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七年級個人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小編帶來地理七年級個人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地理七年級個人教案 篇1
一、教學內容
選自(浙江版)義務教育課程標準實驗教科書《科學》七年級第二冊。
二、教材分析
教材是學生在小學和七年級第一冊對靜態地球的認識及九大行星繞日運動初步了解的基礎上,繼續通過探究讓學生體會地球自西向東的自轉,以及由此體驗太陽的東升西落和晝夜交替的規律,同時,也為后面學習地球的公轉做好準備。是學生對地球原有認識的沿伸(從原來認識的靜態的地球——到動態的地球)。
三、學生分析
我校地處衢江區的山區,學生對天文、地理方面知識了解的比較少;初一學生對空間想象能力也較弱。但學生對天文方面知識有濃厚的興趣。
四、設計理念
根據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目標,及科學課程的基本理念和設計思路(突出科學探究體現科學本質,注重學生發展。)
本課的設計以皮亞杰為代表的建構主義學習理論為指導。建構主義理論認為認識來源于動作(活動),來源于主客體的相互作用將個體認知結構的建構過程分為同化、順應、平衡和自我調節等環節。建構主義學習環境包含情境、協作、會話和意義建構四大要素。故本人在這節課的教學中教師以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出現,利用情境、協作、會話等學習環境要素,充分發揮學生的主動性、積極性和首創精神,最終達到對當前知識有效的意義建構的目的。在教學設計過程中努力體現如下特征:
1、強調創設情境并使學生進入情景。
2、強調組織學生進行協作學習活動。
3、強調為學生提供多種資源,讓學生自主學習和進行問題研究。
4、強調通過探究式教學方法,利用小組合作模擬形式讓學生體驗科學探究的過程喜悅與樂趣。
5、強調學生進行意義建構。
五、教學目標
1、通過實驗探究了解地球自西向東繞地軸旋轉特征。
2、通過模擬實驗觀察和討論。了解晝夜現象和晝夜交替現象的產生,知道晨昏線的含義及晝夜交替周期。
3、通過模擬地球自轉及其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培養學生主動探究、樂于合作與交流的能力。
六、教學用具
地球儀、十字方向標、礦燭、火柴、白色的乒乓球十四組,地球自轉及晝夜現象課件。
七、教學過程
(一)激發引入
師:同學們地球是我們的家園,你們對我們的家園——地球了解有多少呢?
師:同學們對地球了解的確實不少,現在我有一個問題哪個同學是否能幫我解疑?我們常看到太陽周而復始地東升西落,是太陽繞地球旋轉造成的嗎?
(常見的先入錯誤概念與科學的正確概念發生沖突,激發學生的興趣。)
生:不對,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師:地球究竟是如何自轉的呢?今天就讓我們共同來探究《地球的自轉》。
(二)探究(1)地球的自轉
師:請同學們轉動地球儀,看看地球儀有幾種轉動方向?
生:(通過轉動地球儀)有自西向東和自東向西兩種。
提出問題:
師:地球究竟是繞地軸自西向東還是自東向西旋轉呢?
建立假設:
學生假設:
1、地球自西向東旋轉。
2、地球自東向西旋轉。
設計實驗檢驗假設:
師:如何來設計實驗檢驗我們的假設呢?
(根據以上的猜測假定太陽不動,用點燃的礦燭代表太陽,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儀,在“地球儀”上某點貼上十字方向標以判定方位,在十字方向標中間插上一火柴代表觀察者。)
師:怎樣檢驗我們的假設是否正確呢?
學生討論:(得出結論以觀察者看到太陽是否是東升西落為標準。)
方案一:猜測地球自西向東旋轉。
方案二:猜測地球自東向西旋轉。
(學生進行探究,教師巡視,幫助學生解決在探究過程中遇到的困難。)
師:請各組派一代表匯報探究的結果,進行組間交流。
得出結論:
1、地球是繞地軸自西向東旋轉。
2、太陽東升西落是地球自轉的結果。
師:我們從地軸北端或北極上方觀察和從地軸南端或南極上方觀察,地球儀旋轉的方向是怎樣的呢?
