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下學期歷史教案
作為初一歷史老師,大家要加強對個別學生的檢查和督促工作,做到及時發現問題,及時解決。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初一下學期歷史教案(7篇),歡迎大家閱讀轉發!
初一下學期歷史教案篇1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和掌握吐蕃的社會發展及與唐朝的關系,了解回紇、粟末、南詔的社會生活及與唐朝的關系。
通過引導學生分析唐朝民族政策的特點、出現這種政策的原因及影響,培養學生歸納能力和初步運用歷史唯物主義分析問題的能力;通過引導學生總結各民族與唐朝的關系,培養學生的比較概括能力。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認識到祖國的歷史是各民族共同締造和發展的;民族友好交流有利于各民族的發展,這種關系是我國民族關系的主流。
【教材分析】
本課的主題是“隋唐時期,我國統一的多民族國家得到空前發展”。教材首先介紹吐蕃人的社會生活狀況、松贊干布與文成公主的和親、吐蕃贊普的上書,說明了吐蕃與唐朝“和同為一家”的密切關系。其次介紹了回紇、南詔等民族與唐朝的友好交往和經濟文化交流的情況,說明唐朝民族交往的廣泛性。
本課的重點,是吐蕃的發展及唐朝與吐蕃的友好關系。
本課的難點,是唐朝對邊疆各民族采取的比較開明的政策。唐太宗的“自古皆貴中華,賤夷狄,朕獨愛之如一”的態度、唐朝與吐蕃的和親、唐玄宗冊封回紇、與南詔等少數民族首領的政策都是開明政策的體現。
【教學過程】
導入:歷史上中原地區的許多統治者與邊疆地區的少數民族矛盾重重。但在唐朝初期,卻有一位皇帝深深地贏得了北方各民族的擁戴。在這位皇帝生前,各族首領尊奉他為各族的領袖——“天可汗”,這位皇帝是誰?他為什么能獲得各民族的尊重?
(通過上述設計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并引出要學習的新內容。)
(出示布達拉宮的圖片)大家知道這座宮殿是為誰而建造的嗎?——是松贊干布為迎娶文成公主而興建的。
松贊干布是哪一個民族的領袖?——吐蕃
吐蕃是生活在哪個地區?是現在的哪個民族?
(學生在地圖上找出吐蕃的位置,并完成圖表:在地圖上填上唐朝前期邊疆的少數民族)
填圖時注意:
這些少數民族大都分布在哪些地區?
唐朝政府設置了哪些機構管轄這些少數民族?
下面我們具體來看看這些民族與唐朝的關系如何?
1、吐蕃的風俗習慣
(出示有關藏族生活的圖片,從中聯想唐朝時吐蕃生活習俗的情況)
生活的地區:青藏高原一帶。
生產:游牧為業,有的以農耕為生。
崇尚戰功,以戰死為榮。軍法很嚴,戰時前隊皆死,后隊方進。以戰死為榮,幾代都戰死的有家被視為高門大族。
贊普——藏語,意為有權勢的君王,沿用為吐蕃國王的專稱。
2、文成公主入吐蕃
學生介紹松贊干布。
松贊干布,吐蕃王國的創建者,629年繼位為贊普,當時年僅13歲。他父親在權力爭奪中被毒死。父王諸臣和母后諸族舉兵公開叛亂。
學生思考并回答:文成公主與松贊干布和親有什么特殊的意義?
①維護了和平,增強了友誼
②密切了雙方經濟文化交流
3、金城公主入吐蕃
出示材料:
吐蕃贊普尺帶珠丹給唐朝皇帝的書信:外甥是先皇帝舅宿親,又蒙降金城公主,遂和同為一家。天下百姓,普皆安樂。
思考:為什么吐蕃贊普要自稱外甥,又說是先皇帝的舅宿親?
因為金城公主嫁給尺帶珠丹,所以唐朝皇帝是他的岳父,他自稱為外甥;而他的前輩松贊干布曾娶文公主,所以唐朝皇帝又是尺帶珠丹的舅家。
討論:聯系當今的國際形勢,談談唐蕃“和同為一家”對解決民族矛盾和沖突有什么借鑒作用?
