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教案內容
七年級歷史教案內容都有哪些?人們了解古代的歷史主要通過對歷史文獻的研究和分析,內容翔實的古書大大提高了歷史的透析性,具有很高的參考價值。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七年級歷史教案內容七篇,希望大家能夠喜歡!
七年級歷史教案內容(精選篇1)
一 教材分析:
本課是人教版初中歷史七年級上冊第四課,主要包括
夏朝的興衰、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西周分封制三個子目的內容。主要講述了夏商西周三個朝代的更替,以及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進行分封的概況。本課是本單元“國家的產生和社會的變革”的開篇章,在中國古代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二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了解夏、商、西周更替順序及其原因,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培養學生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2、過程與方法:
過程與方法:通過師生談話、動腦筋問題探究等環節,運用談話法、講述法、圖示法等方法,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使學生學會分析歷史事件和歷史現象。?3、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到統治者的殘暴統治必將激起人民的反抗,樹立民族責任感。
三 重點:
夏商西周三代更替的史實;分封制;因為夏朝的建立是我國早期國家產生,我國進入奴隸社會的標志;而分封制是西周重要的政治制度,對后世影響很大。
四 難點:
分封制;因為分封制內容較抽象,難于理解,學生對歷史問題的分析還很缺乏。
五 教學方法
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以及為了更好的突破重難點,我主要采用以下教法學法:
1、教法:談話法、講述法、圖示法;發揮教師的引導作用;
2、學法:閱讀教材法、讀圖學史法;直觀傳授歷史知識,發揮學生的主體性。
六 教學過程
【教學步驟】
教師活動 學生活動 設計意圖 一、談話導入新課
禪讓的最后一個部落聯盟首領是誰?你還記得夏朝的建立嗎?”大家想不想知道從這以后又是怎么演變的呢?
導入:大家知道皇帝嗎?知道皇位是如何繼承的嗎?你又知道這種稱為“世襲“的制度開始于何時嗎?
認真聽,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溫故而知新。
吸引起學生進一步學習了解的興趣。
從談論學生熟悉的問題入手,拉近歷史與現實距離。 二、回憶夏朝----我國的第一個王朝
1、夏朝的建立:講解夏朝的建立。事實上,禹已按照自己的愿望建立起了一個王朝。這在歷史上稱為----夏朝,建立的時間約公元前2070年。
學生認真聽講。
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
2、夏朝的統治
①禹死后,其王位是如何繼承的呢?這與禪讓有什么不同?你如何看待這種王位的繼承方法?②要求學生談啟是如何鞏固其統治地位的?并提醒學生注意“奴隸“兩個字。③為什么把禹開始這個政權稱為國家呢?它與前面的部落聯盟有何不同?
學生通過閱讀教材、結合自己課外了解的知識談自己對這幾個問題的看法。然后教師歸納整理,以突破難點。 三、商朝的建立與遷都
1、商朝的建立
提問學生“既然商朝是夏朝的下一個朝代,那么夏朝為什么會衰亡呢?”從而過渡到暴君夏桀的學習,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21頁第三段小字部分內容以及夏桀把人當作座椅的圖片,讓學生嘗試歸納夏桀的暴行,從而明白夏朝為商朝取代的原因,認識奴隸主統治階級統治的殘酷性,:
七年級歷史教案內容(精選篇2)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一)知識目標
了解夏、商、西周的更替的脈絡,對每個朝代的建立時間、建立者、滅亡時間、亡國者等有一個基本的認識,掌握西周分封制。
(二)能力目標
學習本課培養學生查閱資料,識別歷史地圖,合作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學習和掌握基礎知識,了解夏、商、西周更替順序及其原因, 分析得出結論:夏、商統治者的統治態度直接影響著國家的存亡。通過奴隸制國家與原始社會對比,分析奴隸制度的進步性。培養學生 綜合分析和概括、歸納的能力。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分組,鍛煉學生的合作能力;通過搜集整理資料、制作示意圖、編寫和表演歷史劇、講故事的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學習的習慣; 通過抒發感想,開發學生的發散性思維;通過制作比較表、分組討論等方法,引導學生進行探究性學習;多媒體輔助教學手段的運用,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增加課堂容量。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夏、商、西周歷史的學習,認識到國家統治者的殘暴統治激起人民的反抗,最終推翻其統治,人民群眾有權利通過一定的形式和手段達到目的,樹立民族責任感和法律意識。
教學重點?
