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歷史試講10分鐘教案
歷史教學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每位歷史教師堅持不懈,為祖國的教育事業做出應有的貢獻。作為一名初一歷史老師,你在課前有寫過初一歷史教案?你是否在找正準備撰寫“初一歷史試講10分鐘教案”,下面小編收集了相關的素材,供大家寫文參考!
初一歷史試講10分鐘教案1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簡單說出伊斯蘭教產生的背景,能用主要史實講述穆罕默德的主要活動;認識伊斯蘭教在阿拉伯半島基本統一中的作用;了解光輝燦爛的阿拉伯文化,認識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過程與方法:通過對伊斯蘭教產生和阿拉伯國家興起的歷史背景的了解,學習從經濟基礎、社會環境認識歷史現象的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阿拉伯地區是當今世界多極化政治格局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了解和熟悉阿拉伯國家和伊斯蘭教的源起和由來,對理解當代國際政治具有十分重大的現實意義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阿拉伯國家的建立
教學難點:伊斯蘭教與阿拉伯帝國形成的關系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伊斯蘭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中國舊稱大食教、天方教、清真教、回教等。截止到2009年底,世界人口約68億人口中,穆斯林總人數是15.7億,分布在204個國家和地區,占全世界的23%。
今天讓我們一起來學習第12課:阿拉伯帝國。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
1.教師講述:談到阿拉伯,我們會想到很多與之相關的事情,如:世界文學名著《天方夜譚》(《一千零一夜》)、中國古代歷經常提到的大食國、伊斯蘭教等(也可由學生自己列舉,調動學生參與,激發其學習興趣),而跟阿拉伯國家興起關系密切的應是伊斯蘭教的創立和傳播。
2.創立背景:(外族入侵,社會動蕩,經濟蕭條)
6世紀以后,阿拉伯社會氏族制度解體,奴隸制度逐漸發展起來。由于外族入侵,阿拉伯人經營東西方中介貿易的商路從紅海逐漸轉移到波斯灣和兩河流域,導致阿拉伯社會動蕩,經濟蕭條。在這種情況下,建立統一國家,抵御外侮,恢復商路,成了阿拉伯人的共同愿望。建立強大的國家必須團結阿拉伯民族,要團結整個阿拉伯民族,一個重要方面就是要使阿拉伯人在同一種信仰下統一起來,伊斯蘭教便應運而生。
3.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思考:斯蘭教建立的時間、創立人及發源地及主要傳教活動。
提示:①創立時間:公元7世紀初;②創立者:穆罕默德;③發源地:阿拉伯半島。
主要傳教活動——在麥加城傳教失敗;帶領少數信徒出走麥地那成功,建立政教合一的國家;兵臨麥加城下,最終與麥加貴族達成協議。從此,麥加成為伊斯蘭教的圣地。
4.問題思考:
(1)理解阿拉伯國家為什么是政教合一政權的國家。
提示:政教合一制度是指國家政權的國家權力與宗教的宗教權力合為一體的政治制度。
目標導學二:阿拉伯帝國
1.學生自主學習:結合教材P56阿拉伯擴張示意圖,描述阿拉伯帝國形成過程。
提示:北進敘利亞,東滅波斯,進而征服阿富汗和印度西北部,直抵中國唐朝邊境;控制中亞大部分地區;在西線,攻克埃及,橫掃北非;西南占領西班牙。
至8世紀中期,阿拉伯帝國形成,版圖橫跨亞、非、歐三大洲,伊斯蘭教隨著帝國的擴張廣為傳播。9世紀中葉以后,隨著內外矛盾激化,帝國逐漸衰微。
1258年,蒙古人攻陷巴格達,阿拉伯帝國終告滅亡。
2.教師提問:為什么伊斯蘭教會在阿拉伯統一國家形成中起到如此重要的作用?