4、課堂小結
5、作業:課后作業
初一下學期歷史教案篇2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了解唐朝開元時期政治、經濟的發展情況,包括“開元之治”、農業生產的進步、手工業技術的提高以及商業的繁榮等主要史實。通過思考和概括開元時期農業和手工業的成就,培養學生綜合歸納問題的能力;利用實物模型、地圖、圖片等直觀教具輔助教學,培養學生觀察、想象能力。通過本課的學習,使學生認識到唐玄宗前期唐朝進入全盛時期,經濟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而且居于當時世界先進地位,從而激發學生的民族自豪感;通過對這一時期精美的絲織品和陶瓷工藝的教學,培養學生的鑒賞能力和審美情趣。
【教材分析】
本課以“開元盛世”為主題,從兩個方面進行了敘述:首先介紹的是唐玄宗前期的一系列改革措施,使唐朝開元年間出現了“開元之治”。其次,主要介紹了盛世經濟的繁榮,包括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三個方面的成就。“盛世經濟的繁榮”一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本課的難點:曲轅犁、筒車是唐朝先進的農業工具,但是它們的結構原理和先進性,學生不易理解,難以形成準確的概念。而且,現在的學生對于農具的了解又極少,因此農業工具的改進是本課教學的一個難點。
【教學過程】
導入:回顧唐太宗和武則天的統治。
一、開元之治出示材料:后人評論唐玄宗說:“玄宗少歷民間,身經難,故即位之初,知人疾苦,躬勤庶政。”這句話是什么意思?后來他是怎樣做的呢?這句話的意思是:唐玄宗年少的時候在民間,親身經歷了一些不得志的事和苦難,所以即位之初,深知人民的疾苦,能勤于政事。唐玄宗勵精圖治的表現:
(1)任用賢才(由學生講“唐玄宗走馬任姚崇”的故事)
(2)重視吏治
(3)崇尚節儉
二、盛世經濟的繁榮
1、農業(通過圖片說明唐朝農業生產情況)
(1)農耕技術的發展:育秧移植栽培
(2)茶葉生產的發展唐朝出現了世界上第一部茶葉專著《茶經》,作者陸羽被后人稱為“茶神”。
(3)農業工具的改進:曲轅犁、筒車(重點講解)出示“漢代牛耕圖”和“唐代曲轅犁圖”,提問:比較一下直轅犁和曲轅犁的不同、曲轅犁比直轅犁有了什么改進?(引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分析出曲轅犁的特點)出示筒車圖片,分析出筒車比以往灌溉工具先進的地方。(幫助學生加深理解,化解學習上的困難)
2、手工業
(1)絲織業
(2)陶瓷業:越窯青瓷、邢窯白瓷、唐三彩(出示一些當時的絲織品和陶瓷的圖片,使學生在欣賞的過程中,體會勞動創造了美,培養他們的歷史情趣)
3、商業(1)著名的大都市:長安、洛陽、揚州、成都
(2)長安城出示唐朝長安城的平面圖,讓學生總結其城市布局特點:
①城市布局:宮殿、衙署、坊、市分置,宮殿區位于全城北部中央;全城呈東西對稱分布;全城街道整齊,樹木成行。
②人口:百萬人
③邊疆各族和各國人士云集,商業繁盛。唐都長安是各民族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小結:唐玄宗統治前期(開元年間),政治清明,經濟空前繁榮,倉庫充實,人口明顯增加,唐朝進入全盛時期,歷史上稱為“開元盛世”。
初一下學期歷史教案篇3
教材分析:
本課主要從五個版塊組合盛唐時期藝術成就內容,分別以雕塑、繪畫、書法、工藝、建筑來分類展現各個領域的代表杰作,再現盛唐時期的工藝、書法、繪畫、建筑等取得的成績,展現盛唐獨到的藝術審美特色。欣欣向榮的盛唐文化不僅承載于藝術品更是將盛唐氣象——政治、經濟、文化特色顯示于其中,而通過作品的欣賞不僅要理解跨時代的審美特點還要理解作品蘊含的意義及其背后的民族自豪感。本課所選藝術作品反映當時社會背景兼具藝術審美及歷史意義。
學情分析:
初三學生通過歷史、唐詩的學習對于“唐朝”這個概念有了系統的概念化的構建,但這些基本停留在歷史發展過程的了解和一些詩歌文學等的賞析,對于其他藝術成就還是比較陌生的——學生的掌握通常以名詞的概念組合知識,這些都是點的掌握;而且通過旅游、影視作品等才對于唐朝形象和一些唐朝文化風俗特色有了基本概念。就籠統地來說,各科的學習是“唐朝”這個形象的骨架,而不是更深入地理解一些藝術美和其內在含義。
教學思路:
唐朝是歷史的一部分,與前后的發展分不開,以一種對比的眼光審美唐朝,尤其是盛唐藝術,才能更好地理解其盛大的背景和成就。所以本課以人文歷史發展為主軸,穿插藝術發展。如果單單把藝術從歷史文化發展中分塊出來講是不全面的,學生應該了解歷史發展緣由,藝術承載于歷史的緣由,以及今后發展的區別,這樣的美術課堂才是完整的,單獨講藝術品的成就是單薄的,所以這將是一堂人文歷史化的美術欣賞評述課。
教學準備:
PPT
教學目標:
學生通過本堂課的學習將基本了解盛唐時期的各種文化藝術成就和當時的審美特點,培養民族自豪感。
教學重、難點:
重點:欣賞并初步了解盛唐文化藝術特色掌握不同藝術形式的基本特色。
難點:如何理解唐文化的盛大氣象及豐富內涵。
教學流程:
導入:
1、中國歷史上有很多朝代都喜歡在自己的國號前加“大”,覺得這樣才能體現一個國家的強盛和在國際上的地位,但是有哪幾個朝代能稱得上呢?大宋?大明?大清?我覺得都不是,他們雖然也是曾經比較強盛的朝代,但是仍舊稱不上“大”,
我覺得“大”是一種胸懷,一種容納百川的胸懷,一種氣質。
2、大家印象中的各個朝代中的美人是怎么樣的,現在的審美標準呢?宋朝以后幾乎就是纖瘦弱不禁風,你要是說她很豐滿,大概就是一種侮辱了,那唐朝的女人呢,要是放到宋代,可能連活下去的勇氣都沒了,但是為什么唐朝以胖為美呢?大家有沒想過為什么她們那么胖卻是那么自信呢?