夏朝的建立和西周的分封制。?
教學難點?
西周的分封制以及奴隸制的進步性和殘酷性。?
教學思路
一、課前導學
1.根據學生的特點、能力、基礎水平合理分組;學生以組為單位, 查閱書籍、雜志、網站,搜集有關夏、商、西周的文字、圖片、及視頻資料。
2.夏、商、西周朝代更替情況表格。
3.有能力、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制作相關的手抄報、課件等。
二、教學滲透
1.上網查詢、搜集和剪輯相關影視資料,滲透信息和多媒體技術的運用。
2.可用多種生動活潑的文藝形式加深理解和掌握歷史知識、總結知識要點,如編演歷史短劇等以加深對本課內容的理解,使文、史融為一體。
教學資源
自制多媒體課件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復習上節課所學內容,導入新課。“前面學習了原始社會的有關內容,到原始社會末期,公元前2070年,禹建立了中國歷史上第一個國家——夏。從此奴隸制在我國建立。”
二、學習新課
夏朝的興衰
首先,通過談話法,提問學生“回憶上節課學習的內容,你還記得夏朝建立于何時嗎?”激發學生思維,溫故而知新。接著展示禹的圖片以及夏朝的地圖,通過圖示法,讓學生直觀觀察,說出夏朝的都城、地理位置等,再由教師概述夏朝建立后的情況。而學習這個子目,主要讓學生掌握夏朝建立的歷史意義。因此我會設計一個動腦筋環節“夏朝建立有怎樣的歷史意義?世襲制取代禪讓制是歷史的進步還是倒退呢?”引導學生閱讀教材,通過動腦、動手、動口掌握這一重點內容。同學們學習到這已經知道夏朝的建立是我國進入奴隸社會的標志,在這樣的情感體驗下,進而由教師補充奴隸社會的時間范圍(夏商周春秋)。然后提問學生“既然商朝是夏朝的下一個朝代,那么夏朝為什么會衰亡呢?”從而過渡到暴君夏桀的學習,通過引導學生閱讀教材21頁第三段小字部分內容以及夏桀把人當作坐騎的圖片,讓學生嘗試歸納夏桀的暴行,從而明白夏朝為商朝取代的原因,認識奴隸主統治階級統治的殘酷性,并且過渡到第二子目的學習。
七年級歷史教案內容(精選篇3)
教學目標
基礎知識
識記要求 了 解 使學生了解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 掌 握 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 能力
訓 練
過 程
方 法 觀察分析 從夏朝建立到西周滅亡的歷史進程,讓學生歸納。 概括提煉 本課所涉及的基本知識要點(從夏朝建立到西周滅亡) 聯系比較 氏族部落與奴隸制國家,哪個進步?夏、商、西周疆域的不斷擴展 分析判斷 人心所向是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取得勝利的原因 整理列表 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歷史線索 情感、態度
價 值 觀 愛國情感 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著名的文明古國 辯證觀點 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既有進步性,也有殘酷性 教學重點 夏朝的建立、西周的分封制
教學難點 西周的分封制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復習提問:我們如果要了解原始社會瓦解的歷史,可以從哪個遺址和哪個傳說中得到可信的歷史資料?(大汶口、禹建夏朝)結合課前提示引入新課。
引導過渡:夏朝建立,標志著我國早期國家的產生。從此,我國進入奴隸社會,先后經歷了夏、商、西周、春秋時期,發生過許多重大的變革
組織學生學習和探究新課
一、夏朝的興衰
