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學七年級歷史教案
教學方案是教師們的教學計劃,也是對課程的一個教學安排,可以說教學方案決定了教學的質量。下面是小編為你準備的中學七年級歷史教案,快來借鑒一下并自己寫一篇與我們分享吧!
中學七年級歷史教案篇1
教學目標
1.通過本課的教堂,學生要知道西域的地理位置;了解張騫通西域、班超經營西域;絲綢之路對中外交往的作用;漢與日本朝鮮交往的史實。通過觀察書中的《張騫通西域路線示意圖》、《絲綢之路示意圖》,
2.在看圖中引導學生注意圖例的運用、識別地理方位、線路走向等,培養學生使用歷史地圖的技能。
通過學生設計漢武帝招聘勇赴西域人才的詔書、結合《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情景對話、比較張騫班超共同點等活動鍛煉學生對歷史材料的分析、整理、歸納技能和運用材料解決實際問題的能力。
3.從張騫、班超的經歷可以看出有作為的人都具有敢為天下先的大無畏精神,面對困難鍥而不舍的頑強斗志。教育學生只有有信心、恒心才能取得成功。
通過秦漢中外交往的史實可以深切的感受到我國歷史悠久、文化燦爛。我們應該為輝煌的中華文明驕傲自豪。
教學建議
地位分析:
在本課中反映出的張騫、班固等人的勇于開拓積極進取的精神,表現出對外來物質文明、文化的渴望、兼容并收的氣度,反過來,積極的對外交往又促使漢王朝更加強大。通過西域,世界東方的古老中國不再是一個封閉的區域,正是由于與其他文明區域建立起密切的聯系,東西方文化進行了廣泛地交流,使中華民族不僅吸收了其他區域文明的許多精華,同時向世界展示了華夏文明的燦爛輝煌。
兩漢對西域的長期經營擴大了漢朝的疆域和統一。遼闊的疆域首先有利于先進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傳播,如第18課中佛教的傳播就是經過西域地區;其次有利于地區的開發;也是我國多民族國家形成和民族融合的因素。這為后邊教材的北方民族內遷及民族融合------的出現埋下伏筆。
重點分析:
張騫通西域、班固經營西域從漢朝的初衷來講主要是對抗匈奴。漢對西域的開發和統治始終和匈奴斗爭的成敗緊密聯系。不過,從歷史影響看,對西域開發和經營其歷史功績遠遠超出了當時人們的想象。張騫通西域,以及絲綢之路的開通,加強了漢與西域和中亞地區的經濟、文化聯系。隨絲綢之路的擴大這種聯系越來越密切。
漢朝在西域統治地位的確立,對形成中國這個多民族的國家具有重大的意義。從漢武帝到東漢末,經過350年的戰爭、和平,經過經濟文化交往,不僅使漢族統治者認識到西域是漢朝的一部分,也使西域各族把自己當成漢朝的一部分。西域都護的設立標志今日新疆在歷劃入中國版圖。從此以后,新疆的命運便和祖國的命運聯系在一起。
難點分析:
絲綢之路在中外交流無疑具有重要意義。為什么會取名“絲綢之路”,說明什么?學生肯定會有疑問。絲綢之路的線路也比較復雜,況且本課還有一條《張騫通西域》線路示意圖更容易混淆。
重點、難點突破方案
1.鼓勵學生課前搜集與本課人物事件有關的歷史資料,如新編歷史劇的劇照、歷史人物的圖片、遺跡,激發學生的興趣,使學生對課本有一定了解,降低學習的難度。
2.教師精心設計恰當的問題,激發學生參與教學的興趣。
3.講張騫時,可讓學生擬寫漢武帝招募人員自愿赴大月氏的詔書,包括目的、人才的條件、會遇到的危險等。還可結合書上“張騫出使西域圖”設計一段漢武帝與張騫的對話。
4.絲綢之路,可放映相關的影視資料或結合地圖設計一條“絲綢之路旅游線路”
5.講班超時,鼓勵學生講他的故事。然后,將張騫與班超進行比較。
課內探究活動設計
1.學生分組以絲綢之路為內容設計旅游線路。
2.學生以政府的名義擬寫表彰張騫、班超功績的詔書。
中學七年級歷史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一五”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掌握“一五”的主要任務(從背景、目的分析其合理性)。通過學習培養學生的讀圖能力和歸納分析能力。
過程與方法:通過采用講授法、獨立學習、小組合作探究學習相結合的方式,共同完成本課內容的學習。
情感態度、價值觀:通過學習使學生理解“一五”計劃的提前超額完成,使我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證明了中共在經濟建設方面“進京趕考”的成績斐然。全國人大的召開和新中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標志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已經基本形成。
教學重點:“一五”計劃的主要任務和1954年憲法的頒布。
教學難點:1954年憲法的性質。
教學過程
