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教學七年級教案
作為一名辛苦耕耘的教育工作者,有必要進行細致的教案準備工作,借助教案可以恰當地選擇和運用教學方法,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來參考自己需要的教案吧!下面小編帶來地理教學七年級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地理教學七年級教案 篇1
教學目標:
1、目標:海陸的變遷
(1)原因:地殼的變動和海平面的升降是造成海陸變遷的主要原因。
(2)理論依據: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
2、思想目標:培養追求真理的勇氣和探索精神。
3、重點、難點:了解大陸漂移和板塊構造學說的基本觀點,并能解釋世界主要的山系及火山、地震的分布和它們之間的聯系。
教學輔助教具:
1、小黑板,正反面分別繪好“南美洲、非洲輪廓圖”和“六大板塊示意草圖”(不畫板塊界線)。
2、用較厚的紙剪好的七大洲輪廓圖片兩套。
3、可活動的平木板和一些干凈的細沙和泥糊兩套。
教學:
提問,學生活動、討論、分析。再講解、總結、歸納法。
教學過程設計:(1課時)
一、第1節“大洋和大洲”,導入新課:
展示沒有畫出板塊邊界的“六大板塊示意草圖”,讓學生指認四大洋、七大洲的位置及名稱,并能說出它們之間的相對位置。(目的:為下面講授新課奠定基礎)
二、講授新課:
板書:第二節 海陸的變遷
提問:同學們現在看到的海洋、陸地,從古至今都是這個樣子嗎?都是處于這個位置嗎?會不會曾發生過變遷?
學生討論。一種說法是不會發生變遷;一種說法是會不斷變遷。
教師講授:同學們的討論得出兩種截然不同的結果,早在20世紀上半葉時,學科科學史上已爭議很久了,那么接下來,我們用一些實例來證明,看哪一種說法是正確的。
學生活動:看圖2.10“喜馬拉雅山上的海洋化石”、圖2.11“我國東部海底的古河流遺跡”和圖2.12“荷蘭的圍海大壩”,用科學研究實例證明海陸變遷是不變的事實,學生邊看邊討論,再由講解“滄海桑田”的意思,使學生從感性認知上升到理性的認識:地球表面的海陸不是固定不變的 初中地理,而是不斷變遷的。
板書:一、滄海桑田
提問:海洋、陸地是如何變遷的?
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閱讀材料”:“偶然的發現,偉大的假說”。
展示小黑板上“南美洲、非洲輪廓圖”,要求同學們觀察它們的輪廓,并參照課本2.14圖“難道是巧合嗎?”、圖2.16“拼合大陸幾種古老地層的相似性”和圖2.17“海洋、鴕鳥在非洲和南美洲的分布”等圖,看看兩大洲的凸凹部分有什么特點。
學生回答:南美洲及非洲的輪廓的凸凹處可以吻合在一,“就好像一塊陸地被撕破了,分別漂離了原來的位置而來到現在位置上”。
教師歸納、總結:這種現象是德國科學家魏格納首先看到的、發現的,他發現,如果把這兩塊大陸從地圖上剪下來,它們就可以拼合成一個整體,而且就好像一張撕開了的報紙,拼合后印刷文字和行列也一一對應了。于是,他提出了偉大的假說──大陸漂移假說,并窮其一生,證明這一觀點。
學生活動:
①把學生分組,每組一套輔助教具──二:七大洲的輪廓圖片。
②比賽:哪一組能最快地把相吻合的大陸找到,并拼合好。
③提示學生可參照課文圖2.15──大陸的漂移,2億年前的大陸→6500萬年前的大陸→現在的大陸。
活動目的:一方面培養學生仔細觀察的,識記七大洲、四大洋。另一方面讓學生感受發現的喜悅和來之不易。在活動中,啟發學生探究發現的,進而得出結論:魏格納的假說是有科學依據的,是可信的。
思考:究竟是什么力量在作用,使大陸漂移呢?