指導學生閱讀20頁“正文”,“動腦筋”:夏朝開始的家天下現象,后 世在中外歷史上曾廣泛存在。你能舉出一些例子嗎?學生分組討論,教師點播。
指導學生閱讀21頁“正文”、“閱讀文字”,觀看插圖,討論:夏桀比得上禹嗎?表現在哪里?(不能相比,因為他實行暴政)
指出:當人們奮起反抗桀的暴政時,夏朝就走到盡頭了。
二、商湯滅夏和 武王伐紂
指導學生閱讀21頁“正文”和“閱讀文字”,觀察21頁《桀把人當作坐騎》插圖、21頁《史記》資料欄和23頁《牧野之戰》圖,“動腦筋”(23頁): 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為什么會取得勝利?(A.他們的對手已經不行了。在平民和奴隸的反抗下,夏桀和 商紂的統治早就搖搖欲墜。
七年級歷史教案內容(精選篇4)
一、知識與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較為系統地了解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二、過程與方法
通過學習本課敘述的夏朝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湯滅夏建商、武王伐紂建立西周的經過,培養學生用歷史唯物主義觀點觀察歷史進程、分析歷史事件的能力和初步理清歷史發展線索的能力。
三、情感、態度、價值觀
通過本課的學習討論,讓學生初步理解、運用辯證唯物主義觀點。使學生首先認識到,奴隸社會取代原始社會是人類歷史上一次重大的社會變革,具有進步性;又認識到奴隸主階級對奴隸階級壓迫、剝削的殘酷性。其次,認識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舉世聞名的文明古國。
重點和難點
夏、商、西周的建立和滅亡,構成了本課的主線索。本課首先簡要地敘述了約公元前2070年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建立和夏桀無道為湯所滅、商朝建立的史實。其次,敘述了盤庚遷殷后,商朝疆域不斷擴大以及商紂的奢糜殘暴和武王伐紂,西周的建立。最后,敘述了周初統治者為鞏固奴隸制政權而實行的分封制和西周的滅亡。
本課的重點有二。其一是夏朝的建立。首先,因為夏朝是我國歷史上建立的第一個國家,這也是我國歷史上一次生產關系方面的重大變革。其次,因為夏王朝的建立,說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進入奴隸社會的國家之一,是世界著名的文明古國。其二是西周的分封制。言其為重點,主要在于二者都是西周的重要制度,起到拓展疆域、鞏固統治的作用,對后世也產生了很大的影響。
分封制同時也是本課的難點。尤其是在不正面介紹宗法制的情況下,要使學生明了分封制的內容,難度更大。 教
過
程 導入新課:
相信許多同學都聽過后羿射日、嫦娥奔月的傳說,傳說中的嫦娥和后羿原是夏朝時的著名人物。我國在公元前21世紀就進入了奴隸社會,夏朝是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國家。我國整個奴隸社會時期包括夏、商、西周三個朝代。這節課我們就一起來學習夏、商、西周的興亡史。
講授新課
一、夏朝的興衰(約公元前2070年——1600年)
1、夏朝奴隸制國家的建立和啟繼禹位
(學生看書歸納再講解)
eq oac(○,1) 我國早期國家產生的標志是什么?(夏朝的建立)
eq oac(○,2) 夏朝的都城和統治的中心地區在哪里?(a陽城;b河南西部和山西南部)
(展示《夏朝統治區域示意圖》,讓學生直觀了解夏朝的統治區域。)
eq oac(○,3) 夏朝組建了哪些國家機器?
(修筑了城堡、宮殿,建立政府機構,組建軍隊,并制定刑法,設置監獄。)
eq oac(○,4) 夏朝奴隸制國家機構的實質是什么?
