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電子版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電子版篇1
《最后一課》教案
教學目標 :
1、學習本文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的寫法。
2、體會本文所表現的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培養對漢語的熱愛。
教學重點:1通過人物的語言、表情、動作和心理活動的描寫,表現人物性格。
3、重要語句的深刻含義。
教學難點 :此文的背景和對熱愛祖國語言是一種愛國的理解。
教學設想:
首先熟悉小說的故事情節,把握人物思想感情發展、變化的脈絡,正確區分故事情節的層次和人物思想感情發展的階段,從而體會人物的內心活動,分析人物在情節發展中的表現,最后理解人物的思想品質,個性特征以及人物的社會意義。
教學課時:3
第一課時
教學要點:
字詞、理清小說的基本情節、訓練復述能力、小說的結構及環境描寫的作用。
教學過程 :
一、由奧運會引入愛國主義短篇小說《最后一課》
——(愛國主義包含著榮譽感、自豪感、捍衛民族尊嚴,領土完整等情感)
二、簡介背景及作者。(見書43頁)
——這篇小說是以普法戰爭中法國慘敗,割地賠款這一歷史事件為背景的。選材別出心裁,既沒揭露敵人罪行,也未直接描寫法國人民的反抗,而是巧妙地選取一所普通小學中的最后一堂法語課來反映尖銳的民族矛盾,反映淪陷人民對祖國的眷戀、熱愛和對侵略者的仇恨,都傾注在這“最后一課”中,使小說更具社會意義。都德,法國19世紀下半期的小說家,其小說多以反映普法戰爭為主。
三、正字音
祈禱 哽咽 郝叟 懊悔 喧鬧 慘白
四、小說常識
——1屬于敘事性文學體裁,以人物形象刻畫出中心,通過完整的故事情節和具體環境描寫來反映現實生活的敘事作品。
2分類:按篇幅、容量分長篇、中篇、短篇、微型小說。按內容特點分歷史、科幻、愛情、諷刺小說。
3小說要素:
人物(通過外貌、語言、動作、心理、神態、細節描寫來塑造人物)
環境(社會環境:交待時代背景
自然環境:交待人物活動的時間、地點、景物、烘托氣氛,表現人物性格、感情
情節(序幕、開端、發展、高潮、結局、尾聲)
五、分析
1解題:
——最后一課,是指在普法戰爭法國失敗后,淪陷區阿爾薩斯一所小學上的最后一節法語課。故事的主要人物是法語教師韓麥爾先生和一名小學生小弗郎士。
2本文線索:“我”的見聞感受。
3學生復述故事情節,劃分結構。(練習一)
一、(1-6)上學路上(開端)表現小弗郎士貪玩,幼稚。
二、(7-23)認真上課(發展)表現小弗郎士的吃驚,詫異,到恍然大悟,心里萬分難受,感情發生變化
三、(24-末)宣布散學(高潮、結局)師生心相通,忠于祖國,絕不屈服。
4分析第一部分:朗讀、劃出環境描寫 ,分析其作用。
自然環境描寫“天氣”“畫眉”等反映出小弗郎士貪玩、無憂無慮的幼稚心態。
社會環境描寫“普魯士兵操練”“布告牌”交待了故事發生的時代背景,是普法戰爭中法國淪陷,并設置了懸念,布告牌上到底寫了些什么,為人物思想感情的變化作好鋪墊。
5分析第二部分:對課堂氣氛的描寫的作用。
課堂氣氛與往日的不同
課堂氣氛:(往日) 喧鬧—— (今日)偏安安靜靜的 老師態度:罵——態度溫和
老師衣著:穿禮服,衣著隆重。
人 們:神色憂慮,少見的人也都來了。
渲染了一種嚴肅、莊嚴、悲憤的氣氛。
四、作業 :將本文縮寫成一篇兩百字左右的故事梗概。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電子版篇2
《最后一課》教案
學習目標:
1. 知識與能力:初步感知課文內容,認識課文字詞,了解課文主題。