板書:三、板塊運動──“板塊運動學說”
這一部分內容是本章節的重點和難點,概念抽象,為符合七年級學生的習慣和能力,采用互動的教學方式加深理解,提高教學效果。
活動:
①把學生分兩組,每組拿一套輔助課件──三:“可活動的平木板和干凈的細沙和泥糊”。
②第一組:把木板上均勻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細沙,鋪上一層泥糊后,用力向兩邊拉木板,使木板斷裂開來。觀察泥糊及細沙的運動。觀看圖1、圖3。
③第二組:在木板上均勻地涂上有一定厚度的細沙,鋪上一層泥糊后,用力從兩邊擠壓木板,使兩塊木板的相交處,一邊被另一邊抬升,觀察泥沙的運動。觀看圖1,圖2。
活動結束:學生分析討論所看到的現象及出現此現象的原因。
①第一組討論結果:板塊張裂,可看見泥沙下陷,板塊分開、移位。
試用這一原理解釋課文活動中圖2.20“東非大裂谷”。和圖2.21“紅海的形成示意圖”(從陸地到海洋)的現象。
教師總結、歸納:板塊張裂運動,使非洲與亞洲的距離不斷擴大,位于它們之間的紅海范圍也擴大。
板書:大陸板塊張裂運動→地表裂谷帶產生(東非大裂谷)→大陸解體(亞非大陸分離)→新的海洋出現(紅海)→新的大洋形成(大西洋)
②第二組討論:結果:板塊受擠壓,地表隆起成山脈狀。
試用這一現象產生的原理解釋課文活動中圖2、22“地中海,阿爾卑斯山-喜馬拉雅山地帶和圖”2、24“喜馬拉雅山形成的示意圖”(從海洋到陸地)的現象。
教師總結、歸納:板塊相向運動,使印度大陸與亞洲大陸靠近古地中海不斷縮小,兩大陸地受擠壓力繼續靠近,相互擠壓的力量使地面不斷隆起,于是板塊擠壓、碰撞形成喜馬拉雅山和青藏高原,大陸結合,古地中海消失。
板書:板塊擠壓運動→大陸與大陸靠近(古地中??s小)→繼續擠壓靠近,地表隆起,呈山脈狀(喜馬拉雅山,青藏高原)→板塊疊加結合(古地中海消失)
活動目的:把抽象的運動概念轉化為具體的動手操作,加深學生理解,培養學生能力。
展示小黑板:“六大板塊示意草圖”,把板塊邊界用色筆加畫,邊畫邊講解六大板塊的名稱。
(板書)1、全球大致可分為六大板塊
2、各大板塊處于不斷運動之中
3、板塊內部相對穩定,板塊交界處地殼比較活躍,多火山、地震現象
課后作業:
1、活動:把兩塊木板放在水池中,相互擠壓木板,看池水的運動變化,放開手后看木板運動狀態。(池水濺起,木板漂移。池水可看作巖漿、海水)
2、結論:把以上活動的現象用文字描述,并用學過的大陸漂移假說,板塊運動學說解釋這一現象。
課后提高:思考
1、據測量,喜馬拉雅山還在以每年0.33cm~1.27cm的速度上升,這說明什么問題?
2、巖層那么厚重,在運動過程中是否會在巖石上留下什么運動痕跡嗎?
