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冊數學課程教案模板
初中數學是很重要的,不論是函數還是基礎對于高中的數學來說都是一個打基礎的的階段。你知道初一數學教案如何寫嗎?這次小編給大家整理了初一下冊數學課程教案模板,供大家閱讀參考,希望大家喜歡。
初一下冊數學課程教案模板1
相交線與平行線
一、 知識結構
鄰補角:兩條直線相交所構成的四個角中,有公共頂點且有一條公共邊的兩個角是鄰補角。
對頂角:有一個公共端點一個角的兩邊是另一個角兩邊的反向延長線線。
對頂角性質:對頂角相等。
垂線:1.當兩直線相交,有一個夾角為90°時這兩條直線垂直. a⊥b 讀做a垂直于b 垂足為O
2.兩直線相交構成四個夾角相等,兩直線互相垂直。其中一條直線叫做另一條直線的垂線。 垂直性質1: 過一點有且僅有一條直線,與以已知直線垂直。
垂直性質2:連接直線外一點與直線上各點的所有線段中,垂線段最短。
平行線定義:在同一平面內永不相交的兩條直線。 記作a∥b 讀作:a平行于b
平行線公理:
1.經過直線外一點,有且只有一條直線于已知直線平行。
2.如果兩條直線都與第三條直線平行,那么這兩條直線也互相平行
平行判定方法:
1.同位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如果 ∠1=∠2 那么a∥b
2.內錯角相等,兩直線平行 如果∠2=∠3那么a∥b
3.同旁內角互補,兩直線平行。 ∠ A+∠B=180° 那么兩直線平行。
平行線的性質:
1.兩直線平行,同位角相等。 ∵a∥b ∴∠1=∠2
2.兩直線平行,內錯角相等。 ∵a∥b ∴∠3=∠4
3.兩直線平行,同位角互補 ∵a∥b ∴∠3+∠4=180°
命題:判斷一件事情的語句。
1.命題的結構,命題由題設(已知事項或條件)推出的結論(由已知事項推出的事項)
2.任何命題都可以改寫成如果那么的形式,如果后面引導題設,那么后面引導結論。
真命題:題設成立,結論成立
假命題:題設成立,結論不成立
兩點之間的距離:連接兩點的線段的長度叫做兩點間的距離。
兩條平行線間的距離:同時垂直于兩條平行線,并且夾在這兩條平行線間的垂線段,叫做這兩條平行線的距離。平行線間的距離,處處相等。
平移:在平面內,將一個圖形沿某個方向移動一定的距離,圖形的這種移動叫做平移平移變換,簡稱平移。
1.平移不改變物體的大小○2.平移前后對應點的直線相等:且互相平行。 ○
對應點:平移后得到的新圖形中每一點,都是由原圖形中的某一點移動后得到的,這樣的兩個點叫做對應點。
初一下冊數學課程教案模板2
相交線
[教學目標]
1. 通過動手、操作、推斷、交流等活動,進一步發展空間觀念,培養識圖能力,推理能力和有條理表達能力
2. 在具體情境中了解鄰補角、對頂角,能找出圖形中的一個角的鄰補角和對頂角,理解對頂角相等,并能運用它解決一些簡單問題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鄰補角與對頂角的概念.對頂角性質與應用
難點:理解對頂角相等的性質的探索
[教學設計]
一.創設情境 激發好奇 觀察剪刀剪布的過程,引入兩條相交直線所成的角
在我們的生活的世界中,蘊涵著大量的相交線和平行線,本章要研究相交線所成的角和它的特征。
觀察剪刀剪布的過程,引入兩條相交直線所成的角。
學生觀察、思考、回答問題
教師出示一塊布和一把剪刀,表演剪布過程,提出問題:剪布時,用力握緊把手,兩個把手之間的的角發生了什么變化?剪刀張開的口又怎么變化?
教師點評:如果把剪刀的構造看作是兩條相交的直線,以上就關系到兩條直線相交所成的角的問題,
二.認識鄰補角和對頂角,探索對頂角性質
1.學生畫直線AB、CD相交于點O,并說出圖中4個角,兩兩相配
共能組成幾對角?根據不同的位置怎么將它們分類?
學生思考并在小組內交流,全班交流。
當學生直觀地感知角有“相鄰”、“對頂”關系時,教師引導學生用
幾何語言準確表達
有公共的頂點O,而且 的兩邊分別是 兩邊的反向延長線
2.學生用量角器分別量一量各角的度數,發現各類角的度數有什么關系?
(學生得出結論:相鄰關系的兩個角互補,對頂的兩個角相等)
3學生根據觀察和度量完成下表:
兩條直線相交 所形成的角 分類 位置關系 數量關系
教師提問:如果改變 的大小,會改變它與其它角的位置關系和數量關系嗎?
4.概括形成鄰補角、對頂角概念和對頂角的性質
三.初步應用
練習:
下列說法對不對
(1) 鄰補角可以看成是平角被過它頂點的一條射線分成的兩個角
(2) 鄰補角是互補的兩個角,互補的兩個角是鄰補角
(3) 對頂角相等,相等的兩個角是對頂角
學生利用對頂角相等的性質解釋剪刀剪布過程中所看到的現象
四.鞏固運用例題:如圖,直線a,b相交,求___的度數。
[鞏固練習](教科書5頁練習)已知,如圖,求:____的度數
[小結]
鄰補角、對頂角.