表情朗讀,感受人物特點,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
2. 過程與方法:學生預習課文,了解課文內容。
教師搜集相關資料。
課堂教學采用質疑、討論、問答等方法。
3. 情感態度價值觀:學習法國人民熱愛祖國的情感和反抗侵略的堅強意志,從而更加熱愛 自己的祖國,熱愛祖國語言,發奮學習。
重點難點:通過問答討論,感受人物特點,理解含義深刻的語句。
感受課文表現的愛國主義感情。
教學突破:抓住小弗郎士的心理變化來理解課文的主題。
教學過程 :
1. 導入 新課: 請朗讀下面的詩歌,然后試著給這首詩取個名字:
怎忍看最后一眼/那一眼里全是眷戀/靜靜的是課堂/不平靜的是心中的波瀾/戰爭的音訊令人厭倦/多少雙眼睛把和平企盼/永遠不會忘記這一天/童年在瞬間長成成年/最后一課/是一頓難忘的最后晚餐
2. 背景介紹
1870年7月,歐洲爆發了普法戰爭。法王拿破侖三世為了阻遏普魯士用武力統一德意志各邦的行動,維護法國在歐洲的霸權,發動了這場戰爭。但不到兩個月,法軍大敗。普魯士軍隊長驅直入,包圍了巴黎。法國政府執行賣國政策,同普魯士簽定了屈辱的停戰協議,賠款50億法郎,并把阿爾薩斯和洛林東部地區割讓給普魯士。《最后一課》就是以剛結束兩年的普法戰爭為背景而創作的。
3. 初讀感知 學生速讀課文,然后談談閱讀后的初步感受。
4. 感受小弗郎士
(一)(1)讀一讀:找出幾個描寫小弗郎士的語句,劃一劃,有感情地讀一讀。
(2)寫一寫:品味已劃出的語句,并寫下自己的感受。
(3)談一談:把自己的感受在學習小組、班級里交流討論。
(二) 了解小弗郎士的心理變化,理解其愛國主義感情。
讀了課文后,你發現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課前后發生了哪些變化?你了解這些變化的原因嗎?
5. 體驗與反思
我們可以從小弗郎士身上得到什么有益的東西?你怎樣表現對我們祖國的熱愛?
6.課后作業
1.找幾句描寫韓麥爾先生的語句,讀一讀,寫一寫感受,談一談看法。
2.以韓麥爾先生為第一人稱,改寫課文中從上課到下課部分的內容。(提示:當韓麥爾先生看到鎮上居民來到教室聽課時會有什么感受?當他看到小弗郎士遲到時會想些什么?當他坐在椅子上一動不動時究竟在想些什么?教堂的鐘聲響起時他究竟想說些什么?)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電子版篇3
《過零丁洋》教案
教學目標:
1、檢查背誦。
2、學習《過零丁洋》、《浣溪沙》兩首詩,要粗知大意,把握思想感情。
3、有感情的背誦。
教學重點:有感情的背誦和默寫
教學難點:
1、對詩中警策語句的理解與鑒賞。
2、理解并鑒賞詩的精練概括的語言。
教學步驟:
一、檢查背誦《渡荊門送別》、《秋詞》、《赤壁》
二、學習《過零丁洋》
1、朗讀古詩
2、簡介作者及背景文天祥(1236—1283)字履善,一字宋瑞,號文山。吉州廬陵(今江西吉安)人。1256年(理宗寶佑四年)中榜上第一名。在賈似道當權時受排擠。1275年,元軍進攻臨安,宋朝廷下詔征勤王兵。任贛州知州的文天祥組成萬人的義軍,北上守衛。1276年任右丞相,被派往元軍營談判,被扣留。押解中在鎮江逃出,得到人民的幫助,流亡至通州(今江蘇南通),從海道到福建,與張世杰、陸秀夫等在福州擁生趙呈為帝,堅持抗元。1277年進兵江西收復了幾個縣城,使抗元形勢大力好轉。但不久為元軍所敗,退入廣東。1278年在五坡嶺(今廣東海豐北)被俘。元將張弘范叫他寫信招張世杰投降,遭拒絕,書《過零丁洋》詩以明志。1279年被送到大都(今北京),囚3年,途經威脅利誘,始終不屈。1283年1月9日(至元十九年十二月初九日)在柴市被害,從容就義。
此詩是文天祥的代表作,作與作者被俘后第二年。后來元軍統率張弘范再逼他寫信招降南宋在海上抵抗的將領張世杰等人,文天祥出此詩以明志杰。
3、討論:此詩首聯寫了個人和國家的哪兩件大事?