提示:①嚴格的一神教反映了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除安拉外,別無神靈。穆罕默德是安拉的使者。”這種一神教的信仰,極力貶低各部落在分裂狀態下傳統信仰的神,目的是以一神教代替多神教,反映了阿拉伯貴族統一國家的政治要求。它為建立統一的阿拉伯國家奠定了政治基礎。②伊斯蘭教是一種宗教、行政、軍事三位一體的組織,這種組織為統一國家的形成提供了組織形式。
目標導學三:阿拉伯文化
1.材料展示:古代阿拉伯人有句的格言:“人最美的裝飾是知識”;他們的宗教創始人穆罕默德曾經說過:“尋求真理,哪怕遠在中國”;阿巴斯王朝時期,他們在巴格達建立了一所規模宏大的翻譯和研究機構,稱為智慧之宮。
2.學生自主學習:閱讀教材說說阿拉伯人對世界文化的貢獻。
提示:數學、醫學典籍、文學等。阿拉伯人擔當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角色,為世界文化的發展作出了卓越貢獻。中國的造紙術、指南針、火藥等重大發明和印度的棉花、食糖等都是由阿拉伯人傳入歐洲的。
三、課堂總結
伊斯蘭教的產生適應和促進了阿拉伯的統一;利用伊斯蘭教進行掠奪戰爭建立起來的阿拉伯帝國,由于各種矛盾的激化,迅速走向分裂;阿拉伯人民吸取了境內各族人民的文化成就并加以發展,創造了輝煌的阿拉伯文化,對世界文化發展和東西方之間的文化交流作出了重要貢獻;自古以來,阿拉伯人民同中國人民就有著廣泛的文化交往。
板書設計
1.穆罕默德創立伊斯蘭教:獨尊安拉
2.阿拉伯帝國:8世紀中期形成
3.阿拉伯文化成就:阿拉伯數字、醫學、文學;溝通東西方文化
初一歷史試講10分鐘教案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了解東羅馬帝國的基本狀況,《查士丁尼法典》編纂的目的,能正確評價《查士丁尼法典》;通過閱讀教材,了解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史實;歸納總結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原因;理解拜占庭帝國對中西方文化的貢獻
過程與方法:通過多媒體教學利用地圖、圖片、文字等資料,創設學習情境,設置相關問題,組織學生利用材料研究歷史問題,使學生在歷史課堂中體會論從史出、辯證看待問題等歷史學習方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通過學習古羅馬法律,認識到羅馬法是重要的人類文化遺產,并且對古代西方社會和近代文明產生都有重要影響。培養正確對待和汲取人類優秀文化成果的積極態度。
【重點難點】
教學重點:《查士丁尼法典》的內容和作用
教學難點:探討拜占庭帝國強盛、衰亡的原因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公元前27年,屋大維建立羅馬帝國,之后帝國不斷擴張成為了一個地跨歐、亞、非三洲的大帝國,若干年后,羅馬帝國分裂成東羅馬、西羅馬兩部分,東羅馬帝國以其繁榮的經濟、輝煌的文化,傲立于當時相對黑暗的歐洲,但后來卻逐漸衰落、滅亡了,留給后人無限的感慨及探索的空間。今天我們就一起來學習第10課:拜占庭帝國和《查士丁尼法典》,走近這個曾極度繁榮的古老帝國,感受它的輝煌,了解它的衰亡。
二、新課講授
目標導學一:查士丁尼及《查士丁尼法典》
1.展示:《查士丁尼一世統治時期的拜占庭帝國》
2.教師提問:拜占庭盛極一時的原因有哪些?
提示:地理位置優越;商業貿易發達,經濟繁榮;繼承和保存古希臘、羅馬文化;東西文明交匯,互相影響。
3.教師講述:西羅馬帝國滅亡后,東羅馬帝國則延續下來,并且進入一個“黃金時代”。527年,查士丁尼繼任為東羅馬帝國皇帝。為了穩固帝國的社會秩序、保證皇帝的專制權力,他組建了一個法典編纂委員會。
4.材料展示:《查士丁尼法典》的序言中說:“皇帝的威嚴、光榮不但依靠兵器,而且須用法律來鞏固。這樣,無論在戰時或平時,總是可以將國家治理得很好。”
5.學生自主學習:指導學生閱讀教材,說說《查士丁尼法典》的概況。《羅馬民法大全》包含哪幾部法律?
