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教案模板_中学教师优秀教案_高中教学设计模板_教育巴巴

教育巴巴 > 初中教案 > 七年級教案 > 歷史教案 >

7年級歷史教案范文

時間: 新華 歷史教案

歷史老師要明白自己對教材的生疏,在課前認真備課,多方面去搜集相關進行資料。每一個初一歷史老師都應該在課前準備一篇初一歷史教案。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7年級歷史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7年級歷史教案篇1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了解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2.有效利用課本插圖,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長輩了解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認識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構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學會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認識、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認識到土地改革的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勝利,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創造了條件。

教學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理由:課本表述較為簡單和理論化,需要結合材料和數據讓學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對國家政權的鞏固作用。

三、教學策略

經歷過土地改革的還大有人在,能夠提前布置學生作采訪調查,先自行了解這段歷史,對于本課教學大有輔弼。教師可采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進行本課教學。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搜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提前預習課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

五、教學過程

1.學生課前讀書

2.導入新課

教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占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需要進行土地改革以獲得土地。這天,我們一齊來學習第3課,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3.教師播放視頻《百年中國·土地改革》(約4分30秒),學生觀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歷史。

7年級歷史教案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簡單說出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能用主要史實講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認識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中的作用;了解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認識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伊斯蘭教產生和阿拉伯國家興起的歷史背景的了解,學習從經濟基礎、社會環境認識歷史現象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阿拉伯地區是當今世界多極化政治格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教的源起和由來,對理解當代國際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阿拉伯國家的建立

教學難點: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帝國形成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國舊稱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約68億人口中,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分布在204個國家和地區,占全世界的23%。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2課:阿拉伯帝國。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1.教師講述:談到阿拉伯,我們會想到很多與之相關的事情,如:世界文學名著《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中國古代歷經常提到的大食國、伊斯蘭教等(也可由學生自己列舉,調動學生參與,激發其學習興趣),而跟阿拉伯國家興起關系密切的應是伊斯蘭教的創立和傳播。

2.創立背景:(外族入侵,社會動蕩,經濟蕭條)

6世紀以后,阿拉伯社會氏族制度解體,奴隸制度逐漸發展起來。由于外族入侵,阿拉伯人經營東西方中介貿易的商路從紅海逐漸轉移到波斯灣和兩河流域,導致阿拉伯社會動蕩,經濟蕭條。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統一國家,抵御外侮,恢復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建立強大的國家必須團結阿拉伯民族,要團結整個阿拉伯民族,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阿拉伯人在同一種信仰下統一起來,伊斯蘭教便應運而生。

3.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斯蘭教建立的時間、創立人及發源地及主要傳教活動。

提示:①創立時間:公元7世紀初;②創立者:穆罕默德;③發源地:阿拉伯半島。

主要傳教活動——在麥加城傳教失敗;帶領少數信徒出走麥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兵臨麥加城下,最終與麥加貴族達成協議。從此,麥加成為伊斯蘭教的圣地。

4.問題思考:

(1)理解阿拉伯國家為什么是政教合一政權的國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國家政權的國家權力與宗教的宗教權力合為一體的政治制度。

目標導學二:阿拉伯帝國

1.學生自主學習:結合教材P56阿拉伯擴張示意圖,描述阿拉伯帝國形成過程。

提示: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國唐朝邊境;控制中亞大部分地區;在西線,攻克埃及,橫掃北非;西南占領西班牙。

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版圖橫跨亞、非、歐三大洲,伊斯蘭教隨著帝國的擴張廣為傳播。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內外矛盾激化,帝國逐漸衰微。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終告滅亡。

2.教師提問:為什么伊斯蘭教會在阿拉伯統一國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①嚴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別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種一神教的信仰,極力貶低各部落在分裂狀態下傳統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貴族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它為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②伊斯蘭教是一種宗教、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這種組織為統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組織形式。

目標導學三:阿拉伯文化

1.材料展示:古代阿拉伯人有句的格言:“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他們的宗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尋求真理,哪怕遠在中國”;阿巴斯王朝時期,他們在巴格達建立了一所規模宏大的翻譯和研究機構,稱為智慧之宮。

2.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說說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提示:數學、醫學典籍、文學等。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

三、課堂總結

伊斯蘭教的產生適應和促進了阿拉伯的統一;利用伊斯蘭教進行掠奪戰爭建立起來的阿拉伯帝國,由于各種矛盾的激化,迅速走向分裂;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內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并加以發展,創造了輝煌的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和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自古以來,阿拉伯人民同中國人民就有著廣泛的文化交往。

板書設計

1.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獨尊安拉

2.阿拉伯帝國:8世紀中期形成

3.阿拉伯文化成就:阿拉伯數字、醫學、文學;溝通東西方文化

7年級歷史教案篇3

一、教材分析

1.課程標準:

(1)比較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的規模和結果。

(2)用歷史、辯證的觀點看待歷史人物和事件。

2.教材的地位和作用:

本課是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的重要實踐課程。

3.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

以哥倫布為代表的新航路的開辟,在西方資本主義的歷程中起到了舉足輕重的地位,而鄭和下西洋的背景更是隱含了中國歷史命運興衰的征兆。

能夠運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分析歷史現象,從多個角度看待問題。

(2)過程與方法

通過探究、回顧人類文明的歷程,認識文明發展是多種多樣的。

學會運用歷史規律和途徑去聯系、分析社會現狀。

能通過多種途徑收集和本課有關的資料,并整理、歸納有效的信息。

培養合作精神和探究意識。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在探究過程中,學會在世界文明進程的大背景下,關注中華文明的發展與中華民族的興衰,培養民族自豪感和憂患意識。

(4)重點和難點

通過以上分析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是:通過比較感悟鄭和的愛國精神、科學創舉精神和睦鄰友好精神。在探究活動中,培養學生收集資料和比較分析的能力。

難點是:如何通過本課的學習,培養學生初步運用辯證的觀點,正確對待分析歷史人物和歷史現象。

二、教法分析

本課采用師生互動教學方式,通過師生共同探究,引導學生得出結論,培養學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法,加深學生對本課的理解,增強學生的民族自豪感。

三、學法分析

1.學生以小組合作學習的形式為主,進行討論和辯論。

2.收集相關材料、圖片和影視資料等,訓練學生掌握從多種資料中采集有效信息,分析和解決問題的方法。

為達到以上目的,我設計了如下的教學環節。

四、教學過程與方法

1.創設情境,導入新課。

播放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的視頻導入新課。

2.問題引領,合作探究。

問題:“有人認為鄭和比哥倫布偉大,有人認為哥倫布比鄭和偉大”,你同意哪一種觀點?