(夏朝的國家機構,是奴隸主壓迫平民和奴隸的工具。)
在上一個單元,我們了解了原始社會的情況。在原始社會里,沒有階級,沒教過程 有剝削和壓迫,也沒有國家。原始社會晚期,隨著生產力的發展,私有財產的出現,貧富分化加劇,社會日益分裂成兩大對立的社會集團——奴隸主階級和奴隸階級。奴隸主階級為了防止奴隸階級的反抗,開始設置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暴力機關。在這種情況下,奴隸制國家就產生了。
原始社會末期,禹建立了夏朝,在禹年老時,按照傳統的禪讓制,事先舉薦了繼承人。不久,禹的繼承人死了。禹又推薦東夷的伯益做繼承人。但禹卻不給伯益實權,使伯益得不到鍛煉,也不能在群眾中樹立威信。相反地,他卻把實權交給了自己的兒子啟,讓啟的親信也掌握許多權力。禹死后,伯益按照過去的傳統,躲到另一個地方去表示謙讓,讓各氏族、部落來決定由誰繼位。由于伯益的威望和權力都不及啟,啟輕而易舉地就繼承了禹位。伯益率東夷軍隊,打敗啟的軍隊,并將啟俘獲,囚禁起來。不久啟又逃出,重新組織隊伍,向伯益反攻。最后,啟把伯益捉住殺掉,繼承了父親的位置。從此,王位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公天下”變成了“家天下”。
大家在這里要清楚四個概念,就是世襲制、禪讓制、公天下和家天下。
提問:
eq oac(○,1) 什么叫世襲制?
(“世襲制”指帝王世代沿襲的制度,一般由兩點組成,一是父死子繼,二是兄終弟及。也就是說父親死了之后,他的位置一般由兒子來繼承。如果在位的國王沒有后代,就由他的同胞弟弟來接任。)
eq oac(○,2) 什么叫禪讓制?
(禪讓知識原始社會后期一種民主推選部落聯盟首領的方法。被推選人必須具備德和才兩個方面的條件。)
eq oac(○,3) “公天下”是什么意思?
(“公天下”指的是原始社會里,因為沒有階級剝削和壓迫,沒有貧富分化,人人平等,共同勞動,共同消費,被后來的儒家學者視為“天下為公”的理想社會。)
eq oac(○,4) “家天下”是什么意思?
(“家天下”是指進入階級社會后,由原來的天下為公變成天下為私,壟斷權力出現,世襲制代替了禪讓制。)
我國從原始社會的氏族、部落發展到奴隸制國家,是社會的進步還是倒退?說說你的想法。
★(是社會的進步。因為原始社會雖然沒有貧富貴賤的差別,但那是建立在生產力發展水平極端低下的基礎之上的,人們的生活水平極低,生活質量很差,文化的發展也極為緩慢。只有奴隸制,才使農業和手工業之間的更大規模的分工成為可能,從而為生產力水平的提高、為文化的發展繁榮創造了必要的條件。)
我國歷史上第一個奴隸制王朝共經歷了400多年,讓我們來看看夏朝末代暴君夏桀的統治是怎樣的?
2、末代暴君夏桀
引導學生歸納夏桀的暴行
eq oac(○,1) 夏桀建造許多豪華宮室;
eq oac(○,2) 無休止地蒸發百姓,強迫他們服勞役;
eq oac(○,3) 不分晝夜飲酒作樂;
大家看課本《桀把人當坐騎》,想一想,這幅畫說明了什么道理?(暴政就會亡國) 教過程 “多行不義必自斃”,夏桀的殘暴統治導致了夏朝的衰落。那么,夏朝是怎樣滅亡的呢?我們來學習第二個內容“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二、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
正當夏桀失去民心之際,黃河下游的商國由于國君商湯善于任用賢人,關心百姓而逐漸強大起來。大約公元前1600年,商湯打敗夏桀,夏朝滅亡,商朝建立。
同學們可以通過課文的描述,了解到商湯善于任用賢人和關心百姓的故事。
中國歷史上的第二個朝代商朝又被稱為殷朝,大家知道是什么原因嗎?下面,我們就來了解一下“盤庚遷殷”。
1、盤庚遷殷
在盤庚之前,由于水患,商朝的都城先后遷移過五次。大家想一想,一個國家的都城移來移去,這個國家會不會繁榮?