提示:從529年起,委員會歷時6年,把自2世紀初以來歷任羅馬皇帝頒布的法令收集在一起,剔除其中相互矛盾的條例,編成《查士丁尼法典》;《法學匯纂》《法理概要》《新法典》和《查士丁尼法典》。
6.問題思考:如何評價《羅馬民法大全》?
提示:《羅馬民法大全》仍然承認奴隸制,但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奴隸的地位,不再像以前那樣把奴隸看作“會說話的工具”。它還對財產、買賣、債務、契約關系等作出明確規定。被譽為歐洲民法的基礎。
目標導學二:拜占庭帝國的滅亡
1.展示:《拜占庭帝國的衰亡和奧斯曼帝國的興起》
2.教師提問:拜占庭皇帝為什么會求助于西歐封建主的軍事援助?結果怎樣?
提示:原因——長期的對外戰爭導致帝國財政枯竭。
結果——東征的十字軍不僅沒有給拜占庭以軍事援助,反而攻打拜占庭帝國,占領了君士坦丁堡和拜占庭的大部分領土。
3.教師提問:拜占庭帝國滅亡的原因是什么?
提示:①窮兵黷武,四處征討,國庫空虛,財盡民窮;②外族勢力入侵。
4.問題思考:從拜占庭帝國的滅亡中你能得到什么歷史教訓?
提示:開放寬容使文明繁榮,保守狹隘導致文明衰落。我們堅信寬容開放的中國一定會更加繁榮,更加富強,未來的中國會更美好。
5.拜占庭帝國對世界文化的影響
三、課堂總結
世界是豐富多彩的,有許多不同種類、不同特點的文化,它們都是人類寶貴的財富。當然世界上沒有一種文化是完美無缺的,所以要求我們有一種對待文明的正確態度,學會包容、吸收和學習,取其精華,去其糟粕,這樣才能更好地發展我們自己的文化,不斷進步。
板書設計
1.《查士丁尼法典》:目的、內容、《羅馬民法大全》的意義
2.拜占庭帝國的滅亡:原因、時間、對文化的影響
初一歷史試講10分鐘教案3
教學目標與要求:
透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以下基礎知識: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基本完成;土地改革的意義。
透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全國土地改革的完成,在我國消滅了2000多年的封建土地剝削制度,鞏固了工農聯盟和人民政權,為恢復國民經濟創造了條件。
透過教師講述土地改革的結果,引導學生從中分析土地改革的意義。
教學重點與難點:
重點:土地改革的必要性;《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公布
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教學方法:
土地改革是新中國成立之初三大運動之一,土地改革的進行也是當時勢在必得的,土地改革的完成對鞏固新政權有極端重要的作用。這是本課的重點,可運用劉文彩這個典型案例來分析舊社會地主對農民的剝削狀況,從而突出進行土地改革的必要性。對于土地改革的資料與性質,可結合教材圖片讓學生進行總結。
對于土地改革的意義,應當先進行補充,講述土地改革所帶的結果及其在農村土地制度上的變化、農民社會地位的變化、農村經濟的變化等方面進行列表比較,然后再從結果中引導學生歸納其意義。
教學過程:
(導入新課)
師:同學們,你們聽說過《白毛女》的故事或電影資料嗎?(吸引學生,增強學生的求知欲及對土地改革的感性認識)
生:(思考并討論)
師:《白毛女》描述的是在封建土地制度下,惡霸地主黃世仁對楊白勞其女兒喜兒肆意的壓榨,而楊白勞等窮苦農民卻毫無辦法,黃世仁甚至還逼楊白勞用女兒抵債(楊白勞在除夕夜被逼無奈逃租),后楊白勞喝鹵水自殺,女兒喜兒逃進深山老林,由于在山里的生活十分艱辛、困難,在吃的方面營養跟不上,她的頭發都變白了。直到八路軍解放了她的家鄉,喜兒才在深山中被找回。
(注:“白毛女”在現實中,是有此人存在的。羅昌秀――1923年出生在四川宜賓縣鳳儀鄉,當地的惡霸地主羅錫聯及其妻陶天珍等人逼死她爸爸,打死她哥哥。1939年,年僅16歲的她,被迫躲進深山老林,過了17年的野人生活,直到年屆33歲時才重返人間,此時的她已是滿頭白發。2003年去世,死時80歲)
師:同學們在聽完“白毛女”的故事后,有何感想呢?在舊社會,地主是如何剝削廣大農民的?