——一是在他21歲時,因科舉走入仕途;二是在國家危急存亡關頭,起兵勤王抗元。
4、頷聯兩句有何聯系?用了什么修辭?
——國家山河支離破碎,局勢危急,個人命運也動蕩不安,國家命運和個人命運緊密相連,歷經艱辛危苦。“風飄絮”形容國勢如柳絮飄散,無可挽回;“雨打萍”比喻自己身世坎坷如雨中浮萍漂泊無根,時起時沉。用了比喻的修辭。 5、頸聯上句追憶當年兵敗福建時,憂念國事的心情,下句寫目前不幸被俘的孤獨處境。詩歌很巧妙地借惶恐灘和零丁洋兩個地名,寫出了形勢的險惡和境況的危苦。可見,詩中“惶恐”、“零丁”具有雙層含義。
6、尾聯是千古傳誦的名句,抒發了作者怎樣的思想感情?
——作者直抒胸臆,表明自己以死明志的決心,充分體現他的民族氣節。
7、文天祥拒絕降元“留取丹心照汗青”,是個有骨氣的人,你能舉出類似的事例嗎?
——藺相如寧為玉碎,不為瓦全;蘇武執漢節牧羊十九年;民族英雄岳飛精忠報國最終死在風波亭上;朱自清寧可餓死也不吃美國的救濟糧;劉胡蘭在敵人鍘刀下慷慨就義。
8、你還能寫出哪些透著錚錚骨氣的名句?
——粉身碎骨渾不怕,要留青白在人間(明.于謙<<石灰吟>>);寧可枝頭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風中(宋.鄭思肖<<畫菊>>);安能摧眉折腰事權貴,使我不得開心顏(唐.李白<< 夢游天姥吟留別>>);生當作人杰,死亦為鬼雄(宋.李清照-烏江 );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徐悲鴻)
9、背誦這首詩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電子版篇4
一、導入談話
痛苦與快樂是人類永恒的話題,苦樂觀是一種人生觀,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苦樂觀。那么學者、思想家梁啟超在本文中是怎樣論述自己的苦樂觀的?(板書課題、作者)
作者沒有一般的談苦與樂,而是把論題集中在“最苦與最樂”上。(在“最”字上加點)
二、快速閱讀,整體理解
1、人生什么事最苦?作者是怎樣得出答案的?(從第1、2段中找答案)
2、人生什么事最樂?作者是怎樣引名言來論述的?(從第3段中找答案)
3、人們應該怎樣對待責任?(從第14、15段中找答案)
提示:
1、人生最苦的事,莫若身上背著一種未了的責任。作者先用了一串排比設問句,提出了關于人生痛苦的許多的答案,并且一一加以否定,然后再提出自己的觀點,自然貼切,水到渠成。
2、責任盡了,算是人生第一樂事。作者引用古語、俗語、孔子的話,從解除心理負擔,體會有活力的人間趣味這個側面,來論證自己的觀點。
3、應該像君子那樣,“把這種.種責任攬在身上”、“日日在那里盡責任”,而不是“將責任卸卻”。
三、精段研讀,品位語言
研讀第四段,明確如下要點:
1、“然則”--過渡銜接詞語。(聯系前一段的“翻過來看”,理解銜接嚴密的特點。)
2、“為什么孟子又說‘君子有終身之憂’呢?”--設問句、句中引用名言。(聯系1、3段開頭的設問體味大處著筆、語言凝重的特點;孟子的話“終身之憂”與前面“苦后是樂”說法似乎不一致,要正確理解。)
3、“曾子還說哩”--敘述語句,帶上語氣助詞“哩”。(聯系其他處的語氣助詞品位凝重中的輕靈。)
4、“那仁人志士的憂國憂民,那諸圣諸佛的悲天憫人”--對偶句。(從內容角度體味凝重;從詞句的容量角度體味簡練)
5、“苦中真樂”--苦樂觀。(與“苦樂循環”、與“盡責任”聯系起來看)
四、聯系生活,思考討論
1、聯系學校生活、家庭生活中自己感受,談談你對文中“苦樂循環”一句話的理解。
2、“知足常樂”的說法與本文中講的苦樂觀是否一致?為什么?