地理教學七年級教案 篇2
教學目標
通過分析資料知道森林資源的綜合效益,初步利用世界森林資源分布圖,分析世界森林分布概況,理解森林資源急劇減少的后果和保護森林資源的意義。
教學建議
教材分析
本節主要講了三個問題:森林的作用、森林資源的分布、森林的利用和保護。
關于森林的作用,課文重點講解了森林的環境作用,即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因為森林的作為一般的物質作用,是人們從古到今一直在使用的、是常見的,但是作為環境資源,人們一般不容易直接感覺到。從某種意義上說,森林的環境作用甚至更為重要,而且這一點已經為越來越多地認識到。通過文章中的一組數據和兩幅示意圖,很明確地說明了為什么森林是“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關于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課文提供一張地圖,結合曾經學過的自然帶的概念,能夠很清楚地看出世界森林絕大部分分布在北半球,其中針葉林分布亞洲與歐洲最多,闊葉林以熱帶雨林為主,還有一部分亞熱帶常綠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
關于森林的利用和保護,課文講解森林的破壞主要是人類的濫砍濫伐,尤其是熱帶雨林減少的速度很快,并通過漫畫,描述森林資源的減少對野生動物的影響;通過“想一想”提出森林利用的三種方法,通過“讀一讀”,提出如何保護森林資源及植樹造林的重要性。
教法建議
對于森林的作用,建議用觀察法和討論法。利用森林作用的錄相或VCD等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一個情景,使學生帶著愉悅的心情進入學習中。同時提醒學生森林具有重要的環境作用。通過觀察與討論,歸納得出森林的作用。教師總結時,突出森林的環境作用,強化學生的認識。
對于世界森林的分布,建議用談話法。學生讀世界森林分布圖和世界自然帶的分布圖,回答教師提出的問題,解決主要林種的分布問題,同時復習大洲的分布。
對于森林資源的利用和保護,通過人類對森林資源不合理利用帶來的一系列問題,在反過來印證森林資源的環境作用,接著提出解決的方法。采用小組活動的方法,通過閱讀資料、圖片及其它媒體,經學生討論得出結論,通過自己思考,提出倡議。由于是學生自己看到、想到的、提出的,所以對森林資源會更多一份了解和責任感。
【教學重點】森林資源的重要性;世界森林的減少與保護森林資源的措施
【教學手段】
錄像:森林資源的作用或VCD《維也納森林》
計算機課件:PowerPoint幻燈片
【教學過程()】
放映《維也納森林》的VCD。
(引入)在人類生存中有一種必需的物質,如果缺少了它,可能幾分鐘就會死亡它是什么?(氧氣)。地球上的氧氣是由綠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制造出來的。大面積的植物即森林被稱作"地球之肺"。這是為什么呢?森林還有什么作用呢?今天來研究。
(板書)一、森林的重要性
(學生分小組討論、回答)教師將各組學生代表回答的內容寫到黑板上,和學生一起歸納
(幻燈片)森林是重要的物質資源
(講解)森林作為一種物質資源,從古代到現代一直就受到重視,而作為環境資源,近些年來越來越受到重視。它有哪些環境作用呢?
(學生活動)讀數據或景觀圖片,對照思考森林的環境作用,回答
(幻燈片)森林更是重要的環境資源——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承轉)世界上大面積的森林分布在何處呢?想一想學過的自然帶的內容,對照世界森林分布圖回答。(有條件應放映復合片:世界森林分布圖中主要的類型可以用Flash做成動畫,樹標滑過即閃動,點擊時出現不同林種的代表景觀)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大面積的原始森林主要保留在赤道地區的熱帶雨林和北半球中高緯的亞寒帶針葉林。
(板書)二、世界森林資源的分布
(提問)為什么中緯度原始森林分布較少?根據以前學過的知識分析原因。(學生討論)
(學生回答,教師補充講解)人口集中,建筑物多;耕地面積廣;生活用燒柴多;等等
(板書)三、森林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講解)森林有如此重要的作用,可人們往往只重視森林作為物質資源所起到的作用而忽略其環境作用,使森林遭到破壞。
(提問,出示幻燈片)森林資源遭受破壞文字資料、漫畫"小鳥的悲哀"說明什么問題?(學生討論回答:濫砍濫伐,森林火災,病蟲害等使森林面積減少,森林失去調節作用;野生動物喪失了理想棲息地)
(轉折)如何保護和利用森林資源呢?課文"想一想"(學生回答:第三種方式好)保護森林資源的有效措施是大力提倡植樹造林。
(幻燈片,有條件可以看錄像)讀《水土保持》、《防風護田》示意圖,森林是如何起到保持水土,防風護田作用的?(林冠可以截留一部分雨水,減少雨水對土壤的侵蝕;落到地面的雨水,透過表層的枯枝落葉層滲到地下貯存,旱季時再補充給河流;斜坡上的泥沙隨水往下流動,水流不斷下滲,水量減少,泥沙因流速減慢沉積,河水的含沙量減少,再經過兩道或多道防護林后,到達河流的就是清水,森林起到水土保持的作用。害風經過防護林時,一部分氣流從樹梢上繞過,一部分被枝葉分割成方向不同的小股氣流,摩擦增大,風力減小,沙塵逐漸降落,到達田地后是微風,起到了保護農田的作用。)
(講解)為了保護森林資源,人們采取不同的措施,讀課文"讀一讀",你贊成那種方式?