我將學生分成小組,以合作探究的形式來完成這個題目。學生根據收集到的資料歸納、整理,將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進行比較。本活動的目的不是讓學生去記憶、擴充鄭和下西洋和哥倫布航海的知識,主要是培養學生收集材料、比較分析的能力。

利用表格導入第二個問題,通過比較可以看出無論從航海規模、時間、范圍、技術相比,哥倫布都是鄭和的手下敗將。但是,一說起世界航海史人們記得的卻是哥倫布、麥哲倫,在國際上,鄭和的知名度根本無法同他們相比,以至被人稱為“水過無痕”。你同意這個觀點嗎?

本活動采用辯論的方式進行,我將學生按同意和不同意分成兩大組進行辯論,選一名學生做主持人,兩組學生分別將自己準備的資料加以整理,準備足夠的證據,每組派三名代表闡述各組的觀點,并由主持人最后陳述,教師也隨時補充一些相關的資料。

設置本活動的目的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和學習興趣,培養學生的合作精神、競爭意識、口頭表達和收集、處理信息的能力。讓學生學會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觀察、評價歷史問題。本題不需要有統一的答案,最后我陳述自己的觀點,來小結這部分的內容,加強對學生的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主義教育,以達到師生互動、合作學習的目的。

3.感悟歷史,交流反饋。

鄭和精神是這節課的重點、難點。我以情境分析的方式來解決這個問題,讓學生通過活動來感悟、體會,提升自己的情感。

情境一

當1992年哥倫布發現新大陸五百周年時,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欲把發現新大陸的日期作為全球的節日,但最終因受到拉丁美洲人們的堅決反對而作罷。

情境二

在2005年鄭和下西洋600周年之際,世界各地人們開展紀念鄭和的活動。(展示圖片,讓各小組選取其中一個情境進行探討。)

這個環節設計的目的是培養學生總結、概括的能力;能夠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看待歷史事物和歷史事件;對學生進行愛國主義教育和民族主義教育,增強民族自豪感和憂患意識,關注中華文明的發展和中華民族的興衰。

4.主題升華,情感飛揚。

學生展示課前收集到的有關中國現代海軍裝備圖和中國經濟發展的圖片。引導學生加強對現代海軍建設取得成就的自豪感和對中國經濟騰飛的喜悅,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和報效祖國的決心。

五、教學反思

師生總結:通過這節課的學習你有哪些收獲?在教師的總結中結束課程。我們不僅要緬懷鄭和的愛國精神,還要為國家繁榮昌盛、為世界的和平事業作出自己的貢獻。課后寫一篇小論文,談談自己今后將如何為祖國的發展做出貢獻。

結束語:本次探究課是通過教師的精導妙引和學生的觀察、分析討論、辯論等一系列教學環節進行的。師生各司其職,學生是主體,教師是學生學習的引導者、促進者。由此,體現了以人為本的新課程教學理念。

7年級歷史教案篇4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識記西歐城市復興的時間、區域,城市爭取斗爭的常用方式;了解市民階級的形成過程;了解大學的興起、大學自治及其開設的主要課程等

過程與方法:在城市的興起和發展的層層分析中,學習掌握從圖片與史料中汲取有效歷史信息;樹立史由證來、論從史出的史學思想意識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體會中世紀市民追求人生自由、爭取城市自治的勇氣,感悟“走出中世紀”來自于“人”本身的推動力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西歐中世紀城市的興起

教學難點:西歐城市的興起對歐洲文明發展的作用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大多數人認為中世紀的西方文化相比于古希臘和古羅馬文化來說是一種倒退,中世紀意味著落后、腐朽、禁錮和迷信。實際上,歷史總是在不斷進步的,剛剛誕生的城市成為中世紀一道亮麗的風景線。?

那么,為什么城市會在這一時期出現呢?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9課:中世紀城市和大學的興起。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自由和自治的城市

1.材料展示:喬治出生于中世紀意大利鄉村的一個農奴家庭,從小跟著鄰居學了一手剪裁的好手藝。今年20歲的他打算與自己中意的姑娘安妮結婚,卻遭到莊園主詹姆斯的反對,他再也忍受不了他父輩那樣的悲慘生活,他想改變。

2.教師提問:喬治生活在什么樣的環境中?試著描述一下喬治父輩的悲慘生活。

提示:封建莊園(鄉村);關鍵詞:繳納租稅、承擔雜役、無人身自由、生活極端貧困。

3.教師提問:請你給喬治出出主意,他可以怎么做呢?

提示:逃往城市。

4.教師過渡:“城市的空氣使人自由”,這是中世紀時形容城市的一句諺語。這是怎么回事?城市難道有不受封建領主控制的特權嗎?生活在城市的都是些什么人?他們從事什么工作?又是怎樣工作的?

5.教師提問:西歐城市復興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11世紀開始,隨著生產力的提高和商品經濟的發展,城市再度興起。其中興起最早、發展最快的地區有意大利北部、法蘭西南部和北海南部地區等。

6.教師提問:這些新興城市有什么特點?

提示:主要集中在交通便利、相對安全、能夠吸引人們聚集的地區。城市規模很小,人口較少。

7.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

(1)城市居民爭取城市的自由和自治,常用的手段有哪些?

(2)法蘭西瑯城市民起義是怎么回事?反映了什么?

(3)城市取得自治的形式是什么?

提示:(1)金錢贖買和武力斗爭。(2)反映了城市的興起使封建經濟開始解體。(3)從國王或領主手里取得“特許狀”。

8.問題思考:在自由城市里,市民和領主之間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提示:市民是自由人,享有財產權,領主不得非法剝奪市民的財產,不得向市民任意征稅。

目標導學二:城市居民的身份

1.教師提問:如果喬治成功逃往城市,他憑借一手剪裁的好手藝就能夠在城市繼續生活下去嗎?

提示:按照慣例,農奴在自治的城市里住滿一年零一日,他就是自由民(市民)了。

2.教師提問:手工工匠和商人是城市的基本居民。他們是怎樣生活的?