到了盤庚繼位的時候,政治上的混亂仍然十分嚴重,階級斗爭也日趨激烈,盤庚為了穩定政局,拯救政治危機,緩和階級矛盾,在公元前14世紀把都城遷到殷。遷都以后,商王朝的政局逐漸穩定下來,統治區域不斷擴大,成為當時世界上的大國。商朝的都城殷也成為全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發展中心,所以后人又把商朝叫做殷朝。
盤庚遷殷后,商朝興盛了很長一段時間,到了商朝末年,商紂王統治時期,社會各種矛盾都達到了非常尖銳的程度,最終導致了商朝的滅亡。
七年級歷史教案內容(精選篇5)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教學設計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明清時期經濟發展的狀況,即農業、手工業較前代有了發展,商品經濟空前活躍,明朝中后期我國出現了資本主義萌芽。使學生了解清朝實行的“閉關鎖國”政策及其影響。
通過探索明清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發展、商品經濟活躍與資本主義萌芽之間的關系,提高學生分析問題的能力。指導學生通過研讀史料,從材料入手解決問題,使學生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學習歷史的能力。
通過分析、討論“閉關鎖國”政策的后果,提高學生以史為鑒、擁護改革開放政策的自覺性。
教學重難點
本課重點是清朝“閉關鎖國”的政策。清朝“閉關鎖國”政策是中國漸漸落后于世界而被西方列強欺辱一百多年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學生理解現實、學習新知識的基礎,所以應重點掌握。
“資本主義萌芽”這一概念學生較難理解,為本課難點。
教學工具
多媒體工具
教學過程
導入:出示明清時期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的圖片,讓學生講出其名稱。
一、明清經濟的發展
1、從國外引進的農產品
原產美洲的高產糧食作物甘薯,自明中期經菲律賓傳入中國后,先在廣東、福建種植,稍后傳入周邊省份。18世紀中期以前主要在南方傳播,清嘉慶以后,已成為我國主要糧食作物之一。其次,還應說明高產作物和經濟作物的引種推廣的意義。甘薯“每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谷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馬鈴薯的產量也很高,糧食產量大幅度提高,不僅可以緩解人口增長壓力,還能促進糧食商品化和農民轉入手工業生產。經濟作物的引進,則能促進農業中商品經濟的發展,并為手工業生產提供更多的原料。
2、棉紡織業從南方推向北方
出示三則材料:
自元代以來,松江逐漸發展成全國棉紡織業中心;當時流傳“買不盡松江布,收不盡魏塘(浙江嘉善魏塘鎮)紗”的民謠;
“數年來,肅寧(河北肅寧)一邑,所出布匹,足當吾松(指松江)十分之一矣”。——徐光啟《農政全書》
山東鄒縣“鬻布于鄰”。——呂坤《實政錄風憲約》
學生從中得到結論:說明到明代,南北方都涌現出一批棉紡織業基地。
3、絲織業的發展
(1)絲織業中心:蘇州、南京
(2)絲織業的規模:南京的絲織業到清代已擁有三萬多臺織機。
4、制瓷業中心:景德鎮
5、商品經濟空前活躍
(1)全國性的商貿城市:北京、南京