第一學時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經濟建設取得的主要成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
通過指導學生利用《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說明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我國工業和交通運輸業所取得的巨大成就,培養學生的讀圖識圖能力;引導學生思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性質”,從而培養學生歸納、概括歷史問題的能力以及綜合分析能力。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從思想上認識到: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標志我國社會主義民主政治體制的基本形成。
學時重點
重點和難點:本課主要介紹的是工業化的起步。講述了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共和國第一部憲法的頒布等問題。
重點有兩個:一是了解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進行工業化建設;二是知道1954年頒布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
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北京召開。大會制定了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一切權力屬于人民。
學時難點
難點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共和國第一部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的性質這一問題很抽象,對初二學生來說,較難理解,因而將它確定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活動
活動1【導入】工業化的起步。
請同學們閱讀課前導讀,“現在我們能造什么能造桌子椅子,能造茶碗茶壺,能種糧食,還能磨成面粉,還能造紙,但是,一輛汽車、一架飛機、一輛坦克、一輛拖拉機都不能制造。”
思考“新中國成立之初的我國經濟狀況如何”。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小結:國民黨在敗退臺灣后留給中國共產黨的是一個經濟上面臨崩潰的舊中國,一窮二白。舊中國是個落后的農業國,沒有合理的工業體系,幾乎沒有重工業。新中國建立后,經過三年的經濟恢復,國民經濟得到根本好轉,工業生產超過歷史水平,但仍遠遠落后西方發達國家,就是同樣發展中國家印度也比不上。指導學生閱讀書中表格。
師:怎樣才能扭轉這種局面呢。
活動2【講授】工業化的起步。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找出“一五”計劃編制目的和它的起止時間。
1953年,我國政府開始組織編制“一五”計劃,目的是為了有計劃地進行社會主義建設,發展國民經濟?!耙晃濉庇媱澋?957年結束。
師:“第一個五年計劃的基本任務是什么”(由學生看書總結)
①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建立國家工業化和國防現代化的初步基礎;②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相應地培養建設人才。
“那么,為什么要集中主要力量發展重工業呢為什麼還要相應地發展交通運輸業、輕工業、農業和商業”
在學生回答基礎上教師小結:“一五”計劃開始的時候,雖然我國工業已經恢復并超過歷的水平,但是工業化的起點仍然很低。1952年現代工業在我國工農業總產值的比重只有26.6%,重工業在工業總產值中的比重只有35.5%。(多媒體再次顯示:《中華與印度、美國鋼和電產量的比較》表格和課前導讀內容)
可見,我國仍然是一個落后的農業國家。特別是經過抗美援朝戰爭和更復雜國際局勢的影響,恢復我國工業特別是重工業極端落后狀況的客觀要求顯得更為緊迫。在這樣的歷史條件下,中國參照蘇聯的經驗,選擇了一條優先發展重工業的工業化道路。
師: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看看第一個五年計劃是怎樣超額完成的,主要成就體現在哪些方面。