生(思考并回答):收取高額地租;強迫農民為他們干活……
師:四川大地主劉文彩,占有超多土地,阡陌相連,他依靠對農民的殘酷剝削,過著奢華的生活。最為典型的就是利用“大斗進,小斗進”的伎倆巧敢豪奪,住的是被裝飾得富麗堂皇的莊園,專門用水牢迫害窮苦百姓;當時在他家干活的雇農卻難以住上完整的茅屋。一句話,站在地主這邊來說,就是坐享其成;站在農民那邊來說,就是勞而無獲。
有個農民叫唐禮福。他家有件棉衣,已祖孫多代穿了162年。傳到他這代的時候,已補丁摞補丁,看不出它的模樣了。農民的生活十分艱辛,連溫飽都解決不了,更不要說買新衣服穿了。
師:其實,眾觀整個中國歷史,對于中國人來說,尤其是農民,他們最渴望得到的是什么?
生(思考并回答):土地。
師:對,土地是他們的命根子。歷朝歷代,人們不堪忍受的時候,就起來造反,其最根本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得到自己的土地。總之,農民從始到終都在為土地而奮斗。到了毛澤東那里,以他對歷史的熟諳和研究,深知中國農民――占中國人口絕大多數的一部分人――最渴望得到的東西是什么。因此,他毫不猶豫地去為農民爭取他們夢寐以求的東西――土地,于是,一場轟轟烈烈的土地改革運動展開了,下面就讓我們一齊來學習新課。
(講授新課)
第3課土地改革(板書)
一、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板書)
(引導生閱讀P11的第一段,了解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狀況,真正理解在新中國成立之后,于情于理都要進行土改。)
師:正是由于舊封建土地制度的嚴重盤剝,打擊了農民的生產熱情,阻礙了農村經濟和社會發展。(簡介地主、富農、貧農、中農、雇農的階級成份劃分)
(注:1950、6、30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時的階級成份劃分
地主――占有土地和生產工具而不勞動,或者只做輕微的附帶勞動,靠剝削農民為生的人,劃為地主。
富農――凡自耕農土地有余,而兼顧人耕種或以余田出租者及佃農民,自己無土地,資本租得大批土地,所收獲超過需要,并雇人耕種者為富農。
中農――雖然占有土地,又擁有必須的生產工具,但既不剝削別人,也不出賣勞動力,靠自己的勞動或主要依靠自己的勞動為生者,劃為中農成份。
雇農――完全沒有土地,而靠被人雇傭耕種者為雇農。
貧農――占有不完全的生產工具,沒有土地或土地不足,靠出賣一部分勞動力為生者,劃為貧農。這種農民一般都租種他人土地。)
(副板書)
地主、富農(10%)
貧農、雇農、中農(90%)
70%――80%
20%――30%
1、舊中國:封建土地制度的存在(板書)
師:在舊中國的狀況是這樣的,那么,新中國成立后,又是怎樣的呢?
2、新中國:新解放區未進行土改(板書)
師: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的地位有什么變化?(大家回顧第1課的資料,是否能夠從中找到答案?)
生(思考并回答):中國人站起來,人民當家作主。
師:對,大家回答得很正確,新中國成立后,農民翻身作了國家的主人,也掌握了國家政權,地位得到提高的他們,于情于理都想去爭取他們一向以來最渴望得到的東西――土地,最典型的就是新解放區的廣大農民迫切要求進行土改,獲得土地。那么,在前面我們提到毛澤東早在新中國成立之前,就已意識到這一點,此刻新中國成立了,他具體又是怎樣去實踐的呢?(引導生閱讀P12的相關資料)
二、《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1950)(板書)
師:新的土地改革法里規定,在農民土地所有制下,土地歸誰所有?