(總結)今天通過學習,我們了解到森林資源的重要性,大家想一想,我們每個人能夠為保護森林資源做些什么?(學生回答)
(作業)寫一份倡議書或畫一幅漫畫或做一個節約森林資源的計劃(如可以從節約紙張、不用木筷子等),并向你的家人鄰居進行宣傳??茨莻€同學想得好想得妙。
【設計思想】
由于有前面章節學習的鋪墊,所以學習本節知識并不難。但是必須抓住本節的特點:森林資源的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全章圍繞森林的環境作用展開,通過步步學習,形成必須保護和合理利用森林資源的意識。各部分已學生觀察、討論得出的結論為主,使學生始終在一種積極的學習狀態。
對于森林的重要性,學生日常生活的積累和了解較多,所以采用小組討論比賽回答的方式,激發興趣,歸納總結的結論建立在學生的回答基礎上。教師的作用是提供問題的情景、思考問題所需的資料。放映VCD,使學生在悠揚的音樂和優美的圖畫伴隨下進入學習的情景。
對于世界森林的分布,因為已有讀圖能力的培養,所以并不難。觀察后就可以很明確地回答,教師的指導主要在于:
(1)指出熱帶雨林和亞寒帶針葉林都是原始林。
(2)溫帶地區大面積的原始林很少的原因分析。引導學生得出:森林面積的減少與人類的增多和不合理的利用有關系。接著提出森林資源的合理利用問題。
對于森林資源的利用和保護,應充分利用課本提供的文字資料和圖片,使學生自己主動地去分析和得出結論,教師補充和引導即可。講到植樹造林時,對將教材中的護田林與護坡林兩幅圖進行調整到此處講解,說明人工種植不同作用的森林有不同的作用,與后面資料中的三北防護林的內容呼應。(也可以將這兩幅圖放到森林的環境作用中講解)這一部分,主要是讓學生感受到合理利用與保護森林資源是有辦法的。同時通過整篇文章的學習,讓學生體會到保護森林資源人人有責。設計最后一個問題,就是讓學生將課堂上形成的保護森林資源的意識得到深化。
【板書設計】
第三節森林資源
一、森林的作用
二、世界森林的分布
三、森林資源的利用和保護
教學設計示例2
【教學重點】森林資源的重要性;世界森林的分布
【教學難點】讀圖理解護田林帶和護坡林帶的作用;保護森林與獲取木材的關系
【教學手段】計算機課件:ppt演示文稿
【教學過程()】
(引入)前面我們學習土地資源和水資源都是從四個方面進行學習的,即該資源的重要性、分布、利用和保護?,F在,我們也按這個思路來學習森林資源。
(提問)你知道森林有什么作用?
(展示)森林的作用
(講述)森林為我們提供了木材,使我們可以造房子、做家具、造船、造紙等等。然而森林還有另一個方面的作用,即保護環境。
(展示)"一畝樹林一天的作用",體現了森林保護環境的作用
(練習)用直線把相應的現象與森林保護環境的作用連接起來
(邊講述邊演示)"水土保持護坡林帶作用示意圖"。一座山坡,上面長著人工培育的護坡林。此時,天空陰云密布,大雨滂沱。雨水匯聚成水流,挾帶著泥沙從山坡上滾滾而來。但遇到了護坡林帶的阻滯,水流的速度減弱,部分泥沙沉積在坡上,水流下滲。再經過一道護坡林,水流進一步減弱,泥沙進一步沉積,變成微量清水流入山下的河流。
(提問)
1、護坡林為什么能使地面徑流減少?圖中森林起到了什么作用?
