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級歷史教育個人教案
作為一名人民教師,總歸要編寫教案,教案是實施教學的主要依據,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寫教案需要注意哪些格式呢?下面小編帶來七年級歷史教育個人教案,希望大家喜歡。
七年級歷史教育個人教案 篇1
【學習目標】
1。掌握“世襲制”“公天下”“家天下”“牧野之戰”等歷史概念。
2。掌握夏啟、夏桀、商湯、盤庚、商紂、周文王、周武王等歷史人物及其主要活動。
3。掌握夏、商、西周更替的基本史實和西周統治者為鞏固統治實行的分封制的簡況,為進一步了解我國夏、商、西周奴隸制經濟、文化的發展奠定基礎。
【學習重點】
1、我國歷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夏朝。
2、西周的分封制。
3、夏、商、周的更替。
【學習難點】分封制。
【學習導航】
你知道我國最早的國家是怎樣建立起來的嗎?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第20頁“夏朝的興衰”一目的內容,回答:
模仿上面的知識結構圖示法,請同學們認真閱讀課文21—23頁“商湯滅夏和武王伐紂”子目的內容,找出子目包含的知識點,并列出其知識結構:
【共同探究】(不依附,不從眾,讓思考成為習慣)
1。你一定看過電視連續劇《封神榜》!劇中的哪吒和二郎神都是神通廣大的英雄,他們幫助周武王打敗了商紂王。你認為歷武王伐紂是正義的還是非正義的?說說你的理由。
2。思考一下西周統治者怎樣才能把被征服的廣大地區牢牢地控制在自己手中?(目的)對被分封的諸侯采用什么辦法控制?(方法)分封制實行的結果如何?(作用)
【歸納整理】填表:夏、商、西周的更替
朝代建立時間滅亡時間都城開國君主亡國之君
夏
商
西周
【當堂檢測、反饋矯正】
1。下列內容中,標志著我國世襲制代替禪讓制的是()
A。禹傳位給伯益B。禹傳子家天下C。舜傳位給禹D。啟打敗有扈氏
2。商朝被后世稱為殷朝,下列事件中,與此有關的是()
A。商湯伐夏B。牧野之戰C。盤庚遷都D。武王伐紂
3。常言道:“姜太公釣魚,愿者上鉤。”當年姜尚等待的賢明君主是()
A。黃帝B。夏啟C。商湯D。周文王
4。“哪里有壓迫,哪里就有反抗。”說明這句話正確的歷史事件是()
A。國人B。世襲制代替禪讓制C。實行分封制D。盤庚遷都
5。暴君亡國,明君興政。參照這一標準,下列四人中,與其他三人明顯不同的一位是()A。商湯B。商紂C。周文王D。周武王
6。禪讓制的依據是()A。財產B。武力C。德才D。門第
7。說夏朝是我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主要原因是()
A。產生了奴隸主和奴隸兩個階級B。國家機構初具規模,成為階級壓迫的工具
C。國王居住在寬大、宏偉的宮殿里D。國王暴虐無道,統治黑暗
8。下列事件中,距今4000年左右的是()
A。商湯滅夏B。武王伐紂C。世襲制代替禪讓制D盤庚遷殷
9。在西周時期,既賦予諸侯相關權利,又要求諸侯履行相關義務的制度是()
A郡縣制B分封制C禮樂制D中央集權制
課堂反思:(寫下你在這課中的收獲和困惑)
七年級歷史教育個人教案 篇2
一、學情分析
通過上學期的學習,學生對中國古代史已經有所了解,對學習歷史的方法也基本熟悉,基本掌握了歷史人物、歷史事件的學習技巧。對人類歷史的發展也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是他們頭疼的是歷史時間的記憶和掌握,這個需要引導和理解記憶,這只是時間的問題,本學期我們將繼續引導他們走進歷史,愛上歷史。
二、教學目標
1、要在上冊歷史教學的基礎上,使學生進一步掌握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歷史現象,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把握不同時期的基本特征以及發展趨勢,認識歷史發展的基本線索和基本規律。
2、教學過程中要特別注重學生能力的培養。注意培養學生的創造性學習能力;解讀、判斷和運用歷史材料的能力;發展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培養學生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
3、對學生進行國情教育和愛國主義教育,形成正確的國際意識,教育學生繼承傳統美德,初步形成正確的道德觀和價值觀,形成健全的人格,養成具有符合社會發展需要的公民意識和人文素養。
4、提高學生學習歷史的興趣,改變學生學習歷史的不良習慣
5、從嚴治教,提高成績。
三、教材分析
本學期課程一共包括三個單元:
第一個單元“繁榮與開放的社會”。教科書內容的安排和教學活動的設計,無不緊扣隋唐時期的“繁榮”與“開放”。“繁榮”與“開放”,是反映一個積極向上的社會的兩個側面,具有同一性。為了突出主題“繁榮與開放”,這一單元的課,對隋煬帝的暴政、隋末農民起義以及唐朝中后期的歷史,包括安史之亂、藩鎮割據、朋黨之爭、宦官專權、唐末農民戰爭等傳統教材經常寫到的內容,較少涉及。
第二個單元“經濟重心的南移和民族關系的發展”。實際涉及“民族關系的發展”和“經濟重心的南移”兩個主題。它們不像第一單元的“繁榮”與“開放”那樣,從字面到內容都具有同一性。這里“民族關系的發展”,既涉及民族融合的內容,也有反映民族政權并立與民族矛盾的一面,都對“經濟重心的南移”有影響。但要在有限的篇幅里簡單明了地說明它們特別是后者與“經濟重心的南移”之間的關系,卻并非易事。因此,教科書調整了課標內容標準的順序,采取了先概述民族政權并立時代的情況,后分析經濟重心南移的原因、列舉經濟重心南移的表現,然后再剖析宋代的社會風貌、介紹元朝大一統的出現及民族大融合的發展情況。如此安排,既增強了課文內容的邏輯性,又為教學提供了方便。
第三單元“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和社會危機”本單元課文在講中外友好交往的同時,突出了明清時期中外的矛盾與沖突;在列舉經濟發展成就的時候,沒有忽略“閉關鎖國”給中國社會帶來的隱憂。這種設計,與課標主題中“社會的危機”相呼應,也為學生學習中國近代史,理解近代中國為何被動挨打作好鋪墊。
四、教學任務和要求
七年級歷史教學,要求學生學習和掌握基本的歷史知識,即了解歷史的基本線索,了解重要的歷史事件,歷史人物和歷史觀點,以及理解重要的歷史概念。
歷史教學,要指導學生初步學會按時間順序觀察歷史發展和變化,引導學生學會收集整理和運用相關的歷史學習材料,啟發學生對歷史事物進行想象,聯想和初步的分析,綜合,比較,概括等認識活動,對有關的歷史問題進行簡要評述,培養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增強學生自主學習的能力,注重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以及與他人合作和參與社會實踐的能力。
五、具體措施
第一、認真備好課,在備課中真正做到備教材、備學生、備教法、備學法。
第二、落實好課堂的教學目標,1、目標統一,準確,2、以“內容標準”的要求為依。3、體現統一要求與個性發展統一。
第三、以啟發誘導式教學為主,并采用各種有效的教學方法和手段以激發學生學習歷史的積極性;使學生主動參與到課堂教學中,如課堂上答題、動腦筋、小討論,歷史故事會、歷史劇,通過這些活動開發學生的思維潛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學生創新意識,同時也使學生主動復習當天所學的內容。這樣就使學生上課的注意力集中,加強課堂紀律的管理。及時發現不足,及時總結。
第四、積極開展歷史活動課,鼓勵學生參與歷史小制作,通過課外讀物,網上探訪古跡、名人軼事,擴大歷史的知識面,通過自主的學習方式,提高探究學習能力,讓學生學有所得。加強培養學生創造精神實踐能力。
第五、集體備課強化教學質量,讓教師之間取長補短,資源共享,每周進行集體備課一次。
六、教學進度安排
1.具體時間安排以學校大事安排表為準。
七年級歷史教育個人教案 篇3
[教學目標]
一、知識和技能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秦朝暴政的主要表現,有關陳勝、吳廣起義以及秦朝滅亡的基本歷史知識,并了解楚漢之爭的簡單情況。
二、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秦的暴政是激起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從而理解得民心者,得天下的道理。
三、過程和方法
本課使用談話法,師生互動,讓學生帶著問題閱讀課文,培養分析問題,概括問題能力,巧妙設問啟發學生思考,讓學生討論,培養學生,創新思維。
[重點和難點]
本課的重點秦末農民起義的根本原因、意義。
本課難點是秦亡前后,項羽、劉邦所領導的戰爭性質的變化。
[教法和學法]
講述法、講解法、討論法,學生分組進行討論。
[課時]
1課時
[課型]
新授課
[教學過程]
導入根據課本中的歌謠“阿房,阿房,亡始皇”導入新課。
一、秦朝滅亡的原因
1、繁重的徭役秦朝的徭役非常繁重。
2、刑法殘酷秦朝刑法非常殘酷,刑罰的種類繁多。
3、秦二世秦二世(前230—前207),即胡亥,秦始皇少子,秦朝第二代皇帝,更加殘暴,他統治時期政治十分黑暗。
二、陳勝、吳廣起義
公元前209年,九百多個窮苦農民,被征發到漁陽戍守長城。他們走到大澤鄉,遇上大雨,不能按期到達,按秦法誤期者要被處斬,陳勝吳廣號召起義,農民戰爭爆發。之后,在陳建立政權。
