開學第一課歷史教案初一
歷史的教學充分體現新課程理念,面向全體學生,考查歷史思維能力,淡化純知識、純記憶的內容。作為一名初一歷史老師,你在課前有寫過初一歷史教案?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開學第一課歷史教案初一”,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開學第一課歷史教案初一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6世紀前日本的狀況;能簡單說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簡述大化改新的內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統治的建立;弄清幕府與天皇朝廷之間的關系,認識武士道的實質
過程與方法:討論:中日交往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什么朝代雙方往來相當密切?那時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養結合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日本學習與模仿中國文明進行的大化改
新,它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度到了封建社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大化改新
教學難點:幕府與天皇朝廷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武士與櫻花:一般國家都會以猛獸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櫻花來比喻武士。看過櫻花的人都知道,單個的櫻花并不美麗,但是成片的櫻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這和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并非是盛開的時候,而是凋謝的時候,櫻花花期不長,但凋謝有個特點,就是一夜之間滿山的櫻花全部凋謝,沒有一朵花留戀枝頭。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發揮自己的價值,之后便毫無留戀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1課:古代日本。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6世紀前的日本
1.教師講述:3世紀時,在本州中部出現了一個較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叫“大和國”。5世紀初,大和統一了日本。說說大和政權是如何進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國的統治者稱為“大王”,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領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
目標導學二:大化改新
1.教師提問: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①國內:社會矛盾尖銳(根本因素);②國際:中國隋唐的制度先進;朝鮮的新羅國興起(催化因素)。
2.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
提示:內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
3.問題思考:大化改新對日本的影響。
提示:通過這一系列改革,解決了土地國有、部民制和中央集權制問題,打擊了舊貴族在經濟、政治上的頑固勢力,有利于封建生產關系的形成,達到了改革的目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4.拓展延伸:
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國隋唐文化的影響,你還知道中國先進文化對日本產生深刻影響的哪些事例?你怎樣看待日本民族對待外來先進文化的態度?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目標導學三:武士和武士集團
1.教師提問: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封建莊園經濟成為主要的經濟形態。有實力的莊園主開始把一部分莊民武裝起來,組成以主從關系和血緣關系相結合的武士集團。武士集團對內鎮壓民眾抗爭,保衛莊園;對外侵占別人的土地,擴大自己的勢力。
2.教師講述:武士集團之間不斷進行爭斗,最后形成了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兩大武士集團。1185年,平氏政權滅亡。1192年,源賴朝從兩條上皇處得到“征夷大將軍”的稱號,鐮倉幕府正式建立,開始了日本歷武士專政的幕府統治時期。
3.教師提問:幕府與天皇之間關系怎樣?
提示: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實際上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
4.教師提問:武士效忠的對象是誰?武士道的實質是什么?
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國家。武士道的實質就是以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實奴仆。
5.資料鏈接: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為主君毫無保留的舍命獻身的精神。“武士道”沒有是非觀念,只重視維護自己所在集團的榮譽和安全。
三、課堂總結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國學習,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學習,這些都使日本不斷進步、強盛。
板書設計
1.5世紀初,大和統一日本
2.大化改新:背景、時間、內容、意義
3.武士集團的形成和武士道
4.幕府統治的建立
開學第一課歷史教案初一2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本課是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的開篇課,主要知識有兩點,一是九一八事變,二是西安事變。本課從內容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國民黨發動對根據地的圍剿,面對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迫使國民黨內部發生分裂,導致西安事變最終爆發,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啟下就是“九一八”事變之后,中國陷入艱難的民族抗戰深淵。所以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利于學生認識國民黨的反動性,同時又理解了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動機和目的,為整個第四單元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掌握九一八事變的經過、結果;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西安事變的背景、經過;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及意義。培養學生從視頻中捕獲信息的能力;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感染力;采用講述法與討論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開展師生雙邊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起學生對日本帝國主義野蠻侵略中國的仇恨和對蔣介石“絕對不抵抗”政策的義憤,樹立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通過對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學習,向學生進行熱愛共產黨的教育。
3、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方案:
(1)、九一八事變是本課的第一個重點。
方案:學生觀看視頻,然后回答。
教師播放九一八事變的視頻,由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通過出示閱讀蔣介石的密電,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東北很快淪亡的原因。
(2)、西安事變是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點,同時又是難點。
方案:通過觀看西安事變的影視資料,讓學生用最簡單的話概括出西安事變。引導學生分析西安事件背景、時間、過程、結果、意義。通過討論:西安事變捉住了蔣介石,中國共產黨不僅主張不殺他,反而主張和平解決,釋放他。說說這是為什么?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從中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博大胸懷。
二、說教學方法
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的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
自制課件,利用多媒體、視頻再現歷史,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性,從中獲取相關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與興趣,使他們融于家鄉、融于歷史、融于國家的命運,并以此產生共鳴。教學中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通過教師的引導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三、說學法指導:
根據教學目標,本課主要培養學生以下能力:講述歷史事件的能力、透過現象分析實質的能力、搜集歷史資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用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從視頻、圖片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視頻音樂片段。這首歌曲中“我的家”是指哪里?是什么事情使東北發生了變化?是誰使得東北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學生回答)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東北人民趕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園的渴望。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那段苦難的歷史。學習第14課《難忘九一八》(大屏展示)1931年9月18日,是一個炎黃子孫不能忘記的日子,是一個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日子。
學習新課:
一、九一八事變
教師:下面我們來看 “九一八”的一段視頻,在觀看的過程中大家捕捉這樣的信息:九一八事變的時間、地點、過程、結果(播放《九一八事變》視頻)
教師:引導分析
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為什么先制造柳條湖事件?(大屏幕展示)
學生回答
教師:面對日本的侵略,每一個有民族責任感的中國人都不會無動于衷的。九一八事變爆發時,,駐守沈陽的東北軍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蔣介石的態度怎樣呢?
