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教學教案
七年級歷史教學教案都有哪些?所有以真實的形式被記住和保存的事件構成了歷史記錄。歷史話語的任務是確定最有助于準確描述過去的來源。下面是小編為大家?guī)淼钠吣昙墯v史教學教案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歷史教學教案【篇1】
【課程標準】知道戰(zhàn)國七雄的史實,通過商鞅變法等史實,認識戰(zhàn)國時期的社會變革。
【教學目標】
識記和理解:記住商鞅變法的時間,秦國七雄的地理方位。理解戰(zhàn)國時期社會生產力進步的特點,了解秦孝公的繼位和商鞅到秦國,理解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對秦國的影響。
能力與方法:通過對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的概括,培養(yǎng)分析歷史圖片和概括有效信息的能力。通過對秦孝公、商鞅等歷史人物的了解和評價,培養(yǎng)評價歷史人物的初步能力。通過對商鞅變法內容和影響的學習,培養(yǎng)學生合作學習、課堂討論、比較分析的能力。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學習戰(zhàn)國時期的相關知識,進行歷史唯物主義觀點的教育。通過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變法遭遇阻力的學習,培養(yǎng)是非分明、愛憎分明的情感,認識到改革也是需要勇氣、需要付出的。
【教學重、難點】重點:商鞅變法的內容和影響。
難點:1、對戰(zhàn)國時期生產力進步的理解。2、對商鞅變法內容的理解。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學生活動備注
談話導入新課
破題導入。學生自由發(fā)言,然后總結。
發(fā)言,思考。
講授新課
一、秦孝公求賢
1、觀察教材44、45頁的三幅圖中,你可以得到那些有效的信息?說明什么問題?后歸納,講解經(jīng)濟發(fā)展及社會進步的趨勢。
2、閱讀。為什么“求賢”?結果如何?補充舌戰(zhàn)。
觀察發(fā)言,在老師的問題指導下再讀教材、歸納。
二、商鞅主持變法
1、歸納:為什么要變法?師生介紹如何開始變法?
2、細讀教材,找出是如何變法的?引導分析:改變了什么法?確定了哪些新法?損害了什么人利益?什么人獲利益?為什么要這樣變?會產生什么影響?
在學生充分發(fā)言的基礎上,師生小結。
3、變法內容中,你認為那一條最重要,為什么?
4、法令中那一條對今天的政治生活影響?
學生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點,討論課堂,舉手表決,加深理解,進一步熟悉教材。
三、商鞅變法的歷史影響
1、在討論的基礎上,歸納變法帶來的變化?
2、朗讀教材,落實在書上。
3、介紹都江堰、鄭國渠。
4、指導閱讀,了解商鞅的結局。討論:變法是成功還是失敗?
充分發(fā)言后,指出成與敗要看是否達到了目的。
過渡、引入
仔細看書,積極思考回答老師的問題,并記下筆記。
認識是非善惡,明確我們今天的改革的意義和我們在改革中應該有的態(tài)度。
課堂小結學生自己小結培養(yǎng)綜合、概括的能力
七年級歷史教學教案【篇2】
[教學目標]
1、基礎知識:
秦滅六國及其意義;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主要措施。
2、能力培養(yǎng):
能夠通過基礎知識的學習把握歷史發(fā)展的基本面貌。
[情感態(tài)度]
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
[教學難點]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的理解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教學設計]
一、復習提問上節(jié)內容:百家爭鳴中各派代表人物及主要觀點是什么
二、導入:出示長城圖片與電影《英雄》片段讓學生觀看,創(chuàng)設歷史情境使學生注意力集中并引發(fā)思考。
三、講授新課:
提問:
1、荊軻刺秦王沒有成功,自己反被殺害,也沒有阻止秦國攻取燕國。對于這件事。你怎么看?
2、為什么由秦國完成了統(tǒng)一?
3、秦王是怎樣完成統(tǒng)一的?
4、秦統(tǒng)一是好事還是壞事?你對荊軻刺秦王有沒有新的認識?
口訣記憶:公元前221,秦滅六國有大功。都城設在咸陽城,中華民族得安寧。
討論:秦朝如何鞏固它的統(tǒng)一的?(學生自由討論,各抒己見)
聯(lián)想:通過孟姜女哭長城的故事,對學生進行情感教育,學生可以進行小組討論。
教學探究:師生討論如何評價秦始皇?(從正反兩方面進行討論,注意學生的知識面,不要過深)
自由空間:秦始皇的政策措施中,有那些對后世有深遠影響?