提示:①手工業者主要從事小商品生產,擁有簡單的生產資料,自己和家屬都參加勞動,靠出賣產品換取其他生活用品以維持生活。家庭既是生產的作坊,也是店鋪。②商人專事商業和貿易。

3.教師提問:市民階級中分化出了哪些人?從中逐漸產生了什么新的階級?

提示:城市手工業者和商人不斷分化,出現了富裕的大手工業作坊主、商人和銀行家等。他們成為早期的資產階級。

4.問題思考:這些城市的興起有何意義?

提示:為資本主義的興起準備了條件。

5.拓展延伸:喬治打算開一家裁縫店,你覺得初來乍到的他能立即開起來嗎?

提示:他不能隨意開店,需要加入一個叫“行會”的組織。行會內部的首腦稱“行頭”,基本成員即作坊主稱“行東”,行東以下為“幫工”和“學徒”。喬治需要從學徒做起,在學藝期間要向行東繳納學費,并為其做家務勞動,期滿后可升為幫工。幫工要在行東作坊里幫助工作數年,領取少量工資,經行會考核后才能獨立開設作坊。

7年級歷史教案篇5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6世紀前日本的狀況;能簡單說出日本大化改新的背景,能簡述大化改新的內容和作用;了解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及幕府統治的建立;弄清幕府與天皇朝廷之間的關系,認識武士道的實質

過程與方法:討論:中日交往是從何時開始的,在什么朝代雙方往來相當密切?那時交往密切的原因是什么?初步培養結合所學知識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日本學習與模仿中國文明進行的大化改

新,它使日本從奴隸社會過度到了封建社會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大化改新

教學難點:幕府與天皇朝廷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武士與櫻花:一般國家都會以猛獸比喻武士英雄。但是在日本是以櫻花來比喻武士。看過櫻花的人都知道,單個的櫻花并不美麗,但是成片的櫻花聚在一起就很漂亮。這和日本武士的集團精神很相似。日本人認為櫻花最美的時候并非是盛開的時候,而是凋謝的時候,櫻花花期不長,但凋謝有個特點,就是一夜之間滿山的櫻花全部凋謝,沒有一朵花留戀枝頭。這是日本武士崇尚的精神境界,在片刻的耀眼的美麗中達到自己人生的頂峰,發揮自己的價值,之后便毫無留戀地結束自己的生命。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1課:古代日本。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6世紀前的日本

1.教師講述:3世紀時,在本州中部出現了一個較強大的奴隸制國家,叫“大和國”。5世紀初,大和統一了日本。說說大和政權是如何進行管理的。

提示:大和國的統治者稱為“大王”,大王依靠貴族統治全國。王室和貴族各有自己的私有領地。領地上的居民以“部”的形式組織生產。部民是貴族的私有民,地位近似于奴隸。

目標導學二:大化改新

1.教師提問:大化改新的背景有哪些?

提示:①國內:社會矛盾尖銳(根本因素);②國際:中國隋唐的制度先進;朝鮮的新羅國興起(催化因素)。

2.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分析歸納大化改新的主要內容。

提示:內容——政治上,建立以天皇為中心的中央集權制度,地方設國、郡、里三級,由中央派官治理。經濟上,廢除一切私地、私民,將土地、部民收歸國有,成為公地、公民;國家將土地分給公民,每隔六年授田一次,不能終生使用,也不能買賣;統一賦稅。

3.問題思考:大化改新對日本的影響。

提示:通過這一系列改革,解決了土地國有、部民制和中央集權制問題,打擊了舊貴族在經濟、政治上的頑固勢力,有利于封建生產關系的形成,達到了改革的目的。大化改新使日本發展成為一個中央集權制的封建國家。

4.拓展延伸:

日本大化改新深受中國隋唐文化的影響,你還知道中國先進文化對日本產生深刻影響的哪些事例?你怎樣看待日本民族對待外來先進文化的態度?從中你得到什么啟示?

目標導學三:武士和武士集團

1.教師提問:武士集團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封建莊園經濟成為主要的經濟形態。有實力的莊園主開始把一部分莊民武裝起來,組成以主從關系和血緣關系相結合的武士集團。武士集團對內鎮壓民眾抗爭,保衛莊園;對外侵占別人的土地,擴大自己的勢力。

2.教師講述:武士集團之間不斷進行爭斗,最后形成了清和源氏和桓武平氏兩大武士集團。1185年,平氏政權滅亡。1192年,源賴朝從兩條上皇處得到“征夷大將軍”的稱號,鐮倉幕府正式建立,開始了日本歷武士專政的幕府統治時期。

3.教師提問:幕府與天皇之間關系怎樣?

提示:幕府與天皇朝廷并存。幕府首領“征夷大將軍”名義上由天皇任命,但天皇實際上大權旁落,成為一種禮儀性的擺設。

4.教師提問:武士效忠的對象是誰?武士道的實質是什么?

提示:武士效忠的是他的主公,而不是國家。武士道的實質就是以的勇敢和犧牲精神做主人的忠實奴仆。

5.資料鏈接:武士道源于日本,是以為主君不怕死、不要命的覺悟為根本,強調“毫不留念的死,毫不顧忌的死,毫不猶豫的死”,為主君毫無保留的舍命獻身的精神。“武士道”沒有是非觀念,只重視維護自己所在集團的榮譽和安全。

三、課堂總結

日本民族非常善于把其他民族的文化拿來,變成具有自己特色的文化。在古代日本向中國學習,在近代日本向西方學習,這些都使日本不斷進步、強盛。

板書設計

1.5世紀初,大和統一日本

2.大化改新:背景、時間、內容、意義

3.武士集團的形成和武士道

4.幕府統治的建立

7年級歷史教案篇6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知道西歐中世紀鄉村的典型組織形式是莊園;知道領主和佃戶之間的關系;了解西歐莊園的管理情況、農民的生產、生活情況等基本史實

過程與方法:通過西歐莊園里領主和佃戶之間的關系以及莊園的管理,分析西歐莊園的特點;通過小組討論,比較西歐莊園中的農民與中國古代社會農民的異同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理解和接受生產力發展決定生產關系變革的歷史唯物主義觀點,激發學生探索求知精神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西歐莊園的特點

教學難點:比較西歐莊園中的農民與中國古代社會農民的異同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農奴阿布拉黑的一天(片斷)