學生回答。(大屏幕展示蔣介石給張學良的密電)
教師:由于蔣介石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清晨,日軍占領了沈陽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長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4個多月后,結果怎么樣?
學生回答(大屏幕展示東三省淪亡)
教師:東北淪陷后,日本侵略者又是如何對待我們的同胞呢?(大屏幕播放日本罪行圖片)
教師引導分析:東北三千萬同胞過著恥辱的亡國奴生活
教師:面對日本的野蠻侵略。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又是如何做的?(展示大屏)
引導學生歸納:東北軍和當地人民組成了義勇軍,共產黨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在這時涌現了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等一些抗日英雄。誰能講一下抗日英雄的事跡。出示嫩江之戰材料。
二、西安事變
教師指圖說明:東三省淪亡后日本侵略者在長春建立什么政權?有什么企圖?
教師:動畫演示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由來已久,日本侵占東北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華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險關頭,愛國者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下面我們開看一段,西安事變的視頻資料
教師:西安事變是在什么背景下發生的?發生于什么時候?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什么要發動西安事變?結果和歷史意義?
學生回答。
討論:在十年內戰中,蔣介石殺害了成千山萬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西安事變捉住了蔣介石,中國共產黨不僅主張不殺他,反而主張和平解決,釋放他。說說這是為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課堂小結(大屏幕展示)利用圖來進行小結,將知識落實到圖中簡化知識點。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課知識: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由來已久,在1931年9月18日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由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導致東三省淪亡。而東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國奴英勇抗敵,涌現了抗日義勇軍和抗日游擊隊兩支主要的抗日隊伍。日軍侵占東北后,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企圖將東三省從祖國的版圖中分裂出去,接著又向華北進攻,華北危急,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險關頭,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逼蔣抗日發動了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教師:學習了本課內容,有沒有哪些歷史事件讓你印象深刻的?有沒有哪些歷史人物令你感動的?我們能忘記這段苦難的歷史嗎?
學生回答。
教師: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要以史為鑒,勿忘國恥。為振興中華而努力。
課堂練習。創新與探究練習冊
五、說板書設計:
一、九一八事變
1、時間:1931年9月18日
2、地點:東北沈陽
3、過程: ①日本制造柳條湖事件;
②進攻北大營,炮轟沈陽城
5、結果:東三省淪亡
二、西安事變
1、背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2、過程: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逼蔣抗日
3、結果:和平解決
4、意義: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開學第一課歷史教案初一3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中世紀晚期,農村墾殖運動的發展,分析歐洲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夠概括租地農場的特點以及新的手工業經營的特點;通過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認識中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了解中世紀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的出現及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材料、觀看圖片,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奴隸社會的奴隸,亦即“他人之物”逐漸過渡到中世紀農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紀晚期,演變為農村或城市的“自由人”,這也預示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到來,感悟人的價值在不斷追求自由中體現出來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莊園制度的變化
教學難點:認識到中世紀晚期是歐洲社會的一個轉型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封建莊園是在土地的層層受封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土地的封受關系及與此相應的等級制度乃是西歐一切封建關系和整個封建制度的基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3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
1.教師提問:11世紀以后,農奴和領主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提示:農奴對領主的人身依附關系越來越弱,農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強。農奴可以用貨幣購買勞役豁免權,不再為領主提供勞役,以此獲得對自己勞動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過繳納遷徙稅,獲得離開莊園、擺脫領主人身束縛的機會。
2.展示材料:馬克思說:“租地農場主成了這種農業工人的實際指揮官,成了他們的剩余勞動的實際剝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現在只和這種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發生直接關系,而且是單純的貨幣關系和契約關系。”
3.問題思考:談談你是如何理解馬克思說的這段話的。
提示:這反映了歐洲農村資本主義萌芽的情況。租地農場主就是后來的農業資本家。他們和農業工人之間是一種雇傭與被雇傭,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4.教師提問:中世紀晚期,手工業的發展有什么變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業者逐漸脫離農業,另一方面他們不再僅僅為自己生活而生產,更多是為了適應市場而勞動。手工業者開辦作坊,家人、幫工和學徒一起生產,規模比較小。
5.教師提問:為了繳納封建賦稅,農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產工具為商人從事手工生產。這反映出當時農村手工工場呈現一種什么狀態?后來又有什么變化?