2、如果山坡上沒有森林,從坡上到坡下徑流量及其含沙量將怎樣變化?這將引起什么災害?(水土流失)
3、山坡上的水和土流失了,有什么后果?(土地干旱缺水,土層變薄,植物難以生長)
4、山坡上的水和土流入河里,會產生什么后果?(大量水迅速進入河流易形成洪水,泥土進入河流會淤塞河道,使排洪不暢,容易引起洪災)
5、1998年長江特大洪災的發生跟哪個地區的水土流失有關系?為此國家采取了什么措施?(長江洪災跟長江中上游,特別是四川的水土流失有根大關系。為此,現在四川已禁止砍伐天然林。)
(歸納)由此可見,保護森林不僅可保護樹木,而且還保護了水(水資源)、保護了土(土地資源),還能防洪、防旱。自然界中的水、土、風、沙、大氣成分、空氣濕度都與森林作用有密切關系。因此,人們把森林叫做大自然的"總調度室"。
(展示并提問)讀"世界森林的分布圖",思考下列問題:
1、世界上主要有哪幾個自然帶是森林自然帶?
2、目前世界上仍保留有大片原始森林的是哪兩個自然帶?
3、世界上哪個森林自然帶已沒有大片原始森林了,為什么?
(學生回答,教師總結)溫帶闊葉林已被大量砍伐,目前世界上熱帶雨林和亞寒帶針葉林帶還保留有大片原始森林。但是,這兩種森林也在急劇減少。特別是熱帶雨林,現在正以每分鐘50公頃的速度消失,如不阻止這種趨勢,幾十年后,地球上將沒有熱帶雨林了。而與此同時,人們植樹造林的面積卻很少。
(展示)熱帶雨林的景觀圖片
(展示并提問)看漫畫,思考:這幅漫畫說明了什么?(破壞森林不僅使野生動物喪失棲息地,同時也是破壞我們自己的家園)
(展示)熱帶雨林和破壞后的熱帶雨林的圖片
(提問)思考:現在,某地有10000公頃森林,對這片森林如何處理,有如下三種不同意見。
1、全部保護起來,禁止砍伐。
2、全部砍伐,以滿足當地經濟建設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3、把10000公頃人工用材林地,劃分為10片,每年砍伐1片,即1000公頃??撤ヒ院?,隨即補種樹苗,10年后成材。
你贊成以上哪一種方法?為什么?你還有更好的辦法嗎?你能為保護森林做哪些事情?
(第三種好。它既滿足了人們獲得木材的需要,又可以使森林得到保護和更新,從而使森林提供木材的經濟效益和環境保護的價值都體現出來,是對森林資源最充分的利用)
【板書設計】
探究活動
調查綠色植物對環境的影響
準備工具:溫度計、濕度計、風向儀;記錄用筆、紙張
行動過程:
1、分組:2—4人為一小組,每兩個小組為一大組,利于觀測數據進行比較
2、地點選擇:每大組分為有森林和無森林、有草地和無草地分別觀測
3、時間:每天早、中、晚各觀測一次,連續一周的時間。
4、方法:兩個小組同時調查,用溫度計和濕度計進行觀測。兩個小組進行觀測的兩個地點不要相距太遠。觀測要同時開始并記錄有關的數字,主要有氣溫、濕度、風向和風速等內容。將數字比較分析,看綠色植物(樹木、草地等)對環境所帶來的影響。
地理教學七年級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知識目標
(1)了解東南亞地處亞洲與大洋洲,太平洋與印度洋之間的“十字路口”的重要地理位置。
(2)了解東南亞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特點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了解東南亞主要農作物和熱帶經濟作物的分布。
(3)了解東南亞人口稠密、華人眾多的特點,了解華人、華僑在開發東南亞和支援我國經濟建設中做出的貢獻。
(4)了解東南亞的旅游資源和社會風貌。
技能目標
(1)會讀東南亞地形圖、馬六甲海峽圖,會利用地圖來分析地形特征和位置特點,培養學生的觀察、分析能力。
(2)會用比較的方法來分析東南亞的自然環境特征,區內差異,培養學生的區域分析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
進一步樹立各國發展應該因地制宜的觀點,培養學生熱愛祖國、熱愛世界的優良品質。