在領主自營地上,阿布拉黑整天忙于耕作,恨不得有三頭六臂。他駕著一隊耕牛穩步行走,把土地梨成整齊的田壟、田溝。春光明媚,令人神清氣爽,但阿布拉黑頭腦中經常出現管事和他的助手,他們可以處罰他——甚至會鞭笞他——如果認為他偷懶的話。

阿布拉黑腦海里也會浮現修道院長和其手下僧侶的形象,他們穿戴著干凈的襯衣、襯褲、兜帽、長襪、暖袍和羊皮手套。僧侶每年都領取新衣服,而阿布拉黑卻沒有衣服可換,依舊穿著污跡斑斑的長上衣和綁腿,甚至它們破舊不堪。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8課:《西歐莊園》,走近西歐中世紀的莊園生活。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莊園的領主與佃戶

1.展示:《莊園圖解示意圖》

2.教師講述:“典型的莊園”包括著一個農村和周圍的田地。但是普通的莊園,并不如此整齊。較大的莊園往往包括著幾個農村,小的莊園有的只占著一個農村的一部分。莊園的土地是封建領主所有,而直接生產者的農民通過各種地和形態,從封建領主的手中取得占用一部分土地的權利,進行個體生產。

3.學生自主學習:在西歐莊園里主要生活著哪些人?在莊園里土地是如何劃分的?

提示:領主、佃戶(包括自由的農民和缺少自由的農奴;莊園的土地分為兩部分(一部分由領主自己保留,直接經營,稱為“直領地”,剩下的耕地是佃戶的“份地”),莊園的周圍大多是林地、荒地等,被稱為“共用地”,全體佃戶都可以放牧,按照規定共同使用。

4.材料展示:

材料一莊園的主要工作是農業,同時也有手工業,有木匠、鐵匠,莊園自己釀造啤酒,有自己的磨坊和面包師,總之,莊園生產了人們日常生活所需要的絕大部分產品。

材料二從日出勞動到日落,勞動的報酬十分微薄。他的家一般是簡陋的小屋用糊了泥巴的籬笆建造的。地面就是泥土,從上面下來的雨和雪使泥地變得又濕又冷。農民在一只箱子里塞進些稻草當他的床鋪。他的伙食粗糙而單調——不是黑面包就是褐色的面包。如果收成不好就挨餓。餓死的事情決不是沒有聽說過。他當然是文盲,而且是迷信和恐懼的犧牲品,也時常受到邪惡的領主管家的欺騙。他還要交很多的租稅并服役,可以說,他是一個被蔑視、沒有任何社會地位的可憐蟲。

5.問題思考:材料二中農奴的生活說明了什么?結合上述材料,分析西歐莊園的性質。

提示:農奴依附于封建主,缺乏人身自由;自由莊園是一個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單位。

6.材料展示:莊園里的佃戶除了耕種自己的份地之外,還要為莊園主耕種土地,每周都要有幾天為莊園主干活,莊園主直接控制的農奴每周的大部分時間都要為莊園主干活。領主還向佃戶征收其他捐稅。

7.問題思考:結合上述材料,分析領主與佃戶之間是一種什么關系。

提示:領主與佃戶之間是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佃戶有義務為領主勞動,領主也不能隨意沒收佃戶的土地,他們之間具有一定的契約關系。

目標導學二:莊園法庭

1.材料展示:

材料一佃戶因為沒有認真耕種領主的田地,被罰款6便士;佃戶的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被罰款6便士;只要領主的磨坊能夠磨面粉,就不得到莊園以外磨面粉,違者罰款20先令。

材料二無權享用公共牧場但仍在牧場內放牧的人,侵犯了全體村民的權益,判令他們從牧場牽走他們的牲畜,從此不得占用牧場,違者還要被罰款;某人不按規定的價格賣酒,也要被罰款。

2.教師提問:

(1)材料反映了西歐莊園具有什么權?

提示:司法權。

(2)根據兩則材料分析莊園法庭懲罰各種違法行為的手段是什么。

提示:罰金。

(3)材料中反映了哪些行為會受到法庭的制裁?

提示:佃戶在勞役中怠工、不能完成勞役、家畜誤入領主的園子、到莊園以外磨面粉、侵犯全體村民權益的行為等。

(4)西歐莊園法庭審判的依據是什么?

提示:習慣法或村法。

(5)從上述材料中,我們可以看出西歐莊園法庭有什么作用?

提示:莊園法庭既維護了領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領主的特權,也有利于維護佃戶的權益,同時莊園也起著維護莊園公共秩序的作用。

三、課堂總結

正因為“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這種奇特的政治現象和自給自足的莊園奇景,構成了中世紀西歐文明的獨特性。但歷史辯證法總是彰顯著永恒的道理,當一種新制度建立的時候,卻孕育了否定這個制度本身的新元素。

板書設計

1.興起的時間、發展

2.性質:獨立的自給自足的經濟

3.居民:佃戶(自由農民和農奴)

4.領主與佃戶的關系:統治與被統治、剝削與被剝削

5.莊園法庭:特點與作用

7年級歷史教案篇7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中世紀晚期,農村墾殖運動的發展,分析歐洲莊園逐漸衰落和瓦解的原因;能夠概括租地農場的特點以及新的手工業經營的特點;通過土地關系的變化和手工業的發展,認識中世紀歐洲資本主義的萌芽;了解中世紀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的出現及其意義。

過程與方法:通過閱讀材料、觀看圖片,培養學生論從史出的學習能力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從奴隸社會的奴隸,亦即“他人之物”逐漸過渡到中世紀農奴,亦即“他人之人”,到中世紀晚期,演變為農村或城市的“自由人”,這也預示了一種新的社會制度的到來,感悟人的價值在不斷追求自由中體現出來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莊園制度的變化

教學難點:認識到中世紀晚期是歐洲社會的一個轉型期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封建莊園是在土地的層層受封的基礎上形成的,這種土地的封受關系及與此相應的等級制度乃是西歐一切封建關系和整個封建制度的基礎。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3課:西歐經濟和社會的發展。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新的生產和經營方式

1.教師提問:11世紀以后,農奴和領主之間的關系發生了怎樣的變化?