(師生共同小結)工業方面:一批為國家工業化所必需而過去又非常薄弱的基礎工業建立起來(為鋼鐵工業)。1953年年底,鞍山鋼鐵公司大型軋鋼廠、無縫鋼管廠和七號煉鐵爐相繼提前竣工。與此同時,還建立了新的工業部門(為飛機制造業和汽車制造業),到1956年,我國第一個生產載重汽車的工廠——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生產出第一輛汽車;中國第一個飛機制造廠試機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中國第一個制造機床的工廠——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多媒體顯示:《鞍山大型軋鋼廠》《我國制造的噴氣式飛機》)第一個五年計劃的超額完成,使我國開始改變了工業落后的面貌,并向社會主義工業化邁進。
交通運輸業方面多媒體顯示:《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重要成就分布示意圖》(動態),學習交通建設主要成就。A、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一橋飛架南北,天塹變通途”,它形象地描述了武漢長江的雄偉氣勢及其在我國南北交通方面發展的重要作用。B、“一五”期間,我國共建成30多條鐵路,還在號稱“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上修建了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密切了祖國內地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
師:“一五”期間,在蘇聯的幫助下,我國以156個項目為中心,先后施工一萬多個工業項目,形成了以鞍山鋼鐵公司為中心的東北工業基地,同時在沿海地區原有的工業基礎地得到加強,華北和西北也建立了一批新的工業基地。
完成書中“動腦筋”,指導學生看問題既要歷史地看,同時也要發展地看,小男孩的觀點“沒什么大不了的”,在現在看來的確如此,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是了不起的事情。激發學生發奮學習,將來把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師:隨著經濟建設的發展,我國的民主經濟建設也在加緊進行。具體表現是召開了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請同學結合課文介紹大會召開的情況。
學生復述:1954年9月,我國政府在北京舉行了中華人民共和國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
師:這次大會的任務一是制定了一部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在此之前,我國有一部文獻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這部文獻叫什么是在什么會議上制定的
生:《共同綱領》,是在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次全體會議上制定的。
師:當時,蔣家王朝雖然被,但全國大陸還沒有完全解放,國內外的敵人還很囂張,國家的政治制度也處于一種過渡狀態,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共同綱領》起了臨時憲法的作用。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穩定,需要加強人民的民主權利,保證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在這次大會上,經過熱烈討論,一致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召開和憲法的頒布,結束了由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代行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以《共同綱領》代替憲法的過渡狀態,加強了人民民主制度。保證了社會主義革命和建設的順利進行。那么,如何理解《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是我國第一部社會主義類型的憲法呢
指導學生閱讀課文小字部分和引文內容。