學生通過實驗得出結論:從北極上方觀察地球按逆時針方向旋轉,從南極上空觀察按順時針方向旋轉。
師:我們的結論是否正確呢?讓我們坐上航天飛機離開地球到太空中看看吧!
播放地球自轉的課件。(通過學生相互間合作與探究得出了符合科學的正確的結論,學生有了成就感。)
(三)、探究(2)晝夜交替和晝夜交替現象
師:我們知道我們生活的一天中有白天和黑夜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是否世界各地都同時是白天和黑夜呢?能否用我們現有的工具來研究和解決這個問題呢?
學生討論:。
教師小結完善其中一方案:(1、用點燃的礦燭代表太陽,白色的乒乓球代表地球儀,讓“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觀察“地球”那部分被“太陽光”照到哪部分沒有被照到。各代表一天中的什么時候?2、轉動“地球”使它自西向東旋轉(即自左向右)轉動,觀察同一地點會出現什么情況?)
學生分組實驗:(教師巡視,指導實驗中出現的問題。)
小組中學生代表發言:“太陽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代表白天即(晝);“太陽光”沒有照射到“地球”上的部分表示黑夜即(夜)。轉動“地球”使它自西向東旋轉(即自左向右)轉動,觀察同一地點會出現白天與黑夜交替現象。
師:造成晝夜現象的原因是什么呢?
學生討論回答:
師小結:地球是一個不發光,也不透明的球體。在同一時間里,太陽只能照亮地球表面的一半,這一半就是白晝,而被著太陽的另一半則太陽照不到,是黑夜,這就產生了晝夜現象。地球不停地自轉,晝夜也就不斷更替,地球每轉一周,晝夜就更替一次,這就產生了晝夜交替現象。
師:晝夜更替一次的時間是多少?
生:約24小時。
演示:地球上被照亮與沒被照亮(即晝與夜)之間有一條分界線——晨昏線(圈)。
師:晨昏線(圈)有幾條?
生(討論):有無數條。
播放晝夜現象及晝夜交替現象課件。(使較抽象較難理解的現象直觀化、具體化、可接受化。)
師:地球自轉產生的晝夜交替現象,對地球上生命的形成和發展有沒有好處?為什么?請大家課后思考。
師:通過這節課我們大家的探討、研究,你們對地球有那些新的認識?
及你得到了些什么?是否有新的問題!
生:小結(通過學生小結使新的知識與原有知識進行意義的建構,與原有知識進行順應。同時產生新的問題激發新的探究動機和目標。)
八、教學反思:
激發學生探究動機及興趣是有效進行探究式教學和這種教學是否取得成功的關鍵。本設計抓住學生的先入錯誤概念與科學的正確概念的沖突引入充分調動了學生的探究動機及學習興趣。本節課的內容對學生的空間想象能力要求較高也較抽象,但通過模擬實驗的形式把它形象化、可視化、易懂化使學生可操作化,效果較好。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切實以一個組織者、指導者、幫助者和促進者的身份出現,把課堂還給學生。使學生按照探究活動的步驟進行探究活動,使學生能真正的動起來、活起來,使學生能真正體會到探究的樂趣。
在新課程標準下我們教師確實要改變教育觀念,不能做好好先生把學生捧在手心怕他碎了,含在嘴里怕他化了,應相信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只要我們能為他們創設起較好情境、合適的氛圍學生的科學素養完全可以在“開放、自主”的探究活動過程中得到發展和提高。
地理七年級個人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1、運用圖文資源描述拉丁美洲富有特色的文化習俗。
