋時。
露彩朝還冷,云峰晚更奇。
壟香禾半熟,原迥草微衰。
幸好清光里,安仁謾起悲。
《城中晚夏思山》
(唐)齊己
葛衣沾汗功雖健,紙扇搖風力甚卑。
苦熱恨無行腳處,微涼喜到立秋時。
竹軒靜看蜘蛛掛,莎徑閑聽蟋蟀移。
天外有山歸即是,豈同游子暮何之。
《立秋日》
(唐)令狐楚
平日本多恨,新秋偏易悲。
燕詞如惜別,柳意已呈衰。
事國終無補,還家未有期。
心中舊氣味,苦校去年時。
《和王卿立秋即事》
(唐)司空曙
秋宜何處看,試問白云官。暗入蟬鳴樹,微侵蝶繞蘭。
向風涼稍動,近日暑猶殘。九陌浮埃減,千峰爽氣攢。
換衣防竹暮,沈果訝泉寒。宮響傳花杵,天清出露盤。
高禽當側弁,游鮪對憑欄。一奏招商曲,空令繼唱難。
《立秋雨院中有作》
(唐)杜甫
山云行絕塞,大火復西流。飛雨動華屋,蕭蕭梁棟秋。
窮途愧知己,暮齒借前籌。已費清晨謁,那成長者謀。
解衣開北戶,高枕對南樓。樹濕風涼進,江喧水氣浮。
禮寬心有適,節爽病微瘳。主將歸調鼎,吾還訪舊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