師:憲法規定我們國家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國家。我國根本的政治制度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憲法規定我國堅持人民民主專政,堅持社會主義道路。所有這些充分說明這部憲法是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也是我國有史以來真正反映人民利益的憲法。
四、問題探究
動腦筋:你怎樣看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所取得的建設成就
提示:可以結合課文及《第一個五年計劃工業交通建設主要成就分布示意圖》,找出“一五”期間我國在國民經濟方面取得的建設成就,得出小男孩的結論“了不起!……”看問題既要歷史地看,同時也要發展地看。小女孩的觀點“沒什么大不了的”,這在現在看來的確如此,但在當時的中國卻是“了不起”的事情。要激發學生發憤學習,掌握本領,將來把我們的祖國建設得更加美好。
練一練:列舉出第一個五年計劃期間任意三項或更多的國家建設成就(書讀課本,找出答案。)
1.長春第一汽車制造廠建成投產
2.中國試制成功第一架噴氣式飛機
3.沈陽第一機床廠建成投產
4.武漢長江大橋建成
5.川藏、青藏、新藏公路建成
6.東北工業基地形成
中學七年級歷史教案篇3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
一、課標要求
識記明清兩朝加強君權、對外的交往、反抗外來侵略以及鞏固統一多民族國家的有關史實,了解這一時期的文化成就。理解明清兩朝加強君權以及實行閉關鎖國政策的原因和結果。 結合所學知識理解明清兩朝的時代特征和閉關鎖國的危害。
二、單元內容精析:明清時期是我國君主專制發展到頂峰,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時期。明朝和清朝前期,封建經濟繼續發展,國力比較強盛,擊退了倭寇的侵略和歐洲殖民者的侵略,鞏固了統一多民族國家。在經濟上隨著商品經濟的發展,出現了資本主義生產關系的萌芽,但是由于腐朽的封建制度的阻礙,發展的非常緩慢。明清時期的文化具有鮮明的時代特色。
三、重點難點剖析:
重點剖析:1、對于明清兩朝加強君權的措施可以通過以下方法系統掌握:
2、對于清朝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措施
㈡難點剖析:
1、怎樣理解明朝君主專制的空前加強,是中國封建社會逐步走向衰落的表現。
2、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 3、資本主義萌芽4、明清時期文化的時代特點:
二、教法教具運用:
教師制作多媒體課件,從整個單元的知識結構出發,利用課件引導學生思考根據圖片設計的問題,教師進行歸納總結,加深學生對單元知識的認識和把握。
三、教學課時安排:1課時
四、教學整合過程
㈠導入復習:前面我們學習了明朝時期和清朝前期的政治、經濟、對外交往、民族交往以及對外關系,這節課我們來復習一下本單元內容。
㈡復習知識梳理
中學七年級歷史教案篇4
第15課 明朝君權的加強
1.明朝的建立: 1368年,朱元璋,建立明朝,他就是明太祖。
2. 北平的燕王朱棣, 帝,1421
第1. 鄭和下西洋:明朝前期明成祖(朱棣)在1405——1433
1. 清朝建立:1616年,女真的杰出首努爾哈赤建立后金。皇太極繼承汗位,1636年改國號“金”為清。1644年,清軍入關,逐步建立起對全國的統治。 第18課 收復臺灣和抗擊沙俄 11661 217世紀中期,沙皇俄國勢力侵入我國黑龍江流域,康熙帝率清軍在雅克薩之戰大敗俄軍。1689
第19課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 1727第20課 明清經濟的發展與“閉關鎖國” 1 2第21、22課 時代特點鮮明的明清文化 12.國文字,成為世界醫藥學的重要文獻。明朝末年,這是一部充滿浪漫主義氣息的長篇神話小說。國古典小說的高峰?!都t樓夢》具有高度的思想性和藝術性,在世界文學史上占有重地位。
五、練習鞏固
1.清政府組織兩次“雅克薩之戰”的性質屬于( )
A.自衛反擊戰 B.爭霸戰爭 C.兄弟民族之間的紛爭 D.侵略戰爭
2.16~17世紀入侵中國的歐洲殖民國家有( )
a.荷蘭 b.沙俄 c.葡萄牙 d.英國 e.西班牙
A.abd B.acde C.abe D.abde
3.明朝不斷加強對西藏的管轄,其中設置的監督西藏地方行政事務的機構是( )
A.宣政院 B.烏斯藏都指揮使司 C.駐藏大臣 D.烏里雅蘇臺將軍
4.清朝雍正帝時設置監督西藏行政事務的機構,其主要職能不包括( )
A.代表清政府會同__、班禪監理西藏事務 B.監督__圓寂后的轉世程序
C.監督班禪圓寂后的轉世程序 D.行使西藏宗教領袖職權
5.清朝設置伊犁將軍管轄新疆是在 之后( )
A.平定準噶爾部噶爾丹叛亂 B.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亂
