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級上冊的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小編帶來地理七年級上冊的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地理七年級上冊的教案 篇1
一、課型:新授課
二、課時安排:第1課時
三、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
通過地形圖引導學生分析亞洲河流特征,并找出亞洲境內著名的湖泊。
讓學生從歐洲氣候和地形入手解釋歐洲河流特征,了解歐洲著名的河流。
過程與方法:
培養學生從地圖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以及從課外書籍上獲取地理知識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通過咸海以及亞歐人口問題的學習,對學生進行可持續發展的環境理念教育。
四、重點、難點:
亞洲、歐洲的主要河流和湖泊。
五、教學方法:
綜合法、讀圖分析法、對比分析法、創設情境法、自學指導法
六、教學媒體:
教學掛圖、板圖、多媒體
七、教學過程:
(一)、復習上節課內容。
請說說你了解西亞。(學生回憶,并回答。)
(二)、導入新課
在我們的地球上有這樣一個地區,它的面積比我國的陸地面積稍大,卻分布著30多個國家,其中有不少國家的面積十分狹小,被人們稱為“袖珍國”、這個地區是資本主義工業化最早的地區,也是目前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之一。這里還曾經是歷史上第一、二次世界大戰的策源地。這個地區的旅游資源聞名遐爾,吸引了無數的各國游客。這就是歐洲(通過簡單介紹引起學生興趣。)
板書課題:第四節 歐洲西部
(三)、講授新課
地理位置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說明:緯度位置——大部分在35N~70N之間海陸位置——位于歐洲的西部, 北鄰北冰洋、南臨地中海西臨大西洋、半球位置——東半球、北半球
輪廓、范圍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說明:像亞歐大陸向西突出的大半島,三面環海海岸線非常曲折,多半島、島嶼、內海和海灣是世界上海岸線最曲折的地區半島:斯堪的納維亞半島、伊比利亞半島、亞平寧半島、巴爾干半島島嶼:大不列顛島、愛爾蘭島、冰島內海(海灣):北海、波羅的海、挪威海海峽:直布羅陀海峽、英吉利海峽
主要國家、首都
展示掛圖歐洲西部
提問:請說出各國的首都
英國——倫敦 法國——巴黎 德國——柏林 意大利——羅馬 荷蘭——阿姆斯特丹挪威、 瑞典、芬蘭、西班牙、葡萄牙、奧地利、瑞士、希臘、梵蒂岡、摩納哥、圣馬力諾、列支敦士登、馬耳他、安道爾四.
指導學生按照以前所學的方法分析地形特征、河流特征、氣候特征。
地形特征
通過分析地形圖,著重強調以平原為主的地形,四個主要地形區及分布特點。了解歐洲各國。
南北兩側是山脈,中部是西歐平原、波德平原
主要河流
分析萊茵河、多瑙河
解答書上活動探討
氣候特征
深受大西洋濕潤西風的影響,形成溫帶海洋性氣候和地中海氣候。
(四)總結:
利用地圖簡單總結。
(五)作業:
利用填充圖冊15頁,目標檢測上的題目作為練習
板書設計
歐洲西部(1)
地理位置
輪廓范圍
地形特征
主要河流
氣候特征
地理七年級上冊的教案 篇2
一、教學目標
共同完成七年級下冊地理教學任務,讓學生掌握各類基礎地理知識,提升學生的觀察能力、發展學生學習潛能,增加對世界各地地理知識的認識,讓學生們養成互助、合作、共同進步的良好精神狀態。
二、教材分析
第一章認識大洲
本章主要內容是了解亞洲、歐洲、非洲、南北美洲、大洋洲、南極洲的地理位置,學習并掌握其地形、氣候、河流、人口等知識。本章的重點內容是七大洲的地理位置、地形特點、氣候特點。難點是比較七大洲的氣候以及影響七大洲氣候的因素。
第二章了解地區
本章主要內容是學習并掌握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及南北兩極的有關的地理知識。包括地理位置、地形、氣候、資源、人文、經濟等。本章的重點內容是掌握東南亞、南亞、西亞、歐洲西部的地形與氣候,以及南北兩極的地理概況。難點是以上各地的地理位置與氣候差異對農業的影響。
第三章走近國家