3、盛唐的時間在安史之亂前,之后便是中唐,我們今天就來講一講盛唐和它的藝術成就。
設計意圖:通過問題使得同學們思考,并在本節課中去探究藝術成就之后的歷史原因。
深入學習:
1、唐朝的開國歷史、疆域、盛唐長安的繁榮狀況;少數民族與中原的情況。
設計意圖:學生能夠通過描述,大致了解盛唐時期長安的狀況以及今后藝術多元化發展的原因。
2、李世民的政策,個人對唐朝的影響;《步輦圖》。
設計意圖:學生能夠結合歷史了解統治者對一個時代發展的影響和對唐朝氣象的理解。
3、書法藝術、昭陵六駿的雕塑藝術。
設計意圖:通過圖片和教師講解分析,了解盛唐時期的書法的藝術成就和對今后朝代的影響;通過浮雕昭陵六駿了解唐朝的審美和審美緣由、背景。
4、提取馬的形象,聯系《虢國夫人游春圖》,對盛唐的豐滿美學做講解研究。
設計意圖:學生只有一步步深入了解盛唐的審美文化和其背后的歷史原因才能充分理解盛唐的意義。
5、聯系女性的豐滿美學,過渡到唐三彩中人物俑像,進一步分析盛唐氣勢的展現和盛唐的整個社會大壞境。
設計意圖:層層的分析理解,學生能夠較清晰地對盛唐氣象產生自主性的理解。
6、由唐三彩的自由隨性對比手工藝品精巧,展現盛唐文化的多樣性。
設計意圖:有對比才有更清晰地認識,從多方面展現盛唐文化,學生才能更深刻地理解“盛唐”何謂“盛”的含義,與印象中的工藝品作對比。
小結:
對盛唐的各方面做一個總的概述,梳理各個知識點,加固對盛唐形象的認識。
初一下學期歷史教案篇4
一、課前系統部分
(一)課標分析
課程標準4-1:列舉歷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發明,了解它們是如何推動歷史前進的。
課程標準5-1:選擇衣食住行等的事例,了解到人們的物質生產與生活的狀況及其變化。
課程標準4-2:列舉古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說出它(他)們在不同區域和特定時期的突出作用。
課程標準6-3: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舉例說明特定歷史時期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突出貢獻。
(二)教材分析
唐朝前期經過唐太宗、武則天、唐玄宗等的努力,出現了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的盛世景象。這正是課程標準4-2里提出的古代歷史上的重要事件與人物,說出它(他)們在不同區域和特定時期的突出作用。
本課主要展現的是唐朝國家統一、安定,經濟繁榮發展,政治開明,文化發達,民族關系融洽,對外交流頻繁的欣欣向榮的繁盛景象以及一個泱泱大國開放的大家風范。唐朝于公元618年建立,907年結束。前期處于繁榮階段,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封建盛世時期。本課時一方面用大量的圖片展示唐朝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繁榮及多姿的社會生活,給學生以實實在在的唐朝繁榮的印象。而這正是課程標準5-1里提到的選擇衣食住行等事例,了解人們的物質生產與生活的狀況及其變化;另一方面又蘊涵著出現盛世景象原因的分析。唐朝前期經濟的繁榮是我國封建社會前所未有的,唐朝躋身當時世界級的經濟大國。唐朝的農業和手工業生產水平超過了以往任何一個朝代,處于世界的先進地位。尤其是唐朝農業生產工具的新發明曲轅犁和筒車,與課程標準4-1:列舉歷史上有代表性的科技發明,了解它們是如何推動歷史前進的關系十分密切。經濟的發展促進了商業的繁榮。唐朝長安不僅是全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也是亞洲各國經濟、文化交流中心,更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值得后人引以自豪。經濟的發展也促進了社會生活的多元化,實行較為開放的對外政策,與少數民族和周邊國家交流頻繁,使唐朝的社會生活豐富多彩、中西交融。這正是課程標準6-3:從政治、經濟、文化等方面,舉例說明特定歷史時期中華文明對世界文明的突出貢獻所要求的。通過本課的學習,主要引導學生多角度地思考,唐朝經濟的繁榮既是唐代勞動人民辛勤勞動的直接結果,也與唐朝統治者調整統治政策有關。
(三)學生分析
(1)通過前面帝國新政一課的學習,學生已經了解了唐朝唐太宗貞觀之治,以及唐朝國家政治體制和科舉制的一些情況。有部分同學觀看過《貞觀長歌》等影視作品。這為本課學習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作為現在的初中學生,身居城市之中,對農業情況了解得較少,要想理解當時農具對農業生產的推動作用,以致使社會經濟出現繁榮局面,比較困難。
(3)學生不喜歡死氣沉沉、干巴巴的歷史課,他們最想把歷史學活,能學以致用,能親身體會和參與,有血有肉、充滿智慧和歡樂的歷史課。
(四)教學目標
1.知識目標
(1)學生能簡要敘述唐朝武則天的“貞觀遺風”、唐玄宗前期的“開元盛世”及后期的“安史之亂”的大致歷史走向。