參考答案:
贏政統(tǒng)一六國后,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強中央專制集權:
一、政治上——建立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
A、贏政規(guī)定統(tǒng)治者稱皇帝,皇帝總攬一切大權。
B、中央政府設置丞相、御史大夫、太尉等官職。丞相幫助皇帝處理全國的政事,御史大夫是副丞相,同時負責監(jiān)察百官,太尉管理軍事
C、在地方,接受李斯的建議,把全國劃分為36郡(后來增加到40郡),郡下設縣??たh制度為后來的封建王朝長期沿用。
二、文化方面:秦統(tǒng)一后,在全國統(tǒng)一使用圓形方孔銅錢;同時還統(tǒng)一了度量衡;把小篆作為全國統(tǒng)一的文字,后來使用更為簡單的隸書。
三、思想:為加強思想控制,秦始皇接受李斯的建議,發(fā)布焚書令,規(guī)定除政府外,民間只可收藏有關醫(yī)學、占卜、種植的書,其它一律燒毀,又把暗中誹謗他的儒生全部活埋,這就是焚書坑儒。焚書坑儒給我國古代文化造成極大損失。
四、修筑長城和開發(fā)邊疆:
1)秦朝統(tǒng)一后,派將軍蒙恬北伐匈奴,并修筑了西起臨洮,東到遼東的長城。
2)秦始皇派人開鑿了靈渠,溝通了湘水和離水,把長江和珠江兩大水系連接起來。
以上是秦朝鞏固統(tǒng)一加強統(tǒng)治的措施。
板書設計:
一、公元前221年秦朝建立,都:咸陽。
二、秦朝鞏固統(tǒng)一加強統(tǒng)治的措施
1、政治上;2、文化方面;3、思想方面;4、修筑長城和開發(fā)邊疆
七年級歷史教學教案【篇3】
一、教學思路:
秦始皇是一個能引起學生強烈關注的歷史人物,在設計教學時以小組活動的形式開展本課教學,從感性的材料入手激發(fā)學生的求知欲,改變課堂形式以答記者問的形式介紹中央三位大臣。利用繪制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示意圖,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技能。注重在新課理念下的學習方式的轉變。以學生為主體,讓學生要有自覺、主動、積極參與學習過程的正確態(tài)度,有求知的強烈愿望和激情,以及掌握科學、有效的學習方法。
二、教學目標設計
(一)知識目標:
記住秦統(tǒng)一中國的時間;記住秦朝的都城,統(tǒng)治者稱號,理解秦統(tǒng)一的意義和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措施的作用,初步認識秦中央集權的基本內容。(二)能力目標:
會識別圖片,會制作表格。通過合作學習,開拓視野,在開放的環(huán)境中獲得知識,在交流的過程中取得進步;引導學生閱讀,理解,初步分析相關歷史資料。(三)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教師應采取靈活多樣的教學方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通過維護國家統(tǒng)一觀念的教育,初步認識統(tǒng)一對歷史發(fā)展的影響。
三、教學內容分析:
課標的內容:了解秦兼并六國和秦始皇加強中央集權的史實,探討統(tǒng)一國家建立的意義本課地位:統(tǒng)一是中國文明史的重要特征之一,是中華民族對于人類文明的貢獻。本課重點是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教學難點是對“封建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概念的理解。從初中生的實際出發(fā),方法的訓練比結果的獲得還要重要。秦朝建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為歷代統(tǒng)治者承繼和發(fā)展,對以后封建王朝產生重要影響。本課內容在本單元中不但起者承上啟下的作用,而且占據(jù)重要地位。
四、學情分析:
學生對歷史知識的興趣較濃,學習的積極性較高,喜歡接觸與歷史有關的課外知識,喜歡討論,就所學的觀點進行探討和爭論,思考問題時需要歷史感性材料的支持。一部分學生受當代影視作品的影響,有明顯的不準確表達或偏激的觀點,需要在教學中澄清歷史事實,并在教師指導下進行簡單的運用,一部分學生具備透過歷史發(fā)現(xiàn)規(guī)律的可能,這種可能轉變?yōu)楝F(xiàn)實多取決于學生對歷史問題的探究程度。教師的課題應充分調動這些學生的帶動作用。
五、教學方法:
圖示法、討論法、講解法、讀書指導法
六、教具:
地圖冊、《戰(zhàn)國七雄示意圖》、秦始皇畫像,獎品若干
教學時間:45分鐘(1課時)
七、活動評價使用要求:
1、使用理由:教學目標的實施,關鍵在于課堂的利用效率,以往的教學中教師的設計往往達不到效果,問題就在于監(jiān)督課堂的手段的缺乏,本堂課教學以小組、個人評價的形式,充分調動學習積極性,擴大教師的調控范圍,讓組長也負責,實施中應善于利用此表。讓師生共同完成教學任務。
2、小組評價使用要求:組長負責組織組員參與活動,選出學生代表發(fā)言。相互交流,交他組評議,課后教師綜合打分。
3、個人評價使用要求:學生積極參與本課的各項教學要求的個人活動,配合小組內其他組員積極參與討論,交組內成員進行評議。
八、學習過程
(學生在社會課上對秦滅六國和秦始皇的史事已有所掌握。在教學過程中要注意運用啟發(fā)式,讓學生在課堂上有較多的活動。)
師:在第二主題的學習中我們了解了由于秦國的商鞅變法最為徹底,經(jīng)過商鞅變法,秦國的奴隸制廢除了,封建經(jīng)濟和軍事力量增強了,逐漸成為七國中實力最為強大的國家。(建議在事先畫好的《戰(zhàn)國形勢》板圖上填上七國的名字)。奠定了后來秦滅六國的基礎。今天,在資料收集的基礎上我們以分小組的形式學習本課。
九、教學流程
1、導入新課
出示李白在《古風》中的詩句:“秦王掃六合,虎視何雄哉!揮劍決浮云,諸侯盡西來?!睅煟和瑢W們,這首詩的描寫的主人公是誰?“掃六合”指的是什么事件?生:師過渡:
對!正是這位雄才大略的秦始皇,演繹了這場“掃六合”的恢宏歷史劇,今天就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位“千古一帝”,一起走近他所創(chuàng)建的大一統(tǒng)的帝國——秦朝。揭示課題:第12課——《秦朝的統(tǒng)一》。2、學習新課:師:(解釋課題)什么是統(tǒng)一?就是在中國(一定)的地理范圍內,由一個政權把這個國家(范圍內)的各個部分聯(lián)合起來,并對各個部分實施有效的治理。今天我們就圍繞“統(tǒng)一”,了解兩個大的問題:秦王如何“完成統(tǒng)一”,同時他又是如何“鞏固統(tǒng)一”的。(顯示課件:“完成統(tǒng)一”、“鞏固統(tǒng)一”字樣)
師過渡:
首先進入第一幕:秦王是如何“完成統(tǒng)一”的?一、完成統(tǒng)一——“秦王掃六合”(課件顯示)師:“秦王掃六合”是怎么回事?生:
師:戰(zhàn)國七雄指哪些國家?當年的七國都是威震四方,傲視群雄,為什么只有秦國能掃除六國,完成統(tǒng)一?
生:
師總結:從公元前230年—前221年,秦王嬴政以遠交近攻的軍事策略,用10年的時完成了統(tǒng)一霸業(yè),定都咸陽。
(用多媒體展示秦滅六國的過程,同時教給學生諧音法記憶:韓趙魏亡楚咽氣(燕、齊諧咽氣)。
師:前221年。大家要把這個時間記住。在這個時間之前,秦國被叫做“秦國”,在此時間之后,秦國應被叫做“秦朝”了。秦的疆域也由一個方圓百里的諸侯國,發(fā)展為統(tǒng)治千里的大帝國,我們來看一下秦的疆域,找找它的南北四至。(出示秦朝疆域圖,同時要求學生自畫簡圖并記憶)
生看圖回答并能自畫簡圖。
師:秦王的統(tǒng)一戰(zhàn)爭,為中國歷史揭開了嶄新的一頁,請同學們閱讀材料討論:秦朝統(tǒng)一的歷史意義?(p45,p65頁材料多媒體,可以將此材料展示在多媒體上)
生討論后發(fā)言。
師總結:秦朝的統(tǒng)一,順應了歷史發(fā)展的潮流,結束了春秋以來諸侯混戰(zhàn)的局面,開創(chuàng)了統(tǒng)一的新局面。自秦統(tǒng)一后,我國兩千多年的封建社會雖然有的時期出現(xiàn)了割據(jù)狀態(tài),但統(tǒng)一始終是歷史的主流。(交給學生記憶的方法,在重點詞語下重點標記:順應了,結束了,開創(chuàng)了。便于學生記住知識)
師:完成統(tǒng)一階段我們需要記憶哪些知識呢?哪位同學總結一下?生回答。