提示:農奴對領主的人身依附關系越來越弱,農奴的人身自由大大增強。農奴可以用貨幣購買勞役豁免權,不再為領主提供勞役,以此獲得對自己勞動力的自由支配;也可以通過繳納遷徙稅,獲得離開莊園、擺脫領主人身束縛的機會。

2.展示材料:馬克思說:“租地農場主成了這種農業工人的實際指揮官,成了他們的剩余勞動的實際剝削者,而土地所有者現在只和這種資本主義租地農場主發生直接關系,而且是單純的貨幣關系和契約關系。”

3.問題思考:談談你是如何理解馬克思說的這段話的。

提示:這反映了歐洲農村資本主義萌芽的情況。租地農場主就是后來的農業資本家。他們和農業工人之間是一種雇傭與被雇傭,剝削與被剝削的關系。

4.教師提問:中世紀晚期,手工業的發展有什么變化?

提示:一方面手工業者逐漸脫離農業,另一方面他們不再僅僅為自己生活而生產,更多是為了適應市場而勞動。手工業者開辦作坊,家人、幫工和學徒一起生產,規模比較小。

5.教師提問:為了繳納封建賦稅,農民在家里用自己的生產工具為商人從事手工生產。這反映出當時農村手工工場呈現一種什么狀態?后來又有什么變化?

提示:這反映出當時農村手工工場呈現分散的一種狀態。后來逐漸轉向集中狀態。

目標導學二: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

1.材料展示:有的富裕農民原先是某莊園的莊頭,負責替領主管理莊園生產和其他事務。他們有較強的管理能力,有豐富的農業生產經驗。由于農業發展、貨幣地租取代勞役地租,農民向領主繳納貨幣的現象越來越普遍。農民的生產積極性提高,在財富普遍積累的基礎上,一批富裕農民脫穎而出。他們是土地市場的重要參與者,在法蘭西,他們占有的土地達到總面積的1/5,有的地區甚至達到1/3。

提示:反映了農村社會結構的變化。這些富裕的農民成為農村中富有生氣的階級力量,也是現代農業的最早發起人。

2.材料探究:

材料一在城市中,手工業者和商人享有新的契約關系賦予的權利。

材料二13、14世紀,英、法等國的市民階層作為第三等級,出席國王召集的會議,不斷提出自己的政治主張。

(1)材料一中,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了一個新的身份叫什么?他們的法律地位受到什么的保護?

提示:手工業者和商人有了一個新的身份是城市居民。他們的法律地位受到王室、教會的特許狀和城市保護法的保護。

(2)材料二反映了什么問題?

提示:反映了市民階層政治地位的提高、政治權利的擴大。伴隨著市民階級在政治、經濟生活方面地位的提高,一種新的世俗生活觀念逐漸形成,這為以后出現的文藝復興和宗教改革運動奠定了基礎。

三、課堂總結

11世紀后,隨著西歐城市與工商業復興,社會經濟的閉塞局面得到改觀,對外交往逐日增多,12、13世紀,英、法等國開始了消除割據、推動中央集權化的政治進程。近代歐洲文明在這一時代孕育。

西歐中世紀的文明并非“黑暗時代”所能涵蓋,特別是中世紀后期,王權興起、文化的發展以及東西方經濟文化交流的加強正是西歐近代得以崛起的重要因素。

板書設計

1.莊園的衰落和瓦解

2.租地農場的出現

3.資本主義雇傭關系的出現

4.富裕農民和市民階級的出現

7年級歷史教案篇8

教學目標與要求: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義。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全國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國消滅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政權,為恢復國民經濟創造了條件。

透過教師講述土地改革的結果,引導學生從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三大運動之一,土地改革的進行也是當時勢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對鞏固新政權有極端重要的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可運用劉文彩這個典型案例來分析舊社會地主對農民的剝削狀況,從而突出進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對于土地改革的資料與性質,可結合教材圖片讓學生進行總結。

對于土地改革的意義,應當先進行補充,講述土地改革所帶的結果及其在農村土地制度上的變化、農民社會地位的變化、農村經濟的變化等方面進行列表比較,然后再從結果中引導學生歸納其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白毛女》的故事或電影資料嗎?(吸引學生,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及對土地改革的感性認識)

生:(思考并討論)

師:《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惡霸地主黃世仁對楊白勞其女兒喜兒肆意的壓榨,而楊白勞等窮苦農民卻毫無辦法,黃世仁甚至還逼楊白勞用女兒抵債(楊白勞在除夕夜被逼無奈逃租),后楊白勞喝鹵水自殺,女兒喜兒逃進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艱辛、困難,在吃的方面營養跟不上,她的頭發都變白了。直到八路軍解放了她的家鄉,喜兒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現實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羅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賓縣鳳儀鄉,當地的惡霸地主羅錫聯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僅16歲的她,被迫躲進深山老林,過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屆33歲時才重返人間,此時的她已是滿頭白發。2003年去世,死時80歲)

師:同學們在聽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舊社會,地主是如何剝削廣大農民的?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額地租;強迫農民為他們干活……

師:四川大地主劉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連,他依靠對農民的殘酷剝削,過著奢華的生活。最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進,小斗進”的伎倆巧敢豪奪,住的是被裝飾得富麗堂皇的莊園,專門用水牢迫害窮苦百姓;當時在他家干活的雇農卻難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話,站在地主這邊來說,就是坐享其成;站在農民那邊來說,就是勞而無獲。

有個農民叫唐禮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孫多代穿了162年。傳到他這代的時候,已補丁摞補丁,看不出它的模樣了。農民的生活十分艱辛,連溫飽都解決不了,更不要說買新衣服穿了。

師:其實,眾觀整個中國歷史,對于中國人來說,尤其是農民,他們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師:對,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歷朝歷代,人們不堪忍受的時候,就起來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總之,農民從始到終都在為土地而奮斗。到了毛澤東那里,以他對歷史的熟諳和研究,深知中國農民――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東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猶豫地去為農民爭取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土地,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展開了,下面就讓我們一齊來學習新課。

(講授新課)

第3課土地改革(板書)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書)

(引導生閱讀P11的第一段,了解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狀況,真正理解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進行土改。)

師:正是由于舊封建土地制度的嚴重盤剝,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熱情,阻礙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簡介地主、富農、貧農、中農、雇農的階級成份劃分)

(注:1950、6、30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時的階級成份劃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產工具而不勞動,或者只做輕微的附帶勞動,靠剝削農民為生的人,劃為地主。

富農――凡自耕農土地有余,而兼顧人耕種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農民,自己無土地,資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獲超過需要,并雇人耕種者為富農。

中農――雖然占有土地,又擁有必須的生產工具,但既不剝削別人,也不出賣勞動力,靠自己的勞動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為生者,劃為中農成份。

雇農――完全沒有土地,而靠被人雇傭耕種者為雇農。

貧農――占有不完全的生產工具,沒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賣一部分勞動力為生者,劃為貧農。這種農民一般都租種他人土地。)

(副板書)

地主、富農(10%)

貧農、雇農、中農(90%)

70%――80%

20%――30%

1、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書)

師:在舊中國的狀況是這樣的,那么,新中國成立后,又是怎樣的呢?