(2)學生通過對曲轅犁和筒車的學習,能理解科技推動人類進步的道理。
(3)在了解盛唐在農業、手工業、商業、對外交流、社會生活方面的具體表現的前提下,學生能夠各舉出具體的一到兩個例子。
2.能力、方法培養目標:
學生通過思考討論:“為什么說武則天是一位杰出的政治家?”“你認為出現盛唐氣象的原因有哪些?”等問題,初步學會運用客觀、辯證的方法分析人物和歷史現象的能力。
3.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學生通過學習了解了唐朝經濟居當時世界的先進地位。從中體會到祖國的偉大,增強民族自尊心、自信心和責任感。
(五)教學重點與難點
教學重點: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造: 曲轅犁和筒車的創制;絲織業和陶瓷業的發達;長安商業的繁榮;社會生活的多姿多采。
教學難點:分析出現盛世景象的原因。
(六)教學方式
以本課教學方法以創設情境法和任務驅動法為主,啟發法和討論法為輔。使學生在老師設置的情境中思考、討論問題,能積極參與到教學活動中,在課堂活動中把所學知識融會貫通,活學活用。
(七)教學用具
曲轅犁的實物模型,多媒體課件
二、課堂系統部分──教學過程
(一)課前探究部分
布置學生查找資源。了解曲轅犁的構造;收集唐朝在農業、手工業、商業的繁榮及多姿的社會生活的圖片。探究:為什么在唐玄宗時期會出現唐朝會出現盛世景象?探究方向:農業生產情況,手工業狀況,商業繁榮狀況。
(二)新課導入部分
通過唐朝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憶昔》的學習和理解導入本課。詩中寫到“憶昔開元全盛日,小邑猶藏萬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不正是唐朝盛世的一個縮影嗎?設問:杜甫此詩中所描寫的是歷史上哪個時期情況?你判斷的依據是什么?由詩中所描寫的內容,請你推斷當時社會是一番怎樣的景象? 詩中描寫的是開元盛世的繁榮景象,開元盛世不僅是唐朝的鼎盛時期,還是中國古代社會鼎盛的時期,今天我們一起來學《盛唐氣象》。
設計意圖:通過杜甫的詩中所描寫的繁榮景象現象讓學生了解到歷史上唐玄宗創造了中國封建王朝的全盛時代──開元盛世。
(三)師生互動部分
1.唐朝出現盛世氣象的原因
(1)通過唐朝大詩人杜甫的一首詩《憶昔》導入新課后,老師出示三幅圖片,他們分別是唐太宗、武則天和唐玄宗。繼續設問:當時是哪個皇帝在位?為什么會在這個時期唐朝進入盛世景象? 是唐玄宗一個人的功勞嗎?
設計意圖:考察學生對唐玄宗所處“開元盛世”時代的知識掌握。而對唐朝進入盛世景象原因的探究,則需要學生回顧上節課所學唐太宗所作所為,還要學習本課所涉及武則天“貞觀遺風” 的內容。從而使學生對“貞觀之治”“貞觀遺風”到“開元盛世”這樣一個遞進發展有了初步認識,盛世局面的出現決非唐玄宗一個人的功勞,與他前幾任的統治者的奠定的良好基礎有關。
(2)探尋開元盛世出現的原因
設問:除了唐太宗、武則天的積累,還有沒有別的原因?
設計意圖:讓學生了解到開元盛世的出現還與當時的政局穩定、唐玄宗任用賢人和勵精圖治等分不開。
設問:出現《憶昔》詩中所描寫 “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倉廩俱豐實” 景象出現與什么有關?
設計意圖:在解決這個問題時,主要讓學生認識唐朝國勢強盛,百姓富庶,糧食產量這一盛世局面的出現,與農業生產工具的改進密不可分。從而引出兩個新出現的農具。
2.唐朝出現盛世氣象的原因
(1)曲轅犁與筒車
設問:筒車是干什么用的?它有什么好處?
老師出示課前準備好的曲轅犁實物,讓學生回憶以前的農業生產工具,說說曲轅犁功用。老師一旁釋疑。
設計意圖:結合圖片,粗略講解筒車的功用,著重講解曲轅犁。通過實物認識曲轅犁并了解它的構造和用途。和過去耕地所用的犁的對比,感受曲轅犁的優點:犁架小、便于回轉,操作靈活性,既便于深耕,節省畜力。先進的生產的工具大大提高了勞動生產率,使糧食產量增加、農業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活動一:時空連線 夢回唐朝
現在北環衛視《盛唐氣象》專題報道組特派四組記者為大家就盛唐時期的農業做現場報道
畫面一:采訪正在河邊灌溉農田的農民
畫面二:采訪當地主管倉庫的官員
畫面三:采訪正在農田犁地的農民
畫面四:采訪當地主管戶籍的官員
設計意圖:在學生已經學習相關知識的基礎上,通過這個環節所模擬的情景讓學生回到唐朝,在剛才老師對唐朝開元盛世的講解的基礎上讓學生選擇四個畫面中的某一個來反映盛世情景。學生在這個環節的活動中都圍繞一個中心,從而牢牢把握了盛世的四個方面的表現。
活動二:小組探究
“唐人斯科特”
請閱讀學習P94~P95的相關內容后,合理設想斯科特到達唐朝后在衣、食、住、行方面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展示照片──這學期學校新來的外籍教師斯科特,利用他特殊的身份來設計活動,創設情景。
創設情境:高薪急聘!!!