本章主要是學習并掌握世界上的一些主要國家,如美國、俄羅斯、日本、法國、澳大利亞等。了解其地理位置、地形地貌、資源氣候、經濟文化等。本章的重點是掌握以上各國的地形特點和典型的氣候特點,掌握各國重要的自然資源。難點是美國的農業帶的分布。
三、重點、難點:
1、初步學會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各大洲的地形特征和氣候特征;
2、初步學會運用地圖和相關資料,說出幾個大國的人文特征,能簡單分析人—地內在關系;
3、初步學會國家和地區的分析方法;
四、教學措施
1、認真鉆研教材,理清知識結構和教學思路,把握教材重點、難點。運用現代化教學設施,制作教學道具等,創設教學情境,設置多種課堂教學模式,從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調動學生的主觀能動性和積極性,變被動學習為主動探究。
2、強化學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訓練,鞏固學生讀圖、填圖和繪圖的能力。利用地圖、地理填充圖增強學生的感性認識,強化理性認識。同時做到教學過程中做到穿插回憶前面所學知識,增強知識的橫向和縱向聯系,幫助學生形成比較系統的知識結構,為今后的繼續學習作好鋪墊。
3、培養學生運用地理知識、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組織好課堂教學,面向全體學生。注意收集學生反饋的信息,并及時解決學生存在的問題,激發學生情感,創造良好的課堂學習氛圍和融洽的師生情感,從而更好的引導學生積極主動的學習。
4、開展多種豐富多彩的課余活動,充分利用電視、網絡等設施,多方位不斷拓寬學生的知識面,為課堂教學注入新鮮的血液。
五、教學進度
教學內容課時安排周次
第六章第一節自然環境21
第二節人文環境22
第七章第一節日本23
第二節東南亞34—5
第三節印度36
第四節俄羅斯37—8
第八章第一節中東28—9
第二節歐洲西部29—10
期中考試11
第三節撒哈拉以南的非洲312
第四節澳大利亞213
第九章第一節美國314—15
第二節巴西215—16
第十章極地地區217
期末復習418—19
期末考試20
地理七年級上冊的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了解亞洲的位置、范圍、政區劃分以及地形河流概況。
能力目標:
1.通過對亞洲的學習,使學生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如學會讀圖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學會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某一區域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運用地圖及有關資料歸納出大洲的地形、氣候、河流特點,并分析其相互關系。
2.通過地圖和資料,嘗試從不同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發展發散思維。
3.通過小組合作學習的方式,培養探究意識和與人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通過對亞洲自然風貌的學習以及用歌曲強化氛圍,培養學生對大自然的熱愛,對于我們生活的大洲的自豪感。
教學重點:
通過對亞洲的學習,掌握認識大洲的基本方法。
教學難點:
學會正確描述大洲的地理位置特點,運用地形圖和地形剖面圖描述區域某一地勢變化及地形分布特點。
教學準備:
掛圖、地形名稱卡片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你知道世界上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洲是哪一個嗎?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世界陸地的最低點在哪嗎?在哪一個大洲?
你知道中國在哪一個大洲嗎?
對,以上所有的答案都在我們生活的這個大洲—亞洲。
從這節課開始,我們學習的對象將由上學期通觀全球,轉向距離我們周邊的世界越來越近的地理環境,從某一大洲,深入到某一政區,再具體到某一國家。
講授新課:
一、世界第一大洲
認識一個大洲,先要從“在哪里”入手,也就是明確位置,搞清楚范圍、邊界。
那么,應當如何描述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呢?