2、新中國:新解放區未進行土改(板書)

師: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的地位有什么變化?(大家回顧第1課的資料,是否能夠從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中國人站起來,人民當家作主。

師:對,大家回答得很正確,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翻身作了國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國家政權,地位得到提高的他們,于情于理都想去爭取他們一向以來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改,獲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們提到毛澤東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意識到這一點,此刻新中國成立了,他具體又是怎樣去實踐的呢?(引導生閱讀P12的相關資料)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1950)(板書)

師: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規定,在農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歸誰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農民。

師:對,這是和舊的地主階級所有制的區別所在:大家一齊來觀看P11―P12的四幅圖片,在頒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國又分批進行土改,土地當時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應如何做?――沒收地主土地。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耕種(引導生看P12的圖片),那么,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給農民?(動腦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師(歸納總結):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農民遭受剝削、壓迫的總根子,要把它給廢除,這樣才能促進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其次,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就當擁有土地的所有權。

師:地主賴以生存的土地被沒收了,他們會有什么反應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開展……

師:那么,在土改過程中,也分給地主一份土地,這是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減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書)

1952年底,近三億農民獲得七億畝土地(板書)

(引導生閱讀P12,了解少數民族地區土改狀況)

(引導生閱讀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這次土改與過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師: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農放心,穩定……孤立……減少……發展……

師:土地改革后,帶來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有什么意義?

(展示相關歷史資料并加以適當的講解來到達這一目的,讓學生明白建國初期的土改的意義是十分重要而又深遠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1)地主占有農村土地的70―80%,農民占地20―30%

(1)全國3億多無少地的農民無償分得土地4660多萬頃。

(2)農民每年要向地主繳納大約300―350億公斤糧食供應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達350億公斤糧食。

(3)存在著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對立

(3)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103億公斤,工業總產值為2,45億元。

(4)1952年,全國糧食供應總產量1639億公斤,工業總產值為349億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義(板書)

廢除了……消滅了……鞏固了……解放了……(板書)

師: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廣大農民中迅速樹立起來,即使在3年經濟困難時期,農民們也堅持下來與共產黨和國家共赴難關。

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沒收了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國大部分地區改革都已完成,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獲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課后練習:做《歷史學習指導》(第3課)

7年級歷史教案篇9

教學目標:

結合新課程的教學理念及初中學生的心智特點,我確定了本課的教學目標。

1.知識和技能: 通過對鄭和下西洋、傳教士與殖民者東來等史實的分析,知道這一時期中國政府對海外探索的態度。

2.過程與方法:學習用歷史的、辯證的眼光看待傳教士東來給中國帶來的影響。

3.情感態度和價值觀: 通過感受明清時中國所面臨的挑戰,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及探究合作交流的能力。

重點與難點:

根據教材內容、課標要求、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和認知水平,我確定本課的重點是:通過對鄭和下西洋、傳教士來華、馬戛爾尼來華等事件的分析,理解同一時代中外統治者在海外拓展上的不同態度。

難點是:如何理解古老的中國在明清時已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

學情分析:初二學生正值青春期,活潑、好動、精力充沛、好奇心強、有一定的想象力、創造力,具備一定的綜合分析能力,有較高的學習熱情和探索精神。他們對本節課中歷史人物及事件有初步的了解,但還缺乏對歷史事件縱觀的評價能力和橫向的比較能力。

教法與學法:

根據本節課的特點,在教學的各個環節中考慮學生的因素,調動學生的積極性,實現自主、探究、合作的學習方式,我采用了互動式、討論式、體驗式及談話法等。為了充分挖掘學生的稟賦和潛能,我引導學生采用以下的學習方法:

1.讀圖分析法,即聯系圖片資料以及已有的知識分析問題,為探究性學習奠定基礎。

2.合作學習法,即以小組為單位,圍繞某一個問題開展學習,充分發揮每個學生的智能。

3.討論法,通過小組討論、群體討論,使問題得到拓展和延伸。

4.情景模擬法,學生通過再現歷史情境,培養表演能力,也為深入的探究做好準備。

師生準備:為使本節課高效率、大容量、有效的完成教學目標,教師收集文字、圖片、視頻等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同時,指導學生查閱報刊、雜志、圖書、網絡等資料,了解鄭和、乾隆等歷史人物以及鄭和下西洋、臺灣、澳門等事件的一些情況。

教學環節:為有效地達成教學目標,圍繞上述構想我將本課設計為以下四大環節:

1.展示探究主題,形成學習氛圍。課前播放歌曲《中國心》及探究主題激發學生興趣并快速地進入學習狀態,為本節課順利進行做好鋪墊。

2.圖片竟猜,導入新課。展示一組圖片讓學生猜其中的人物和事件。生說,師配合說其意義。圖片的選擇是西方在政治、經濟、思想等方面有代表性的人物和事件,目的是回顧明清時期西方發生的變化,進而承轉到這一時期中國仍在原有軌道繼續發展,面臨前所未有的挑戰,導入新課課題。這樣不僅使學生達到溫故知新的目的,同時也引導學生將中國放到世界大背景中去了解、探討。

3.師生互動,驗證歷史。新課內容的四大案例我是按三大板塊來處理的。

(1)海外探索的嘗試。鄭和下西洋的內容首先讓學生看段視頻,感受鄭和當年航海的壯觀場面,隨即讀鄭和下西洋航海圖,讓學生模擬旅行,重溫鄭和當年的航海歷程,師課件演示,學生說時間、到達的地方。這樣,師生互動、學生樂于參與體現了新課程以學生為本的理念。接著,通過史料分析,了解鄭和下西洋的目的、意義、結果及被禁止的原因。然后,讓學生小組討論:評價這一史實對我國今天改革開放的意義。通過與當今實際相聯系實現了《歷史與社會》“以史為鑒”的目的。