北環衛視《盛唐氣象》專題報道組唐朝都城長安城里外國人很多,報道組與他們溝通很不方便,急需翻譯一名,薪金100000新唐幣!你們覺得誰最適應?老師覺得這一個人比較適合。出示斯科特的照片。
1.“斯科特的.變化”請同學們設想斯科特到達唐朝后衣、食、住、行會發生什么樣的變化?
2.圣誕節你最想要的禮物。
快到年底了,斯科特要回到學校主持圣誕party。結合本課所學知識,請你寫一件最想讓他從唐朝帶給自己的圣誕禮物,并說說你的理由。
設計意圖:通過這個用時比較長(從閱讀相關課文材料、思考禮物、書寫紙條、老師讀幸運學生紙條等大概所需10到15分鐘)規模大、參與學生人數多的活動,既可以使學生懷著興趣,帶著任務去有目的的、主動的閱讀課文中描寫唐朝盛世期間手工業、絲織品、瓷器、商業的繁榮這些內容,又避免了老師一味地講,學生被動的聽這種乏味場面。活動首先從學生比較熟悉和喜愛的外籍教師斯科特先生入手,容易讓學生接受,從視覺上一下就引起學生們的注意。第一個情境的設計斯科物來到唐朝開元年間,他會在吃穿住行等方面發生變化:可能吃胡餅、穿胡服、戴胡帽、登胡靴。第二個情境的設計回老家將準備帶些什么禮物,正好可以把書上的唐代的絲織品、唐三彩、珠寶等考慮進去。這兩個情境的設計很好地把書上的唐代的社會生活這個內容運用起來,把唐代的手工業特色反映出來,這些內容更好地說明了唐代社會經濟呈現繁榮景象。
3.唐朝的衰落
設計問題:安史之亂的時間:唐玄宗統治后期
叛亂將領:安祿山 史思明
影響:唐朝開始由盛轉衰
由老師從本節課所學大唐帝國的鼎盛,過渡到安史之亂唐朝開始由盛轉衰,此部分,老師略講。
4.你還有哪些疑惑?
老師接受現場學生的提問,出現個別解答不了的問題,可放到課后師生共同探究。
設計意圖:老師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能力,對可能暴露出來的認識誤區和存在問題,可以及時給予彌補和更正。
(四)課堂總結部分
一根主線:唐朝的繁榮 原因:貞觀之治─貞觀遺風─開元盛世
政局穩定、任用賢人、勵精圖治
表現:農業(糧食產量增加、生產工具的改進)
手工業(絲織品、瓷器)
商業的繁榮(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社會生活(中西交融、胡漢交融)
安史之亂:時間:
叛亂將領:
影響:
設計意圖:梳理知識,鞏固所學。
附:板書設計
盛唐氣象
一、“開元盛世”
1.原因:唐太宗的新政→武則天的發展→唐玄宗的鼎盛
政局穩定、任用賢人、勵精圖治
2.表現:農業(筒車、曲轅犁)
手工業(絲織、唐三彩)
商業的繁榮(長安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市)
社會生活(中西交融、胡漢交融)
二、安史之亂──唐朝由盛轉衰
三、課后系統部分──教學后記
優點:1.《時空連線 夢回唐朝》這個環節的精心設計,把學生都調動了起來,他們充分發揮想象,巧妙設計問題,突出了盛唐的農業情景。如其中選擇在農田勞作的農民這個畫面的小組,他們有兩個人扮成牛,嘴里還哞哞的叫,當問扮演成農民這個同學問題時,他還操著非普通話再講,引起了同學們一陣大笑,教室里立刻活躍起來,其它小組也紛紛要上臺表演。我在這節課中一共設計了的三個活動,改變了老師一味講歷史的局面,使歷史課堂活起來,動起來,并嘗試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主動學習模式。
2.反復推敲,使之不斷完善。在《時空連線 夢回唐朝》這個環節的設計過程,我第一次設計時就讓學生去報道唐朝的農業情況,第二次設計時的問題是你打算通過什么來展現盛唐的農業情況,這兩個設計總是感覺不滿意,后來經過反復推敲,根據憶昔這首詩設計了四個畫面,這樣一來學生容易操作,又突出農業繁榮的表現。
3.使用實物,增加直觀性。利用各種途徑找到本節課教學所需要的曲轅犁、筒車和唐三彩。找學生現場演示曲轅犁、筒車的使用方法,讓學生去看唐三彩的色彩,這樣既有趣味性,又使學生對歷史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4.及時的總結,回歸課本。這節課學生上的輕松,課堂上討論聲熱烈,笑聲不斷,學生被老師設計的三個活動完全調動起來,但熱鬧之后的總結就顯得十分必要,在剩下的五分鐘時間里讓學生歸納本課。圍繞一根主線──盛世氣象。