師過渡:俗話說,打江山容易,守江山難。秦朝完成統(tǒng)一后,如何鞏固統(tǒng)一的問題便成為擺在嬴政面前十分棘手和必須解決的問題。那么,秦王嬴政將采取什么措施來鞏固統(tǒng)一呢?師過渡:嬴政可謂卓越的政治家,他分別從政治、經(jīng)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來鞏固政權,下面我們就一起來看看這位千古一帝的具體做法。
二、鞏固統(tǒng)一
1.政治措施——中央集權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1)皇帝制度的建立(課件顯示)師:秦王嬴政認為他的功績“功高三皇,德過五帝”,便把前人最尊貴稱號“皇”和“帝”合起來,號稱“皇帝”。他自稱“始皇帝”。后人稱其為秦始皇。并且指出秦國與秦王朝,秦王嬴政與秦始皇的區(qū)別:秦國是指春秋戰(zhàn)國時間的諸侯國之一,秦王朝指的是秦王嬴政滅六國后建立的王朝。滅六國,稱皇帝前稱為秦王嬴政,稱皇帝之后稱為秦始皇。
師過渡:秦始皇把國家的政治、經(jīng)濟、軍事大權集中到自己手里,政事無論大小,最后全由皇帝裁決。(伴隨著皇權制度的確立,秦始皇開啟了全新的中央和地方的行政管理制度)請
大家看書,秦朝的中央機關的設置情況如何?
生看書66頁回答。師:經(jīng)過考慮,秦始皇在中央設置丞相、太尉、御史大夫三個職位,我們簡稱他們?yōu)椤叭薄?/p>
(2)中央制度的建立(課件展示)
皇帝御史大夫丞相太尉師:“三公”分別管理什么?
生:丞相管理行政,太尉管理軍事,御史大夫管理監(jiān)察。
師:他們都是秦朝中央政府的官員,都由皇帝任命,并絕對服從皇帝的命令,他們構成對全國發(fā)號施令的總樞紐。其中,丞相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百官之首。師過渡:有人幫著秦始皇管理中央了,還需要行政機構管理地方啊。秦始皇選擇在地方實行什么制度?
生:在地方實行郡縣制。
(3)地方行政制度的建立(顯示課件)
師:在地方實行郡縣制??さ拈L官叫郡守,縣的長官叫縣令,都由皇帝直接任免,不能世襲。他們在地方上直接管理人民,征收賦稅等。(請大家回憶我們以前講過的西周的分封制有什么不足之處?與郡縣制形成一種對比講解,加深學生的印象)從此,西周以來的分封制在全國范圍內被郡縣制所取代,地方政權的獨立性大大削弱了。這是中國地方政區(qū)制度上一個劃時代的改革,郡縣制在我國長期沿用下來,影響十分深遠。
中央郡在地方縣里師展示(中央集權示意圖)課件并解讀:至此,秦王朝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就形成了,這里要明確一個概念:專制主義中央集權。所謂君主專制是就中央的決策方式而言的,主要體現(xiàn)在皇位終身制和世襲制上,特征是皇帝個人獨裁專斷,集國家權力于一身,從決策到行使軍政財權都具有獨斷性和隨意性。中央集權則是相對于地方分權而言,其特點是地方
亭政府在政治、經(jīng)濟、軍事等方面沒有獨立性,必須充分執(zhí)行中央的命令,一切服從于中央。
師:除了政治上加強中央集權,秦始皇鞏固統(tǒng)一在經(jīng)濟、文化、思想、軍事等方面的措施是怎樣的呢?下面,我們分成四個組,由四個組通過討論合作得出結論。
生分組討論并回答。經(jīng)濟組問題
情境資料:情景一:秦統(tǒng)一初“市場”上的情況:市場上有許多攤位,包括原齊、楚、燕、韓、趙、魏、秦各國人。其中有拿刀幣的,有拿鏟幣的,有拿銅幣的,有拿貝幣的……好多攤主在交換中非常不方便,非?;靵y。情景二:秦朝統(tǒng)一以后,在咸陽舉行了一次“商貿會”,當時各地區(qū)的商人都來到咸陽。在“商貿會”上,由于各國度量不統(tǒng)一,在交換中出現(xiàn)許多差錯。如買一尺布,到三個攤位就有三個尺度。
請同學們閱讀思考:這種局面是否有利于秦的發(fā)展?如果你作為秦始皇,你該如何做?再設想一下,這樣做秦朝的發(fā)展前景如何?(結合課本66頁第二自然段和67頁第一自然段)師:貨幣的統(tǒng)一解決了賦稅征收和流通的困難,方便了經(jīng)濟交流。度量衡的統(tǒng)一,解決了解決了各地換算之間的困難,便利經(jīng)濟的發(fā)展。那么,秦始皇對文化思想進行了大膽的改革,鞏固其統(tǒng)治的情況如何?我們來看:
思想文化組問題