(學生回憶唐宋時期我國古代商業情況,以便對比了解明清時期商品經濟較前代的空前發展。)
明清時期商品經濟的迅速發展,直接導致工商業城鎮興起。(講解《皇都積勝圖》,以說明明清兩代商業發展的盛況。)
(2)明清的商人以山西的晉商和皖南的徽商最為著名。
商人數量大大增多,是明清時期商品經濟活躍的又一突出表現。他們擁有龐大資本,合伙經商,往往形成地域性的商業資本集團。(指導學生閱讀教材中有關“徽商、晉商”的小字,使學生了解他們的經營范圍。應特別注意他們還有人投資于手工業生產,這是一種新趨向。)
二、資本主義萌芽的出現
“機戶出資,機工出力”最早出現在蘇州、松江等地的紡織業中。機戶是早期的資本家,機工是早期的雇傭工人。他們之間這種雇傭與被雇傭的關系,是一種資本主義性質的生產關系。
三、“閉關鎖國”的政策
1、清朝統治者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
(1)堅持以農為本的傳統觀念,為壓抑、限制民間工商業的發展
(2)認為天朝物產豐富,無需同外國進行經濟交流
(3)為抵制國家的領土主權受西方殖民者的侵犯
(4)害怕沿海人民同外國人交往,會危及自己的統治。
2、“閉關鎖國”的措施:
(1)清初的禁海政策:將沿海居民內遷數十里,不許擅自出海貿易。
(2)清朝統一后的嚴格限制對外貿易
前階段:開放四個港口,作為對外通商口岸,并對出口的商品種類和出海船只的載重量作出嚴格的限制
后階段:只開廣州作為對外通商口岸,規定由政府特許的“廣州十三行”統一經營管理貿易。
3、“閉關鎖國”的影響
學生討論:清朝的閉關鎖國政策造成什么嚴重的后果?請聯系當前對外開放的現實,談談你的看法。
閉關鎖國政策的嚴重后果:
①制了對外貿易和航海事業的發展,進而阻礙了資本主義因素的成長;②限制中外文化交流,妨礙了中國掌握世界先進思想文化和科學技術,使中國落伍了;③中國由于落后,最終陷入了被動挨打的局面。
②想法”的思路大致是:①從“閉關鎖國”政策中汲取教訓;②堅定不移地走改革開放之路。
七年級歷史教案內容(精選篇6)
《遠古的傳說》
【教學目標】
識記與理解:記住遠 古 傳說中的重要人物,記住漢族的前身和始祖。理解炎帝和黃帝與農業起源關系的傳說的實質,理解“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能力和方法:培養從傳說中提取有用信息的能力、幫助學生掌握以傳說印證歷史的基本方法 。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了解華夏族形成的歷史,培養崇敬中華民族人文始祖的情感。了解以禹為代表的遠古居民的優秀品行,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的優秀傳統,體驗禹治水的艱 辛并了解其業績,體會人生的價值。
【教學重、難點】
重點:農業起源的傳說 和華夏族的形成。禹治水的傳說。
難點:部落、部落聯盟的構成和性質。“禪讓”的含義和實質。
【課前準備】
課前收集有關黃帝、炎帝、蚩尤、大禹治水的傳說故事。
【教學步驟】
一、導入新課
1.學生讀引言。
2.教師引入:歷史講究真實可靠,傳說難免夸張虛構。但不少傳說生動地反映了人類的歷史,包含著極有價值的內容。上一課 時,我們從 考古發掘的物證來學習了原始農耕文化,本課時要通過傳說來認識農耕文化。看看那些流傳久遠的傳說中,包含了有關遠古農耕文化的哪些有用的歷史信息?
二、新課講授
(一)二、炎帝和黃帝的傳說
中國人都自稱是炎黃子孫,你知道是怎么來的嗎?