2、在地圖上找出拉丁美洲的位置、范圍,說出其主要的國家和首都,讀圖說出改地區地理位置的特點。
3、運用地圖描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布特點,說明地形對于人類活動的影響。
4、認識正確處理人類活動和地理環境關系的重要性。
教學重點
拉丁美洲的位置和范圍,主要地形區和河流。
教學難點
地形對于拉丁美洲人類活動和氣候的影響。
教法學法
直觀演示,分組討論來源:學科
補充與反饋
課前預習
閱讀教材51——55
導入新課
源:古代文明的發源地之一,古老的印第安人在這里創造了燦爛的文化,至今保留許多珍貴的歷史遺跡。閱讀51頁資料,了解瑪雅文明
展示拉丁美洲國家和地區圖
指導學生分組討論完成:
(1)拉丁美洲的組成。
(2)拉丁美洲的海陸位置和緯度位置。
(3)拉丁美洲主要的國家及首都。
總結講述:拉丁美洲主要指美國以南的美洲部分,包括北部的墨西哥高原、中美地峽和西印度群島和南美洲。東臨大西洋,西鄰太平洋。大部分地區位于熱帶。主要國家有巴西、阿根廷和墨西哥等。其中智利是世界上最狹長的國家
重難點教學過程
一、印第安人的故鄉
展示拉丁美洲地形圖
學生活動:
(1)找出拉丁美洲主要的山脈,高原,平原和河流。
(2)分析安第斯山脈對于兩側氣候和農業生產的影響
分析講述:拉丁美洲的地形分東西兩部分,西部的高聳的安第斯山脈,他是世界最長的山脈,阻擋了來自海洋的濕潤氣流,使東部平原降水稀少,草原廣闊,因此阿根廷以畜牧業為主,是出口牛肉最多的國家。東部高原平原相間分布,有世界最大的巴西高原和亞馬孫平原。亞馬遜平原上有世界最大的熱帶雨林,巴西高原蘊藏著豐富的鐵礦。
二、地形與人類活動
學生活動:閱讀54頁課本資料,了解安第斯山脈的情況。
展示拉丁美洲移民構成圖
講解:這里的居民構成非常復雜,原始居民是印第安人,屬于黃色人種,歐洲殖民者的入侵和奴隸貿易使白種人和黑種人也大量進入,各種族相互通婚,形成混血人種。現在的拉丁美洲以混血人種為主,同用西班牙語,巴西通用葡萄牙語。
三、多姿多彩的文化
展示玉米節,狂歡節的圖片
學生活動:觀察圖片,結合自己的經驗和認識,說說拉丁美洲的不同文化相互交融形成的多姿多彩的文化形式。
總結應用
拉丁美洲是一塊美麗而富饒的土地,這里生活著勤勞勇敢的印第安人,由于殖民入侵和奴隸貿易使這里人種復雜,以混血人種為主。地形對于人類的生產和生活影響很大。
地理七年級個人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1、運用地圖,指出巴西的地理位置,首都和主要城市圣保羅,里約熱內盧
2、運用地圖,聯系巴西自然條件特點,討論該國如何開發利用和保護熱帶雨林
3、運用地圖,聯系巴西的地形和氣候特點,分析亞馬孫河水量豐富的原因,了解巴西農業和工業的基本特點
4、運用地圖,了解巴西的城市建設和人種構成特點
重難點
重點:巴西的地理位置、主要城市。工農業特點
難點:亞馬孫和水量特別豐富的原因
教學課時
2課時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很多同學都喜歡看足球,也知道球王貝利,你知道球王貝利是哪個國家的人嗎?
一、地理概況
1、引導學生在“世界政區圖”找出巴西的位置,并指出它是南美洲面積最大的國家,世界第五大國。
2、引導學生完成P90活動2題,從緯度位置的角度了解巴西的位置特點
3、引導學生完成P90活動第1題,思考:巴西的地形以哪兩種基本地形為主,各屬于什么氣候類型?