史料記載一:秦統(tǒng)一前各諸侯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馬”和“安”字,有七種寫法?!榜R”和“安”字如此,別的字當然也如此。
大家思考:文字不統(tǒng)一,政府下達命令、公布事宜,各地人民都能看得懂嗎?它有利于各地人民的交流嗎?怎么解決呢?史料記載二:前213年,秦始皇下令燒毀了統(tǒng)一前的列國史記以及百姓私藏的《詩》《書》和百家語;第二年,他發(fā)現(xiàn)有人暗中批評他,攻擊他施行的新制度,便把有牽連的460多位儒生和方士活埋了。
思考問題:這段材料反映了什么歷史事件?你如何看待它?
師:文字的統(tǒng)一解決了原先六國文字異形的狀況,便利國家政令的發(fā)布和民間文化的交流,并直接影響漢字的演進和發(fā)展。焚書坑儒雖然一時鞏固了統(tǒng)一,但是秦始皇這種暴虐的手段也激起了人們的普遍反抗,加速了秦朝的滅亡。
那么,秦始皇是用什么樣的辦法來鞏固自己邊疆的呢?
軍事問題組
師:請大家?guī)е铝袉栴}看書,然后回答:1、秦是怎樣鞏固邊疆,維護統(tǒng)一的?2、從地圖找到長城的起止點?
3、你怎樣看待秦始皇修筑長城這件事?
師:的確,長城的修建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也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和驕傲。它從一個方面反映著我們中華民族的精神、特征、文化和力量。
小結:完成秦始皇鞏固中央集權措施簡表。
師:本課我們了解了一個重要歷史人物(秦始皇),探討了他為實現(xiàn)和鞏固統(tǒng)一所作出的主要貢獻及其意義。,主要內容可概括為:(1)完成統(tǒng)一:公元前221前,秦滅六國,統(tǒng)一全國;(2)鞏固統(tǒng)一:政治上稱皇帝,中央設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地方推行郡縣制;經(jīng)濟上:統(tǒng)一度量衡、統(tǒng)一貨幣;文化上:統(tǒng)一文字,思想上,焚書坑儒;軍事上:修筑長城。
師總結:秦始皇完成了中國歷第一次也是最偉大的一次統(tǒng)一。這次統(tǒng)一,不僅是地域的統(tǒng)合,而且在政治、思想、文化等褚方面留下了深遠的影響,為中華民族朝著統(tǒng)一大。
七年級歷史教學教案【篇4】
《遠古的傳說》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 古 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yè)起源關系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yǎng)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
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yǎng)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yōu)秀品行,繼承和發(fā)揚中華民族的優(yōu)秀傳統(tǒng),體驗禹治水的艱 辛并了解其業(yè)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農業(yè)起源的傳說 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lián)盟的構成和性質?!岸U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入: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夸張?zhí)摌?。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上一課 時,我們從 考古發(fā)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耕文化,本課時要通過傳說來認識農耕文化??纯茨切┝鱾骶眠h的傳說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信息?