3、你所希望的的快樂是什么?你認為如何實現?
(要求聯系生活實際,鼓勵各抒己見)
五、課后研習,整理心得
1、搜集整理與第3、4段中的名言警句意思相近的格言、俗語、名句,注明出處;試試用來證明作者的苦樂觀。
2、寫一篇心得體會。
【板書設計】
最 苦 與 最 樂
梁啟超
最苦 最樂
貧?失意?老、死? 知足、安分、達觀(不苦) 現象
欠錢沒還 如釋重負
負 恩惠未報 盡 心安理得
責 得罪人沒賠禮 責 吃苦--真樂
任 該做沒做 任 (苦樂循環) 本質
勇于責任,不逃避責任,能享受真樂!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電子版篇5
教學目的
1.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文章主旨
2.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特點,學習寫景狀物的寫法。
3.自我反思,以積極樂觀的態度對待人生。
重點、難點
l.重點:把握文章脈絡,理解文章主旨
2難點:理解本文借物抒情的特點,學習寫景狀物的寫法。
教學時間一課時
課前準備
1.查字典,讀準下面加點詞的音。
迸濺出beng)忍俊不禁(jin)
仙露瓊漿(qiong)盤虬臥龍(qiu)
2.查工具書,解釋下面的生詞。
(l)迸濺:向外濺出或噴射。
(2)繁密:多而密。
(3)稀落:稀稀疏疏,出現得少。
(4)伶仃:孤獨,沒有依靠。
(5)酒釀;江米酒。
(6)挑逗:逗引,招惹。
(7)忍俊不禁:忍不住笑。忍俊:含笑。
(8)仙露瓊漿:形容鮮美的酒。
(9)盤虬臥龍:回旋地繞像臥著的龍。
3.閱讀全文,思考預習提示及課后練習。
課堂教學
一、導入
自然景物是豐富多彩、婀娜多姿的。它會令人心曠神怡,會令人浮想聯篇,感悟到人生的真諦。讀完《紫藤蘿瀑布》我們一定會更加熱愛大自然,熱愛我們的生命。本堂課我們主要解決如何讀懂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及如何賞析散文語言的問題。
二、整體感知
1.朗讀課文。(老師配樂范讀,學生聽讀思考)
2.問題設計:
A.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概括文章內容。
B.作者的思想感情是怎樣的?有什么變化?
C.作者由紫藤蘿瀑布對生命產生了怎么樣的感悟?