三、陳勝派主力軍向咸陽進攻陳勝建立張楚政權后,率軍繞過滎陽,突入關中,直逼咸陽。
四、農民起義秦朝陳勝,吳廣起義以后,項羽和劉邦領導的農民軍繼續戰斗,公元前207年,項羽以少勝多,在巨鹿大敗秦軍。與此同時,劉邦率軍直逼咸陽,秦朝滅亡。公元前202年,劉邦建立漢朝,歷稱為西漢,劉邦就是漢高祖。
七年級歷史教育個人教案 篇4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后來他是怎樣做的呢?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么改進?(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布局特點:
①城市布局: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云集,商業繁盛。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七年級歷史教育個人教案 篇5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了解宋朝社會生活大概的風貌,包括當時流行的穿著打扮、飲食的主要特點,居住條件和房屋建筑的樣式;交通旅行的條件;文化娛樂活動、節慶風俗等方面。
通過了解過去的社會生活史,提高認識和改進現代社會生活的能力。了解歷史上物質文化生活的條件和特點,有助于更好地認識我們現在的物質文化生活,提高創造性地改進物質文化生活的能力。
通過對于過去日常生活的了解,使學生對于歷史有更加生動直觀的認識,拉近學生與歷史之間的距離,加深學生與中華民族的歷史和文化的親和力。
【教材分析】
本課的教學內容,可以分為兩個方面:一是物質生活方面,包括衣、食、住、行四項內容,一是精神生活方面,包括娛樂活動和節慶活動兩項內容。
從教材敘述展開的程度來看,服飾和瓦子可以視為重點內容。同時,服飾問題涉及到國內各民族間在文化上和生活方式上的相互影響;瓦子屬城市商業繁榮的問題,也可以視為本課的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提問和引導學生回顧和概括已經學過的宋朝農業生產、手工業生產發展和商業發展的史實,導入本課的教學內容,闡釋社會生產的進步促使人民的日常生活發生新的變化,使學生認識到宋朝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進步基礎。
一、衣食住行等習俗的變化
1、衣:小袖狹身的短衣;婦女纏足。
欣賞《清明上河圖》等宋代的插圖,描述畫面中人物的服飾,或者通過不同的服飾分析人物的身份地位。
注意三個問題:
第一,宋朝服飾特點的歷史變化,從王朝初年的簡樸到王朝末年的奢侈,一方面表明了社會經濟的發展,另一方面也說明了統治階級的日漸腐朽。第二,宋代的服飾中明顯地反映了少數民族的影響,朱熹說:“今世之服,大抵皆胡服,如上領衫,靴鞋之類,先王冠服掃地盡矣。”這是長期以來民族交往和民族融合的結果,使學生認識到,民族之間的文化交流起到了豐富人們的物質和文化生活的作用。第三,在宋朝出現的纏足陋俗,說明當時統治階級價值觀念的腐朽和婦女地位的低下,引導學生批判性地認識這些歷史現象。
2、食:北方以面食為主,南方以稻米為主;北宋肉食以羊肉為多,南宋吃魚多;
導學生思考當時南北方飲食習俗的差異和少數民族對于中原地區飲食習慣的影響。
4、住:茅屋、瓦房、宅第。
展示各類住房的圖片,要求學生指出宋代的民居有哪幾類?各類的民居各有什么特點?引導學生比較城市和鄉村住房的不同,便于學生認識和比較。
4、行:牛車,驢車;乘轎,騎驢騾。
引導學生認識宋朝主要有哪幾類交通工具,不同社會地位的人在使用的交通工具方面有何差異?除了交通工具以外,宋朝時便利人們出門旅行的條件還有哪些?
二、熱鬧的瓦子和歡樂的節日
1、瓦子:娛樂兼營商業的場所。
引導學生分析在瓦子里面都有哪些方面的活動?再加以概括,使學生認識在瓦子中有文藝、體育等娛樂活動,有商品、飲食等買賣交易活動,有服務類的活動等等,表現了大都市的繁華。
2、節日:春節、元宵、端午節、中秋節。
要求學生指出宋朝都有哪些重要的節慶活動?流傳至今的重要傳統節日有哪些在宋朝已經出現了?要求學生指出當時的人們是如何歡度這些節慶日的?哪些活動今天已經不多見了?哪些活動與今天還有類似之處?
教師最后闡述節慶活動是一個民族文化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我們應該吸取傳統節慶活動優秀的精華部分,豐富我們的生活。
三、課堂小結(略)
四、作業:課后作業
七年級歷史教育個人教案相關文章:
★ 小學教案模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