二、新課講授
(一)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么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談后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黃帝、炎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禪讓的傳說
1.簡要講: 黃帝以后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然后得出結論,讓學生理解禪讓的含義。
2.讓學生簡單發(fā)表一下關于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傳說
1.禹之所以在 舜死后出任部落聯(lián)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2.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后問,禹治水為 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然后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3.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四)情感升華
學習了本課內容,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么?(生答,教師簡評),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要將其發(fā)揚光大。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七年級歷史教學教案【篇5】
《垂直的生計》
一、課程標準
1.描述世界一些地區(qū)和國家不同的自然環(huán)境條件,比較人們社會生活和風土人情等方面的主要特色。
2.運用各種不同的地圖和圖表,描述區(qū)域的自然環(huán)境和人文環(huán)境的特點。
二、學習目標
1.能夠利用各種地圖或文字材料,獲取所需要的信息,描述秘魯安第斯山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
2.能夠說明山區(qū)人們是如何利用山區(qū)來發(fā)展生活的,描述他們生產生活的特色。
3、學會分析山區(qū)人們生產生活的特色與山區(qū)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三、教學重難點
重點:安第斯山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特征和人文環(huán)境特色。
難點:安第斯山區(qū)的自然環(huán)境與人文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
四、教學方法
讀圖法、情景教學法、合作討論法等。
五、教學流程
【導入新課:欣賞圖片】
欣賞安第斯山脈地區(qū)風光,同時配上印第安人音樂,引起學生的興趣。
設問:同學們,老師給大家?guī)淼倪@些風光圖片美不美?
學生答:美!
問:那么大家想不想知道這么美麗的地方到底在什么地方呢!
學生答:想!
(一)尋找安第斯
1.通過幻燈片向同學們展示兩張圖片(安第斯的地理位置圖),請同學們來說一說,安第斯山脈在世界的位置、走向及地位?
2.再通過幻燈片展示一幅當?shù)貓D片,設計問題:“走進山區(qū),探索山區(qū)的生產生活是怎樣的?”
(二)探秘安第斯
1.【幻燈片展示秘魯山區(qū)農業(yè)活動示意圖】
設計問題:安第斯山區(qū)人民又是如何利用當?shù)氐沫h(huán)境發(fā)展生產的呢?
學生回答:低海拔處……高海拔處……
2.【幻燈片展示5。S左右安第斯山脈東坡不同高度自然景觀變化示意圖】
設計問題:秘魯安第斯山區(qū)從山麓到山頂自然景觀的變化原因?
學生整理(教師引導)回答:隨著海拔的升高,氣溫逐漸降低(每升高1000米,氣溫下降6℃)。高海拔山區(qū)從山麓到山頂,導致自然景觀呈現(xiàn)垂直變化。
3.【教師引導過渡】
設問:秘魯山區(qū)之所以能產生如此奇特的生產方式出現(xiàn)文明,是什么人最先在此創(chuàng)造出的呢?
學生回答:印第安人!
教師出示印第安人圖片,及出示印加文明遺址圖片。
(三)走進安第斯
1.【小組合作探究】
小組合作目標要求
1)安第斯山區(qū)印第安人的衣、食、住、行是怎樣的?
2)這樣的生活方式與自然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如何?
2.【學生成果展示】
衣:羊駝毛質地輕柔,纖維細長,保暖性強,極為珍貴,有“纖維上帝”之美譽。
食:玉米和馬鈴薯是山區(qū)居民的主要糧食。秘魯人培育出抗寒的馬鈴薯品種,還利用晝夜溫差大發(fā)明了常年保存馬鈴薯營養(yǎng)價值的方法。
?。喝鐖D(PPT)
行:駱馬能在崎嶇的高山峻嶺間行走自如,體小但耐饑渴。是當?shù)鼐用竦闹饕\輸工具。
3.【展示秘魯國徽】
問題:秘魯國徽左上角是什么動物的圖案?它出現(xiàn)在國徽上面說明了什么?
學生回答:駱馬。
(四)感悟安第斯
教師設計問題:安第斯山區(qū)秘魯人“靠山吃山”的生產、生活方式讓我們懂得了?