[活動]:P3
1.讀圖6.1《亞洲在世界中的位置》,描述亞洲在東西半球、南北半球中的位置。(絕大部分在東半球、北半球)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找出亞洲的緯度位置
[教師利用“亞洲地形”掛圖進行確認]
①最北:81°N;最南:11°3′S;
②最東:169°40′W;最西:26°3′E
3.讀圖6.2、6.3,你可以從哪些方面說明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小組討論]
1.計算:
a.跨緯度數(約92°,大部分在北半球,跨寒、溫、熱三帶)
b.地球上緯度相差1度,距離約110千米,則亞洲南北距離(10120千米)
c.跨經度數(約164°,大部分在東半球)
d.比較和其他大洲的東西距離。
2.讀圖6.3《七大洲面積比較》,亞洲面積是多少,相當于幾個歐洲和南極洲面積之和? (三個歐洲和一個南極洲面積之和)
得出結論:
為什么說亞洲是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活動]
1.角色扮演──亞洲的鄰居(讀圖6.2《亞洲的范圍》)
前后7人為一小組,以中心課桌為亞洲,確定教室的北方,請該課桌周邊的同學依據地圖,說明自己應扮演哪一大洲或哪一大洋,并報出自己的方位,并按與亞洲的相鄰關系調整前后左右的距離。
2.讀圖6.2《亞洲的范圍》,仍由周邊同學說出自己所扮演的大洲與亞洲的分界線
亞歐分界:烏拉爾山-烏拉爾河-里海-大高加索山脈-黑海-土耳其海峽
亞非分界:蘇伊士運河
亞-北美分界:白令海峽
3.通常,亞洲按照地理方位還可以劃分為6個區域。
讀圖6.4《亞洲地理分區》,結合圖6.5《亞洲地形、政區》,回答問題:
①新、馬、泰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②世界第二人口大國—印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③阿富汗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④北亞部分屬于哪個國家的領土范圍
⑤哈薩克斯坦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
⑥中國屬于亞洲的哪個地理分區,這個地理分區還包括哪些國家
區域地理特征的學習通常要分為自然和人文兩方面。下面我們就要看看亞洲這里最重要的自然特征有哪些。
二、地形和河流
[播放《亞洲雄風》歌曲,提問]從這首熟悉的歌曲里,你聽到亞洲的大自然里有什么了嗎?你感受到了亞洲的驕傲在哪里了嗎?
[復習地形圖的閱讀方法]地形圖依據什么來分層設色的?每種顏色各代表什么高度?(讀海深陸高表)基本地形有哪五種?
[活動]P5
結合讀圖6.5和P.5閱讀材料,全班分成兩組做一次亞洲之旅:
沿途說出你將經過哪些國家?哪些地形區?大致海拔高度是多少?有可能見到什么樣的自然景觀?或哪些世界之最或亞洲之最的地形?
1.請一組同學沿東經80度,從北向南做旅行,另一組同學沿沿北緯30度,從東向西做旅行。(前后左右同學可“結伴而行”)請沿途紀錄所經國家、地形區,所見到的地貌環境和地形特征(地名、海拔、景觀等)。
2.每組學生依次上前指掛圖描述所經地區名稱、景觀及海拔高度。全班對描述面、語言最流暢的同學予以鼓掌激勵。
3.“造型活動”:
(教師課前準備好以上地區的名稱卡片,平原、高原、山地分別采用不同的顏色,如綠色、紅色、黃色)
以上同學手拿卡片依次站成南北向和東西向兩排,交叉成十字。教師提出“造型要求”:
各人以膝蓋處為海平面,腰部為海拔20_米,頭部為4000米,請以上同學將手中的地形卡片舉放在最合適的位置。
從同學們的描述及演示,能否得出亞洲地形大勢有什么特點?(地形復雜多樣,地勢中間高,四周低,)
[引導學生閱讀地形剖面圖]
同學們演示的地形高低起伏,即地勢狀況,大家一目了然。如科學的按垂直坐標和水平坐標標注在圖上就成為沿北緯30度和沿東經80度的地形剖面圖。(見p.6圖6.7)
[提問]亞洲河流眾多,依據以上特點,亞洲的河流大多應從哪個方位發源,流向哪里?(呈輻射狀,由中心流向四周)
總結: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2.主要地形區:西西伯利亞平原、東北平原、華北平原、恒河平原、印度河平原、青藏高原、帕米爾高原、伊朗高原、德干高原
3.主要河流:
太平洋—長__、黃河、湄公河
印度洋—印度河、恒河、伊洛瓦底__
北冰洋—鄂畢河、葉尼塞河,
板書設計,世界第一大洲