3.學生討論、交流,老師引導、歸納、明確:
讀懂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首先要理清文章的寫作思路,概括文章的內容,看看寫了什么物,從哪些方面寫的,突出了物的什么特點等。如本文寫的是紫藤蘿,從形、色、態、味幾個方面寫的,突出了紫藤蘿生長的旺盛,生機勃發的特點。文章又插敘了紫藤蘿在“十年浩劫”中被摧殘的不幸命運,結合下文的議論,我們可以理解作者是要表達“花會遭遇各種各樣的不幸,但一旦環境改變,它又會勃發出旺盛的生命力”的主題,字里行間洋溢著對其旺盛生命力的贊美。
其次,我們要有寫物是為了寫人的意識,要注意作者的感情變化,那往往是文章的行文線索。另外,我們在讀文章時要多問個為什么。如我們讀到作者由“焦慮和悲痛”變得“寧靜和喜悅”時,就應該問問:作者為什么“焦慮和悲痛”?又為什么變得“寧靜和喜悅”?因為作者寫的比較含蓄,要理解她為什么“焦慮和悲痛”,有必要補充寫作背景。(課件展示:宗璞一家,在“”中深受迫害,“焦慮和悲痛”“一直壓在”作者的心頭。這篇文章寫于1982年5月。當時作者的小弟身患絕癥,作者非常悲痛(1982年10月小弟病逝),徘徊于庭院中,見一樹盛開的紫藤蘿花,睹物釋懷,由花兒自衰到盛,感悟到生的美好和生命的永恒,于是寫成此文。)這樣我們就不難理解文中為什么要插敘在“十年浩劫”中紫藤蘿的不幸遭遇了。原來花的命運正是人的命運的象征。花能夠從不幸中走出來,以飽滿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長河中去,人難道不能嗎?作者正是從花的身上幡然悟出了人生的真諦,所以釋懷,變得“寧靜和喜悅”了。
再次,我們要注意作者對物和人發表的議論,那往往是文章的主旨和中心。如文中寫道:“花和人都會遇到各種各樣的不幸,但是生命的長河是無止境的。”這是畫龍點睛之筆,是文章形神的結合點。我們可以結合文意理解,它的意思是:不幸是生命的必然,我們不要囿于不幸,被不幸壓倒,而要珍惜生活,珍愛生命,像紫藤蘿一樣,以飽滿的生命力投身到生命的長河中去,讓生命更加絢麗多彩。因此文章結尾說:“我不覺加快了腳步。”
三、研讀與賞析
本文以“紫藤蘿瀑布”為題,但文章的主要內容顯然不僅僅是描寫紫藤蘿。作者面對盛開的紫藤蘿花,深受啟示,撫今追昔,感悟出深刻的人生哲理。這種寫法稱之為“借物抒情”。借物抒情,首先要根據表達的需要寫好物,請同學們認真研讀課文,看看作者是怎樣描寫紫藤蘿的。
1.提問:作者是從哪幾個方面描寫紫藤蘿的?寫作順序是什么?
討論并歸納:從四個方面寫。
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電子版篇6
《春風》教案
教學目標:
1.借助拼音認識10個生字,正確、工整地書寫6個字;認識偏旁“幾”(幾字頭兒)、折文兒;在閱讀中積累詞語。
2.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
3.了解春天的特點,感受春天的美麗。
教學重點:
正確、流利地朗讀課文,學習生字詞,初步認識春天的特征,背誦課文。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學準備:
教師:春天景象的圖片或動畫情景。
學生:搜集春天的圖片或照片。
教學過程:
一、聯系生活,導入新課
1. 聯系生活實際,說說你現在看到和感受到的是哪個季節,大自然有些什么變化。
2.板書課題,讀課題。
二、自讀兒歌,感知大意
學生借助拼音讀準字音,讀通課文,想想課文講了什么。
三、自主識字,學習生字詞語
1.同桌互讀課文,相互提醒要讀準的字音。
2.全班交流,提醒同學難讀的字音。教師相機出示生字詞語卡片,指導認讀。
3.開火車讀生字詞語,鞏固對生字字音的掌握。
四、朗讀課文,學習兒歌
1.抽學生朗讀兒歌,說說兒歌講了什么。
2.把你喜歡的詩句讀一讀,說說你為什么喜歡。
3.教師指導學生有感情地朗讀兒歌,要讀好兒歌中反復出現的詞語和表示春天特征的詞語。
五、誦讀兒歌,練習背誦
采取教師引讀,學生自讀、互讀的形式練習背誦。
六、拓展學習,仿寫兒歌
1.結合課后第二題,說說校園里的春天。
2.交流搜集的春景圖片資料,說說春天還有什么特點。
3.教師出示課文,如:(1)春風給柳樹梳頭發,梳出條條綠芽芽。(2)春風給風箏梳頭發,梳出……(3)春風……
學生獨立思考,小組交流,展示作品。組內同學合作,可以采取作詩、繪畫、朗誦等形式完成。
七、復習生字,指導寫字
1.抽讀認識的字和會寫的字。
2.自主擇字組詞語。
3.鼓勵學生用學過的識字方法記字形。
4.書寫要求會寫的字。提醒學生書寫這些應注意寫好的筆畫。
教師可重點指導書寫:朵、條、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