4、結合板圖,講述亞馬孫平原的范圍及亞馬孫熱帶雨林
5、學生自讀材料‘地球之肺“,了解亞馬孫熱帶雨林的現狀
6、學生討論完成活動第3題,
(過渡)平原一般是有河流沖積而成,亞馬孫平原是有哪條河流沖積而成的呢?
二、亞馬孫河
1、引導學生觀察圖3-41,思考:亞馬孫河的發源地,流向,注入的海洋
2、設問:亞馬孫河在世界上地位如何?(學生閱讀思考
3、思考:為什么亞馬孫河能成為世界上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的大河?
4、引導學生完成活動1、2題
三、迅速發展的經濟
1、學生自讀教材,思考:巴西經濟在南美洲地位如何?其經濟強勢可以從哪些方面體現出來?
(過渡)巴西工業的迅速發展,離不開巴西豐富的自然資源
2、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7圖,了解巴西豐富的鐵礦資源和水力資源。
四、人口和城市
1、引導學生閱讀地圖冊P37巴西人口分布圖,指出巴西人口分布的特點并結合地圖冊上的有關資料,了解巴西人種的特點。
2、引導學生閱讀P90圖3-41,找出巴西的主要城市并突出其特點。
小結鞏固
學生小結
作業布置
見基訓
板書設計
第六節巴西
一、地理概況
1、位置
2、地形:以平原、高原為主
3、氣候:熱帶雨林和熱帶草原氣候為主
二、亞馬孫河
水量最大、流域面積最廣、長度世界第二
三、迅速發展的經濟
1、概況:南美洲經濟勢力最強的國家
2、表現:工業體系完整水平高;農業機械化程度高
3、資源:鐵礦、水能
四、人口和城市
地理七年級個人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1、知道地圖的三個基本要素。
2、在地圖上正確辨別方向;會比較比例尺的大小,并能根據比例尺,量算圖上距離和實際距離;能夠根據地圖的圖幅大小、所示范圍大小,正確選取比例尺。
3、了解地圖的制作原理和地圖的分類;實例引導讀圖嘗試,學會判定生活中地圖上的方向。
4、體驗演示判定方向的快樂;領略地理知識的實用價值。
教學重難點
方向的判定,熟知比例尺大小與表示范圍大小、內容詳略的關系。
教學方法
以學案為載體,實行小組教學形式,實施零距離課堂教學模式。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水平,設置一些富有啟發性的問題,盡可能給學生提供動腦、動手、動口的機會,發揮教師的主導作用,體現學生主體地位。
教學過程
一、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謎語導入:“四四方方一張紙,世界各地都容納,有山不能爬,有水它不流。”—引出“地圖”?!暗貓D是地理學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最重要工具”,學會看地圖,是學習地理的重要方法和途徑之一。
二、自主學習、合作探究:
學習任務(一)繪制地圖的一般方法
1、自主學習:
讀圖1—7和圖1—8,思考:
(1)、是不是圖中那所學校象圖中的那樣小?畫我們學校的校園平面圖,要用一張象校園那么大的白紙來畫嗎?
(2)、把校園中的事物象畫美術作品那樣真實地畫在紙上嗎?
(3)、如何讓人看明白哪里是教學樓?哪里是運動場?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
3、合作探究:
地圖是怎樣制作出來的?
把地理事物按一定的比例縮小(比例尺),用不同的符號表示不
同的地物(圖例),并用文字、數字標明(注記)。
地理事物按一定的________縮小,并用_______畫在平面上,注上必要的_______,就成為一幅地圖。
鳥瞰圖—平面圖—地圖
學習任務(二)地圖的分類
1、自主學習:讀第7頁第一段,思考:地圖都有哪些種類?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
3、合作探究:
《肥城市各年齡段人口統計圖》、《山東省河流分布圖》各屬于哪一類
地圖?