講解“炎”、“黃”之意及其傳說(或抽學生來講)
整理出華夏族的來歷:
從中知道了哪些有關農耕文化的重要信息?談后世祭祀炎、黃(談兩碑上的字),黃帝、炎帝被稱為中華民族的“人文始祖”。
(二)禪讓的傳說
1.簡要講: 黃帝以后很久,堯禪舜、舜讓禹。要求學生概括其過程的共同點。然后得出結論,讓學生理解禪讓的含義。
2.讓學生簡單發表一下關于如何看“禪讓制”的看法。
(三)治水的傳說
1.禹之所以在 舜死后出任部落聯盟的首領。必定是他的德才出眾、威望很高。何以見得?還是讓我們一起來了解禹治水的傳說。
2.要求學生講述大禹治水的傳說。然后問,禹治水為 什么能夠取得成功?然后小結:禹治水成功,樹立了崇高的威望。
3.處理輔欄的讀讀、說說。
(四)情感升華
學習了本課內容,我們從他們身上學習什么?(生答,教師簡評),這些都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要將其發揚光大。
(五)學習測評
完成課后學習測評題
七年級歷史教案內容(精選篇7)
原始的農耕生活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在中華文明起源中我國原始農耕經濟的主要情況,使學生了解中華文明處于起源階段時原始農耕經濟的發展水平,進而認識其發展對中國遠古時代社會進步的重要意義。
2、過程與方法
本課教學用具是多媒體教學課件,教學方法是啟發式的談話法,設計探究問題與學生質疑相結合。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同創造出我國原始農耕文化的先民們在自己勞動成果中體現出的智慧與淳樸的情感,進而促發或增強學生對祖國歷史和文化的認同之心,對中華民族祖先的尊敬之情。
[重點和難點]
教學重點是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生活。
難點是大汶口文化時期出現的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這些概念和結論。
[教法、學法]應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
[課時]1課時
[課型]新授課
[教具]地圖冊、我國原始人類相關多媒體、考古新發現圖
[教學設計]
1導入新課
課本引言中伏羲氏教民熟食、結網捕魚和神農氏教民播種五谷的故事,然后學生帶著問題預習課文,進入學習狀態。
2.探究過程
(1)教師出示探究問題:假如你是一個生活在原始社會的人,僅靠在野外采集食物為生有哪些不便之處?(受季節變化和天災影響大,食物來源不充足,需要不斷遷徒,等等),然后引出獲得固定的食物來源怎么辦的問題,從而得出開始農耕生活是原始人類改善生存狀態的關鍵的認識。
(2)學生閱讀教科書上的《白虎通》引文,看看能得出什么結論。展示圖片,讓學生觀察、比較河姆渡的原始居民建造的干欄式住房、半坡原始居民半地-式房屋復原圖,并讓學生分小組討論、分析這兩種房屋建筑有什么不同?
(3)展示歷史圖片:觀察在河姆渡、半坡原始居民的農耕成就中,有哪些農耕經濟現象?各種因素的內在聯系如何:原始農業中的生產工具與產量的關系,原始農業與漁獵的關系,原始農業與飼養業、手工制陶和紡織的關系,生產、生活與原始藝術和早期文字的關系,原始陶器和紡織與定居生活的關系等。
(4)利用《我國原始農耕時代主要遺址圖》,學生指出河姆渡、半坡、大汶口的具體地點后,啟發學生觀察、分析該時代文化遺址分布的情況,尋找分布特點。
(5)在了解了大汶口原始居民農耕生產的內容后,讓學生閱讀課文的最后一段小字,然后鼓勵學生發表自己的意見,討論大汶口晚期的墓葬里,為什么有了隨葬品?應怎樣看這一現象?
(四)鞏固小結
1.出示話題:我國的原始居民過著什么樣的生活?你愿意生活在那個時代嗎?為什么?(根據老師展示的歷史實物圖片,學生發揮想象力,任意選擇一種居民設計、表演他們一天的生活)
2、小制作:看看誰能在最短的時間內設計出一個經濟實用的表格,對所學知識進行歸類,明確農耕經濟中的勞動分工。
(五)推薦作業
1、制作與本課農耕經濟有關的自由閱讀卡,可以是神化傳說、歷史故事,詩歌,也可以是農耕小知識。
2、有條件的學生,可以到農村感受一下農民耕作的苦與樂。
附:板書設計
一、河姆渡的原始農耕
1、時間---距今7千年2、生活位置:河姆渡居民位于長江流域
3、農業:河姆渡居民種植水稻,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水稻的國家。
4、河姆渡居民會建造房屋,還會開挖水井。
二、半坡原始居民的生活
1、時間---距今五六千年
2、生活位置:半坡居民位于黃河流域
3、農業:半坡居民種植粟。我國是世界上最早種植粟的國家。
4、半坡居民會制造彩陶。
三、大汶口居民
1、時間---距今四五千年2、地點---山東大汶口
3、在后期,出現了私有財產和貧富分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