學生回答:因地制宜,人與自然和諧相處……
【新課小結】
【鞏固練習】(見《隨堂練習》)
七年級歷史教學教案【篇6】
原始農耕生活
一、課程目標
(一)內容標準
簡述河姆渡遺址、半坡遺址等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
(二)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知道河姆渡和半坡遺址距今年代、所處的地區(qū)、自然條件、主要種植物和飼養(yǎng)物、生產工具、房屋特點、陶器的使用以及紡織、漁獵等其他生產生活情況。通過實物圖片或考古紀錄片,讓學生觀察、復述原始農耕文化產生、發(fā)展的概況。
2.過程方法與能力
通過對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與前人在衣食住等生產生活方面的比較,概括出中國遠古農耕文化的基本特征,初步認識人類進步的規(guī)律,初步培養(yǎng)比較、分析、歸納和概括問題的方法與能力。
3.情感態(tài)度與價值觀
通過了解祖國境內河姆渡、半坡居民為代表的原始人類所取得的成就,感受我們先民的生存智慧和為人類文明作出的貢獻,增強民族自豪感。
人類由采集到農耕生活的轉變過程和河姆渡、半坡居民生活的狀況,說明人類的每一次進步,都是經(jīng)歷了漫長的歷史探索和艱苦的勞動實踐取得的。通過學習感受勞動和創(chuàng)造的艱辛與價值,培養(yǎng)百折不撓的奮進精神與艱苦奮斗的優(yōu)良品質。
二、教學要點
重點:本課的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居民的生產與生活狀況所反映出的原始農耕生活的狀況。這是屬于知道和了解層次的知識。
難點:本課的教學難點是對原始農耕文化的特征的概括。這是屬于較高層次的能力要求。
教學過程:
課前導入:我們已經(jīng)學過中國遠古人類,知道了目前所知中國最早的遠古人類(稍稍停頓,讓學生來回答。)――元謀人,他們生活的年代距今――170萬年。遺留人類化石殘骸最多的――北京人,北京人的食物的主要來源――采集和狩獵,他們使用的石器――舊石器,打制石器,他們已經(jīng)會用――火。
講授新課:
在距今約八千年前后至約四五千年前,中華文明又進入了一個新時代:農耕時代,為了大家學習這一時代的歷史,教材精心挑選了兩個文化遺址:西安半坡原始聚落遺址、浙江余姚河姆渡遺址。他們分別代表中國的北方(黃河中下游地區(qū))和南方(長江流域)。請同學們把書翻到第8頁看圖“我國原始農耕時期的文化遺址分布圖”,在圖中找到這兩個文化遺址。
這兩個遺址展現(xiàn)了南北不同的原始農耕風貌,接下來我們再通過學習比較來認識兩個時期在距今年代、生活地區(qū)、原始農耕工具、原始家畜飼養(yǎng)業(yè)、原始手工業(yè)等方面的不同。
我國的北方和南方氣候差異很大,這種氣候的差異對原始人類的影響很大。由于人們的生產力水平很低,科學技術有限,人們征服、改造自然的能力也有限。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和水稻的國家之一,粟和水稻分別在北方和南方的種植,一方面說明人們對自然的依賴。一方面也說明無論是在北方、還是在南方,我們的祖先們都創(chuàng)造了燦爛的原始農耕文化。
小結:通過對本課的學習,我們已經(jīng)大概了解了我國原始農耕生活的兩個代表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原始農耕生活特征,現(xiàn)在請同學們說說從河姆渡居民和半坡居民的農耕生活中,你看到了什么?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xiàn)出來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以及他們對人類社會物質與精神進步做出的特有貢獻。
七年級歷史教學教案【篇7】
秦漢王朝與匈奴的和戰(zhàn)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匈奴在我國歷的貢獻。培養(yǎng)學生綜合歸納的能力;經(jīng)濟基礎與上層建筑之間的作用與反作用有一個初步認識。
2、過程與方法
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yǎng)分析問題、概括問題的能力。
3、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我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
[重點和難點]
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方式與方法]以討論為中心的綜合啟發(fā)式教學
[授課過程]
一、教師可以導入框中的歌謠導入新課。
二、講授新課:
1)、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tǒng)一蒙古草原。
2)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
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昭君出塞:
公元前1世紀匈奴分裂,其中一部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4)東漢時,匈奴分為南北兩部,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三、小結: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
1)西漢初年對匈奴采取和親政策;
2)公元前119年,漢武帝派衛(wèi)青、霍去病進攻匈奴,取得勝利;
3)公元前1世紀匈奴的首領呼韓邪單于歸附漢朝;
4)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呼韓邪單于和昭君為漢匈兩族的友好相處和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
5)東漢明帝時,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四、作業(yè):舉例說明兩漢與匈奴的關系。
附:板書設計
一、匈奴
1、匈奴的首領稱為單于
2、秦末漢初,匈奴首領冒頓單于統(tǒng)一蒙古草原。
二、衛(wèi)青、霍去病大破匈奴:公元前119年,衛(wèi)青、霍去病
三、昭君出塞:公元前1世紀,漢元帝把昭君嫁給呼韓邪單于。
四、東漢明帝派竇固、竇憲攻擊匈奴,取得勝利。
五、列舉兩漢時期漢與匈奴的關系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