(2)文明與野蠻交織。新航路開辟后,中國同其他亞、非、拉國家一樣也處于文明與野蠻交織的情況。讓學生分兩組探討傳教士與殖民者的東來對中國兩方面的影響。先向學生展示利瑪竇、郎世寧的地圖、繪畫、圓明園設計圖讓學生感受西方先進的文明。隨著《七子之歌》的播放,讓學生講述澳門被侵占的過程、臺灣被侵略及收復等事實。這樣,學生在形成感性認識的基礎上,教師列出表格,指導學生列舉史實,分析、總結新航路開辟后給中國科技、經濟等領域帶來的挑戰。本環節內容設計意在讓學生通過對圖文資料中史實的分析,學會論從史出,以史導論的方法,從而掌握本節課的重點。

(3)逃避挑戰,逐漸落伍。馬戛爾尼訪華的內容是讓學生通過表演小品及三個問題的探究來感受清統治者和外來侵略者的不同態度。本環節學生從身臨其境的表演體會統治者政策制定的原因,為下一步的深入探究做好準備。

4.鞏固總結,拓展延伸。通過板書小結,突出本節課的重點,使學生能一目了然地看出四個案例對中國的影響。兩個問題的探究,是本節課的拓展,一是以師生對話的方式將中西方發生的變化進行對比,分析中國落后的原因,幫助學生突破本節課的難點。二是讓學生展開想象,為明清統治者出謀劃策,培養創新思維。“歷史的啟示”是幫助學生學會“以史為鏡”,要有危機意識、要有開放兼容的思想、還要把握住歷史的機遇……最后讓學生做簡短的演說,“21世紀未來社會的主人我們能為祖國現代化建設做什么”,激發學生的愛國熱情,升華本節課的主題。

總之,在本課的教學中,我積極創設學習情境,以實現教學目標為前提,以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中心,以促進學生發展為本,以培養學生分析、歸納、評價能力及正確的歷史觀為目的,以基礎教育課程改革的理念為理論依據和指導思想,充分挖掘學生的學習潛力,讓學生在合作中探究,在活動中體驗,在情境中升華,在交流中感悟,培養多種能力,使他們能夠適應未來社會的競爭和挑戰。

7年級歷史教案篇10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本課是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的開篇課,主要知識有兩點,一是九一八事變,二是西安事變。本課從內容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國民黨發動對根據地的圍剿,面對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迫使國民黨內部發生分裂,導致西安事變最終爆發,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啟下就是“九一八”事變之后,中國陷入艱難的民族抗戰深淵。所以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利于學生認識國民黨的反動性,同時又理解了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動機和目的,為整個第四單元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掌握九一八事變的經過、結果;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西安事變的背景、經過;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及意義。培養學生從視頻中捕獲信息的能力;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感染力;采用講述法與討論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開展師生雙邊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起學生對日本帝國主義野蠻侵略中國的仇恨和對蔣介石“絕對不抵抗”政策的義憤,樹立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通過對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學習,向學生進行熱愛共產黨的教育。

3、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方案:

(1)、九一八事變是本課的第一個重點。

方案:學生觀看視頻,然后回答。

教師播放九一八事變的視頻,由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通過出示閱讀蔣介石的密電,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東北很快淪亡的原因。

(2)、西安事變是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點,同時又是難點。

方案:通過觀看西安事變的影視資料,讓學生用最簡單的話概括出西安事變。引導學生分析西安事件背景、時間、過程、結果、意義。通過討論:西安事變捉住了蔣介石,中國共產黨不僅主張不殺他,反而主張和平解決,釋放他。說說這是為什么?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從中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博大胸懷。

二、說教學方法

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的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

自制課件,利用多媒體、視頻再現歷史,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性,從中獲取相關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與興趣,使他們融于家鄉、融于歷史、融于國家的命運,并以此產生共鳴。教學中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通過教師的引導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三、說學法指導:

根據教學目標,本課主要培養學生以下能力:講述歷史事件的能力、透過現象分析實質的能力、搜集歷史資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用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從視頻、圖片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視頻音樂片段。這首歌曲中“我的家”是指哪里?是什么事情使東北發生了變化?是誰使得東北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學生回答)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東北人民趕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園的渴望。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那段苦難的歷史。學習第14課《難忘九一八》(大屏展示)1931年9月18日,是一個炎黃子孫不能忘記的日子,是一個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日子。

學習新課:

一、九一八事變

教師:下面我們來看 “九一八”的一段視頻,在觀看的過程中大家捕捉這樣的信息:九一八事變的時間、地點、過程、結果(播放《九一八事變》視頻)

教師:引導分析

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為什么先制造柳條湖事件?(大屏幕展示)

學生回答

教師:面對日本的侵略,每一個有民族責任感的中國人都不會無動于衷的。九一八事變爆發時,,駐守沈陽的東北軍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蔣介石的態度怎樣呢?

學生回答。(大屏幕展示蔣介石給張學良的密電)

教師:由于蔣介石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清晨,日軍占領了沈陽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長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4個多月后,結果怎么樣?

學生回答(大屏幕展示東三省淪亡)

教師:東北淪陷后,日本侵略者又是如何對待我們的同胞呢?(大屏幕播放日本罪行圖片)

教師引導分析:東北三千萬同胞過著恥辱的亡國奴生活

教師:面對日本的野蠻侵略。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又是如何做的?(展示大屏)

引導學生歸納:東北軍和當地人民組成了義勇軍,共產黨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在這時涌現了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等一些抗日英雄。誰能講一下抗日英雄的事跡。出示嫩江之戰材料。

二、西安事變

教師指圖說明:東三省淪亡后日本侵略者在長春建立什么政權?有什么企圖?

教師:動畫演示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由來已久,日本侵占東北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華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險關頭,愛國者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下面我們開看一段,西安事變的視頻資料

教師:西安事變是在什么背景下發生的?發生于什么時候?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什么要發動西安事變?結果和歷史意義?