生(思考并回答):農民。
師:對,這是和舊的地主階級所有制的區別所在:大家一齊來觀看P11―P12的四幅圖片,在頒布新的土地改革法后,1950年冬起,全國又分批進行土改,土地當時都掌握在地主手中,就應如何做?――沒收地主土地。沒收地主的土地,分給無地和少地的農民耕種(引導生看P12的圖片),那么,為什么把地主家的土地分給農民?(動腦筋P12)
生(思考并回答)
師(歸納總結):首先,封建土地制度是農民遭受剝削、壓迫的總根子,要把它給廢除,這樣才能促進農村經濟和中國社會的發展。其次,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成為了國家的主人,就當擁有土地的所有權。
師:地主賴以生存的土地被沒收了,他們會有什么反應呢?
生:反抗、阻止土改的開展……
師:那么,在土改過程中,也分給地主一份土地,這是為什么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地主成為自食其力的勞動者,減少土改的阻力……
三、土地改革的成果(板書)
1952年底,近三億農民獲得七億畝土地(板書)
(引導生閱讀P12,了解少數民族地區土改狀況)
(引導生閱讀P12的第二段小字部分,找出這次土改與過去的土改有什么不同?)
生(思考并回答):保有富農經濟,在政治上中立富農的政策。
師: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生(思考并回答):使中農放心,穩定……孤立……減少……發展……
師:土地改革后,帶來了哪些變化?這些變化有什么意義?
(展示相關歷史資料并加以適當的講解來到達這一目的,讓學生明白建國初期的土改的意義是十分重要而又深遠的)
注:
土地改革前
土地改革后
(1)地主占有農村土地的70―80%,農民占地20―30%
(1)全國3億多無少地的農民無償分得土地4660多萬頃。
(2)農民每年要向地主繳納大約300―350億公斤糧食供應的地租。
(2)每年交地租達350億公斤糧食。
(3)存在著地主階級和農民階級的對立
(3)農民成為土地的主人,地主被改造成為自食其力的人。
(4)1949年,全國糧食總產量1103億公斤,工業總產值為2,45億元。
(4)1952年,全國糧食供應總產量1639億公斤,工業總產值為349億元。
四、土地改革的意義(板書)
廢除了……消滅了……鞏固了……解放了……(板書)
師:人民政府的威望在廣大農民中迅速樹立起來,即使在3年經濟困難時期,農民們也堅持下來與共產黨和國家共赴難關。
小結:
這節課我們主要學習了中央人民政府于1950年頒布了《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沒收了地主土地,分給無地或少地的農民耕種,建立了農民的土地所有制。到1952年,全國大部分地區改革都已完成,農民成為了土地的主人,真正獲得了解放。土地改革的完成有著重大的意義。
課后練習:做《歷史學習指導》(第3課)
初一歷史試講10分鐘教案4
一、教學目標
1.理解土地改革的必要性,明白《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了解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2.有效利用課本插圖,收集整理或向家人、長輩了解有關土地改革的信息,理解和認識解放后的土地改革,構成正確的歷史概念,學會收集、分析、整理信息。
3.認識、掌握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認識到土地改革的作用與抗美援朝的勝利一樣,都進一步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的政權,為即將到來的社會主義建設準備了條件。
二、教學重難點
教學重點:《中華人民共和國土地改革法》的頒布,土地改革的開展及基本完成。
理由:新中國成立以后,在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人民迫切需要土地。土地改革的勝利,極大地促進農村經濟的發展,鞏固了人民民主專政政權,為國民經濟的恢復、發展創造了條件。
教學難點:土地改革的歷史意義。
理由:課本表述較為簡單和理論化,需要結合材料和數據讓學生理解土地改革完成對國家經濟發展的影響,對國家政權的鞏固作用。
三、教學策略
經歷過土地改革的還大有人在,能夠提前布置學生作采訪調查,先自行了解這段歷史,對于本課教學大有輔弼。教師可采用多媒體課件,運用啟發式和問題目標教學法進行本課教學。
四、教學準備
1.教師準備:搜集資料,制作多媒體課件。
2.學生準備:提前預習課文,向家人了解土地改革的歷史。
五、教學過程
1.學生課前讀書
2.導入新課