C.平定大小金川叛亂 D.平定策妄阿拉布坦叛亂
6.”康乾盛世”出現的重要前提是( )
A.清朝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恢復發展生產 B.統一多民國家的鞏固和發展
C.社會經濟呈現繁榮景象 D.君主集權的強化
7.明朝官員的奏章要經過下列哪道程序( )
A.太監---內閣---皇帝---內閣 B.太監---皇帝---內閣---皇帝
C.內閣---皇帝---太監---內閣 D.皇帝---太監---內閣---皇帝
8.關于《尼布楚條約》敘述錯誤的一項是( )
A.《尼布楚條約》是中俄兩國政府都承認平等邊界條約
B.它規定外興安嶺與烏第河之間的地區屬于中國
C.條約簽訂后,中俄東段邊境保持了長期和平
D.從法律上肯定了黑龍江和烏蘇里江流域包括庫頁島在內的廣大地區都是中國領土
9.乾隆皇帝晚年自稱“十全老人“,并將自己一生的主要政績概括為”十全武功“。下列哪一項包括在”十全武功“內( )
A.蕩平東南沿海的倭寇 B.驅逐荷蘭殖民者出臺灣
C.組織雅克薩自衛反擊戰 D.平定大小和卓木叛亂
10.明末清初,外國傳教士紛紛來華傳教,其中最早來到中國的外國傳教士的代表是( )
A.馬可·波羅 B.利瑪竇 C.湯若望 D.阿基米德
11.請在下列選項中選擇鄭和下西洋的正確路線( )
A.劉家港---馬六甲海峽---印度洋---非洲東海岸或紅海沿岸
B.京師---劉家港---太平洋---非洲東海岸
C.劉家港---印度洋---紅海沿岸---地中海
D.廣州---馬六甲海峽---印度洋---地中海
12.洪武時想暹羅等59國發放貢鉑勘合證的主要目的是( )
A.為了擴大對外開放 B.為防止商人冒充貢使 C.為了回贈貢品核準外國精品
中學七年級歷史教案篇5
第七單元 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的危機
復習目標:
識記:明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清朝前期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清朝前期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清朝疆域圖
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雅克薩之戰、鄭成功收復臺灣 運用: “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及其影響
復習重點:
明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清朝前期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清朝前期維護國家統一的主要措施、清朝疆域圖(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措施,西藏、新疆、臺灣問題)
復習難點:
“閉關鎖國”的主要表現及其影響(社會危機從內外兩方面講述) 復習方法:
先學后練,當堂訓練
復習課時:2課時
復習過程:
一、由秦始皇創立專制主義中央集權制度復習導入
二、點明考綱目標,學生對照考綱看《開卷有益》“考點點撥”并作好標記、熟讀。教師適時點撥、引申。
三、學生閱讀復習七年級下冊本單元的內容。
四、知識點的梳理、重現:
學生默寫《開卷有益》 “知識構建”空缺內容。
五、中考強化限時訓練:20分鐘時間完成
學生做《開卷有益》“中考強化訓練”
教師發現疑問并解答
六、教師總結并板書:(鞏固措施可從對內對外兩方面總結)
1、明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 ①變更統治機構:中央:撤中書省,廢丞相 (設丞相是在秦朝) 地方:廢行省,設三司 ②設立東、西廠和錦衣衛(君主專制高度強化的表現) ③八股取士,束縛知識分子思想
2、清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
①軍機處的設立:雍正帝
②實行文字獄
3①冊封__、班禪,設駐藏大臣
②康熙帝打敗葛爾丹 (后乾隆帝設烏里雅蘇臺將軍)
③乾隆帝平定大小和卓叛亂,設伊犁將軍
④康熙帝平定三藩之亂土爾扈特部回歸:渥巴錫
⑤康熙帝領導雅克薩之戰
4、鄭和下西洋:目的 時間 次數 影響(與新航路開辟作比較)
5、清代閉關鎖國政策:表現 原因 影響(社會危機的內因是閉關鎖國政策,外因有西方國家的入侵,與近代鴉片戰爭聯系)
6
七、作業:《開卷有益》中本節未完成部分
八、教學后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