教學重點
東南亞位置及其重要性;中南半島的地形特點。東南亞的氣候及其對農業的影響;農作物及分布
教學難點
(東南亞地理位置的重要性。氣候與農業的關系;農作物的分布
教學方法
觀察、比較、演示、討論、歸納等方法,制作多媒體。
課時:2課時
教學步驟
[導入新課]
詩歌方式引入:讀陳毅贈緬甸友人的一首詩:我住江之頭,君住江之尾;我吸川上流,君喝川下水;彼此地相連,依山復靠水。這首詩所描述的就是與我們國家山水相連的東南亞。
[講授新課]
展示:圖9.1“東南亞在亞洲的位置”和9.2“東南亞的國家和地區”,明確東南亞的范圍,主要國家和重要的地理位置。
一、重要的地理位置
學生回答,教師引導。
(1)范圍:包括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兩大部分。中南半島因位于中國之南而得名,北部與中國相連;我國有時稱南海為南洋,故習慣上常把馬來群島稱為南洋群島。
(2)國家:共11國,其中東帝汶為新建的國家。教師指圖讓學生說出:與中國相鄰的國家(越南、老撾、緬甸);內陸國(老撾);世界上最大的群島國家(印尼),也被稱為“千島之國”。
(3)重要的地理位置
教師指圖讓學生說出:緯度位置(10°S~25°N),這就決定了東南亞主要位于熱帶。
海陸位置:西臨印度洋,東臨太平洋,大部分國家都是臨海國和島國,受海洋影響比較大。
交通位置:位于南北兩個大洲(亞洲和大洋洲),東西兩個大洋(太平洋和印度洋)之間,處于“十字路口”,這種地理位置使此地自古以來成為重要的戰略要地。特別值得關注的是著名的馬六甲海峽。
展示:圖9.3“馬六甲海峽”,看圖后請大家思考:日本稱馬六甲海峽為“海上生命線”,為什么?
學生討論,教師作適當點撥:馬六甲海峽位于馬來半島和印度尼西亞的蘇門答臘島之間,是從歐洲、非洲向東航行到東南亞、東亞各港口最短航線的必經之地,是連接太平洋和印度洋的重要海上通道。日本從波斯灣進口石油,向西歐等國出口工業產品,都要途經該海峽,因此日本才會把馬六甲海峽稱為它的“海上生命線”。
承接,我們知道了東南亞的位置,下面我們一起來看它的自然地理特點,先看地形。
二、多山的地形
[讀圖]讀《東南亞地形圖》指導學生一邊看圖,一邊思考并回答下面的問題:總的看地形有什么特點?中南半島和馬來群島有什么區別?(學生回答略)教師指圖介紹主要地形的分布。[教師歸納] 總的看東南亞地形以山地為主,平原和三角洲多在大河的下游及沿海。從中南半島看,(教師邊講邊繪中南半島山河示意圖,要求學生從圖上找出主要山脈及河流名稱)與我國西南部山水相連,呈南北向延伸,形成山河相間,縱列分布的形勢。
[提問] 這種山河大勢給當地居民生產活動帶來什么影響呢?(上游流經山區,地勢險峻,水流湍急,蘊藏著豐富的水力資源,為工農業生產提供動力。下游水流緩慢,兩岸形成沖積平原,土質肥沃,灌溉便利,為農業發展提供有利條件。)
[提問]在圖上找出中南半島上五個國家的首都,它們所在位置有什么共同點?為什么?(都在河流沿岸。這一帶為沖積平原,自然條件優越,土壤肥沃,灌溉便利,農業發達,人口稠密。)
中南半島山河相間,縱列分布(板書)
[提問] 指導學生讀《東南亞地形圖》后問馬來群島與中南半島相比較,地形有什么區別?(同樣多山,但大河很少,一般河流短小,平原少,地形崎嶇,而且多火山。如印度尼西亞是世界上火山最多的國家,有“火山國”之稱。)
[看景觀圖]指導學生看課本“坦博臘火山大爆發”圖。
[提問]為什么馬來群島多火山?提示學生參看《六大板塊示意圖》和《世界主要火山地震分布示意圖》,并注意與日本比較。
[教師歸納]馬來群島與日本群島一樣,也是位于板塊與板塊的交界處,地殼不穩定。所不同的是,馬來群島處于印度洋、太平洋兩大板塊和亞歐板塊交界處。
[提問]火山爆發會給當地帶來什么影響?(一方面會帶來巨大的災難,另一方面火山噴出的火山灰富多種元素,也會使當地的土壤肥沃。)
馬來群島多火山、地震(板書)
總的看東南亞的多山地形與其所在位置是分不開的。它不僅影響了東南亞的地形,也影響了東南亞的氣候,我們來分析一下本區氣候特征。
②熱帶季風氣候主要分布在東南亞的哪些地區?