教師:194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占全國三億多人口的新解放區還沒有進行土地改革,廣大農民迫切需要進行土地改革以獲得土地。這天,我們一齊來學習第3課,了解一下這段歷史。
3.教師播放視頻《百年中國·土地改革》(約4分30秒),學生觀看,初步了解土地改革歷史。
初一歷史試講10分鐘教案5
一、說教材
1、教材的地位與作用
人教版中國歷史八年級上冊第四單元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本課是 “中華民族的抗日戰爭”的開篇課,主要知識有兩點,一是九一八事變,二是西安事變。本課從內容上具有承上啟下的作用。承上就是由于國民黨發動對根據地的圍剿,面對日本入侵提出“攘外必先安內”的錯誤政策,迫使國民黨內部發生分裂,導致西安事變最終爆發,統一戰線初步形成;啟下就是“九一八”事變之后,中國陷入艱難的民族抗戰深淵。所以通過本節課的學習,有利于學生認識國民黨的反動性,同時又理解了日本發動侵華戰爭的動機和目的,為整個第四單元的學習打下基礎。
2、教學目標:
知識與技能: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掌握九一八事變的經過、結果;東北人民的抗日斗爭;西安事變的背景、經過;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及意義。培養學生從視頻中捕獲信息的能力;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充分運用多媒體教學手段,加強教學的直觀性和感染力;采用講述法與討論法相結合的教學方式,開展師生雙邊活動。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激發起學生對日本帝國主義野蠻侵略中國的仇恨和對蔣介石“絕對不抵抗”政策的義憤,樹立和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和民族責任感;通過對中國共產黨從全民族利益出發,提出和平解決西安事變的方針學習,向學生進行熱愛共產黨的教育。
3、本課的教學重點、難點及處理方案:
(1)、九一八事變是本課的第一個重點。
方案:學生觀看視頻,然后回答。
教師播放九一八事變的視頻,由學生帶著問題觀看。通過出示閱讀蔣介石的密電,教師引導學生分析東北很快淪亡的原因。
(2)、西安事變是本節課的第二個重點,同時又是難點。
方案:通過觀看西安事變的影視資料,讓學生用最簡單的話概括出西安事變。引導學生分析西安事件背景、時間、過程、結果、意義。通過討論:西安事變捉住了蔣介石,中國共產黨不僅主張不殺他,反而主張和平解決,釋放他。說說這是為什么?引導學生分析原因從中體現,中國共產黨的博大胸懷。
二、說教學方法
從激發學生的目的出發,啟發誘導學生思考討論,使學生參加到教學活動中來,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對學生的想法、意見給予充分的肯定,從而激發學生學歷史的積極性。
自制課件,利用多媒體、視頻再現歷史,讓學生感受到歷史的真實性,從中獲取相關知識,充分調動學生的熱情與興趣,使他們融于家鄉、融于歷史、融于國家的命運,并以此產生共鳴。教學中為學生的學習創設情景,引導學生主動參與教學活動,通過教師的引導形成師生互動,生生互動,引導學生主動探究,發表自己的見解。在有限的時間里達到突出重點、突破難點,明確概念、啟發思維的目的。力圖創造良好的教學情境,圓滿完成教學目標。
三、說學法指導:
根據教學目標,本課主要培養學生以下能力:講述歷史事件的能力、透過現象分析實質的能力、搜集歷史資料的能力、初步掌握用運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觀點分析問題的能力以及表達能力。從視頻、圖片中獲取信息的能力。
四、說教學程序:
導入新課:
教師:播放歌曲《松花江上》視頻音樂片段。這首歌曲中“我的家”是指哪里?是什么事情使東北發生了變化?是誰使得東北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學生回答)
一曲《松花江上》,唱出了九一八事變后,東北人民流離失所、家破人亡的悲痛;也唱出了東北人民趕走日本侵略者,重返家園的渴望。今天,讓我們一起重溫那段苦難的歷史。學習第14課《難忘九一八》(大屏展示)1931年9月18日,是一個炎黃子孫不能忘記的日子,是一個被釘在歷史恥辱柱上的日子。
學習新課:
一、九一八事變
教師:下面我們來看 “九一八”的一段視頻,在觀看的過程中大家捕捉這樣的信息:九一八事變的時間、地點、過程、結果(播放《九一八事變》視頻)
教師:引導分析
日本侵略中國東北,為什么先制造柳條湖事件?(大屏幕展示)
學生回答
教師:面對日本的侵略,每一個有民族責任感的中國人都不會無動于衷的。九一八事變爆發時,,駐守沈陽的東北軍要求抵抗日本侵略者,但是蔣介石的態度怎樣呢?