[作業]課本P9-1,2P10-7,8
[備選題]
一判斷題:
如果兩個角有公共頂點和一條公共過,而且這兩個角互為補角,那么它們互為鄰補角( )
兩條直線相交,如果它們所成的鄰補角相等,那么一對對頂角就互補( )
二填空題
1如圖,直線AB、CD、EF相交于點O, 的對頂角是____ , 的鄰補角是______
若 : =2:3, ,則 =
2如圖,直線AB、CD相交于點O
則_______
初一下冊數學課程教案模板3
教學目標
1.能結合實例,了解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相關概念。
2.讓學生在探索活動中體會化陌生為熟悉,化復雜為簡單的“轉化”思想方法。
3.提高分析問題的能力,增強數學應用意識,體會數學應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1..不等式組的解集的概念。
2.根據實際問題列不等式組。
教學方法
探索方法,合作交流。
教學過程
一、引入課題:
1.估計自己的體重不低于多少千克?不超過多少千克?若沒體重為x千克,列出兩個不等式。
2.由許多問題受到多種條件的限制引入本章。
二、探索新知:
自主探索、解決第2頁“動腦筋”中的問題,完成書中填空。
分別解出兩個不等式。
把兩個不等式解集在同一數軸上表示出來。
找出本題的答案。
三、抽象:
教師舉例說出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什么是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集。(滲透交集思想)
四、拓展:
合作解決第4頁“動腦筋”
1.分組合作:每人先自己讀題填空,然后與同組內同學交流。
2.討論交流,求出這個不等式的解集。
五、練習:
P5練習題。
六、小結:
通過體課學習,你有什么收獲?
七、作業:
第5頁習題1.1A組。
選作B組題。
后記:
1.2一元一次不等式組的解法
初一下冊數學課程教案模板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技能
結合具體實例,進一步認識三角形的概念,掌握三角形三條邊的關系.
2.過程與方法
通過觀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動,發展空間觀念,推理能力和有條理地表達能力.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聯系學生的生活環境、創設情景,幫助學生樹立幾何知識源于實際、用于實際的觀念,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教學重點難點:
1.重點
讓學生掌握三角形的概念及三角形的三邊關系,并能運用三邊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2.難點
探究三角形的三邊關系應用三邊關系解決生活中的實際問題.
教學設計:
本節課件設計了以下幾個環節:回顧與思考、情境引入、三角形的概念、探索三角形三邊關系、練習應用、課堂小結、探究拓展思考、布置作業.
第一環節 回顧與思考
1、如何表示線段、射線和直線?
2、如何表示一個角?
第二環節 情境引入
活動內容:讓學生收集生活中有關三角形的圖片,課上讓學生舉例,并觀察圖片.
活動目的:讓學生能從生活中抽象出幾何圖形,感受到我們生活在幾何圖形的世界之中.培養學生善于觀察生活、樂于探索研究的學習品質,從而更大地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
第三環節 三角形概念的講解
(1)你能從中找出四個不同的三角形嗎?
(2)與你的同伴交流各自找到的三角形.
(3)這些三角形有什么共同的特點?
通過上題的分析引出三角形的概念、三角形的表示方法及三角形的邊角的表示方法.并出兩道習題加以練習,從練習中歸納出三角形的三要素和注意事項.
第四環節 探索三角形三邊關系
第一部分 探索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
活動內容:在四根長度分別是8cm、10cm、15cm、20cm的小木棒中選三根木棒擺三角形.學生統計能否擺成三角形的情況.
第二部分 探索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
活動內容:通過讓學生測量任意三角形三邊長度來比較兩邊之差與第三邊的關系,教師通過幾何畫板驗證,從而得出結論.
第五環節 練習提高
活動內容:
1.有兩根長度分別為5厘米和8厘米的木棒,用長度為2厘米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長度為13厘米的木棒呢?
2.如果三角形的兩邊長分別是2和4,且第三邊是奇數,那么第三邊長為 .若第三邊為偶數,那么三角形的周長 .
3.有兩根長度分別為5cm和8cm的木棒,用長度為2cm的木棒與它們能擺成三角形嗎?為什么?長度為13cm的木棒呢?動手擺一擺.學生回答完上面問題后想一想能取一根木棒與原來的兩根木棒擺成三角形嗎?
第六環節 課堂小結
活動內容:學生自我談收獲體會,說說學完本節課的困惑.教師做最終總結并指出注意事項.
學生對本節內容歸納為以下兩點:
1.了解了三角形的概念及表示方法;
2.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和大于第三邊,三角形的任意兩邊之差小于第三邊.
注意事項為:判斷a,b,c三條線段能否組成一個三角形,應注意:a+b>c,a+c>b,b+c>a三個條件缺一不可.當a是a,b,c三條線段中最長的一條時,只要b+c>a就是任意兩條線段的和大于第三邊.
第七環節 探究拓展思考
1.若三角形的周長為17,且三邊長都有是整數,那么滿足條件的三角形有多少個?你可以先固定一邊的長,用列表法探求.
2.在例1中,你能取一根木棒,與原來的兩根木棒擺成三角形嗎?
3.以三根長度相同的火柴為邊,可以組成一個三角形,現在給你六根火柴,如果以每根火柴為邊來組成三角形,最多可組成多少個三角形?試試看.
第八環節 作業布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