1.跨緯度(跨寒、溫、熱帶)
2.東西距離
3.面積(4400千米)
二、地形和河流
1.地形大勢:中部高,四周低,河流呈放射狀
地理七年級上冊的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讓學生說出兩極地區的地理位置和特殊的自然環境特征,理解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2、使學生學會判讀極地投影圖,并能根據兩極地區的氣溫特征比較兩極自然環境的差異。
3、通過書中實例,讓學生感受到科學家熱愛科學,不畏艱險,勇于探索的精神,并增強他們保護兩極地區環境的意識和熱愛祖國的情感。
教學重點
1、極地地區的地理位置和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2、在兩極地區開展科學考察和環境保護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
兩極自然環境的特殊性。
教學準備
教師
計算機或實物投影儀、兩極地區投影圖。
學生
1、收集有關兩極地區的自然景觀和生物資源的圖片、資料。
2、歷史上人類對兩極考察活動的圖片。
3、日本捕鯨的資料、照片。
課時安排
2課時
教學設計
師生活動提示和建議
第一課時
導入新課
教師:前面我們學過分別位于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國家和地區,今天我們來學習同時位于東半球和西半球的地區──極地地區。
問題:
1、假設我們要建一座四面朝南的房子,應建在何處?相反要建四面都向北的房子呢?
2、同學們了解兩極地區嗎?說說你們對南極和北極地區的印象。
3、南極和北極地區的代表動物分別是什么?
板書:一、冰雪覆蓋的地區
極地地區的位置和范圍。
教師:掛兩極地區的投影圖,指導學生看教材P100~101,讀圖10.1“北極地區”和圖10.2“南極地區”。
學生活動步驟
1、找出北極圈和南極圈,并說出北極地區和南極的緯度范圍。
2、研討緯度位置對極地地區自然環境的影響?
3、對圖10、5(“南、北極地區氣溫比較”)進行對比分析。
4、讓學生將南北極的氣溫和人體體溫以及水的冰點來對比,突出極地地區環境的惡劣程度。
通過提問來引導學生對極地地區產生興趣。讓學生學會在極地地區辨別方向的方法。
展示各組收集的有關兩極的資料和圖片,并展開討論,充分發揮學生的想像力。
學生在教師指導下讀圖,指出環繞北冰洋的大洲和環繞南極大陸的大洋名稱。
極地地區位于66.5°~90°的廣大地區,緯度位置屬于高緯度,這對極地地區自然環境有著直接的影響,造成兩極地區氣溫低下。通過對比南極地區和北極地區的氣溫,使學生了解南極地區的平均氣溫和最低氣溫均比北極地區低。
兩極地區自然環境特征。
讓學生閱讀P102的兩則閱讀材料,并展示自己收集的有關極地地區的.資料、圖片。比較兩極自然環境的異同。
學生活動步驟
1、把學生分成兩個大組,一個組代表北極地區,一個組代表南極地區。
2、給5分鐘時間讓學生閱讀教材內容和閱讀材料。
3、各組選代表展示自己收集的資料和圖片,并進行對比,討論。
4、用紙列表比較出北極地區、南極地區在自然環境上的異同點。
教師:下面請小組代表上黑板填寫下表。
附表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自然環境的對比
異同點北極地區南極地區
相同點
不同點
教師小結
北極中心──北冰洋;南極中心──南極大陸。兩極地區終年嚴寒,即使是在暖季時,也是冰天雪地。相比之下南極地區的環境更加惡劣,被稱為地球上的“寒極”,因大部分地區覆蓋著很厚的冰層,素有“冰雪高原”之稱,另外還被稱為地球上的“白色沙漠”和“風庫”。讓學生借助書上的描述、材料和自己找的資料進行自主學習,培養學生收集整理資料的能力。并能通過對比,找到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在自然環境上的異同。
提醒學生注意比較北極地區和南極地區地表的不同,以及兩地在降水量、風速等方面的差異。
表格畫在黑板上,學生填完后注意訂正和點評。
第二課時
新課導入
教師:同學們通過前面知識的學習,可能會感到兩極地區的自然環境與我們所生活的地方有很大的不同,充滿了神秘之處。正因為如此,長期以來,人類從未停止對它的認識過程。
板書:二、科學考察的寶地
教師:南極遠離人類的居住地,自然條件又非常惡劣,但每年都有大批科學家去考察。下面給每組布置一個題目,分組討論后,推出一個代表發言。
第一組:人們最初去南極是出于什么目的?現在的目的又是什么?