:一般來講,閱讀地圖時,應先看圖名,知道地圖要表達的主題是什么;接下來是看圖例,了解地圖內容的表達方式怎樣;閱讀地圖內容時,應該是先整體,后局部,先綜合,后要素。盡量多地發掘地圖內容,達到“圖”盡其用的目的。
盡管地圖的種類多種多樣,內容不一,但每幅地圖的制作均是按照一定的比例縮小地理事物后,用符號、文字來表達地理事物的,所以地圖必須具備三要素:方向、比例尺、圖例和注記。
學習任務(三)方向判定
1、自主學習:讀課本第7頁,思考下列問題
(1)地平面上的方向如何判定?
(2)判定地圖上的方向:
①普通地圖的方向如何判定?在右側“米”字形示意圖中標出。
②指向標地圖中如何判定方向?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A·
B·
右圖中A點在B點的_______方向。
指向標地圖中指向標箭頭指向北方,箭頭前方為北,后方為南;箭頭左方為西,右方為東。
正北方
通過實踐明確方法:
1、扭身子不如扭圖
2、指向標太小可放大
3、為求精確可平移指向標
學習任務(四)比例尺
1、自主學習:請大家自主學習第8、9頁,完成下列問題
(1)比例尺=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比例尺可以用、和三種形式表示。三種表示方式的轉換時,應該注意什么問題呢?______________
(3)如何比較比例尺的大小?(由分式大小的比較規則,得出比例尺的大小的比較規則)分母愈小,比例尺愈;分母愈大,比例尺愈
2、小組交流:小組內交流以上問題,提出疑問。
3、合作探究:
比例尺的大小與范圍、內容的關系:
北京市地圖
中國地圖
比例尺大小
表示范圍大小
表示內容詳略
(1)兩幅圖的比例尺哪個大?哪個小?
(2)兩幅圖表示的范圍哪個大?哪個小?
(3)兩幅圖所表示的北京的地理事物,哪幅圖詳細?哪幅圖簡單?
圖幅相同的情況下,比例尺越大,表示的范圍,表示的內容越。反之,比例尺越小,表示的范圍,表示的內容就越
分母
比例尺
表示實際范圍
內容
越大
越小
越大
越簡略
越小
越大
越小
越詳細
三、學以致用,拓展延伸:
1、讀右圖回答下列問題;
(1)圖中醫院在學校的______方向。
(2)小明從水電站步行到學校,速度為每分鐘50米,則大約分鐘可以到達。
解析:(1)首先要看地圖上有無指向標。在有指向標的地圖上,根據指向標所指的
北方確定方向,把指向標平移到學校,可判定醫院在學校的東南方。
(2)先量得水電站到學校的圖上距離為2cm,代入實地距離=圖上距離/比例尺(實地距離=2/1﹕20000=40000cm),即400m,用距離/速度(400/50=8)即得出時間。
答案:(1)東南方(2)8分鐘
2、下列四幅圖中,按比例尺由大到小的排列順序,正確的是()
A.④①③②B.②④③①
C.②③①④D.③①④②
解析:一般說來,在地圖圖幅大小相同時,比例尺越大,地圖所表示的范圍越小,內容越詳細;比例尺越小的地圖所表示的范圍越大,內容越簡略。故D符合題意。
3、完成教材10頁活動題1、2、3、4、5。
充分用好圖中的比例尺數據,并可提供沒有比例尺但圖幅大小相同但范圍明顯不同的兩幅地圖來對比,以深化認識。
通過減0后明確1厘米代表的實地范圍,以乘法口算即可。
四、總結梳理歸納方法:
本節課主要學習了學會看地圖,其中方向判定和比例尺是本節課的重點,我們要學會學會在地圖上辨別方向,記住并應用比例尺定義、公式表示形式及其轉化、大小等,初步樹立“地圖是地理學科的第二語言,是學習地理的工具”的觀念,建立正確的空間概念。
五、鞏固練習,達標檢測:
能力訓練P7基礎鞏固:2、3、4、5綜合運用1、2、4、5
六、附板書設計:
第二節我們怎樣學地理
一、學會看地圖
(一)地圖的制作與分類
1、制作2、分類
(二)地圖的三要素:
1、方向:一般地圖:上北下南,左西右東
指向標地圖:根據指向標定方向
2、比例尺=圖上距離/實地距離
(1)表示方法:數字式、文字式、線段式
(2)比例尺大小與內容簡略的關系
這節課重點在比例尺,與數學知識聯系密切。學生在學習過程中稍一粗心就會做錯,所以這節課重在理解,讓學生自己動腦得出結論。
地理七年級個人教案 篇5
學生:觀察動畫,思考問題。
點評:學生的說法等。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觀看動畫,注意其中的說明。
學生:積極發言、說明等
歸納:電影院里的座位表能幫我們準確地找到自己的座位,如果我們能把這樣的座位表繪制在地球儀的表面,那么,我們就能象在電影院找座位一樣,輕松地找到地球儀上的任何一點的位置。
過渡提問:那么,怎樣才能在地球儀上繪制出這樣的“座位表”呢?