探究出現盛世氣象的原因,盛世氣象的表現和唐由盛轉衰的歷史事件。讓學生把原因中的兩點寫出來,表現中的四個方面寫出來,其中農業、手工業、商業和社會生活里面的表現也要寫出來,這樣這一節就做到了有放有收。
不足:活動的時間把握上較難,處理好3個活動時間安排,更突出本課的重點,是我要認真修改的地方。
初一下學期歷史教案篇5
[課標內容]
了解明朝加強專制統治的主要措施。
[教學目標]
一、知識與能力
明朝的建立;廢丞相,設三司;廠衛制度;八股取士。
①通過指導學生閱讀課文,歸納明朝加強皇權的各項措施,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和綜合概括能力。
②通過討論,培養學生敢于立論的創新精神和利用論據論證觀點的思辯方法。
③通過分析比較明朝和唐朝科舉考試的異同,培養學生全面評價問題的能力。
二、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①通過學習,使學生認識到,明朝皇權的高度集中,一方面進一步促進了我國統一多民族國家的鞏固,另一方面也反映了我國封建社會的漸趨衰落。
②明朝建立后,把隋唐創立的科舉制度進一步發展到八股取士,從思想文化上加強君主專制,它束縛了知識分子的思想,阻滯了科學文化的發展,不利于社會進步。
[重點和難點]
重點:明朝加強皇權的措施。
難點:正確理解和認識明朝加強皇權的措施。
[教學方法]
通過師生互動及學生討論等形式進行教學
[教學過程]
課前引導:
導入新課
一、明朝的建立
1、元末紅巾軍大起義
2、朱元璋建立明朝
二、廢丞相,設三司
1、撤中書省,廢丞相
2、廢行省,設三司
三、廠衛制度
1、錦衣衛
2、東廠和西廠
四、八股取士
1、八股取士
2、八股取士的影響
初一下學期歷史教案篇6
第3課 盛唐氣象
課 題
第3課 盛唐氣象 授課時間 : 年 月 日
教學目標 知 識 目 標 了解唐朝前期經濟繁榮的情況,了解唐代民族交往、民族交融情況和社會風氣,以及多彩的文學藝術。
能 力 目 標 理解文成公主對漢藏團結的歷史貢獻。
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 了解盛唐氣象,增強學生對中華文明的認同 感;在學習唐代民族交往與交融的歷史過程中,感受各民族之間的友好團結,了解各族人民共同譜寫了中華文明發展的光輝篇章。
教學重點 經濟的繁榮,民族交往與交融。
教學難點 民族交往與交融。
教學準備 PPT
教學方法 講授法、讀書、合作研討等
教 學 過 程
一、導入新課
(多媒體播放《愛我中華》,下圖為拉薩布達拉宮)學生應該很熟悉《愛我中華》這首歌曲。這首歌唱出了全國各族人民的心聲,表現了各民族愛我中華的強烈凝聚力,表達了人們團結一心、建設國家的雄心壯志。
唐朝時候周邊有哪些少數民族呢?繁榮開放的唐代與周邊的少數民族關系如何呢?通過今天的學習,我們就會找到答案。
自主學習,初感新知
閱讀學習目標,指導學生完成預習導學。
師生合作,探究新課
一、經濟的繁榮
1.(多媒體展示以下歷史圖片)
曲轅犁、筒車,蜀錦、唐三彩、瓷器,長安城、開元通寶
2.(多媒體展示問題: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小組合作)結合教材,要求分組學生從三個方面概括唐朝經濟發展的表現
(農業:墾田面積逐漸擴大, 農業生產技術不斷改進;修建了很多水利工程。
手工業:紡織業品種繁多,蜀錦冠于全國;陶瓷器生產水平也很高,越窯、 邢窯、唐三 彩。
商業:商業十分繁榮,水陸交通發達,貿易往來頻繁;長安城規模宏偉,布局嚴整對稱,街道寬敞整齊,商業繁榮,既是當時中國政治、經濟和文化交往的中心,也是一座國際性的大都會)
二、民族交往與交融
(多媒 體展示以下兩張歷史圖片)《步輦圖》、文成公主和松贊干布像:
材料: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糧食三千八百種,給吐蕃糧庫打下堅實的基礎;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各種手藝的工匠五千五百人,給吐蕃工藝打開了發展的大門;從漢族地區來的文成公主,帶來了各種牲畜共有五千五百種,使西藏的乳酪酥油從此年年豐收。
——選自烏廷玉編寫《隋唐史話》
1.提出問題:吐蕃人生活在哪里,是哪個民族的祖先?