第二組:南極有哪些自然資源?南極大陸地下的煤是怎么形成的?反映了什么樣的氣候環境?
第三組:南極大陸的冰雪具有什么科研和利用價值?
第四組:為什么把南極地區稱為“天然實驗室”?
學生活動步驟
1、猜想。
2、組內討論發言。
3、老師巡察提示。
4、小組代表發言。
5、其他同學補充或發表不同看法。
6、老師參與總結。
(微機或投影儀展示)
圖片1我國考察隊員手舉五星紅旗站在南極大陸上。
圖片2我國“長城站”和“中山站”的照片。
圖片3“雪龍號”考察船航行在大海上的照片。
教師:同學們在平時讀書、看電視中,可能知道我國在南極建立的兩個考察站的名稱。下面,我們請兩個同學來發布下面兩條新聞,大家在聽的時候請思考下面的問題。
(問題)1、為什么兩次建站的時間都選在2月?
2、我國南極考察船從我國出發時,應該選擇什么季節最好?
學生活動步驟
1、(老師啟發)南極被稱為“寒極”“冰雪大陸”和“風庫”,因此在建考察站的時候應該注意什么?
2、(學生回答)避開大風大雪溫度最低的季節。
3、(老師啟發)南半球的季節在月份上與北半球有什么不同?
4、(學生回答)與北半球相反。2月份是南半球最溫暖的季節,而且2月份南極大陸白晝時間長。
5、(老師啟發)我國考察船到南極要行駛1~2個月。
6、(學生回答)考察船應該在我國冬季(12月或1月)出發最好。
(把全班同學分成四大組)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和合作學習能力。增強學生探究科學奧秘的興趣。
鼓勵學生積極思考,對各種答案盡量進行鼓勵。
創設情景,激發興趣。
提示學生在圖10、2上找到“長城站”和“中山站”。
教師:北極地區中間是北冰洋,周圍是陸地和島嶼,終年冰封,但不如南極冷。隨著石油、天然氣等資源的發現和開采,加上其獨特的地理位置,人類對北極地區的科考越來越頻繁。
下面按剛才的分組,每組推舉兩個同學上臺來展示收集的兩極地區考察活動的圖片并作介紹。
學生活動步驟
1、選最好的圖片和一次考察活動介紹。(其中第一組介紹書上的閱讀材料“穿越南極”,第二、第三組另選一次南極考察活動介紹,第四組介紹北極考察活動)
2、每組兩人上臺介紹,其他人可補充。
3、要求介紹完后談談自己的體會和收獲。
三、極地的保護與和平利用
教師:兩極地區有大量的生物資源,比如南極地區的鯨魚,北極地區的北極熊、海豹、海象、海獅等。近年來,由于商業利益的驅動,南極地區鯨魚遭到濫捕濫殺,已陷入危機之中。人類應該怎樣合理利用兩極地區的資源?我們中學生在環保上應該怎么做呢?