學生回答。(大屏幕展示蔣介石給張學良的密電)
教師:由于蔣介石下令不抵抗,第二天清晨,日軍占領了沈陽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助長了日本侵略者的囂張氣焰,4個多月后,結果怎么樣?
學生回答(大屏幕展示東三省淪亡)
教師:東北淪陷后,日本侵略者又是如何對待我們的同胞呢?(大屏幕播放日本罪行圖片)
教師引導分析:東北三千萬同胞過著恥辱的亡國奴生活
教師:面對日本的野蠻侵略。中國人民和中國共產黨又是如何做的?(展示大屏)
引導學生歸納:東北軍和當地人民組成了義勇軍,共產黨派楊靖宇等在東北組織游擊隊,開展抗日游擊戰爭。在這時涌現了楊靖宇、趙一曼、趙尚志等一些抗日英雄。誰能講一下抗日英雄的事跡。出示嫩江之戰材料。
二、西安事變
教師指圖說明:東三省淪亡后日本侵略者在長春建立什么政權?有什么企圖?
教師:動畫演示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由來已久,日本侵占東北后又把侵略的魔爪伸向華北,國家興亡、匹夫有責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危險關頭,愛國者張學良和楊虎城發動了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下面我們開看一段,西安事變的視頻資料
教師:西安事變是在什么背景下發生的?發生于什么時候?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什么要發動西安事變?結果和歷史意義?
學生回答。
討論:在十年內戰中,蔣介石殺害了成千山萬的共產黨人和革命群眾,西安事變捉住了蔣介石,中國共產黨不僅主張不殺他,反而主張和平解決,釋放他。說說這是為什么?
學生分組討論交流
課堂小結(大屏幕展示)利用圖來進行小結,將知識落實到圖中簡化知識點。
教師引導學生回顧本課知識:日本侵略中國的野心由來已久,在1931年9月18日發動了九一八事變。由于蔣介石的不抵抗政策,導致東三省淪亡。而東北人民不甘心做亡國奴英勇抗敵,涌現了抗日義勇軍和抗日游擊隊兩支主要的抗日隊伍。日軍侵占東北后,在長春建立偽滿洲國傀儡政權。企圖將東三省從祖國的版圖中分裂出去,接著又向華北進攻,華北危急,在中華民族生死存亡的危險關頭,國民黨愛國將領張學良和楊虎城為了逼蔣抗日發動了西安事變。西安事變的和平解決,標志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
教師:學習了本課內容,有沒有哪些歷史事件讓你印象深刻的?有沒有哪些歷史人物令你感動的?我們能忘記這段苦難的歷史嗎?
學生回答。
教師:忘記歷史就意味著背叛,我們要以史為鑒,勿忘國恥。為振興中華而努力。
課堂練習。創新與探究練習冊
五、說板書設計:
一、九一八事變
1、時間:1931年9月18日
2、地點:東北沈陽
3、過程: ①日本制造柳條湖事件;
②進攻北大營,炮轟沈陽城
5、結果:東三省淪亡
二、西安事變
1、背景: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
2、過程:1936年12月12日,張學良、楊虎城發動兵諫,逼蔣抗日
3、結果:和平解決
4、意義:十年內戰基本結束,抗日民族統一戰線初步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