教師講述:吐蕃族的基本概況?(吐蕃族生活在青藏高原,是今天藏族的祖先。)
2.松贊干布統一了青藏高原的各個部落,定都邏些,實行了一系列發展生產、改革制度的措施。他還仰慕中原文化,多次派使者到唐朝求婚。
3.(多媒體出示材料,提出問題:簡要介紹一下文成公主遠嫁的基本情況)讀材料和課本知識,老師引導學生說出文成公主遠嫁的情況及其影響。
答案提示:①情況:唐太宗時期,將文成公主嫁給松贊干布。文成公主入藏時,帶去了谷物種子、藥材、茶葉、工藝品 以及歷法、科學技術方面的書籍。還帶去了很多手工工匠。
②影響:唐蕃和親促進了吐蕃經 濟和社會的發展,也增進了漢藏 兩族的友好關系。
4.讀課文材料,回答問題。
“蕃人舊日不耕犁,相學如今 鐘禾黍。……城頭山 雞鳴角角,洛陽家家學胡樂。”
“據統計,唐代少數民族宰相即有二十四人,分別來自十五個民族。將軍、節度使多不勝數,以至《唐書》專立《諸夷番將傳》”——《中國國 民性演變歷程》
“文皇(唐太宗)南面坐,夷狄千群趨。……獻號天可汗,以覆我國都。”
① 漢族和一些北方少數民族雜居、 通婚,民族之間的交融進一步發展;
② 在朝廷中,有很多重要的官職由少數民族人士擔任。
③ 唐太宗得到周邊各族的擁戴,唐太宗被尊奉為各族的“天可汗”。此外,
西北、西南等地區一些少數民族建立的政權,與唐王朝保持著友好而密切的聯系。
三、開放的社會風氣
過渡:唐朝經濟繁榮、民族關系友好、對外交流廣泛,國力強盛。這樣的社會會出現什么樣的風貌呢?
1. 圖片展示唐朝婦女騎馬打球、下棋等活動
點評:唐代婦女有較高的社會地位(受教育)。
2. 敦煌文書“放妻文書”
唐代人對婚姻的態度比較開放。
3. 唐代家具、食品(唐周昉《宮樂圖》——畫中餐桌踢打渾厚, 裝飾華麗。貴婦們座下是月牙凳,凳 面略有弧度,符合人體工學。)
衣 食住行等方面受西北少數民族的影響,具有兼容并蓄的特點。
唐代遼闊的疆域、強盛的國力、開明寬容的民族文化政策和廣泛的對外交流,為社會風氣的開發與包容提供了廣闊的舞臺。
四、 多彩 的文學藝術
1.分組合作,完成表格
詩人或藝術家 代表作 作品特點
李白 李白的詩飄逸灑脫,充滿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濃郁的浪漫情懷,李白因此享有“詩仙”的美譽。
杜甫 杜甫的詩反映了歷史的真情實況,故有“詩史”之稱,他被譽為“詩圣”。
白居易 他的詩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婦孺都會吟誦,深受大眾歡迎。
顏真卿 《顏氏家廟碑》 端正勁美,雄渾敦厚
歐陽詢 《九成宮醴泉碑》 方折峻麗,筆力險勁
閻立本 《歷代帝王圖》 形態各異,神形兼備
吳道子 《送子天王圖》 落筆雄勁,風格奔 放
2.展示學生表格,評價。
3.PPT展示詩歌、書法、繪畫作品
課堂小結,鞏固新知
本課學習了《盛唐氣象》,這個盛唐的“盛”體 現在哪些方面?
經濟繁榮;民族關系和睦,民族交融有新的發展;社會風氣開放;文學藝術豐富多彩。
為什么會出現這樣的盛唐氣象?
從“貞觀之治”到“開元盛世”,統治者注重施行“仁政”,減輕百姓負擔,重視發展農業生產,為盛唐氣象的出現奠定了基礎。
歷史上每個朝代都可能會有經濟發展、社會繁榮,但唐朝的社會風尚磅礴大氣,有海納百川之勢,無論是外國還是周邊少數民族的文學藝術及生活習俗都能融入唐朝的社會生活之中,這是為什么?
唐朝實行開明的民族政策、開放的心態和博大的胸懷,使唐朝社會能夠吸 納外來文化。
這也告訴我們,開放的心態和勇于接納外來新鮮事物的胸懷,對社會發展有至關重要的作用。 備 注
教學反思:1、使用圖片和視頻,增加直觀性。利用各種途徑找到本節課教學所需要的曲轅犁的視頻、筒車和唐三彩等的圖片。找學生現場講解曲轅犁、筒車的使用方法,這樣既有趣味性,又使學生對歷史有了更直觀的認識。
2、 及時的小結,回歸課本。這節課學生上的輕松,課堂上討論聲熱烈,學生被老師設計的活動調動起來,在剩下的五分鐘時間里讓學生歸納本課。并圍繞一根主線──盛世氣象,探究出現盛世氣象的原因,盛世氣象的表現和唐由盛轉衰的歷史事件,這樣這一節就做到了有放有收。
3、 活動設計反復推敲,使之不斷完善,學生也饒有興趣,改變了老師一味講歷史的局面,使歷史課堂活起來,動起來,并嘗試讓學生自主學習、自主探究的主動學習模式。
4、 不足:一節課下來,活動的時間把握上較難,在突破本課的難點時比較倉促,這是我需要認真修改的地方;
在活動的設計上更應注重活動的趣味性,這點還可斟酌。
初一下學期歷史教案篇7
【教學目標】