歸納:其實,地球儀上的經緯線的分布,已經為我們準備好了這個“座位表”,人們稱其為“經緯”。
下面,我們就來學習地球儀上的經緯是如何來準確地給地球表面的任一地點定位的。
環節一:利用經緯在地球儀上定位
講述:首先,請同學們在地球儀上,找出標注出的經緯線,找到這些經緯線所對應的經緯度數字,如:20°N、0°緯線、40°S、30°E、150°W、0°經線和180°經線等等。
活動:接下來,我們通過一個課堂活動來學會如何在地球儀上確定某一點的位置。
活動要求:
1.每四個人為一個活動小組,每組派一位女生領一個地球儀并負責保管,把保管者姓名寫在地球儀的包裝盒上。
2.按老師要求共同觀察地球儀,其余時間地球儀放在保管者桌子的右上角。
3.在地球儀上,按下列表中的經緯度,找出該經緯度附近的一座大城市的名稱,或按表中的地名,找出該點的大致經緯度。
環節二:坐標中識別點
過渡:很多時候,我們需要在局部的地圖上來判斷地理位置,如:給出了局部的經緯地圖(如下圖),請同學們在簡圖中給這些點定位(讀出其經緯度)。
歸納:這樣的練習,由于沒有直接標出緯度的南北和經度的東西,我們在判讀時,先要確定哪些是南北緯度,哪些是東西經度,然后才能讀出各點的經緯度,具體的方法可以概括如下:
1.面對地球儀的0°緯線,上方是北緯、下方是南緯;
2.面對地球儀的0°經線,左邊是西經、右邊是東經。
學生:聽教師講述,思考、體會。
學生:思考、回答。
師生互動:引導學生運用前面學過的有關地球儀的知識,設想什么東西可以成為地球儀上的“座位表”。
學生:在老師的提示下,觀察地球儀上的經緯。
學生:觀察地球儀,找到這些對應的經緯線和經緯度。
師生互動:教師提醒學生地球儀上經緯度標注在什么位置?(赤道和180°經線上)
學生:小組合作,利用地球儀完成課堂練習,準備回答問題。
師生互動:在學生的活動中巡視,指點,觀察學生在活動過程中的好的做法和不足的地方,做好點評工作。
學生:回答,說明自己的看法等。
學生:分組練習。
師生互動:在教師巡視,及時發現學生練習中的問題和不足,指導學生等等。
學生:回答練習結論,介紹自己小組的學習體會等。
學生:聽講,歸納、筆記等
:在現代社會中,很多新技術都要用到經緯知識。地球表面各點的經度、緯度是現代GPS、GIS、RS技術的基礎數據,今后地球的數字化管理也需要經緯的基礎數據來支持。因此,每位同學都要學會使用經緯。師生互動:啟發學生談自己了解的有關生活中利用經緯定位的實例等。
學生:交流、自由討論等。
課堂:依據板書,、構建本課時的知識結構,提及下一課時的。
地理七年級個人教案相關文章:
★ 七年級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