提示:這反映出當時農村手工工場呈現分散的一種狀態。后來逐漸轉向集中狀態。
目標導學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農民原先是某莊園的莊頭,負責替領主管理莊園生產和其他事務。他們有較強的管理能力,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由于農業發展、貨幣地租取代勞役地租,農民向領主繳納貨幣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在財富普遍積累的基礎上,一批富裕農民脫穎而出。他們是土地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法蘭西,他們占有的土地達到總面積的1/5,有的地區甚至達到1/3。
提示:反映了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化。這些富裕的農民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也是現代農業的最早發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業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約關系賦予的權利。
材料二13、14世紀,英、法等國的市民階層作為第三等級,出席國王召集的會議,不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1)材料一中,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叫什么?他們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護?
提示: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們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會的特許狀和城市保護法的保護。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問題?
提示:反映了市民階層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權利的擴大。伴隨著市民階級在政治、經濟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種新的世俗生活觀念逐漸形成,這為以后出現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奠定了基礎。
三、課堂總結
11世紀后,隨著西歐城市與工商業復興,社會經濟的閉塞局面得到改觀,對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紀,英、法等國開始了消除割據、推動中央集權化的政治進程。近代歐洲文明在這一時代孕育。
西歐中世紀的文明并非“黑暗時代”所能涵蓋,特別是中世紀后期,王權興起、文化的發展以及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正是西歐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板書設計
1.莊園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農場的出現
3.資本主義雇傭關系的出現
4.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的出現
開學第一課歷史教案初一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識記西歐城市復興的時間、區域,城市爭取斗爭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階級的形成過程;了解大學的興起、大學自治及其開設的主要課程等
過程與方法:在城市的興起和發展的層層分析中,學習掌握從圖片與史料中汲取有效歷史信息;樹立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史學思想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中世紀市民追求人生自由、爭取城市自治的勇氣,感悟“走出中世紀”來自于“人”本身的推動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
教學難點:西歐城市的興起對歐洲文明發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多數人認為中世紀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來說是一種倒退,中世紀意味著落后、腐朽、禁錮和迷信。實際上,歷史總是在不斷進步的,剛剛誕生的城市成為中世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那么,為什么城市會在這一時期出現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9課: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展示:喬治出生于中世紀意大利鄉村的一個農奴家庭,從小跟著鄰居學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藝。今年20歲的他打算與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結婚,卻遭到莊園主詹姆斯的反對,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輩那樣的悲慘生活,他想改變。
2.教師提問:喬治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試著描述一下喬治父輩的悲慘生活。
提示:封建莊園(鄉村);關鍵詞:繳納租稅、承擔雜役、無人身自由、生活極端貧困。
3.教師提問:請你給喬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4.教師過渡:“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這是中世紀時形容城市的一句諺語。這是怎么回事?城市難道有不受封建領主控制的特權嗎?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們從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樣工作的?
5.教師提問:西歐城市復興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1世紀開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其中興起最早、發展最快的地區有意大利北部、法蘭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區等。
6.教師提問:這些新興城市有什么特點?
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對安全、能夠吸引人們聚集的地區。城市規模很小,人口較少。
7.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
(1)城市居民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蘭西瑯城市民起義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提示:(1)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2)反映了城市的興起使封建經濟開始解體。(3)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
8.問題思考: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領主之間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提示: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稅。
目標導學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教師提問:如果喬治成功逃往城市,他憑借一手剪裁的好手藝就能夠在城市繼續生活下去嗎?
提示:按照慣例,農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滿一年零一日,他就是自由民(市民)了。
2.教師提問: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們是怎樣生活的?