通過本課學習,使學生了解鄭和下西洋、戚繼光抗倭、葡萄牙攫取澳門的居住權等基本史實,掌握明朝對外關系的概況。
通過本課學習,培養學生的識圖能力、觀察和分析圖片及史料的能力。引導學生綜合評價戚繼光為民族英雄,以提高學生評價歷史人物的能力。
通過鄭和遠航的盛況所體現的我國古代造船業、航海技術在世界的先進地位,以及鄭和遠航增進我國同亞非各國的友誼這些史實,增加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
【教材分析】
本課重點是鄭和下西洋。鄭和下西洋標志著我國古代航海事業發展達到了頂峰,是我國古代經濟發達的體現,同時也表現了中國人民英勇無畏的精神。學習這一內容,對于培養學生的愛國主義精神有重要作用。另外,鄭和下西洋后,中國文化進一步影響到亞非地區,鄭和遠航架起了中國同亞非各國友誼的橋梁,在鄭和船隊到達的很多地方,都有紀念他的遺跡,影響至今,意義深遠。
本課涉及的空間概念較多,學生在世界歷史方面的知識儲備不足,加上古今地名的叫法不一致,會給學生的學習帶來不便。。
【教學過程】
一、鄭和下西洋
1、鄭和下西洋的概括
將鄭和的航海與同一時期歐洲航海家的航海活動作一簡單比較,并引導學生得出結論:鄭和下西洋不僅時間早,而且航海規模之大、遠航次數之多,以及涉及的地區范圍之廣,在世界航海史上都是空前的。
人物 地點 時間 次數人數船數
鄭和下 “西洋” 1405~1433年 7次 27800人 大號寶船63艘(共百余艘)
哥倫布 到達美洲 1492~1504年 4次 1000~1500人 17艘
達伽馬 繞過好望角,到達印度 1497~1498年1次160人4艘(一說3艘)
船只大小
大號寶船長44.4丈,寬18丈(淮尺),折合公制長151.8米,寬61.6米
旗艦100噸,長24.5米,寬6米,其他二艦50噸、40噸
120噸100噸50噸
2、鄭和下西洋的條件
學生討論、歸納。
(1)明朝前期國力的強盛;
(2)指南針的廣泛使用;
(3)鄭和個人氣概和勇于探索的精神;
(4)明朝造船技術的發達。
3、鄭和下西洋的目的——加強與海外的聯系。
4、鄭和下西洋的意義:
觀察《鄭和下西洋紀念郵票》(4枚),請學生結合各枚郵票的內容,弄清各幅畫面所反映的史實,概括一下鄭和下西洋的歷史意義:促進了中國和亞非各國的經濟交流和友好關系。
二、戚繼光抗倭
倭寇:元末明初,日本的武士、商人和海盜,經常騷擾我國沿海地區,沿海居民稱他們為“倭寇”。
1、倭寇騷擾中國沿海
2、戚繼光抗倭
分析戚繼光抗倭取得勝利的原因(可分組討論后回答)
基本概括為四點:首先這是一場反侵略的正義戰爭,符合人民的利益,這就是我們常說的“人心向背”;二是戚家軍紀律嚴明,作戰英勇;三是戚家軍與其他愛國軍民配合作戰,體現了一種同仇敵愾的民族向心力;而戚繼光卓越的軍事韜略和指揮才能,則無可爭議地成為另一個原因。
小結:民族英雄戚繼光在人民的支持下,肅清侵擾我國東南沿海的倭寇,這是歷史上我國人民抵御外侮的第一次勝利,捍衛了中國的主權,保障了我國沿海地區人民的生命和財產的安全。(學習這一內容,有助于培養學生的愛國熱情,體會到“得道多助”、正義必定會戰勝邪惡的道理。特別是戚繼光不為名利,以國家和民族安危為己任的強烈愛國主義精神,贏得了后世的尊敬,在民間具有強烈而深遠的影響。在我國歷史上,每當遭受外敵侵略之際,戚繼光都會成為一面激勵人民斗志的旗幟。)
三、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出示聞一多的《七子之歌》歌詞片段:
“你可知“媽港”不是我的真名姓?我離開你的襁褓太久了,母親!但是他們擄去的是我的肉體,你依然保管著我內心的靈魂。三百年來夢寐不忘的生母啊!請叫兒的乳名,叫我一聲“澳門”!母親!我要回來!母親!”
為什么澳門被稱為“媽港”?
由學生在課上簡要講述葡萄牙殖民者是如何攫取在我國澳門居住權的。
1、16世紀歐洲殖民者開始侵略活動;
2、1533年,葡萄牙攫取在澳門的居住權;
3、1557年后,長期居住,但澳門主權屬中國;
4、1999年12月20日,中國恢復了對澳門行使主權。
小結:明前期,是當時世界上最發達的國家之一,鄭和七下西洋,同亞非各國的經濟和文化交流頻繁,屬于友好交往;明中后期,國勢日漸衰落,倭寇入侵、倭患猖獗,戚繼光領導了反侵略的抗倭斗爭,并取得了勝利,然而中國與外來侵略勢力的矛盾卻日益尖銳,于是就有葡萄牙殖民者的入侵,攫取在我國澳門門的居住權,并在那里開始了殖民活動。后兩者表現為沖突和戰爭。明代對外交往的特點的演變,非常直觀地反映了當時處于封建社會的中國,在世界范圍內已經落后了。
作業:課后作業