學生回答。

討論:在十年內戰中,蔣介石殺害了成千山萬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西安事變捉住了蔣介石,中國共產黨不僅主張不殺他,反而主張和平解決,釋放他。說說這是為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課堂小結(大屏幕展示)利用圖來進行小結,將知識落實到圖中簡化知識點。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課知識: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由來已久,在1931年9月18日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由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導致東三省淪亡。而東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國奴英勇抗敵,涌現了抗日義勇軍和抗日游擊隊兩支主要的抗日隊伍。日軍侵占東北后,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企圖將東三省從祖國的版圖中分裂出去,接著又向華北進攻,華北危急,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險關頭,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逼蔣抗日發動了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教師:學習了本課內容,有沒有哪些歷史事件讓你印象深刻的?有沒有哪些歷史人物令你感動的?我們能忘記這段苦難的歷史嗎?

學生回答。

教師: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要以史為鑒,勿忘國恥。為振興中華而努力。

課堂練習。創新與探究練習冊

五、說板書設計:

一、九一八事變

1、時間:1931年9月18日

2、地點:東北沈陽

3、過程: ①日本制造柳條湖事件;

②進攻北大營,炮轟沈陽城

5、結果:東三省淪亡

二、西安事變

1、背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2、過程: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逼蔣抗日

3、結果:和平解決

4、意義: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初一歷史教學方案相關文章:

小學教案模板

21467 主站蜘蛛池模板: 德国EA可编程直流电源_电子负载,中国台湾固纬直流电源_交流电源-苏州展文电子科技有限公司 | 水冷式工业冷水机组_风冷式工业冷水机_水冷螺杆冷冻机组-深圳市普威机械设备有限公司 | 酒糟烘干机-豆渣烘干机-薯渣烘干机-糟渣烘干设备厂家-焦作市真节能环保设备科技有限公司 | 照相馆预约系统,微信公众号摄影门店系统,影楼管理软件-盟百网络 | 电镀整流器_微弧氧化电源_高频电解电源_微弧氧化设备厂家_深圳开瑞节能 | 酒万铺-酒水招商-酒水代理| 钢板仓,大型钢板仓,钢板库,大型钢板库,粉煤灰钢板仓,螺旋钢板仓,螺旋卷板仓,骨料钢板仓 | 杭州月嫂技术培训服务公司-催乳师培训中心报名费用-产后康复师培训机构-杭州优贝姆健康管理有限公司 | 药品仓库用除湿机-变电站用防爆空调-油漆房用防爆空调-杭州特奥环保科技有限公司 | 电脑知识|软件|系统|数据库|服务器|编程开发|网络运营|知识问答|技术教程文章 - 好吧啦网 | 新中天检测有限公司青岛分公司-山东|菏泽|济南|潍坊|泰安防雷检测验收 | 换网器_自动换网器_液压换网器--郑州海科熔体泵有限公司 | 驾驶式洗地机/扫地机_全自动洗地机_工业洗地机_荣事达工厂官网 | 液压升降平台_剪叉式液压/导轨式升降机_传菜机定做「宁波日腾升降机厂家」 | 辐射色度计-字符亮度测试-反射式膜厚仪-苏州瑞格谱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安徽控制器-合肥船用空调控制器-合肥家电控制器-合肥迅驰电子厂 安徽净化板_合肥岩棉板厂家_玻镁板厂家_安徽科艺美洁净科技有限公司 | 耐磨陶瓷,耐磨陶瓷管道_厂家-淄博拓创陶瓷科技 | 防水套管-柔性防水套管-刚性防水套管-上海执品管件有限公司 | 深圳市索富通实业有限公司-可燃气体报警器 | 可燃气体探测器 | 气体检测仪 | 耐腐蚀泵,耐腐蚀真空泵,玻璃钢真空泵-淄博华舜耐腐蚀真空泵有限公司 | 并网柜,汇流箱,电控设备,中高低压开关柜,电气电力成套设备,PLC控制设备订制厂家,江苏昌伟业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 | 玻璃钢罐_玻璃钢储罐_盐酸罐厂家-河北华盛节能设备有限公司 | DAIKIN电磁阀-意大利ATOS电磁阀-上海乾拓贸易有限公司 | 行星搅拌机,双行星搅拌机,动力混合机,无锡米克斯行星搅拌机生产厂家 | 煤棒机_增碳剂颗粒机_活性炭颗粒机_木炭粉成型机-巩义市老城振华机械厂 | 5nd音乐网|最新流行歌曲|MP3歌曲免费下载|好听的歌|音乐下载 免费听mp3音乐 | 土壤墒情监测站_土壤墒情监测仪_土壤墒情监测系统_管式土壤墒情站-山东风途物联网 | 水性绝缘漆_凡立水_绝缘漆树脂_环保绝缘漆-深圳维特利环保材料有限公司 | 蒸汽热收缩机_蒸汽发生器_塑封机_包膜机_封切收缩机_热收缩包装机_真空机_全自动打包机_捆扎机_封箱机-东莞市中堡智能科技有限公司 | 铝镁锰板_铝镁锰合金板_铝镁锰板厂家_铝镁锰金属屋面板_安徽建科 | 天津试验仪器-电液伺服万能材料试验机,恒温恒湿标准养护箱,水泥恒应力压力试验机-天津鑫高伟业科技有限公司 | 防爆大气采样器-防爆粉尘采样器-金属粉尘及其化合物采样器-首页|盐城银河科技有限公司 | 混合气体腐蚀试验箱_盐雾/硫化氢/气体腐蚀试验箱厂家-北京中科博达 | RTO换向阀_VOC高温阀门_加热炉切断阀_双偏心软密封蝶阀_煤气蝶阀_提升阀-湖北霍科德阀门有限公司 | 展厅设计-展馆设计-专业企业展厅展馆设计公司-昆明华文创意 | 中空玻璃生产线,玻璃加工设备,全自动封胶线,铝条折弯机,双组份打胶机,丁基胶/卧式/立式全自动涂布机,玻璃设备-山东昌盛数控设备有限公司 | 骁龙云呼电销防封号系统-axb电销平台-外呼稳定『免费试用』 | 细胞染色-流式双标-试剂盒免费代做-上海研谨生物科技有限公司 | 胜为光纤光缆_光纤跳线_单模尾纤_光纤收发器_ODF光纤配线架厂家直销_北京睿创胜为科技有限公司 - 北京睿创胜为科技有限公司 | 档案密集架_电动密集架_移动密集架_辽宁档案密集架-盛隆柜业厂家现货批发销售价格公道 | 彩信群发_群发彩信软件_视频短信营销平台-达信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