下面我們舉行一場辯論賽,一、二組為正方(綠色和平組織),觀點是進行科學研究并不需要每年如此大規模地捕鯨,更何況現代科研手段并不需要通過被殺死的鯨來進行科學研究;三、四組為反方(日本),觀點是捕鯨是為了科學研究,而鯨肉食品只是科學研究的副產品。
學生活動步驟
1、每方四個選手,根據收集的資料準備。
2、雙方陳述觀點。
3、自由答辯。
4、結束陳述。
5、教師點評并小結:面對著最后一塊凈土,我們應該采取什么措施?一是簽訂條約,比如《南極條約》的簽訂。和平利用,共同保護兩極的生態環境;二是加強個人的環保行為。作為一名中學生,我們應該在環保上做出自己的貢獻。在提前布置收集資料、圖片的時候,有目的地按小組布置。該活動著重檢查學生收集資料的情況,培養自主學習能力。同時讓學生理解科學家不畏艱難,勇攀科學高峰的精神。
將第一排桌子反轉,作為辯論席。
每個環節時間一般控制在2~3分鐘。
培養學生的環境保護意識和可持續發展的觀點。
我國于1983年正式加入《南極條約》。
地理七年級上冊的教案 篇5
一、教學內容
選自(浙江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七年級第二冊。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學生在小學和七年級第一冊對靜態地球的認識及九大行星繞日運動初步了解的基礎上,繼續通過探究讓學生體會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以及由此體驗太陽的東升西落和晝夜交替的規律,同時,也為后面學習地球的公轉做好準備。是學生對地球原有認識的沿伸(從原來認識的靜態的地球——到動態的地球)。
三、學生分析
我校地處衢江區的山區,學生對天文、地理方面知識了解的比較少;初一學生對空間想象能力也較弱。但學生對天文方面知識有濃厚的興趣。
四、設計理念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及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突出科學探究體現科學本質,注重學生發展。)
本課的設計以皮亞杰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認識來源于動作(活動),來源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將個體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分為同化、順應、平衡和自我調節等環節。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故本人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出現,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對當前知識有效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努力體現如下特征:
1、強調創設情境并使學生進入情景。
2、強調組織學生進行協作學習活動。
3、強調為學生提供多種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和進行問題研究。
4、強調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利用小組合作模擬形式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喜悅與樂趣。
5、強調學生進行意義建構。
五、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旋轉特征。
2、通過模擬實驗觀察和討論。了解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知道晨昏線的含義及晝夜交替周期。
3、通過模擬地球自轉及其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樂于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六、教學用具
地球儀、十字方向標、礦燭、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組,地球自轉及晝夜現象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激發引入
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的家園,你們對我們的家園——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師:同學們對地球了解的確實不少,現在我有一個問題哪個同學是否能幫我解疑?我們常看到太陽周而復始地東升西落,是太陽繞地球旋轉造成的嗎?
(常見的先入錯誤概念與科學的正確概念發生沖突,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不對,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師: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轉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來探究《地球的自轉》。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轉
師:請同學們轉動地球儀,看看地球儀有幾種轉動方向?
生:(通過轉動地球儀)有自西向東和自東向西兩種。
提出問題:
師:地球究竟是繞地軸自西向東還是自東向西旋轉呢?
建立假設:
學生假設:
1、地球自西向東旋轉。
2、地球自東向西旋轉。
設計實驗檢驗假設:
師:如何來設計實驗檢驗我們的假設呢?
(根據以上的猜測假定太陽不動,用點燃的礦燭代表太陽,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儀,在“地球儀”上某點貼上十字方向標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標中間插上一火柴代表觀察者。)
師:怎樣檢驗我們的假設是否正確呢?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以觀察者看到太陽是否是東升西落為標準。)
方案一:猜測地球自西向東旋轉。
方案二:猜測地球自東向西旋轉。
(學生進行探究,教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師:請各組派一代表匯報探究的結果,進行組間交流。
地理七年級上冊的教案相關文章:
★ 七年級教案模板
★ 高中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