提示:①手工業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擁有簡單的生產資料,自己和家屬都參加勞動,靠出賣產品換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維持生活。家庭既是生產的作坊,也是店鋪。②商人專事商業和貿易。
3.教師提問:市民階級中分化出了哪些人?從中逐漸產生了什么新的階級?
提示: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
4.問題思考:這些城市的興起有何意義?
提示: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5.拓展延伸:喬治打算開一家裁縫店,你覺得初來乍到的他能立即開起來嗎?
提示:他不能隨意開店,需要加入一個叫“行會”的組織。行會內部的首腦稱“行頭”,基本成員即作坊主稱“行東”,行東以下為“幫工”和“學徒”。喬治需要從學徒做起,在學藝期間要向行東繳納學費,并為其做家務勞動,期滿后可升為幫工。幫工要在行東作坊里幫助工作數年,領取少量工資,經行會考核后才能獨立開設作坊。
開學第一課歷史教案初一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簡單說出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能用主要史實講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認識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中的作用;了解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認識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伊斯蘭教產生和阿拉伯國家興起的歷史背景的了解,學習從經濟基礎、社會環境認識歷史現象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阿拉伯地區是當今世界多極化政治格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教的源起和由來,對理解當代國際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阿拉伯國家的建立
教學難點: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帝國形成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國舊稱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約68億人口中,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分布在204個國家和地區,占全世界的23%。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2課:阿拉伯帝國。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1.教師講述:談到阿拉伯,我們會想到很多與之相關的事情,如:世界文學名著《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中國古代歷經常提到的大食國、伊斯蘭教等(也可由學生自己列舉,調動學生參與,激發其學習興趣),而跟阿拉伯國家興起關系密切的應是伊斯蘭教的創立和傳播。
2.創立背景:(外族入侵,社會動蕩,經濟蕭條)
6世紀以后,阿拉伯社會氏族制度解體,奴隸制度逐漸發展起來。由于外族入侵,阿拉伯人經營東西方中介貿易的商路從紅海逐漸轉移到波斯灣和兩河流域,導致阿拉伯社會動蕩,經濟蕭條。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統一國家,抵御外侮,恢復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建立強大的國家必須團結阿拉伯民族,要團結整個阿拉伯民族,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阿拉伯人在同一種信仰下統一起來,伊斯蘭教便應運而生。
3.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斯蘭教建立的時間、創立人及發源地及主要傳教活動。
提示:①創立時間:公元7世紀初;②創立者:穆罕默德;③發源地:阿拉伯半島。
主要傳教活動——在麥加城傳教失敗;帶領少數信徒出走麥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兵臨麥加城下,最終與麥加貴族達成協議。從此,麥加成為伊斯蘭教的圣地。
4.問題思考:
(1)理解阿拉伯國家為什么是政教合一政權的國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國家政權的國家權力與宗教的宗教權力合為一體的政治制度。
目標導學二:阿拉伯帝國
1.學生自主學習:結合教材P56阿拉伯擴張示意圖,描述阿拉伯帝國形成過程。
提示: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國唐朝邊境;控制中亞大部分地區;在西線,攻克埃及,橫掃北非;西南占領西班牙。
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版圖橫跨亞、非、歐三大洲,伊斯蘭教隨著帝國的擴張廣為傳播。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內外矛盾激化,帝國逐漸衰微。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終告滅亡。
2.教師提問:為什么伊斯蘭教會在阿拉伯統一國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①嚴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別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種一神教的信仰,極力貶低各部落在分裂狀態下傳統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貴族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它為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②伊斯蘭教是一種宗教、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這種組織為統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組織形式。
目標導學三:阿拉伯文化
1.材料展示:古代阿拉伯人有句的格言:“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他們的宗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尋求真理,哪怕遠在中國”;阿巴斯王朝時期,他們在巴格達建立了一所規模宏大的翻譯和研究機構,稱為智慧之宮。
2.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說說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提示:數學、醫學典籍、文學等。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
三、課堂總結
伊斯蘭教的產生適應和促進了阿拉伯的統一;利用伊斯蘭教進行掠奪戰爭建立起來的阿拉伯帝國,由于各種矛盾的激化,迅速走向分裂;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內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并加以發展,創造了輝煌的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和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自古以來,阿拉伯人民同中國人民就有著廣泛的文化交往。
板書設計
1.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獨尊安拉
2.阿拉伯帝國:8世紀中期形成
3.阿拉伯文化成就:阿拉伯數字、醫學、文學;溝通東西方文化
初一歷史教學方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