學生討論,教師引導,得出結論。
①從地區看,馬來半島的南部及馬來群島的大部位于赤道附近。從國家看,印尼、馬來西亞、文萊、新加坡和菲律賓南部都位于赤道附近,這些國家和地區應屬于熱帶雨林氣候。
②從地區看,中南半島和馬來半島的北部、菲律賓群島的北部,緯度相對較高,屬于熱帶季風氣候。從國家看,主要是緬甸、泰國、老撾、越南、柬埔寨等國。
而熱帶雨林氣候和熱帶季風氣候之間存在著明顯的差異。
展示:圖“曼谷年內各月氣溫與降水量”,歸納出熱帶季風氣候的特征,及對農業生產的影響。然后,讀圖“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中的天氣示意”,由學生說出熱帶雨林氣候區一天中降水出現的時間(午后兩點左右),以加深學生對東南亞高溫多雨氣候的印象。
引導學生閱讀材料,東南亞有什么吸引人的旅游資源?請舉例說明。
分小組進行展示:
自然景觀:越南的下龍灣,原始的熱帶雨林。
名勝古跡:緬甸仰光大金塔,柬埔寨的吳哥窟,印度尼西亞的婆羅浮屠。
風土人情:泰國曼谷的水上市場。
多媒體展示東南亞豐富的旅游資源圖片,學生做小導游,展示自己搜集的東南亞資料,解說各景點。
通過角色扮演,學生進一步了解到東南亞,感受到旅游業帶動了經濟的發展,同時激發學生興趣,培養學生語言表達能力。培養將地理事物聯系起來思考問題的能力,培養同學們的理解能力。
在東南亞降水豐富著呢,大家覺得這里可以種植什么農作物呢?
(提問)東南亞為什么以水稻作為主要的糧食作物?
(教師)對!由于這里水熱充足,人們在種植水稻等農作物的同時,也能培育生長于熱帶的經濟作物。請同學們看書,找出東南亞的更多的世界之最。
學生閱讀圖9.12“東南亞的物產分布”,找出東南亞的熱帶經濟作物。
學生在初步掌握知識的基礎上,圍繞教師的置疑,互相討論,進一步深入理解課文內容。
五、華人和華僑集中的地區
承接過渡:東南亞是世界上人口稠密地區之一,有5億人生活在東南亞,絕大多數屬黃種人,其中華人和華僑占了相當的比例,是世界上華人和華僑分布最集中的地區。
學生閱讀材料“外籍華人與華僑”,了解華人和華僑的區別(中國人旅居國外,取得所在國國籍的,稱為華人;仍保留中國國籍的,稱為華僑),了解華人和華僑的祖先在解放前由中國的廣東、福建漂洋過海,“下南洋”謀生的歷史。
華人和華僑對所在國家的經濟建設和我國的經濟建設做出了很大的貢獻。我們應當學習他們艱苦奮斗、自強不息、熱愛祖國、報效祖國的精神。
地理教學七年級教案 篇4
【課題】七年級上冊第四章第一節天氣
【課型】新授課
【課標要求】
●區分“天氣”概念,并能正確運用。
●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能看懂簡單的天氣圖。
●用實例說明人類活動對空氣質量的影響。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目標
知道天氣與氣候的區別,并能在生活中正確使用這兩個術語。初步認識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
能識別常用的天氣符號,看懂簡單的天氣圖。(重點)
2、過程與方法目標
通過各種途徑感知身邊的天氣現象,并形成地理表象;
初步學會根據提供的地理信息,通過比較、概括等思維過程,形成天氣與氣候的概念。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通過人類活動及對空氣質量的影響及保護大氣的重要性分析,增強環境保護意識和,逐步養成關心愛護環境的行為習慣。
【教學模式】
目標導學
【教學方法】
講授法、活動教學法、小組合作法、角色扮演法
【教具準備】
教學課件
【學生課前準備】
收看中央電視臺天氣預報
【教學反思】
第四單元天氣與氣候是世界自然地理的重要組成部分,在教材中占有重要地位。天氣與生活是本單元的第一課,主要包括天氣與生活、看圖識天氣、讓天空更藍三部分內容。通過本節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天氣與氣候的概念及特點,如何描述天氣、常用的天氣符號,簡單分析天氣與人類活動的關系。為后面氣溫的變化與分布、降水的變化與分布、世界的氣候類型、影響天氣的因素、人類活動與氣候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依據皮亞杰認知發展理論,初一學生位于認知發展具體運算階段(七至十一二歲),具備一定依賴于具體事物或形象的邏輯思維能力,是智力發展和能力培養的重要階段。學生在生活中時時刻刻都感受著天氣的變化及天氣對其生活的影響,亦在小學階段通過其他學科了解到一些天氣諺語。
本節課我主要采用了講授法、活動教學法、角色扮演法等教學方法??紤]到地理對初一學生來說是一門新學科,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在教學過
程中以講授法為主,其他方法為輔。聯系實際生產、生活,設計多處角色扮演情景及活動,使學生在活動過程中體會、認識有關概念和基本原理,初步學會一些基本的技能和能力。
本節課我運用了多媒體教學手段,設計了一個教學課件。多媒體直觀性和交互性,能幫助學生理解較為抽象的地理問題,從而更好的突出重點、突破難點,也給學生充分的學習空間,使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體。
依據該年齡段學生的特點及學習內容,采用小組合作學習、探究學習、角色扮演等學習方式,讓學生通過自己的思維活動和體驗獲得知識,培養學生提出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及合作交流能力。
【板書設計】
簡單天氣符號、衛星云圖
天氣和氣候的概念與區別
地理教學七年級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本節教材是第二章陸地和海洋的第一節大洲和大洋,是學習陸地和海洋的基礎,內容包括海陸分布、七大洲四大洋和各大洲的分界線三部分內容。
1.海陸分布:教材利用圖文來說明世界海陸分布及其特點,使學生了解“地球”“水球”稱謂的依據。
2.七大洲和四大洋:從大陸、島嶼、大洲的基本概念入手,人們把全球陸地劃分為七大洲。通過“讀圖”,分別認識七大洲的名稱、大小和位置和大洲的界線并認識各大洲的輪廓。四大洋:說明地球上的海洋既被陸地分割,又相互連通。然后“閱讀”介紹大洋、海、海峽。
3.各大洲的分界線:利用圖片來說明各大洲的分界線。
學情分析
學生已經學習了地球和地圖等基本內容,在學習過程中已經涉及到若干本節課的內容,已初步具備了學習本課的基礎,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欲望,不斷提高學生的讀圖能力和分析判斷能力。學生在學習時主要利用地圖和學生的參與,培養讀圖分析能力,并指導學生用“圖上記憶法”記憶地理事物的空間分布。
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使學生了解全球海陸分布,了解海陸面積比例。運用地圖判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及大洋、海和海峽,并能在世界地圖上說明七大洲和四大洋的名稱、位置、輪廓和分界線。
2.能力目標:
使學生會用地球儀、世界地圖培養學生提取信息、分析資料、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及快速獲取、分析、加工和利用地理信息能力,培養學生的問題意識,以及通過師生雙邊活動,培養學生加強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
3.情感目標:
使學生了解地理知識的功能與價值,形成主動學習的態度,激發學生對地理問題的興趣,同時滲透開放性的話題,組織討論,鼓勵學生大膽發表自己的觀點,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求異思維。
教學重點和難點
重點:1.地球表面海陸面積比例。
2.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3.七大洲的名稱、面積排序。
4.四大洋名稱、面積排序。
難點:識別大洲、大陸、半島、島嶼、大洋、海和海峽。
地理教學七年級教案相關文章:
★ 七年級教案模板
★ 高中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